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合集下载

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一、背景介绍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绍兴文化产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绍兴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旨在加快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二、建议一: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1.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文化产业的投入比例。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三、建议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1. 加强高校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

2. 鼓励文化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中心,开展文化创意研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才。

3. 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奖励制度和培训计划激励文化创意人才的成长和创新。

四、建议三:打造文化品牌1. 借助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绍兴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3. 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五、建议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2. 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保护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3. 加强文化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建议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1. 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绍兴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 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等,增加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 建立文化产业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绍兴的调研报告

绍兴的调研报告

绍兴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引言绍兴是浙江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绍兴市的旅游潜力和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本报告将对我们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背景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绍兴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旅游设施不完善等。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调研,以帮助绍兴市政府更好地了解旅游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三、调研目的和方法我们的调研旨在评估绍兴市旅游业的现状、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提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

我们与当地旅游从业者、游客和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绍兴市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进行了详细调查。

四、调研结果1. 旅游资源丰富。

绍兴市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如鲁迅故里、东湖、三味书屋等。

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对绍兴市的旅游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旅游设施需改善。

尽管绍兴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一些旅游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例如,一些景点的导览信息和指示牌不够清晰,游客很难找到正确的线路和位置。

此外,公共卫生设施和交通工具的配套严重不足,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绍兴市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绍兴市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发展。

五、建议和解决方案1. 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

绍兴市应加大对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投入,改善导览信息和指示牌,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设施和交通工具,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

政府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旅游资源保护政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丰富绍兴市的旅游产品。

“文化体验”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路径

“文化体验”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路径

“文化体验”下的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路径———以绍兴为例应雅婷﹟,李闻杰﹟,郭超*(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诸暨3118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过程中文化体验的需求越来越重视。

本研究介绍了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的文化背景与旅游资源,顺应“浙东唐诗诗路文化”主题,探究文化体验模式开发的重要性。

以“文化体验”为切入点,探讨其旅游开发模式,从绍兴全域旅游、江南文化与唐诗文化的融合、数字文化旅游3个方面进行,并以新昌“诗、佛、茶”文化、上虞青瓷文化、嵊州本土文化3个方面展开全域旅游开发,进而丰富绍兴文化旅游的形式,弘扬唐诗之路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体验;浙东唐诗之路;旅游开发了这片土地上的璀璨诗路,古老的越地山峦叠嶂,宛如镜中画,在越城的风景中,诗人将过去描绘的美丽画卷展开在你眼前。

唐诗之路上不只有山河的秀丽,更蕴藏着诗人的情绪表达,诗词同样令人身临其境。

1.2.2文化理念的交汇融合。

唐诗之路的成功与文化理念的融合密不可分,道教兴起在东汉,蓬勃发展在东汉末期,永嘉南渡后,南朝佛教也逐渐繁盛起来。

自此唐代三大宗教开始融合与共同发展,天台山便是最好的例证。

天台山不仅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天台宗的发祥地。

浙东有许多寺观与人文胜迹吸引了大批诗人到来并研究山水,寄情于景。

为唐诗之路的思想融合与文化沉淀注入灵魂,在思想融合的同时,也将唐诗之路的包容度展现出来,彰显了文化的多元化,多种理念的融合交汇,更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脉上奠基了强而有力的文化基础[2]。

1.3浓厚的浙东发展特色浙东富丽的山川与大河促成了独属唐诗之路的山水文化,山水诗的创作是唐诗之路上最为璀璨的存在,不少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只为一睹浙东山水风采。

山水诗起源于东晋、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由于北方战乱,导致政治中心往南方转移,大批民众移居江南避乱,主要的移民聚居地之一便是会稽,也因此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晋文帝也为之感叹[3]。

晋室南渡后,江左士人眼中的山水也不再是感官的附属,而是以独立而优美的姿态存在。

绍兴越城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绍兴越城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绍兴越城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绍兴越城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绍兴越城区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红色文化方面,绍兴越城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全面了解绍兴越城红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潜力。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绍兴越城红色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

二、绍兴越城红色文化的现状1. 红色遗址保护:绍兴越城区有多个红色遗址,如毛泽东旧居、抗日战争纪念馆等。

这些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2. 纪念碑和纪念馆:越城区有多座纪念碑和纪念馆,用于纪念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和烈士。

这些纪念设施在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红色文化教育:越城区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4. 红色旅游开发:绍兴越城区通过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三、绍兴越城红色文化的发展潜力1. 整体规划:可以进一步制定绍兴越城的红色文化整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2. 增加投入:加大对红色文化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参与,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繁荣。

