口腔颌面癌肿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化疗的指导价值

合集下载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口腔颌面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骨及其周围组织的各种肿瘤。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诊断进展1. 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影像学技术在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X线片已经被数字化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高精度影像学技术所取代。

这些技术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伴有转移,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2.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蛋白质表达等分子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分子亚型、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蛋白质芯片等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口腔颌面肿瘤研究的热点。

二、治疗进展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开展肿瘤切除手术的可行性越来越高。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切除术、颌骨重建术等。

并且,利用显微镜、内窥镜等辅助设备,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减少手术创伤。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口腔颌面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放射治疗主要是使用X射线进行,但其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大,容易出现副作用。

而近年来,质子和重离子治疗作为新兴的放射治疗方式,具有精确瞄准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损伤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可以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抑制肿瘤的生长。

此外,肿瘤免疫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等也是口腔颌面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方式。

综合治疗在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中被广泛采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介绍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抗体与标记物之间的结合来检测肿瘤标记物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观察染色后标记物的显色情况,来判断特定抗体与肿瘤标记物是否结合。

通过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以获得有关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和预后等信息。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与免疫组织化学部分腺瘤、鳞状细胞癌、混合性肿瘤等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病理诊断,仅通过组织学特征的分析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1. 肿瘤类型的鉴定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不同肿瘤类型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对不同类型的肿瘤进行鉴定。

例如,对于口腔颌面部的鳞状细胞癌,通过检测CK5、CK14等表皮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与腺瘤等其他类型的肿瘤进行区分。

2. 分化程度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检测细胞增殖标记物(如Ki67)和细胞凋亡标记物(如Bcl-2、Bax)的表达情况,对肿瘤的分化程度进行评估。

高度增殖指标和低凋亡指标往往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相关。

3. 预后的评估某些肿瘤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PD-L1的高表达与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较差相关。

因此,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D-L1的表达情况,可以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除了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靶向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激活蛋白、受体和信号途径的表达情况,为靶向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例如,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EGFR的情况,可以为EGFR抑制剂的使用提供指导。

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人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人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人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目的探討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人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分别于化疗前1周和化疗2周后使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患者的体重、体脂率、肌肉量和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指标。

结果①在化疗2周后,患者体重、肌肉量均显著下降,但体脂率上升,P0.05;②在化疗2周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均显著下降,P0.05。

结论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在化疗后期存在肌肉量减少等问题,进而引起体重下降,有必要及早进行营养支持。

【关键词】口腔肿瘤;术后化疗;人体成分;生化指标化疗是治疗多种肿瘤的重要方法,但其对机体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对增殖较快的组织细胞杀伤性尤其明显。

同时,化疗患者因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会加重其营养不良,影响临床康复。

对化疗患者的人体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有助于明确患者体内水分、肌肉、蛋白质等成分的含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提升临床营养支持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为明确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人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进行身体成分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口腔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于2~4周前在本院接受口腔恶性肿瘤切除术;②18~75岁;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④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以下情况: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肾功能异常。

200例患者中,男133例,女67例,年龄22~74岁,平均64±2.9岁,鳞癌174例,腺癌16例,恶性黏液表皮样癌10例。

1.2 研究方法分别于化疗前1周和化疗2周后使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患者的体格指标、生化指标和身体成分,具体如下:1.2.1 体格测量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肌肉量和体脂率。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

口腔颌面肿瘤的诊断
缺点: 受检X线量较高 空间分辨率欠佳;对骨的细微结构变化不如X线平片;窗技术;重建图像技术;三维CT
磁共振成像(me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超导磁体装置,解剖学剖面成象 骨 肌 特点: 显示软组织的病变特别好 充分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立体定位 与CT比较,不用造影剂增强即能显示肌,血管,以及肿瘤的浸润范围 无电离辐射,对人体基本无害 没有骨伪影,对软组织肿瘤诊断价值高 缺点: 检查时间长 不能显示肿瘤的钙化灶及骨破坏
淋巴管造影 瘤(窦)腔造影
数字减影技术(digital substruction)
可协助决定肿瘤的性质,范围
为治疗提供参考
造影检查: 涎腺造影 颈动脉造影
02
01
03
04
05
计算机体层扫描摄片(Computedtomography, CT)
与X线片相比的优点:
图像清晰,层面连续,便于判断病损的部位,范围,破坏性质等;可借造影剂增强以显现某些软组织结构(肌,血管等)的不同;密度变化,判断病变累及范围大小,性质,有重要诊治价值;对颌面深部肿瘤的诊治价值高;对颅脑是否侵犯,肺部,LN是否转移有诊断意义
01
晚期骨肉瘤病人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03
恶性肿瘤的病员常有血沉加速,粘蛋白高
02
综合治疗 依肿瘤性质及其临床表现,结合身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因人因病而异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叫量体裁衣(custom made). 一,治疗原则 良性肿瘤 外科治疗为主: 临界瘤,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如恶变,应扩大切除范围 良性肿瘤切除后,应送病理检查,若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
谢谢! 全国抗肿瘤转移指导中心http/?wai、、

