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速度的概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课文原文、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课文原文、知识点一、概括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各种事物运动速度的快慢,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
文章从人们熟知的事物猎豹开始,引出其他动物和事物的速度,使读者在比较中了解速度的概念,进而激发探索自然界中更快事物的兴趣。
本文在介绍事物的过程中,使用了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的科学术语,展现出科学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整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拓展视野。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速度的概念、比较事物速度的方法、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速度特点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我们将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和知识点。
二、课文原文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速度与力量无处不在。
你是否曾经仰望天空,被飞鸟翱翔的速度所吸引?或是凝视远处,被草原上猎豹的疾驰所震撼?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了解那些超越猎豹速度的存在。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猎豹以其矫健的身姿和惊人的速度成为了速度的代名词。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个世界的速度奇迹远不止于此。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们的脚步,一起去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我们要知道的是,在大自然中,有一种鸟类——游隼的速度已经超越了猎豹。
游隼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它们在捕食时,可以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俯冲向地面。
这样的速度,足以让猎豹望尘莫及。
宇宙中的火箭飞行器比游隼还要快得多。
它们在太空中穿梭,飞行速度远超地球大气层的音速。
这些火箭探测器不仅帮助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也让我们对速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自然界的生物和飞行器外,还有一些人造物体也能超越猎豹的速度。
例如喷气式飞机和超级跑车等高科技产品。
这些产品结合了现代科技的力量,使得它们的速度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当我们乘坐高速喷气式飞机或者驾驶超级跑车时,会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速度与激情。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
角速度和线速度是物理和力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对于理解运动提供了两个不同的观点。
角速度指的是旋转单位圆周上物体的运动方向,它是物体绕着自身中心旋转的一种形式,它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转动的速度,也就是它的角动量的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线速
度是物体随着时间移动的一种速度,它是物体移动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相同方向且移动速度
一致的一种速度。
角速度常以弧度(rad)或角度(degree)每秒度(rad/s 或 deg/s)来表示。
线速
度则常参考物体经过的距离来进行衡量,以米(m)或公里(km)每秒度(m/s 或 km/s)
来表示。
一个物体可以联合拥有这两种速度,它们的和叫做它的总速度,也可以分开考虑。
事实上对于任何运动的物体,其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有大小的,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能够被用来进行测量,特别是在计算物体的移动位
移时可以采用它们来进行计算。
同时,它们也能够应用在运动学的研究当中,可以用于辨
认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衡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总能量。
因此,角速度和线速度是物理和力学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它们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去理
解运动物体的状态和其变化,是揭示物体运动规律的宝贵方法。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的概念和特点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描述了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
常用的速度包括纵波速度(P波速度)、横波速度(S波速度)和层速度。
纵波速度(P波速度)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
它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压缩和膨胀运动的速度。
纵波速度通常比横波速度大,因为介质对压缩力的响应比对剪切力的响应更快。
纵波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从而确定地下结构的深度。
横波速度(S波速度)是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慢的一种。
它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颗粒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做剪切运动的速度。
横波速度通常比纵波速度小,因为介质对剪切力的响应比对压缩力的响应更慢。
横波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从而确定地下结构的深度。
层速度是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平均速度。
地下介质的速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为地下结构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会随深度变化。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地震勘探中常用层速度来表示地下介质的速度。
层速度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来计算得到。
在地震勘探中,速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方向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常与传播方向有关。
纵波速度通常比横波速度大,而且在同一介质中,纵波速度的方向性比横波速度更强。