3. 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等行业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和项目。

4. 加强宣传推广: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四、结论和建议绍兴越城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在红色遗址的保护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旅游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为了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建议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创新发展,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这些措施,相信绍兴越城的红色文化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为绍兴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旅游景点攻略:从历史名城到旅游胜地

绍兴旅游景点攻略:从历史名城到旅游胜地

历史文化
绍兴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美食文化
南湖
绍兴美食文化
游客
绍兴黄酒
绍兴臭豆腐
四季变换的田园风光:绍兴的农田和 山丘在四季之间变化万千,每个季节 都有独特的美。
春天的田园风光 绍兴的农田在春天里绿意盎然,山丘上野花烂漫,如诗如画。 夏天的田园风光 夏季,绍兴的农田一片金黄,山丘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清凉的 感觉。 秋天的田园风光 秋季,绍兴的农田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山丘上的树叶变得五彩斑斓, 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
绍兴是文化名人的故乡 根据历史记载,陆游、王阳明等许多文化名人都出生或活动在绍兴。 绍兴旅游资源丰富 绍兴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鲁迅故里、越王勾践陵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绍兴美食闻名天下 绍兴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古老的城市布局:绍兴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保留了大量古代元素。
03
绍兴的传统工艺
绍兴酒的酿造技艺:绍兴黄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酿造工艺世代相传。
绍兴黄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 根据中国酒文化协会的数据,绍兴黄酒在2019年成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 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世代相传 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代代相传,成为绍兴独特的文化遗产。
绍兴织造的传统技艺:绍兴丝绸 以其独特的织造技艺和优雅的质 地闻名于世。
绍兴丝绸的历史悠久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绍兴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 年。 绍兴丝绸的独特织造技艺 绍兴丝绸以其独特的织造技艺而闻名于世,如提花、绣花等。 绍兴丝绸的优雅质地 绍兴丝绸以其柔软、光滑、光泽的质地而受到赞誉,被誉为 “丝绸之王”。 绍兴丝绸在旅游中的价值 绍兴丝绸作为绍兴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 购买,成为绍兴旅游的重要收入来源。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13•【字号】绍政发〔2021〕24号•【施行日期】2021.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绍政发〔2021〕2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现将《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2021年8月13日绍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为加快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以改革为动力,以融合为重点,着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和旅游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良好态势。

1.主要成就(1)文化事业①公共文化服务显著提升。

6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乡镇(街道)文化分馆实现全覆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基本补齐。

绍兴市文化馆“文艺专家门诊”被原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创意奖”。

“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14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平均每年实现演出下乡1300场,电影下乡2.6万场,图书下乡14.3万册。

②文化遗产保护全面推进。

全面实施《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设立古城保护基金。

“浙东考古基地”在我市挂牌。

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启动越文化解码工程。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名录86项、市级名录26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6人。

绍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doc

绍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doc

绍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一)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凤鸣山凤鸣山风景区(又称仙姑洞)。

坐落于上虞古县城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市区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圆约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耸立、状如楼群的百楼山,为四明山北麓之余脉,东邻余姚市四明湖风景区,西接“梁祝“故事中的祝英台故里祝家庄。

离山麓1公里的还珠村是东汉著名廉史孟尝的故乡;出镇西南4.5公里的东溪村是春秋时期越国谋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隐居地,建有陶朱庙。

景区多缓坡宽谷,山体层峦叠嶂,巨石嶙峋,山泉飞溅,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凤鸣山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誉为“洞天福地”,自古为一游览胜地,及今已形成凤鸣十景,其中悬石飞瀑、千年古藤(又名过山龙)堪称奇观,是省级曹娥江风景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十年代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在此摄取外景。

二称山称山,位于上虞市西北部,道墟镇境内,距绍兴历史名城25公里,上虞市区7公里,地处绍兴水乡、东湖、吼山、峰山、曹娥庙、浙东海佛等旅游区的中间地带。

称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山水风光特色独具,名胜资源较为集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称山历来被人们所向往。

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复国雪耻又为了避开吴国的监视,曾在此山称炭铸剑,大炼兵戈。

称山有此而得名。

盛唐时,称山曾是浙东唐诗之路必径的一站,此外,还有许多历代著名文人雅士诸如诗人骆宾王、宋之问等,专程登临游观,迄今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三鉴湖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为浙江名湖之一,俗话说“鉴湖八百里”,可想当年鉴湖之宽阔。

鉴湖是一处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江南水乡型风景名胜区,由东跨湖桥、快阁、三山、清水闸、柯岩、湖塘6个景区和湖南山旅游活动区组成。

