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第一单元旅游活动基础知识

第一节旅游活动概况

旅游、旅行、游览

旅游的定义是历史发展的

产物。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还鲜见“旅游”二字,更多

的是沿用“旅行”一词。在国外,

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也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

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

即旅行。“失其本居而寄他方,

谓之为旅”,这是中国最早关于

“旅行”的定义,它指人们在空

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游”即游览,古人把“游”解释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这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外出游览活动必须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观念是很强的。

所以,“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种活动的统一。在现代汉语中,“旅行”和“旅游”二词可以大体相通,这是我国对“旅游”这个概念最通俗的表述。但严格地说,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旅游是有动机内涵的,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体;旅行仅是一个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因此,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任何关系活动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活动的整体人类活动的高级消费形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即除了支付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必需品外,还有余额可供其它项目选择;二是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即扣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家务休息时间以外的时间,且余暇时间应有连续性;三是具有旅游动机,即人们对旅游活动有兴趣,这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养水平相关。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

对旅游者产生一定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各种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分别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但它们并不等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而是特指那些能夠满足旅游者美的享受的审美对象。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它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得以结合,最终实现

旅游活动的条件和手段。主要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旅游业是旅游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旅游发展的推动者。

旅游活动的特征

古今中外,贯穿于人类旅游活动始

终的特征是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

综合性。

●旅游活动的审美性。旅游是一项综

合性的审美活动,它集自然美、生

活美、艺术美为一体,熔文物、古

迹、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

乐、戏剧、风情、美食等于一炉,

除能夠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

美需求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生理、

认识等方面的需求与欲望。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是人类的

一种空间活动,离开日常生活地到另一个地方作短时期逗留,去观赏异地风光,体验异国情调,同当地人交往,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一个地区异地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就越大,旅游者的感受也会越深,该地旅游业也会越发达。

●旅游活动的流动性。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的流动性。旅游者为了实现

旅游目的,必须能夠顺利地从自己的常住地转移到异地景区,并从一个景区向另一个景区转移,这就产生了流动,也就是旅行。只有旅行,游览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形式,所以旅游必须以旅行为前提。

●旅游活动的综合性。表现在:第一,旅游活动的构成除包括人们通常说的

行、游、住、食、购、娱六大主要方面需求外,还包括通讯、医疗、洗理、修补、出入境等方面的需求。第二,旅游活动既涉及自然方面的事物和因素,又涉及社会方面的事物和因素。第三,旅游需求使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许多部门和行业为其提供服务。

活动

1.说一说旅游、旅行、游览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自己某一次旅游(旅行、游览)活动的主要内容,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旅游景观类型、特性、价值

旅游景观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山景苍山翠岭,幽谷奇峰建筑园林

水景浩荡江湖,流泉飞瀑寺观佛窟

海景碧海金沙,岛屿风光帝陵古墓

地景水乡田园,草原大漠城市风光

云景云霞变幻,太虚万象摩崖石刻

洞景洞天福地,钟乳奇石文物艺术

花景名贵花卉人造景点

林景森林植被民俗风情

其它珍禽异兽等美味佳肴

神话传奇等

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一)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

形态美指地象、天象的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综合美。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概括为雄、奇、险、秀、奥、旷、野等几种典型的风格特征。

●以“雄”为美的景观。雄是指一种壮观、雄伟,意

味形象高大,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

势,是巨大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如五

岳之首的泰山,向以雄伟著称,有“泰山天下雄”

的赞誉。其绝对高度为海拔1545米,但其相对高

度则达1360米,且骤然突起,山势陡峭,凌驾于

齐鲁大地之上,具有通天拔地之势,给人以高大雄

浑之感。杜甫《望岳》一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两句,形象地道出了泰山雄伟壮观的审美

形象。

●以“奇”为美的景观。形

态光怪陆离,奇异多变,往往给人一种巧夺天工

而非人力所为的感叹。我国以奇为美的景观首推

黄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两登黄山,以“生平

奇览

”、“步步生奇”、“五岳归来不

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等溢

美之辞,盛赞“黄山天下奇”

的独特景象。黄山奇美,主要

源于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黄山景区72峰均高千米以上,

沟壁交错,层次丰富,构成连

天涌地的峰海奇观。黄山岩石

久经风化,断裂纵横,曲直圆

方,其状“如笔、如矢、如

笋、如林”或“似人、似物、似禽、似兽”,遍布于山脊、峰顶、陡崖上,构成“仙人指路”、“猴子观海”、“松鼠跳天都”、“金鸡叫天门”等系列石奇景观。黄山的松苍郁挺拔地盘结在危岩或峭壁上,其“无树非松,无松不奇”和“近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等景象,给黄山奇美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内容。黄山“四奇”中,峰、石、松三者处于相对的静态,唯云海如锦似缎,变幻无穷,使峰、石、松变得丰富摇动起来,幻化出动态美和朦胧美的奇特景致。

●以“险”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形状陡峭,气势险峻,坡度特别大,山脊

高而窄。西岳华山,素有“天下险”之称。如想登上华顶,领略“西岳狰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景象,就须攀登30里,历险数十处。其

中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

上天梯和苍龙岭等险道,令人望而生畏,

不寒而栗。特别是苍龙岭,长约一里,岭

脊仅宽一米左右,光滑圆溜,形如龙背鱼

脊。岭西壁落深渊,直下700余米;岭东

绝壑悬崖,似觉无底,故有“背无一仞阔,

旁有万丈垂”的描述。恒山的悬空寺也以

神奇惊险著称,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一座寺院“吊”在三根马尾上,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

●以“秀”为美的景观。秀美是风景中最常见的一种审

美形态,一般有良好的植被覆盖,山水交融,色彩葱

笼,生机盎然。其形态别致丰满,轮廓线条柔和优美,

给人一种甜美、安逸、舒适的审美感受。所谓的“秀

木含秀气”。“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

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都从不同侧面揭示出秀美景观的审美特征和构成要

素。峨眉山之所以享有“天下秀”的美誉,一是因为

远观其形,“此山云鬟huán凝翠,鬓

bìn黛遥妆,真如螓qín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二是因为植被葱翠,水草丰茂,色彩雅丽,四季常青。杭州西湖的秀美,从苏东坡的“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诗句中得到形象的描绘。

●以“幽”为美的景观。常以崇山幽谷、山间

盆地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

的高大乔木,构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环

境。幽美在于深藏,景藏得越深,越富于情

趣,越显得幽美。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

房花木深。“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之美,

就美在一个“幽”字上。宏观青城,如一个

天然陶铸成的大青瓷瓶,幽雅古朴。游人沿

山间小路上山,两侧苍松翠竹,碧绿成荫,溪泉清澈见底,潺潺入耳,偶尔传来鸟鸣声,“鸟鸣山更幽”,有一种幽深莫测的神秘感。

●以“奥”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比“幽”美更为复杂深隐、封闭迷离。如

四周崖壁环列、通道如隙的“一线天”式的景观;曲折而出、深奥如井的溶洞景观都属此类。游人进入其内,顿感奥秘无穷,幽深莫测,如扑朔迷宫。号称“天下奥”的武陵山区,植被复盖率高达90﹪以上,峰密森立,遮天蔽日,溶洞棋布,迷离神奇,对探幽访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以“旷”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的视域开阔宽广,形态坦荡,给人一种心

