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热计算公式

燃烧热计算公式
燃烧热计算公式

已知:Qv 苯甲酸=—26581 J/g ,Q 点火丝=—1400 J/g ,

M 苯甲酸=mol, M 萘=mol

—m 苯甲酸

·Q v 苯甲酸—m 点火丝·Q 点火丝=(m 水C 水+C 计)·⊿T 苯甲酸 —m

苯甲酸

·Q v 苯甲酸—m 点火丝·Q 点火丝= C 总·⊿T 苯甲酸

苯甲酸 萘

点火丝 点火丝

T 苯甲酸

T 萘

(3)计算

①通过标准样品苯甲酸的数据求总的热容C 总(J/K )

—m

苯甲酸

·Q v 苯甲酸—m 点火丝·Q 点火丝 = C 总·⊿T 苯甲酸

— × (—26581J/g) — × (—1400J/g) = C 总

×

C 总=

K

303.2

(-1400J/g) 0.004g -)(-26581J/g 0.9945g -??

=K J 303.24045.26440

=K

②通过总的热容C 总(J/K )求萘的恒容燃烧热Q v 萘

—m

·Q v 萘—m 点火丝·Q 点火丝 = C 总·⊿T 萘

— ×Q v 萘 — × (—1400J/g) = K × — ×Q v 萘+ =

Q v 萘 =

g

1213.1

.72J 6-0871.83J 4-

= —g

J/g × g/mol = J/mol

= —g × mol = — KJ/mol

③求萘的恒压燃烧热

)(4)(10)(12222810g O H g CO g O H C +=+

n= 2

Q P = Q V + nRT

= KJ/mol + (2)mol/K 298K/1000 =

mol 1

④误差估算

%3.95154

5154

4674-=-=?P P Q Q

(4)另一种计算方式。所有燃烧热的值都取正值! ①通过标准样品苯甲酸的数据求总的热容C 总(J/K )

m 苯甲酸·Q v 苯甲酸 + m 点火丝·Q 点火丝 = C 总·⊿T 苯甲酸 × 26581J/g + × 1400J/g = C 总× C 总=

K

303.2

1400J/g 0.004g 26581J/g 0.9945g ?+?

=K J 303.24045.26440

=K

②通过总的热容C 总(J/K )求萘的恒容燃烧热Q v 萘

m 萘·Q v 萘 + m 点火丝·Q 点火丝 = C 总·⊿T 萘 ×Q v 萘+ × 1400J/g = K × ×Q v 萘+ = Q v 萘 =

g

1213.1

.72J 6-0871.83J 4

= g

J/g × g/mol = J/mol

= g × mol = KJ/mol

③求萘的恒压燃烧热

)(4)(10)(12222810g O H g CO g O H C +=+

n= 2

Q P = Q V + nRT

= KJ/mol + 2 J/mol/K 298K/1000 = mol 1 ④误差估算

%3.95154

5154

4674-=-=?P P Q Q

应力应变计算方法

钢筋砼梁应力应变计算方法的探讨 摘要:对于钢筋砼梁应力应变的计算,分别用桥梁规范中弹性体假定的应力计算方法和以砼处于弹塑性阶段的应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算例比较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健词:桥梁工程;钢筋砼梁;应力应变值;计算方法;基本假定;弹性;弹塑性 0 前言 钢筋砼梁属于受弯构件。按《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桥规》)要求,对于钢筋砼受弯构件的设计,首先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梁进行强度计算,从而确定构件的设计尺寸、材料、配筋量及钢筋布置,以保证截面承载能力要大于荷载效应;另外,尚需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构件进行应力、变形、裂缝计算,验算其是否满足正常使用时的一些限值的规定。为检验钢筋砼梁的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均应对形成该梁的材料(钢筋及砼)进行强度检验,但由于砼的养护环境、工作条件及钢筋的加工、布置等方面,均存在试样与实际构件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完全地说明该构件的工作性能。有时,按需要可对梁进行直接加载试验以量测荷载效应值,通过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以检验其工作性能是否能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能直接测定梁体的应力值,只能通过实测梁体的应变值,进而求算其应力值。但钢筋砼结构属于非匀质材料,不能直接运用材料力学计算公式进行其应力及应变的计算,因此,本文按弹性阶段应力计算和弹塑性阶段应力计算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1 按弹性阶段计算应力的方法 钢筋砼梁在使用阶段的工作状态可认为与施工阶段的工作状态相同,都处于带裂缝工作阶段,因此可按施工阶段的应力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1.1 基本假定 《桥规》规定:钢筋砼受弯构件的施工阶段应力计算,可按弹性阶段进行,并作以下3项假定。 1.1.1 平截面假定 认为梁的正截面在梁受力并发生弯曲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平行于梁中性轴的各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其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同时由于钢筋与砼之间的粘结力,钢筋与其同一水平线的砼应变相等。其表达式为: εh/x=εh′/(h0-x) εg=εh′ 式中:εh′-为与钢筋同一水平处砼受拉平均应变; εh-为砼受压平均应变; εg-为钢筋平均拉应变; x-为受压区高度; h0-为截面有效高度。 1.1.2 弹性体假定 假定受压区砼的法向应力图形为三角形。钢筋砼受变构件处在带裂缝工作阶段,砼受压区的应力分布图形是曲线形,但曲线并不丰满,与直线相差不大,可以近似地看作呈直线分布,即受压区砼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σh=εhEh 式中:σh-为砼应力; εh-为砼受压平均应变; E h-为砼弹性模量。 1.1.3 受拉区砼完全不能承受拉应力 在裂缝截面处,受拉区砼已大部分退出工作,但在靠近中和轴附近,仍有一部分砼承担着拉应力。由于其拉应力较小,内力偶臂也不大,因此,不考虑受拉区砼参加工作,拉应力全部由钢筋承担。 σg=εgEg 式中:σg-为钢筋应力; εg-为受拉区钢筋平均应变; E g-为钢筋弹性模量。 1.2采用换算截面计算应力 根据同一水平处钢筋应变与砼的应变相等,将钢筋应力换算为砼应力,则钢筋应力为砼应力的n g 倍(n g=E g/E h)。由上述假定得到的计算图式与材料力学中匀质梁计算图非常接近,主要区别是钢筋砼梁的受拉区不参予工作。因此,将钢筋假想为受拉的砼,形成一种拉压性能相同的假想材料组成的匀质截面,即为换算截面,再按材料力学公式进行应力计算。 1.2.1受压区边缘砼应力

