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法读书笔记

自由的法读书笔记
自由的法读书笔记

德沃金《自由的法》读书笔记一、道德解读

在《自由的法》一书中,德沃金阐述了一种解读和贯彻政治性宪法的特定方法,即“道德解读”的方法。道德解读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我们所有的人——从法官、律师到普通公民——都认为某些法律条文促进了人们对政治合理性和公正性的认识,并基于这样的共识来解释和运用抽象的法律条文。

由于政治道德先天注定是不确定并且是有争议的,将这些道德原则当作法律组成部分的任何政府,就必须决定谁对道德原则和诠释和理解最具权威,德沃金认为,在现今的美国体制中,只有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才具有这种权威。德沃金同时认为,道德解读在美国的私法实践中已不再具有革命性,因为只要律师和法官采取任何连贯一致的策略来解释宪法,那他们就已经在运用道德解读了。但是如果要这些律师和法官公开承认他们在采取一种道德解读,这一点确实具有革命性。

人们基于什么理由来拒斥道德解读呢?在智识上,道德解读似乎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区分,使法律沦为左右法官的那些道德原则;在政治上,道德解读似乎削弱了公众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自主权。但是,在实践上依赖于宪法的道德解读而理论上全盘否定这种道德解读,这使宪法理论陷于混乱;其次,否认道德解读也付出了政治上的代价,它使总统对法官的任命无所适从,因为总统任命保守派的法官,他们却常常作出自由派的判决;否认道德解读,同样也会使对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的听证程序陷于混乱,因为如果宪法是道德中立的,就不能质疑被提名者的政治道德观了,比如不学无术的汤姆斯大法官因此得到了任

命;最后,否认道德解读最严重的后果是它导致了公众对宪法制度和重要性的误解,在美国人心目中,政府不仅受制于法律,而且应该受制于原则。

道德解读如此重要,德沃金提倡在最普遍可行的层面上来阐述宪法原则,但是道德解读并不是对宪法的所有条文都适用。美国宪法包括了很大一部分既不是特别抽象的、也不是以道德原则语言来起草的条款,比如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总统必须年满35周岁的条款即是如此。德沃金要求对道德解读予以限制。首先,道德解读,对宪法的解释必须以制宪者所说的作为依据;其次,道德解读必须受到宪法整体性的约束,法官不可以按照自己的信仰来解释宪法。

道德解读给予法官太多的权力,为了限制法官的权力,人们转而寻求另外的出路。第一种策略承认道德解读是对的,但否认法官具有最终的权威来进行道德解读;第二种策略,即“原意主义”坚持通过制宪者所使用的语言来判断法律条文的含义。这两种方法,都无法获得实践的支持。

道德解读遭到了多数至上主义者的反对,多数至上主义认为,在重要事务上,最终作出的决定应该符合大多数或相对多数人的意向,或者说应该有充分的信息和足够的时间来反映他们的意向,而不是听任少数精英的道德解读。多数至上主义与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同的是,多数至上主义并不否认个人拥有受大多数人尊重的重要的道德权利。为了挽救道德解读,德沃金提出了民主的合宪性概念,民主的合宪性概念对多数至上主义政府持下列态度,即民主意味着政府受制于所有公民具有平等地位的条件,即他所谓民主的条件。究竟是道德至上主义的民主观念更好,还是反对多数至上主义的合宪性民主更合理,德沃金要求以民主社会追求的三大目标,即自由、平等和共有社会(博爱)来衡量和评判。

在考察这三大目标之前,德沃金首先考察了人民的概念。人民是指,人们集体行事,但有两种集体行为必须加以区分:统计性的行为和共同兼顾的行为。统计性的行为是指个体不具有作为一个群体的行动意识,群体的行动只起到个体行为中的某些功能的那种集体行为。比如外汇市场使美元贬值的集体行为就不具有这样集体意识。当集体行为不能被分解为个体行为的某些统计性功能时,当集体行为被设定为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集体性代表机构时,这种集体行为就是共同兼顾的。这两种行为之间的区别导致了对“民主即是政府来自于人民”的两种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是统计性的:在一个民主制度中政治决策要符合公民个体所组成的某种功能机构的愿望或投票表决结果;第二种是共同兼顾的解释:在民主制度中,政治决定由人民作出,而不是由某个由个体组成的一部分人来决定。在这里,德沃金与卢梭有着惊人的相似。德沃金认为,赞同多数至上主义前提的理由,是基于统计性的理解而不是共同兼顾的理解。

1、关于自由。多数至上主义认为,当政治决策与公民大多数所喜爱的或认为正确的相矛盾时,那么具有道德重要性的某种东西就失去了或受到了损害。究竟是什么东西受到了损害呢?德沃金认为是积极自由。比如宪法保护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等消极自由,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我管理的积极自由。

但是,对自由的理解应当是一种共同兼顾的而不是统计性的。按照统计性理解,个体对影响他人生活的集体决策的控制程度大小是由他自己所能影响民主决策的结果的能力大小来决定的,由于每一个个体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力如此之小,人们因此不能以个体自由受到损害为由而要求反对这种宪法限制。

如果说统计性理解的自由是个体对抗国家,共同兼顾的自由则正好相反,它以人民的全体来对抗国家,在共同兼顾意义的理解中,自由不是那种政府与公民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政治与整个集合起来的全体公民的关系,在这种理解

中,当我们接受大多数人的意愿来取代我们自己的意愿时,我们仍然是自由的,而当我们要听命于君主的指令时,我们就是不自由的。

多数至上主义牺牲了积极自由,民主的合宪性概念却与积极自由相容,因为它设定了社会的道德成员资格,所谓道德成员资格,是指在一个政治社会中那些能做到自我管理的人。有了道德成员资格,人民的概念就是共同兼顾的而不是统计性的,因为当我们接受大多数人的意愿来取代我们自己的意愿时,我们仍然是自由的,真正的民主制度就是建立在这种道德成员资格基础上的一种民主。

什么是道德成员资格的条件呢?德沃金认为有两种条件:第一种是结构性条件,一个政治社会必须具有某些结构性特征,比如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历史等;第二种是相关性条件,即社会如何使成员成为一个具有道德成员资格的人。首先,每个成员必须有机会在一个集体决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一个纯粹政治共有社会的运作过程必须体现出真正的对所有成员利益都平等对待的理念,最后,一个纯粹政治共有社会必须是一个具有独立道德标准的社会,它不能强行规定公民对政治的或道德的或伦理的各种事务的判断,相反,它必须提供条件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最终是自己的判断来达到对这些事务的共识。

