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的饮食文化

• 死亡蠕蟲
蒙古位置
• 地理位置:位於中國的蒙古高原上, 東邊大興安嶺、西邊阿爾泰山,北接 俄羅斯亞洲內陸國家,深居歐亞大陸 的內陸,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大部 分地區是山地或高原。
• 蒙古地圖
蒙古新鮮事
• 蒙古死亡蠕蟲(英語:Mongolian Death Worm,當地語言稱為:allghoi khorkhoi 或orghoi хорхой)被描述為一種常出沒於 戈壁沙漠中的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的蠕蟲 狀生物;顏色通常是紅色的、約5英尺長, 外形看起來像是牛的腸子、頭尾兩端還有 許多尖刺。據說該種蠕蟲還可以向數英尺 外的地方噴射致命的毒液,並釋放電擊波, 因此具有高度的危險性。
• 奶酒:以前的奶酒原料主要為馬奶,度數較 低,味道腥苦,酒色混濁,不宜存放。現 代的奶酒與昔日的馬奶酒有天壤之別:原 料上採用了營養價值更高的牛奶;引進了 歐美的菌群,在釀造過程取得重大的技術 改革,使得現代的奶酒具有高檔白酒的品 質,入口綿軟、甘甜,有着濃郁的牛奶清 香。
蒙古飲食習慣
• 飲食習慣方面,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 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蒙古人稱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作“紅食”;以奶 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則為“白食”(意思是聖潔、純淨的食品)。另外,蒙 古族每天都離不開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蒙古的奶茶味道芳 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 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 、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蒙古
的飲食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蒙古包
蒙古特色食物
• 奶豆腐:奶豆腐,蒙古民族奶食品之一,屬於奶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

蒙古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承历史的游牧民族,不过它自己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美食。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蒙古的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各位会喜欢!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知识1、蒙古族菜点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着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内蒙古着名的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哈达饼、蒙古馅饼、蜜麻叶、德兴元烧麦等。
2、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有元代着名诗人白珽赋诗称赞的蒙古八珍,有滋味香醇的烤全羊,以及回味无穷的奶茶等等。
蒙古族饮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宫廷文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等等,无不渗透、浸渍在这些精美的蒙古族饮食中。
3、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
孟根达来介绍说,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4、蒙古民族的饮食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据有关专家、学者介绍,蒙古民族的饮食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及纯牧区的差异。
在纯牧区,饮食分为夏季和冬季。
夏季从4月到10月,包括从母畜产犊到乳品加工结束及奶制品的冬贮,这一时期的口粮主要是奶制品,偶尔有些肉制品。
冬季主要食用宰杀和贮备的家畜肉,以及夏季贮备的各类型的奶制品。
清代蒙古族学者松筠在《绥服纪略》中写道:“瀚海大漠积沙缺水之地,居人凿井而饮,赖天雨以生草畜牧,为之瀚海。
”戈壁和半沙漠地理景观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畜牧经济的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以肉制品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成为其饮食模式的重要标志。
独具特色的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带你了解蒙古人的饮食)