电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电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1.小明家的电热水壶的铭牌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该水壶正常工作时,用l0min 能将 2kg、10℃的水烧开。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计算水吸收的热量;(2)计算消耗的电能;(3)水增加的内能比消耗的电能小多少?请结合物理知识,从节能的角度提一个合理化的建议。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某同学对家用电磁炉进行了相关的观察和研究,并记录了电磁炉及她家电能表的有关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这位同学在活动中获得的有关资料,解决下列问题: (1)电磁炉的功率; (2)电磁炉的热效率;(3)请你将(1)(2)中的求解结果与这位同学在活动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并解释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使用电热水壶烧水,具有便捷、环保等优点。如图是某电热水壶的铭牌,假设电热水壶的电阻保持不 3 变,已知水的比热容为 c 水=4.2×10 J/(kg·℃)。(1)电热水壶的额定电流和电阻分别是多少? (2)1 标准大气压,将一壶质量为 0.5kg、温度为 20℃的水烧开,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3)在额定电压下,要放出这些热量,该电热水壶理论上需要工作多长时间? (4)使用时发现:烧开这壶水实际加热时间大于计算出的理论值,请分析原因。 2、如图是研究电流热效应的实验装置图。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均装入 0.1kg 的煤油,烧瓶 A 中电阻丝的阻值为 4Ω,烧瓶 B 中的电阻丝标识已看不清楚。当闭合开关,经过210s 的时间,烧瓶 A 中的煤油温度由 20℃升高到 24℃,烧瓶 B 中的煤油温度由 20℃升高到 22℃。假设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全部被煤油吸收,电 3 阻丝的阻值不随温度变化,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已知煤油的比热容 c=2.1×10 J/(kg·℃)。求:(1)在此过程中烧瓶 A 中煤油吸收的热量; (2)烧瓶 B 中电阻丝的阻值; (3)电源的电压及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3、如图是同学家新买的一台快速电水壶,这台电水壶的铭牌如下表. 为了测量该电水壶烧水时的实际功率,同学用所学知识和爸爸合作进行了如下实验:关掉家里所有用电器,将该电水壶装满水,接入家庭电路中,测得壶中水从 25℃上升到35℃所用的时间是 50s,同时观察到家中“220V 10A 3200imp/(kW·h)”的电子式电能表耗电指示灯闪烁了 80imp.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c 水=4.2×10 J/(kg.℃)] (1)电水壶中水的质量; (2)电水壶烧水时的实际功率; (3)电水壶加热的效率; (4)通过比较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大小关系,简要回答造成这种关系的一种可能原因. 4、某电热水瓶的铭牌如下表所示.若热水瓶内装满水,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外界大气压强为 1 个标准大气压)

电伴热工程方案详解

设计方案

1、采用标准 2、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3、设计依据 4、设计选型 5、管道电伴热保温设计 6、主要部件技术要求 7、电伴热保温材料 8、安装工艺 9、电伴热原理及产品阻燃性能 10、质量保证 11、工程材料表 12、售后服务承诺

1.采用标准 电伴热管道防冻技术是一种国外应用多年,在我国逐渐普及的成熟的水管道保温防冻施工工艺。其原理:管道伴热是将自控温发热电缆贴附在管道外侧通电发热,将热量传导给管道内液体,配合管道外保温层,补偿并保持管道内液体温度到达设计温度水平。 自控温发热电缆的芯带原料是具有正温度系数效应的PTC高分子导电聚合物,其特性是能根据环境温度自我调节发热功率(即温度越高功率越低),能够主动适应伴热主体的温度变化,保持伴热主体稳定地维持在设计温度,并且不会发生过热、烧毁等安全事故。 2.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海拔高度:≤1000米。 应用环境温度:-45℃~+105℃ 要求管道流体维持温度为4℃≤T ≤10℃,启动温度5℃,停止温度10℃; 3.设计依据 1、《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97) 2、《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GBJ126) 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 4、《管道和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03S401

5、《伴热设备安装》03D705-1 6、《建筑消防设施设计规范》 7、《安全防范工程规范》 8、《消防安全设计规范》 9、《GB-T 19518.2-200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电阻式伴热器第2部分设计、安装和维护指南》 4.设计选型: 备注:本次设计采用20W/M电伴热带,具体参数如下。 (1)设计标准及规范 1.项目水平面及立面图 2.管道和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设计图集03S401(91-122页)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4.GB-T 19518.2-200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电阻式伴热器第2部分设计、安装和维护指南。 (2)、电伴热带选型及技术参数 1、管道现场每根管道长度为在100米以内,电伴热带原设计使用长度限制(最大为100米),伴热系统电源点采用就近原则,提供一种电伴热带供参考低温自控温发热电缆:DBR-RZ-JZ-20W-220V. 2、电伴热带回路使用电压为220V±10% 3、电伴热带技术参数:

燃料燃烧及热平衡计算参考

燃料燃烧及热平衡计算参考 3.1 城市煤气的燃料计算 3.1.1 燃料成分 表2.2 城市煤气成分(%)[2] 成分 CO 2 CO CH 4 C 2H 6 H 2 O 2 N 2 合计 含量 10 5 22 5 46 2 10 100 3.1.2 城市煤气燃烧的计算 1、助燃空气消耗量[2] (1)理论空气需要量 Lo=21O O 0.5H H 3.5C CH 20.5CO 2 2624-++?+ Nm 3/Nm 3 (3.1) (3.1)式中:CO 、CH 4 、 C 2H 6 、 H 2 、 O 2——每100Nm 3湿气体燃料中各成分的体积含量(Nm 3)。则 Lo=21 2465.055.322255.0-?+?+?+? = 4.143 Nm 3/Nm 3 (2)实际空气需要量 L n =nL 0, Nm 3/Nm 3 (3.2) (1.2)式中:n ——空气消耗系数,气体燃料通常n=1.05 1.1 现在n 取1.05,则 L n =1.05×4.143=4.35 Nm 3/Nm 3 (3)实际湿空气需要量 L n 湿 =(1+0.00124 2H O g 干) L n , Nm 3/Nm 3 (3.3) 则 L n 湿=(1+0.00124×18.9)×4.35=4.452 Nm 3/Nm 3 2、天然气燃烧产物生成量 (1)燃烧产物中单一成分生成量 CO)H 2C CH (CO 0.01 V 6242CO 2+++?=’

(3.4) 2 O V 0.21(=?′0n-1)L (3.5) 2 2n N V (N 79L )0.01=+?′ (3.6) )L 0.124g H H 3C (2CH 0.01V n 干 O H 2624O H 22+++?= (3.7) 式中CO 、CH 4 、 C 2H 6 、 H 2 ——每100Nm 3湿气体燃料中各成分的体积含量。 则 0.475)5222(100.01V 2CO =+?++?= Nm 3/Nm 3 4.4131)(1.050.21V 2O ?-?==0.046 Nm 3/Nm 3 01.0)35.47910(V 2N ??+==3.54 Nm 3/Nm 3 4.35)18.90.124465322(20.01V O H 2??++?+??==1.152 Nm 3/Nm 3 (2)燃烧产物总生成量 实际燃烧产物量 V n = V CO2+V O2+V N2+V H2O Nm 3/Nm 3 (3.8) 则 V n =0.47+0.046+3.54+1.152=5.208 Nm 3/Nm 3 理论燃烧产物量 V 0=V n -(n -1)L O (3.9) V 0=5.208-(1.05-1)×4.143=5.0 Nm 3/Nm 3 (3) 燃料燃烧产物成分[2] %100V V CO n CO 22?= (3.10) %100V V O n O 22?= (3.11) %100V V N n N 22?= (3.12) 100%V V O H n O H 22?= (3.13)

应力计算

①叶片离心拉应力计算 1)对于涡轮增压器来说,等截面叶片根部截面上的拉应力公式为 20m 1=2u a σρσθ+ 2/N m 其中 ρ为叶片的材料密度(3 /kg m ); m u 为叶片中经处的圆周速度(m/s ); /m D l θ=为直径叶高比; m D 为叶片平均直径(m ); l 为叶片高度(m ); a σ为叶片附加应力,其表示式为: 2222p p t e a m m h m h D A D A u z D A D A πρσ????????=+ ? ????????? ,2/N m 其中 z 为叶轮叶片个数; t D 为叶冠中经(m ); p D 为叶片凸台或拉筋的中经(m ); h D 为叶根直径(m ); e A δ=?为叶冠截面面积(2m ); p A 为凸台或拉筋的截面积(2 m ); h A 为叶根截面面积(2m ); 如果叶片没有设置阻尼拉筋或凸台,则p A =0;如果叶片不带冠,则e A =0;当两者均不存在时,a σ=0. 2)叶片截面面积沿叶高按线性变化时的拉应力计算式: 212113m a u λλσρσθθ+-??=++ ??? 2/N m 式中,/t h A A λ=是叶顶叶根截面比。通常,对压气机叶片,λ=0.3~0.65 3)叶片截面面积沿叶高按某一任意规律变化时,任意一个截面上离心应力可

用数值积分法计算。对于第i 个几面,离心力i σ可按下式计算: 21i i ic i i V r A σρω?=∑ 2/N m 其中 ()112 i i i i im i V A A x A x -?=+?=?为叶片第i 个微段的体积(3m ); i A 和1i A -为叶片第i 个微段的内径与外径上的截面积(3m ); ic h i ic r r x x =++?为第i 个微段重心c 的半径(m ); ()1216i i ic i im A A x x A -+?=?为第i 个微段重心c 离第i 截面的间距(m ); ω为旋转角速度(rad/s ); ρ为材料密度(3/kg m ); ②叶片弯应力计算 1)由气体作用引起的弯矩 作用于叶片任意截面上的气体周向弯矩gu M 可以按下式计算: ()2gu i M B l x =- N m ? 而 ()122um um G B c c zl =+ N/m 式中 i x 为计算截面至叶根的距离(m ); z 为叶片个数; l 为叶片的高度(m ); 1um c ,2um c 为叶片中经处、出口气流周向分速(m/s ); G 为气体流量(kg/s )。 作用于叶片而难以截面上的气体周向弯矩ga M 的计算公式也表达为: ()2ga i M D l x =- N m ? 而 ()()12122m a a r G D c c p p zl z π=-+- N/m 式中 1a c ,2a c 为叶片进、出口中经截面上的周向分速(m/s ); 1p ,2p 为叶片进、出口中经截面上的气体压力(2 /N m );