2、关于平等。按照德沃金的说法,多数至上主义的平等是一种政治权力的平等,政治权力不是一种作用,而是一种影响力。影响力的平等是一个缺乏吸引力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一方面我们不原意让财富来影响政治决策,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决策又需要不均等的影响力。从共同兼顾的观点来看,平等并不是指公民间一对一的关系,而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整体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从共同兼顾的观点来看,政治平等是一种关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是人民在

控制他们的官员,而不是相反。在共同兼顾的观点看来,多数至上主义的司法审查制度或多数至上主义导致的妥协其实是损害了平等。

3、共有社会。共有社会的批评者认为,道德解读将最基本的政治决策权交给了一个法律精英阶层,这削弱和欺骗了公众的社会意识或应有的共同风险意识。德沃金认为,在一个共有社会里,人们固然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计划、语言、娱乐、假设以及雄心勃勃的理想等,但是,人们对共有社会的这种兴趣也可以在其他非政治性的,如宗教的、专业性的以及其他社区中得到更好的满足。

多数至上主义认为,如果对宪法公正性的讨论最终是由立法机构而不是法院来决定,那么这种讨论将更有质量,而且会吸引更多的民众以社团主义者喜欢的协商方式来参与讨论,但是德沃金认为,这种看法从许多方面看都是不精确的,因为多数至上主义对每个潜在的选民所产生的作用与选民本身对政治决策所产生的影响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联系,多数至上主义只是给选票,而影响不能用选票衡量。而将判决交给法庭,法庭将基于原则,而不是基于量的多少或政治影响的平衡。

最后,德沃金认为,解释宪法不需要多数至上主义,因为我们并不是在立法,而是就细节问题作出解释。排斥多数至上主义意味着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思想来寻求最佳解释:我们没有重大理由来试图强迫我们以某些多数人认同的模式去从事我们的实践。因此,德沃金提倡一种道德解读,并认为道德解读并不解决谁的解读将最有权威这样的问题。

二、堕胎争议

美国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被称为权利法案,它设立了三种类型的宪法原则:具体的,中等抽象的和高等抽象的,这些原则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社会的公民的平等和自由的宪法大纲。权利法案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它是全面而完整的,既保证同等关注,又规定基本自由;第二,从宏观上看,自由和平等相互重叠,在权利法案中,关于自由和平等这两个主要抽象条款中的任何一个本身,都同样的具有全面性并相互重叠;第三,权利法案给予法官难以想象的巨大权力。由于宪法条款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法官难以限制的权力,宪法修正主义试图将权利法案从一个宪法章程变成一个商务租赁性质的标准文件。外部修正主义不考虑宪法的真正含义,他们要求重写宪法,以符合最佳民主理论;内部修正主义则试图从宪法制定者的意图来解释宪法。但这些策略都不能成功,因为它们都未能架构任何一种前后一致的解释。

一般认为,宪法包含了列举的权利和未列举的权利,德沃金认为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他考察了有关宪法的三个论辩:第一个论辩是,平等保护条款创造了同等关注和同等尊重的权利,以此权利引出了妇女具有反对性别歧视的权利;第二个论辩认为,第一条修正案保证了象征性抗议的权利,由此可引申出个人有权利焚烧国旗;第三个论辩主张,正当程序条款保障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基本自由,包括隐私权,由此引申出妇女具有宪法权利实施堕胎。按照传统的解释,前两种论辩涉及到列举的权利,因为它们都是普遍权利的具体例证,相反,第三种论辩是关于未列举权利的,比如堕胎权,它与宪法语言仅仅具有脆弱和遥远的关系。

德沃金认为,这三个论辩之间差异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每一个论辩都是以排除这种差异所假设的那种语义学限制的方法来解释的,从语义学来看,我们

从言论自由中同样不能推导出焚烧国旗的自由。三个论辩的结论都不是由一个制宪者根据某些历史性期望或信仰或意图推导出来的,而是通过支持这一结论的政治原则而对宪法的一般结构和宪法历史所作出的最佳解释。既然三种论辩都是一种解释(即使程度有别),因此也就没有列举的和未列举的权利之分。德沃金认为,这种虚假的差异也存在于“从条款到条款”和“整体性”的推理方法之间,它们最终都是一种建构性解释,德沃金再次为整体性解释作了辩护,他认为法律解释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要求,解释受到最佳解释目标和解释一贯性目标的约束。

德沃金认为,整体性解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整体性强调司法判决是一种原则问题,而不是妥协、策略或政治通融;第二,整体性具有纵向的连贯性,法官的主张必须与以前的先例相符合,同时与我们的宪法设置的主要结构相符合;第三,整体性具有横向的连贯性,法官必须在他处理的其他案子中遵循他已经采用的原则。德沃金认为,整体性的关键是原则而不是统一性:我们不是受制于目录表,而是受制于一种理想。

1973年,联邦最高法院作出了一个重要判决,在罗伊诉韦德案中,联邦最高法院以7票对2票的多数通过的判决宣布:宪法保护妇女在妊娠早期施行堕胎手术的权利。联邦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包含如下三个内容:第一,它肯定了孕妇生育自主的宪法权利,同时宣布州无权以任何主观意愿为理由来禁止堕胎;第二,它认可州确实有合法的利益来管制堕胎;第三,它架构了一个很细致的时间表来平衡妇女的堕胎权与州的利益,它规定,在妇女怀孕的第一阶段(头三个月),州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禁止堕胎;在妇女妊娠的第二阶段(第二个三个月),州只有考虑在母亲的生命健康时才可干预堕胎;在第三阶段(最后三个月),即胚胎发育到可在母体外存活时,州可以判定堕胎为犯罪。

堕胎判决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如果堕胎是一个自我管理的事务,州有什么理由来干预妇女行使堕胎权呢。一般说来,州可以基于两种理由保护一种生命或利益:第一是派生责任,政府有责任保护它的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权利和利益的首要之点就是保证生命安全和不被谋杀这一权利,这一权利是由个人权利和利益派生出来的;第二是非联带责任,它不仅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而且保护一种客观或真实存在的人类生命,将生命视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而不是从特定的人民权利和利益中派生出来的。这两种保护在安乐死中会发生冲突,按照派生责任,社会应当允许安乐死,因为这是基于最佳利益的考虑;按照非联带责任,政府就有权禁止人们结束他们的生命,因为生命的本质性价值。