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凡能称“旷”的,都为人们的视线没有阻隔、放眼四望茫无际涯的景色,如浩渺的水面、苍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从内蒙古大草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登黄鹤楼的“唯见长江天际流”,各种旷景无不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最典型的“旷”美景观首推“八百里洞庭”。

●以“野”为美的景观。这类景观属于原始自然的产物,纯真古朴,富有野

趣,一般未受人类干扰、雕饰或破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大漠荒原之野;“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山林之野。

近年来开辟的九寨沟、张家界和神龙架等景区,其山、水、石、林、洞等仍处于原始状态,保持着荒洪自然的风貌,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野趣”

神秘之感。正所谓有“九寨风光人间稀”之说。

活动

1.说一说自然景观形态美的几种类型?其各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讨论:从地理角度说明我国“南秀北雄”自然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色彩美自然风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万象纷呈,极其丰富。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最易于被人们直观地感受,给旅游者带来欢乐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西山红叶好,深秋色愈浓”……大自然中色彩之绚丽,色彩之变幻莫测,令人着迷。

●四季之色:“苏堤春晓”突出春色,“居庸叠翠”突出夏色,“西山红叶”

突出秋色,“西山晴雪”突出冬色,故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之说。秋季的山野,黄红(变色树叶)、白(白桦树干和芦花)、绿(常绿树),色彩斑驳,较之其他季节尤为动人。“香雪海”(梅林)、林海雪原以其纯白洁净而富有魅力。

●山色:近山绿而远山蓝,渐远渐淡,层次分明,直至天边。

●石色:色彩相对稳定。如碧水丹崖的武夷山(红色砂岩构成的丹霞地貌)、

青色石灰岩构成的路南石林、四川江津县的黑石山、浙江乐清县的白石山、新彊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等。

●水色:水本无色透明,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由于所含矿物质及洁净程

度的不同,或受天色及周围景物的影响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因含沙量大,成为世界上特有的黄色巨流,在阳光下像一条金色的带子。

●天色: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不同的天气和时间就会出现五彩斑斕的朝霞、

晚霞、彩云、雾霭,使天空呈现出蓝、紫、灰、绿、红、橙、黄等色彩的变化,五彩斑斓。

●植物色:植物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最富有情感,色彩也最为丰富。如

北京香山红叶、峨眉山的高山杜鹃花、云南的茶花、广西左江的木棉花、上海南汇的桃花、天津盘山的梨花等。花季之时,游人如潮。

动态美自然景观的动态美主要由流水、飞瀑、飘雾和浮云等因素构成。

所谓“山得水则活”,是因为水的流动、跌宕、声响,打破山谷的沉寂,改变景观的形态,同时还给植物鸟兽提供滋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审美感受。闻名天下的三峡风景,若无汹涌奔腾的长江巨流,就不会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瀑布是动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中近观飞瀑,或浪花四溅,或珠帘轻泻,或银河落天,或雷奔云卷。其形态多变,充满活力,气势动人,洗涤胸襟。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叠水瀑布,雁荡山的大龙湫,泰岳的黑龙潭,庐山的三叠泉等,都是典型的动态景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动态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流云飘雾构成的动态景观奇幻莫测,深远神秘。云动山移,峰影隐现,构成“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朦胧之美。云作为动态表象,聚散不一,“轻而为烟,重而为雾,浮而为蔼,聚而为气。”结果,其状相异,有浮云,朵云,片云,条云,鱼鳞云等。黄山就美在云雾之中,其云变化多端,像流水一样荡漾在万壑深谷。每当烟云升腾,犹如大海波涛翻滚,向游人迎面扑来,使人感受到一种飘动的美、荡漾的美。

构成动态美的内在动力是无形的风。风驱赶云雾,扬起波澜,摇拂垂柳,掀动松涛……使山水变活,景物生趣,造成“众象不定”的景观变化。

听觉美在众多自然景观中,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溪流山涧,泉泻清池,雨打芭蕉,风吹松涛,幽林鸟语,夏日蝉鸣,寂夜虫唱等自然音响,在特定的环境中,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凡名山名园,均设有诸如“松涛亭”、“听泉亭”、“留听阁”之类的景点。大千世界中听觉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鸟语、风声、钟声、水声。

●鸟语的听觉美。百鸟之中,黄鹂历来倍受青睐。“两个黄鹂鸣翠柳”、“隔

叶黄鹂空好音”等诗句,都描写的是黄鹂鸣唱时所给人的那种心旷神怡的听觉之美。在幽林深谷之中,鸟语虫声会使自然景观产生一种对比和反衬的审美效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是典型而形象的写照。

●风声的听觉美。在中国山水中以风声构成或得以命名的景致不胜枚举。承

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一景,使得古往今来的游人慕名而访,期望倾听浑厚沉浊、古朴苍劲的自然乐章。有人比喻:假如把大自然视为一架钢琴,把山谷、岗峦、植物等视为琴键,那么,风则是拨动这些琴键的乐师。

●钟声的听觉美。古刹钟声浑厚深沉和悠远荡漾的特点,常常给人一种不可

言喻的带有神秘意味的听觉美感。“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空灵清净的诗意,感人肺腑的钟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其中不少人为闻钟声,离开饭店宾馆,夜居水舟之上。

●水声的听觉美。轰然巨响的飞瀑,惊涛拍岸的江流,节奏起伏的海潮,潺

潺不息的泉涧,轻打芭蕉的雨声……由此汇成的自然协奏曲,或亢奋,或雄强,或古朴,或轻柔,或欢快……能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听觉享受。

嗅觉美久居城市的人们,一旦深入山林,闻到芳草、花香,吸到新鲜空气,顿觉得肺腑清净,全身透亮,精神振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以生理快感为主要特征的审美享受。

象征美中国人喜欢荷花、兰花、竹子和松柏等植物景观,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外表好看,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即作为人格的象征或精神意志的表现。荷花生长在池塘沼泽,“出淤泥而不染”,故象征高洁。兰花生于幽谷而不与芜草为伍,色洁、香纯、质朴,故象征清雅。竹子修直不弯,引发人们洒脱淡泊的联想,故象征高风亮节,素有“正人君子”之称。松柏不畏严寒,斗风傲雪,四季常青,因此,人们习惯于借用松柏的这种性格来喻示人类不屈的精神,以象征坚忍不拔的品质。

