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疾病-疳证2

合集下载

小儿疳证的证治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在食疗问题上,必须重视胃气受纳功能与食物的 质量。并且还要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 医者要投其所喜,少少与之,诱其食欲,待胃气 苏醒,考虑食物品种与营养价值。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疳证(中医儿科学)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疳证

疳证

辨证要点
(三)辨兼证




疳证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 疳证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 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 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 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 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证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 不归经 出现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 竭阳脱的危候。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 蒸不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 可涉及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 变化主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 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 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 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 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疳积
干疳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 精神萎靡,目无光彩, 激动,或困倦思睡, 啼哭无力 面色萎黄无华 形体明显消瘦,肚 腹膨胀,甚则青筋 暴露,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 貌,大肉已脱,皮包 骨头
形态
食欲
毛发
食欲不振或能 食善饥
毛发稀疏
大便或溏或干, 或有酸臭味,或 尿如米泔
食欲不振
毛发稀疏失润如穗 结

疳 证

疳   证

营养失调 生化乏源
疳 证
脾胃不合(疳气) 脾虚夹积(疳积) 气血两虚(干疳)



疳 肿 胀
紫 癜
口 舌 生
夜 盲 目












诊断
一、诊断要点
▪ 1、饮食异常,疳证患儿的饮食不同于正常小儿,
常有3种异常的不同表现: ➢ 不思乳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这种情况应与厌
食病相区别。 ➢ 偏食、异食。偏食多为不良饮食习惯所为,也可能
预防与调护
1、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定时定 量,防止偏食,嗜食,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 惯。
2、按时添加辅食,采取从一种到各种,循序渐进的原 则。
3、及时定期体格检查,注意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一经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去医院检查,做到早诊断早 治疗。
4、科学合理的喂养,10-12个月时宜断乳,断乳后,应 加强喂养,给予易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小儿 营养的需求。

9.患儿,1岁6个月。体重9 kg,纳呆,面色少华,性急易怒,大便干稀
不调,舌质淡,苔薄微腻,指纹淡。其诊断是( )
A.厌食
B.疳气
C.疳积
D.干疳
E.积滞
10 .患儿,10个月。出生4个月添加辅食时出现泄泻,纳差,形体日渐消
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发黄,烦躁哭闹,夜眠不安,腹大如鼓,喜揉眉挖
鼻,吮指磨牙,舌质淡,苔腻,指纹紫滞。治疗应首选( )
6 .C。答案分析:疳证患儿体重较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
15%以上。 7 .A。答案分析:疳肿胀是疳证兼证之一由脾病及肾, 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故病位在脾 肾。 8 . A。答案分析:疳气为疳证的初起阶段,发病机制为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故治疗选用调脾健运之资生健脾 丸加减。 9 . B。答案分析:患儿体重减轻,且有不思饮食、大便 不调等表现,应考虑疳证诊断,因病情尚轻,且无腹满 症状,故证候诊断为疳气。 10 .A。答案分析:辨证为疳积,故选用肥儿丸。 11. D。答案分析:血清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 重要成分,疳证时因摄入少,消耗多,合成减少,常伴 有低蛋白血症。若出现肢体浮肿,血清白蛋白一般在 20g/L以下。

疳证

疳证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则云:“凡 久下一月不差,成疳候。”由此可见久 泻可以成疳。 • 《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 指出;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 并指出大病,吐泻、误治均可致疳。 • 《活幼心书· 疳证》 “疳之为病,皆因过 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 余脏。”
附:疳证分类
疳症
【概述】
• 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缺失的一种 营养缺乏症
• 临床特征: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停滞、 脂肪逐渐消失、水肿、肌肉萎缩、精 神萎靡、易疲劳等 • 分型:消瘦型、浮肿型、消瘦浮肿型
《颅囟经· 病证》
• 小儿,一、眼青揉痒是肝疳,二,齿 焦是骨疳,三、肉白鼻中干是肺疳, 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 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 吃泥土是脾疳。
• • • • • A.资生健脾丸 B.参苓白术散 C.肥儿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以上都不是
4.女性,3岁,患儿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 皱,大肉已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 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苔光,舌质淡,首 选方剂 • • • • • A.八珍汤 B.人参养荣汤 C.人参健脾丸 D.参苓白术散 E.大补元煎
• 方药:干蟾皮、三棱、莪术、枳实各 4.5g,香橼、白芍各6g,五谷虫、炒谷 芽各9g,木香3g,胡黄连2g。7剂。并 针四缝穴。服药其间四缝穴尚有粘液。
• 二诊:疳积渐化,腹乃胀满,但按之 已软,纳食如常,形神较振,大便通 调,夜烦多汗时见,舌苔薄润。
• 以扶脾消疳法主之。针四缝穴液少夹 血
1.小儿疳证最先受累的脏器是
• • • •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以下哪项不是疳积的临床表现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