1、基于派生责任的考察。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的这场关于堕胎的重大的宪法论辩是关于州的派生责任的辩论,是关于胚胎是否有生命,是否有生存权利的辩论。胚胎是不是宪法意义上的人?对此,医学和神学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然而,宪法对此保持了中立,它没有宣布胚胎是与孕妇相匹敌的人,也没有否定。一般说来,州法只要不与宪法相冲突,它就能以各种立法保护胚胎的利益,这是否意味着州可自由的将胚胎宣布为人呢,就像它给予公司独立人格一样?弗里德就认为,既然宪法保持沉默,任何州就有宪法权利在本州疆域内宣布胚胎为宪法人,并以此为由来禁止堕胎。但是德沃金认为,这样的提议假设了州可以通过将新的类别的人添入到宪法人口里的方法来剥夺其他人的宪法权利,因为公民的宪法权利可能与其他人的相抗衡或冲突,就像州给予公司选举权,那么无疑会削弱其他人的选举权。

值得注意的是,德沃金在这里的论述是以人们有堕胎权为前提的,如果压根就没有堕胎这一权利,新增类别的人口也不会损害到其他人的权利了,然而,我

们果真有堕胎权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胚胎不是宪法人,而且州也没有权力创造一种这样的宪法人,但州仍可以立法保护一个胚胎的利益,就像它可以立法保护狗的利益一样。但是德沃金认为,在第三阶段之前,胚胎本身是没有利益(这不像狗),就像一尊雕塑对艺术家可能有利益,但它本身是没有利益的一样。德沃金进而认为,除非某物具有或有过某种形式的主观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心智的以及有形的生命,否则便不具有利益。有一种回溯的意见认为,如果你不堕胎,那么将来它就具有利益或生命了。德沃金认为这一意见也站不住脚,如果我的父亲出差,遇到我的母亲并有了我,那么难道就可以说如果不派我父亲出差是违背了我的利益吗?

2、基于非联带责任的考察。派生责任的争论不是堕胎问题的中心,因为即使胚胎不是宪法人,它仍然可能具有独立的价值,比如绘画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就具有一种本质性价值,如果胚胎具有独立的价值,州就应该有权保护。所以,堕胎的中心问题应该是:州能否合乎法律地主张一种在保护人类生命的本质性价值或神圣性中的非联带利益。这究竟是公民的自我决定呢,还是政府的道德责任?

德沃金承认胚胎具有独立的价值,因此州在保护胚胎上也具有某种利益,德沃金认为:一个社会在保护生命的神圣性中,也就是说,社会在关于任何形式的人类生命具有巨大的本质性价值这样一种意识中,具有一种利益,这种利益要求它的成员在作个人决定时必须认识到那种本质性价值。

但是州在保护这一利益时可能基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第一种目标是履行责任,州的目标只是使公民将堕胎决定作为道德重要性的事务来对待,公民意识

到一种根本价值,并根据信仰作出决定;第二种目标是服从规范,州的目标是使公民遵守多数人信奉的、对生命神圣性的存在和尊敬的规定和实践,他们只能在大多数人认为堕胎是合适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堕胎。

罗伊判例的中心问题,就是关于服从的问题,州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强迫人们服从,以保护多数人认可的价值,比如它可以征税来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那它也可以以同样的理由来禁止堕胎吗?堕胎在三个方面区别于保护物种问题:第一,堕胎对孕妇的影响要比征税对人们的影响大得多;第二,对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我们有着共识,而对于堕胎则不然,如果妇女必须生育一个畸形的孩子,那么她只是被迫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观;第三,我们对人类生命固有价值的信念是一种基本的宗教信念,但对待信念的态度并不一致,同样基于生命具有本质重要性,有人认为堕胎永远是不道德的,有人却相信堕胎是必须的,因为这样才能尊重人的价值。

3、生育自主权。当州不能保护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而仅捍卫一种本质价值时,即州基于非联带责任进行保护时,州就必须受制于下列情况而不可为保护一种本质价值牺牲他人的自由:(1)当州所禁止的人们的自我决定是那些关于基本宗教观点的四人笃信时;(2)当社会对所讨论的价值理解有分歧时;(3)当社会决定对一个被迫放弃自己抉择的人具有重大而又完全不同的影响时。这些限制涉及到个人的自我管理和隐私权,隐私权适用于堕胎,因为有关生育这一伦理决定符合隐私权原则所提供的检验标准。堕胎权也是一种生育自主权,生育自主权在以前的判例里适用于避孕,那么按照整体性解释的要求,它也适用于堕胎。

4、宪法条文依据。生育自主权的条文依据是什么?德沃金认为,宪法第一条

修正案禁止政府干预任何宗教的创立,它保障所有公民有权自由决定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与第一条紧密相连的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了州所受到的同样的限制以及州所负有的责任,这些条款保障了生育自主权。

德沃金的这一看法与其他人不同,很多人认为,许多隐私权案,比如避孕,可以在宪法的第十四条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中找到根据,德沃金却借助于宗教条款,因为他认为,一种认为人类生命具有客观和本质的重要性的信仰,具有显著的宗教内涵。

总体上,德沃金肯定了罗伊判决的头两项判决,他认为州的利益是州试图维护道德大环境的一种合法利益。对于罗伊判例的三月制划分,他认为:第一,在母体外存活性前后,胎儿的大脑可能发育到有足够的疼痛感;第二,在大多数案件里,选择母体外存活这一时间点给予孕妇充分机会考虑并根据最佳利益来决定继续或中止妊娠。所以,德沃金坚持罗伊判决不应有任何的本质上的变更。

5、罗伊判例的发展。在罗伊案之后,1989年的韦伯斯特诉密苏里生育服务部案对罗伊判例提出了挑战。但在1992年的东南宾夕法尼亚州诉凯西一案中,罗伊判决再次得到了肯定。

三、言论自由

(一)言论自由的价值

美国宪法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置于异常重要的地位。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政府不可制定任何……剥夺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的法律。在《纽约时报》

诉沙利文案中(277页),联邦最高法院认定: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政府官员作为原告在起诉新闻界诽谤案时,法院不得判其胜诉,除非他不仅能证明有关他的新闻报道的某些部分失实并损害其声誉,而且能证明新闻界的这一报道是出于实际恶意。