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

四白马湖白马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驿亭镇内,三面环山,环境恬适。

原名渔浦湖,传说晋时周鹏举出任雁门,因思念渔浦湖,又千里迢迢骑白马返虞,径入湖中不出,以身殉湖而名。

浅谈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浅谈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4年26期总第765期一、绍兴旅游文化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绍兴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位于我国东南的绍兴,在其旅游资源方面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人文资源方面,绍兴的历史文化遗存达3600多处,入藏文物3.6万余间,文保单位187个,构成了三乌文化(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酒文化(素有天下黄酒源自绍兴之称)、桥文化(历史上有10000多座桥,被称为万桥之乡)、兰文化(绍兴被称为中国兰花之乡)、石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等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化。

2.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了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的人才需求。

2011年10月3日,温家宝总理到绍兴轻纺城创意基地考察,以传统纺织业为主的绍兴县,2009年开始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在纺织面料与服装的创意设计方面,通过创意设计来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

在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所提倡的服装产业为背景,中国服装产业正处于从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全面走上以自主品牌为主线,以产品价值为核心,以产业质量和效益增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文化和人才为支撑,以低碳节能和社会责任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

3.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将更进一步增加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资源,从经济学角度对它们的准入具有经营上的操作性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推动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服装产业的相融合,对促进地方经济经济发展手段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绍兴旅游文化和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对策与方法1.充分挖掘绍兴旅游文化与绍兴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到绍兴旅游文化资源,被游客所认同的旅游品牌效应景区即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人文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已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整合绍兴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扩大绍兴的“水文化”、“名人文化”、“酒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辐射范围,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旅游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 作为一种重要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 如今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旅游者对精神、文化等高层次需求越来越强烈。

当今的旅游实践中, 诸如科学考察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旅游项目备受欢迎。

文化是旅游活动中最富内涵、最为生动、最具魅力的部分。

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看,作为旅游业三大要素之一的旅游资源, 其本质就是文化资源。

城市特色的构筑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底蕴, 离不开多层面旅游文化内涵的衬托。

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只有充分挖掘城市中的旅游文化内涵, 建立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外显系统,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城市的整体旅游资源优势。

所谓文化旅游,指人们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

文化旅游资源,即文化旅游的客体,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

一.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位干会稽山下、钱塘江畔的古城绍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饮誉于海内外,是我国首批确定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绍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悠久的历史亦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名流豪杰,古人语:“守斯土者, 皆辅相之才、生斯土者,多精华之彦”,在绍兴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字家和艺术家。

其中如越王勾践、王羲之、元慎、贺知章、陆游、徐渭、王冕以及近代的秋谨、鲁迅、蔡元培等等,举不胜举。

三千年古城,千百家名流,加之绍兴独特的水乡自然风光,造就了绍兴极其丰富的古城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余处,市级四十余处,另外有尚未列入保护范围而有价值的几百处。

而且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水乡特色所造就的绍兴独特的古城文化与水乡风俗旅游资源,更是绍兴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精髓所在,为日后绍兴古城文化旅游更深层次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

稽山鉴水的自然风光和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绍兴成为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建国以来,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中,古城绍兴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其丰富的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地开发。

绍兴是一个旅游资源特色非常明显的旅游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具体有:(一)历史古迹和文物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老城区平方公里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文物保护点120处,古建筑270处。

1.大禹陵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陵主要有龙杠、牌坊、大禹陵碑亭、碑廊等景观;禹祠有禹穴、禹井;禹庙有佝偻碑亭、拜厅、窆石亭、咸若亭、菲饮泉亭。

其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屋群高低错落,各抱形势,气势宏伟,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及大禹精神的文化传承。

2.兰亭景区: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圣地。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春秋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故名兰亭。

它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创作地。

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主要有:鹅池、兰亭碑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兰亭瓷砚艺术馆、古驿亭、之镇、乐池等著名景点。

3.西施故里:西施故里旅游区是五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施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了古越文化和故里风情,成为了一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游览设施健全、经济效益良好、具有时代活力的风景游览胜地。

西施故里旅游区依浣纱江逶迤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中国历代名媛馆、范蠡祠、民俗馆、郑氏宗馆、购物一条街等等在此次第而列,而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典故,也将在景区内找到实物,可供游客体验;休闲茶楼、品牌咖啡、特色小食等正在纷纷入驻,游艇等项目也在引进当中。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西施殿、郑旦亭、古越台、盘山碑廊、飞詹亭阁等。

