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饮食礼仪.doc
蒙古族礼仪风俗

蒙古族礼仪风俗蒙古族礼仪风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
”(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和畜牧业,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
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
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
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高兴地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时,还有一定的规矩。
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般肥肠敬客。
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
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1、蒙古人家做客礼仪: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
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
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
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
蒙古族饮食习俗拾零(一)

蒙古族饮食习俗拾零(一)作者:邢湘臣来源:《烹调知识》 2016年第11期蒙古族同胞的饮食与草原有密切关系,突出“ 肉食”与“奶食”。
肥美的草原和树木稀少的沙漠,以及半沙漠地理环境所特有的形态,决定其畜牧经济类型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
在食物的烹饪上,蒙古族同胞多采用“煮食”和“烤食”,从现代科学观点看来,“煮食”比较多保留了原汁原味,成为独特性的饮食文化习俗。
蒙古族同胞的菜肴特色是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菜点原料;烹调方法较简单,以烤最为见长。
著名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扒肉等,其食材归纳起来离不开一个“羊”。
一、忽必烈与涮羊肉的故事“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已人困马乏,饥肠辘辘。
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内蒙古)的菜肴———“清炖羊肉”。
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
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
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
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
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
”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二、羊背子“羊背子”,蒙古族语称“乌茶宴”或“ 秀斯”,即吃全羊的宴会。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文/徐英你如果问蒙古高原上的牧人们喜欢吃什么,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是羊肉!实际上,蒙古人的食物并不单一。
《蒙古族风俗见间录》里说:鹿、兔、野鸡、黄羊等肉蒙古族也吃。
养驼较多的地区也吃驼肉。
鸡、猪多在农业区和半农牧区饲养和食用。
蒙古人除了主要食用羊肉、牛肉、兔肉等家畜外,也间或吃黄羊、麋鹿等草原上的大型动物,其中以羊肉的食谱最为繁多,烹调技艺也最为讲究。
因为经济文化模式的制约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蒙古人食用肉类的传统比较悠久。
可以说,肉类是蒙古族传统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在蒙古族传统食谱中看不到肉食,就像在蒙古族最盛大的宴会上没有“全羊席”一样不可思议。
藏传佛教之所以能长驱直入进入蒙古高原,除了其他的因素外,恐怕藏传佛教不禁止喇嘛食肉也在饮食习惯上得到蒙古民族的青睐,这是汉传佛教的戒律所不能约束的。
从历史上看,蒙古族的祖先曾经是森林中的游猎部落,当时他们的食谱以野兽肉、野果、野菜和用驯鹿奶做的奶食品以及少量的粮食为主。
虽然不一定能够每天打到动物,还要用野果子、菌类植物和野草树叶充饥,但是肉类在游猎的蒙古人中是十分受欢迎的。
后来,蒙古人逐渐向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过渡。
随着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猎食林中无保障的飞禽走兽,过渡到以食用自家畜养的有保障的家畜肉和牛、羊奶为主,打猎也由主要生产方式退而转变为例行的军事训练科目及食物补充手段了。
另外,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也种植少量的粮食作物,如蒙古秫米等。
最早的种植方法比较粗放,在插种季节下过雨后,把种子撒地上,然后驱赶牛群、马群、羊群往来其上,使粮食种子在畜群的踩踏下埋入地里,自然发芽生长。
这种播种方法叫做种“漫塔斯”。
除了用蒙古粟米进一步加工出炒米外,还有“纳粒目”即小米,各种面粉如芥面、麦粉等,都是草原牧民重要的补充食物。
牧民们开始杀羊摄影/鄂博蒙古人将肉食品称之为“乌兰伊德”(即“红食”),也说明他们常年吃的肉食都是带着血的新鲜的肉食品。