[辨证论治]
2、口疳 辨证:全身消瘦+口舌生疮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辨证论治]
3、疳肿胀 辨证:(先瘦后肿,体重先减后增)形体消瘦+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 。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偏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三)其他疗法
1.辨症使用中成药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主。不同阶段治法 不同: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
另外,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本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辨证论治]
综合近年有关成方治疗疳证的临床报道,分析其拟 方共同点为补脾助运,组方选药比较平和,无大补大 消之品,均以补脾运脾法同用。用药大致有以下四类: 1.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 2.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苍术、砂仁等; 3.健脾消食药,如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等; 4.健脾行气药,如青皮、陈皮、枳壳等。
按:本例为轻证疳积,有食滞内热之象,故第一方未 用黄芪,因恐脾胃虚弱而不受滋补,故先用枳术丸 加味化滞健脾,推积止泻。第二方用黄芪当归补气 血,脾胃健,气血充,疳积可愈。
医案精选:
2.董廷瑶医案—疳积重证 董某,女,11个月。
初诊:疳积腹胀,按之硬满,口馋嗜食,大便坚硬, 面色萎黄,毛发焦枯,夜眠烦扰,易见汗多,舌红 苔黄。针刺四缝穴液多。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常证:
1、疳气 辨证:初起+形体略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辨证论治]
2、疳积 辨证:病情发展+形体明显消瘦、腹大肢细、嗜食异物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疳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它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色无华等症状,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疳证。

疳证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患儿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微量元素、肝功能等异常。

中医治疗疳证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

饮食方面,应遵循“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摄入。

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患儿的证候选用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养血补气等中药方剂。

针灸治疗则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对于疳证患儿,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并发症。

对于感染性疳证,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营养不良和贫血,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疳证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家长应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偏食。

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预防疳证的发生。

疳证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综合医院中均有应用。

在基层医疗单位,可通过定期开设健康讲座和义诊,提高家长对疳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

