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的组织分离及培养

合集下载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菌种分离即是进行食用菌菌丝纯化的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把食用菌菌丝从自然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食用菌菌丝的过程。

菌种分离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食用菌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将食用菌的部分组织移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其特点:一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原有菌种的优良特性,是生产中获得纯菌种的常用方法,且简单易行,取材广泛,菌丝萌发快。

二是组织分离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种菌丝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1.1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择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

切去菇体基部,在超净工作台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菌盖与菌柄两次,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用消毒后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再用接种针将组织块放入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中间。

置于24℃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块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如香菇、平菇等可以使用此方法。

1.2菌核组织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食用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

而常见的是它储藏营养的菌核。

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消毒,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在24℃下培养,产生菌丝后进行分离纯化。

应注意的是,菌核是储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杂质,只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选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离出菌种。

1.3菌索分离法菌索分离常用于蜜环菌分离。

方法是选新鲜的活菌索,用75%酒精棉球将菌索表面消毒后,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切成小段,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4℃下培养,有白色菌丝长出且无污染,即表明分离成功。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食用真菌的组织分离、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食用真菌的组织分离、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3) 16天时将瓶口的报纸换成透明的塑料片,将罐移到宿舍 16天时将瓶口的报纸换成透明的塑料片, 天时将瓶口的报纸换成透明的塑料片 阳台处,接受散射自然光照.由于所处宿舍阳台面向北, 阳台处,接受散射自然光照.由于所处宿舍阳台面向北,培 养基不会受到阳光直射.周期低温刺激由昼夜温差调节. 养基不会受到阳光直射.周期低温刺激由昼夜温差调节. (4)两周左右以后,表面贴近罐壁的菌丝开始产生瘤状突起, (4)两周左右以后 表面贴近罐壁的菌丝开始产生瘤状突起, 两周左右以后, 为子实体原基,去掉塑料膜.一到两天后, 为子实体原基,去掉塑料膜.一到两天后,成为有菌盖的微 小子实体,菌盖中央凹陷,一些菌盖低于菌柄顶,形成伞形. 小子实体,菌盖中央凹陷,一些菌盖低于菌柄顶,形成伞形. 子实体相继产生并日益长大. 子实体相继产生并日益长大. 分析:在宿舍培养期间,连续降水.湿度极大,温度 分析:在宿舍培养期间,连续降水.湿度极大, 较低,适于菌蕾发育. 较低,适于菌蕾发育.
(2)待温度降到室温, (2)待温度降到室温,用移液枪将液体培养基内的菌液接入到棉籽 待温度降到室温 壳培养基内,将枪头插到罐底,一边向外拔出枪头一边注射, 壳培养基内,将枪头插到罐底,一边向外拔出枪头一边注射,直到 表面.均匀注射3 5ml后再在表面加上一些菌液 后再在表面加上一些菌液. 表面.均匀注射3-5ml后再在表面加上一些菌液.用报纸封口后移 入实验室抽屉内.白天实验室内气温在16 20内变化 变化稍低, 16- 内变化, 入实验室抽屉内.白天实验室内气温在16-20内变化,变化稍低, 由于在室内,昼夜变温不大. 由于在室内,昼夜变温不大.
(2).发酵培养:摇床种子以10%接种量接入玉米粉综合培养基, (2).发酵培养:摇床种子以10%接种量接入玉米粉综合培养基,接 10%接种量接入玉米粉综合培养基 发酵培养 种后保持液面不要过高.25-28℃培养 培养3 种后保持液面不要过高.25-28℃培养3-4天. 分析:本步实验目的为扩增出足量的菌丝体,以备后期发酵用.由 分析:本步实验目的为扩增出足量的菌丝体,以备后期发酵用. 于接种玉米粉综合培养基时带入大量原培养基固体成分, 于接种玉米粉综合培养基时带入大量原培养基固体成分,加之玉米 粉综合培养基内含部分固体成分.干重中培养基固体成分过多, 粉综合培养基内含部分固体成分.干重中培养基固体成分过多,难 以与菌丝体分离,对测得的干重生物量影响过大. 以与菌丝体分离,对测得的干重生物量影响过大.故未进行生物量 的测定. 的测定.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

