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积和疳不仅有困晨关系,而且在 临床上有轻重之别,二者关系密切难 以分开,故统称为疳积。
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 与疳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小儿营养不 良是摄食不足或摄入食物不能充分利 用的结果。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病
(一)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脾主运
因 化,胃主受纳,小儿乳食不节,过食
或烦躁,睡卧不宁,哭声低微,四肢
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
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治 疗
(一)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 2、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
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
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腹阴 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
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
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 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治 疗
(二)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 2、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
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
三里、揉中脘、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 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
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
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
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
大肠、推下七节骨。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注 意
(一)治疗同时必须注意饮食调节,合理 喂养。进食要定时、定量、及时添加辅助
事 食品,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
项 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提
小儿疳积中医怎么治疗?

小儿疳积中医怎么治疗?小儿疳积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损伤脾胃而导致的,对于只来治疗这样的疾病,其实更多是通过调养身体来进行的,又或者利用中医治疗的方式辅助调理身体。
小孩子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定要多注意,家长们对这个一定要把关好,保护好孩子的健康。
小儿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
形体消瘦,重者干枯羸瘦,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腹胀,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揉眉擦眼,吮指,磨牙。
该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
古代疳证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疳证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明显减少。
(1)疳气证①证候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纳呆少食,腹胀,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指纹淡。
②治则调脾助运。
③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
④方药党参、豆蔻、黄连、白术、莲子、神曲、茯苓、橘红、焦山楂、甘草、广藿香、炒麦芽、山药、砂仁、桔梗、薏苡仁。
(2)疳积证①证候明显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或面白无华,腹胀膨隆,腹有青筋,纳呆,烦躁易怒,揉眉,挖鼻,疲倦乏力,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指纹紫滞。
②治则消积理脾。
③主方肥儿丸加减。
④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焦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3)干疳证①证候明显消瘦,枯瘦如柴,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疏枯黄,腹凹如舟,精神萎靡,懒言少语,冷漠呆滞,夜寐不安,头大,项细,厌食,哭声无力,便溏或清稀,舌质淡,苔少,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
②治则补气益血。
③主方八珍汤加减。
④方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陈皮、砂仁、焦六神曲。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临床表现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与疳证的临床表现相似
西医治疗
1.维生素B,每日3次,每次1—2片.
2.浓缩鱼肝油滴剂,每日15—30滴,分3—4次口服.
3.钙剂:葡萄糖酸钙片,每日2次,每次1~2片.多维钙片,每日2次,每次2—3片.
4.乳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或食母生,每日3次,每次4—5片
给宝宝做腹部顺时针按摩,用手掌轻轻摩擦婴儿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由左向右旋转摩擦,按摩10次休息5分钟,再按摩10次,反复进行3回.揉腹能促进腹部胃肠血液循环,增加肠蠕动,不但能使大便通畅,且能增进婴儿食欲.。
