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病及治疗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疳证的分证论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

疳证的分证论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下面我帮将要参加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整理了相关知识点-疳证的分证论治,希望广大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一)主证1.疳气证候: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
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
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
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脾气。
治法: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
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
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大膨胀为实。
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
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
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
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
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消疳理脾汤加减。
常用药:三棱、莪术化瘀破积,芜荑、槟榔、使君子杀虫消积,青皮、陈皮理气燥湿和中,黄连、胡黄连、灯心清火除烦,麦芽、神曲消食导滞助运,甘草调和诸药。
小儿营养不良症(疳证)及其治疗

小儿营养不良症(疳证)及其治疗
由于饮食供应不足,或摄入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喂养技术不适当,或长期单用米汤喂养,或由于长期腹泻,使小儿体重逐渐减轻、体内脂肪渐减、精神萎靡、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影响生长发育,即称为营养不良症,属于中医“疳证”范畴。
营养不良症多发生于1~5 岁以下的婴幼儿。
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迫使消耗自身的组织。
营养不良分有水肿和无水肿的营养不良症。
有水肿的主要是蛋白质缺乏,从虚胖到水肿,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无水肿是总热量及各种营养物质都缺乏。
中医认为,疳证的发生主要是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或不良的卫生习惯、感染寄生虫,或者病久体弱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而致积滞伤脾,使脾胃虚弱、最终气血两虚而发为疳。
石山卫生院。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疳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它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色无华等症状,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疳证。
疳证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患儿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微量元素、肝功能等异常。
中医治疗疳证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
饮食方面,应遵循“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摄入。
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患儿的证候选用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养血补气等中药方剂。
针灸治疗则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对于疳证患儿,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并发症。
对于感染性疳证,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营养不良和贫血,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疳证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家长应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偏食。
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预防疳证的发生。
疳证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综合医院中均有应用。
在基层医疗单位,可通过定期开设健康讲座和义诊,提高家长对疳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
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应加强对疳证的诊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疳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疾病。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家长和医生应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实用的疳证诊疗指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多由体质虚弱、营卫不固、阴虚内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疳积

原文:疳病外证,腹大筋青,大便时结时泻,身有虚热,贪食而瘦,面色苍白,夜不安眠,舌有黄白苔。
病之甚者,名曰走马牙疳,走马者言其病变之速也。
外证口唇部先发生小水泡,外面坚硬,内部破溃,变为黑色,遂向外面穿孔,同时四周蔓延,不甚疼痛,颜色浮肿,虚脱而死。
此中阳虚寒,升降无力,湿热滞于上中二焦不能运动,以至木郁生虫之病。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
炙甘草三钱干姜二钱红枣六枚去核黄芩一钱半夏二钱炒黄连五分干姜草枣温补中阳,连芩清降凝滞之湿热,半夏降逆理滞。
按其情形加减治之,徐徐而愈。
此方分量极重,可减十分之七用之。
当归乌梅亦可加入。
此方宜按脉随时加减,不可呆服。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
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
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疳病即疳积,俗称“奶痨”,以形体虚弱羸瘦为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
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
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
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疳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病证。
多见于1~5岁儿童。
疳积多因饮食不节,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营养不足,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或因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等病,经久不愈,损伤脾胃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乳食壅滞型疳积。
证见精神烦躁,夜寐不安,纳呆,腹胀形瘦,腹痛,磨牙,毛发稀疏,手足心热,大便泄秽,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宜消积导滞,方用保和丸、消乳丸等。
②脾虚失荣型疳积。
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发稀,厌食,腹大青筋、大便完谷不化,小便如米泔,舌淡苔腻,脉濡。
治宜益气理脾,方用肥儿丸等。
③气血两亏型疳积。
第四节 疳证

第四节疳证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及部分寄生虫病。
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疳者,甘也。
”指本病的发病原因多因小儿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断乳过早、挑食、偏食、恣食香甜肥甘而损伤脾胃,日久致气血生化乏源而形成疳疾;“疳者,干也。
”则泛指本病有全身消瘦、肌肤干瘪等征象。
【临床表现】以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稀疏、精神不振、饮食异常、腹胀如鼓或腹凹如舟、青筋暴露等为主要症状。
1.疳气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形体略见消瘦,面色稍显萎黄,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苔腻,脉细滑。
多见于本病的初期。
2.疳积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大便下虫,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脘腹胀大,青筋暴露,烦躁不安,或喜揉眉挖鼻,吮指磨牙,舌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
多见于本病的中期。
3.干疳精神萎靡,极度消瘦,皮包骨头,皮肤干枯有皱纹,呈老人貌,啼哭无力、无泪,腹凹如舟,或见肢体浮肿,或有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
多见于本病的后期。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治则: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方义: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四缝穴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中脘乃胃募、腑会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合脾之背俞穴共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之功,以助小儿发育。
加减:疳气加章门、胃俞健运脾胃;疳积加建里、天枢、三阴交消积导滞;干疳加肝俞、膈俞调养气血;虫积加百虫窝驱虫消积。
操作:四缝穴应在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黄水或乳白色粘液;背部腧穴和章门不可直刺、深刺,以防伤及内脏;其余腧穴常规针刺。
一般不留针。
⑴捏脊:沿患儿背部脊柱两侧由下而上用拇指、食指捏华佗夹脊3~5遍。
⑵皮肤针:叩刺脊柱正中督脉及其两旁的华佗夹脊、足太阳经穴,以皮肤微红为度。
隔日l次。
小儿推拿独门特效疗法疳症

