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分析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 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 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童庆炳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
相关文章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 钱中文
“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个 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 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 目的性;它具有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 人类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与非文学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 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含义上的非文 学有可能变成文学。这正显示文学含义的不确定与变化 的特点。 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从文化中既汲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 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复杂的文化世相 中寻求新文学得以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文学的含义 出现新变数。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点,人 们常常会按这种观点去创造新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 学解读成文学,非经典阐述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 在演变中,血药历史的和具体的对待。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 有特殊的属性,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审 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概论 第四章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3、文学话语的审美表现 、 自由的审美心境。阅读文学作品不带具体功利性,心境平静、 自由的审美心境。阅读文学作品不带具体功利性,心境平静、 放松,让想象自由生发展开。 空能纳万境,静能了群动” 放松,让想象自由生发展开。“空能纳万境,静能了群动”。 文学话语形式具有审美性。体裁、修辞等。 文学话语形式具有审美性。体裁、修辞等。 文学话语的词、句含义丰富:含蓄、含混。 文学话语的词、句含义丰富:含蓄、含混。 文学话语展现的形象具有审美性。 文学话语展现的形象具有审美性。 文学话语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审美性。 文学话语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审美性。
3、文学的含义 、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艺术:艺术家通过媒介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 艺术:艺术家通过媒介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 文学是人们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包括诗歌、 文学是人们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包括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文论角度强调文学和社 会文化关系的一种观点。 会文化关系的一种观点。
刘勰《文心雕龙》: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夫 刘勰《文心雕龙》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西方18世纪以前 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 世纪以前, 西方 世纪以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没有被 称为“美的艺术” 称为“美的艺术”。 高尔基:“文学是人学”。“文人”。“文以载道”。 高尔基: 文学是人学” 文人” 文以载道”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后评:天生本色,含蓄之功! ❖ 初读之,啰嗦。
❖ 再读之,便觉得很有味道了。
❖ 诗妙处于不道破注视鸳鸯旳人此时所 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 见。
❖ 企业破产法生效日近,国家不再提供避风 港,三十万亏损家企业将被淘汰。
❖ 中国旳
❖
企业破产法
❖
悄悄地
❖
悄悄地
❖
逼近了
❖
生效期
❖ 国家
定风波
苏轼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学旳审美含义
❖ 1、它专指具有审美属性旳语言行为及作品 ❖ 2、它把文学与哲学、历史、宗教等其他作
构化、意义旳丰富性 ❖ 2、文学活动旳理性 ❖ 文学活动旳理性与科学活动旳理性旳区别:
存在方式不同(蕴藏于文学形象之中,存 在于形象旳背后)、非概念性(不可言说、 模糊性)
(三)情感与认识
❖ 1、文学活动旳情感性 ❖ 2、文学活动旳认识性
❖ 人世旳承担过分沉重,起早赶晚, 收入支出,挥霍着我们旳才干, ❖ 在属于我们旳自然界,我们竟一无全部, ❖ 啊,蝇营狗苟使我们舍弃了自己旳性灵! ❖ 向月亮袒露胸怀旳这浩瀚旳大海, ❖ 能够无休止地呼吼而此刻已经消歇旳风, ❖ 正像熟睡旳花一样自在, ❖ 对于这一切,我们却格格不入, ❖ 无动于衷.
❖ 民国年间,军阀韩复榘斗大旳字识不得
一升。但他在任山东省主席时,却爱冒充 斯文,到处刊登“演讲”。他在齐鲁大学 旳一次演讲,就是一篇难得旳奇文.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PPT课件

.
44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与话语 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
45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现场听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话
语)
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 。(文本)
47
文学是一种话语(包含 说话人、受话人、 文本、沟通、语境等5要素)。
.
42
文本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
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尔达是外美与内 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卡西莫多外丑内 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 外善内恶。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 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
43
小结: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
14
2.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文学观)
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是指一切 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
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
15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狭义的文学观)
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活意 义、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一句话,与 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审美形态。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赵丽华《我坚决不能容忍》
• 惯例与边界
.
27
讨论与分析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是指具有审美属 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小说、散 文、剧本等。至此,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 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指其中富有 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二)形象与理性
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以理论 的形式掌握世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 握世界。换言之,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其特殊存 在方式是形象。 “形象”即艺术形象,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富 有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 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黑格尔说它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 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方面看,作为审美意 识形态的文学,它富于情感 性,又带有认识性。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 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 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 赞美、欢乐与痛苦等。是一 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 从业普遍性的情感。 认识有感性认识,有理性认 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 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 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 感性认识中。
2、文学的文化意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的含义不是指 今天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 指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 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没有从政治、 哲学、历史、宗教或演讲术、一切文章等 一般文化形态或现象中独立出来。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文化从一定 的意义上就是“人化”。 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 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 的理想密切相关。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不 是孤立的,它不但与整个文化相联系,而且还必然 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句话是与人 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 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四点:
文概: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次构成。 其中,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 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 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 艺术活动。既是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又是渗 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 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状况。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 性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的相互渗透和交织在一
• 例一:“想如今我的身量儿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型儿 加上标准儿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 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 • “说人话!” • “我想再长高些。” • 例二:“额娘你看今日外面天气极好,儿臣想出宫走走,既 能冲冲喜气,也能看看京城中百姓生活如何,早日完成儿臣 登基之业。不知额娘意下如何?" • “说人话!” • “妈,俺想出去玩。” • 例三:“看这时辰已然不早,不得不先行一步了,却想明 日诸事繁杂,也不知如何是好,要不我们明日相见再议此 事如何?” • “说人话” • “我睡觉了晚安”
张爱玲的语言: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 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 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 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 你也在这里吗?”
2.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 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 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 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 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 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 砂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第一节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Social Ideology)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 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是感觉、估价、理解和信仰的方式。 (those mode of feeling, valuing, perceiving and believing)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政治、法律制度, 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观念性的上层建筑: 宗教 文学艺术 哲学 一般性的上层建筑: 法律 政治
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中的逻辑语言学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它有别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政治 法律制度 文学是一种上层建筑。 从美学层面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从艺术媒介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而区 别于其他艺术门类。
讨论:《高பைடு நூலகம்宝》中的政治意识形态
小说高玉宝与周扒皮的1947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体现了它与社会现实之间 的话语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扮演特殊的国家 机器。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唐诗多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 见胜
雨果《悲惨世界》序言
值此文明的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 只要还借助于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 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 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 儿童因黑暗而身体孱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 一地区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抑,即从更广泛的意 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 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文学的审美维度
文学对于感性的爱好,文学对于个性的尊重, 文学对于自由和激情的肯定,对于超验的浪 漫想像,这一切都造成了文学对于“社会无 意识”的亲和倾向。
文学何为
文学“向既定现实决定何谓‘真实’的 垄断权提出了挑战,它是通过创造一个 “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虚构世界来提 出挑战的”—马尔库塞《审美之维》 —
1、文学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 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庄子》:无为而无不为、游 康德《判断力批判》:那规定鉴赏判断 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勃兰兑斯:人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 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海明威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 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 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 一个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 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 平庸。 海明威
2、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
《诗格》: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 物,因心而得。 意象即情感、心境的形象化和物象化。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àng)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郑风 )
钱钟书《谈艺录》谈唐宋诗之别
雨果《巴黎圣母院》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 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 共。
4、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着功利、 理性和认识。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其中,审美 属性是直接和突出的,社会属性是间接和隐 蔽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文学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
情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 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引 声长歌。永,长。),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