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学大师》导学案
走进文学大师教案

走进文学大师教案(共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学大师”的概念。
2、通过交流分享文学大师的名句、名段、轶事,了解文学大师的作品和思想品格,让学生开阔眼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3、教给学生走近文学大师的一些方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由于网络文学、卡通漫画的流行,以及繁重的应试负担,现在的高中生更喜欢“浅阅读”,对经典文学作品、文学大师缺乏兴趣、尊崇、耐心。
但是在语文课本上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文学经典作品和大师,有了一定的积淀。
基于此学情,本科设计由浅入深,从梳理以前学过的文学作品、大师的相关知识入手,选择经典片段、名人轶事等趣味性强的素材,探究走进文学大师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1、重点:教给学生走近文学大师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品质。
2、难点:如何在活动中教给学生走近文学大师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幻灯片展示一则小故事:鲁迅的背影:一次综艺节目中,某明星主持人问抢答者一道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是谁写的?”答曰:“苏东坡。
”明星主持人得意地摇摇头,笑道:“错了,扣十分。
正确答案是苏轼。
”台上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2、不阅读名著,不了解文学大师,文学常识匮乏,在生活中闹出笑话。
所以我们需要走近文学大师。
板书:走近文学大师(出示课件)活动2【讲授】文学大师的概念1、提问:你知道的文学大师有哪些?2、总结: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文学大师,他们如璀灿夜空中的繁星映照苍穹。
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板书:伟大的作品高尚的人品活动3【活动】文学大师知多少文学常识填空,小组抢答。
走近文学大师教资面试教案

走近文学大师教资面试教案
教案: 走近文学大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大师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2.掌握文学大师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文学大师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2.文学大师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特点。
3.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或介绍其生平来引发学生对文学大师的兴趣。
2.了解文学大师(3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文学大师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介绍其文学思想和艺术特点,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大师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
3.文学作品鉴赏(40分钟)
教师选取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和意境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文学创作(40分钟)
教师提供创作主题或素材,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文学创作,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同时, 可以通过讨论和提问来检验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应用,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设计,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应该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以提高教学质量。
走进文学大师教资面试教案

《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四梳理探究单元。
《走近文学大师》这一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
为了减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力量,感受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了三个专题:专题一:走近文学大师之朗读经典文学作品。
专题二:走近文学大师之感受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专题三:走近文学大师之探究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本课题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朗读、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研究报告等)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能力。
本节课是专题一的内容:走近文学大师之朗读经典作品专题。
主要学习一些朗读方面的技巧,启发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的朗读欲望。
从而推动课内课外阅读经典作品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题名称】走近文学大师朗读经典作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朗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2、掌握朗读中运用节奏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示范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等),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家的心路历程,学会用声音传达出作品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在朗读中的重要性,从而体会朗读所传达出的艺术感染力。
2、通过朗读让学生减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课内外阅读经典作品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朗读中节奏的运用。
难点:通过朗读来感受经典作品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教学用具】ppt、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我们常说:纸上的笔画可以字字千金,镌刻脑海。
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探讨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走近文学大师2.教学重点/难点走近文学大师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梳理积累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从作家、姓名、国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及作品的思想精髓方面探讨。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兮,?”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简答:(2)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答:(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
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答:二.实践探究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
“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
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
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