这是因为介质对压缩力的响应比对剪切力的响应更快。
2. 受介质性质影响: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受地下介质的性质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从而导致不同的速度。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需要对地下介质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获得准确的速度信息。
3. 变化性:地下介质的速度通常是不均匀的,因为地下结构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会随深度变化。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时间和路径来计算层速度,以更准确地描述地下结构。
总结起来,地震勘探中常用速度包括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层速度。
速度给定方式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是一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速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给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速度给定方式。
1.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总距离与该时间间隔的比值。
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平均速度(v)= 总位移(s) / 总时间(t)其中,总位移指的是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总时间为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历的时间。
2.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速率,即物体在该时刻移动的距离与该时刻经过的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限制时间间隔趋近于零的方式获得。
3.相对速度(relative velocity)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运动速度。
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它们的相对速度是两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差值。
相对速度的计算与坐标系的选择有关,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向量相加、矢量叠加等。
4.瞬时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瞬时速率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绝对值,即只考虑速度的大小而不考虑方向。
瞬时速率可以用速度的大小来表示,不涉及具体的运动方向。
5.终端速度(terminal velocity)终端速度是指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由于阻力平衡而达到的最大速度。
当物体的重力与空气阻力平衡时,物体的终端速度被称为终端速度。
终端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空气的粘度有关。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速度给定方式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速度相关术语,如初速度、末速度、追赶速度等。
这些速度给定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变化。
在物理学和运动学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分析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起着关键作用。
总结起来,速度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相对速度、瞬时速率和终端速度等给定方式来描述和计算。
每种速度给定方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计算方法,通过对这些速度给定方式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几种速度的概念

几种速度的概念一、平均速度av V定义: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1111n nii ii i avnni ii i ih t VVh tV ======∑∑∑∑式中ih 、iV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意义:简言之,平均速度的引入,就是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在假想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二、均方根速度R V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22014t h x V=+ 即:22202x t t V=+ 其中:0h 是界面的深度,t 是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 是接收点与激发点距离,t 是在x 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上式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度传播的。
而在实际中,如果有一水平界面,覆盖介质是不均匀的时,这种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的表达式将是如何?它还是不是一条双曲线呢?下面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如图所示,水平层状介质。
在O 点激发,在S 点接收到第n 层底面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为12cos nii i ih t V θ==∑ ,相应的炮检距为12ni ii x h tg θ==∑。
根据折射定律,1212sin sin sinsin i n i n P VV V V θθθθ====L L所以有:12cos nii i ih t V θ==∑→2211ini i t P V ==-∑12ni ii x h tg θ==∑ →222111ni i i x p V==-2211ini i t t P V ==-∑222111ni i i Pt V x p V==-∑???−−→ ()t f x =的显函数形式。
转动速度单位

转动速度单位1. 介绍转动速度单位的概念转动速度是描述物体绕某一轴线旋转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在物理学中,有多种不同的单位可以用来衡量转动速度,常见的有弧度/秒、转/分钟、弧度/分钟等。
2. 弧度/秒弧度/秒(rad/s)是一种常用的转动速度单位。
它表示每秒钟物体绕某一轴线旋转的角度变化量。
弧度是描述角度大小的单位,它表示角所对应圆周上弧长与半径之比。
使用弧度/秒作为转动速度单位可以使计算更加简洁和方便。
例如,当一个物体以1 rad/s的角速度旋转时,它每秒钟会绕轴线旋转1个弧长。
这样,在进行相关计算时就可以直接使用角速度值,而无需进行额外的换算。
3. 转/分钟转/分钟(rpm)是另一种常见的转动速度单位。
它表示每分钟内物体绕某一轴线旋转的圈数。
这个单位通常用于描述机械设备或发动机等旋转运动。
与弧度/秒相比,转/分钟更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转动速度的感知。