在此案之前,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只是非常有限制的保护,即布莱克斯通所宣称的:普通法里的言论自由权是一种仅仅用来反对“先决约束”的权利,政府不得阻止公民按其意愿发表文章,但是,如果公民所发表的出版物具有进攻性或危险性,那政府就有自由在出版物发表以后惩罚他们。到了20世纪60年代,霍姆斯和布兰代斯的观点取代了先决约束观,霍姆斯提出:“对真理的最佳检验便是使真理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被接受。”这一公式后来被总结为:政府只有在政治言论对社会显出一种“明确而现时的危险”时才能惩治这种言论。但是,在此时,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仍不适用于诽谤诉讼案,直到布伦南创立沙利文规则为止。

德沃金认为,沙利文案之所以成为一个里程碑,不只是因为它修正了宪法对诽谤罪的规定,而且是因为布伦南的语言和形象主宰了第一修正案。但是从尽善尽美的角度来看,他的判决意见还未对言论自由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智识基础。德沃金认为布伦南判决不尽善尽美的原因是它未能为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找出合理的根据。

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向来有两种根据:第一大类是从工具主义角度来认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人们具有本质的道德权利来诉说心声而需要言论自由,而是因为允许他们具有言论自由会施惠于我们大家,比如有利于反对腐败等;第二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是有价值的,这不只是言论自由带来的后果,而且还因为它是一个正义的政治社会基本的和结构上的特征,在这样的

政治社会里,政府将它的成年公民看成是富有责任心的道德主体。首先,具有道德责任心的人们强调按照他们自由的意志对生活中或政治中的善恶作出判断,或者对公正或信仰的真伪作出判决;其次,道德责任不仅是为了建立个人本身的信念,而且是将这种信念传达于他人,这是出于对他们的尊敬和关怀,出于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望来揭明真理,实现正义并保障利益。因此,就像布兰代斯法官所说的:言论自由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

但是,布伦南判决只是单纯地依赖于言论自由的工具主义理由,这使他判决的魅力大打折扣,因为言论自由的工具价值具有明显的局限。首先,它不能保护表面上毫无价值的言论,比如三K党的言论;其次,如果言论自由只是保障民主制的正常运作,那么,言论自由在艺术、社会和私人决定方面就远非那么重要了,比如博克就认为,第一修正案仅仅保护政治言论而不包括其他,决不能将这种保护扩延至艺术、文学和科学等领域。

所以,德沃金认为,沙利文规则还可以改进,不至于政治自由,还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

(二)色情文学

在麦金农和其他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下,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市颁布了一项反色情文学的命令,这项命令将色情文学定义为“用赤裸裸的性写实的形式,无论是以图象还是文字,表现妇女的附属性”。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争论(311页)。支持这一命令的法学家们提出许多论辩理由:第一,一个社会确实具有禁止色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层合理根据,因为色情文学对妇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攻击。首先,色情文学增大了妇女遭受强奸或身体袭击的危险性;其次,色情文学导致了对妇女地位的贬低。第二,对色情文学传播者来说,他

们的消极自由不仅与平等权相冲突,而且与积极自由相冲突,因为色情文学导致了妇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或社会上的附属地位。但这些论辩都站不住脚,因为肥皂剧也能达到同样的结果,而且,就像伊斯特布鲁克法官所说的,言论自由的关键点就是为了允许各种思想具有传播后所造成的结果,包括积极自由带来的不受欢迎的后果。

麦金农提出了平等主义的辩护,她认为,尽管色情文学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但它却触犯了另一种相抗衡的宪法价值,即根植于第十四条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中的关于平等的理想,该修正案宣布任何一个州都不得剥夺人们具有的法律所赋予的平等保护权。然而,对于德沃金而言,接受这样的思想是令人震惊的,因为那样我们接受的就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而是一个独裁的社会。按照麦金农的逻辑,政府可以禁止任何赤裸裸的、隐秘的或充满激情地表达任何可能会攻击一个处于不利地位的团体的看法或信念,否则无疑会损害这部分人的平等,这样,《威尼斯商人》就应该禁演。

事实上,人们的生活不仅仅受他们政治环境的影响,即不仅仅受立法者和官员行为的影响,而且会更全面地受到道德环境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等。而要形成这种道德环境,那就不得以人们的喜好或意见冒犯了那些有权使人们沉默或压制他们的大人物为由,来阻挠任何人通过私人抉择、爱好、意见以及楷模来影响共有的道德环境。

(三)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被认为是言论自由的具体应用。但是学说自由是不同于言论自由的,言论自由是一种法律权利,但言论自由并未保障每一个人由学术自由所赋予学者的所有权利,从法律上说,第一条修正案仅仅适用于抵制政府,当私人机构

强行将言论限制作为雇佣的前提条件时,它并没有违背法律,甚至都没有违背道德权利。然而,学术自由要求的却是,无论人们如何著书,如何论述,如何授课,某些机构都必须支持并帮助他们,这显然比一般的言论自由更有力。学术自由也受到工具主义的支持,同时它具有结构上的价值。言论自由在我们普遍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伦理作用。德沃金在此指的是伦理个人主义,它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尽力达到成功人生的责任,这是一种个人责任,个人按自己的标准判断何谓成功。它不仅为学术性探索创造一种明智的环境,而且是对个人信念至上观的鼓励和保护。

接受伦理个人主义也意味着接受随之而来的责任。首先,人们有责任不公开宣布他人的信仰为谬误。在自由社会里,这种职责得到一种良心权利的保护,这种良心权利禁止强迫人们违愿地表明某种宗教地、或道德的、或政治的态度;其次,人们有责任公开表明何为他所相信的真理。

四、博克的失败

博克在被里根提名后的参议院听证会上失败,未能当选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德沃金对博克的失败是幸灾乐祸的,因为博克对宪法并不持一种有机体主义的道德解读的态度,而是主张一种机械主义的宪法原意主义。

原意理解说强调,法官对宪法的解释只能按照制宪者们所意指的那种含义去进行解释。但是,制宪者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图,这两种不同的意图从完全不同的意义上构成他们所意指的内容。第一是语言学上的意图,即宪法包含的特定陈述;第二是法律上的意图,即以这种陈述为形式的法律究竟包括什么。比

如我对房产经纪人说:“请把房产以最高价出手,但不要采用不公平手段。”只要我说话的语调有所变化,那么可能就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经纪人可能会理解我暗示他可以采用不公平手段。可见,言辞与意图并不相同。所以尽管制宪者的语言学意图固定了他们的言辞,但并不是说他们的法律意图也固定了他们的行为。