蒙古敬酒最高礼仪及饮食介绍

蒙古敬酒最高礼仪及饮食介绍蒙古族的人们对于敬酒待客体现出最高的礼仪习俗,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下面一起来看看蒙古敬酒最高礼仪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蒙古敬酒待客最高礼仪蒙古民族从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中就有献哈达的习惯。
蒙古族日常礼仪中一般以蓝色的哈达最为正宗。
这与民族宗教信仰分不开。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信奉长生天,认为苍穹的蔚蓝色浩瀚无边、纯洁美丽、清醒永恒,并具有威猛无穷的神力,在恩惠自然界的万物生灵。
由于蒙古民族无比敬慕苍天之蓝色,曾把民族的属性也归为蓝色。
这种崇敬大自然、顺从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荣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贯穿于整个意识形态领域。
人人都把自己的行为意识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
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献哈达来源于西藏。
其实,根据藏学家考据,西藏原先没有使用哈达的习俗。
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召见西藏学士巴思巴时,曾经向他敬献过蓝色哈达。
当时,巴思巴对哈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1263年,忽必烈派遣国师巴思巴进藏时,让他带去了五种颜色的哈达,分别寓意为:蓝色-智慧、吉祥,白色-平安、纯洁,黄色-富贵、尊严,红色-生命、婚姻,绿色-子女、永恒。
从此,藏族开始使用既能象征雪域高原特色,又能体现佛教理念的白色哈达。
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全面渗透白色哈达和其他颜色的哈达也使用起来。
但是,在蒙古人正式礼仪中,使用蓝色的哈达始终是正宗。
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哈达的礼节随处可见,家中会客、野外路遇、探亲访友、求人办事.....双方一见面,为了表达亲善友好、互相尊重和祝福之意,彼此从腰中的褡裢里取出哈达来进行对接、交换鼻烟壶行请安之礼,然后再谈正事。
现在,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蒙古人向客人敬献哈达,表示对客人尊重和祝福,属于蒙古民族的最高礼仪。
所以,使用哈达就有了许多讲究和规矩:首先哈达必须是崭新的,要将哈达横端折三层,折叠口向外,用双手将哈达平展捧起,恭恭敬敬地将哈达献给来宾。
来宾要体会这崇高盛情的敬意,以感激的姿态伸出双手将哈达接过去自己戴在脖子上。
蒙古人饮食习惯

蒙古人饮食习惯蒙古族饮食文化古老而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蒙古族及其先民们根据所生活的地域、条件、食物来源等经过数千年,甚至更久的日子而逐步形成的。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蒙古人饮食习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蒙古人饮食习惯蒙古族一般的饮食习俗为,先白后红,以饮为主,米、面为辅。
1 、白食为先。
白食,即乳及乳制品;红,是指红食,即肉及肉制品。
这种称呼多么的生动,多么富有色彩感啊。
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在祭火、山神、翁衮、敖包、苏鲁德的时候,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
在喜庆和祈祷之后,还要挥动奶桶里的鲜奶,以示招福致祥。
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
有一种神圣的礼节,如果主人端来盛着鲜奶的银碗,按照辈分或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客人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跪接银碗,不是给主人跪,而是给乳汁跪。
在蒙古人家中做客,如果不先品尝奶食,看见肉食上来就下手,是要被小看的。
即便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节;全羊宴,也要先在羊头上象征性地抹上点新鲜奶食,才可以食用,表示红食仍然要以白食为先导。
奶食,主要有:鲜奶、奶皮、卷肯、奶豆腐、黄油、乳油、白油、酸奶、马奶酒、奶酪、奶渣等。
2 、以饮为主。
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
客人来家,主人必定双手给你捧上茶水,这是给你面子。
“有好茶喝,有好脸看”。
蒙古人在祭祀或供奉时,茶也是作为饮食的头份儿献祭。
亲友们互相拜年时,也要把整块的砖茶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一直到今天,纯牧区的蒙古人还是早上、中午喝茶,晚上吃一顿饭。
有时忙起来,晚饭也用茶代替了。
所谓“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
当然了,蒙古人饮茶时,也配有吃的东西,也能止饿。
一般在夏天、秋天配以糙米、酥油、卷肯、奶豆腐、白糖等;冬天、春天还有熟肉或干肉。
但是,早茶或午茶时吃的东西仅能止饿,并不能达到饱的程度。
蒙古人从小吃惯稀的东西,吃干的就不舒服。
平日里喜欢吃的酸奶稀饭、稀肉粥、烩饼丝等,其实也是半流食。
蒙古人饮食习俗

蒙古人饮食习俗蒙古族食品以炒米、奶制品、牛羊肉为主。
明清时期,主要是奶茶、炒米、奶制品,稷米稀饭,手把肉。
早餐,一律奶茶泡炒米;副食:胡日达奶豆腐,西拉陶苏黄油、乌日莫熟奶皮子、苏来奶干、阿尔其奶酪干。
中午,炒米拌酸奶子,老年人炒米面拌奶。