试剂与培养基
制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 ,如孟加拉红培养基、 PDA培养基等。
菌种选择与准备
菌种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香菇品种。
菌种活化
将选定的香菇菌种在PDA培养基上进行活化,使 其恢复活力。
菌种扩大繁殖
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到更大的培养基上,进行扩 大繁殖,以便后续的组织分离。
组织分离操作步骤
选取菌株
03 香菇子实体分离法
子实体采集与处理
采集成熟、健康的香 菇子实体。
将子实体切割成合适 大小的小块,一般约 为1-2cm。
将子实体清洗干净, 去除杂质和残留物。
无菌操作技术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 。
使用70%酒精或0.1%次氯酸钠 溶液对子实体进行表面消毒。
用无菌水冲洗子实体,去除消 毒剂残留。
湿度控制
维持适宜的湿度,以防止菌种受潮或过于干燥。
3
空气质量控制
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避免有害气体积累。
06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的优缺 点及改进方向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分离方法简单易操作,对设备要求不高,适合小规模实验或分离少量菌株。
可以获得较为纯的菌丝体,减少了杂菌污染的可能性。
香菇组织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香菇组织分离的应用场景
香菇组织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香 菇菌种选育、品种改良等领域;
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 菌丝体培养物,为进一步研究香 菇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
等提供材料;
此外,香菇组织分离技术还可以 用于生产食用菌菇类食品,如香 菇酱、香菇罐头等,提高产品的
品质和安全性。
02 香菇菌丝分离法
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离技术,提高香菇菌株 的纯度和产量。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

菌种的分离与培养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制作食用菌母种;2.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3.通过平菇、秀珍菇、金针菇、鸡腿菇、香菇、榆黄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二、实验原理(一)食用菌母种的制作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二)平菇、秀珍菇、金针菇、鸡腿菇、香菇、榆黄菇的栽培实验1.食用菌的营养物质食用菌在生活时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除水和氧气外,还要碳、氮、钾、磷、硫、镁、铁等大量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

各种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不严格,有的要求严格。

[1]碳源:能利用自单糖到纤维素等各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糊精、淀粉、半纤维素、木质素、有机酸、某些醇类等。

[2]氮素:是食用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

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氨、铵盐和硝酸盐等。

蛋白质必须经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吸收;其他小分子氮素化合物菌丝体可直接吸收。

[3]碳氮比:一般认为食用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C/N)以20 : 1为好,而在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以30 : 1~40 : 1为好。

[4]无机盐类,如: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钠、硫酸锌、氯化锰等。

这些无机盐中的金属元素磷、钾、镁为最重要,适宜浓度是每升培养基加100—500毫克,而铁、钴、锰、锌、钼等微量元素,每升培养基只需1/4毫克。

这些金属元素在普通水(河水、自来水)中都有,一般培养料不再添加。

[5]各种维生素和生长素,量很微,但必不可少。

[6]栽培原料:广泛采用棉籽壳。

棉籽壳含粗蛋白73%,粗脂肪3.45%,粗纤维36.99%,无氮浸出物73.99%。

其物理性能良好,能使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得到解决,以满足菌丝生长的要求,棉籽壳的表面密布的一层棉纤维,在合适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的条件下首先分解,加之壳内残存的棉籽碎屑,也易分解利用;经过试验,1斤干棉籽壳能产1斤左右的鲜平菇,最高达4斤左右。

香菇的栽培技术

香菇的栽培技术

4.间歇期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后,让菌块继续干燥恢复菌丝生长,积 累养分,在7 -9 d内让菌块含水量降到40%以下,见 菌块上采菇带走培养料的坑周围菌丝发育变成浓白时 再过5~7d。浓白的菌丝开始变成淡红棕色,又可以开 始浸水催菇。如果坑周围菌丝不恢复生长,说明采菇 时菌块含水量低,应适量喷水,恢复菌丝生长后再浸 水催菇。一般菌块可进行3 -4次浸水催菇,每次的间 隔时间应增长,而每次浸水的时间应缩短,因每出一 潮菇,菌块内营养被大量消耗,菌块变软变薄,其吸 水能力增强,因此,要避免浸水时间过长造成菌块松 散。



