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肾虚腰痛的方子

中医治疗肾虚腰痛的方子
<br> 中医养生对于肾虚腰痛是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br>1.调养肾气:首先要改善肾虚,强化肾部。
可以选择中药如:肉苁蓉、芒硝、淡竹叶、石斛等,经验:肉苁蓉:20克,芒硝:15克,淡竹叶:10克,石斛:10克,共同煎汤。
早晚服用,取其早晨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br>2.补充营养:其次就是要补充营养,增加肾虚病患者饮食中的营养物质,选择谷类食物和豆类食物,如黑豆、蓝莓、紫薯等;肉类也可以,但得选择低油脂、低脂肪的,如鸡胸、鹌鹑肉等;还可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白菜、西红柿、水蜜桃、苹果、梨等。
<br>3.体位改变:有利于改善腰痛的是动态的活动,适当的活动能有效的缓解症状,以及在受挫的时候,改善心理状态。
在此基础上,『体位改变』也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虚腰痛症状,尤其是『卷曲姿势』及颈背部『拉伸活动』等有利于改善腰部痛症。
<br>4.调味食物:调味食物对于补充营养及缓解肾虚腰痛同样重要,宜食用味苦、温热性类食物,如:姜、葱、蒜、韭菜、辣椒、花椒、茴香等。
在饭菜里加入一些调味食物,就可以有效缓解肾虚腰痛症状。
<br>总的来说,肾虚腰痛的治疗,除了要选择合适的中草药之外,同时也要通过补充营养、体位改变、调味食物等措施,来综合改善肾虚腰痛症状。
只要按照上述治疗方法,肾虚腰痛症状就能得到较好的缓解。
中医内科腰痛的临床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腰痛的临床治疗方法摘要: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内科治疗腰痛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从腰痛的概述、中医病因病机分析、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医内科医生提供治疗腰痛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内科;腰痛;临床治疗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许多人都会经历。
它会导致不适感、活动受限和工作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对腰痛的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由于中医内科的独特性,对于一些临床医生来说,对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内科治疗腰痛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中医内科医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治疗腰痛的知识和技能。
一、腰痛概述腰痛是指发生在腰部的疼痛感觉,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也是导致健康问题和工作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腰痛是一种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等。
腰痛可分为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两种。
急性腰痛是指腰痛症状发生在数小时或数天内,主要是由腰部受到损伤或过度劳累引起的,如腰扭伤、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是指腰痛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三个月,常常是由慢性疾病引起的,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颈椎病等。
腰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是轻微的不适或酸痛,也可以是严重的剧烈疼痛、僵硬和痉挛等。
腰痛还可能会伴随其他症状,如下肢麻木、肌肉无力、尿失禁等。
对于腰痛患者来说,减轻疼痛和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对腰痛的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二、腰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腰痛是由于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或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具体病因病机如下:(一)肝肾不足型肝肾为先天之本,若肝肾阴血不足,则不能养筋濡髓,筋骨失于滋养,引起腰痛。
主要表现为腰酸、腰软、乏力、膝弱、头晕、目眩等。
(二)气血瘀阻型气血瘀阻是导致腰痛的常见病因,常见于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劳累过度、感受寒湿等原因。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现代生活中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久坐不动或者过度劳累等情况下。
中医有着丰富的诊断和治疗腰痛的经验,采用综合的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腰痛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诊断和治疗腰痛中的方法和方案。
一、中医诊断腰痛的方法1.1 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腰部状况来判断腰痛的原因和病理变化。
比如,腰部肿胀、发红、皮肤有瘀斑等,可以提示患者有湿热痹阻等疾病。
1.2 闻诊通过闻患者腰部的声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脉络不通等问题。
比如,腰部有咔嗒声,可以提示腰部韧带有损伤或肌肉劳损。