活动

1.说一说:在旅游活动中曾经体验过下列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象征美中的某一种自然景观美学特征。

2.比一比:谁列举南京的四季之色最具代表性。

(二)人文景观的审美价值

技术美我国众多的古建筑、园林、桥梁、佛像等人文景观随着其历史性和时间性的不断延长,原有的实用功能相对淡化,而观赏功能则更加突出。其宏伟、典雅和精巧的造型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这些独特的造型与结构,应用了一系列形式美法则,其基本原理包括:

●反复与整齐的互动原理。要求同一形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组成整体结构

上的整齐一致形态,给人以秩序感、条理感和节奏感。比如中式大屋顶建筑中形式一律的窗户与斗拱,佛塔上层的拱门与叠檐,桥体中连串的小拱或桥孔等等。

●对称与均衡的互动原理。对称要求物体或图形相对两边的各个部分在大小

形状及排列上对应相当。对称法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上应用得十分广泛。沿北京故宫中轴线南北穿行游览,门洞、路基、台阶、大殿的立柱、左右的开间……均遵守对称的规律,给人以法度严密、体态沉稳之感。

均衡是对称的某种变形。主要差异在于均衡要求物体或图形左右上下在形、量、力甚至色彩等方面大体接近,但不要求形体的一致或相等。如故宫的午门,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对称与均衡相结合的手法,其造型通过大小、轻重、高低、上的变化既保持了稳定而牢固的重心,又表现了庄重与严肃的气氛。

●调和与对比的互动原理。调和指将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给人一

种融洽、平和、安定与自然的感觉;对比是为了追求一种比较或对照的明显反差效果,而将两个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给人一种鲜明、醒目、活泼或华艳的感觉。如天坛的祈年殿,在圆形的回音壁中看到圆形的大小基座、叠檐与上接蓝天的皇穹宇,这种在形体上由曲线所构成的调和现象,具有浑然一体和特点。而汉白玉护栏、镏金宝顶、蓝色琉璃瓦与火红的立柱等,因彼此色彩对比强烈,在外观上具有显赫、宏丽和超拔的意味。

●尺度与比例的互动原理。“尺度就是量”,就是以一定量来表示和说明质的

某种标准。中国人所讲的“度”,指的就是适宜的尺度,即一定事物质量变化的限度。所谓的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讲的就是一种关于人体美的“度”。比例是指同一事物的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尺寸大小所构成的结构关系。古希腊人最早发现的“黄金分割率”(即长与宽之比等于1:0.618),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比例美范式。我国的乐山凌云大佛,虽高达71米,但整尊佛像仍保持匀称的体态与适当的比例。

●节奏与韵律的互动原理。节奏指有秩序、有规律的连续变化和运动。韵律

是指在节奏基础上,内容和形式在更深层次上有规律的变化统一。节奏和韵律都离不开一定的比例关系和适当的间隔距离。故宫的太和门,其内容丰富而生动的韵律,沿垂直和水平方向巧妙展开,逐渐变化,令观赏者的心律和视线平和地跃动起伏,回还往复,使原本静止的空间形象活转过来,委实象一首“凝固了的音乐”。

●多样与统一的互动原理。多样指不同事物个性间的千差万别;统一代表多

种事物共性的有机结合与整齐一律。外在的人文景观内容如果仅有多样性而缺乏统一性,容易造成杂乱无序的印象;如果仅有统一性而缺乏多样性,则会导致单调死板的感觉。唯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和谐有致,给人以美感。

●实景与虚景的互动原理。“实景”是指相对独立与实际存在的景物与形象,

如园林中的水、石、亭、台、楼、阁、植被和绘画中的着墨之处等。“虚景”是指相对依附和假借的景物与形象,如园林中的借来之景与绘画中的空白之处等。在注重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中,虚实相生的造园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

协和美一般表现在物态形式和人文心理两方面因素

●物态形式因素:它是人文与自然景观协和美的基础。人们通常以特定的自

然环境为背景,遵循多样统一等美学原则,选择布局和谐的景点位置,并借助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景中之景,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景观的审美效应。我国各大名山胜水,历经数千年经营,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非常讲究审美风格上的和谐统一。

?以“雄”为美的景区,建筑多居于山脊,绝顶或明坡上,以协调和强

化雄伟崇高的气势。如东岳泰山,每到险要高旷之处,必有建筑点缀。

?以“险”为美的景区,建筑物一般临崖依壁,凭险而设,突出“无限

风光在险峰”的意境。如北岳恒山的悬空寺,西岳华山的长空栈道等。

?以“秀”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往往依山傍水,掩映林间。号称“地上

天堂”的苏杭,经常在主要景点看到造型轻巧,尺度适宜,体态匀称,

色彩素雅的亭台楼阁与小桥流水式的景致。

?以“幽”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常掩于密林,藏于山麓,沉于谷底,形

成密林隐殿或深山藏古寺式的幽静宁寂之境。如崂山的夏清宫等。

?以“奥”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大多与洞穴结为一体,更显得扑朔迷离,

妙趣横生。如雁荡山合掌峰下的观音洞,顺山势筑有九层殿堂,远望

是天然洞穴,近看有殿阁隐约可见,入内有九重楼阁之大观。

?以“奇”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在布局设计上惯于采取巧妙因借的手法,

构成更为变幻曲折、令人叹奇的景致。如云南石林中时上时下、时隐

时现、时洞时桥的游览道路等。

?以“旷”为美的景区,建筑物往往选择临湖或沿江的制高点而设,以

供游人登高俯视,远望或纵览景观的全貌与气势。如洞庭湖畔的岳阳

楼,钱塘江边的六和塔、武昌城外江边的黄鹤楼等。

●文化心理因素:它是指相关的神话传奇的辅助作用(渲染、烘托、引申、

和深化意境等)是观赏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

中国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的神话传说极丰富,有人将其比作一条彩练,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联结起来,从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如借助于《阿诗玛的故事》,可从云南石林那块冰冷僵硬的石头中幻化出一位楚楚动人的妙龄少女;凭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可从姜女庙后那块平淡无奇的“望夫石”中想象出一位凝愁带恨的善良少妇……所有这些,是假借神话传说的启迪,经由主体心理的活动,与自然景物的互动协和作用而生发出来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事实表明,此“象”此“景”所给人的历史、文化、伦理与审美等综合性体验,在内容与深度方面都超过纯风景观赏所获得的形式美感。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便从一侧面表明了神话传奇在丰富和提高景观价值方面的实际效用。

风情美观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城郊农村清明时节四野如市的田园风光,汴河两岸繁华兴盛而又闲适悠然的市俗景象,以及汴梁街市人欢马叫、歌舞喧天和车轿穿梭等热闹场面,便组成一幅风土人情相互交融的优美图画,这就是风情美。它是民俗民风、生活方式与社会人文环境彼此协调而成的一种综合美。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习俗内容丰富,风土人情各具特色。其中一些主要的节日庆典活动,如汉族的春节、元霄节、端午节、团圆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回族的古尔邦节,形式各异的庙会、灯节与花市,以及风格不同的民俗歌舞等,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最能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之美。

意境美用象征手法和自然布局,将主观意趣、理想与客观感性形式、景象有机地融合起来,所生成的富有典型性特征的艺术境界,就是景观意境。如我国承德避暑山庄的景点全都“因地之势”,“度土之宜”,采取分散布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艺术风格各异的“外八庙”。若登上棒锤山环顾四野,你会十分惊奇地发现,这些在当时为了联络满、藏、蒙、布鲁特、哈萨克等民族而建立的宗教庙宇,象众星捧月般地面向行宫,象征着各地民族心向中央,巧妙地借助建筑形式表现了“宇内一致”或“一统天下”的主题思想。

活动

1.讨论:人文景观技术美的相关原理中哪一条最富有中国文化与美学的特色?为什么?

