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人类学(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
维克多特纳与《表演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4、仪式具有情感性: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往往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从 而进一步强化了仪式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力。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 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舞动,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特定的场域中传递着强烈的情感和寓 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舞动的场域、社会与舞蹈过程的相互关系、表演的 社会人类学等方面,探讨舞动如何与社会的动态过程紧密相连,以及舞动在社会 人类学视角下的独特作用。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2、仪式具有象征性:仪式中的各种元素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 仪式中的物品、姿态和言辞都代表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理论
3、仪式与阈限相关:维克多特纳借鉴了阈限概念,强调了仪式在文化生活中 的过渡性。他认为,仪式常常涉及到跨越界限的过程,帮助个体或群体从一个状 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比如从世俗到神圣。
一、理论核心
一、理论核心
维克多特纳的表演人类学理论核心主要包括“表演空间”和“表演时间”两 个概念。与传统人类学观点不同,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不是静态 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一、理论核心
“表演空间”指的是文化现象得以展现的具体场所,如仪式、庆典、舞蹈等。 维克多特纳认为,这些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 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他强调对文化现象的表演性研究,应该其背后的社会结 构和文化意义。
舞动、社会与舞蹈过程:表演的社会人类学的视角
社会与舞蹈过程的相互关系舞蹈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 社会因素,如文化、政治、经济等,对舞蹈的创作和表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 时,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积极参与社会过程。在许多社会活动中,舞蹈成 为人们交流情感、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庆典仪式中,舞蹈常常被用来 强化社会团结和共同信仰。
24本人类学经典推荐

24本人类学经典推荐人类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类历史的“还原”、文化原理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发现、对人类行为的理解、种族偏见的消灭、文化宽容观的养成……人类学的目的不止这五种,不过只此五种也可证明人类学使命的重大了。
1.《金枝》深刻而有趣地溯源巫术和原始习俗现代人类学奠基之作英国民族学家、宗教史学家权威论著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金枝》是人类学领域的鸿篇巨著,也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作者以十分丰富的资料,对古代习俗和信仰作了翔实的集录,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论证他本人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普遍赞赏和称誉,至今仍有着很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2.《人文类型》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的导论性著作探讨民族与文化的成长之路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本书阐述了人类社会学的主要原则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论述决定种族群体发展的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表明文化是如何成为自然环境的派生物;描述了各种社会是怎样解决它们所面临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以及性的种种问题的。
3.《原始分类》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联手探索揭示人类分类观念的集体起源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从澳洲和中国等地出现的图腾等原始的分类模式入手,并从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
4.《萨摩亚人的成年》风靡美国的原始人类青年心理研究引发人类学界论争的“萨摩亚人成长纪实”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学术奠基之作。
根据她的研究,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和同质的文化里,萨摩亚的青春期少女在个人选择和社会期待两者之间不存在紧张与冲突。
在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中,她们往往得到来自社会的许多关注。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29-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29-06●罗钢芹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