锅炉效率计算

单位时间内锅炉有效利用热量占锅炉输入热量的百分比,或相应于每千克燃料(固体和液体燃料),或每标准立方米(气体燃料)所对应的输入热量中有效利用热量所占百分比为锅炉热效率,是锅炉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它表明锅炉设备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管理水平。锅炉的热效率的测定和计算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正平衡法 用被锅炉利用的热量与燃料所能放出的全部热量之比来计算热效率的方法叫正平衡法,又叫直接测量法。正平衡热效率的计算公式可用下式表示: 热效率=有效利用热量/燃料所能放出的全部热量*100% =锅炉蒸发量*(蒸汽焓-给水焓)/燃料消耗量*燃料低位发热量*100% 式中锅炉蒸发量——实际测定,kg/h; 蒸汽焓——由表焓熵图查得,kJ/kg; 给水焓——由焓熵图查得,kJ/kg; 燃料消耗量——实际测出,kg/h; 燃料低位发热量——实际测出,kJ/kg。 上述热效率公式没有考虑蒸汽湿度、排污量及耗汽量的影响,适用于小型蒸汽锅炉热效率的粗略计算。 从上述热效率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正平衡试验只能求出锅炉的热效率,而不能得出各项热损失。因此,通过正平衡试验只能了解锅炉的蒸发量大小和热效率的高低,不能找出原因,无法提出改进的措施。 2.反平衡法 通过测定和计算锅炉各项热量损失,以求得热效率的方法叫反平衡法,又叫间接测量法。此法有利于对锅炉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影响热效率的各种因素,提出提高热效率的途径。反平衡热效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热效率=100%-各项热损失的百分比之和 =100%-q2-q3-q4-q5-q6 式中q2——排烟热损失,%; q3——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q4——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q5——散热损失,%; q6——灰渣物理热损失,%。 大多时候采用反平衡计算,找出影响热效率的主因,予以解决。

电伴热的基础知识

电伴热的基础知识 一,前言 我把有关电伴热的一些基础知识整理出来供刚刚涉足这个行业的朋友参考,也可以作为给用户的技术讲座参考资料使用。 (一)为什么要伴热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和节约能源,大多数的设备和管道都要采取隔热(保温)措施。但是,在工艺介质的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散热损失还是不可避免的。散热就意味着设备和管道中介质温度的降低。 介质温度的降低将会带来好多的问题。例如,设备和管道中水的温度的降低会造成冻结;食用油管道中食用油温度的降低会造成黏度增加,阻力增大,流动困难。三聚氰氨如果温度降低将会析出结晶造成设备和管道的报废。沥青如果温度降低将会凝固造成灌肠。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将使得生产无法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和节约能源,在生产、存储和运输的过程中就必须从设备和管道的外部或内部给介质补充热量。这就是伴热的目的。 伴热和加热不同,伴热只是补充介质热量的损失,维持一定的温度,避免介质温度的降低带来的问题,一般维持温度都低于操作温度。加热则要求给介质提供大量的热量,使得介质温度高于原来的温度(如管道介质的进口温度)。因此加热比较伴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二)传统的办法和缺点 传统的办法是以蒸汽、热水或导热油为热媒,用内外伴管、夹套管或内外盘管的方式向设备和管道提供所需的热量。导热油需要建造专门的系统,还要定期更换导热油,费用太高。工厂厂区内,蒸汽来源方便,而且蒸汽潜热大,所以大多数选择蒸汽为热媒。 但是,蒸汽的供汽、疏水、凝液回收系统复杂,安装的工程量大。蒸汽的温度很难控制难以满足不同介质对维持温度的不同需要。蒸汽系统的热效率低,能耗比较大,能量利用不合理。蒸汽系统的阀门和疏水器等容易泄露会造成能量的大量浪费同时还会影响环境。蒸汽系统的设备和管道还容易腐蚀,维修的费用也很高。另外蒸汽系统的运行成本也比较高。(三)电伴热的产生和优势 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五、六十年代,国外着手研究用电能转换热能的新产品。各种电伴热产品逐渐出现。我国八十年代后期在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大量采用电伴热产品。近二十年来电伴热在我国的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的各种电伴热产品也竞相在市场上出现。 电伴热产品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比较别的伴热方式有以下优点: 1、电伴热产品体积小、柔性好、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和施工方便、维护量小; 2、使用寿命长,可达15-25年; 3、维持温度的范围广泛,最高可达450℃以上; 4、热效率高,节约能源; 5、维持温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控制精度比较高; 6、在没有蒸汽供应的装置电伴热是唯一的选择; 7、电伴热产品比蒸汽系统的设备更耐腐蚀; (四)电伴热产品的种类 在市场上最初出现的电伴热产品是利用电流流过电阻体(电阻丝或管道自身的电阻)发热的原理来开发的。这类产品当电流、电压、电阻确定以后,单位长度的电伴热输出功率就是恒定的,所以称恒功率型。

燃烧理论知识点

CH1 1.何谓燃烧?燃烧是一种急速、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过程。 2.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oC,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3. 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4. 反应焓的计算 ?? 5. 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6.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气化潜热。 7.化学反应速度、正向反应速度、逆向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常数 ??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彻底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反应式: aA+bB→(1-λ)*(aA+bB)+λ(cC+dD) 10. 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 Helmholtz函数自由能f f=u-Ts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13.标准反应自由焓 14.平衡常数kp与反应自由焓的关系 15.过量空气系数: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 理论所需空气量。 16.当量比(φ)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7.浓度(燃空比): 一定体积混合气中的燃料重量/ 空气重量 18. 化学计量浓度时的浓度时的浓度 19. 绝热燃烧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f 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f 。 20.绝热燃烧火焰温度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CH2 1.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 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管道及附件散热量的计算

