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3浅谈中国哲学对精神医学的影响摘要: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

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

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关键词:中医精神医学中国哲学1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

《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

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

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2]。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学生姓名吴鹏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学号***************任课教师吴延勤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摘要:法家有句名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双方所处的年代相隔太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孟子和荀子个人经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字:孟子思想;荀子思想;比较一、孟子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义”。

他在孔子“德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了“仁政”和“王道”,主张效法先王之道,认为“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

1在治国主张方面孟子也提出了与“仁政”相对应的主张,在政治上孟子认为国君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经济方面孟子认为国君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生活有保障,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军事上孟子认为国君要兴仁义之师,“以天下之至仁伐至不仁”。

2在人性方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3。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养浩然之气”,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极力倡导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主张以道德对抗君主的权势。

在天命观方面孟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代表的是天意,“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哲学》参考文献一、专题参考文章1、五四新文化运动林毓生:《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一兼论五四精神、五四目标与五四思想》,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张潮:《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肯定》,收入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o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收入氏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科玄论战林毓生:《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义一一对“科学与玄学”之争的研究》,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杨国荣:《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一一五四时期科学思想再评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5期。

严博非:《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收入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上海:东方岀版中心,2000o3、自由主义西化派思潮林毓生:《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思想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收入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韦政通:《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观念冲突的检讨》,收入氏著《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o4、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收入氏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宋志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现代新儒学思潮贺麟:《儒家哲学的新开展》,收入氏著《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O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励、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收入《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一一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亦收入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

亦收入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一—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基元范畴“五行”、“阴阳”、“气”、“道”和儒、释、道三家的形上学,不是西方前现代哲学的实体主义的,而是非实体主义的。

实体(Substance),又译为本体,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

其含义一般指一个本质上独立自存和同一不变的存有,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不需要用来表述其他事物而又不存在于其他事物之中的东西。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它在逻辑判断中永远是主词,而其他的东西,如性质、关系、数量等均依附于实体,处于宾词的地位。

亚氏认为,实体的主要特征是:它是“这个”而不是“如此”,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的;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但变中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它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理想的、绝对的实体是不能有变化、不能与其他存有或实体有任何内在的关联的东西,是没有活动作用可言的存有,例如巴门尼德的“有”与柏拉图的“理念”。

亚氏认为最高的实体是永恒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万物运动的最后动因,即第一推动者,神。

作为基元概念和基本思想,亚氏的实体观在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哲学中颇有影响。

一、从中国哲学的原型观念谈起反观中国哲学,大体上没有上述的“实体”概念。

我们不妨讨论中国哲学的几个基元范畴。

第一,“五行”。

“五行”学说起源甚早,《史记·历书》说黄帝“建立五行”。

公元前22世纪的禹也说到“五行”。

这一范畴在文字上初见于公元前20世纪的《夏书·甘誓》,阐发于公元前12世纪末武王克商后,箕子对武王所讲的著名的《洪范》这篇文章,又遍见于《左传》、《国语》、《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

[1]近世以来,“五行”被人们解释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水、火、木、金、土),这其实是一种西方化或泛西方化的解释。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范文精选

中国哲学范文精选

中国哲学范文精选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邃的哲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治国平天下”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提倡“仁爱”、“礼制”、“忠诚”等价值观,主张通过修养自己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则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强调“无为而治”、“无欲无求”等观念,主张通过顺应自然来达到身心的平衡。

中国哲学主要内容涵盖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

在伦理学方面,中国哲学倡导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在政治学方面,中国哲学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为中心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在经济学方面,中国哲学提出“和谐共生”、“公平公正”的理念,主张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发展经济,追求可持续发展。

中国哲学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在伦理方面,中国哲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价值观的指引。

其次,在政治方面,中国哲学主张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此外,在经济方面,中国哲学强调平衡发展和整体利益,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其核心价值观包括道德修养、和谐共生、治国平天下等,为现代社会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在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哲学的思想,以求得更加和谐、平衡的社会发展。

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哲学论⽂参考⽂献 参考⽂献⼜叫参考书⽬,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的末尾。