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密不可分。
关键词客家文化;“七盏灯”;文化符号;隐喻;文化认同“七盏灯”是指唢呐艺人在头顶、双肩、双肘、双腕各放一盏油灯(或烛灯),并吹奏唢呐、边舞边行的一种客家民俗仪式,它广泛流行于粤东的五华、兴宁、紫金、梅县等地。
七盏灯仪式将中原汉调曲牌、载灯表演与岭南本土音调、民间风俗相结合,常常成为粤东客家人婚庆、寿庆和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相关论述,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来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1](P5)从此以后,“隐喻”一直在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已经从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研究,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象征之林

维克多· 特纳是20世纪60和70年代相当活跃的多产的人类 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那些年它在人类学中兴 起——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角 色。 特纳的第一本著作并不关注宗教,而是从特权化的社会组 织入手进行研究。在了罗德斯-利文斯敦学院(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的帮助下,他在赞比亚西北部(随后 是在北罗德西亚)对恩丹布人(Ndembu)的研究才得以进行。 他不久就发现:母系继嗣的原则和从夫居之间的冲突使各个村 庄极不稳定。一个男人既想和他的妻子儿女们保持关系,又想 把他的姐妹及姐妹的孩子接回家,她们是他的财产继承人;离 婚是经常现象;男人们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扩张他们自己的 村庄,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扩张不能通过固定的社会群体来实现。 特纳在他的第一本民族志著作《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 (1957)一书中提出,不应在社会结构,而应在权力斗争自身 及被称为“社会戏剧”的内部冲突的反复表演中寻找秩序。 围绕社会规范的破坏导致社会危机这个简单主题,他提供 许多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他认为,危机也会产生补救效 果,并最终使社会实现重新整合。特纳采用“社会自动平衡模 式”来分析问题表明它受到功能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
除了在非洲从事民族志工作外,特纳还从事其它方面的 研究。这些研究对范?盖内普的“阈限”(liminal)的含义 进行了更深层的发掘。他认为,“阈限”就是从预设好的社 会角色中逃离出来。共同的“阈限性”可能导致进入其所谓 的“大同社会”。最具说服力的论证是他对天主教朝圣的研 究。在《仪式过程》(The ritual process,1969年)中特纳 指出:在所有的社会及宗教现象、时间的反结构、艺术中都 可以发现“阈限”。特纳还认为:在当今社会,边缘人处于 持续“阈限”或“类阈限”的状态之中。尽管这样,特纳还 是心甘情愿地跨越民族志狭小的研究范围并走在了时代的前 头。在随后的几年里,虽然他一直对戏剧充满兴趣,但他还 是倾向研究“表演”理论。对他来说,戏剧和仪式也许是一 回事。
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

濮 波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和仪式理论批评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和其他社会学科基本上达成的共识是:语言空间、戏剧舞台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具有异质同构,其本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符号转换,牵涉到表象、意向和结构的对应。
这些空间差异性在于:表演空间的符号系统和被表演空间的社会事件、社会存在等的符号转换。
而共性在于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之于现实的区别均是符号之于对象实体的区别。
这种不约而同,说明了人类在行动的本质上具有一种不同空间、关系上的“形构和逻辑”的摹仿和重复能量,我们也称之为结构性能量,或者“结构-功能主义”模式,或者“社会VS剧场的结构性维度”。
美国象征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提出的仪式符号理论属于此列。
今天,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抵牾张弛有度地进行,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三元空间等理论并行发展,且悬而未决之时,重新审视维克多·特纳的社会戏剧概念之建构性的同时,也发现这些“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的理论也问题颇多,需要我们明辨。
一、社会戏剧的生成前提社会戏剧生成前提是隐喻和根范式与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的视界不同,维克多·特纳则从人类具有隐喻和象征性行为的原初特征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戏剧”(socialdrama)概念。
象征人类学家所研究的重点是人类行为中的象征性或者隐喻性的“根隐喻”特征。
与诸如生长、发展之类的概念形容社会一样,维克多·特纳在其著作《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中,首先论证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科学和社会哲学都属于一个完整的隐喻性的大家族之事实。