(2)棉籽壳: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 配方一:棉籽壳98%,石膏1%,过磷酸钙 1%。 配方二:棉籽壳44%,木屑44%,麸皮10%, 石膏1%,过磷酸钙1%。 配方三:棉籽壳94%,麸皮5%,石膏1%, 磷酸氢二钾0.2%。




(3)稻壳粉、稻草粉(稻壳、稻草晒干粉碎): 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 配方一:稻壳(草)粉79%,麸皮20%,石 膏1%,磷酸氢二钾0.2%。 配方二:稻壳(草)粉78%,米糠15%,玉 米粉5%,石膏1%,过磷酸钙1%。

转色过程中必须将菌块上的积水排除,以免菌 丝徒长,不倒伏、不转色,或淹没菌块底部菌 丝。同时也要防止菌块上部过干,菌丝不转色。 在转色过程中,菌块吐水,表面出现大量红棕 色积水,要及时倒掉或用棉球或纱布吸干。

(4)出菇阶段管理 当菌丝生理成熟,菌块表面菌丝转色后,去掉塑料薄膜。打开门 窗通风,使菌块内水分蒸发,这样菌块内的菌丝大量生长,在菌 块内积累养分,同时使菌块结实,这样浸水时不易散碎,一般当 菌块含水量降到40%以下时,就可以浸块。浸水地的大小可根据 栽培块的数量及烘干条件而定,数量不大时可用缸浸块,浸水时 菌块立放,整齐排列,一般不超过三层,摆好后,上面放木条或 木板,均匀压好石头后再加水。以井水为好,加大白天与晚上的 温差,温差达到10℃以上但水温不能低于5℃。加水量以水面淹过 菌块为宜。浸4~24 h,浸水时间的长短可根据菌块含水量、菌膜 厚薄、吸水能力和菌块出菇的次数而定。

培育优质香菇技术要点

培育优质香菇技术要点

培育优质香菇技术要点汇报人:日期:目录CONTENCT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环境•香菇的栽培技术•香菇的病虫害防治•香菇的采收与加工•培育优质香菇的技术优化与探索•附录: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01香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香菇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

其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中等至较大,单个菇团可达数斤重。

菌盖直径5-12cm,扁半球形,表面平滑,初暗红,后转色,边缘波状或浅裂。

菌肉较厚,白色或淡肉色。

菌褶淡肉色,老熟时微红,弯生或呈近直生至疏离。

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或淡黄色,光滑或有绒毛状鳞片。

生活习性:香菇是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菌丝吸收和分解寄主或基质中的有机物来获取营养物质。

在自然条件下,香菇主要分布在阔叶树和针叶树的倒木或枯枝上,以及伐木桩、倒木和树枝上。

繁殖与传播:香菇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成熟的香菇子实体散出大量孢子,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即可萌发形成菌丝。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01020304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香菇的生长环境香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但在子实体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一般来说,在黑暗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

香菇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

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在60%-70%之间;在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5%-90%之间。

香菇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在10℃以上开始长菌丝,5℃以下停止生长。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过量的空气会导致菌丝死亡。

02香菇的栽培技术段木栽培菌砖栽培发酵栽培利用适宜的树木段进行香菇的栽培。

利用特制的菌砖进行香菇的栽培。

通过发酵技术进行香菇的栽培。

香菇的栽培方式选用适宜的原料,如木屑、麦麸、玉米粉等。

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香菇的培养料选择与配制培养料配制培养料选择香菇的接种与培养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将香菇菌种接种到培养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菇的组织分离和培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用菌的基础知识。

2、了解、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3、通过平菇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
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
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
(1)食用菌:香菇。

(2)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仪器或其他用具: 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2、食用菌的组织离
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
(1)试剂:棉籽壳、麸皮、蔗糖、CaCO3
(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菇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姬菇菌种、茶树菌种、台秤、盆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麻绳等
四、实验步骤
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
(1)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

