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证

合集下载

小儿疳证的证治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在食疗问题上,必须重视胃气受纳功能与食物的 质量。并且还要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 医者要投其所喜,少少与之,诱其食欲,待胃气 苏醒,考虑食物品种与营养价值。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疳证(中医儿科学)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疳证

疳证

辨证要点
(三)辨兼证




疳证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 疳证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 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 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 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 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证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 不归经 出现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 竭阳脱的危候。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 蒸不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 可涉及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 变化主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 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 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 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 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疳积
干疳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 精神萎靡,目无光彩, 激动,或困倦思睡, 啼哭无力 面色萎黄无华 形体明显消瘦,肚 腹膨胀,甚则青筋 暴露,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 貌,大肉已脱,皮包 骨头
形态
食欲
毛发
食欲不振或能 食善饥
毛发稀疏
大便或溏或干, 或有酸臭味,或 尿如米泔
食欲不振
毛发稀疏失润如穗 结

小儿疳积的症状

小儿疳积的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儿疳积的症状
导语: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

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症。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症。

小儿疳积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

那么小儿疳积的症状有哪些呢?
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

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

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小儿疳积症状
一、临床表现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

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小儿疳积中医怎么治疗?

小儿疳积中医怎么治疗?

小儿疳积中医怎么治疗?小儿疳积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损伤脾胃而导致的,对于只来治疗这样的疾病,其实更多是通过调养身体来进行的,又或者利用中医治疗的方式辅助调理身体。

小孩子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定要多注意,家长们对这个一定要把关好,保护好孩子的健康。

小儿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

形体消瘦,重者干枯羸瘦,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腹胀,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揉眉擦眼,吮指,磨牙。

该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

古代疳证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疳证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明显减少。

(1)疳气证①证候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纳呆少食,腹胀,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指纹淡。

②治则调脾助运。

③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

④方药党参、豆蔻、黄连、白术、莲子、神曲、茯苓、橘红、焦山楂、甘草、广藿香、炒麦芽、山药、砂仁、桔梗、薏苡仁。

(2)疳积证①证候明显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或面白无华,腹胀膨隆,腹有青筋,纳呆,烦躁易怒,揉眉,挖鼻,疲倦乏力,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指纹紫滞。

②治则消积理脾。

③主方肥儿丸加减。

④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焦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3)干疳证①证候明显消瘦,枯瘦如柴,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疏枯黄,腹凹如舟,精神萎靡,懒言少语,冷漠呆滞,夜寐不安,头大,项细,厌食,哭声无力,便溏或清稀,舌质淡,苔少,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

②治则补气益血。

③主方八珍汤加减。

④方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陈皮、砂仁、焦六神曲。

疳证

疳证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则云:“凡 久下一月不差,成疳候。”由此可见久 泻可以成疳。 • 《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 指出;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 并指出大病,吐泻、误治均可致疳。 • 《活幼心书· 疳证》 “疳之为病,皆因过 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 余脏。”
附:疳证分类
疳症
【概述】
• 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缺失的一种 营养缺乏症
• 临床特征: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停滞、 脂肪逐渐消失、水肿、肌肉萎缩、精 神萎靡、易疲劳等 • 分型:消瘦型、浮肿型、消瘦浮肿型
《颅囟经· 病证》
• 小儿,一、眼青揉痒是肝疳,二,齿 焦是骨疳,三、肉白鼻中干是肺疳, 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 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 吃泥土是脾疳。
• • • • • A.资生健脾丸 B.参苓白术散 C.肥儿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以上都不是
4.女性,3岁,患儿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 皱,大肉已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 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苔光,舌质淡,首 选方剂 • • • • • A.八珍汤 B.人参养荣汤 C.人参健脾丸 D.参苓白术散 E.大补元煎
• 方药:干蟾皮、三棱、莪术、枳实各 4.5g,香橼、白芍各6g,五谷虫、炒谷 芽各9g,木香3g,胡黄连2g。7剂。并 针四缝穴。服药其间四缝穴尚有粘液。
• 二诊:疳积渐化,腹乃胀满,但按之 已软,纳食如常,形神较振,大便通 调,夜烦多汗时见,舌苔薄润。
• 以扶脾消疳法主之。针四缝穴液少夹 血
1.小儿疳证最先受累的脏器是
• • • •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以下哪项不是疳积的临床表现

疳证优质获奖课件

疳证优质获奖课件

测试
一、填空题
1.按病程与证候特点可将疳证分为 、 、 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2.疳证旳病变部位主要在 ,重证可病涉 ;其基本病理变化为 。
3.