2.写一短文说明学校及南京周边地区某种风情美的特色。

第三节旅游观赏艺术的原理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其主要意向是审美。懂得审美,才会欣赏旅游景观的美。能欣赏到旅游景观的美,才可获得旅游的乐趣。如何培养自己较强的欣赏能力呢?这里依据美学原理,综合中外旅游观光的实践经验,介绍几种基本方法。

动态观赏

是一种或步行、或乘车、或乘船的动态游览方式。动态地观赏风景,与电影院看电影不同,观赏者身临其境,立体地感受风景,得到的美感非常强烈。如步移景异是一种慢速度的游览,人与景没有阻隔,不可分离,在随心所欲和全身心都同时介入的悠然自得的观赏中,会体验到较强的亲切感和立体感。湖中荡舟式的游览在审美效果上与此近似,但视野比较开阔,感受更为悠闲。车过景变或船(快艇或顺江而下的游艇)过景变,是动态观赏活动中快速度快节奏的游览形式。

一幅幅远近不同、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景致,迎面扑来,在空间腾跃飞动,此起彼伏,形成川流不息的节奏美,使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唐代诗人在《早发白帝城》中所记述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直下江陵的情景,以及现代诗人贺敬之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中所描绘的“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那流动的景象,都是对运动感及流动美的精彩写照。

总之,旅游动态观赏过程如同一种由移动、速度、景变、与感受等四大因素组成的“魔圈”,其中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感受反过来又调节速度……彼此关联,循环往复,交互作用,使旅游者尽情玩味,畅神怡性。

静态观赏

是指旅游者在一定的位置上,面对风景的一种欣赏活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的网师园等,其特点是小巧精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都适合静态观赏,仔细玩味。与动态观赏相比,它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观赏方法。在人们游览某些景点时,要设法入静,在静观中感悟景物的诗情、画意、哲理或禅味。中国的名山大川和古典园林,在布局和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审美情趣,主要景点都置有亭、台、楼、阁、榭、廊等,如泰山的松涛亭和瞻鲁台,上海豫园的静观厅,昆明滇池的大观楼,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等。它们一方面构成景致,一方面供游人歇息,另一方面还供游人静观周围的景象,是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有机统一的产物。

移情观赏

凡游过泰山、观过日出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拂晓,你站在观日峰上,只见脚底下飞渡过乳白色的流云飘雾,东方茫茫的海面上空浮动着鱼肚白色的云团。你屏住呼吸,凝神翘望,渐渐地,那云团染上了淡红色,愈来愈深,成为朵朵翻飞的丹霞;继而,似乎含羞带笑的红日慢慢地浮了起来,霎时,像一只火轮似地一下子跃出地平线,光芒四射,万物生辉。此时,你心神振奋,只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张,体积在增大,仿佛感到这云霞、红日中有你,你胸中亦有这云霞、红日……这是什么缘故呢?是移情观赏所产生的作用,是人与物交感贯通的结果。

旅游审美活动中,移情观赏作为重要原理之一,是指游人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在审美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动用以往积累的直接或间接审美经验,将自己的思想意趣投射到外在的景观中去,使景化为情,使情化为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如何才能取得移情观赏的审美效果?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是入景。即旅游者要乘游兴全身心投入到景观欣赏之中。

●其次是择景。旅游景观丰富多样,审美个性因人而异。旅游者在入景的同时

要根据自己的情思意趣来选择相应的景致,并取舍与组合来达到满足观赏需要的目的。

●最后是融景。随着择景过程的完成,观赏者在凝神默观中,充分展开自由的

想象,暂时逃开日常的自我,越出现实的意识,将自我的情感借助审美想象假托到景观之中,从中幻化出第二个自我,创造出第二个景致,进入到“神与物游,情与景谐”的自由审美境界。

观赏距离

距离也是一种观赏原理。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距离不仅掩盖了物体外表的不洁之处,而且抹掉了那些使物体原形毕露的微小细节。这样,视觉的过程本身,在把对象提高到纯洁形态方面而起到了一定作用。这里的距离包括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两种。

●心理距离。是指观赏者暂时摆脱实际生活的约束,把事物放在适当的“距离”

之外去观赏。如我们在游历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东方人陡然站在西方的

环境中,或西方人陡然站在东方的环境中,都觉得面前的事物光怪陆离,别有一种美妙的风味。池塘中园林的倒影往往比实在的园林好看,也是因为

“距离”的道理。

空间距离。指人与物之间的远近长短间隔。距离不等,所看到的景致相异,而具有一定差异的景致,往往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如昆明滇池的西山,素有“睡美人”之称。而这一“美人的睡态”形象,只有在可构成全景的基础上,才能通过空间想象,勾出轮廓线,视其形态美。如果距离太近,你也许只能看到满山的杂树,遍野的荒草,零乱的岩石,而丝毫见不到“睡美人”

的踪迹。

观赏时机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其丰富多彩的美,只有在一定时机才为观赏者所领略。当人们置身于巍巍的泰山之顶,不同的时机都会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景致。从观日石上望去,晨曦中有红日喷薄欲出时的绚丽神奇的色彩美;从观日峰上远眺,黄昏时有夕阳余辉洒落黄河而构成的“黄河金带”式的线条美;夜来站在玉皇顶上,有幽寂而挺拔的东岳与其脚下的万家灯火相衬而出的形象美。如遇山风云雾,你来到瞻鲁台上,还将有机会欣赏到由松涛飞瀑汇成的音响美,以及由飘飞的流云与虚幻的雾气所构成的飞动美和朦胧美……正如宋代郭熙所言:一切景物,“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是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

