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ⅴ 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
12.�《火攻》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目的、条件和实施方法,同时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13.�《用间》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及其方法,强调了侦察敌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三)《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ⅴ
2.�《作战》篇ⅴ 该篇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密切依赖关系,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论思想,并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原则。
3.�《谋攻》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了筹划进攻的策略,并强调了以智谋取胜的战略方针,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4.�《形》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作战原则上,要时刻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打败敌人的可乘之机,以压倒的绝对优势打击敌人,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5.�《势》篇ⅴ 该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指挥员的聪明才智,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才能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3.�战争的作用ⅴ
(二)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意思是说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来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ⅴ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丰富多样,既有兵法家的理论,也有实战经验的总结。
这些思想和策略不仅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军事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在古代中国,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阶段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战争策略主要由兵法家提出。
兵法家强调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以及战争的计划和战术。
孙子兵法是最有代表性的兵法之一,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争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兵不厌诈”。
这些原则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和战争中的欺骗手段,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逐渐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秦汉时期,军事思想开始注重战略层面的考虑。
韩非子提出了“兵法”这一概念,他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军队的训练和战术,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战役计划。
他强调了战争中的经济和资源问题,认为战争的胜利需要充足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种注重战略层面的思考对后来的战争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进一步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
唐代的李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提出了“以逸待劳”的战略原则。
他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尽量利用敌人的劳累和疲惫来获取胜利的机会。
这一原则在实际战争中得到了验证,被后来的将领广泛采用。
这种战略思想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战争的策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除了以上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独特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例如,唐代的李白提出了“以文会武”的思想,他认为文学和艺术可以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军队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丰富多样,既有兵法家的理论,也有实战经验的总结。
这些思想和策略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也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一、概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军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而深厚的军事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既包括了军事思想、战争艺术、军事组织,也融入了伦理道德观念、军事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古代军事思想、战争策略、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组织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二、军事思想与军事道德观念1. 战争观念在古代中国,战争被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军事思想非常重要。
孙子兵法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著作之一,提出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战争观念。
这一思想强调了胜利的重要性,主张先具备取胜的条件后再决定是否进攻。
2. 军事道德观念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中融入了严谨的军事道德观念,注重士兵的忠诚、勇敢和纪律。
《孙子兵法》中提到,“治众如伐木,诌众如堵漏”,强调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纪律的重视。
另外,古代中国尚武精神也是军事道德观念的一部分,将练武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三、战争策略与战术1. 兵种分立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注重兵种的分立与协同作战。
兵种的分立使得各部队在不同的地形和战术环境下能够展现最佳的作战效果。
例如,骑兵以机动性强、冲击力大为特点,而步兵则具备持久作战的能力。
2. 战争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注重灵活变通的战争策略。
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以谋士之才获得了战争胜利,他提出的“空城计”、“火烧连营”等策略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运用。
此外,古代中国注重合纵连横的联盟战略,借助外援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1. 兵器制造古代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早期的兵器主要以铜器为主,包括铜剑、铜戈等。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器的制造逐渐兴起,兵器也得以改进和完善,如刀剑、戟及弓箭等。
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一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
2. 军事工程古代中国注重军事工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战争中建造和修复军事设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晋
水
河
五鹿
上军 下军
卫
濮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水
漕
楚丘
济
曹
水 睢
陶丘
水
宋
商丘
12
楚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略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

卡莫氟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立功;印季良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5(022)011
【摘要】报告了用卡莫氟治疗346例胃肠道胃性肿瘤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结果。
206例胃癌和140例大肠癌分设单药治疗组、卡莫氟联合化疗组及氟脲嘧啶联合化疗组。
有效率胃癌分别为28.5%,43.3%和25.0%;大肠癌分别为21.6%,22.4%和20.3%。
卡莫氟对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毒性与氟脲嘧啶相似,但有热感、尿频、头晕、手麻和口麻等少见的神经系统毒副反庆。
【总页数】4页(P787-790)
【作者】许立功;印季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向先玉;周荣耀
2.卡培他滨联合铂剂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房修椢;张可帅
3.卡莫氟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帮琴;倪芝兰
4.天灵片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1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罗勤奕;杨绍忠
5.静脉滴注5-FU合并口服卡莫氟和单用卡莫氟对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J], 黎力;迟俊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1、萌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
夏、商、西周 主要内容:
①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在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
③在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1、萌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
夏、商、西周
三、《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苏州孙武苑
苏州孙武塑像
三、《孙子兵法》
主要内容
孙
用 间 篇 第 十
火 攻 篇 第 十
九 地 篇 第 十
地 形 篇 第 十
行 军 篇 第 九
九 变 篇 第 八
军 争 篇 第 七
虚 实 篇 第 六
势 篇 第 五
形 篇 第 四
谋 攻 篇 第 三
作 战 篇 第 二