是引起疳证最常见旳原因。
4.疳证患儿,若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可出现

二、选择题
5.疳气旳发病机制是( )
A.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B.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C.脾胃虚衰,
❖ “疳”有两种含义:
❖ 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 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 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二、疳证旳命名
1、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 源候论·虚劳骨蒸候》
“蒸盛过伤,内 则变成疳,食人 五脏”,“久蒸 不除,多变成 疳”。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
捏脊
常规捏,重提大椎、脾俞、胃俞。
三、割治疗法
四、刺四缝疗法
急重症西医处理
发生低血糖症者,及时补给葡萄糖。继发感 染者,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许屡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 脉注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觉,及时纠 正。
预防与调护
养血柔肝 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2、口疳
症候
治法
清心泻火
口舌生疮,口腔糜 烂,秽臭难闻,面 赤唇红,烦躁哭闹, 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方药
泻心导 赤散加 味
3、疳肿胀
症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 眼胞浮肿,面色白光白 无华,四肢欠温,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淡 红,苔薄白。 可配合食养疗法,补充高 蛋白饮食,乌鱼、鲤鱼 汤等可起消肿作用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疳证
一、概述:
1、定义: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
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

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

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

4.“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5.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
6.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

7.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8.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
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
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
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

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本证西医学泛指: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机:(1)“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关键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

(2)“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本病可因脾病及肝,致眼疳;及心致舌疳;脾虚失运,水湿泛滥致疳肿胀;脾虚不摄致紫癜;脾虚及肾致骨疳;脾气衰败,元气耗竭致阴阳离决。

疳证演变:
1.病初,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脾胃之气未伤,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仅属功能失调,属疳气。

2.继之,脾胃气虚,积滞内生,壅塞气机,阻滞脉络,虚中夹实,属疳积。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脏,见各种兼证。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病理生理: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3岁以下多见,有喂养不当史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原发疾病。

(如过食肥甘生冷,过度呕吐,泻痢日久不愈,肺痨或是为早产,双胎等;或感染诸虫。


(2)主症:精神疲倦或烦躁不宁、形体消瘦、肚腹膨大见青筋显露等,常有挤眉弄眼动作,严重者有小老头貌。

(3)体征:体重减轻:Ⅰ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腹部、躯干、大腿内侧皮下脂肪减少;
Ⅱ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25~40%,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肌张力低下,肌肉松驰,吵闹,眠
差,常有贫血,维生素缺乏,水肿;
Ⅲ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40%以上,全身皮下脂肪消失,神萎,反应低下。

腹部皮脂层测量法:在锁骨中线、脐水平线交叉处,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cm处与皮肤表面垂直成90°角,将皮脂层
捏起,然后测其上缘厚度。

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是:腹部-胸背(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2.实验室检查:体格生长指标;皮下脂肪厚度;血清蛋白;微量元素;免疫功能。

3.并发症:(1)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中耳炎、肺炎、肠炎、肾盂肾炎等。

(2)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口角炎、齿龈出血、佝偻病、角膜干燥、软化或溃疡等。

(3)锌缺乏症:生长发育迟缓,顽固性食欲缺乏,骨骼发育障碍,严重者呈侏儒状态。

并有肝大、贫血、皮肤粗糙和色素沉着以及性发育障碍等。

(4)自发性低血糖症:重症营养不良患儿,有时突出现出汗、心慌、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自发性低血糖症,
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5)营养性贫血
五、鉴别诊断:厌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好。

积滞: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

积滞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嗳吐酸腐乳食,大便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

与疳证以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

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证治准绳.幼科.疳》说:“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侯”。

积滞为实证,积久可成疳。

但临证所见疳证,并不是都是由积滞转化而成。

疳证有夹积滞者,称之为疳积。

七、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辨病因:饮食喂养不当
多种疾病影响,互相参杂
先天禀赋不足
2、治疗原则:顾护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疳证—脾胃虚损已极—虚不受补,不可“大补”“纯补”,
调理脾胃为本。

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同时,以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忌用伤脾败胃之品。

兼有标实证时,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灵活运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治疗法则。

思考题1、形成疳证的病因有哪些?主要病机是什么?
2、如何理解:“疳”的含义?怎样区别疳气、疳积、干疳?
3、疳证常见的兼证有哪些,其治法、方药如何?
4、疳证有哪些辅助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