景观的形态变异,不仅受朝暮光照的影响,而且也受季节的制约。同一景观在不同的季节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形象。是因为导致变异的光照、植被、云雾、雨雪等等自然因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而使同一景观按时令顺序表现为春景、夏景、秋景和冬景。因此,如游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荫”。应在桃红柳绿的春季,择风和燕舞之日前往;观“居庸叠翠”,应在草木葱茏的夏季,择雨后方晴之日寻访;看“西山红叶”,应在天高云淡的秋季,择明净气爽之日揽胜;赏“西山晴雪”,应在寂静萧瑟的冬季,择雪后日出之时登临。

景观的变异,也包括那些稍纵即逝的特殊景观。如篷莱仙岛的“海市蜃楼”和峨眉金顶的“佛光”等自然幻景。这类景观时间性尤为突出,大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特点,慕名而访的旅游者能否如愿以偿,那就要看其运气如何了。观赏位置

观赏位置是旅游审美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原理之一。涉及视点、角度、方位、乃至距离等几个因素联结起来,会对旅游者的审美经验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关系到一个从上至下,自左到右或自右到左地俯视环顾的观赏点,否则就不可能产生这种雄浑坦荡的崇高美感。

不少旅游景观只有从一定位置或角度望去,才能发现其特有的魅力。如在北京的玉泉山眺望万寿山,万寿山只不过是一个单调的小山头,感觉不到什么美。而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再看万寿山,便觉得它林木苍翠,高峻雄伟,在山上建筑物的衬托下,万寿山显得美丽壮观,玉泉山和西山的群峰,似乎也是颐和园的景物了。同理,到云南石林观看神话中的

“阿诗玛天然石像”,也存在一个观赏位置与角度的问题。通常,从正前方十步开外望去,那尊“石像”犹如一位穿裙戴帽、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但若从偏左方八步开外看去,该“石像”顿时变成一位瘦骨嶙峋、风蚀残年的老太婆。同一景物,从不同位置和角度看去,就会呈现出截然相异的形象,这显然是观赏位置的戏剧性效果所致。

观赏节奏

旅游景观中,季节交替、山色变幻、日月升降、峰峦起伏、潮张潮落、花开花落等等,像钟摆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疑也贯穿着各种节奏。这些景观节奏,随着时间的流动、空间的广延而展现出来,以视觉形象作用于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感。如游览北京故宫,那些具有独特建筑形式的大屋顶乍看上去会给人一种异常沉重甚至压抑的感觉,但随着视觉的移动,眼前建筑四角飞檐的弯曲翘起,展翼腾飞,原先的重压感被减弱了。接着,一排排小巧玲珑的斗拱由下而上伸展开来,似乎毫不费力地托起大屋顶。斗拱之下,是粗壮有力的廊柱和阔大坚实的台基,这样,整座建筑的立面给人一种“重-轻-重”的节奏感。从平面上看,飞檐、廊柱、门窗、夹柱、斗拱,也同时形成一种起伏变化的整体序列感。此外,建筑群的高低起伏、虚实结合、疏密交织、对应变幻,亦产生节奏效果。因此,人们通常也把建筑称之为“凝固了的音乐”。

观赏节奏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观赏节奏。这种节奏是旅游景观的物理节奏与旅游者的生理-心理节奏趋于对应合拍或同步运动状态时,形成的一种特殊节奏。实践证明,旅游者的生理-心理节奏,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对旅游景观的审美态度。高强度长时间的奔波使人紧张,同样程度的闲散使人不快。人们不喜欢杂乱,也害怕单调;喜欢变化,又讨厌无规律的运动;喜欢交替,但又回避无休止的重复。所以,要想解除紧张,摒弃单调,避免烦乱,获得审美感受,就必须使主客观的节奏协调同一起来,使观赏节奏趋于合理化。

登高观赏

游览泰山,若不会“会当凌绝顶”,何以谈“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游华岳,若未“峰头游罢看”,何以谈“云开眼界宽”的喜悦?可见,凡游崇山伟岳,只有登高望远,才能视野开阔,一览无余,欣赏自然雄奇之美,产生坦荡无限之情。古人所说的“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崇高美感,正是出于上述道理。

“登高壮观”作为旅游审美原理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比如对于文人墨客来讲,“登高能赋”长期以来被视为寻求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唐诗宋词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和“登临信地险,俯仰知天大”(王安石)等写照,无一不是对“登高壮观”之审美效应的张扬与推崇。

活动

1.谈一谈:自己在旅游实践中曾经运用过哪些旅游观赏原理?

2.议一议:在旅游观赏原理中,你认为哪几种比较重要和实用?为什么?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旅游景观赏析

旅游景观赏析 1.家乡有什么旅游景观?他们具有哪些旅游欣赏价值? 答:我的家乡是山西省,比较出名的旅游景观有: (1)五台山:具有独特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新生代夷平面和冰缘地貌等地质、地貌特征和佛教文化。(2)壶口瀑布:景区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大,也是一个人文圣地。(3)北岳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独具魅力。(4)云冈石窟: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之作。还有景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晋商大院、皇城相府、悬空寺、绵山等等。 2. 古建筑类型有哪些?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古建筑,就其旅游价值和欣赏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主要有宫殿建筑、民居、礼制性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桥梁建筑以及古典园林等类型。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在那里有一座王家大院。 旅游价值:其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欣赏方法:(1)去之前先了解其建筑时代背景文化以及其功用,以及其以什么而著名,最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去;(2)结合自己所了解最好有导游讲解来观赏 3.请以自己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为例,谈谈你欣赏到了那些旅游景观?你又是如何欣赏? 答:今年“十一”去了河南开封,我欣赏了水洗:水系、铁塔公园、大相国寺、龙亭、天波杨府、开封府、山陕甘会馆等。 水系是几个大湖组成的,其风景优美,也是开封市民晚上文化活动聚集地。 龙亭和天波杨府相邻,天波杨府是为纪念北宋爱国名将杨业而恢复的宋代古建筑群,旨在弘扬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而龙亭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我们还观看了上朝。 铁塔公园主要看了铁塔,铁塔以其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修长身姿而驰名中外,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是开封的标志。 大相国寺、开封府、山陕甘会馆都请了导游介绍。其中山陕甘会馆整个建筑布满了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会馆三绝;在开封府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大相国寺是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 4.对我国的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旅游景观作评价。 答:自然旅游景观:中国横跨六个温度带以及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这些造成中国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特色独具魅力。 人文旅游景观:中国是人类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五千年以上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历史上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吸收、融汇完善自己的文明等都为我们的人文旅游景观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与底蕴。