1.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腰痛的发生规律、持续时间等,可以了解腰痛的病因及病情轻重。
比如,腰痛是突然发作还是渐进式加重,有无其他不适等。
1.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感觉,可以了解腰痛病情。
比如,脉象沉细、弦主,则可能是阳虚内寒所致。
二、中医治疗腰痛的方案2.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腰痛,根据腰痛的病理变化和体质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祛风湿、温肾阳等功效的药物,比如川芎、当归、桂枝、独活等。
具体的用药剂量和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腰痛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针刺患者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腰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膀胱经的大椎、风门、腰阳关等。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来操作。
2.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腰部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以达到缓解和治疗腰痛的效果。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揉捏、拨叩、推拿等手法来进行,需要由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
2.4 调整生活习惯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中医还强调腰痛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整。
比如,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等。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也是调整生活习惯的重要方面。
结论: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为腰痛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方法。
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可以全面了解腰痛的病因和病情。
腰痛中药方剂

1、风湿痹阻治法:祛风除湿,益痹止痛。
代表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组成:独活15g 桑寄生30g 杜仲6g 牛膝15g 党参24g 当归12g 熟地黄24g 白芍
15g 川芎9g 桂枝15g 茯苓20g 细辛3g 防风10g 秦艽15 g 蜈蚣3条乌梢蛇20g
2、寒湿痹阻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代表方剂:真武汤加减;组成:熟附子15g 茯苓12g 白芍药l5g 生姜9g 白术15g 桂枝20g 杜仲20g 狗脊15g 乌梢蛇20g
3、湿热痹阻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组成:杏仁15g 白寇仁12g 薏苡仁18g 竹叶6g 厚朴6g 白通草6g 滑石12g 半夏
10g 桃仁10g
4、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身痛逐淤
汤加减;组成:桃仁10g 红花15g 当归20g 川芎6g枳壳10g 乳香10g 没药10g 丹参20g 牛膝10g 甘草6g
5、肾阳虚衰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
代表方剂:肾气丸加减;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肉9g 茯苓9g 泽泻6g 牡丹皮9g 熟附子9g 桂枝
12g 黄芪30g 乌梢蛇20g
6、肝肾阴虚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组成:熟地24g 山药12g 山萸肉9g 茯苓9g 泽泻6g 牡丹皮9g 牛膝15g 乌梢蛇20g 五灵脂15g
精美文档 1。
针灸治腰痛的方法

针灸治腰痛的方法
腰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如果出现疾病不仅会带来疼痛,还会影响工作和研究。
腰痛是最常见的腰部疾病之一,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困扰。
本文介绍了针灸治疗腰痛的方法。
腰痛是中医病证名,主要症状为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常以肾虚为本,治疗时重在祛邪通脉活络、扶正补肝肾、强腰膝、健脾气等。
治疗时应掌握标本虚实,选用祛邪和培本的方法,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针灸治疗腰痛的主穴为肾俞、腰眼、委中、阿是穴、大肠俞,配穴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穴位,如寒湿痹阻者可加腰阳关,湿热阻滞者可加大椎,瘀血阻滞偏于脊柱正中疼痛者可加水沟,偏于腰外侧疼痛者可加后溪,肾气亏虚者可加志室、命门。
操作时,寒湿痹阻、湿热阻滞、瘀血阻滞采用泻法,肾气亏虚证用补法。
寒湿证、肾阳虚证可加灸法,瘀血证在委中点刺放血。
皮肤针是一种治疗腰痛的方法,选择腰肌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痹阻、湿热阻滞和瘀血腰痛。
建议大家注意腰部保护,预防腰痛的发生。
腰痛的针灸治疗经验

腰痛的针灸治疗经验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腰痛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以下是一些针灸治疗腰痛的经验:
1. 针灸定位: 针灸治疗腰痛需要准确地定位病痛部位。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选择腰椎穴位、肾俞穴、膀胱经等相关经络进行针灸。