博克是怎样解释法律的呢?比如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博克列出了四种表述:第一,这一条款并不具有将所有歧视行为定为犯罪的效果,而仅仅对制宪者们集体预测的那些歧视行为定罪。以此来理解,这一条款禁止在毁约的补救上对黑人的歧视,但不禁止种族隔离的学校,不禁止不利于白人的纠正歧视措施的配额制,也不禁止歧视妇女以及同性恋者的行为。

第二,这一条款具有建立使博克称之为“黑人平等权”原则的效果,这一原则主张,黑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得到一个公民应有的待遇,因此,学校的种族隔离就是违宪的。然而,因为这一条款只是奠定了黑人平等权,所以法官不可以采用此条款来否决纠正歧视措施的配额制或对妇女以及同性恋者的歧视行为。第三,这一条款具有建立不限于黑人平等权的种族平等权的效果。基于种族平等权,法官将视纠正歧视措施为非法,但法官不得将此原则适用于对妇女以及同性恋者的保护,因为这不是种族问题,而是性别和性倾向问题。

第四,这一条款具有建立一种普遍的平等权原则的效果,它将上面所有的歧视行为视为非法。

这四种表述每一种都陈述了一个真正的原意理解,但具有不同的形式或基于不同的层次,因而具有不同的结果。第一种表述是一种原始模式,它符合制宪者

的原初意图,但是博克显然不会采用这一解释,因为这一表述承认学校的种族隔离不违宪,而布朗案已经宣称种族隔离为非法。博克也明确拒绝第四种,因为他认为平等保护条款不适用于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歧视。博克选择的是第二种,但他没有指明他选择第二种而排斥第三种所依据的解释规则,在里奇蒙市诉克罗森一案中,他又支持第三种而否定第二种表述。博克究竟依据什么来解释法律呢?德沃金认为,博克是处于一种自由落体状态中,在此状态中原意理解可被任意解释,对他的判断所能作的唯一检验是他本人的政治本能。这一事实说明了为什么他采用原意理解的第三种表述来解释宪法禁止种族配额制,采用第一种表述来解释宪法并未禁止死刑,采用第二种表述来表明布朗案符合原意理解方法,而从不采用第四种表述,尽管他没有独立的标准将第四种表述与其他表述相区分。

博克没有任何持之一贯原则的个案式判决方式显然与德沃金整体性的道德解读背道而驰,所以德沃金“自己也很惊讶对博克的观点的憎恶程度会如此之深”。

与博克相比,主流法官们“以解释性的合法方式来探究每一种相互抗衡的原则是否符合制宪者的决定,并有助于使制宪者的决定具有意义,他们不是把制宪者的决定作为独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将这些决定作为一种包括宪法的一般结构以及联邦最高法院和其他司法判决的宪法传统的一部分,法官们通过以上的方法来检验这些互为对立的原则”。这显然是德沃金希望看到的结果,即对宪法持一种道德解读的立场。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

《高效课堂》读书心得 大丰市南阳中学夏文剑 读完苏鸿教授主编的《高效课堂》,总的感觉,这是一本对教学、教科研有指导意义的书,书中拥有各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案, 可以说是一本教学实践指导手册。阅读后,对比自己的教学情况,我 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发现了要奋斗方向,真的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以及如何做才能 让自己的课堂高效。书中苏教授对教学活动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深入的诠释,读后深受启发。 首先是备课,在当前高效课堂大背景下,精心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好的教案,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必须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 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而根据最近的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 我认识到我的备课应该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再加工,再创造! 其实,读完整本书,我收获最大的是关于听课。以前,我听课仅仅就是把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对于个中缘由,是好是坏思考的特别不够,以前我听课特别佩服那些能现场分析解说的老师,我的消化大多 在听课后,这样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吸收效果大打折扣! 听课如同读书,听的目的不同、态度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如果仅仅是为了消遣时间,读书不必太认真,也不用记笔记,浏览式的 看一遍就行,看后也不必掩卷深思。如果看后还要写出书评或读书笔记,那就大不一样了,不但要认真阅读,字斟句酌;还要不断思考, 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特点;甚至还要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 了解作者的意图等。 与读书相比,听课更为复杂,因为书本是平面的,课堂是立体的;书本是静止的,课堂是灵动的。所以评价一节课比分析一篇文章更难。评课不但反映了评课者听课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评课者的教育理论

培根随笔读后感400

培根随笔读后感400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400,欢迎浏览借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读过很多长篇小说之后,培根随笔的每一篇小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培根随笔》这本书语言简洁,而且很富有哲理,令我受益匪浅。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句句都是经典哲理和名言,短小精悍,令人遐思! 在"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并且如果我们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品德高尚,也不至于会被人所嫉妒。 还有很多"论"、"谈"、"说",蕴含着丰富的这人生哲理。还有许多论点比如论美、论友谊、论家庭……其中句句都是名言警句,可是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也可以说是很矛盾。其实,人无完人,一句老话: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达到培根随笔中那些思想境界。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的美。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这本书里,让我学会了很多的哲理,我要多读这本书,让这些哲理永远记在我心里。 我看到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的文章,散发着古老的悠远的的历史的味道。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读书笔记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读书笔记 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渴望,我再次捧起《小学科学课标》,再次领悟课标精神。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小学阶段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内容按照《标准》的要求,围绕明确的科学概念展开;要考虑该年龄段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认知发展的特点;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建构科学概念的起点。引入科学探究过程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探究活动要有

足够的实验环节,提供观察和讨论的机会,以逐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和使用推理模型;要提供合适的记录方式。要给教师提供明晰和足够的背景信息;要有明晰和足够的支持教学各环节的指导内容,包括教师的关键问语;要给教师提供进行形成性评测的建议和标尺;要考虑学生性别、民族的特点和特殊的需求;要对安全和卫生提出明确的提示;指出在完成某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的特殊设备和器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人才资源、实物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从空间上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资源 教师是科学课程中最关键的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课程资源建设的首位,加强各类职前、在职教师培训。实物资源包括科学教室、实验仪器、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光盘、挂图、网络设施,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利用这些资源,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信息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它的获取主要来自教材、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和公共信息资源。 校外资源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与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指导。发挥社区、各地科学技术协会和科

精选高效课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3篇 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三)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3篇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 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3篇语文高效课堂心得 体会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效课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 读了《高效课堂》一书后,我深有感触,高效课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游戏中学习。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没有真正领会到它的内涵。 我曾试过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但终因担心学生的成绩和不好把握而不了了之。因此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明白,讲了又讲,有时学生听烦了,也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也一直为此而苦闷。 通过学习我深知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出头、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高效发展。对教师而言具体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认识上,从少知到多知,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