管道及附件散热量的计算-电伴热 电加热是利用电伴热热产品所产生的热量来补偿被伴热的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所散耗的热量,以维持其相应的介质温度来满足工艺要求。正确计算出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的散热量,对准确维持介质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1. 工艺参数的确定为确保计算的准 电加热是利用电伴热热产品所产生的热量来补偿被伴热的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所散耗的热量,以维持其相应的介质温度来满足工艺要求。正确计算出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的散热量,对准确维持介质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1. 工艺参数的确定 为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前应正确确定各项参数:他们是管道、容器、罐体等介质要求维持的温度 T。管道的直径d或容器的表面积S。保温材料的品种及厚σ、环境温度(最低平均温度)TH、敷设环境(室内或室外、地面或埋地)。并计算维持温度TW与环境温度TH之差。 2. 管道散热量的计算 Q=f x e x h x q Q—实际需要的伴热量 q—基准情况下单位长度管道的散热量q(根据工艺参数查表得到) f—保温材料系数(查表5-1) e—管材系数(金属为1,非金属为0.6-0.9) h—环境系数(室外为1,室内为0.9) 例1:某厂有一金属管线,管径为1/2 ,保温材料是硅酸钙,厚度10mm,管道中介质的维持温度10℃,冬季最低平均气温是℃(室外)。求管道每米热损失。

管道及附件散热量的计算-电伴热(2) 时间:2010-09-25 08:56 来源:沈阳瑞华特种电缆有限公司作者:郭莹莹点击: 311次 一:T=T w -T H =10℃-(-25℃)=35℃ 二:查表5-1,管径1/2,10mm保温层,因表中无T=35℃需采用插入法计算T 1 =30℃时,q 1 =11.0W/m T 2 =40℃时,q 2 =14.9W/m T=30℃时,q=q 1 +(q 2 -q 1 )/(T 2 -T 1 )x(T-T 1 一:ΔT=T w-T H=10℃-(-25℃)=35℃ 二:查表5-1,管径1/2,10mm保温层,因表中无ΔT=35℃需采用插入法计算ΔT1=30℃时,q1=11.0W/m ΔT2=40℃时,q2=14.9W/m ΔT=30℃时, q=q1+(q2-q1)/(ΔT2-ΔT1)x(ΔT-ΔT1)=11.0+(14.9-11.0)/(40-30)x5=12.95W/m 三:保温层采用硅酸钙,查”表5-1“ f=1.5 e=1 h=1 四:所需伴热量:Q=1.5x1x1x12.95=19.425(W/m) 自限式电热带应选用维持温度下的功率大于等于所需半热量的型号。 表-1

火力发电厂热效率计算

火力发电厂 火力发电厂简称火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工厂,它的基本生产过程是:燃料在锅炉中燃烧加热水使成蒸汽,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热电厂经济指标释义与计算 1.发电量:电能生产数量的指针。即发电机组产出的有功电能数量。计算单位:万千瓦时(1×104kwh) 2.供电量:发电厂实际向外供出电量的总和。即出线有功电量总和。计算单位:万千瓦时(1×104kwh) 3.厂用电量: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单位:万千瓦时(1×104kwh) 4.供热量:热电厂发电同时,对外供出的蒸汽或热水的热量。计量单位:GJ 5.平均负荷:计算期内瞬间负荷的平均值。计量单位:MW 6.燃料的发热量:单位量的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成为燃料的发热量,亦称热值。计算单位:KJ/Kg。 7.燃料的低位发热量:单位量燃料的最大可能发热量(包括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所放出的汽化热)扣除水蒸汽的汽化热后的发热量。计量单位:KJ/Kg。 8.原煤与标准煤的折算总和能耗计算通则(GB2589-81)中规定:低位发热量等于29271kj (7000大卡)的固体燃料,称为1kg标准煤。标准煤是指低位发热量为29271kj/kg的煤。不同发热量下的耗煤量(原煤耗)均可以折算为标准耗煤量,计算公式如下:标准煤耗量(T)=原煤耗量x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标准煤低位发热量=原煤耗量x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29271 9.燃油与标准煤、原煤的换算低位发热量等于41816kj(10000大卡)的液体燃料,称为

电伴热计算公式

管道热损失计算公式:Q(w)=2 π * λ *L*(tr-tu)/ln(D/d) 式中: D(m)= 管道加保温层的外径( 单位m) d(m) = 管道外径( 单位m) π =3.14 λ = 绝热层导热系数(w/m. ℃) L(m)= 管道长度( 单位m) tr( ℃)= 管道内部流体要保持温度( 单位℃) tu( ℃)= 外界环境最低温度( 单位℃) 计算管道所需要的热负荷Qt Qt=Q(w)*n 式中:n 保温材料的保温系数(见下表): fsd 保温系数 导热常数(W/m ℃) 玻璃纤维 1.0 0.036 矿渣棉 1.06 0.038 矿渣毯 1.20 0.043 发泡塑料 1.17 0.042 聚氨酯 0.67 0.024

每个阀门需要的发热电缆长度等于每米管道所需要的电缆长度与散热系数的乘积。 各种阀门的散热系数如右表: 每个阀门需要的发热电缆长度等于每米管道所需要的电缆长度与散热系数的乘积。 闸门 1.3 蝶阀,节流阀 0.7 球阀 0.8 球心阀 1.2 各种阀门的散热系数如右表: Q=(To-Ta)/[0.5*D1*ln(D1/Do)/λ+1/αS] 式中:Q—以每平方米绝热层外表面积表示的热损失量,(W/ ㎡) To—罐体外表面温度(℃无衬里时,取介质的正常运行温度;有内衬时,按有外保温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传热计算确定; Ta—环境温度,(℃)运行期间平均气温; D1—绝热层外径(m) Do—罐体外经(m) λ—绝热层导热系数,(W/m* ℃) αS—绝热层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放热系数,(W/㎡*℃) αS=1.163*(10+6W )W为当地年平均风速,无风速时αS取11.63 箱体热损失量计算公式: Q=(To-Ta)/(δ/λ+1/αS)(W/㎡) 式中δ—绝热层厚度(m)其余同上。