(完整版)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章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2.把握欣赏角度选择的方式。 3.掌握观赏时机的选择方式。 4.了解欣赏景观时应从哪些方面品味其文化内涵。 5.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重点) 一、旅游景观欣赏 1、概念:是指游客在旅游资源中获得高质量美感的过程,或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两个层次 (1)一是对审美对象,即旅游景观的感受和知觉; (2)二是在感受和知觉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享受。 二、欣赏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一)了解景观特点: 了解景观特点包括: 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内涵。例:趵突泉的“突”字竟少了一点。“大明湖”又多一点。原来趵突泉由于当时其泉水之猛烈而把“突”字上的一点冲到了大明湖的“明”字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为何如今只见荷叶而不见蛙呢?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至此,湖中之蛙均想一睹龙颜为快,奔走相告,脱水而出,蛙声吵得乾隆无心观景,圣怒之下降旨“蛇不行,蛙不鸣”,自此大明湖真的不再有蛙声了。原来真正无蛙鸣的原因为湖水的温度不适合青蛙生存导致的。 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 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结束 欣赏园林,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例:文津阁的日月同辉。 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和布局原则: (1)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托的作用。 北京故宫,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为主景,两边建筑为配景,并以中轴线对称,充分显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 (2)层次:苏州园林中使用障景法和隔景法,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3旅游地理》第三章第2、3节。 1、本节课只有1个内容,那就是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2、本节课贯穿了旅游地理的整个教学,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以后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时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欣赏旅游景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旅游活动中,运用所学方法,更好地获得旅游享受,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赏时机的把握 教法: 1、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个案分析法:通过举例,具体分析旅游资源的观赏方法。 学法: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及视频、多媒体 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的主要理念变化中,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的变化,也就是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本课的特点为教材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而实践性又极强,所以我尝试利用大量图片及视频材料(现阶段主要引用教材及教师口头描述介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对景观图片的欣赏,学生互助活动归纳出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我的整体思路为观察—分析—归纳—运用,我采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最后通过家乡旅游资源的评定与欣赏以及大观园入园设计两个活动,结束本课教学。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

导学案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附答案)

课题: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2) 编写人: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幸运是一种开始,从挥洒汗水起步,让梦想自信飞翔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抓住景观特点 难点知识:运用资料,描述旅游景观的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使用说明】 1. 课前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合作探究;独立完成学以致用,合作交流后纠错并标记。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三 抓住景观特色 1.观赏前: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并抓住?________________,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景观形成的?________,以及景观的?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 2.观赏时:建筑、园林的结构布局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一般分为?________、发展、○21________、结束等景区,在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也应保持一定的节奏。 知识点四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22________、○23______,并突出○24_____的作用。 2.人文景观: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25________,用“虽由人作,○26____________”这一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3.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的人们与○27________和谐相处的结果。 知识点五 以情观景 1.○28________________。2.○29________________。 3.移情于景,○30________________。4.登山涉水,○31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2.读教材图3.17“北方的园林建筑”和图3.18“江南的园林建筑”,完成下列问题。 (1)两种园林中的建筑景观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2)上述景观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条件有何联系?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

旅游景观的欣赏(附答案)

第3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是描述自然景观的 A.形象美B.动态美C.色彩美D.朦胧美 1.A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 2.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A.形象美B.色彩美C.动态美D.朦胧美 2.D在细雨中,西湖像美女一样穿上一层薄纱,具有特殊的魅力,体现了一种朦胧美。 3.桂林山水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 A.形象美B.色彩美C.动态美D.听觉美 3.A桂林山水是地质地貌与水域风光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其美感主要表现为山水组合的形象美。 4.下列自然景观与其观赏要领,对应正确的是 A.黄果树瀑布——选择观赏位置B.武陵源峰群——把握观赏时机 C.敦煌壁画——选择观赏角度D.华山——充分享受人文景观的魅力 4.A武陵源峰群应该远眺,敦煌壁画应选择近观,华山应该享受其雄、奇、险、峻的特点。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①色彩美②动态美③声音美④形象美⑤人工美 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5.D“黄”“翠”“白”“青”等词描绘色彩美,“鸣”“上”“含”“泊”等词反映动态美,“鸣”表达声音美,整首诗的意境反映了大自然的形象美。 6.关于我国园林的正确叙述是 A.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 B.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 C.北方皇家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一切都按严格的数学法则进行布局;江南园林规模宏大,布局方式与皇家园林基本相同 D.北方皇家园林显示皇权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需要,江南园林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 6.D联系南北方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分析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在规模大小、色彩浓淡等方面的差别。 7.下面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7.D根据等高线特点判断,d图中寺庙位于周高中低的谷地中。 8.观赏青海湖的候鸟,需要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论文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晏殊20124045 1中国旅游景观的总体特征? 答:我国旅游景观的总体特征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在之上建造的,文化景观和经济景观。 2如何体现山岳景观在我国旅游景观中的重要性? 答:山,通常是指由土石构成的显著高出地表的部分。我国把海拔500米以上的由土石构成的地表突起物称为山地,海拔500米以下的称为丘陵。岳,通常指高大的山,如五岳。山岳,是对山地的通称,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4﹪,河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若再加上丘陵面积,可达44.6﹪。山岳景观也叫山地景观,是指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山地。在世界上,山地很多,面积很大,但并非都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山地与山岳景观(山地景观)的概念是不同的,而山地景观与山岳景观的含义基本是相通的。 山岳景观既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与其他造景要素相结合构成综合美景的要素之一。如山与水结合形成的山水美景、

山与林结合形成的山林美景、山与建筑和文化结合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山水”基本就是“旅游”的代名词。过去,人们往往把旅游活动称作“游山玩水”。由此可见,中国的山岳景观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岳是构成风景的基本要素,是造景、育景的舞台和骨架,也是其它风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借景。有些山地如嵩山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被中外地质学家公认为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地壳构造运动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还有些山地如嵩山、太行山、王屋山、鸡公山、龙门山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被人们誉之为“历史文化宝库”。所以,山岳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请介绍四种我国著名水体景观? 答:(1)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心,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2)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 (3)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

中国旅游景观鉴赏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黄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高家乐 学号201434004202 专业广告学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指导教师朱纪广讲师 2017年10月27日

摘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泰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瞧山,黄山归来不瞧岳”得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壮美篇章。黄山也就是著名得避暑胜地,就是国家级风景区与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第二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得。生态保护完好,就是中国得标志。 关键词:人文风景;四绝;怪石;云海

目录 1 引言 (1) 2 景观简介 (1) 3 景点简介 (6) 4 景点文化 (6) 5景观美学特征 (8) 参考文献 (9)

1 引言 早就听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瞧山,黄山归来不瞧岳。”又经常遇到去过黄山得人讲述那里得奇景,还瞧到画家画得黄山,摄影家摄得黄山,黄山在我得心中就占了一个地位。五岳之尊得泰山,我曾凌绝顶,观日出。但就是我心中得那一幅黄山图,尽管随着游览得深广而多少有所修正,但毕竟还就是非常美得,非常迷人得,同时具有很深得人文内涵。借此课机会,将我游览黄山得见解略表一二。 2 景观简介 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就是安徽旅游得标志,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得山岳风光。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就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得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得东方礼仪文化。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瞧山,黄山归来不瞧岳”。 2、1 地理位置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 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得五镇一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与洋湖林场)得行政边界为界。 2、2 气候特征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得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