兴趣的过程。 高效课堂是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教学的协调、和谐,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提出高效课堂主要是针对原有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回头看看我们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曾经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物主义。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综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能谈得上高效吗? 显然,只要我们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反复的磨练,造就了自信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进一步练好教学的基本功,学会反思和创新,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心得体会2 当今的教学需要高效,而高效课堂就是要达到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的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然而,高效课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只要备好课就

培根随笔10篇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10篇读书笔记400字左右 1.论青年与老年,青年与老年进行比较:显示出青年与老年的优点与缺点, 青年人会为了某些事情过于冲动,往往掩盖了理性的判断,青年人较适于发明而不适于判断;较适于执行而不适于议论;较适于新的计划而不适于惯行的事务, 青年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这个世界不断发展的动力。可老年人呢?老年人沉稳而且善于判断,能够很好的把握局势。老年人也曾年轻过,但经历一路的坎坷后,老年人的棱角被磨平了,没有曾经的冲动与轻率。做事情,老年人喜欢固守平稳的路线走,把握局势。 作为一名学生,尤其是除中学时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青年的那般有满腔热情,有冲劲的激情与活力,但我们又必须学习老年的谨慎与敏锐的洞察力 青年时期总是有很多的缺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老年人身上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少犯错误,为成功打下基础。培根的《论青年与老年》让我们明白,青年人应该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实现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志大才疏的人,年轻时抱负很大,晚年却不足为训。一生事业有始无终———培根 2.论厄运;;生活就像波涛起伏的海洋,人生如小舟飘浮于海上,有时候一帆风顺,有时候帆破桅断,真正勇敢的人,一定会正视并战胜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逆境与厄运会为成功者打造天梯,而顺境有时候反而会使人庸庸碌碌。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不没有希望”。这一句让我为之震撼,使我认识到,我应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厄运,在厄运面前要学会坚忍这本书包含着培根的思想与情感的价值观“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所以我应该学会“直面人”,学会正视人生的苦东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过东面的健康人格。培根认为与厄运搏斗能磨励出坚忍的美德,最美好的品质出在恶运中被显示的,“使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话;真下的强者,关于从顺境中找表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效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他们的话让我在苦难面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 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在明丽的背景上。——-培根 3.论逆境;培根在书中对顺境和逆境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话说道:“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佩。”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拥有永远的一帆风顺,逆境是难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学容易在逆境面前低头。有一句话说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是的,没有逆境,我们的人生将平淡无奇;没有逆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并坚持将其打败,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逆境,是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火炉。请那些成长在逆境中,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不要悲伤,不要哀怨,不要让不利的环境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应该舒展开自己的双臂,去拼搏,去创造!

《科学与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与方法》读书笔记 朱尔。昂利。彭加勒(JulesHenriPoincaré,1854~1912)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 学家、物家和家,他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广泛的研究和杰出的贡献而遐迩闻名,赢得了同代人和后辈人的赞誉。更甚有人说他是一位“无比伦比的数学家、敏锐的物理学 家和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科学与方法》一书共有四编十四章,它完整地包容了彭加勒关于事实及其选择的指 导原则的见解。虽然它并没有像普遍流行的某些科学方法论指导书那样构造严谨细密的框架,其中的内容也只是或多或少与科学方法论问题有关,但它无疑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 因为它是由富有智慧的科学大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正确的科学理论。也是彭加 勒通过自己发明富克斯函数的亲身体验,对数学发明的心理机制的探索等,才会有如此深 切地领悟。 书上介绍:数学的真理是用一连串无懈可击的推理从少数一目了然的命题推演出来的,这些真理不仅把它们强加于我们,而且强加于自然本身。每一个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 演绎,便可推出许多结果,于是每一个实验将使我们了解宇宙之一隅。这便是科学大家对 数学的态度,充满了热情和执着。方法离不开科学,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更深 层次地探究宇宙的奥秘。科学作为物质利益的源泉和归纳推理的训练学校,对此我们丝毫 没有怀疑,但请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精神世界的巨大财富是有可能在科学的实验室里发 现呢,还是被启示给那些只填满了科学思想、并只以各种科学的方法训练过头脑的科学家?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说过:科学家是在理性的最高法庭上对自然界最忠实的诠释者。但毋 庸置疑的是科学家的头脑只能顾及宇宙之一隅,永远也不能囊括整个宇宙。一位能与高斯 相媲美的数学家,同时拥有着哲学家的身份,他说过“唯有康托尔主义和逻辑斯谛处于考 虑之列,对于某些东西有用的真正的数学,可以按照它自身的原则继续发展,而不必为在 它之外掀起的风暴伤脑筋,数学由于其平常所取得的成就而一步一步地前进着,这些成就 是决定性的,从来也不会被抛弃。”这就是他科学工作的“副产品”。这段话给我的印象 很深刻,因为它使我对科学方法,对数学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人类 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这是肯定的。很多人看到科学带来的进步和毁灭。却从来没有 思考过科学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什么。又有多少人是理智而全面地看待科学与方法的? 简单来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而科 学的价值则是带给人类智慧和思考的享受,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小镇,她没上过正规学校,但受 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她终身未婚。奥斯汀的作品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当时英国乡村 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与田园风光,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风波,一扫当时文学界假浪 漫主义潮流。 在彭加勒的世界里,科学是美的。科学是思想上的美,是有深度的美,是独特的美。 而这种美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纯粹的理智能够把握它。这种美给予物体,也可以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一、《培根随笔》的名句 ?知识就是力量。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 ?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培根论说文集》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培根论说文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培根论说文集》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培根论说文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 望。--- 《培根论说文集》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 美。--- 培根:《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培根论说文集》 ? 饶舌的人多虚妄。

《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高效课堂-优秀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1 读了《高效课堂》一书后,我深有感触,高效课堂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游戏中学习。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没有真正领会到它的内涵。我曾试过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但终因担心学生的成绩和不好把握而不了了之。因此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生怕学生听不明白,讲了又讲,有时学生听烦了,也不一定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也一直为此而苦闷。 通过学习我深知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出头、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高效发展。对教师而言具体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认识上,从少知到多知,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程。 “高效课堂”是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追求教学的协调、和谐,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提出高效课堂主要是针对原有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而言的。回头看看我们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曾经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哨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