地应力计算公式解读

地应力计算公式 (一)、井中应力场的计算及其应用研究(秦绪英,陈有明,陆黄生 2003年6月) 主应力计算 根据泊松比μ、地层孔隙压力贡献系数V 、孔隙压力0P 及密度测井值b ρ可以计算三个主应力值: ()001H v A VP VP μσσμ??=+-+??-?? ()001h v B VP VP μσσμ??=+-+??-?? H v b dh σρ=?? 相关系数计算: 应用密度声波全波测井资料的纵波、横波时差(p t ?、s t ?)及测井的泥质含量sh V 可以计算泊松比μ、地层孔隙压力贡献系数V 、岩石弹性模量E 及岩石抗拉强度T S 。 ① 泊松比 22 2 20.52()s p s p t t t t μ?-?=?-? ② 地层孔隙压力贡献系数 22222(34)12() b s s p m ms mp t t t V t t ρρ??-?=-?-? ③ 岩石弹性模量 222 2234s p b s s p t t E t t t ρ?-?=???-? ④ 岩石抗拉强度 22 (34)[(1)]T b s p sh sh S a t t b E V c E V ρ=???-????-+?? 注:,,,m ms mp t t ρρ??分别为密度测井值,地层骨架密度,横波时差和纵波时差值。,,a b c 为地区试验常数。 其它参数 不同地区岩石抗压强度参数是参照岩石抗拉强度数值确定,一般是8~12倍,也可以通过岩心测试获得。岩石内摩擦系数及岩石内聚力是岩石本身固有特性参数,可以通过测试分析获得。地层孔隙压力由地层水密度针对深度积分求取,或者用重复地层测试器RFT 测量。也可以通过地层压裂测试获得,测试时,当井孔压力下降至不再变化时,为储层的孔隙压力。

电伴热设计说明

1.电伴热设计说明 1.1 电伴热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行业众多场合,金属管道及设备工艺装置的保温和防冻。 1.2 由于电伴热工程目前暂无国家(或行业)规范(程)和产品标准可遵循,所以安装和调试应在供货方的指导下或严格遵循本手册及有关国家标准、图集和有关安全规范进行。 1.3 电伴热的设计和安装要求: 由于电伴热的电热带是安装在绝热层和管道(或设备)外壁之间,利用电热来补充输贮过程中所散失的热量,以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达到保温和防冻的目的。所以电伴热仍需有绝热层、防潮层和保护层。绝热层的材质、厚度和结构的选择应先按保温和防结露要求的绝热层厚度计算和选择电热带功率,当功率过大时,再增加绝热层厚度。用于保温为目的的绝热设防潮层。只有在确保夏季管道、设备表面不结露的情况下才可不设防潮层。保护层的设置要求与非电伴热保护层的设置要求相同。 1.4 电热带分自控温和恒功率两种。 (1)自控温电热带是由导电聚合物和两条平行金属导线及绝缘层构成。其特点是导电聚合物具有很高的电阻正温度系数特性,且相互并联;能随被加热体系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输出功率,自动限制加热的温度。可以任意截短或在一定范围内接长使用,并允许多次交叉重叠而无高温度点及烧坏之虑。一般情况下,可不配温度控制器,仅在温度控制精度要求很高场合才配温控器。温控器的选择和安装要求与恒功率电热带相同。自控温电热带分屏蔽型和加强型。腐蚀区应采用加强型。在保温层内金属管道上放热量曲线见电伴热编制说明(一);电热带规格及技术特性见科华产品样本;电器保护开关的选用见电伴热编制说明(二)。 (2)恒功率电热带是以金属电阻丝或专用碳纤维束串联或并联与导电线芯及绝缘材料结合而制成,由于其输出功率恒定,温度积累必须采取通断电控温,因此使用时必须配置温控器,不允许交叉、重叠及任意接长、剪断使用,否则会出现过热、过载、燃烧等恶性事故,因此恒功率电热带常用于非重要(非防爆)场合,功率需要较大、温度较高的加热场合。 ● 2.电伴热设计 2.1散热量计算 散热量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查表法;二是按公式直接计算法。 (1)查表法 首先根据需要伴热的维持温度(T0)和环境最低气温(Ta)计算温差:

力学计算公式

常用力学计算公式统计 一、材料力学: 1.轴力(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σmax=N max/A≤[σ] 其中,N为轴力,A为截面面积 2.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σ=Eε或△L=NL/EA 其中σ为应力,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ε为轴向应变, EA为杆件的刚度(表示杆件抵抗拉、压弹性变形的能力) 3.剪应力(假定剪应力沿剪切面是均匀分布的) τ=Q/A Q 其中,Q为剪力,A Q为剪切面面积 4.静矩(是对一定的轴而言,同一图形对不同的坐标轴 的静矩不同,如果参考轴通过图形的形心,则x c=0, y c=0,此时静矩等于零) 对Z轴的静矩S z=∫A ydA=y c A 其中:S为静矩,A为图形面积,y c为形心到坐标轴的 距离,单位为m3。 5.惯性矩 对y轴的惯性矩I y=∫A z2dA 其中:A为图形面积,z为形心到y轴的距离,单位为

m4 常用简单图形的惯性矩 矩形:I x=bh3/12,I y=hb3/12 圆形:I z=πd4/64 空心圆截面:I z=πD4(1-a4)/64,a=d/D (一)、求通过矩形形心的惯性矩 求矩形通过形心,的惯性矩I x=∫Ay2dA dA=b·dy,则I x=∫h/2-h/2y2(bdy)=[by3/3]h/2-h/2=bh3/12 (二)、求过三角形一条边的惯性矩

