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推拿调理手法及附穴位图

合集下载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宣肺理气、化痰止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

孩子得了疳积,针挑四缝最管用!相信很多妈妈,都曾为孩子“吃饭”问题而苦恼过;孩子平时吃饭少、不知道饥饿,再好吃的东西吃上几口,就挥着小手跑开了,任凭你再哄,都扭头不肯吃;生长发育缓慢、面黄肌瘦、头发无光泽、舌苔厚腻,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得了疳积。

扎四缝穴可以治疗小儿疳积,是调理小孩子体质的好方法,因为四缝穴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四缝穴可以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呢?手掌上有人体全身的反应点,可以比作一颗大树,我们的手指就好比树干分出的枝杈,对应的就是树的树枝(手指),手指中部的四缝穴正好对应人体中部的脾胃消化系统,所以四缝穴对于治疗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点刺四缝穴方法:三棱针浅刺0.1~0.2寸,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粘液。

如果挤出的黄水较多,过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再扎第二次。

一般的孩子扎两次后,挤出的就全是鲜红的血液了,以后就不需要再扎了。

如果第二次扎时挤出的血液里仍有淡黄水,则需要一个月后再扎一次,直至挤出来的全是血为止。

但要注意,扎四缝穴效果最好的是真正得了疳积的孩子。

在门诊上会遇到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喂饭困难,可扎了四缝穴后效果仍不明显。

这类孩子的问题多是出在喂养的方法上,孩子不好好吃饭,自己吃只吃半碗,大人喂却能吃上一碗,虽然时间长一些,但还是能吃下去,而且还知道饿。

这样的孩子可能没有患疳积,所以就算扎了四缝穴,也没有效果,这是由不良的进食习惯造成的,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

预防小儿疳积,应抓下面几个环节: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辅食,添加时候循序渐进。

3、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4、饮食习惯从小养成。

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

5、嗜冷之殇伤脾胃。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5)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5)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灸法】药物:艾条。

部位:身柱、大杆、中脘、足三里穴。

方法:点燃艾条,靠近穴位,距离三厘米熏灸,每穴熏五至十分钟,每日一次。

注:只灸身柱穴亦可。

【针刺穴位疗法】取穴:四缝穴(双侧)。

方法:三棱针与穴位处均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刺四缝穴,进针零点五至一分,出针后挤出黄色液体,用消毒棉球拭干。

隔日一次。

【割掌指疗法】割治部位,可选用两手掌食指、中指之间的根部,或大小鱼际处。

用肥皂将病儿手洗刷干净,术处用碘酒消毒,将病儿腕关节握住,术者左手握儿四指,右手持消毒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长度约零点五厘米,深约零点四厘米,随挤出黄白色脂状物如黄豆大,并将之剪去,撒以止血粉,复以消毒纱布、绷带包扎,并用拇指按割治部,以防止出血。

第三天后可解除包扎。

在包扎期间,须妥为保护,避免污水浸入,以防感染,一次只割一只手,隔日再割另一只手。

【按摩疗法】1.推法:①推脾经。

术者用右手拇指自患儿左手拇指尖部向掌根方向做直线推法,操作二百至三百次。

有消食导滞之功。

②推大肠。

术者用右手拇指向患儿食指尖部沿挠侧面(靠近拇指侧)向指根方向做直线推法,可温中止泻。

操作一百至三百次。

③推三关。

术者以右手拇指桡侧面沿患儿左前臂桡侧阳溪至曲池穴之间直线作推法,可培补元气。

每次操作一百至三百次。

2.揉法,①用指揉法在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各揉运一分钟,用掌摩法摩腹两分钟。

有益气和血,清虚热的作用。

②揉按足三里一分钟,可温阳补气,③用指揉法在脾俞、胃俞、肾俞各揉运一分钟,可补脾胃,调中行气。

3.捏脊:①腕关节稍背伸,拇指在后,食中二指在前,余二指自然靠拢中指并拿捏住皮肤,拇指同时向前推动,食中二指相继移动。

双手交替操作。

②腕关节向尺侧偏屈,食指屈曲以第二指节背面横置于皮肤上,并同拇指罗纹面一起拿捏住皮肤,食指在后面向前推动,拇指缓缓向前移动,双手交替操作。

一般捏脊从骶尾部开始向上边捏边提,每捏三下提一下,常称“三捏一提法,”在进行过程中可听到“咔、咔”作响声,直到大椎穴止。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及临床应用(图)本文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上肢部的穴位:各穴位的位置、穴位位置图、操作、主治功效等,点击文中穴位链接可以看到更为详细的讲解。

只有掌握好了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小儿按摩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下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分享一组治疗疳积、积聚的特效穴

分享一组治疗疳积、积聚的特效穴

分享一组治疗疳积、积聚的特效穴
分享一组治疗疳积、积聚的特效穴--四缝
四缝穴:位于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中央,一手4穴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挑四缝,是民间非常常用的治疗小儿病的手法,除了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之外,还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除此之外,四缝穴对于大人同样有效哦
对于体内积滞严重或者有慢性胃痛胃胀的人群,疗效也极显著
这组穴位,方法就是点刺,挤出血或者黄色液体,有时也会挤出小颗粒
传统方法是使用三棱针或者缝衣针挑刺,再挤,痛感非常强烈
现在有刺络笔,弹刺速度极快,痛感就大大减轻了。

小儿疳积的推拿穴位和手法演示!