隐喻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无机和有机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点。
它的产生出自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
隐喻事实上是一种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转变。
隐喻是我们将两种互不相干的经验瞬间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阐释性的、图像般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意象的方法。
简单地说,隐喻是一种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途径。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_还盘王愿_仪式为例

神鬼。
祭祀仪式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请诸外姓鬼神(非瑶族祖先)列位。
通过师公作法,模仿盘王赐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此间尚有各类示愿形式,杀猪祭神、谢圣送神,时间持续两天一夜。
第二部分主要是瑶族请祖先神前来“流乐”(瑶语为玩弄的意思),各种请神、娱乐歌舞活动持续一天。
∽‘还盘王愿”祭仪伴有大量的歌唱、舞蹈和表演,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为传颂盘王护(瓠)国和瑶族始祖的神迹;二是祈求盘王庇佑瑶族子民。
2.仪式中的主导者“师公”在重大的仪式场合,仪式的主持、主事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他们是否必须出现在仪式现场,但这一个或几个仪式性主角都是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仪式与神灵交流和交通的关键角色,因此他们被赋予特殊的权力。
祭司的权力多数属于制度性传承,或来自于身体的某些“奇异功能”,或被特定群体认同的标准化仪式知识的执行者。
那些师公、祭司、主持、巫师、酋长、族老、寨领等之所以成为结构性的“权力化”角色,首先,他们大都属于世俗社会的领袖和头人。
“在一些社会里,祭司有官方的宗教领袖和民间的代表,比如巫师、萨满或先知等之分,他们的权力和超能个人性的超自然经验,或被认为直接来自于灵异和神灵的凭附。
”@其次,他们的能力、经验和社会赋予的权力在仪式活动中经常被当做与祖先或神灵进行交流和交通的“使者”,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与超自然的神灵进行交流。
再次,这些人的存在使得仪式变得“非凡”和“神秘”,使原本来自于日常生活内容的活动由于特殊的演唱程序、道具、服装、表演等变得庄重、神圣而富有神秘感。
瑶族还盘王愿的仪式活动由四名师公主持各项目事务。
之所以要四位共同参与主持,一是由于仪式进行的时间长,仪式不能间断,一两个师公(师公大都由在地方德高望众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I3,的、经过专门传承力难以承受;二是颂词、各类喃词、4有些需要几位师公还要有助手、歌娘a师(又名正堂师)、兵师和五谷师。
每语称“着累”,意:人),共八人。
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内容提要:过渡礼仪在理论谱系上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其一,作为仪式理论,它以一种借自空间的直观为经验基础,强调仪式过程和次序的普遍重要性,并力图在非连续性差异中建构一种秩序感。
其二,作为社会理论,过渡和阈限被视为社会结构和分层体系的一种功能状态,它们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原初动力。
在晚近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遭遇表述危机的背景下,过渡礼仪则进一步被置入非仪式性过渡、地方性生产以及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解剖术中加以反思,边界论、实践论、现象学、符号学以及谱系学已逐渐成为全面检视过渡礼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过渡礼仪/空间/阈限/非连续性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一个经典的仪式理论,过渡礼仪模式如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分析各类象征性的观念、行为和情境。
然而,针对过渡礼仪的概念谱系、理论脉络及其当代评价的研究还很薄弱(仅见彭兆荣,2003①;张举文,2006②;韦冬妮,2010③;梁宏信,2014④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过渡礼仪的实证性、经验性把握往往缺乏批判意识。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力图呈现出过渡礼仪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笔者也希望在晚近人类学理论普遍遭遇表述危机的背景下,对过渡礼仪模式作一番检讨。
一、经验、空间与结构:作为仪式理论的过渡礼仪与更为偏爱社会和文化本体论——亦即根植于社会文化差异之非连续性假设中的英美人类学传统相比,法国的人类学或民族学从一开始便具有更为显著的普遍主义色彩。
这不仅体现在诸如马歇尔·莫斯和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人类文明的一般性考察之中,同时,也充分反映在范·盖内普特别针对边缘、过渡与阈限情境的深入研究里。
范氏的《过渡礼仪》,堪称人类学对非连续性差异或变异本身进行理论化、概念化尝试的一个里程碑。
尽管他的学说在其有生之年未曾博得应有的声誉,但也毕竟在之后的数十年间被迅速地发扬光大,成为了人类学乃至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盛名远播的原创性视角与综合性理论框架。
仪式与象征——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象征人类学阐释