独具特色的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带你了解蒙古人的饮食)蒙古族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
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
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味道纯香、营养丰富。
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在创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时,也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
这些习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先白后红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白指白食,乳及乳制品;红指红食,肉及肉制品。
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
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
牧民有谁不慎撒了奶子,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上,说一声“啊唏,折福了”。
若是掉一点儿肉,或许就随手丢给了猫、狗。
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
主人端来一只盛奶的银碗,按照辈份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
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银碗。
不是给主人跪,是给乳汁跪。
婚礼上的人多,行这一礼节如果漏掉一位,对主人是最大的失误,对客人是最大的不敬。
每逢祭奠翁衮山神、敖包、苏鲁德的时候,都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
在喜庆和祈祷之后,往往挥动着桶里的鲜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
放羊背子的时候,一只绵羊割六七件,盛在一只大盘里,略似平日卧状。
羊头在上面,羊头上面又抹了黄油,表示红食仍要以白食为先导。
如果你到牧区,看到手扒肉上来就下手,不先品尝奶食,那就要被主人下看。
以饮为主谚云:“学之初啊(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
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
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以下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1. 牧民生活
蒙古族人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习惯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牛羊。
牛奶
和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他们还善于制作奶制品如酥油茶、奶酪等。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的主要居住方式,这种帐篷式的住宅具有很强的适
应性,可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使用。
2. 饮食文化
蒙古族人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
他们认为牛羊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举办婚礼和节日时必须要宰杀牛羊来招待宾客。
著名的蒙古火锅
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使用的是清汤,配以新鲜的羊肉片
和蔬菜,清淡可口。
蒙古族人还特别喜欢喝茶,他们喝的是奶茶和酥
油茶,非常浓郁。
3. 文学艺术
蒙古族文学艺术非常丰富。
传统的蒙古族音乐包括长调、短调、莫力
达瓦等,这些曲子节奏明快、舒缓,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蒙古族人还
善于制作民间工艺品,如蒙古铃、马鞍、马鞭等,这些工艺品均具有
强烈的草原文化风味。
4. 独特的服饰
蒙古族服饰十分独特,男女都喜欢穿草原上狩猎时的兽皮衣物。
男人们还喜欢将自己的胡须和头发长长、盘起来,称为“打结”,以显示自己的勇武。
而女性则爱穿彩色的衣裙,并在头上戴着精美的发饰,给人以美丽、温柔的感觉。
总之,蒙古族是一个充满狂野和美丽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都非常独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内蒙古美食 品味正宗的蒙古族传统美食

内蒙古美食品味正宗的蒙古族传统美食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风土人情和独特美食文化的地方。
作为蒙古族的聚居地,内蒙古以其正宗的蒙古族传统美食而闻名于世。
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品味内蒙古的美食,探寻那份独特的风味。
一、特色美食介绍1. 羊肉火锅内蒙古是羊肉的发源地,因此羊肉在当地的美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羊肉火锅是内蒙古家家户户都喜爱的美食。
它以鲜嫩的羊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地道的调料和蔬菜,再蘸上特制的酱料,吃上一口鲜香的羊肉汤底,别有一番风味。
2. 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族盛宴中的一道必备美食,也是内蒙古的代表菜品之一。
选用新鲜的山羊,在经过一系列的腌制和烹饪工序后,将整只羊肉烤至金黄酥脆,内外皮都呈现出诱人的香气,入口肉质鲜嫩多汁。
这道美食不仅美味,也寓意着丰收和幸福。
3. 白肚羊肉汤白肚羊肉汤是内蒙古的传统名肴,因选料上追求精细,制作过程繁琐,所以制作技艺要求很高。
选用的是羊的白肚部位,经过切割后煮制而成。
它汤清鲜、肉嫩滑,具有补中益气、滋补养生的功效。
4. 奶茶奶茶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的特色饮品之一。
它是以牛奶、茶叶和糖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特殊的煮制工艺调制而成。
奶茶口感浓郁醇厚,甜中带苦,滋味独特。
在内蒙古的寒冷冬天,一杯热腾腾的奶茶能够温暖人心。
二、美食文化内蒙古的美食文化受到蒙古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
首先,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注重草原上的风味与大炖菜的热炒菜肴相结合,以鲜味浓郁和肉质鲜嫩为特点。
其次,蒙古族崇尚自然和和谐,讲究以一物克一物,尽量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最后,内蒙古的美食文化也受到汉族的烹饪技巧影响,使传统蒙古族美食更加丰富多样。
三、美食的历史渊源内蒙古的美食历史千年悠久,早在元代时蒙古帝国建立后,美食就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特色。
元末明初《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美食有着详细的记载,描述了当时蒙古族的厨艺和食材运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内蒙古的美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如今成为了这片土地的骄傲。
蒙古族饮食风俗_传统文化

蒙古族饮食风俗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
黑龙江、青海等省区。
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
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
最具特色的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
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
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年节”,也称“白节”或“白月”。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过春节,称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除夕户户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制烙饼。
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一些地区,夏天要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蒙古人饮食习俗