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4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大师风采——《走近文学大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大师”的概念,梳理接触到的文学大师及作品。
2.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大师经典的基本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在活动中教给学生研读经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研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辅的原则,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该专题侧重引导学生对所接触的文学大师及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拓展、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及课堂交流,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展示探究成果,学习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活动准备:“走近文学大师”是个系列活动,教师组织三次活动,总活动时间28天,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课内展示为辅。
1.教师开一次讲座(介绍阅读经典的意义、基本原则及方法)。
2.学生自主梳理文学大师及作品,研读原著及作者传记,并观看电影《边城》。
3.经过准备,教师圈定一部作品,提供参考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
4.成立四个活动小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人物形象、作者生平探究组。
由组长负责分工,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确定发言人,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时间3分钟。
5.举行“读名著,感受大师风采”的鉴赏研讨课。
本教学设计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过程中已完成了知识梳理,整体读完了《边城》《沈从文自传》《沈从文传》等作品。
活动过程:(一)导入课文文学星空,群星璀璨。
你熟悉哪些文学大师?又如何走近文学大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学大师”。
(二)理解概念、梳理知识点教师:我们首先对前次讲座的内容作小结。
1.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文学大师呢?(1)概念:“文学大师”是指在文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为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人。
(2)条件:伟大的作品,深邃的思想。
《走进文学大师》教学设计

《走进文学大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文学大师的思想、品格和作品,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他们在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3.通过相关练习,教给学生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
2学情分析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在自己脑海中搜索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大师”和“经典之作”,自己最喜欢的大师和经典有哪几个。
布置学生思考:你觉得该如何“消除经典的隔膜”?该如何“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3重点难点1.中外著名的文学大师有哪些,其主要代表作有哪些。
2.如何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从大师们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
3.如何把握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及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文选烂,秀才半”,因此,就有了“囊萤凿壁”、“悬梁刺骨”的佳话,就有了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读书的趣谈,就有了东阳马生的“负箧曳屣(fùqièè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出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行深山巨谷”。
求学的美誉。
读一首好诗,如同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读一篇好文章,如同欣赏一幅悦目的画面;读一本好著作,如同与一位大师聊天……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就会觉得世界只剩下自己与作者了。
当我们用心灵与大师对话,当心中仅留下“美”的时候,我们也就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得到了高层次的提升。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走近文学大师》一课,去感受这些文学大师的风采,并吸取其文学经典中的思想精华!活动二【活动】探究梳理1.何为“文学大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学功能、大师素养、社会效应和民族心理等方面,谈谈“文学大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特点。
)“文学大师”是我们这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工作者,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走近文学大师》

教学过程与方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辅助手段
课前自学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推送《边城》自主学习资料,包括《边城》的相关文字解读资料,《边城》电影。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边城》中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讨论主题:
主题1有人说:“和当今少女相比,翠翠对待爱情太过天真幼稚,不敢大胆追求幸福。”请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课题:书里书外话翠翠
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为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进行过名著阅读的专题学习,初步具备了鉴赏小说的能力。学生在暑假期间已经阅读了《边城》这部小说,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初步掌握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在课前已经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了《边城》助读资料,了解了作者,阅读了相关的论文资料,对人物和主题有了初步了解;观看了电影《边城》,直观地把握了《边城》整部书的故事情节。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设置相关讨论主题,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但就造成翠翠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这一问题,学生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对人性是美好的、人生是有缺憾的这一主旨还需进一步理解,就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还需挖掘。通过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沈从文思想的深刻性,这也是走进文学大师的一种途径。
探讨造成翠翠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挖掘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的人性是美好的、人生是有缺憾的这一主旨