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2)侧培养水分培养料搅拌好后,用于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适合,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在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3)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3/4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4)灭菌 126 ℃高压蒸气灭菌90分钟。

(5)接种栽培袋冷却到25℃左右,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或接种枪夹取所需菌种(1个鸡蛋大小)放入培养料袋的洞中。

(6)培养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入23- 25℃培养室,堆放高度三至四层,空气湿度60%-65%,每周翻堆一次,使上下发菌一致,同时挑出污染的栽培袋丢弃,一般30-4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7)出菇管理
(8)采收
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
1、整菇插种法
(1)选择种菇:选择肥壮菇体作种菇;
(2)种菇消毒:取1张菇片,用 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
(3)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
(4)培养:将试管斜面置于15~30℃下培养; 2、贴附法(1)、将接种针在酒精灯上灼烧,然后将接种针迅速插入斜面培养基的中间位置,使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到试管壁上,再用接种针勾取香菇小片刚破膜的成熟菌褶,贴附于斜面相对应的试管相对应的试管内壁上,并使试管斜面朝上,平放在培养箱内,12—24h 后,在试管斜面上就落下许多孢子。

2、贴附法
(1)、将接种针在酒精灯上灼烧,然后将接种针迅速插入斜面培养基的中间位置,使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到试管壁上,再用接种针勾取香菇小片刚破膜的成熟菌褶,贴附于斜面相对应的试管相对应的试管内壁上,并使试管斜面朝上,平放在培养箱内,12—24h后,在试管斜面上就落下许多孢子。

(2)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将贴附在试管壁上的菌褶取出。

(3)将试管放入25℃温箱中培养1—2周,观察菌丝生长情况,选菌丝纯洁、粗壮、生长旺盛的试管进行保存并作出菇实验。

3、悬钩法
(1)、在350ml容积的三角瓶内,装入50ml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瓶口处垂挂一根“S”形的铁丝钩,塞上棉塞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冷却后在将三角瓶放入30℃培养箱中培养2—3天,使培养基表面的冷凝水蒸发,备用。

(2)将银耳或木耳的新鲜子实体在无菌水中洗涤3次。

(3)在无菌室内用灭菌滤纸将耳片上的水吸干,如耳片过大,可用灭菌刀片切去一部分,然后将耳片悬钩在“S”形钩子上,子实体面朝下放入三角瓶内,将耳片离培养基2—3cm,勿使耳片碰到三角瓶壁,并将三角瓶移到有散射光的地方,在18—25℃下放置12—20h,即将有很多孢子散落在培养基表面上。

(4)取出耳片,将三角瓶至于28—30℃的恒温箱,待孢子萌发后,将萌发的孢子带着培养基块移入新的试管斜面培养基内,继续进行培养,待长出纯净、洁白的菌丝后即视为分离成功。

五、注意事项
1、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注意无菌操作,一切用具都要消毒。

2、要等刀片冷
却后再切取组织块。

3、栽培种在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污染袋要及时检查出处理掉。

经过30—
40天的培养,菌丝长满袋后即可使用。

若菌袋内长出原基,说明菌种已经老化。

若有黄、绿、黑等杂色斑点或连成片时,说明菌种已经污染,不可使用。

4、菌种的选择:优质菌种是决定栽培产量的主要因素。

菌种选择不当会严重影
响产量。

一般选择外观为白色的菌种。

如有其它真菌污染, 从菌种外观上可看到其它颜色的菌落。

正常的原种和栽培种在生长中和长满时都应色泽鲜亮、上下一致、洁白、而不应灰暗苍白。

如果一瓶( 袋) 菌种, 上下色泽不一致, 特别是上部灰暗时, 应剔除不用。

5、优质的栽培材料和良好的栽培环境:原料是提供食用菌发菌和出菇的物质条
件。

不管利用什么原料, 都必须严格掌握质量, 其中生料和发酵料尤为重要。

基本要求是: 原料新鲜、干净、无霉变, 没有因潮湿而产生的结块。

播种前和栽培管理中后期, 必须对栽培场所进行认真的清洁和消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