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机制及心电图特点

合集下载

常见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分析

常见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分析

常见⼼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分析同步⼗⼆导联⼼电图正常⼼电图⼼律为正常窦性⼼律、⼼率、各波形、波段、间期、时限及电压等均正常。

常见异常⼼电图的分析诊断异常⼼电图指:⼼电图图形与⼼律有肯定异常且有病理意义者。

1、房、室肥⼤:1)左、右⼼房扩⼤2)左、右⼼室肥厚2、⼼律失常:起源异常1)期前收缩(早搏)2)⼼动过速(室上性、室性)3)颤动、扑动(房性、室性)传导异常1)⼀度房室传导阻滞2)⼆度房室阻滞3)三度房室阻滞3、⼼肌缺⾎、梗死:急性下壁、前间壁、前壁、侧壁等急性⼼肌梗死的⼼电图演变4、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低⾎钾、⾼⾎钾⼀、房、室肥⼤:1)左⼼房扩⼤2)右⼼房扩⼤3)左⼼室肥厚4)右⼼室肥厚1、左⼼房扩⼤:1、P波时限>0.12s2、P波呈双峰,峰距>0.04s3、Ptfv1<-0.04mm.s2、右⼼房扩⼤:P波振幅增⾼:Ⅱ>0.25mV,V2>0.15mV⼆、⼼律失常:激动起源异常2)期前收缩(早搏)3)⼼动过速4)颤动、扑动1、窦性⼼动过速正常成⼈窦性⼼律的频率>100次/分。

2、窦性⼼动过缓成⼈窦性⼼律的频率<60次/分。

3、房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P′-QRS波群;2.P′-R间期>0.12s;3.QRS形态、时限正常(呈室上性)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未下传。

7、⼼房颤动P波消失,代之⼤⼩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f波),⼼房率为350~600次/分。

QRS波群为室上性,室率⼤多120~180次/分节律绝对不规则。

8、⼼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F波)。

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多不能下传⽽以固定⽐例(2:1,4:1)下传。

4、室性期前收缩:1.期前出现的QRS-T形态宽⼤畸形,时限常>0.12s2.连续发⽣三次以上的早搏为短阵室速短阵性室性⼼动过速6、阵发性室性⼼动过速1.频率在140~200次/分。

QRS>0.12s2.房室分离3.⼼室夺获4.室性融合波室性⼼动过速5、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有突发突⽌的特点,频率⼀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规则,QRS形态⼀般正常。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 AVNRT)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 AVNRT)

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 AVNRT)概念和机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AVNRT)是激动在房室结内或其周围存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两条径路内重复折返所致的心动过速。

两条径路分别为:一条快径路,其传导速度快,但不应期较长;一条慢径路,其传导速度慢,但不应期较短。

AVNRT可以分为三型:1、慢-快型:激动经慢径路下传,快径路逆传。

又称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快-慢型:激动从快径路下传,慢径路逆传。

又称为非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多发生于儿童。

3、慢-慢型:顺传和逆传经过不同的慢径路,提示房室结多径路。

在AVNRT中,慢快型占90%,快慢型和慢慢型占10%。

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我们仅讨论慢快型。

如上图所示:当一个心房激动下传时,适逢快径路处于上一次激动的不应期,激动便沿着慢径路缓慢下传,当激动到达折返环路的下端后,沿着快径路逆传,此时快径路如果尚未度过不应期便会引起逆传激动的中断(长PR间期)。

如果激动在快径路传导到达上端时适逢慢径路时也脱离了不应期,因此,激动可以再次沿着慢径路下传,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慢快型AVNRT。

由此也可以看出,折返环路仅局限于房室结,心房和心室都不是折返环路的一部分,激动可以分别向心房和心室传导,也可表现出前传及逆传阻滞或房室分离,但心动过速不中止。

心电图表现:图21、诱发和终止:突发突止。

诱发多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也可以诱发AVNRT,但不如房早的刺激有效。

终止心搏必须适时,过早或过晚,则会表现为不能终止心动过速或引起心动过速的节律重整。

2、P与QRS波的关系:①P波出现较早,在下壁导联出现假性Q波。

这种表现虽然很少出现,却具有特征性,它的出现可排除隐匿性房室旁道参与折返形成的心动过速;②P波位于QRS波中间,在体表心电图中不易识别,提示折返激动的前传和逆传速度一致;③P位于QRS波之后,可在下壁导联形成假性“S”波或V1导联形成假性“r”波,但RP<90ms(图2)。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ppt课件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ppt课件

S-F型AVNRT心电图表现
• 平时心电图 (1)正常; (2)有时可能突然或持续性PR延长,似一度 房室阻滞,PR交替现象;
(3)单一的房早可经快慢径路同时下传心室 致心室双重反应.
S-F型AVNRT电生理特点
• 心房或心室刺激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 心房S1S2刺激AV前向传导曲线跳跃性延长:S1S2缩 短10ms,PR间期延长50ms,或呈跳跃文氏 (100ms) • 心动过速发作前表现为PR或AH间期延长,且有临界 值,逆行心房激动呈向心分布,His的A波最早。
无房室结双径路呈连续性房室传导曲线
350
300
250
A2-H2 (ms)
200 150
100 50 0 200 300
400
500
600
A1-A2 (ms)
图6-3
房室结双径路者的前向房室传导曲线,其间可见快、慢径跳跃现象
350 300
250 200
A2-V2 (ms)
150 100 50 0 200 300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定 义
定义
二、分

