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报告】中国联通5G+智慧教育典型应用场景白皮书
5G回传规模组网及典型场景应用方案白皮书

5G回传规模组网及典型场景应用方案白皮书
目录
1 引言
P1
2 5G规模组网和融合业务共推承载演进
P2
3 城域边缘数据中心互连助推承载融合发展 P12
4 5G回传规模组网技术及应用方案
P16
5 总结与展望Leabharlann P326 主要贡献单位
P33
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
1
IMT-2020 (5G)推进组
5G回传规模组网及典型场景应用方案白皮书
2 5G规模组网和融合业务共推承载演进
2.1 5G规模组网部署方案及其承载需求 2.1.1 4G/5G核心网多层云化部署推动承载网融合发展 2019年我国运营商的5G核心网处于规模组网验证阶段,采用“中心+边缘”的两级云化数据中心 部署架构(见【1】),重点完成4G核心网的NSA升级并向网络功能云化演进,主要提供eMBB业务。 2020-2021年将进入4G/5G核心网融合阶段(见图 1),启动SA规模组网,引导eMBB业务向5G核心网 分流,并大力发展面向垂直行业的融合业务和网络切片服务,基于云端4G/5G融合核心网构建全新运营 生态,围绕网络切片服务能力为不同行业提供增强的业务专网,构建5G应用创新生态(见【2】)。
图5给出了智能电网的端到端网络切片应用方案示意图,需要5G核心网、承载网络和无线网协同实 现5G网络切片管理。
图 5 电力专网的网络切片应用方案
1) 5G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5G核心网配置不同的数据网络名称(DNN)来代表不同电力切片 (包括差动保护、三遥、视频监控及普通办公业务),在控制面按需设置不同切片共享或独享接入和 移动管理功能(AMF)、会话管理功能(SMF);在云核心网侧对分属不同虚拟私有云(VPC)的 用户平面功能(UPF),分别在VPC-GW配置到基站的静态路由。5G基站通过AMF到统一数据管理 (UDM)/策略控制功能(PCF)查询用户开户默认数据网络名称(DNN),然后按照该DNN建立以 太网PDU 会话(Session),核心网SMF根据DNN配置信息选择UPF;
5G WiFi6融合技术方案

中国联通5G+WiFi6融合技术白皮书一、5G和WiFi6技术对比分析(一)5G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简称,是4G技术最为重要的拓展与延伸,是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5G传输速率高,理论带宽是4G的一百倍;容量大,可容纳100万设备同时在线;时延低,4G到5G的网络时延从20ms降至为1ms,同时可靠性增强,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可提供在500公里/小时的高速运动场景下的稳定通信。
面向增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5G可以提供更高速率的体验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解析度更高、更鲜活的多媒体内容体验;面向物联网设备互联场景,5G可以提供更高连接密度时的强大信令控制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IoT设备的高效接入和管理能力;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可以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实体间高度实时、高度精密和高度安全的业务协作。
当前5G产业发展迅速,5G网络在建设应用与升级完善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中国5G主流的3.5GHz频段穿透能力较弱,使得5G信号在室内折损较大。
并且由于5G基站覆盖半径从4G的数百米减小到数十米,在保证业务畅通的条件下,对5G基站的数量要求相比4G基站数量大大增加,导致在短时间内5G信号覆盖率在社区、楼宇或家庭的最后百米内必然有所不足;二是5G对终端设备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而各行业在用设备大多不具-6-备5G接入能力,设备升级替换成本较高,导致行业内对5G通信网络的改造热度不高;三是5G需要满足新场景下的新需求。
例如,在传统4G时代,普通用户对下行速率要求比较高,而5G时代的个人业务由单向下载转为主动分享,导致上行速率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行业数字化也对上行速率有很大要求,大数据采集、智能监控、AR/VR 视频直播等海量高清视频的并发回传,对5G小区的上行容量是严峻的考验。
基于5G网络部署的智慧校园场景应用方案研究