小儿疳积的症状

小儿疳积的症状疳积是儿科四大病症之一,家长们要了解疳积的相关知识,以便观察宝宝是否患有疳积,并及时治疗。
下面来看有哪些。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着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
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疳积又称疳症,是一种小儿常见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为儿科四大病症之一。
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多种慢性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消化失常、肮脏失养、气液干涸而致。
该病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苍白、毛发稀疏、大便失调、肚腹肿胀、青筋外露、腹大肢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午后潮热等。
中医采用调治脾胃、割治等方法施治。
食疗也从调理消化功能入手,家长应注意小儿的喂养,避免挑食、偏食,以求营养全面。
1、按摩要点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通常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推拿时手法一定要轻柔,且要保持推拿者双手的洁净,因为宝宝的皮肤是非常稚嫩和脆弱的,很容易感染。
夏天的时候,可以在宝宝皮肤上涂一些爽身粉,然后再按摩,效果会更好。
当被按摩的部位出现皮疹、破损或者红肿发炎,应停止按摩。
治疗小儿疳积可按摩的穴位较多,以健脾、养胃、清肠为主要方向,常取的穴位有大肠、板门、中脘、承山、天枢等。
除了点按揉推上述穴位以外,按摩腹部、推下七节骨、捏脊等推拿方法也同样有不错的效果。
2、推荐穴位1、推脾经穴位置:拇指桡侧面。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反复50-100次。
什么是小儿疳积

什么是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脏腑失养形体消瘦,饮食减少,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为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病。
民间又称“奶疳”、“饭疳”等。
西医则称为营养不良,主要是指蛋白质、热量缺乏。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小儿疳积的发生率仍然相当高,父母们应该引起重视。
谭同元,中医疑难病专家、副主任医师、名老中医。
现年63岁,毕业于湖
南中医药大学,曾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并跟随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李聪甫、欧阳琦、刘炳凡和国医大师刘祖贻从事中医临证抄方工作长
达5年,对老一辈中医大师临床诊疗经验深有领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曾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中华医药学会理事等职务。
擅长:中医疑难病、常见多发病。
尤对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病、甲亢、咳嗽、哮喘等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妇科病,小儿疳积、尿床、小儿咳嗽及哮喘等,以及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牙痛,湿疹、阴囊湿疹等疾病疗效显著。
坐诊时间:每周一、五全天
坐诊地点:名源堂东山中医馆(长沙高铁南站)
长沙名源堂名老中医。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分享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分享让我简单介绍一下小儿疳积。
疳积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我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小儿疳积的治疗,发现七味白术散在这一领域具有显著的疗效。
七味白术散是由七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包括白术、茯苓、泽泻、甘草、白扁豆、莲子和山药。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疳积的原理和具体方法。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茯苓和泽泻则能利水渗湿,消除体内湿邪,减轻病情。
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平衡整个方剂的药性。
白扁豆和莲子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能提供营养,促进生长发育。
山药具有补脾益肺的功效,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在治疗小儿疳积时,我会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病情,对七味白术散进行适当调整,有时会增加一些辅助药物,如健脾丸、消食丸等,以增强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疳积的疗效非常显著。
大多数患儿在服用七味白术散后,食欲明显改善,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消失,生长发育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然而,我想强调的是,七味白术散并非万能良药,治疗小儿疳积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整体状况,包括饮食、生活作息、运动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我会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提倡科学喂养,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我还会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儿的情志,鼓励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信心。