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哲学论⽂参考⽂献的内容,欢迎阅读! 哲学论⽂参考⽂献⼀:期刊类⽂献 [1] 《张东荪政治思想的整体特征》 [J].周骁南,长春⼯业⼤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2] 《浅谈张东荪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J].乌云萨娜,佳⽊斯⼤学学报,2011 年 10 ⽉ [3] 《论张东荪的联邦制思想》 [J].龙长安,同济⼤学学报,2007 年第 6 期 [4] 《张东荪民主主义思想论述》 [J].邱若宏,中南⼤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5] 《张东荪的宪政观》 [J].胡丽娟,西安电⼦科技⼤学学报,2006 年第 6 期 [6] 《评张东荪论传统宇宙观》 [J].张耀南,哲学研究,2003 年第 4 期 [7] 《试论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 [J].宋亚⽂,河北⼤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8] 《试析张东荪的“⽂化主义决定论”》 [J].江琳,历史教学,2007 年第 7 期 [9] 《试论张东荪的知识标准说》 [J].王国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 4 ⽉ [10]《张东荪与民主主义思潮》 [J].吴孝武,中国⽂化,1995 年第 10 期 [11]《试析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化观》 [J].左⽟河,历史研究,1998 年第 3 期 [12]《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 [J].左⽟河,史学⽉刊,1995 年第 2 期 [13]《张东荪传略》 [J].左⽟河,民国学案,1997 年第 1 期 [14]《化冲突为调和-30 年代张东荪的中西⽂化观》 [J].左⽟河,安徽史学,1997 年第 4期 [15]《“畸形状态”与“补救”之法-20 世纪中期张东荪的中西⽂化观》[J].左⽟河,中州学刊,1988 年第 1 期 [16]《评张东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 [J].吴晓番,青岛⼤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9 ⽉ [17]《趋同与离异:张东荪与⽂化激进主义和⽂化保守主义》[J].周⽯峰,青岛⼤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 10 ⽉ [18]《⼠的功能与知识分⼦的使命-评张东荪对知识分⼦问题的研究》[J].马秋丽,⼭东社会科学,2004 年第 5 期 [19]《⼀个卷⼊叛国案的学者-着名学者张东荪的风⾬⼈⽣》 [J].黄波,⽂史天地,2005年第 1 期 [20]《论张东荪民国初年的“⼩政府⼤社会”国家观》 [J].姜继为,江汉论坛,2008 年第6 期 哲学论⽂参考⽂献⼆:书籍类⽂献 [1]《科学与⼈⽣观》 [M].张君劢等着,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2]《理性与良知-张东荪⽂选》 [M].张汝伦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3]《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 [M].左⽟河,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五四风云⼈物⽂萃梁启超张东荪》 [M].王昌焕,北京:⼈民⽇报出版社,1999 [5]《认识论》 [M].张东荪,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张东荪讲西洋哲学》 [M].张东荪,⾹港:东⽅出版社,2007 [7]《近五⼗年中国思想史》 [M].郭湛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与中国⽂化》 [M].余英时,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08 [9]《五⼗年来的中国哲学》 [M].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中国民国思想史》 [M].刘俐娜,北京:⼈民出版社,1994 [11]《知识与⽂化》 [M].张东荪,长沙:岳麓书社,2011 [12]《思想与社会》 [M].张东荪,长沙:岳麓书社,2010 [13]《理性与民主》 [M].张东荪,长沙:岳麓书社,2010 [14]《科学与哲学》[M].张东荪,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张东荪传》[M].左⽟河,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16]《张东荪》 [M].张耀南,台湾:台湾东⼤图书公司,1998 [17]《诗的哲学史-张东荪咏西哲诗本事注》 [M].张汝伦,⼴西:⼴西师范⼤学出版社,2002 [18]《张东荪学术⽂化随笔》 [M].克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9]《⽑泽东选集》 [M].⽑泽东,北京:⼈民出版社,1991 [20]《中国民主同盟七⼗年:民盟历史⽂献》[M].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编,北京:群⾔出版社,2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哲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立心和合,析古出今——论《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的学术特色. 《学术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陈欣雨.
[2].论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的研究.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柴文华.谷真研.
[3].中国哲学固有问题的探寻.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王威威.
[4].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张汝伦.
[5].生存与超越: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学术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沈顺福.
[6].试论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
《学术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李承贵.
[7].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文史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期.杨国荣.
[8].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杨静.
[9].试论“中国哲学史学史”.
《求是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柴文华.
[10].古典生活经验与中国哲学创作——陈少明《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读后感.
《开放时代》.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6期.杨海文.
二、中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被引次数:6