仪式与象征——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象征人类学阐释林明彦【摘要】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人民一年一度举行的传统而盛大的民族文化仪式,通过对象征符号体系的细致分类,从而对仪式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维克多·特纳的仪式结构理论对其仪式展开进一步的讨论.%Munaozongge is a famous traditional ritual for Jingpo peop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taxonomy so that we can find more details. Meanwhile, the author uses 'ictor Turner's ritual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process of Munaozongge.【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目瑙纵歌;象征类别;仪式;维克多·特纳;结构【作者】林明彦【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 67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1对于景颇族盛大的民族节日“目瑙纵歌”的探讨,陆云[1]74-75重点分析它在景颇文化现代传承中的功能。
江东[2]30在考察的基础上,从教育和娱乐方面展开简要的探讨。
秦莹[3]42-44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景颇族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探索。
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利用我国学者瞿明安的象征符号类型理论以及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结构理论对“目瑙纵歌”的文化仪式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一象征符号体系的分类为了达成良好的象征效果,一般来说,流传广泛并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仪式,大多都需要通过不同结构类型的象征体系来组成完整的象征系统。
为了加深对目瑙纵歌仪式的认识,结合瞿明安学者对象征符号的类型研究(根据瞿明安的研究,象征符号的文化体系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六种主要的类型),[4]40-41进一步对目瑙纵歌仪式的象征体系进行分类,以便对该仪式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介性质的贫困
• 中介性质的贫困:自愿选择清贫,为了达到共同体状态 • 生来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文化属性如何成 为中介角色属性,并在共同体之下获得重要地位。强调弱势及 贫困地位所具有的象征含义绝不仅仅是反正统文化的专利。 • 文学作品:
(一)共同体与结构
1.共同体(communitas ):《仪式过程》
– 通过仪式、千禧年运动、修道院、反正统文化等各种非正式场合。
2.结构(structure): “人类并未意识到的一些实体”
–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知识对通一深层结构的一系列表述,它 们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通过多个版本描述深层结构,却永远无法穷尽 它的真实状态。——列维.斯特劳斯 – 结构是“自由与惰性的复杂的辩证统一体”——萨特 – 社会所默认的社会秩序框架,绝不属于无意识领域——特纳 – 由角色丛、地位丛以及地位次序所组成的架构——罗伯特.默顿
2.共同体转变为结构
• 社会“社会结构”:人是一种“结构动物”“等级人” (homo hierarchicus) • 结构关系的解体为共同体的出现提供机会。 • “敦刻尔克奇迹”( the miracle of dunkirk):非正 规军从得到解放的共同体精神中崛起。 • 文化构造了结构差异,通过中介活动消除差异:借用自 然界的事实来替代自身所建立的虚幻世界——尽管自然界 的事实也仅仅存在于各种文化观念所构建的框架中。 • 结构土崩瓦解,人类本质暴露无遗
4.三者关系
• 中介性:象征着两个前后相继的社会地位的过渡点; • 局外感:象征着由不被接受的社会地位所引发的所有行 为和社会关系; • 结构上的弱势群体: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最底层,在这个 体系中个体所得到的不平等的社会回报是与功能的等级划 分相对应的。(例:马太效应)
5.仪式:中介作用
• 无意识的社会结构:由神话和仪式的不同组成部分相互 交错所形成的结构
3. “摇滚共同体”的社会特征
• “摇滚”有时指音乐形式,有时则代表共同体的某种存 在形式(新地质学注解,rock双关) • 摇滚追求:完全的自由、透彻的体验、全身心的爱、和 平、相互间的关爱。
– 摇滚为打破不同事物之间绝对武断的分界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共同体也具有消除结构分化的作用) – 群体参与、透彻的体验、忘我的投入——这些都是摇滚最基本的 需求,同样也是这个被人口数量压得踹不过气来的世界所拥有的 最基本的需求 – 摇滚正在创造将来的社会意识 – 摇滚是发展中的斯特金式的“人类格式塔”
(二)三种文化现象
• 中介性(liminality) • 局外感(outsiderhood) • 结构上的弱势地位(structural inferiority)
1.中介性(liminality)
• 仪式三个阶段:隔离、进入临界点和重新聚合
– 隔离阶段(separation):个体或群体从先前的社会结构中的某 一固定位置或某些已经确定的文化体系中分离出来的象征性行为。 – 中介阶段(margin):仪式主体的地位变得模糊不清,变得非此 非彼,介于分类体系有明晰地位的各个点之间 – 聚合阶段(reaggregation):仪式主体“新人”重新回到社会 结构中。(地位上升或下降)
2.艺术作为一种中介活动
• 定义:将文化中不同因素以崭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方式 组合在一起——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 • 艺术对制度化结构模仿和表现:①促使其合法化②对其 进行批判 • 作用:对“铁定”的规则重新考量,毕竟每个社会希望 成员不仅能够遵守该社会的规则和程序,更重要的是他们 也要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 象征体系的变革:乱伦、食人、谋害近亲等反文化、反 结构的形象频频在神话中出现。