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儿克服疳积带来的困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为更多患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对同行有所启发,共同为小儿疳积的治疗事业贡献力量。
在我的行医生涯中,小儿疳积始终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
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孩子们的正常生长发育。
我深刻体会到,治疗小儿疳积不仅需要医术,更需要医德和爱心。
七味白术散,这个古方,经过我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成为了我治疗小儿疳积的“利器”。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治疗(精)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治疗疳积是癌证和积滞的总称,两者有轻重程度的不同,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而成。
疳证是指气液干涸,身体赢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另外小儿感染寄生虫病,也可转为疳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类似于“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疳积主要原因为摄入不足,喂养不当、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质或热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而消耗自身组织,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表现为逐渐性消瘦、水肿、生长发育滞缓,严重者伴有各器官的功能低下。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发育迟缓,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根据祖国医学辨证,可分为以下两型。
1.乳食积滞型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眠不宁,精神不振,大便不调常有恶臭或便秘,同时可伴有手足心热等症,苔厚腻,色微黄少津液,脉弱或兼数,指纹紫红色。
2.气血两亏型面色晄白或萎黄呈干瘪老人面容,毛发稀疏易脱,骨瘦如柴,皮肤干燥多屑,精神萎靡,啼声低沉,困倦无力,动则汗出,四肢不温可伴浮肿(以下肢为多见,不思饮食或嗜食僻,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搪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诊断和鉴别】1.诊断根据病人外貌及其各种表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进一步查明诱发因素及有无并发症,对于本病的不良程度应有适当估计以利治疗。
下列数项可作参考:①消瘦程度及发病前后体重下降情况;②浮肿程度;③血浆蛋白浓度是否正常或明显下降,尚有基础代谢率、肌酸肌酐排出量等作参考。
2.鉴别诊断(1原发性肺结核:除消瘦、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外,其主要症状有长期低热、咳嗽、咯血、潮热和盗汗等症状;胸部X线可以明确诊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寄生虫病:患儿除消瘦外,可常有腹痛、肛门痒、大便检查可以发现有肠道寄生虫卵。
【治疗】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痧、痘、惊、疳被认为是儿科“四大要证”,一度曾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受到历代儿科医家的重视,解放后,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各项预防措施的开展与普及,痧、痘、惊、疳证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营养摄入,喂养调摄不当而导致的小儿疳积证则有上升的趋势。
小儿疳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证表现或轻或重,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我科名中医刘以敏主任在治疗疳积有独到见解。
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消瘦、赢弱、纳呆、口渴、烦躁为主。
其病因多种,最终却不外乎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日久而成。
好发于幼弱小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常见于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者。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
”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
嗣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
《颅囟经》列举了17种不同的疳病。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明确指出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脾胃。
钱乙云:“诸疳皆脾胃病,内无津液之所作也。
”此要言不繁,切中关键,根据临床所见,结合文献记载,具体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禀赋较弱,哺乳不当。
小儿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素体虚弱,而又喂养不当,或断乳过早,或妄投滋补,丽致营养失调,脾胃生化乏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形体日渐消瘦而发疳证。
即所谓“小儿乳食少者,父母尝以他物饲之,几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胃受损,生此疳病也。
”第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婴幼儿“脾常不足”,易生积滞。