晚餐,肉粥、奶粥或手把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解除对蒙旗土地封禁政策后,汉族农民大批移入农耕。
受汉族饮食的影响,蒙古族在以肉食、奶制品、炒米为主的同时,开始吃五谷杂粮和少量蔬菜。
解放后,牧区蒙古族基本上保持过去的饮食习惯,但食谱丰富,花样增多。
如肉粥,除稷米肉粥、炒米肉粥外,还有小米、大米、玉米等肉粥。
用荞面、白面做吐古拉汤、猫耳朵汤。
有荞面、白面饺子、馅饼。
蒙古族馅饼形如小碗口,薄软透明,香柔可口,是兴安盟各族人民喜食之佳品。
用牛羊油炸制面食点心有“包日查嘎”、“哈必酥”饽饽。
奶制品除胡日达、西拉陶苏、乌日莫、苏来、阿尔其外,还有爱如格酸奶子、哈拉萨森乌鲁莫干奶皮子、乌鲁莫未提炼的奶脂肪等。
牧民野外游牧的肉食有:简易手把肉、烤肉串、烤干肉条等,食用方便。
农区蒙古族杀年猪时,喜食白片肉、面肠、肉片烩酸菜粉条。
每逢喜庆佳节或招待贵宾时,煮烤全羊蒙语“乌查”或羊背子。
即将全羊取其头、四肢,带尾入锅。
煮熟后用特备的灶火烤,边烤边涂油,加调味品,烤至皮焦肉熟后,置于盘内,谓之煮烤全羊。
羊背子,即将全羊由背上第7肋骨至尾部割去一段,四肢、肋、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煮熟后置于大盘内。
煮全羊端上餐桌,由端盘人持刀从羊背右至左划出印,接着由主宾客或待客长者用刀将羊头右耳根部压出印,就餐人开始从羊背前部执刀割取食用。
这种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火锅是蒙古族传统佳肴之一。
每当节假日或招待宾朋故友,即用火锅。
将切成薄片的肥肉猪、瘦肉羊、牛和切成条状的新鲜蔬菜白菜或圆白菜,放入锅内加调味品,汤滚沸后即可夹取食用,美味可口。
本世纪50~70年代,用炭火锅,80年代后,用电火锅,既经济又方便。
内蒙吃饭礼仪的要领和禁忌

内蒙吃饭礼仪的要领和禁忌
内蒙古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在内蒙古,吃饭礼仪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内蒙古吃饭礼仪的要领和禁忌。
餐具的摆放
在内蒙古,一般情况下,餐桌上的餐具是由主人摆放的。
餐具的摆放位置应该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例如,碗应该放在右手边,而筷子应该放在碗的上面,而勺子则应该放在碗的左边。
用餐的姿势
在内蒙古,用餐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
一般情况下,应该坐直,不要懒散地躺在椅子上。
在用餐时,应该用右手拿筷子,左手拿勺子,不要使用左手拿筷子。
同时,吃饭时不要说话,也不要张大嘴巴。
吃饭的顺序
在内蒙古,吃饭的顺序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情况下,应该先吃清淡的菜,再吃较为咸的菜,最后吃甜点。
同时,应该先吃米饭,再吃菜肴,不要把菜肴和米饭混在一起吃。
禁忌
在内蒙古,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例如,不要用左手拿餐具,不要使用筷子戳食物,不要抢夺别人的食物。
同时,也不要随便嚼食物,而应该慢慢品尝。
总之,在内蒙古,吃饭礼仪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推荐下载】蒙古族饮食礼仪-精选word文档 (1页)

【推荐下载】蒙古族饮食礼仪-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蒙古族饮食礼仪
蒙古族人民对客人敬酒、敬茶是很有讲究的。
遇到尊贵客人时,敬酒要实
行“德吉拉”扎节:主人拿来一瓶酒,酒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
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往额头上一抹,客人依次抹完,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
客人这时一边饮酒,一边说些吉祥话或唱歌。
牧民招待客人喝茶叫“浅乌”,
当主人给客人敬茶时说声“浅乌”,客人如客气说不喝,主人则以为客人不喝
或不好喝,就不再给了。
因此客人要尊照蒙古法族习惯,主人敬茶时要少喝点,停会儿再喝,不必客气。
此外,敬客人酸奶子时,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间,先由
长者端起来喝,碗内喝完,主人再斟满,依次轮番饮用。
但第二次轮饮时要表
演一个文艺节目,之后主客才共同进餐。
蒙古族人民吃肉不剔骨,招待客人时,羊肉要敬献一条琵琶骨,配上四条
长肋骨;牛肉要敬献一只脊椎骨,配上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
姑娘出嫁时,要煮羊胸脯吃,表示送行,而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则是留给晚辈的。
蒙古族
人民在入冬之后要集中宰杀一批牲畜,冷藏或者晾干,直吃到来年夏初,而夏
季则多吃羊肉,也就是“汤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饮食礼仪篇一:蒙古族饮食文化蒙古族饮食文化时间:2011-07-23 14:21 来源:虾米饭点击: 175次【打印】查看评论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
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
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
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
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
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
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传统饮品奶茶亦称蒙古茶。