I x=∫Ay2dA,dA=b x·dy,b x=b·(h-y)/h 则I x=∫h0(y2b(h-y)/h)dy=∫h0(y2b –y3b/h)dy =[by3/3]h0-[by4/4h]h0=bh3/12 6.梁正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强度通常由横截面上的正应 力控制) σmax=M max/W z≤[σ] 其中:M为弯矩,W为抗弯截面系数。 7.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对一般超静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1)、根据静力学平衡条件列出应有的平衡方程;(2)、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列出变形几何方程;(3)、根据力学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将变形几何方程改写成所需的补充方程。 8.抗弯截面模量

热效率计算

1.“热得快”是一种插在保温瓶中烧开水的家用电器,你利用课内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测定“220V 1000W”“热得快”的热效率的方案,要求: (1)写出所需器材、测量步骤及操作中为了减小误差而需注意的事项; (2)用字母代表物理量,写计算“热得快”热效率的公式.(设测量时照明电路电压为220伏) 考点:能量利用效率.专题:实验题;简答题;设计与制作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热得快”的热效率是热得快有效利用的热量与所消耗电能的比值. 有效利用的热量是水吸收的热量,要掌握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同时要知道消耗的电能的计算公式W=Pt.根据所需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工具.根据热效率的概念得出热效率的计算公式. 解答:解:(1)需要用热得快加热水,所以要用到水,为了减少热量的散热损失,需要用到保温瓶.根据公式Q=cm△t,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 根据公式W=Pt,还要用手表测量加热所用的时间. 用到器材:水、保温瓶、湿度计、手表. 测量步骤:①用天平测出一质量为m的水,装入保温瓶;②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t0;③开始加热,同时计时;④经过一定时间t1后,测出水的末温t;⑤利用效率的公式代入数据求出“热的快”的效率. 2.(2008?宜昌)电磁炉是一种新型灶具,如图所示是电磁炉的原理图:炉子的内部有一个金属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会引起电磁炉上面的铁质锅底内产生感应电流(即涡流),涡流使锅体铁分子高速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迅速使锅体及食物的温度升高.所以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本身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它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靠热传导来加热食物的厨具.请问: (1)电磁炉与普通的电炉相比,谁的热效率更高?为什么? (2)某同学用功率为2000W的电磁炉,将1㎏初温为25℃的水加热到100℃,需要的时间为2分55秒,则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电磁炉的热效率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考点:能量利用效率;热量的计算;电功的计算.专题:计算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推理法. 分析:(1)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本身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它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的靠热传导来加热食物的厨具,热散失少,电磁炉的热效率更高; (2)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有用能量);知道电磁炉的电功率和加热时间,利用W=Pt求消耗的电能(总能量),再利用效率公式求电磁炉的热效率. 解:(1)因为电磁炉是利用锅体本身发热来加热食物,没有炉具向锅体传热的过程,热散失少,所以电磁炉的热效率更高; (2)加热水消耗的电能: 答:(1)电磁炉与普通的电炉相比,电磁炉的热效率更高; (2)消耗的电能是3.5×105J,电磁炉的热效率是90%. W=Pt=2000W×175s=3.5×105J, 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水△t =4.2×103J/(kg?℃)×1kg×(100℃-25℃) =3.15×105J, 3、电热沐浴器的额定电压为220V,水箱里装有50㎏的水,正常通电50min,观察到沐浴器上温度示数由20℃上升到46.4℃.求: (1)在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C水=4.2×103J/(Kg·℃)】 (2)若沐浴器内的发热电阻产生的热量由84℅被水吸收,那么发热电阻的阻值多大?工作电路的电流多大? (3)请你说出热损失的一个原因,并提出减小热损失的相关建议.

电伴热设计.doc

电伴热设计 电伴热是利用电伴热产品所产生的热量来补偿需伴热的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所散耗的热量,以维持其相应的介质温度来满足工艺要求。所以正确计算出管道、容器、罐体等工艺装置的热耗散量,对伴热所需的介质温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计算热耗散量前,必须先找出有关的几个重要参数:如T A(管道、容器、罐体等介质维持温度)。T B(当地最低环境温度)、d(管道的外径)、do(管道内径)、S(容器或罐体表面积)δ(保温层厚度)。另外还需知道保温材料的名称和敷设环境(室内或室外、地面或埋地)。当知道了这些参数,再借助于有关的计算方式和表就能进行具体计算,从而得到所需的散热量。 管道及附件耗散热量的计算 确定管道的热耗散量 首先应知道管道的口径、保温层材料及厚度和所需维持温度之差△T,查管道散热量表,(乘以适当的保温系数),就能得到单位长管道的散热量,如果管子在室内则再乘以0.9。如果伴热的是塑料管道,因为塑料的导热性远低于碳钢(0.12:25),故可用0.6-0.7的系数对正常散热量加以修正。 例1:某厂有一管线,管径为1/2",保温材料是硅酸钙,厚度10mm,管道中流体为水,水温需保持10℃,冬季最低气温是-25℃,环境无腐蚀性,周围供电条件380V、220V均有,求管道每米热损失? 步骤一:△T = T A - T B =10℃-(-25℃)=35℃ 步骤二:查管道散热量表,管径1/2"。10mm保温层。 当△T =30℃热损失为11.0w/m,当△T =40℃热损失为14.9w/m,△T =35℃时,每米损失可采用中间插入法求得(因表中无Q B值)。

Q B=11.0w/m+(14.9w/m - 11.0w/m)[(35-30)÷(40-30)]=12.95w/m 步骤三:保温层采用硅酸钙,查保温材料修正数表乘以保温系数f及综合系数1.4 Qr=1.4Q B×f=1.4×12.95w/m×1.50=27.195w 答案:管道每米损失热量27.195W 保温材料修正数表 确定管道阀体的散热量 闸阀散热量通常是相联口径管道每米热损失的1.22倍;如果是球阀,则可用0.7乘以闸阀热耗量,如果蝶型阀(节流阀),则乘以0.5;如果是浮式球阀,则乘以0.6。 确定所需的电伴热带长度 从产品规格中可知电伴热带的工作电压,功率值。如算出单位长度热损失大于电伴热带单位长度的发热额定值,则可用以下方法来弥补: ●采用两条或更多条的平等电伴热带。 ●采用卷绕法(如果用此法,则要先求出热损失对电伴热带发热功率的比值。如在2"管道上热损失是24w/m,而电伴热带功率20w/m,则比值=24/20是1.2倍,查电伴热带跨