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应加强对疳证的诊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疳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疾病。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家长和医生应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实用的疳证诊疗指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多由体质虚弱、营卫不固、阴虚内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脉 细欲绝者,应急施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 阳救逆固脱,并配合西药抢救。
(二)兼证 1.眼疳 证候 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 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目干涩,畏光羞明 为特征。
辨证 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之阴血 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 明,目睛失泽,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 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 烂。
口渴多饮,肌肤干燥,加玉竹、石斛、天花粉滋 阴养胃;
腹部青筋显露,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穿山 甲活血散结;
嗜食异物,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大便下虫, 加苦楝皮、雷丸、使君子、榧子杀虫消积。
3.干疳 证候 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貌似老 人,毛发干枯,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啼哭无力, 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 嫩,苔少,脉细弱。
搽患处。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或波及全身浮肿,按之 凹陷,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 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
辨证 疳证日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 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足踝或全身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脾虚失运,气血 不充,则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嫩,苔 薄白,脉沉迟无力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 消积理脾。
主方 肥儿丸加减。
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 大腹皮、槟榔理气消积; 黄连、胡黄连清心平肝,退热除烦;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腹胀明显,加枳实、木香理气宽中;
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烦躁不安,揉眉挖鼻,加栀子、莲子心清热除烦;
多食易饥,嗜食异物者,加连翘、黄芩清泄胃中 伏火;
2.点刺:取穴四缝,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 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粘液或血少许,每 周2次,为1疗程。用于疳积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 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以 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 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呼 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治法 补益气血。
主方 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
气;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 陈皮、扁豆、砂仁醒脾开胃。
加减
四肢欠温,大便稀溏,去熟地、当归,加肉 桂、炮姜温补脾肾;
夜寐不安,加五味子、夜交藤宁心安神;
舌红口干,加石斛、乌梅生津敛阴;
皮肤出现瘀点瘀班,加旱莲草、黄芪止血摄 血;
重证常易发生脱证,而危及生命。
2.辨脏腑 脾病及心症见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甚 或吐舌、弄舌;
脾病及肝见目生云翳,干涩夜盲,目赤 多泪;
脾病及肺见潮热咳嗽,气喘痰鸣;
脾病及肾见囟陷齿迟,鸡胸龟背,腰膝 酸软。
二、治疗原则:健运脾胃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的治疗方法。
2.保证病室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新 鲜,患儿衣着要柔软,注意保暖,防止交叉感染。
3.重症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注意皮 肤等部位的清洁,以防止褥疮,以及口疳、 眼疳等兼证的发生。
4.定期测体重、身高,及时了解和分 析病情,观察疗效。
[思考题]
1. “疳”的含义是什么? 2. 试述疳证的病因病机。 3. 厌食、积滞、疳证三者如何鉴别? 4. 疳证患儿如何护理?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主方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 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利水; 桂枝温阳化气行水。
加减
若浮肿腰以下为甚,四肢欠温,偏于肾阳 虚者,可加附子、干姜,或用真武汤加减。
[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肥儿丸:每服1粒,1日2次。用于 疳气证及疳积之轻证。
本证以形体消瘦,虚烦不安,口舌生疮 为特征。
辨证 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疳证日 久,脾病及心,心失所养,心火上炎,熏蒸 口舌,故口舌糜烂生疮,秽臭难闻;心神被 扰,心火上炎,则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心 热移于小肠,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便短黄。
治法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主方 泻心导赤散加减。
常用药 黄连、栀子、连翘清心泻火除烦; 灯心草、竹叶清心利尿; 生地、麦冬、玉竹滋阴生津。 内服药同时,加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涂