例如,当我们使用搅拌器调制面糊时,通常会设置转速为几百rpm,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搅拌均匀。
4. 弧度/分钟弧度/分钟(rad/min)是介于弧度/秒和转/分钟之间的一种转动速度单位。
它表示每分钟内物体绕某一轴线旋转的角度变化量。
与弧度/秒类似,使用弧度/分钟作为单位可以使计算更加方便。
在某些特定领域中,如天文学和航空航天工程等,弧度/分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计算卫星轨道或星际飞行器的航迹时,需要考虑到极高的精确性和细微变化,因此使用弧度/分钟作为转动速度单位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
5. 单位换算在不同的场景中,可能需要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下面是一些常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 rad/s = (60 / 2π) rpm• 1 rad/min = (2π / 60) rpm• 1 rpm = (2π / 60) rad/s根据上述关系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
这对于在不同领域中进行数据交流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6. 总结转动速度单位是描述物体绕轴线旋转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的速度

第四章地震波的速度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
各种因素的关系
)速度比值(或泊松比)
112111212222−−=−⎟⎟⎠⎞⎜⎜⎝⎛−⎟⎟⎠⎞⎜⎜⎝⎛r r V V V V S P S P
对数-对数坐标0.25
0.31V ρ=)
、温度、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速度增加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需总时间之比是平均速度。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道集动校正速度:
3500m/s 动校正速度:
4400m/s 动校正速度:4150m/s
CMP。
体育中速度的概念名词解释是什么

体育中速度的概念名词解释是什么速度,作为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评价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
速度在多种体育项目中都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快速反应、迅速移动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对体育中速度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定义、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等方面。
一、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或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在体育运动中,速度通常与时间和距离相结合,用来衡量一个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时间。
例如,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米跑道上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是10秒,那么他的速度就是10米/秒。
二、速度在体育中的重要性速度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速度是比赛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无论是短跑还是足球比赛,快速的速度常常能为运动员赢得先机,从而取得胜利。
其次,速度也是运动员技术表现的重要指标。
在篮球比赛中,能够快速变向、突破和冲击篮筐的球员通常更具威胁性,同样在足球比赛中,具备快速奔跑能力的球员往往能够为球队创造更多进攻机会。
因此,通过提高速度,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更具优势,并实现更好的表现。
三、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要提高体育运动中的速度,运动员需要通过科学训练来增强自身的速度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训练方法:1. 爆发力训练:爆发力是运动员迅速启动和加速的关键能力。
通过进行爆发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爆发能力,使其在比赛中能够快速起步。
常见的爆发力训练方法包括起跑训练、爆发力推车训练等。
2. 填补速度缺口: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速度不够快而被对手超过。
这时,他们需要通过填补速度缺口来提高速度水平。
填补速度缺口的方法包括加强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以提高加速能力,以及通过技术细节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表现。
3. 维持高速度训练:在某些体育项目中,如长跑比赛中,维持高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进行持续间歇训练和阻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在高速度下的耐力和稳定性,从而延长高速持续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平均速度av V定义: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1111n nii ii i av nni ii i ih t VV h tV ======∑∑∑∑ 式中i h 、i V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意义:简言之,平均速度的引入,就是用一种假想的均匀介质来代替整套层状介质,使地震波在假想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很接近于真实情况。
二、均方根速度R V定义:把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22014t h x V=+ 即: 22202x t t V =+ 其中:0h 是界面的深度,0t 是双程垂直反射时间,x是接收点与激发点距离,t 是在x 处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
上式的意义在于:如果一条时距曲线的方程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就表示波是以常速度传播的。
而在实际中,如果有一水平界面,覆盖介质是不均匀的时,这种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的表达式将是如何?它还是不是一条双曲线呢?下面以水平层状介质为例,导出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如图所示,水平层状介质。
在O 点激发,在S 点接收到第n 层底面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为12cos nii i ih t V θ==∑,相应的炮检距为12ni i i x h tg θ==∑。
根据折射定律,1212sin sin sin sin ininP V V V V θθθθ==== 所以有:12cos ni i i ih t V θ==∑ → 1ni t ==12ni ii x h tg θ==∑ → 21ni x ==−−→通过幂级数展开可以得到:22202Rx t t V =+ 其中R V=于是我们把R V 称为n 层水平层状的均方根速度。