蒙古人饮食习俗从历史上看,蒙古族的祖先曾经是森林中的游猎部落,当时他们的食谱以野兽肉、野果、野菜和用驯鹿奶做的奶食品以及少量的粮食为主。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蒙古人饮食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蒙古人饮食习俗蒙古族食品以炒米、奶制品、牛羊肉为主。
明清时期,主要是奶茶、炒米、奶制品,稷米稀饭,手把肉。
早餐,一律奶茶泡炒米;副食:胡日达(奶豆腐),西拉陶苏(黄油)、乌日莫(熟奶皮子)、苏来(奶干)、阿尔其(奶酪干)。
中午,炒米拌酸奶子,老年人炒米面拌奶。
晚餐,肉粥、奶粥或手把肉。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解除对蒙旗土地封禁政策后,汉族农民大批移入农耕。
受汉族饮食的影响,蒙古族在以肉食、奶制品、炒米为主的同时,开始吃五谷杂粮和少量蔬菜。
解放后,牧区蒙古族基本上保持过去的饮食习惯,但食谱丰富,花样增多。
如肉粥,除稷米肉粥、炒米肉粥外,还有小米、大米、玉米等肉粥。
用荞面、白面做吐古拉汤、猫耳朵汤。
有荞面、白面饺子、馅饼。
蒙古族馅饼形如小碗口,薄软透明,香柔可口,是兴安盟各族人民喜食之佳品。
用牛羊油炸制面食点心有“包日查嘎”、“哈必酥”饽饽。
奶制品除胡日达、西拉陶苏、乌日莫、苏来、阿尔其外,还有爱如格(酸奶子)、哈拉萨森乌鲁莫(干奶皮子)、乌鲁莫(未提炼的奶脂肪)等。
牧民野外游牧的肉食有:简易手把肉、烤肉串、烤干肉条等,食用方便。
农区蒙古族杀年猪时,喜食白片肉、面肠、肉片烩酸菜粉条。
每逢喜庆佳节或招待贵宾时,煮(烤)全羊(蒙语“乌查”)或羊背子。
即将全羊取其头、四肢,带尾入锅。
煮熟后用特备的灶火烤,边烤边涂油,加调味品,烤至皮焦肉熟后,置于盘内,谓之煮(烤)全羊。
羊背子,即将全羊由背上第7肋骨至尾部割去一段,四肢、肋、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煮熟后置于大盘内。
煮全羊端上餐桌,由端盘人持刀从羊背右至左划出印,接着由主宾客或待客长者用刀将羊头右耳根部压出印,就餐人开始从羊背前部执刀割取食用。
这种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蒙古族日常食俗