分 类
• 阵发性: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自律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AAT) 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IST) • 非阵发性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PAT) 非阵发性交接区心动过速(NPJT)
手术治疗
•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并且需要或可以 同期手术者; • 射频消融失败或出现并发症需外科手 术者; • 难以或不适合射频消融者:如婴幼儿 等。
HRA
His CS
RVA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少见现象的分析知识讲稿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少见现象的分析知识讲稿

与其他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鉴别诊断,如房颤、房扑等。
鉴别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症状、心电图和心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 。
05
少见现象的治疗策略与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常见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抑制心脏传导系统的 电信号来减缓心率。
发作时症状严重的情况。
导管消融是通过导管将电能传 递到异常电信号的部位,消除 异常电信号,从而达到根治的
目的。
心脏起搏器植入适用于心动过 速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的 患者,通过起搏器控制心率。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策略与方案
对于心动过速发作频繁、症状严重且 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 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存在严重心功 能不全或心脏结构异常,治疗策略需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特殊类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包括多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多径路折返性心 动过速、隐匿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这些类型的心动过速在心电图表现、 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并发其他心脏疾病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结词
并发其他心脏疾病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指同时患有其 他心脏疾病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遗传因素还可能影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少见现象,例 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治疗效 果等。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与少见现象的关系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可以导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少见 现象。例如,心脏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房室结的结构改 变,从而影响电信号在房室结中的传导,引发房室结折返 性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美托洛尔等,以及非抗心律失常药 物,如钙通道拮抗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0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0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6章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之一,传统观点认为AVNRT是由房室结内功能纵向分离的双径路之间的折返形成,现代电生理标测与射频消融实践均证实典型(慢快型)AVNRT的折返环不是局限在房室结内,而是由房室结、心房与房室结之间位于不同部位的两条径路(快径路和慢径路)及这两条径路之间的心房组织构成。

经快径路逆行传导时最早心房激动点在Tadaro(TT)腱心房侧希氏束后下区域,经慢径路逆行传导时最早心房(慢径)激动点在房室结下KOCH三角及三尖瓣环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图6-1)。

图6-1 房室结快径和慢径逆传模式图房室结快径出口(FP)在希氏束(HB)后下区域(点状区域),慢径出口(SP)在房室结(AVN)下KOCH三角及三尖瓣环(TA)与冠状静脉窦口(CS)之间区域(网状区域),两者之间可有交叉。

ER:eustachian ridge, TT:Tadaro腱, TA:三尖瓣环, IVC:下腔静脉口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类慢快型:又称典型ANNRT,占AVNRT的78%,被认为是由慢径前传和快径逆传折返形成心房刺激易诱发心动过速,并且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前房室结多有跳跃性传导(A-H间期延长>50ms以上)最早逆行心房激动点在希氏束下后方,接近Koch三角顶部,见上图点状区域,这是与慢慢型A VNRT不同之处AH间期通常>200ms(平均290 ms),HA间期在25~90 ms(中位数50ms),短HA间期使P波与QRS波同时激动,P波与QRS波融合,在V1导联表现假r′波,在II、 III、 aVF导联表现为假s波。

折返环路假说(图6-2):心动过速时冠状静脉窦内的刺激可重整A VNRT,而TT腱右房侧刺激不能,说明TT腱右房侧不参与折返环,而冠状静脉窦参与折返环,折返环路如下:图6-2 慢快型A VNRT折返环路流程图2.5%有向心房侧的传导阻滞,快径和慢径在心房侧不同出口及左心房参与折返都不好解释这种现象。

窦房结折返心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心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心性心动过速1、病因与发病机制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inoatrial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SANRT或SNRT)的临床发病率较低,仅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左右,多发生于老年人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行程窦房结折返环的原因尚不清楚,绝大多数患者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可能是基础心脏病变引起窦房结(SAN)局部组织发生变形或坏死后形成缓慢传导区所致。

窦房结内折返作为一种心动过速的可能机制是由Barker 等于60年前首先提出的。

接着,在离体和在体动物实验、人体中均清楚地显示窦房结也可能是折返的潜在部位。

这些研究大多数是根据心房激动的顺序相似于正常窦性心律而做出窦房结折返的诊断的,仅Allessie和Bonke的离体研究,實际标测了折返径路并定位在窦房结。

但是,近来根据波长(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乘积)的研究,对折返只限于窦房结内的论点提出了质疑。

最有可能,窦房结和/或周围组织提供了慢传导条件而参与了折返,故有人称之“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inoatrial reentrant tachycardia,SART)。

窦房结折返是否可以从房内折返中分离出来,尚有争议。

由于窦房结折返的P波形态和心房激动顺序的特征,故可将它看作是一个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亚型。