Pad技术应用及教学策略
课前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借助虚拟学校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布置相关讨论主题,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答疑解惑,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帖讨论的总体情况,发现学生在认识上整体存在的问题。课中教师围绕学生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评价人物形象,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反思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认识。课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拍摄微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
走近文学大师-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走近文学大师-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大师的生平、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2.掌握文学大师的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悉文学大师的生平和作品。
2.掌握文学大师作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难点:1.分析文学大师作品中的文学语言特色和表现主题。
2.独立完成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学习背景学生已经学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类型,初步了解文学的作用与意义。
2. 引导学习2.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前面所学的文学类型及其代表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了解文学大师1.分配教学材料,使学生了解文学大师的生平、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2.教师与学生互动,现场讲解文学大师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3 掌握文学大师作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1.导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讲解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句式、词语、修辞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2.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1.讲解文艺批评知识和写作技巧。
2.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写作练习、作文批改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巩固提高采用测试、作业、答题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教学效果,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资源1.文学大师的传记、作品集和相关名著。
2.网络资源:文学论坛、文学博客、电子书籍等。
五、教学评估1.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得到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文学批评知识和写作技巧?3.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六、教学反思针对本次教学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做到经验借鉴,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文学大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家的思想、品格和他们的作品,2.开阔眼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3.培养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相关概论何为大师:一、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他们为生命、为生活、为人类而写作,反映的是人类的精神追求;三、他们描写的虽然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但其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是超越时代的、能引发历代人们共鸣。
走近大师:大师如璀灿夜空中的繁星映照苍穹。
他们的思想能量是可以感受到的,有时甚至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注入读者的精神世界。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囚禁在狱中时,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哀叹说:“这两个人亡了法国!”而斯托夫人的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如何感受:感受大师的优秀人格。
许多文学大师,不仅表现在他们精彩的文笔带给世人精神上的享受,更表现在他们以人格魅力,折服世人。
感受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师们的内心世界博大精深、汪洋恣肆,充满矛盾冲突,充满抗争以致挣扎。
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苦闷、彷徨、探索和追求的艰难过程的缩影。
感受大师经典的艺术魅力。
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精神的升华。
海因里希说:人们常常怀着极大的热忱渴望得到某一本书,一旦到手之后,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这说明“读书”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
书上白纸黑字,说不定在哪儿出现这么一句话:“他望着她那黑黑的头发。
那秀发松松地垂到她的绿色大衣的领口上……”于是,读者紧跟着这句话,走进了一个世界。
在那儿他听得到,嗅得着,看得见,能感觉到饥饿。
一连二百多页,三百多页,他始终追随着这些微小的字母。
它们好似一根纤细易折的长线,把他引进了一座迷宫。
非得等他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读完,这根长线才会从他手里滑落。
劳伦斯说:让我们向小说学习吧。
小说里的人物除了是活的以外什么也不能做。
假如按照一定的形式,他们永远保持为善,为恶,甚至轻快可爱,那么他们就不再是活的人物了,这部小说也就失去生命力了。
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是活着的,否则就一无所是。
这个世界因为有大师,书籍具有了魔力。
学习主页大师莎士比亚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他一生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少年时代因父亲破产,中断学业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当过肉店学徒,教过书,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
1588年前后开始编剧,曾被当时已成名的剧作家写文章嘲笑为“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
但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就因出演他的剧作,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先后称为“宫内大臣剧团”,“国王供奉剧团”。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之时不幸去世。
莎士比亚的创作倾向:一.遵循所有对立面相生相克的伟大的自然法则。
所以,他使愚蠢和呆笨成为表现智慧的媒介,让天堂的感觉从地狱中升华,最感人的热情,却表现为狂躁。
如哈姆雷特真正的大智大慧,以疯子的形式出现;罗密欧和朱丽叶最纯的幸福只有去墓地找寻。
在他的笔下生紧连着死,天使紧挨着魔鬼,灵与肉较量,爱和仇难分,公正与偏倚纠缠:大自然永恒的双面象被他热切地盯注着。
二,永远保持高尚的生活,不颠倒自然的秩序和规则。