二、节日习俗
•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那达慕”蒙古语意 为娱乐或游艺的意思。) • 蒙古族年节(亦称“白节”或是“白月”) • 马奶节(以赞美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 • 祭敖节(汉语的意思是“高堆子”,包括 祭天、 祭祖、祭火、祭敖包等)
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 跤、 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 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 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 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 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 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 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 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 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 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 谈、 物资交流等。
(一)茶文化
饮茶,是我国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件事。 蒙古族民间有句俗语说:―可以三日无饭,不可一日 无茶。”可见人们和茶的关系。 过去,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用砖茶和牛奶煮 成。 20世纪,清政府推行 “移民实边”后,由于饮 食习惯变了,奶食少了,人们开始习惯于喝沏茶, 也称“清饮”。蒙古人用茶素有早茶、午茶、晚茶之 分。 蒙古族是个注重礼仪的民族。客人来了,首先 必须敬茶。 蒙古人十分讲究茶具的品位,以及茶具的清洁和沏茶 方法。
人们常常用炒米做“崩”,加羊油、红枣、 糖等拌匀,捏成小块,当做饭吃。 蒙古人每日两顿茶一顿饭,茶茶不离炒米。 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炒米。炒米 是用蒙古出产的糜米制成的,俗称蒙古米。 在出牧、游猎或旅行时,干嚼进食。
蒙古主要饮品
蒙古族的主要饮品是茶和酒。茶是他们每天 不可缺少的有饮料,而奶茶最具特色。每天 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用茶、鲜奶、 盐等制成,有时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及 植物的果实、花叶等。蒙古族人都喜欢饮酒 ,常常豪饮,而最具特色的就是奶酒和马奶 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饮食文化央视国际2004年09月13日15:30内蒙古博物馆铁达民以食为天。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
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
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
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
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
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
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
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
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
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
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
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务院祭出“加减法”解救小微企业融资难2011年10月13日01:22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胡健我要评论(20)字号:T|T支持小微企业政策要点□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今年三季度以来,温州多家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国庆长假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赴温州调研,指示当地政府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问题。
昨日(10月12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多项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其中既有税收方面的“减法”,也有贷款速度和贷款数量、准入门槛等方面的“加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加大对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可以看作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的内容之一,但尚不可视为宏观调控转向的“信号弹”。
减法:“三税”有望获减免“之前媒体曾披露,一些小企业主如不偷税漏税,已无法生存。
更有私营企业主在网上发帖晒税负,如果‘规规矩矩’把所有该上的税都缴完,那么结果将是近乎白干,”小企业主曹先生向记者诉苦说,“从我的一些朋友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综合税费率达30%左右。
此外,很多中小企业还需缴纳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费附加等11大项各种费用。
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大类。
国务院常务会议昨日重点研究确定了财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
还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尽管具体的减税办法尚未出台,但按照温州的最新标准,今年内,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常务会还要求,未来将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并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具体减税幅度将由财税部门商定,由于涉及许多部委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免幅度应该不会太大。
受惠的除了小型微型企业,还有金融机构。
国家还将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
加法:提高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常务会议还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
刘元春分析说,小微企业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国务院此举意在消除宏观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拆解系统性风险。
常务会还强调,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
具体措施是,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
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同时,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在计算存贷比时可不纳入考核范围。
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
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另外,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专营机构网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与银行贷款程序关系密切,如果放宽贷款审核,提高坏账容忍度,将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本次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否视作货币政策松口的信号?刘元春认为,货币政策放松主要取决于信贷规模调整,而目前只是结构调整,此外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的使用才是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志。
鲁政委也表示,这只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办法,中国经济向上动能依然不弱,恐怕短期难以见到宽松。
[兰察夫乌]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视野[ 中国智库 2011年10月30日]发布:三略观察[摘要] 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和路径,主要着眼于:一、异质文化交流是文化繁荣发展重要契机,开拓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国家文化发展长期战略。
二、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底蕴: 鄂尔多斯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是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精神内驱力和思想基础,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是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底蕴。
三、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选择: 从总体布局,促进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1、凭借名人效应,打造成吉思汗文化品牌。
2、要积极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鄂尔多斯文化歌舞品牌。
3、构建文化交流、贸易平台,打造节庆文化品牌。
)实施鄂尔多斯文化品牌战略,应用文化元素,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互联网新媒体。
[关键词] 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近几年来,鄂尔多斯经济的高增长引人注目,成为投资者的热地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明珠。
如何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尽快形成与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升鄂尔多斯文化的影响力,让鄂尔多斯的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摆在鄂尔多斯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一)异质文化交流是文化繁荣发展重要契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接触、竞争,在相互交流、融合中,进行相互的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相互学习、相互鉴赏,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作为优秀文化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
在现代传播技术和交流手段极大发展,全球文化碰撞和相互影响极大增强的今天,任何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
孤立的民族文化是不可想象的,优秀的文化只有走出国门,与世界各种文化进行交流,既要坚持自己的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优长,才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中实现发展和繁荣。
(二)开拓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文化的有效增长,不仅必须充分发展国内市场,而且要加快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过程中获得文化增长所必不可少的内需动力。
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但文化产业发展本身也需要拉动。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
用世界市场来刺激国内市场,用外需来拉动内需,从而使“引进来”成为更好地“走出去”的能力支持,这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国家文化发展长期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如同中国经济走出去一样,都是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的现实要求,都是由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令人瞩目,外界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和迫切,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
这一切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促进东西方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对此,中国高层思路清晰,多次或讲话或撰文做出明确表达。
最近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