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
俗话说,牧区“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
奶茶的熬法,通常是将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抓一把茶装在小布袋里,放入开水锅里煮,茶在锅里翻滚时,要不断用勺子搅拌,三四分钟后,即把新鲜牛奶徐徐加入。
鲜奶与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习惯。
奶茶开锅后,又以勺频频翻搅,待茶乳交融、香气扑鼻时,即成。
一般为浅咖啡色。
有的地方加点盐,有的在喝茶时随用随加。
此外,有的地方把炒米或小米先用牛油或黄油炒一下,再放进茶里煮。
这样既有茶香味,又有米香味。
奶酒蒙古人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称马奶酒。
烈性奶酒的做法是,将新鲜生奶倒在木桶或瓮里,置向阳处,用木杆来回搅动,待发酵脱脂后,把剩余的奶浆倒入铁锅内蒸煮。
蒸锅上罩一个80厘米高的形如蒸笼的木桶,靠桶的上端放一个双耳瓦罐,瓦罐上方把装有冷水的铁锅坐在木桶上,桶的周围和上下用布或毛观点、麻袋等物紧紧围住。
蒸锅下用猛火烧,水蒸气随筒散出,酒精凝在冷水锅里,滴在瓦罐里,即成奶酒。
做工精细的酒,无色透明。
其工艺流程为六蒸六酿,即头次酿的奶酒称“阿尔乞如”,酒力不大,度数不高,再将“阿尔乞如”倒入锅内,加上一定数量的酸奶子酿出来的酒,称为“阿尔占”,四酿的称“德善舒尔”。
其酒精含量一般不超过30度。
也为达斡尔族饮料,由高度发酵的酸奶分解出油后蒸馏而成。
一般在夏天奶多时制作。
头锅酒有少许白酒及酸奶味。
度数不高。
传统食品白食奶豆腐也称奶干。
做法一:把熬奶皮子剩下的奶,或制黄油后余下的奶渣,待其发酵后,用麻布滤去水分,放进锅里慢火煮,边煮边搅,待其稠糊时,装入布袋压榨,挤出黄水后,倒入木模,便成方块,再切成长条或小方块,晒、晾干即成。
做法二:把鲜奶放置发酵后,撇取上层白油,再倒入锅里煮熬。
等奶子呈老豆腐,装入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模,放通风处晾干即成。
白色透明有油性的为上品,发黄较硬的次之。
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
奶皮子将新鲜牛奶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滚起后,用勺子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为止,停火后,冷却到第二天,一层奶脂凝结于表面,像蜂窝状麻面圆饼,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
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
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黄金季节,原奶质量好,奶皮子就凝结得厚。
红食蒙古族全羊席全羊席是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庆祝重大节日和婚娶等喜庆之日款待尊贵客人的传统食品。
“全羊”必须是绵羊,以二三岁的羯羊为上品。
“全羊”只用不带蹄子的四肢、腰背部和尾巴、胸腔骨和去掉下颌的头。
用文火烧煮,不放作料,出锅前只放少量盐。
所以煮“全羊”,也叫“清水煮全羊”。
煮时要掌握好火候。
出锅时,把四肢按原来的部位放在大托盘里,背部放上,胸腔骨放左,最上面放羊头,头朝前尾向后,羊头上放奶酪,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盘子边上放蒙古刀,以备使用。
羊头朝主宾,羊尾向外。
放好后,开始敬酒,后由主宾拉下羊背部两边的肉,表示客人先享用了。
然后来人将连着的肉切开,但肉的位置不能动。
这时宾主可以尽情地吃了。
最后上用肉汤煮的大米粥。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宴席名菜。
其色香味形俱佳,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会或祭奠供献时食用。
吃时,通常要配几盘热菜、牛羊肉内脏做的冷盘和奶食品。
当吃、喝到了一定的兴味时,由两位厨师把一只前腿趴下、后退弯曲、蹲卧在大木盘里的完整烤羊抬上来。
羊呈棕红色,油亮并不断吱吱作响香气扑鼻。
在客人们赞誉声中,主人向客人介绍“烤全羊”的由来和做法,之后厨师将全羊撤回厨房。
先用片刀把皮层肉切成半寸宽、二寸长的长方块,放在大盘内;再把贴骨肉切好,一同上桌,请客吃食。
有的地区把刚从烤炉中抬出来的全羊,由厨师直接在客人面前切成若干大小块,放在大盘中供客人食用。
一般上“烤全羊”后,还要上蒙古包子和米饭、羊肉汤等。
炒米又称“蒙古米”。
呈黄色,米粒看似坚硬,实则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
做法:把干净糜子浸泡,温火煮到一定程度,停火焖。
炒法分为炒脆米与炒硬米两种。
炒脆米时待铁锅里的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发完毕,火速出锅并过筛子。
炒硬米可以不放沙子,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
冷却后碾去糠皮。
其吃法有:用肉汤或肉丁煮沙米粥;用奶茶泡着吃时,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更佳;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
由于炒米具有方便、快捷又特别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短缺的食品。
篇二:蒙古族饮食文化及图案蒙古族饮食文化一、蒙古奶茶器具民以食为天。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
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