【历代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宋.钱乙1100± )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 脾胃。脾胃受损,津液内耗,运化失司, 机体失养。并指出大病,吐泻、误治均可 致疳,钱乙对小儿疳证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的见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历代论述】
染者,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
脉注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现,及时纠
(5)自发性低血糖症 重症营养不良患儿,有时 突出现出汗、心慌、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自发 性低血糖症,多在夜间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可因 呼吸衰竭而死亡。 T↓、苍白、神志不清、脉博↓、呼
吸暂停
【辨证论治】
2、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 ❖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
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 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 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 ,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 ,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
【辨证论治】
疳证—脾胃虚损已极—虚不受补,不可 “大补”“纯补”,
调理脾胃为本。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 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的同时,以 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2.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①消化功能低下 ②循环系统功能低下 ③肾功能障碍 ④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⑤免疫功能低下
二、中医病因病理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禀赋不足
脾胃受损
纳运
生化
失调
乏源
疳病
脾运失健 脾虚夹积 气阴亏耗
疳气
疳积
干疳
二、中医病因病理
疳证病机源于脾胃,其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脾病日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必累及其他脏腑。 如土虚木乘,脾虚肝旺,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 上注于目,可兼见眼疳; 脾病及心,心火循经上炎,出现口疳; 土不生金,脾病及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出现 “肺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为最具特征的改变 营养不良患儿多种血清酶的活性降低 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 血钾、镁降低,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骨生 长缓慢 生长激素分泌可能增加。
医学全在线
诊断
辨病要点
主要根据小儿年龄及喂养史,临床有体重下降、 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 养缺乏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重症患儿皮包骨头,状若老人,体温低,脉搏缓慢,基 础代谢率降低,肌张力低下,智力落后。食欲低下,常 有便秘,并可有饥饿型腹泻,呈频繁、少量多次的大便, 并带有粘液。
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降低而出现水肿。
临床表现
二、并发症 (一)营养性贫血
营养不良患儿造血所需原料如蛋白质、铁、维生素B,均 易缺乏,最多见者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二)各种维生素缺乏
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 证。
六、范围
本证西医学泛指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 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和蛋白质所致 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 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 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急性者 常伴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 养素缺乏。
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有时也有维生素B、C、D的缺乏。 (三)感染
因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支气管肺 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各种感染,特别 是婴儿腹泻,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四)自发性低血糖
有时可突然发生,表现为体温不升、面色灰白、神志不清、 脉搏减慢、呼吸暂停等。
疳病及治疗
一、定义
疳病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 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 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 食、大便异常为特征。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各年龄组皆可发病。
2、发病季节: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3、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医学全在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病久者身 高也低于正常。
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其次为躯干、 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故不脱衣服不易看出小儿 的消瘦程度。
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测量是判断营养不良的指标之一。 全身症状及生化代谢改变随之出现。
以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如果病久正气虚弱可 出现多种并发症,而使病情恶化,严重者还可 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古人视为恶候,列 为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 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可涉及五 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 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变化主 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 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蛋白质消耗过多;
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 下。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变化,只有皮下脂肪减少和 肌肉轻度萎缩。 重度营养不良可见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 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脂肪浸润及变性,淋巴组织 和胸腺显著萎缩,以及各脏器缩小等。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1.新陈代谢失常 ①糖代谢失常 ②脂肪代谢失常 ③蛋白质代谢失常 ④水盐代谢失常
病因诊断需计算热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详细 了解喂养史、即往病史、出生史等,进行必要 的检查来确定。
营养不良分度诊断标准见表17-1。
辨病要点
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特点(婴幼儿)
I度(轻)
Ⅱ度(中)
III度(重)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10%-25% 25%-40%
40%以上
腹部皮褶厚度
0.8—0.4cm 0.4cm以下
辨证要点
(一)辨病因 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影响及先天禀
赋不足等,临床上各种原因互相参杂,应分辨主次, 掌握重点。
四、 “疳”的含义
“疳者甘也”,从病因而言,是指小儿恣食肥 甘厚腻而成疳证。
“疳者干也”,从病机、症状而言,是指气液 干涸,形体赢瘦。
五、命名
五脏分类:如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 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 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将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因)
1.喂养因素
婴幼儿常因母乳不足或 人工喂养调配不当或以 谷物为主食,长期缺乏 蛋白质和脂肪而发生营 养不良。
较大儿童的营养不良多 为婴儿期营养不良的继 续或因长期偏食、食量 不足等引起。
2.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或先天畸 形。
急、慢性传染病。
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 征)。
消失
身长
尚正常
低于正常
明显低于正常
消瘦
不明显
明显
皮包骨样
皮肤
尚正常 苍白、松弛 苍白明显干皱,弹性消失可现瘀点
肌张力
基本正常 弹性差,松弛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
精神状态
稍不活泼 较萎靡不安,易疲 呆滞,反应低下,抑
乏,多哭闹
制与烦躁交替
辨病要点
腹部皮下脂肪的测量:左手拇指与食指将锁骨中线平 脐处,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的皮肤及皮下脂肪捏 起,两指相距3cm,右手拿量具,将钳板插入捏起的皮 褶两边至底部钳住,测量其厚度,读数记录至0.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