(完整版)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1)奇松 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旅游景观的欣赏报告

旅游景观的欣赏 【学习目标】 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3.把握观赏的时机 4.抓住景观的特色 5.园林的构景的手法 6.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7.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8.黄山风景区的位置、特色、成因。 9.大堡礁风景区的位置、特色、成因。 10.岛屿的成因 11.云南元阳风景区的位置、特色、成因。 12.法国巴黎古城位置、特色、成因。 【重点难点】 1.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的内容 2.人工美的内容

二、旅游景观的审美的方法 三、选择观赏的位置 四、把握观赏的时机 五、抓住景观的特色 六、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七、以情观景 八、黄山风景区的位置、特色、成因。 九、大堡礁风景区的位置、特色、成因。

十、岛屿的成因 十一、云南元阳风景区的位置、特色、成因。 十二、法国巴黎古城位置、特色、成因。 【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山水风景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1~3题。 1.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按规律推理,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A.纬度低B.地势高 C.雨季长D.气温高 3.造成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B.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C.南北方地质、地貌的差异 D.南北方工作时间的差异 4.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应在() A.高处俯视B.近处仰观 C.特定角度欣赏D.适当季节观赏 5.下图为世界著名半岛示意图,四个半岛中著名的旅游资源依次是() A. ①—吴哥窟 B. ②—峡湾 C. ③—日内瓦湖 D. 五岳之首 6.下列名山,可游览季节最长、最短的分别是() ①乞力马扎罗山②武夷山③天山④黄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④① 7.下列旅游景观与最佳游览方式的搭配中正确的是() A.八百里洞庭——登高远望 B.九华山“一线天”——高处俯视 C.珠峰雄姿——近观 D.钱塘江潮——仰观 8.当青海湖鸟岛观鸟最佳时期来临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西湖“三潭印月”最佳观赏期

【教学设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人教)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实例 ,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的基本要求,学会欣赏旅游景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图片影象的分析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启发学生思维、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景观欣赏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 1. 掌握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优美和谐

多媒体课件 【导入】 展示苏东坡《题西林壁》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观察旅游景观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讲授新课】 一、把握观赏时机 探究问题: 1.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在什么季节观赏? 2.“北京香山红叶”“泰山日出”“钱塘江潮”分别在什么时机欣赏最佳? 3、“黄山云海”“青海湖鸟岛”应选择在什么时机欣赏最佳?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季观赏。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 2.“香山红叶”在秋天观赏,“泰山日出”在早晨日出之时,“钱塘江潮”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左右的晚上。 3.观赏“黄山云海”宜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而观赏青海湖鸟岛宜选择每年的4月或5月。 归纳:通过探究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有些景观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在观赏时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 图3.10青海湖鸟岛 通过图文信息,我们必须明确景观观赏应把握好时机。5月份是去青海湖鸟岛观鸟的最佳时间。 案例①钱塘江大潮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发生的时间在中秋节前后,传统的观潮胜地为海宁县盐官楼。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钱塘江河口的潮水会特别壮观? 点拨:钱塘江河口外宽内狭。形似喇叭。当由外海来的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湾内水面就会迅速地涌高,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促进水位增高。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教案 梁国才

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鸡西市二中梁国才 课题: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教学目标:1、识记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及层次 2、掌握把握观赏时机和优选欣赏角度(重点) 3、理解懂得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难点) 4、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新授 (一)导入:——回顾学习旅游资源相关问题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回答好的,加分鼓励) 过渡: 当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旅游资源,我们该如何欣赏出它的“美”?(激发兴趣)(板书)——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二)出示教学目标:——生齐读,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识记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及层次 2、掌握把握观赏时机和优选欣赏角度(重点) 3、理解懂得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难点) 4、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 (三)新授: 活动一、旅游景观欣赏——(自主学习,书26页第一自然段,时间2分钟) 1、含义:旅游景观欣赏是指游客从旅游资源中获取高质量美感的过程,或者是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层次:一是对审美对象,即旅游景观的感受和知觉;(通过课件图片欣赏) 二是得到审美的感受——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动态美 活动二、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自主学习,书26—29页,时间5分钟)(掌握) 1、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学习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理解)——(人和) 3、品味文化内涵——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内涵构成了内在美的核心。 4、把握观赏时机——(天时) 5、优选欣赏角度——(地利) 活动三、把握观赏时机——天时(小组讨论,5分钟) 1、思考:以下旅游景观在什么季节或时间、天气等条件下适合观赏? 泰山“四绝”-—日出、雾凇和雨淞、佛光、云海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北京的香山红叶哈尔滨的冰雕雪景浙江钱塘江大潮青海湖观鸟云南大理蝴蝶会 备选答案:①夏②夏③丰富并富有变化④雨过天晴⑤日出日落⑥特定时间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案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景观观赏的位置选择;理解景观观赏时机的重要性;知道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掌握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理解构景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景观欣赏的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景观欣赏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假期也越来越多,许多人都选择外出观光旅游。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想不想在今后的旅游中尽兴?(好,那这一节课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一)这里会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在观赏中得到最美的感受) 2、选择观赏的位置 【幻灯片演示】《题西林壁》,苏东坡,学生齐读 老师:承转:东坡居士虽未能观得庐山全貌,却也辩证地领悟到了山之成岭成峰的真谛,告诉我们: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所以我们在观赏景观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适当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呢?(先阅读全课文3分钟,分四大组来回答问题)下面就有请我们的“xx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出发去观赏最美好的景观吧。 展示第一组景观图,武陵源群峰,一线天,黄果树瀑布,九曲黄河,玉龙雪山,