除此之外还有(二)名人故居绍兴的名士文化是绍兴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古代帝王到近现代文人墨客、革命烈士,举不胜举。

在这里主要举几个例子介绍:1.沈园:沈园又名沈氏园,是绍兴著名的园林、古城内的AAA旅游景区。

现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

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在这里,我们能亲身感受诗人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亦能亲眼目睹他们的千古绝唱——《钗头凤》、《钗头凤·世情薄》等诗词。

2.鲁迅故里:绍兴鲁迅故里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经过2年多时间保护和修缮后,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3.秋瑾故居“莫道女儿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故居,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北靠林木苍翠的塔山,离清波荡漾的鉴湖不远,境古雅清幽,盛满一代女中英杰的豪气壮志。

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

一九O六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

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

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

除了以上三个故居之外,还有很多名人名馆:周恩来纪念馆、徐锡麟故居、蔡元培故居、大通学堂、青藤书屋等。

(三)艺术戏剧与文艺绍兴戏剧以绍剧、越剧、新昌调腔等为代表, 绍兴曲艺以绍兴莲花落、绍兴词调、绍兴平湖调等为代表。

绍兴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娱乐形式繁多。

旧时, 绍兴越乡常见的迎神赛会, 虽有娱乐性质, 因多具迷信色彩, 今已淘汰, 但灯会、舞龙、踩高跷等均尚存在, 且有恢复和发展之势。

1.绍剧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它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

2.莲花落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

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

因其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

莲花落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更是民风民情的生动的写照。

(四)传统饮食与特色手工艺制品绍兴最为有名的是绍兴老酒, 其次绍兴臭豆腐、绍兴霉干菜、绍兴腐乳、绍兴糟鸡等也名闻中外,还有小绍兴鸡粥、绍兴麻鸭、孟大茂香糕等也风味独特,让人唇齿留香。

主要的特色手工艺品有绍兴乌毡帽、越瓷、绍兴丝绸、王星记纸扇等。

1.中国黄酒城中国黄就城位于酒乡浙江绍兴的古运河水畔,该博物馆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点六万平方米,集文化、历史、旅游购物于一体,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黄酒之都”的象征,为中国最大的黄酒博物馆。

黄酒博物馆的设计非常具有特色,汇聚众多中国之最:国内最大的木榨;国内最大的黄酒器皿;国内最大的地下酒窖和用九百三十六只酒坛垒成的“城墙”。

2.乌毡帽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冒。

其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畚斗形。

冬经风雨夏遮阳,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

其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邦,湿之即干,经济实惠,为农民及各种工匠所乐于购用。

旅游者一到绍兴,总爱买上一顶乌毡帽抑或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前戴上乌毡帽合个影,留作纪念,足见乌毡帽的影响之广、影响之深,它简直成了绍兴人的一种重要标志。

此外乌毡帽的传说,也成为其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绍兴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在近十几年里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亦存在一系列的矛盾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建设相对立随着改革开入的进一步深入,绍兴经济有飞速的发展。

旧城原有的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等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绍兴经济。

旧城改造的步伐日益加快,使之与过去一贯坚持的古城保护政策形成鲜明对立,加上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城市规划上的失误,致使古城风格的保存与旧城改造建设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阻挠。

(二)片面注重景点建设, 各自为政绍兴市区旅游点具有多而分散的特点,对城区各旅游点之间的网络连通性重视不足各旅游点之间的交通网络性及可进入性均较差,很难满足短期游客遍游古城绍兴的愿望。

从而只能走马观花, 择其二、三而游之。

(三)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特色, 作为旅游业的“灵魂” , 对水乡古城绍兴来说尤为重要。

近几年,旅游部门虽在这方面下了一翻功夫,但对特色资源的开发还处在一种粗糙的未成型的阶段,开发的投入明显不足,很多具有绍兴古城文化和水乡风俗特色的可行性项目构思没有付诸实施。

(四)旅游业的游、住、行、购、食、娱未成体系, 组合配套性差近几年市旅游规划部门虽就这一条龙服务的配套建设作了不少的努力, 其是住、行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但还远不能满足绍兴旅游业的现状。

特别是到了春、秋两个旅游旺季,各旅游服务部门均显人满为患,客房满足率仅60% 左右,市区1992年仅有涉外饭店2家,客房200间,仅占全浙江省的%。

另外,在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亦存在诸多不足,在旅游业软件建设方面,也有一些如管理不严、宣传不力、导游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问题的对策分析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绍兴丰富的古城文化旅游资源, 使绍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名城, 一直是浙江省和绍兴市的政府及旅游部门所重视的问题, 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