小儿疳积的推拿穴位和手法演示!

小儿疳积的推拿穴位和手法演示!近两年,虽然国家开放了二孩政策,但是大部分青年家长仍然只有一个子女,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各种花哨的零食、冰冷食物更是随意给孩子喂食,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儿童慢性消化不良,由之前胖胖的变成了厌食的皮包骨,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疳积症。

典型的症状就是:毛发枯黄,毫无光泽,肚子大但是四肢很瘦弱,不愿意吃东西,大便难下,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很多妈妈可能觉得孩子是缺锌缺钙一类的,然后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查,而后就购买大量的营养品,但是总也调整不过来。

这个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疳积。

那么,如何用小儿推拿解决孩子疳积症状呢?补脾土位置: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次数:300次。

注意: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

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清肝木位置: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次数:200次。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清心火位置: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次数:200次。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

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补肺金位置:无名指指腹。

操作:在小儿左手的无名指指腹上进行推揉。

旋推为补,名“补肺金”。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次数:300次。

注意:直推为清,名“清肺金”。

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补肾水位置:小指指腹。

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次数:300次。

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白术、土茯苓、云苓、茨实、淮山(干品)、太子参、元肉、红枣、虫草花、五指毛桃。
注意:以上药材、食材的使用分量均为10克,每次选用1-2种,加上鱼或鸡、猪骨、鹌鹑煲汤或煲粥均可。在高温多雨的天气里,宝宝容易暑湿相夹,则可多选用炒扁豆煲汤。
2、每周一次用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5克煲水给宝宝喝。
3、气血两虚
表现: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时两眼不能闭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鱿白没有光泽,形体干瘦如柴,四肢不温,哭声无力,舌质淡少苔,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补肾2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
附:捏脊法
注意:宝宝在喝山楂水的那一两天,尽量少吃肉类。
特别提醒:夏日少喝冷饮
大多数孩子夏日都喜欢冷饮、冷食,然而,冷饮、冷食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喜欢冷食冷饮的孩子,大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日见消瘦,可造成发育迟缓。
Tips: 宝宝生积几个特征
1、厌食,饭入口后久含不呑,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
针刺四缝穴:用毫针快刺不留针,刺破后用手挤出黄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
第②招 推拿按摩
捏脊:让宝宝趴在床上,夏日可脱去上衣,露出背部,沿宝宝脊椎两旁二指处,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颈部大椎穴,由下而上连续捏五六次为一组,捏第三次时,每捏三下须将皮肤向上方提起。此法最好坚持每日早晚各做一组。
2、积滞伤脾
表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面色萎黄,乳食不进或食后即饿,毛发干枯结穗,形体消瘦,头大颈细,腹部膨胀(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腻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消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疳积推拿调理手法(附穴位图)
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通常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推拿时手法一定要轻柔,且要保持推拿者双手的洁净,因为宝宝的皮肤是非常稚嫩和脆弱的,很容易感染。

夏天的时候,可以在宝宝皮肤上涂一些爽身粉,然后再按摩,效果会更好。

当被按摩的部位出现皮疹、破损或者红肿发炎,应停止按摩。

治疗小儿疳积可按摩的穴位较多,以健脾、养胃、清肠为主要方向,常取的穴位有大肠、板门、中脘、承山、天枢等。

除了点按揉推上述穴位以外,按摩腹部、推下七节骨、捏脊等推拿方法也同样有不错的效果。

推荐穴位(按以下穴位推拿本人亲测有效,但贵在坚持)
补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面。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反复50-100次。

祛病功效:健脾,和胃,促进小儿消食解滞。

揉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中心。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端在婴幼儿大鱼际中点揉板门穴,然后再以拇指桡侧自婴幼儿拇指指根大鱼际向腕横纹处直推,50-100次。

祛病功效: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清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边。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一手托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手掌侧放,另一只手用拇指的桡侧面或指腹,自婴幼儿虎口沿桡侧缘直推至食指尖,反复推拿50-100次。

祛病功效:消食导滞,和中健脾,缓解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并不可怕,只要按照以上手法进行推拿,疳积将会远离你的宝宝!
掐揉四横纹
穴位:四横纹即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节关节横纹处。

做法:将孩子左手四指并拢,以拇指端外侧缘着力,从食指横纹滑向小指横纹。

适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滞胀。

多用于防治疳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附:按以上穴位推拿本人亲测有效,但贵在坚持。

本人有一小孩子两岁左右,体形消瘦,好
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最主要特点是非常难喂食,有时换多种口味也不吃,晚上不易睡觉。

后本人按照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慢慢的一个星期后,喂食多容易点,后再坚持取得实效,所以推荐给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