“唯物主义”。“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综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能谈得上高效吗? 显然,只要我们把自己真正的放在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反复的磨练,造就了自信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进一步练好教学的基本功,学会反思和创新,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范文2 寒假,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读一本书,我选了苏鸿教授主编的《高效课堂》。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感觉,这是一本对教学、教科研有指导意义的书,书中有对各种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阅读后,对比自己的教学,我不仅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也发现了要奋斗方向,真的是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以及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高效。书中苏教授对教学活动的五个环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深入的诠释,读后也是深受启发。 读完整本书,我收获最大的是关于听课的。以前,我听课仅仅就是把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对于个中缘由,是好是坏思考的不是很多,以前听课,我还特别佩服那些能现场分析解说的老师,但大多在听课后,我才会消化,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吸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初中生笔记10篇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初中生笔记10篇 《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培根随笔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这本书是由弗朗西斯——培根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这部书包括五十八篇散文随笔,重在对人性中的某个侧面或人生的某种境遇阐述风解。其中涉及了真理,宗教,信仰,婚姻,爱情,善良,勇敢,贵族,旅行,友谊,强国之道,财富,言谈,青年与老年等人生各个方面,涵盖范围广,同时也都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真理篇里,他诊断人的弱性在于: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其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思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恶习,从面使人们认识自己的弱性,克服弱性去追寻真理,因为世上没有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误更愉快的了。韬晦篇指出在人的各种处理问题方式上以及政治中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也教给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深刻而明智的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嫉妒篇里指也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嫉妒是最为感人心智,最持久的了,使我们认识到嫉妒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是一种属于恶魔的品质。趣也嫉妒的黑暗牢笼,我们方能活得轻松,自由,阳光。勇敢篇论述勇敢虽是盲目的,但勇敢之盲目正是他作为实施的理由。因为他不会过多的考虑途中更多的危险与困难,而会变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见困难时要坚强的面对,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没有过不去的困难。我们要学着用微笑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认为培根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的虚浮小人,他为了名利可以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一) 在这一次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可拍的科学》,这里面有很多关于毒药的液体还有我们平常吃的东西重点毒素。 比如在1912年11月20日的一支探险队伍在南极他们遇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宁尼斯掉入了一个可怕的裂缝中。他们一整天都在对着裂缝呼喊,希望能够听见微弱的呼喊声,但是他们没有听见一点声音。默茨-由于吃了太多的哈士奇肝脏所以他也死了。后来道格拉斯。莫森 的头发开始脱落还有身上的皮。读到这我不明白他的头发还有身上的皮为什么会开始脱落,后来后面告诉了我答案,就是杀死默茨,差点要了道格拉斯。莫森的命是什么怪病呢?事实就是他们中毒了——凶手就是肝脏。北极哈士奇的肝脏和其他动物一样储存着大量的维生素A使人吃了以后引起腹痛呕吐皮肤和头发脱落,杀死一个青年人轻而一举。道格拉斯。莫森是幸运的,他能活下来是因为他吃的不是太多。 听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生活中的食物不能吃太多,还有盐,他不止一种毒素而是两种——钠和氯。这两种毒药以盐的形式结合,就像一个“邪恶二人组”。 读了这一本书让我懂了许多知识。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二) 从上一年起我就开始看《可怕的科学》系列,昨天我的姑父又给我带来了新的一本《可怕的科学》,我迫不及待地接过那一本书,哇塞,光题目和封面就令人毛骨悚然,题目叫“杀人疾病全记录”,封面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紧紧地抓住了医生,这让我吓的战战兢兢的翻开了第一页,唔,不知内容是不是更

令人害怕呢,先让我看一下前言。 哦,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但里面还是有些可怕之极的咄咄怪事比如护士喝下粪便。再比如科学家死于他正研究的病症。 还有,医生们就某个病症争论不休互相残杀。呵呵,我已经休克了,不过,正更加吸引我了,我倒要在这恐怖的疾病世界里去看个究竟,不过这本书不但对我们描述了各种疾病和病菌,而且告诉了我们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这本书很有幽默感,但这本书经常被人误解成漫画书,因为里面有太多有趣的图了,对于这本书,我对他永远支持,读过这本书,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杞人忧病”了,这本书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我也会把我的科学老师“打垮”我可以凭借这本书,在小学生里称王了,但我还要接着探索《可怕的科学》,一起,加油!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三)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好书——《可怕的科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的器官应该怎么保养和器官的介绍,例如人身上的毛竟然比黑猩猩身上的毛还多,只是人的毛又细又短;黑猩猩的毛又粗又长。再举一个例子吧,一年里就会诞生亿个新生儿童,可见速度是十分快。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感想。想起自己以前好吃懒做,吃东西时狼吞虎咽,觉得好吃就一下子吃很多,()把我的胃放在一边都不管“他”的健康。开完书后,自己感到惭愧不已;脸红了,垂头丧气的低下了头,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耻,在这以后我再也不狼吞虎咽,开始细嚼慢咽起来,胃的负担逐渐减少,他好像在说:“ 谢谢你身体的主人,现在我更加愿意为您效劳了!”这次改变全靠《可怕的科学》这本书里的知识。 高尔基说“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一定要多看书,收获更多知识,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出贡献!

高效课堂22条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22条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在新课改的今天,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通过读《高效课堂22条》这本书,使我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

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三、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四、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弗兰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们并不陌生:“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随笔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他的“人生哲学”。 在他其中的一篇随笔《谈美》中,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这篇随笔举例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觉得这是由于他的男权视角与贵族视角在支配着他的“笔头”吧! 在谈《论厄运》中,他写道:“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许也有一些好运而伴随到来。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培根读书的感想,充分的描写了读书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随着读书的不同而改变。 《论友谊》中,他说:“凡与朋友分享快乐者,都会感到其乐更甚,而凡是把忧愁告诉朋友者,都会觉得忧愁顿减。”强调出人与人之间友谊的重要性。让朋友来和你一同分享快乐,一同分享忧愁吧。

培根说得好,“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读书的经验主义者深思。 读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对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权视角。读培根的《培根随笔》和其他的书,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具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机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上、由观察而获

科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

————————————————————————————————作者: ————————————————————————————————日期:

关于科学的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 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小时候每当家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的时 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家。而且上了这课我才知道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想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