① 疳气证其病机特点为脾虚失运,肝木亢旺,
症状表现以消瘦、长期厌食为主,体重一般低于正常 同龄同性别儿童体重均值的15%,多伴有食后腹胀呕 恶,性急易怒,多汗等症状。治疗疳气证,因其虚象 不显无须大补,积滞不显不可过消,且壅补则阻碍气 机,峻消则恐损伤正气,惟有采用平步之剂合健脾助 运之品调和脾胃,方可达到补而不滞,消不伤正的目 的。且因脾病及肝,当同时治肝护脾,可采用补脾、 运脾、平肝三法合用治疗。常用药有党参、黄芪、苍 术、鸡内金、麦芽、陈皮、牡蛎等。以益气健脾,和 中化湿,消食开胃配合运用。
2. 大黄6g,芒硝6g,栀子6g,杏仁6g, 桃仁6g,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 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成糊状, 敷于脐部。每日1次,连用3~5日。用于疳 积证腹部胀实者。
三、推拿疗法
1. 补脾经,补肾经,运八卦,揉板门、 足三里,揉胃俞,揉脐,摩腹,捏脊。用 于疳气证。
2. 补脾经,清胃经、心经、肝经,捣 小天心,揉中脘,分推手阴阳、腹阴阳。 用于疳积证。
3.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纠正饮食偏 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 不良饮食习惯,避免脾胃损伤。
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 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彻底根治 小儿多种消化道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矫 治先天畸形,以防疳证发生。
二、护理 1.加强饮食调护,饮食物要富含营养,易 于消化,添加食物应由稀至稠,由少到多,由单 一到多种,不可过急过快,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④出现兼证应随证治之,在主要治疗兼 证同时,要考虑有疳证存在的因素,兼顾治 之。
三、证治分类 (一)主证
1.疳气 证候 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 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精神欠佳,性急易怒, 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 力。
本证以形体略瘦,食欲不振,大便干稀不 调为特征。
辨证 本证为疳之初起表现。由喂养不当, 损伤脾胃,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所致。脾胃 受损,纳化失健,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形体 失于充养,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 疏,精神欠佳,食欲不振;脾胃受损,升降 失常,则大便干稀不调;脾胃失和,胃强脾 弱则多食多便;脾胃受损,土虚木亢,则性 急易怒。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为 病轻邪浅,脾虚不著之象。
治法 调脾健运。
主方 资生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 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 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 藿香、砂仁、扁豆醒脾开胃; 麦芽、神曲、山楂消食助运。
加减 食欲不振,腹胀苔厚腻,去党参、白术,加苍 术、鸡内金、厚朴运脾化湿,消积除胀;
性情急躁,夜卧不宁,加钩藤、胡黄连抑木除 烦;
大便稀溏,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
治法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主方 石斛夜光丸加减。
常用药 石斛、天冬、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 菊花、白蒺藜、蝉蜕、木贼草退翳明目; 青葙子、夏枯草清肝明目; 川芎、枳壳行气活血。
加减 夜盲者选羊肝丸加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叫扰啼哭, 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 脉细数。
2.小儿香橘丹:每服1丸,1日3次。1 周岁以下酌减。用于疳积证。
3.十全大补丸:每服2~4g,1日3次。 用于干疳证。
4.明目地黄丸:每服3~6g,1日2次。 用于眼疳证。
二、药物外治 1. 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敷于伤 湿止痛膏上,外贴于神阙穴。每日1次,连 用7日为1疗程。用于疳积证腹部气胀者。
辨证 本证为疳证中期表现,多为疳气发展而来,
是由脾胃虚损,运化不及,化源不足,积滞内停所 致。脾胃虚损,化源不足,肌肤失养,故形体明显 消瘦,面色萎黄无华,发稀结穗;脾虚失运,食停 不化,壅塞气机,阻滞脉络,故肚腹膨胀,青筋暴 露,食欲不振,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积久 化热,胃有伏火,心肝火旺,则善食易饥,睡眠不 宁,烦躁易怒,动作异常;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 消瘦;腹有虫积,则嗜食异物,揉眉挖鼻,吮指磨 牙;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均属脾虚夹积之象。本 证属虚实夹杂之证,辨别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 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虚实之辨,在于腹之 软与不软,腹软者属脾虚不运,腹不软而胀实者, 为有积滞。
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
2.疳积 证候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 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精神 烦躁或困倦思睡,夜卧不宁,或揉眉挖鼻, 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 物,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舌淡苔腻, 脉沉细而滑。
本证以形体明显消瘦,四肢枯细,肚腹 膨胀,饮食异常为特征。
② 疳积证虽总以消积理脾为原则,但应 视全身情况而有所区别,一般采用“壮者先去 其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方 法施治。同时也应根据积的不同,给予不同的 消积之法,食积者重在消食导滞化积,气积者 重在理气行滞消积,虫积者重在驱蛔杀虫消积, 血积者重在活血化瘀消积。
③ 干疳证以补益气血为主,但此时脾胃 虚败,应防虚不受补,用药切忌过于温燥和 滋腻,可佐用少许醒脾开胃助运之品,扶助 运化。
本证以形体极度消瘦,精神萎靡,杳不思食 为特征。
辨证 本证为疳证后期表现。由脾胃衰败, 津液消亡,气血俱虚所致。脾胃衰败,生化 无源,气血津液消亡,脏腑肌肉无以滋养, 故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貌似老人, 毛发干枯,面白无华,腹凹如舟;脾虚气衰, 则精神萎靡,啼哭无力;胃气衰败,则杳不 思纳;脾虚气陷,则大便稀溏;津液耗竭, 肠失濡润则便秘。舌质淡嫩,苔少,脉细弱 均属气血津液消亡之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