基于5G网络部署的智慧校园场景应用方案研究作者:李春艳戴志锋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4期摘要:为应对未来5G网络创新应用场景下对于网络服务的各种需求,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围绕“服务配置、服务调度、服务质量”三个内容开展研究,对5G 网络技术在建设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并根据 5G在智慧校园中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教育应用、智慧平安校园应用、混合式实验教学应用、移动泛在学习应用、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系统应用等进行系统的阐述,促进 5G网络技术和智慧校园的共同发展,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校园用户体验,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公平利用,满足新兴应用的智慧校园服务需求。
关键词:5G网络技术;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一、引言2013年欧盟开始加快发展5G网络技术,5G网络技术的各项通用标准和相关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2019年,中国工信部获准颁发国内首个5G无线电通信设备进网许可证,这一举措标志着5G技术开始正式进入公用商用网络,同时各类5G技术也得到大规模发展应用。
5G作为我国“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支柱,逐渐改变着社会。
5G网络技术对比4G,凭借高速性、便携性、高可靠性、时延低、超大容量连接等特点,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感受。
2019年发布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详细解释了5G网络部署针对学校展开的一系列关于软硬件设备部署、数字教学场景设置、教育教学配套模式创新等各种对策,助力智慧校园建设。
新型5G智慧校园是由5G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型智慧校园,它依托5G网络和相应的驱动智能技术应用,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促使内部多要素的融合与升级,实现智能化的全面覆盖,涉及基础设施、校园交通以及产业服务等多个领域,促进智慧教育技术的研发与迭代更新,并与教学过程、方法、模式深度融合,优化各种教学应用场景,促进虚拟仿真和现实应用学习场景的融合,丰富知识内容的表现方式和形式,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精品】2019年联通5G创新应用实践大数据报告PPT(获奖作品)图文

网
2018年:具备试验或试商用级别设备,
CU/DU合设
络/
只能进行NSA阶段试验
芯
2019年底:具备稳定的商用级别设备
EPC+
片
智能终端:
/终 端
2019Q1:试商用NSA单模小批量上市
2019Q3:SA/NSA的多模终端小批量上市
11月 芯片 开始 支持
2019年底:5G手机开始批量上市
NSA
Q1芯片
开始支持 SA
Q2
Q3
CU/DU合设/分离 5GC
Q1/Q2 终端厂家 发布5G终
端
Q3 多模终端
小批量上 市
Q4
Q4 多模终端 开始批量
上市
标
Rel-15
Rel-16
准 R15标准(eMBB为主):17.12完成5G架构及 R16标准(同时支持eMBB和uRLLC):2018年6月启动,预计2019年
垂直行业市场
使能车联网、智慧制造、智慧医疗 、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垂直行业
社会数字化转型基础
构建和物理世界对应的数字世界, 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
通信网的重构
5G不仅仅是移动网,将带来整个通信网的重构,服务2C和2B:
1、以DC为中心的网络架构 2、新的无线网 3、云化、集中化的核心网(NFV)
4、灵活调度、大带宽的传送网(SDN) 5、AI化运营 6、以2C为主服务2C+2B
CU/DU合设
络/
只能进行NSA阶段试验
芯
2019年底:具备稳定的商用级别设备
EPC+
片
智能终端:
/终 端
2019Q1:试商用NSA单模小批量上市
2019Q3:SA/NSA的多模终端小批量上市
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发展指数报告

第一章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概况1.1 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内涵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与机器的结合。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中的定义,“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根据其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指机器不具有认知能力。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停留在计算和感知层面,能够进行相对复杂的运算,并且在文字、语音、图像识别方面有较高的准确率,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复杂环境和动态数据需要通过人工干预来进行功能的调整。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仍处于该阶段,对于其计算和感知能力的利用是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形式。
弱人工智能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强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神经结构,使机器具有认知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面对变化的环境能够实现思维转换,认知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人类技术水平尚无法令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达到强人工智能层面,且强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和社会伦理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
1.2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分析1.2.1政策环境自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相融合。
2016年3月,国务院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提出加快信息网络新技术开发应用,将人工智技术能作为实现信息技术进步的重点突破领域。
同年7月和11月,国务院相继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国发〔2016〕43号)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分别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要点和产业发展生态提出要求,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明确发展路线。
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确定了“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目标。
我国5G试点应用遍地开花——政府重视5G融合应用,地方积极开展5G应用示范