故“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然小儿自制能力较差,又多贪食,食无定时,壅聚中焦,酿成积滞,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致气液内亏而成疳证。
《诸病源候论))称:“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
”第三:郁热内蕴,外感六淫。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凡外感六淫或痰食内伤,皆易于从阳化火,火依实邪内蕴,郁积不化,灼伤营阴而耗伤气血。
患儿日渐外可阻遏卫阳而易感,内可成疳积。
古人云:“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端,因亦成疳。
”第四:病后失调,转化成疳。
小儿不同于成人。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的病情变化。
因此,在对病儿的护理和用药时,更应审慎,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钱乙云:“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
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牙硝辈利之,利及多矣,不能禁约而亡津液,即成疳矣。
”综上所述,小儿疳积的病因病机,皆与先天体质,后天喂养,内伤饮食,外感六淫,病后失调,脾胃受损,气血匮乏,伤津耗液有关。
其关键在于脾胃失调,运化无权,积滞内蕴,营阴耗损。
历代医家在治疗疳证一般以健脾化滞、益气生津为法。
古代医家曾有论述:“疳证,虽有五脏不同,实皆脾胃之病也。
”“夫小儿之疾,多因脾胃娇嫩,乳食停积,业童科者,可不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哉。
”“疳者,干也,总以调补胃气为主。
”“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为患。
”疳积的根本病机在于患儿津液匮乏,四肢百骸失养。
现脾胃功能已复,后天之本强壮。
唯所失之津液恐难一时补足,此时,以药物之偏助其一臂之力,实乃必要之举。
益气血,生津液,养阴清热,濡润肌肤为必须之法。
清代医家沈金鳌撰书日:“儿病多由食积固是要语,医家不可不知。
然亦有禀受薄弱,或病后虚怯,其所生病有全无食积者……亦当扶正而使积自消。
”
著名国家级名中医刘以敏主任在治疗本病上有独到见解,首先是强调治未病的观点,其次是分期治疗的观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刘老认为疳证治宜早而不宜晚,治疗宜在成疳之前治疗,后期治疗可
能会给患儿带来一些无法康复的后遗症。
刘老认为小儿疳证审其病因,再根据小儿心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小儿疳证早期首先涉及心肝,而致心肝火旺,中期由肝及脾而致脾弱肝旺,后期由脾及肾,而致脾肾两虚、气阴耗伤而成疳。
患儿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肚大青筋,精神萎靡,已为脾肾两虚、气阴耗伤之征。
刘老把疳证分为三个期,分期论治。
早期心肝火旺,表现为:容易发怒,烦躁好动,食欲下降,身体闷热、面目红赤、红潮难退、口干舌燥、虚烦不得眠。
拟平肝清心汤加减。
中期脾弱肝旺,表现为容易发怒,烦躁好动,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
拟以健脾养肝汤加减
后期脾肾两虚,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肚大青筋,精神萎靡,拟以健脾益肾汤加减。
案例:
XXX 男,3月,一周前因加辅食后出现呕吐,大便稀,家长喂“婴儿素”后症状缓解,近三日来患儿食欲下降,身体闷热、面目红赤、红潮难退、口干舌燥,容易发怒,夜寐不安,易惊,大便正常,小便黄,舌尖红,苔黄中腻,指纹暗红。
刘老诊察病人后认为患儿为小儿疳证之心肝火旺,拟方如下
夏枯草4g 竹叶3g 灯芯草1g 炒栀子2g
淡豆豉4g 代赭石6g 杭白芍4g 银柴胡4g
砂仁3g 生谷芽4g 炒鸡金3g 甘草3g
方解:夏枯草、银柴胡、代赭石平肝,杭白芍柔肝,竹叶、灯芯草清心火,炒栀子、淡豆豉仿《伤寒论》“栀子豉汤”“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
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之意。
本病病在心肝,但如《金匮要略》所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故在治肝的同时,尚要扶脾。
小儿脏气轻灵,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早期健脾不如运脾,砂仁生谷芽、炒鸡金扶脾助运,生谷芽秉春之生发之气,除健脾消滞外,尚有疏肝之功,配合甘草调和诸药。
XXX 女4月,反复肺炎,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近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容易发怒,夜寐不安,易惊,汗出多,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苔心稍腻,指纹淡红。
刘老诊察病人后认为患儿为小儿疳证之脾弱肝旺。
拟方如下:
银柴胡6g 杭白芍6g 苏条参6g 炒白术6g
云茯苓6g 制黄精6g 淮山药6g 烧乌梅5g
炒鸡金3g 蝉花6g 红土瓜9g 荠菜花9g
浮小麦10g 小枣9g 煅龙骨10g 炙甘草6g
方解:苏条参、炒白术、云茯苓四君子汤健脾,“疳证,虽有五脏不同,实皆脾胃之病也。
”制黄精、淮山药、烧乌梅益气养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为患。
”银柴胡、杭白芍、蝉花、红土瓜、荠菜花、煅龙骨养肝、疏肝、平肝,浮小麦、小枣、炙甘草仿“甘麦大枣汤”之意,大枣甘温,小枣酸甘偏性平,尚能养肝平肝。
XXX 男6月4月前腹泻病失治,成慢性腹泻,刻下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肚大青筋,精神萎靡,夜寐不安,易惊,汗出多,纳食差,小便正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指纹淡青。
刘老诊察病人后认为患儿为小儿疳证之脾肾两虚。
拟方如下:
煅龙骨9g 煅牡蛎9g 炒苍术6g 熟地黄6g
鹿角霜6g 炙黄芪6g 当归3g 杜仲6g
太子参6g 紫河车2g 桂枝3g 杭白芍6g
炙甘草3g 浮小麦9g 大枣6g 黑固脂6g
方解:太子参、炙黄芪益气养阴健脾,熟地黄、鹿角霜、当归、杜仲、紫河车、黑固脂滋养肝肾,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以情养情,炙甘草、浮小麦、大枣仿“甘麦大枣汤”之意,桂枝、杭白芍、炙甘草仿“桂枝汤”之意,调和营卫,煅龙骨、煅牡蛎重镇固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