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因此在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中,制作奶茶的器具是重要的文化之一(图1-图3)。
图1图2图3二、饮食器具饮食器具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牧人的饮食器具具有自己的特征。
游牧民族的饮食器具很有特色。
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食品结构,而蒙古民族制作的奶制品又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易腐型与久贮型,奶制品需加工才能贮存,因此所需要的饮食器具的容积较大。
蒙古人的饮食器具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器具需经久耐用,蒙古民族喜欢铜制品和皮制品。
他们往往就地取材,如用木碗及动物之胃。
当精致的银碗、银杯与粗糙、简单的皮囊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可以窥探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
饮食器具可从材料上分类,也可从作用上分,现按后一种分法。
餐具蒙古民族餐具多以木制。
(图4-图7)图4图5图6图7白、黄、红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
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
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
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图8)图8木模: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其大小不一。
古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曾广泛使用木器。
《黑龙江志稿》中云:女真,食器无瓠陶,皆以木为盆春夏之交,只用木盆注粥,以长柄小木杓数柄回环共食,以木碗盛饭,木碗盛羹??。
(图9)图91.银碗蒙古族喜用银碗。
《清稗类钞·制翠花碗》中云:蒙古人胸次所怀之,木碗以桦木制成,贵者以札批野制之。
然后镶以银。
近代方志云:此物乃蒙古人一装饰品,木碗镶以银。
近则洋货入蒙,部间有用铁质之,洋磁或洋锑。
至喇嘛僧徒,乃有以髑髅为饮器者。
银碗的外面都刻有花纹。
传统的云纹、犄纹、回纹和素朴变形的花草枝蔓,顺着器型回旋周转的韵律,显得生动活泼,虚实有致。
(图10—图14)图10篇三:蒙古族饮食砖茶:蒙古族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
若有客人到家中,主人首先斟上一碗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
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被视为草原上最不礼貌的事情。
若有朋友到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被认为是最上等的礼物。
他们用砖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语称“哈日茄”;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酥油茶,蒙古语称“希日陶斯台茄”;面茶,蒙古语称“珠通茄”。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
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
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
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
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酥油茶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奶油、红糖即成。
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熬制。
面茶的熬制方法较为复杂,即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
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蒙古族饮用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
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到蒙古腹地,换易蒙地各种物产。
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
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
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
“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
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
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屡见不鲜。
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
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
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随着科学的发达,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