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35张ppt)

行业
截止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或公私合营的户数
农业
87.8%参加合作社
手工业 91.7%参加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 私营工业的99%和私营商业的
商业
82.2%实现公私合营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
造
前
个体农民
个体手工业
资本主义
性
私有制
私有制
私有制
质
农业
手工业
公私
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不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的原因
建国初期,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军事上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 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 全。
国际上
众多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 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1.过渡时期 (3)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
①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
内 部 条
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件 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合作社
合营
改 造 后
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 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 公有制
性
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PPT课件

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 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 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 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 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完成,认识转变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去”,而不是等到10年或者15年以后才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
变革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工业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13
14
15
16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 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 之间,是万里长江上 第一座铁路、公路两 用大桥。1955年9 月正式开工修建, 1957年9月全部建 成,同年10月15日 通车。它使京广铁路 连成一线。
4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 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 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 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完成,认识转变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 义去”,而不是等到10年或者15年以后才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
变革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工业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13
14
15
16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 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 之间,是万里长江上 第一座铁路、公路两 用大桥。1955年9 月正式开工修建, 1957年9月全部建 成,同年10月15日 通车。它使京广铁路 连成一线。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_课件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三)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确 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过 渡时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路线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历史必然 性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 客观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 时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生产 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3.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使人剥削人的
制度基本被消灭,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 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 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
谢谢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的条件
工人阶级处 于领导地位
在没收官僚资本基 础上建立了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的威望;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占主导地 位
2.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三)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确 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过 渡时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路线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历史必然 性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 客观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 时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生产 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3.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使人剥削人的
制度基本被消灭,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 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 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
谢谢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的条件
工人阶级处 于领导地位
在没收官僚资本基 础上建立了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的威望;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占主导地 位
2.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03
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和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01
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
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和进步提供了重要借鉴。
02
促进国际共产主义合作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团结合作,推
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符合 中国国情,满足了人民对于公正、平等和繁荣的追求。
不断完善和发展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需在实践中 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
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持续改革和创新
为了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 优越性,必须持续推进改革和创 新,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制度和
社会不公
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不强 。
思想观念束缚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城乡、 地区发展不平衡。
政治体制僵化
政治体制缺乏活力,官僚主义严重,民主法 制不健全。
应对挑战和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01
02
03
04
改革经济体制
逐步放开计划经济体制,引入 市场机制,增强企业自主权和
灵活性。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16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设想建立理 想的社会制度,强调公有制和集体劳动。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 主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实践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7年,苏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ppt课件

社会经济结构 个体经济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经济
社会经济制度 阶级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Page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果:
(1)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 1957年各 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速度 比较
中国
18.0 %
苏联
11.6 %
美国 英国 3.6% 3.8%
西德
10.1 %
法国
Page 21
社会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社会阶级关系
资本家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
无产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 包括各革命阶 级在内的人民 民主专政
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包括广大 社会主义劳动者 和拥护社会主义 的爱国者的人民 民主专政
Page 22
Page 23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 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 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Page 7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 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 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 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
Page 9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共26张ppt)

复习回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7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9-10页 3.五四运动的意义?23页 4.中国革命两个步骤及相互关系 2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24页
导入新课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重新书写自己的成长道路?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 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 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补充)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 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 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旧民主主 新民主主
义革命
义革命
社会主 义革命
社会主 义建设
1840————1919————1949————1956————1978——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 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 社会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大业奠基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7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原因9-10页 3.五四运动的意义?23页 4.中国革命两个步骤及相互关系 24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24页
导入新课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重新书写自己的成长道路?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 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 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补充)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 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 起来;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旧民主主 新民主主
义革命
义革命
社会主 义革命
社会主 义建设
1840————1919————1949————1956————1978——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 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 社会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大业奠基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件

B.消灭地主阶级
C.发展农业生产力 D.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合.我营国的资浪本潮主是义在工—C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全行业公私
A.1954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57年
20
1.过渡时期指的是从——成立到——基 本完成。 2.——年, 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 总路线。 3.——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类型的宪法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①1953年12月, 我国政府同印度代表的谈判 中, 首次提出。②1954年6月, 周恩来访问印 度和缅甸时共同发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结合作, 从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三大改造
情感教育 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认识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6
过渡时期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保证国民经济中 社会主义 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8
把中国: 由农业国 工业化建设
工业国
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9
10
1956年7月, 第一汽车厂 生产的第一 批解放牌汽 车
11
1956 年, 第一 种国产喷 气式歼击 机试制成 功。
12
1957年10 月25日, 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 通车。通车典 礼上, 数百辆 汽车驶过公路 桥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课件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 部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整个大陆范围 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6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政治特征
经济特征
文化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7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
政策,充分调动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
极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52
◇把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结合 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坚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
家援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 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 形式,使农民在走向集体化的过程中 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
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水平。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37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 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 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 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36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
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合 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整个大陆范围 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6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政治特征
经济特征
文化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7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
政策,充分调动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
极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52
◇把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结合 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坚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
家援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 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 形式,使农民在走向集体化的过程中 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
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水平。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37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 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 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 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 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定
36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
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合 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 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 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 主要组成部分。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 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 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 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
0.7%
公私 合营 经济
7.3%
71.8%
个体 经济 7.1%
6.9%
资本 主义 0% 经济
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来
名称
1957 年
1957 年比1952年
年均增长
全国工业总产值 783.9亿元
增长128.3%
其中生产资料生产 增长210%
消费资料生产 重工业生产在工业
增长了83% 总产值比重
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逐渐消灭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
由1952年的35.5 %提高 到45%
农业总产值
604亿元
增长25%
18% 25.4% 12.9%
4.5%
粮食产量
19505万吨
增长19%
3.7%
全国居民平均消费 水平
职工平均消费水平
农民
102元
比1952年的76元提高 1/3强
由148元提高到205元
由62元提高到79元
提高38.5% 提高27.4%
社会经济制度 阶级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果:
(1)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 1957年各 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速度 比较
中国 苏联 18.0% 11.6%
美国 3.6%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3.8% 10.1% 7.9% 15.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与私营商业 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
1956年底入社农户比例
4%
入社农户
96%
其他
(3)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 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及其理论依据
Page 1
主讲人:赵锦淼
成
员
胡 鑫 田俊杰 黄建成 张 腾
赵锦淼 张颖
电气142班
主 要 内 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初步确立
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根本变化 二、我国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40
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各种经
30
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
比重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 国民收入结构表
6.9% 19.1%
1.5%
1952年 0.7%
71.8%
32.2% 7.1%
1956年
7.3%
53.4%
国营 19.1% 经济
32.2%
合作社 1.5% 经济 53.4%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统一大陆 2、社会经济秩序的整顿与恢复 3、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清除旧社会遗 毒的斗争 4、工商业的调整 “三反”、“五反”运 动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 助合作的道路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基本完成。即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民主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
1919
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过 渡 时 期)
1949
1956底
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际步骤: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根本变化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 主要的标志。
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的巨变:
生产关系
私有制
公有制
社会经济结构 个体经济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经济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 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 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
工农业总产值比较图(单位:亿元)
工农业总产 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1949 1952 1957 1978
(2)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6年
32.2%
53.4%
7.3%
0.1%
7.1%
80
52年
70
60
56年
50
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半殖民地半封建 受掠夺、奴役
四分五裂 备受欺凌 经济、文化落后 被看不起
社会主义新时代 主权独立
统一(除台湾) 人民当家作主
全面繁荣 受尊重、重视
(4)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