从平均速度公式可以看到某一层以上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层以上的总地层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在这组地层中每一小层波速是不同的,于是有一个我们假想速度(平均速度)来代替各小层的速度,使层状介质转化为理想的均匀介质。
而这个假想的平均速度并不是各小层速度的线性平均,而是按各小层速度i V 对垂直施行时加权平均。
而实际上波在各小层中垂直旅行时间一般是不相等的,所以在平均速度中,垂直旅行时间大的层的速度就对平均速度影响大,小的就影响小。
对于均方根速度,我们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均方根速度是沿着回声反射行程的介质速度对时间取均方根值,均方根速度近似地考虑了层状介质中地震射线的偏折效应。
平均速度能较好的描述炮检矩为零的情况,设计探井时,进行时深转换时要用它,但它“只管一点,不及其余”,对其它的射线来说,它就并不准确。
均方根速度考虑了射线通过界面透射时发生的偏折,对炮检炮为零的射线它不如平均速度准确,但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它则比较准确,但是当炮检矩过大时,它的精度也会降低。
三、等效速度V ϕ对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下的共中心点时矩曲线方程t=式中的V 是介质的速度,0h 是共中心点处界面的法线深度,ϕ是界面倾角。
⇒ 式中02h t V =cos VV ϕϕ=V ϕ代替V ,倾斜界面共中心曲线就可以变成水平界面形式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就是说,用V ϕ按水平界面动校正公式,对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动校正,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能解决反射点分散的问题。
这个问题,只有用偏移叠加才能妥善得到解决。
四、叠加速度a V一般情况下,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同一个式子来表示22202ax t t V =+ ,a V 即为叠加速度。
a V 就是V ϕ,对水平层状介质a V 就是R V 。
五、层速度一个地层剖面从浅到深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速度层,各层之间在波速上存在明显差别,这种速度分层同地层的地质年代、岩性上的分层一般是一致的,但也可能不完全一致。
速度分层没有地质分层那么细,有时地质年代不相同但岩性相同的一些地层可以为分一个速度层。
层速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求得:⎧⎪⇒⎨⎪−−−−→−−−→⎩倾角校正Dix 公式地震测井声波测井层速度叠加速度均方根速度利用Dix 公式换算出层速度推导:设有n 层水平层状介质,各层层速度为i V ,层厚为i h ,在各小层中单程垂直传播时间为 1,2,3ii ih t i n V ==,显然第一层至第n 层的均方根速度,R n V 为:22211,0,12nniii ii i R nn nii Vt V t Vt t=====∑∑∑ ,0,n t 为第一层到第n 层的0t 时间。
第一层至第(1)n -层的均方根速度,1R n V -为:1221211,0,112nn ii ii i R n n n ii VtV t V t t-==-===∑∑∑,上面两式相减,可得,1222220,,0,1,111222n n n R nn R n i i i n n i i t VtVV V t V t ---==-=-=∑∑,又因为10,0,111222nn n n ii n i i t t tt t --==-=-=∑∑,所以可得层速度为:220,,0,1,120,0,1n R n n R n n n n t V t V V t t ----=-六、声波速度、VSP 速度1、地震测井的工作方法地震测井是将测井检波器用电缆放入井中,检波器隔一定距离向上提升一次,在井口附近爆炸激发一次地震波。
测井检波器记录下从井口到检波器深度处直达波的传播时间t ,检波器的深度H 可由电缆长度测得,这样就可以得到该深度H 以上各地层的平均速度。
2、声速测井的工作方法声速测井是一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它广泛的应用于地震勘探,成为求取速度参数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是利用沿井壁滑行的初至折射波时差来求取速度参数,具有简单方便又能连续观测的特点。
地震测井和声速测井都是求取平均速度的有效方法,这是共同的,但是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2, 所得的资料不同。
地震测井时,如无其它干扰因素影响,则其所得到的平均速度的绝对误差较小,因时间值皆直接读得,所以精度高。
但是因为是逐点测量,点距又不能太小,所以划分层速度粗糙。
在声波测井中,时间H t 是用积分方法累积得出的,误差随深度增加,所以平均速度绝对误差增大,精度略低。
但它连续测量,接收距小,可细致划分层速度,能反映地层岩性特点,对地质的解释意义大。
七、DMO 速度倾角时差校正速度倾角时差概念水平界面,在S '点、O 点、S 点三个位置自激自收,反射波旅行时t 相等,都等于2h V。
02s sht t t V'===。
水平界面,在O 点激发,在S 点接收0oRs t t >,这是因为S 点的炮检矩不为0,存在正常时差。
但是如果OS OS x '==,则oRs oR s t t ''=水平界面,炮检矩不为0,但炮点两边两个接收点的炮检矩相等时,波的旅行时仍相等。
界面倾斜,倾角为ϕ,测线与界面倾向一致,这时虽然保持OS OS x '==,但oRs oR s t t ''≠它们之差称为倾角时差,因为这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倾角时差校正(DMO )是应用于已经做过动校正的叠前数据,主要的目的是使得在叠加过程中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从而消除了倾角对叠加速度的影响。
通过DMO 校正可以改善剖面,使剖面比常规的经过动校正后的CMP 道集剖面更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
八、偏移速度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偏移。
在地震剖面中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形态得到恢复。
以均匀介质中的时间剖面偏移校正为例: 这种校正分为两种: 第一、水平偏移校正。
地震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射线传播,如图所示,激发点O 处的垂直时间0t ,是射线沿反射界面法线方向垂直入射到界面A 点上,然后沿AO 反射回来的时间。
而在时间剖面上反射点A 被记录在O 点的正下方A '处,A 点向界面下倾方向偏移x ∆距离,x ∆为A 点水平偏移校正值。
第二、深度校正从图中可以看出,A '点经过x ∆水平偏移校正后,它们仍然与A 点不重合,还必须经过h ∆深度校正后,才能使A '点校正到界面A 点上,h ∆即为深度校正值。
偏移速度:偏移速度不像层速度,平均速度一样有着特殊含义,且能准确描述其物理含义的速度。
它是指在进行偏移时的输入速度,是通过各种方法模拟得到的偏移空间内的速度分布。
目前通常做的做法是经过测井提取速度建立初始的速度模型,进行数次的深度偏移直到使新的速度达到误差允许的范围。
九、最小偏移矩、道间矩、CDP道集、CMP道集1,最小偏移矩、道间矩的关系,如图所示。
道间矩: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最小偏移矩:炮点到第一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2,有倾角和无倾角时地层CDP道集和CMP道集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当地层倾角为0时,共中心点和共反射点是一样的,S点接收到的地震信息,都是来自于M点的下方R点的反射。
当地层存在倾角时,共中心点和共反射点则不一样,S点接收到的地震信息来自于反射点R ,而非来自于中心点M在地层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