热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热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热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刘宇;罗治彬;邓悦【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heramo-chemo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alignant tumor .Methods 6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alignant tumo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rmo-chemotherapy group (n=31) at the same time received local chemotherapy ultrasonic heat ,temperature 40 ~42℃,each time 40 min,every other day,for 5 times,and 28 days for a period,for 2 to 3 cycles.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group (n=29),the same regimen received only 2 to 3 cycles.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2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Effective rates of the ultrasonic thermo-chemotherapy group and the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group were 51.61%(16/31) and 20.69%(6/29),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hem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chemotherapy ,it is safe,feasible,without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目的:观察热化疗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学治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学治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化学治疗引言: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类型,包括颌骨肿瘤、唇腭肿瘤、舌肿瘤等。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而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化学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的意义、原理和常用药物。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的意义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化学治疗可以通过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控制转移和复发:化学治疗不仅可以杀灭原发肿瘤,还可以抑制转移和复发的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辅助放疗:化学治疗可以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相互增强疗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的原理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生物学原理:化学治疗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合成等过程,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和分裂,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2.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化学治疗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通过不同机制和途径作用于肿瘤细胞,提高杀伤效果和降低耐药性。

3.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肿瘤特点和生理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化学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常用药物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类:1.化疗药物类常见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多柔比星、阿霉素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干扰细胞周期等方式,起到抗肿瘤效果。

2.靶向药物类靶向药物是一类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靶点的药物,如厄洛替尼、曲妥珠单抗等。

靶向药物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3.免疫调节药物类免疫调节药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如白介素-2、干扰素等。

四、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的副作用与防控口腔颌面部肿瘤化学治疗虽然对肿瘤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免疫抑制等。

放疗结合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放疗结合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75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临 床 医 学随着人民健康观念提升,开始重视口腔保健。

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人数增多同时,为此恶性肿瘤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等,以往有关其治疗报道预后均较差。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作为现代放疗的产物,其有着常规放疗不可比拟优势,在放射治疗领域内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8例,对其中4例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化疗治疗,取得了很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51~80岁,平均62.5岁。

唇癌4例,舌癌3例,牙龈癌1例。

通过B超和CT 检查,发现有可测量的病灶,且均经病理证实为鳞癌,其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4例,均无严重伴发疾病。

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T3、T4者常规行术前诱导化疗1个疗程,然后行联合根治术。

如为唇癌、聘癌及上领牙眼癌则不做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而舌癌、口底癌、下领牙眼癌、颊癌及下咽癌则常规行联合根治术。

治疗组同时给予三维定位调强放疗(剂量60~70GY)。

2组治疗连续1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血象及评估精神症状。

2 结果2.1 临床疗效2组患者均完成化、放疗。

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3例,明显缩小1例,有效率100%,1年生存率100%。

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2例,明显缩小1例,有效率75.0%,1年生存率50.0%。

治疗组有效率与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 均<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2例,骨髓抑制2例,静脉炎1例,口腔黏膜溃疡1例,口干症1例。

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探索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探索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 第 5 卷第 16 期2018 Vol.5 No.1635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探索刘 震,谢福文,沃晓宇,孟 威,王 泽,韩慧娟(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方式与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分别以常规手术方式与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就两组具体疗效情况的差异进行份分析。

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手术方式与化疗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治疗安全,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化疗;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6.35.01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头部肿瘤或颈部肿瘤的一种,该病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常见,患者患病率与发病率均较低,且发病后通常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多,呈现男多女少的趋势,患者病发年龄段通常为40~60岁[1]。

恶性肿瘤通常存在于舌、颊、牙龈、腭、上颌窦等处。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以吞咽、语音功能、呼吸功能障碍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临床中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与化疗,为探讨上述两种治疗方式疗效的差异性,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98例患者,就两种治疗方式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时具体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近5年间收治的多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就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为2组,各49例。