他不写天真的私通,有趣的乱伦,看似美德的罪恶;他不写用错误的事情达到错误的目的;他不以对不幸者病态的同情为媒介,而使邪恶的东西看起来不再邪恶。
在他的追求中,“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尔雅,就是狂风暴雨一样的感情激发时,你也必须采取一种节制。
应把整个王国做舞台,把国王做演员。
”三.人物性格的发展应处于期待中,而非出于惊讶中。
他认为惊讶比期待要低得多,这就像我们猛然看见流星的感觉比之守望着太阳在预定的时刻升起的感觉一样。
四.戏剧的兴趣不依赖于故事,不依赖于结构,而依赖于老老实实地反映生活,反映人类感情,依赖于强烈的想象。
他认为,用真给美以温馨的装潢,美看起来要更美多少倍。
所以,结构在他仅仅如画布,故事也不必费力去编,往往借用一下现成的故事,旧瓶装新酒就行了,而所有的文字却要整个地渗透着情感。
五.戏剧就是生活的缩影,登场的人物须忠实于生活中的性格状态。
这样,他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就得由读者自行判断了。
不能只听人物的叙述。
假如你相信人物朋友所说的话,你可能受骗;甚至你相信人物自己通过自己的性格作为媒介来看他自己也不能是确实的,他本人要看得全面,都不能漏掉一切外围的暗示。
六.对于悲剧人物的创造,主人公不必一定善良,但都必须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地方。
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悲剧人物的错误和毁灭中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天性中各种可能的东西。
因为他认为,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了,也比一个软弱的人的奋起要高明得多。
莎士比亚的语言:一.大脑的包罗万象,幻想的丰富,使莎士比亚的语言富丽堂皇。
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太丰富了,在心灵世界的博大上,他是不可企及的。
他领悟人间、地狱、天堂;他考察善与恶;在富有灵感的透视中,他甚至敢于诊断宇宙脉搏的跳动。
他几乎达到神通,以至于不能把事情朴素地说出来,只能让笔下的一切,色彩斑斓,仪态万方。
他的作品,似乎在告诉我们,让内心的世界丰富起来,像饿汉扑到食物一样地扑向知识,对于一切创造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更由于从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无限丰富,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吝惜地散播着各种隐喻,每一刹那,抽象的概念都在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展现在他头脑中的一连串的画面。
他并没有去寻找它们,它们都是自动闯来,蜂拥在他的心头,掩蔽他的议论,以绚烂的色彩遮盖了逻辑的纯粹光泽。
那一幅画接着一幅画,一个幻象接着一个幻象的奇妙和瑰丽,氤氲在他的心里,随时准备蓬勃。
二.因整个精神如热情的巨流,他的语言熠熠生辉。
像埃斯库洛斯、但丁等一样,莎士比亚是人类热情的巨流,当这些巨流以语言的形式一泻而出之时,便酷似造物主的造物。
善与恶,欢乐与忧伤,男人和女人,怒吼和歌唱,雄鹰与秃鹫,闪电与光辉,高山与深谷,爱与仇,光明与黑暗,健全与畸形,高尚与卑小……大自然永恒的双面象,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对称性,只要一面出现,另一面就会紧随而来,只要一个产生,另一个就会立即出现,速度之快,阵容之大,应接不暇。
雨果说:“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有白昼和黑夜。
”也就是他的语言一经出面,一个丰满的世界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
而且莎士比亚生命中的巨大热情,也使他酷爱描写那种巨大无比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极优秀高强的能力,来自于极慷慨又极细腻的感情,或者来自于缺少智慧控制的毁灭性发泄。
亦可以说,来自最纯粹的精神,亦来自最变态的凶猛,比如对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描写。
因此,他的语言充满光辉。
三.对人类的观察之深,使莎士比亚的语言深刻,犀利,厚重,犹如人类灵魂的镜子。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莎士比亚,最大的心灵创造者,最深刻的人类观察者,他最懂得富于幻想的头脑如何暗中酝酿,如何猛烈爆发;以及内心如何突然失去平衡。
他最能体会肉与血的的专横,疯狂或健全的的暧以及性格左右一切的力量,促成我们或昧原因……”四.正因为遵循“戏剧是生活的镜子”的原则,他的语言形象、生动、真实、有力。
因为没有比生活更生动的形式,语言越贴近生活,越魅力无穷。
而从语言的材料讲,他力求真实化。
人物是什么地位,什么性格,该怎样说话,怎么个说法,他都尽力还其本来面目,让作品中的人物非常自然随便地说话。
所以,随着人物的个性、阶级、身份和情绪的变化,他的语言形式也变幻无穷。
风格上有纯粹有低俗,有高雅有粗野,有美丽有丑陋……写怎样的人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一生命的语言。
硬汉海明威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橡树园镇。
父亲是当地的一位著名医生,业余时间喜欢带孩子外出狩猎、运动、垂钓,以培养他们的“男子汉”兴趣和性格;母亲则喜爱音乐和绘画,希望孩子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中的一分子。
父母的期待影响着他,使得他富于艺术素养,倾心于大自然,又勇敢,坚忍,愿出大力,流大汗,用富于刺激的挑战来升华自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入伍,因眼疾未被接受。
当了见习记者。
报社对文体风格的要求很严,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简短明快”,这种训练对海明威日后在文学创作中能形成特有的风格,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1918年海明威终于上了战场,在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
战场上,他因抢救伤员而负伤,前后动了12次手术,取出了237块弹片。
治疗期间,得到了护士艾格尼斯的精心护理。
他苏醒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艾格尼斯那双充满深情和温存的暗紫色的眼睛,这成了他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中的一个感人镜头。
康复后的海明威,重返战场,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
冲锋陷阵中,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
大战结束,带回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三枚奖章: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
但这次战争也给了他精神上很深的创伤,他有严重的失眠症。
他一闭上眼睛,那炮弹的轰鸣声和伤员的痛苦的号叫声就会立即让他尖叫着惊醒。
他把这一切都凝聚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中。
一战后他曾在加拿大,担任《多伦多明星周刊》的特写作家。
又曾作为《星报周刊》驻欧记者,携妻长期呆在巴黎,并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学习修炼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活跃世界各战场。
还曾于1941年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
珍珠港事件后,他甚至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
领一支游他还率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定居古巴。
晚年身患重病,回到美国,因不耐生命能力的衰竭,于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表现了第一次大战后西方青年一代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青年一代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沉醉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消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女作家斯泰因读了这本书后,称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
从此,海明威便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是一部出色的反战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在艺术上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