2、形成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
城池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2、形成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
②战争比较频繁,提供丰富的实践源泉 ③文化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④各个诸侯国重视和提倡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详见教材11页和附录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战争观 2、治军理论 3、用兵理论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 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 系到军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不可 以不对它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
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 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哲学层次
战争观 方法论
军
事
思 想
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层次 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一、军事思想概念
特征:
1、阶级性 3、实践性 5、创造性
①辽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
②明代至清代前期(公元1368年至1840年)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主要内容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 3、将帅修养 4、治军 5、战略战术 6、战争其他保障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 《六韬》 《黄石公三略》 《李卫公问对》
包含的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2、治军理论
1)将帅选用 2)军队管理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将帅选用
①重视将帅的作用、地位
《作战篇》“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 危之主也”。
译文:所以,深知这些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民 运的主宰者,是国家安危的掌握者。
结识了吴国重臣伍子胥
三、《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问对教战,崭露头角
吴王阖闾
吴王要孙武以宫女演示军队训练
三、《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吴楚柏举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柏举之战
三、《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公元前511年攻克楚国舒城 公元前510年攻克楚国六安、潜山 公元前508年攻克楚国巢城 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国都城郢 公元前504年两次重创楚军 公元前494年打败越军 公元前484年战胜齐国
三、《孙子兵法》
国内外的影响
国外的影响:
在德国:1910年翻译出版《孙子兵法》,据说发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读 到《孙子兵法》时,喟然长叹道:“我如果早20年 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在美国:普遍开展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 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其它著名军事 院校如西点军校、国防指挥参谋学院等均将《孙子 兵法》列为必修课;海湾战争中,美军人手一册 《孙子兵法》,闲暇时就学习。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2、形成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
战争特点:
一是从战争形态上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 繁,用兵的数量增多,战争的时间延长;二是从军事技术 看,铁兵器制造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筑城开始兴起,攻 守用的器械增多,如云梯等。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一、军事思想概念
军事思想的体系划分:
现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代
及
当
代 军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事
思
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公元前21世纪——1840年)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武经七书》简介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生时期 形成时期 充实提高时期 系统完善时期
《高校军事理论教程》 上海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闫成
第二章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 毛泽东军事思想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军事思想的概念;使大家对中 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基本了解,以便 古为今用 ;掌握《孙子兵法》的思想 精华。 教学内容: 一、军事思想概念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将帅选用
③将帅品德修养 《地形篇》“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 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所以进不为名誉,退不避罪责,只 求保护民众和维护国君的根本利益的将帅, 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将帅选用
④将帅使用的原则 《谋攻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译文: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干 涉的就能胜利。
三、《孙子兵法》
国内外的影响
国外的影响:
在日本:流传最早、影响深远,“东方兵学鼻祖” 在法国:1772年在巴黎出版了《孙子兵法》法译本
拿破仑经常在作战间隙研读《孙子兵法》 在俄国:1860年,斯列兹涅夫斯基说“在军事理论方 面,人们奉为泰斗的通常是希腊的军事理论家,但实 际上排在最前列的应当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军事理 论中最杰出的是孙子。” 在英国:1905年翻译《孙子兵法》,利德尔·哈特说: “《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 深入全面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考的宝贵资料。”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1、萌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
夏、商、西周
战争特点:
武器装备方面: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 上是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到了商代以后逐渐 以车兵为主,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1、萌生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 强;辅隙,则国弱 ”。
译文: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 强盛,辅助得疏忽,国家就要衰弱。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将帅选用
②将帅选用的标准
《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文:
将:独立统帅前线全军的主将 智:知识和才能 信:功必赏,罪必罚,令必行,禁必止。 仁:对部下仁慈 勇:作战勇敢 严:管理军队遵守纪律严格
③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至960年)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4、系统完善时期 (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
宋、元、清(前期)
战争特点:
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形成和发展
4、系统完善时期 (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
宋、元、清(前期) 两个阶段:
--孙敌
三、《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奔吴隐居,静观时变; 问对教战,崭露头角;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三、《孙子兵法》
作者介绍
奔吴隐居,静观时变
孙武因齐国的“四姓之乱”,为了躲避 迫害,同时也为实践自己的军事思想和实现人 生伟大抱负,孙武携妻子帛女,千里迢迢到了 吴国
在那里过着一种自耕农的生活,在耕种之 余,总结整理写成了传世之作——《孙子兵法》
三、《孙子兵法》
包含的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火攻篇》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 也译文。:”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
胜利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紧迫之时, 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 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所以明智的国君 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一定要警 惕,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和军队安全的根本道理。
三、《孙的战争观
《九变篇》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 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译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 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严阵以待;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 己具有强大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三、《孙子兵法》
形成和发展 2、形成时期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 主要内容:
①对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化
②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建军理论 ③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
④注意以谋取胜的谋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