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患者最大年龄 72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48.36±4.52)岁,病程均为2~9年,平均病程(5.42±1.27)年;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患者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47.83±4.42)岁,病程均为2~10年,平均病程(5.36±1.3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口腔颌面癌肿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化疗的指导
价值
【摘要】目的通过口腔颌面癌肿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化疗的指导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口腔颌面肿瘤患者60例,在化疗之前活检切取肿瘤标本,用改良mtt法对8种常用化疗药物进行药敏检测,这8种药物包括顺铂(cddp)、长春地辛(vds)、表阿霉素(eadm)、5氟尿嘧啶(5fu)、平阳霉素(pym)、氨甲喋呤(mtx)、紫杉醇(taxol)以及替尼泊甙(vm26)等。

针对60例患者采取不同方案的化学治疗,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以化疗方案所用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平均生长抑制率为标准,有16例患者超过50%,且临床化疗结果全部有效;有26例患者在30%至50%之间, 21例有效;18例患者低于30%,6例有效。

结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平均生长抑制率与临床化疗有效率呈正相关。

【关键词】口腔颌面癌肿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临床化疗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为常见,而肉瘤较少。

对于口腔颌面癌肿的治疗,要根据癌肿的病变情况以及病患的身体状况来定。

正常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以及中草药治疗等等。

在本组实验中,在化疗之前对所有病患活检切取肿瘤标本,用改良mtt法对8种常用化疗药物进行药敏检测,并将药敏检测结果与患者化疗疗效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
对临床化疗的指导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口腔颌面肿瘤患者60例。

60例病患中,鳞癌50例,间叶组织恶性肿瘤为3例,腺样囊性癌为3例,涎腺腺癌为2例,粘液表皮样癌为2例。

根据uicc标准,所举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ⅱ期患者6例,ⅲ期患者45例,ⅳ期患者9例。

12治疗方法首先选取8种常用化疗药物,它们分别为顺铂(cisplatin,cddp)、长春地辛(v indesin, vds)、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表阿霉素(epi adriamycin, eadm)、平阳霉素(pingy angmycin, pym)、氨甲喋呤(methor trexatum,mtx)、紫杉醇(paclitaxel, taxol)以及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等。

然后对所举60例患者进行化疗前无菌切取肿瘤活检组织块,组织块大小为5 mm×5 mm×5 mm。

并进行改良mtt体外药敏检测[1]。

13化疗疗效判定标准根据who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将化疗结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无效,其中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的总合为临床化疗有效患者[2]。

14体外药敏结果判定标准对各化疗药物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平均生长抑制率进行计算。

化疗药物敏感性评价标准:细胞生长抑制率50%以上判定为敏感,在30%~50% 之间判定为中度敏感,低于30%
判定为耐药[3]。

15统计学方法对于所有数据,我们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2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2个周期的化学治疗。

6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39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7333%(44/60)。

以化疗方案所用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平均生长抑制率为标准,有16例患者超过50%,且临床化疗结果全部有效;有26例患者在30%至50%之间, 21例有效;18例患者低于30%, 6例有效。

3讨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通常发病于暴露部位,这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且在发病之前,常伴有癌前病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会发展成癌,有些则不会,所以对于病变过程的治疗相当重要。

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表现,起初通常为局部溃疡、硬结或者小结节,但伴随癌肿的生长和扩散,患者会逐渐感觉到疼痛。

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要根据癌肿的病变情况以及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决定治疗方案。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中草药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冷冻外科以及激光治疗等等,对于多数病患来说,将几种治疗方法有效结合,将有助于疗效。

对于本组60例患者,采取术前诱导化疗,即选取8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分别对其进行敏感性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个体对于
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个体对不同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所以检测方法的选择相当重要,它直接关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本组选用mtt法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mtt法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多种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它的临床效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肯定[4]。

对于体外药敏结果的判定,我们采用各化疗药物体外对肿瘤细胞的平均生长抑制率这一标准。

通过本组实验,我们得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平均生长抑制率与临床化疗有效率呈正相关[5]。

参考文献
[1]陈万涛口腔颌面癌肿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化疗的指导价值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12(8):45.
[2]陈万涛,周晓健,等口腔颌面肿瘤活检标本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37(6):404.
[3]邱蔚六,薛晓帆,刘瑗如,等口腔颌面部鳞癌术前辅助化疗的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1, 9:167.
[4]金友仁,胡勤刚,唐恩溢,等cpv方案术前诱导化疗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的临床研究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8,14(1):32.
[5]邱蔚六辅助性化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1, 26:3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