池塘(黑龙潭),洞庭湖与岳阳楼,桂林山水,象鼻山。(三个导游) (学生活动)“xx导游”就每一个不同的景观说出不同的旅游观赏的方法(主要从地理位置这样一个角度说出观赏的方法) 老师:归纳总结(用幻灯片展示) 承转:刚才我们主要是从地利这个角度去欣赏景观,但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这个时候就要求观赏者把握住观赏的时机————天时,那么下面的这些景观,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去观赏才是最好的呢?有请我们的“xx导游”。 展示第二组图片:庐山瀑布,泰山日出,黄山日落,香山红叶,哈尔滨冰雕,钱塘江大潮,青海湖的鸟岛。(两个导游) (学生活动):“xx导游”介绍每个景点观赏的最佳时机 老师:归纳总结(用幻灯片展示) 承转: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同。要欣赏景观,就要了解景观的特色,抓住景观的特点。特别是人文景观的欣赏,更要抓住其特点,以便体会建造者的匠心和景观艺术的意境。这里以园林景观为例,介绍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第三组成员活动:(展示园林幻灯片) 导游(一个)结合课本和图片说出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主景与配景的关系是:主景鲜明突出,是整个园林的精华,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如无主次,则无主题,也就无想象。 层次,即景与景的间空联系。园林构景贵在层次,以有限的空间,造无限风景。“北京大观园”采用障景法,用意是①丰富景观层次,以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②又可做门内的影壁,起阻挡视线的作用,使人无法达到“开门见山”的感觉,给人以悬念和联想,并提醒游客做好入园的思想准备。“苏州园林”用长廊将园中景物分隔成不同部分,每一部分的景观各不相同,显得园内景物丰富,游客流恋忘返。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观限制在框内欣赏,游客在欣赏框景时就会感觉每一框景犹如一幅画,仿佛置身画中。 借景: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杭州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让学生体味借景的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20201124060014)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三章第2、3 节。 1、本节课只有1 个内容,那就是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2、本节课贯穿了旅游地理的整个教学,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以后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时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欣赏旅游景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旅游活动中,运用所学方法,更好地获 得旅游享受,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学难点:观赏时机的把握 教法: 1 、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2 、个案分析法:通过举例,具体分析旅游资源的观赏方法。 学法: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及视频、多媒体 设计思路:在新课改的主要理念变化中,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的变化,也就是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本课的特点为教材内容相对较为简单,而实践性又极强,所以我尝试利用大量图片及视频材料(现阶段主要引用教材及教师口头描述介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对景观图片的欣赏,学生互助活动归纳出欣赏旅游景观的方法。我的整体思路为观察—分析—归纳—运用,我采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最后通过家乡旅游资源的评定与欣赏以及大观园入园设计两个活动,结束本课教学。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第一单元旅游活动基础知识 第一节旅游活动概况 旅游、旅行、游览 旅游的定义是历史发展的 产物。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前还鲜见“旅游”二字, 更多的是沿用“旅行”一词。 在国外,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 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 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 即旅行。“失其本居而寄他方, 谓之为旅”,这是中国最早关于 “旅行”的定义,它指人们在 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游”即游览,古人把“游”解释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这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外出游览活动必须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观念是很强的。 所以,“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种活动的统一。在现代汉语中,“旅行”和“旅游”二词可以大体相通,这是我国对“旅游”这个概念最通俗的表述。但严格地说,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旅游是有动机内涵的,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体;旅行仅是一个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因此,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任何关系活动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活动的整体人类活动的高级消费形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自 由支配的收入水平,即除了支付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必需品外,还有余额可供其它项目选择;二是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即扣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家务休息时间以外的时间,且余暇时间应有连续性;三是具有旅游动机,即人们对旅游活动有兴趣,这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养水平相关。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能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高二地理编号:DL-选3-006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景观观赏位置选择的三个方面,并能举例说明。 2. 知道季节性、时效性强的自然景观的类别,了解我国南、北方山景观赏季节的差异。 3.知道旅游景观观赏之前的准备工作,观赏建筑、园林等景观应把握怎样的节奏。 4.了解以情观景的四个阶段,理解其内涵。 5.理解人文景观建设和风土民情与自然的关系。 6.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重点难点】 1.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2.以情观景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对抗质疑等 【知识链接】 知识点一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2.角度 画中游”的佳境。 知识点二把握观赏时机

知识点三抓住景观特色 1.观赏前: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并抓住?________________,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景观形成的?________,以及景观的?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 2.观赏时:建筑、园林的结构布局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一般分为?________、发展、________、结束等景区,在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也应保持一定的节奏。 知识点四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________、______,并突出_____的作用。 2.人文景观: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________,用“虽由人作,____________”这一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3.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的人们与________和谐相处的结果。 知识点五以情观景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移情于景,________________。 4.登山涉水,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效果。通过下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景观的最适宜观赏位置的一般规律。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一等奖教案】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广东经济较为发达,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旅游景观欣赏与评价 第一单元旅游活动基础知识 第一节旅游活动概况 旅游、旅行、游览 旅游的定义是历史发展的 产物。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还鲜见“旅游”二字,更多 的是沿用“旅行”一词。在国外, 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也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 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旅”, 即旅行。“失其本居而寄他方, 谓之为旅”,这是中国最早关于 “旅行”的定义,它指人们在空 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过程。“游”即游览,古人把“游”解释为“谓闲暇无事之为游”,这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外出游览活动必须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观念是很强的。 所以,“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种活动的统一。在现代汉语中,“旅行”和“旅游”二词可以大体相通,这是我国对“旅游”这个概念最通俗的表述。但严格地说,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旅游是有动机内涵的,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体;旅行仅是一个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因此,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旅游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任何关系活动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结合,构成旅游活动的整体人类活动的高级消费形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即除了支付衣、食、住、行等日常的必需品外,还有余额可供其它项目选择;二是有一定的余暇时间,即扣除了正常工作时间、家务休息时间以外的时间,且余暇时间应有连续性;三是具有旅游动机,即人们对旅游活动有兴趣,这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素养水平相关。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习题1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习题1 一、选择题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是( ) ①到庐山旅游,最好在外围仰视②到庐山旅游,在山中观赏无多大意义③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眺可得 ④观赏位置的不同,会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眺可得。同时,也说明观赏位置的不同,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 答案:D “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是西湖美丽的景观。结合下面两幅图,完成2~3题。 2.欣赏“断桥残雪”时最重要的是( ) A.选择观赏位置B.把握观赏时机 C.以情观景D.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3.欣赏图中“平湖秋月”中的“月”时应该( ) A.平视B.俯视 C.远眺D.仰视 解析:第2题,“断桥残雪”景观只能在积雪半融时才能领略到,否则就不会看到一座完好的桥是怎么“断”的。第3题,欣赏远处的月亮应远眺。 答案:2.B 3.C 苏东坡说,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西湖有着千姿百态的美感,如何领略杭州西湖的美景、神韵、风情?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观赏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景观,选择的最佳时机应是( ) A.农历初一的夜晚B.农历十五的白天

C.农历十五的夜晚D.农历初一的白天 5.观赏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景观的最佳季节是( ) A.深秋B.盛夏 C.隆冬D.初春 解析:第4题,中秋月夜,在三个石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纸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映在湖中,等到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补,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第5题,盛夏时节是荷花开放最旺盛的时节,也是欣赏的最佳季节。 答案:4.C 5.B 6.有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欣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能够对游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B.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但园林建筑风格却相同 C.我国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实践都生动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D.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 解析:我国风景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文景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生动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自然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色之一。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景观建设的基本思想就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人们通过大量的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景观,并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从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在建筑风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 答案:B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和谐生美”体现了两者统一的自然观。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诗句做到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在观赏苏州园林的过程中,能满足观赏者感官和心理需要最重要的条件是( ) A.掌握丰富的知识B.把握适当的时机 C.保持一定的节奏D.站在一定的高度 解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眼前的景观之中,达到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观赏效果。在观赏园林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节奏,这样既能满足感官要求,又能适应心理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