2、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与表现。

心动过速发作往往有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的特点,可以以情绪激动、体力活动为诱因,也可以无明显诱因,开始时发作较少,以后逐渐频繁,持续时间也可以由短变长,主要的症状是心悸,有的伴有恐惧、不安和多尿等。

由于多数患者发作时心率并不很快(130次/分左右),不会导致血液动力学指标发生改变,所以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

3、诊断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类似于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但又有其特殊性,具体如下:(1)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率慢于其他形式的房内折返,平均130次/分。

(2)P波形态,激动顺序与窦性P波相同。

1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消融技巧

14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消融技巧

AVRT
AVRT AVNRT
AVNRT的鉴别诊断
• VA<65ms诊断AVRT及AVNRT的阳性预测值均为 95%
• 比较SVT时HA 与心室刺激时HA的差值
ΔHA<10ms
AVNRT
• 比较RVA刺激时与近间隔刺激时VA的差值
(仅限与后间隔旁道)
ΔHA<10ms ΔHA>10ms
AVRT AVNRT
保持静脉通道,自动血压和/或血氧饱和度监 测、除颤器、X线影像变化。
(三)术后处理:
穿刺静脉卧床6h,穿刺动脉卧床12h,并用 沙袋压迫6h,注意观察血压、心律和ECG变化 和心包填塞、气胸、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AVNRT的鉴别诊断
• 典型间隔旁道参与的顺向型AVRT与 AVNRT之间
• 间隔慢传导旁道参与的顺向型AVRT与 AVNRT及AT之间
射频功率及放电方法
• 建议温控消融 预设温度55-600C 30-45W • 非温控消融按贴靠程度选择15-30W • 放电方法:
时间递增法 能量递增法 固定能量连续放电法KOCH三角充分展开 ➢LAO45º为必要补充
消融方法
• 影象解剖法:从CS口下缘开始,逐点向上 • 电解剖法:靶点图的标准为A/V<0.5~1,尽
可能发现与慢径消融成功消融相关的 “特征性”电位
Jvackman描述的Asp:尖锐,高频 Haissaguerre描述的慢电位:低频低幅 形态介于以上两种形态之间的低幅
多挫折的心房电图
消融终点
(1)房室结前传跳跃现象消失,且不能诱发 AVNRT(可不用异丙肾)
(2)1:1慢径前传功能消失而跳跃现象未消失,不伴 或仅伴心房回波,但用异丙肾后仍不能诱发AVNRT

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报道

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报道

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报道祝丽萍;周厚龙;沈丹【摘要】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病机制是由于房室结内存在传导速度和传导路径不同的双径路.本文患者根据心电图及梯形图对房室结双径路的分析,提示快-慢径路不应期不一致,并在快-慢径路间发生折返,导致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说明单个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发心房期前收缩复合征.笔者旨在通过分析该病例临床资料对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病机制加以复习,使临床医师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3(016)026【总页数】2页(P3142-3143)【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房期前收缩复合征;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作者】祝丽萍;周厚龙;沈丹【作者单位】415001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电图室;415001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电图室;415001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电图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1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及ICU常见的急诊心律失常。

我院收治1例经房室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现对其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病例简介患者,男,57岁。

因“心悸、胸痛3 h”入院。

患者诉3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胸痛,心悸呈阵发性,伴持续性左前胸闷痛,可忍受。

经休息症状未缓解遂来就诊。

入院时查体:血压(BP)122/67 mm Hg(1 mm Hg=0.133 kPa)(双上肢),心率(HR)154次/min,心界扩大,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杂音(SM)4/6级吹风样杂音,粗糙,向颈部传导,胸骨左缘第3~4肋间SM 3/6级吹风样杂音,无心包摩擦音,A2>P2。

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射血分数(EF)正常,E/A<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室结、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机制 及心电图特点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机制:房室结内双径路 α:慢径---不应期短、传导缓慢 β:快径---不应期长、传导较快 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前传, 快径逆传。 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快径前传, 慢径逆传。
房室结内双径路的诊断
房性期前刺激的配对间期轻度减少(10ms), A-H间期突然增加至少50ms以上。70-100常 见,偶达数百毫秒。 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逆传最早心房激 动在希氏束(His) 。 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逆传 最早心房激动在冠状静脉窦口。 心房和心室多数呈1:1关系,少数为2:1文 氏传导或完全分离关系。
房室旁道参与心动过速的机制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 95%-----房室结前传,旁道逆传。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AVRT)5% ------旁道前传,房室结或另一条旁道逆传。 QRS为全预激图形,频率快,多在200BPM 以上,类同室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预激综合征(kent束)--显性房室旁道 隐匿性房室旁道
房室旁路分类
显性房室旁路 隐性房室旁路 隐匿性房室旁路 慢传导房室旁路
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点
绝大多数传导速度快,传导时间恒定,无文氏 阻滞---全或无 旁道前传的预激成分可以变化,传导不应期可 以不同 传导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可逆传 慢传导—递减传导-----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