2. 疏通经络: 腰痛常常与经络阻滞有关,针灸可以疏通经络,使得气血通畅,缓解腰痛。
常见的经络点位有璇玑、魄户、中极等。
3. 调整气血: 在治疗腰痛过程中,针灸可以调整气血,增加患者体内的气血循环,缓解腰痛症状。
4.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腰痛时,可以结合其他疗法如拔罐、艾灸等进行综合治疗。
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加速康复。
5. 治疗频率和疗程: 针灸治疗腰痛需要一定的疗程,一般需要连续治疗一段时间。
治疗频率一般为一周2-3次,具体根据病情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腰痛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避免出现针灸不当引起的其他问题。
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最好咨询医生,了解疗程、风险等相关信息。
名老中医治腰腿痛的案例组方

名老中医治腰腿痛的案例组方案例一:腰腿痛缓解方组方:桂枝汤加减【方剂组成】桂枝(9g)、白芍(9g)、芎藭子(9g)、甘草(6g)、生姜(6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缓解,促进气血畅通。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气血不畅所致的疼痛。
案例二:腰腿痛疼痛加重方组方:四逆散加减【方剂组成】附子(9g)、桂枝(9g)、生姜(6g)、甘草(3g)、白芍(9g)、半夏(9g)、黄连(6g)、黄耆(9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疼痛加重,温通寒凝。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寒湿内阻所致的疼痛。
案例三:腰腿痛伴寒湿方组方:温阳胃气汤加减【方剂组成】干姜(9g)、附子(9g)、白芍(9g)、甘草(6g)、厚朴(12g)、苍术(9g)、木香(9g)、茯苓(12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寒湿,温中祛寒。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寒湿内阻所致的疼痛。
案例四:腰腿痛伴肾虚方组方:四物汤加减【方剂组成】当归(9g)、川芎(9g)、熟地(15g)、白芍(9g)、干姜(6g)、生姜(6g)、甘草(3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肾虚,补益肾气。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肾虚所致的疼痛。
案例五:腰腿痛伴湿热方组方:黄连阿胶汤加减【方剂组成】黄连(6g)、阿胶(15g)、生地(15g)、茅根(9g)、白芍(9g)、甘草(3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湿热,清热化湿。
【适应症】适用于腰腿痛症状,伴有湿热内蕴所致的疼痛。
案例六:腰腿痛伴气滞方组方:活络通痹汤加减【方剂组成】川芎(9g)、桃仁(9g)、红花(6g)、丹参(9g)、三七(9g)、当归(9g)、白芍(9g)【用法用量】上药煎汤,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腰腿痛伴气滞,活络通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5
腰痛的针灸文献
• 《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 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 《灵枢·经脉》言:“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 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 踹如裂。”
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历代医家都重视肾亏体虚是腰
痛的重要病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虚,故腰背
痛而胫酸。”《景岳全书·腰痛》也认为:“腰痛之虚证十居
八九。”
•
精选ppt
8
病机
•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与膀胱相表里,足 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 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有关。
《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 膂,络肾,属膀胱。足太阳经循行过腰并主腰脊疼痛,本 书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腰似折,髀不可以屈,腘 如结,踹如裂。
历代医家治疗腰痛时多将此经作为首选
精选ppt
12
• 1.3足少阳胆经
• 足少阳按其循行并不过腰,而行于腰侧,但却被 应用32次,仅次于足太阳。从其治疗规律来看, 一般腰痛连腿,或痛在腰侧而牵引少腹或胁下者 选用足少阳经穴较多。
•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 内伤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多由肾的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
养、温煦 • 《杂病源流犀烛·腰痛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
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 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说明肾虚 是发病关键所在,风寒湿热的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 否则虽感外邪,亦不致出现腰痛。至于劳力扭伤,则和瘀 血有关,临床上亦不少见。
精选ppt
9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针灸、推拿、敷贴、熨 法、功法导引