老师读书笔记 读《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会

老师读书笔记读《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 会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李炳婷先生所著的《高效课堂22条》,看完后最深的体会是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首先,它给了我们一个对高效课堂的一个整体认识,它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形象的概括了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像在超市里选购东西一样,我们的准备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参与是积极主动的。明确了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有方向,我们才能达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再者,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策略、模式以及课堂要求。也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我们上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时间备空间等等。其中强调了:1、师生互动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甚至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课堂所求,是教师备课的关键,这样课堂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讲授。课堂激励,心理暗示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寻找合乎教学规律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互动方式更是至关重要。2、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授在课堂上不能超过一半时间。学生的吸收消化和能力的提高还有待于课堂和课下的消化。生生互动,不失为一种课堂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的方法。我主要是讨论、写文章互评或展示等方法3、抓落实,合作学习,落实的方法很多。但有一条必须注意,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自检自查收获不小。4、要有小结和巩固练习,根据课堂所学,教研组制定的一整套的公共练习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以小结形式写论文,写作文,讨论,对所学有了解。 第三,它给出了高效课堂的评价形式,它是多样的,看老师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在引导地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是否有效的促进了学习的迁移。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及心得体会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及心得体会 培根随笔读后感书评300字: 这本书算是鼎鼎大名了,早已成为了世界名著,被全世界的读者喜爱,自然是文化瑰宝。书中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爱情、友谊、婚姻、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读了这本书,我不得不为这位英国哲学家的才华所折服,他的文字看似平淡,却十分有哲理,能够引起你去思考很多东西,这不是一般的作家能股做到的,也正是哲学家的长处和优势所在。书中关于爱情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也非常喜欢,读这本书,可以帮助学生们从思想层面进行教育,让他们成长的更加健康快乐。 阅读书评:这本书可以打8.5分,本站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孩子们能够认真细读,体味里面的内涵,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深意。 培根随笔好词好句好段读书笔记摘抄大全,欢迎阅读赏析! 一、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好词摘抄: 憧憬、朴素、聪慧、不足为惧、虚惊一场、矫揉造作、晶莹透亮、朝气蓬勃、深藏未露、光辉灿烂、延年益寿、念念不忘、拒之门外、软弱可欺、言辞审慎、举手投足、无忧无虑、暗自悲伤 二、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1、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如果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恒的定律。 4、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5、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6、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与希望。 7、适时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以及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并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适当暴露事件中真实的某一面,目的却是为了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部分。 8、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由于自己的缺陷无法弥补,因此需要损伤别人来求得心灵的宽慰。 9、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10、如果她对别人的痛苦怀有同情,那就表明她的心脏像那高贵的树一样,她流出治疗或者镇痛用的香树脂的时候,自己也

科学读后感

科学读后感 科学读后感范文一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了解它吗?你知道它的年龄、身高、体重吗?你知道它的作息时间、构造吗?来,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地球的日记》,去了解地球的秘密吧! 这本书里藏了许多小秘密,打开这本书,首先我知道了为什么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转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在随着地球一起转动的缘故。宇宙中的天体离我们太远了,虽然,它们因地球自转也在相对移动,但我们往往觉得是它们在绕地球转。 《地球的日记》里记着地球的身世,它的诞生、年龄、身高、体重,还有它的作息时间、独特构造等。地球的日记里藏着这么多秘密:它制造了我们熟悉的风云雨雪霜露、闪电和雷鸣,幻化出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美丽无比的彩虹、五彩缤纷的极光,它还描绘了高山平原的壮美,江河湖海的广阔,瀑布冰川的雄伟,沙漠戈壁的苍凉,讲述了岩石兄弟的故事,大陆与海洋的传奇,还有惊心动魄的海啸,诡异的厄尔尼诺现象…… 《地球的日记》让我了解了许多许多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拥有空气与水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随着对它的了解,我更加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何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如何对已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这是当今全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探索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保护地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地球的日记》能够不断地续写下去。 科学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我读了地球科中的化石与燃料知识点,文中介绍了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和煤是怎样形成的,还说了琥珀也可以保存化石,说了超龙的脚有16.5米高,超龙的脚都已经有那么高了,我猜超龙的脖子一定有20几米高了。还说了鱼化石通常发掘于干旱的地区,又告诉我们汽油、煤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期的动、植物衍变而成的。 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我知道了化石是由远古生物留下的遗迹,或者遗骸形成的,煤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并且知道了煤是不可再生能源,几百年后,人类将没有煤可用,所以我们要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电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 我读了地球科学(一)以后,知道了许多地球的知识,有动物的、有行星的、还有许多自然界中的东西。 我们先来说说蚂蚁,蚂蚁是昆虫。像所有的昆虫一样,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有三对足、蚂蚁很强壮,它能举起比它体重50倍的物体。 我们再来说说蜘蛛,蜘蛛是昆虫。蜘蛛的身体,分为两部分,有四对足。大多数蜘蛛有八只眼睛,但没有耳朵,它们是用腿上的毛感知声音的。

《高效课堂》读后感(章节阅读感想)

《高效课堂》读后感 苏鸿主编的《高效课堂》是一本对教师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有指导性意义的好书。该书从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评课五个环节展开系统性分析,详细介绍了教学各环节的目的意义和需要把握的重点及细节,书中对教学活动开展所进行的讲解剖析对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会有实质帮助。 第一部分是备课。书中明确指出了现实中备课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备课不仅仅是准备教材资料和为教而备搞形式主义,不能以教科书和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目标,更不能只是把教学内容讲完了事,而要重视学情,使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受到足够重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提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备好课,在备课时就需要留好一定的空间给学生,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反映及时对后续内容作出调整,在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前提下所进行的备课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在教材处理上,书中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不可改变的“法本”,指出教材是为教学任务目标服务的,而不是教学任务只为了把教材解释完,不能本末倒置,这一点本人非常赞同。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和参考资料,从我们学校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目标来说,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任何一本教材都是作者从自身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出发而写,所用的范例是作者认为合适的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况且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也较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并增减及至自己制作一部分的教学素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教材已经不局限于一书一册,合适的网络资源也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甚至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网络上的案例反而更能体现专业课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统一发给学生的教材,教师也需要在对教材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绝不能照本宣科。

看培根随笔的读后感9篇

看培根随笔的读后感9篇 我今天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培根随笔》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读一读。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他的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的论是我们人生上的缺点和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谈及的问题有发人深省的见解的独特方式,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内容应有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内心世界问题。这些篇章中也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就比如说文中的”论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写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数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么样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我也经常会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试成绩发下来,没有其他人好,会闷闷不乐。而培根所说的:”从而刺激了他们,耿耿于怀“我会奋发图强,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论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心灵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样,莲花的清高高洁,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贵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断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并不是那样,也许外表丑陋但内心并不丑陋,有所长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虽美的人多半是胸无大志平庸一生,但这些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有许多容貌美丽且德才双优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还有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世界上的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