理论燃烧温度和炉热指数模型1

理论燃烧温度和炉热指数计算模型 一.理论燃烧温度: 理论燃烧温度:2222 ()CO N CO N H H Q Q Q Q Q t C V V C V ?++--= ++?风分碳燃水理 回旋区鼓风深度:65.0*00012.0+=E r …………………………………………………………………………………………………………………………. Q 碳:碳素燃烧生成CO 放出的热量(9791/kJ kg ) Q C t V =???风风风风(鼓风带入的热量) t ?风:风量的温度 V 风=风量/风口数 2H O C C C =?+?风干风干风量含水量 总风量总风量 2 1.5620.000209H O C t =+(空气(干风)的比热容) 1.2640.000092C t =+干风(2H O 气的比热容) Q 燃:燃料带入的物理热(忽略) Q 水:10806m ?水( kJ ,水蒸气水煤气反应所消耗的热量) m 水:风量中的水份量,加湿量和喷煤中的水份量之和 Q C m C m =?+?分重油重油煤粉煤粉(kJ ,喷吹燃料分解热) C 重油:重油的分解热(1880/kJ kg ) C 煤粉:煤粉的分解热(1880/kJ kg )

2222 ()*CO N CO N H H C V V C V ?++ 在风口,燃烧后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O ,2H ,2N ; 933.02?=CO V 2 1.2640.000092CO N C t ?=+ 2 1.260.000084H C t =+ 002 *21.0*)*29.021.0(]*)21.0()1(*79.0[*933.0V a V V a V N )(风-++---= ?? 分子少V 风 02 *21.0*29.021.0*)(*933.02.11*21.0**29.021.0**933.0V a V M H V a V V V H )()()()(风风风-++?+-++=??? 002 *21.0*29.021.0*)(*933.02.11*21.0**29.021.0)0(**933.0V a V M H V a V V V V H )()()()(风风风-++?+-++-=??? (修改分子) 0202*21.0*29.021.0*))0(*18/2)((*933.02.11*21.0**29.021.0)0(**933.0V a V M H H V a V V V V H )()()()(风风风-+++?+ -++-=???加上煤中水的含量 0V :富氧量,m3/h )(H :煤粉中H 元素含氢量% )(2O H :煤粉中水含量% 通常按照1%计算 0M :-喷煤量,t/h ? :鼓风湿度,% a :氧气纯度,%

太阳能集热器月平均集热效率计算方法、热水系统热性能快速检测方法

附录E 太阳能集热器月平均集热效率计算方法 E.0.1 太阳能集热器月平均集热效率,应根据集热器瞬时效率方程(瞬时效率曲线)实际检测结果,按下式计算: η = η0-U ×(t i - t a ) / G 式中η—基于采光面积的集热器月平均集热效率(%)。 η0—基于采光面积的集热器瞬时效率曲线截距(%)。 (式E .0.1) U —基于采光面积的集热器瞬时效率曲线斜率[W/(m2·℃]。 t i —集热器工质进口温度(℃)。 t a —月平均环境空气温度(℃)。 G —月平均日总太阳辐照度(W/m2)。 (t i ?t a)/G—归一化温差[(℃·m2)/ W]。 E.0.2 归一化温差计算的参数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 1 月平均集热器工质进口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t i = t l/3+2 t i /3 式中:t i —集热器工质进口温度(℃)。 (式 E.0.2-1) t l —冷水计算温度(℃,取所在地统计数据)。 t r —热水设计温度(℃)。 2 月平均环境气温(应取项目所在地气象统计数据)。 3 月平均日总太阳辐照度应按下式计算: G =J T ×1000 /(S y ×3.6) (式E.0.2-2) 式中:G —月平均日集热器采光面上的总太阳辐照度(W/m2)。 J T—月平均日太阳辐照量[MJ/(m2·d)]。 Sy—月平均日照小时数(h/d)。

附录F 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快速检测方法 F.1 一般规定 F.1.1 本方法适用于晴天条件下对采用平板或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构成的太阳能集中、以及分户储热水箱为闭式承压水箱的太阳能集中—分散和分散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日热水温升快速检测。 F.1.2 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快速检测内容应包括: 1 集热器类型,是否带反光板;总采光面积,总面积。 2 储热水箱规格,数量,有效水量。 3 无辅助热源补充条件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日热水温升。 F.1.3 同一类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系统抽检量不应少于1%的该类型系统总数量,且不得少于1套。 F.1.4 对太阳能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的检测,至少应含对集中供热水主管近端、远端和中间区域各1处分户储热水箱日热水温升的检测。 F.1.5 检测应在系统完成调试和试运行后进行。检测期间,太阳能热水系统平均供热负荷率不应小于50%,储热水箱有效容水量应大于等于设计日产水量的95%。 F.1.6 检测期间,不得有冷水注入系统;辅助加热设备不得启用;系统中的防冻用自限式电热带和其它常规热源补热设备不得启用。 F.1.7 温度测量仪表最大允许误差应小于等于0.2℃,分辨率应小于等于 0.1℃。 F.1.8 检测应在晴好天气下进行。检测时长冬季宜不少于6 小时,夏季宜不少于8 小时。 F.2 检测步骤 F.2.1 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的检测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在水箱水位有效高度的1/6H、1/2H、5/6H 处,布置水温测点(应注意避免使测量水温的温度传感器与水箱壁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