二、内治法:口服中药制剂(汤剂、 丸剂、散剂等)、食疗法。
腰痛之针灸治疗
• 一篇针对腰痛对历代针灸文献进行的专题检索, • 本次检索起自《黄帝内经》,止于《医宗金鉴》
,共查阅古籍32册,16个条目,共用穴位78个, 214穴次。其中被选用(8次)以上穴位有委中(22次 )、肾俞(21次)、环跳(16次)、昆仑(12次)、足三 里(10次)、阳陵泉8次。 • 常用经络及次数:足太阳膀胱经82次,足少阳胆 经32次,督脉26次,足厥阴肝经19次,足阳明胃 经17次,足少阴肾经11次。穴位所在部位及次数 ;腰骶部56次,臀及大腿61次,小腿及以下65次 。共用针法86次,灸法42次,刺络放血18次。
精选ppt
4
• 《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主湿热,肾虚、
瘀血,挫闪、有痰积”
•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 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 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 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 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 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
• 这似乎与现代神经节段性支配理论不谋而合,该 理论认为:某一穴位主治病症的范围主要取决于 与该穴有关的脊髓节段支配范围。足少阳经常用 的环跳、阳陵泉均位于神经干的投影点或附近, 应与此有关。
精选ppt
13
• 1.3督脉 • 《脉经》云:“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 孙文胤《丹台玉案》:“腰痛不能转者,针人中立愈。” • 另命门、腰俞等穴主要用于虚寒性腰痛。 2、近部取穴
精选ppt
11Biblioteka 穴特点一般选穴特点1、循经取穴
• 1.1腰部上连脊膂,下连尾尻,中为脊柱,全身有3条经脉 经过腰部。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中强调:“治之(腰痛) 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空穴而刺之。”治疗腰痛 最常用的三条经脉是足太阳、足少阳和督脉,这和它们的 循行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 1.2足太阳膀胱经
2.跌扑闪挫和长期应力不当:腰部持续用力,劳作太 过,或长期体位不正,或腰部用力不当,摒气闪挫,跌仆 外伤,劳损腰府筋脉气血,或久病人络,气血运行不畅, 均可使腰部气机壅滞,血络瘀阻而生腰痛。
精选ppt
7
•
3.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
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
单纯腰部疼痛取肾俞、大肠俞、命门等,痛及臀部取环跳, 痛及尻股取承扶,腰痛并小腹有疾者,取下腹部穴 3、远部选穴 张志聪云:“夫足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阴及奇经之 脉,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 症。” 四总穴歌所言“腰背委中求”也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 下肢常用的穴位还有阳陵泉、昆仑、太溪等。
腰痛的中医治疗
精选ppt
1
本节内容大纲
腰痛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些论述 腰痛的病因病机 腰痛的证型 腰痛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精选ppt
3
古代文献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 ,w转el摇com不e能to,us肾e t将he惫se 矣Po。we”rP首oin先t te说mp明la了tes肾, N与ew腰 部疾病的密切联系。 《C金on匮te要nt d略es·ign五, 1脏0 风yea寒rs积ex聚pe病rie脉nce证病治》言: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行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干姜干姜苓术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侯》认为,腰痛是因 “肾经虚,风冷乘之”“劳伤于肾,动伤经络。 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
• 《素问·刺腰痛》云:“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 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俯仰,不可以顾。《素 问·刺腰痛》所言:“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 内廉。
精选ppt
6
腰痛概念: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肾虚并劳伤或跌扑闪挫, 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绌急,失于濡养所致的以腰脊 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因 1.外邪侵袭: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 衣裹冷湿,或冒雨着凉,或长夏之季,劳作于湿热交蒸之 处,寒湿、湿热、暑热等六淫邪毒乘劳作之虚,侵袭腰府, 造成腰部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生腰痛。若寒邪为病, 寒伤阳,主收引,腰府阳气既虚,络脉又壅遏拘急故生腰 痛。若湿邪为病,湿性重着、粘滞、下趋,滞碍气机,可 使腰府经气郁而不行,血络瘀而不畅,以致肌肉筋脉拘急 而发腰痛。感受湿热之邪,热伤阴,湿伤阳,且湿热粘滞, 壅遏经脉,气血郁而不行而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