匚・33SPECIAL--------------------特别抓住5G融合应用窗口期201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积极推进5G商用建设,实现了从“0”到“T的突破。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范围内已累计开通5G基站约69万个,为融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运营商、设备商、垂直企业等各方积极探索5G融合应用的创新发展。
我国5G应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技术创新性正在不断提升,融合应用探索热情高涨。
在2020年"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上,共征集了4289个项目,5G在各行业的探索均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参赛项目已有31%的实现落地。
目前,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在5G应用探索方面居全国前列,呈现5G行业应用引领态势;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成为5G融合应用的热点,并有望成为应用先锋领域。
总体来看,我国5G应用还需抓住应用发展重要窗口期,逐步建设产业大生态。
我国5G试点应用遍地开花——政府重视5G融合应用,地方积极开展5G应用示范2020年幵局,我国5G应用迎来快速发展期。
截至目前,已累计幵通5G基站超60万个,5G 终端连接数超过1.5亿。
三大运营商已在国内40多个城市开展了100多个基于边缘计算的5G 商业应用试点项目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5G应用发展。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要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并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工信部提出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造覆盖10个重点行业,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
同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出通知,重点支持虚拟企业专网、智能电网、车联网等七大领域的5G创新应用提升工程。
各地政府也积极出台各类5G扶持政策,推动5G应用发展。
截至2020年9月底,各地政府出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导意见等各类5G扶持政策文件460个,多地政府对基站建设、用电成本进行补贴,积极开展5G应用示范,持续深化5G产业合作。
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

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

目录IMT-2020 (5G)推进组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1 5G融合应用发展态势2 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项目洞察3 十大重点应用领域分析4 5G融合应用的挑战与发展建议5 主要贡献单位P1 P5 P15 P46P4815G融合应用发展态势1.1 全球多个国家加速推进5G应用全球5G应用整体处于初期阶段。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截至9月30日,全球135家运营商共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应用试验达到391项。
AR/VR、超高清视频传输(4K或8K)、固定无线接入是试验最多的三类应用。
在行业应用中,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受到广泛关注。
整体来看,全球5G 应用整体处于初期阶段,主要应用场景是增强型移动宽带业务,行业融合应用仍在验证和示范中。
美国家庭宽带成为最受关注的5G应用之一。
美国四大移动运营商全部商用5G,在若干个重点城市推出服务,覆盖城市重合度高,相继推出5G固定无线接入的服务;在工业互联网方面,AT&T正在探索基于4K视频的安全监测、AR/VR员工培训及定位服务;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尝试5G与VR/AR用于医疗领域,帮助临终患者减少慢性疼痛和焦虑等。
FCC通过采取一些举措促进5G技术向精准农业、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创新步伐,如设立204亿美元的“乡村数字机遇基金”等。
韩国出台5G战略,引领5G用户发展。
韩国“5G+”战略选定五项核心服务和十大 “5G+”战略产业,其中五项核心服务是:沉浸式内容、智慧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智慧城市、数字健康。
在商用进展方面,韩国运营商针对VR、AR、游戏推出基于5G的内容和平台活动。
截至2019Q3,韩国5G用户数超过300万,占据全球5G商用大部分市场份额。
韩国用户发展速度快主要得益于运营商加速建网,手机高额补贴,内容应用丰富,提速不提价。
欧盟5G应用涵盖工业互联网及其他多种应用场景。
欧盟于2018年4月成立工业互联与自动化5G联盟(5G-ACIA),旨在推动5G在工业生产领域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