• 共同体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它属于全世界;而结构则不 然,他很具体而且有边界。 • “摇滚”在“旧石器时代”已经诞生,人类学家部落仪 式中亲身经历过与摇滚颇为类似的“感官”体验。
3. “摇滚共同体”的社会特征
《Stairway to Heaven》---齐柏林 飞船( Led Zeppelin) 堪称世界摇滚史上的神作。 “如果一个时代所有的经典摇 滚作品要被浓缩成一首歌,那这首 歌很可能就是《Stairway To Heaven》 ——《滚石》
• 《象征的森林:恩丹布人仪式诸面向》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1967) • 《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1974)
象征人类学专题——
“过渡、边缘与贫困:共同体的宗教符号”
Passages, Margins, and Poverty Religious Symbols of Communitas
一、Victor Turner理论简介
•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1969)
二、《戏剧、田野与隐喻:人类社会中的象征行动》
• 特纳的仪式研究作品,是二十世纪人类学最具影响力的 理论之一。 • “在我(的研究兴趣)从社会生活的经验,转移到概念化 与思想史的这个过程中,我几乎依循了各地人类学家的路 径。虽然我们将理论带到田野研究中,但这些理论只有在 足以呈显社会现实,才会变得有所关联。……它们甚至呈 现分散的资料如何被有系统地连结!透过某些庞大的逻辑 系统而被随机分派,这些概念类似在一个尚无法食用的面 团之中,具有营养的葡萄干。这些直觉洞察,并不是连结 它们彼此的逻辑细胞,而是在田野经验中,往往会存续下 来的东西。”
1.共同体、中介状态和底层社会地位三者关系
• 共同体: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诱惑。
– “政治领导人也概莫能外,毕竟谁不愿意彻底甩掉那套久穿 在身上的盔甲呢?”“中介活动借由贫困来象征各种现象和 关系,尤其是社会关系。”宗教中宣扬舍弃身外之物,财产 上的差异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不同。
• 例:“婚姻制度”摩尔根用“原始杂交”“群婚”代替一夫一妻制。 1.禁欲:异性关系演变为兄妹间亲情;嬉皮士:打破异性间的界限。 2.性变态:加强共同体包容性个体间相互理解。——抹去结构内部界 限,实现群体的同质性。 • 性——作为生物本能,已经受到文化的限制,通过不同形式对共同体 或结构进行表述。
2.共同体转变为结构
• “热情派”“千禧年运动”:警示性断裂(prophetic break) • 宗教和仪式结构往往扮演者支撑社会和政治结构合法性 的角色,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合法性也通过宗教符号来表达。 • “先知们的超凡魅力很快变得程式化”:先知们的历史 事迹充满神秘色彩,中介经验的典型;先知的事迹和预言 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以及不断重复的仪式过程中得到具 体化。 • 通过“强迫性重复行为”:产生于共同体的拥有“天启 神感”的各种形式,在象征体系中被一遍又一遍的模拟、 重复,最终被程式化并成为结构。“预言”成为社会行为 的典范和模式。
5.仪式:中介作用
• 仪式主持人,信息的“储存器”:本民族的宇宙观、价 值观和文化观,关于该社会的深层知识由此代代相传。 • 中介性的仪式包含结构:由指导性质的、由符号和观念 组成的结构。帮助“新人”掌握言语和文化中的各种符号。 (例:《右手的优越》罗伯特·赫尔兹)
(三)从结构角度看共同体
• 将共同体融入结构之中,它是一个即具有潜在危险性但 同时有又能给个体带来生机的时刻、领域或者说“飞地”。 • 存在主义:共同体是自发产生的。 • 本质上,共同体与机构相互对立,接触共同体是人类社 会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确实需要时常丢掉平日里 所带的面具和粉饰,摆脱他们的社会地位,哪怕只是中介 情境下装装样子。
• 共同体出现在中介阶段,仪式主体摆脱了社会结构的束缚。
2.局外感(outsiderhood)
• 局外感:被永久的或者按照某种归属法则被置于某一社 会体系结构之外、或根据情况暂时被隔离、或是自愿将自 身从该系统中分离出来,以摆脱先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的状态。(例:萨满、先知、灵媒、教士、嬉皮士、流浪 汉和吉普赛人) • 与“边缘群体”(marginals)不同:信奉的社会规范 和文化机制常常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对。(例:外国移民、 二代移民、暴发户[向上流动的边缘人]、落魄户[向下流动 的边缘人]、承担新的非传统角色的妇女 ) • 相同处:地位模棱两可;不同处:后者不能保证自己最 终在文化上找到稳妥的解决途径;前者暂时被剥夺的社会 地位知识一种仪式,由文化决定的“假装”。
• 中介活动的目的:并非建立起一套隐形的条理清楚的规则制 度,亦非要在不同因素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或相互调和的逻辑 关系并进而发展处一个内在的结构框架,而是要将文化划分成 多种不同的因素,并使其以各种可能甚至极为古怪的范式重新 组合。 • 萨特:社会现实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结构和规则,而且个体必 须服从,但是,特纳认为这是被制造的物质对于生产它的制造 者所作出的回应。结构产生于本生没有任何结构,但是却要受 制于自身所生产的结构的行为中。 • 中介活动:“本身没有任何结构的行为”“自身所生产的结 构”至今发生对立并由此促使人类生产高度自觉的社会阶段。 • 古老文化体系:象征性、意向性的条理和逻辑 • 新近文化体系:创新的勇气
– 智力:神话和原哲学思辨; – 体力:模仿动物的动作。
• (例:半人半马;天使)
(四)中介作用的文化机制:仪式、符号和神话
• 中介过称“ 抚平和消除”个体在结构中的地位。 • 结构和共同体取得暂时的平衡状态,被赋予了宗教地位, 但它却是与机构中的地位截然相反。(非洲部落首领和头 人进行就职)
1.宗教作为一种中介活动
1.共同体、中介状态和底层社会地位三者关系
• 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成员:行为最具有“直观性”,最接近 无意识状态; • 中间阶层:不得不按照规矩行事,尽管嘴上对不太守规矩、 没有节制的下等人或上等人进行谴责,但暗地里却十分嫉妒; • 深入接触共同体,减少或者彻底摆脱社会地位对他的影响, 表现“自然”特征而非“文化”特征。如,托尔斯泰和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