作者:樊维艳.中国哲学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2].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被引次数:4
作者:张东鹏.中国哲学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
[3].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
作者:白玉杰.英语语言文学河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
[4].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被引次数:2
作者:金丽.科学技术哲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学位年度)
[5].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以诺布洛克《荀子》英译本为例.
作者:张文珍.英语语言文学山东大学2014(学位年度)
[6].中国哲学近代转型背景下严复人学思想研究.
作者:潘瑗. 学大连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
[7].现代中国哲学构建的语言学反思—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中心.
作者:吉钰佩.中国哲学湘潭大学2012(学位年度)
[8].冯友兰、牟宗三的中国哲学观比较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支江.中国哲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9].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耶儒互动研究.
作者:李细成.中国哲学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
[10].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历史考察.被引次数:1
作者:黄玉兰.中国哲学湘潭大学2014(学位年度)
三、相关中国哲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ResearchNeedsforUseofCapacityDesignofRCFrameStructuresinChina. PingDong《Advancesinstructural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5
[2]ChaossynchronizationofYinandYangTSfuzzymodelsofHenonmapsystem. ChunYenHoHsienKengChenZhengMingGe 《ProceedingsoftheInstitutionofMechanicalEngineers,PartC.Journalofmec hanicalengineering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7
[3]AnewstudyofchaoticbehaviorandtheexistenceofFeigenbaum'sconstan tsinfractionaldegreeYinYangHénonmaps.
Ho,C.Y.Chen,H.K.Ge,Z.M.《Nonlineardynam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2
[4]Relativecontrolphilosophybalanceandcontinualchangeforforecasti ngabnormalqualitycharacteristicsinasiliconwaferslicingprocess. LinCTChangCWChenCB 《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59/10
[5]StudiesinanalyticphilosophyinChina.
Jiang,Y.Bai,T.
《Synthese: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Epistemology,MethodologyandPhilos ophyofScience》,被SCI收录SCI.20101
[6]ThelogicofSearle'sChineseroomargument.
RobertI.Damper《Mindsandmachin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62
[7]Reductionism,BrainImaging,andSocialIdentityCommentaryon"Biolog icalIndeterminacy".
Pirruccello,A.《Scienceandengineeringethics》,被SCI收录SCI.20123
[8]ANIMPORTANTLINKINTHECHAINCONNECTINGANCIENTCHINESEPHILOSOPHYTOP RESENTDAYSTYLEOFCHINESETECHNICALCOMMUNICATION:INTRODUCINGYELLOWEMPERO R'SCLASSICOFINTERNALMEDICINECHINA'SFIRSTCOMPREHENSIVEMEDICALBOOK. DANIELD.DING《Journaloftechnicalwritingandcommunication》,被EI收录EI.20141
[9]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ontechnologyinChineseSociety. NanWang《Technologyinsociety》,被EI收录EI.20133
[10]PhilosophyofMusicEducation:TheoreticalGrowthPointsofChineseLo calizedThoughts.
ZhaomingLong2015
四、中国哲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一个未完成的叙事.
李祥俊,2012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
[2]论21世纪中国哲学新开展的三重维度.
李翔海,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基本内容研究.
唐永忠,20112011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4]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黄玉顺,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5]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
景海峰,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6]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主体性吗?试论儒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定位. 袁保新,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
[7]价值研究与当代中国哲学.
李德顺,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8]时代变迁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建.
孙伟平,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9]“世界历史”时代的哲学观念变革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
吴根友,2011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10]阴阳:中国哲学、中医学、马王堆医书的共有核心范畴.
刘蔚.何清湖,201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