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演练

银行流动性演练
银行流动性演练

Xxx银行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演练

?11月26日,xx市中心支行组织定襄县支行、定襄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联合演练。定襄县县长助理xxx亲临现场指导演练工作,中支党委委员、副行长xxx参加演练并作总结发言,定襄县政府金融办、应急办及中支金融稳定科、贷币信贷管理科、支付结算科、贷币金银科等部门业务人员参加演练。

?此次演练假设的风险背景是金融机构由于风险原因引发

了存款挤提,并逐步辐射周边,导致全县信用社出现挤兑风波,支付告急。演练期间,信用社启动了应急预案,首先通过自有资金救助、全力组织存款,申请系统内资金调配、资金拆借等综合应急措施解决危机,不能解决后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乃至申请紧急救助再贷款。最终在市县两级人民银行的配合下,有效化解了风险,恢复了正常营业。

?朱维平副行长在演练总结发言时指出,一是演练周密部署,准备充分,达到了预期效果。前期准备阶段组织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制定应急演练方案,推敲演练细节,慎重挑选演练对象,并与支行和金融机构讨论演练事项,共同

制定具体的演练方案,做到了无缝对接;二是参演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开展了业务切磋,严格了操作程序,保证了演练具有实战性,对处置风险的流程、手续等各环节进行了规范,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三是总结经验、完善预案、扩大影响。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以这次联合演练为契机,全面系统地完善本单位本部门的应急预案,充分利用这次演练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定襄县农村信用联社要将完善后的演练方案报告市联社,作为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急预案的示范模本进行推广,切实提高全市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近期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的回顾与展望参考模板

近期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的回 顾与展望 一、外部形势 6月21-22日的议息会议中,美联储承认,美国经济复苏进展缓慢,就业市场指标也较预期疲弱,另外包括希腊在内的欧洲债务危机升级,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外部需求,从6月份PMI的分项指数就可以明显看出,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5%,比上月回落0.6 个百分点。 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中称,联邦基金利率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水准,也就是说,美联储将长期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这样的话,美元将维持弱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资金内流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仍在,我国的输入性通胀状况仍不容小视。 二、国内经济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虽然该指数继续保持在50%以上,但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并且创下28个月新低。反映出当前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回落态势仍在延续。 近期较为值得关注的一个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个是地方融资平台存在潜在债务违约问题,这些肯定会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后续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 三、CPI走势

我们认为,由于大部份食品价格继续上涨,特别是猪肉和粮食价格持续长期上涨,以及翘尾因素的影响,助推了CPI不断创出新高,6月份更是可能达到6%以上的水平。 近期温总理在辽宁本溪、沈阳等地调研时指出,当前,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没有根本消除,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他认为,猪肉价格几个月后会下降。 三季度CPI仍很大可能性处于5.5%以上的较高水平,甚至不排除再次达到6.0%以上,较为乐观地估计,也要从10月份以后才会逐月回落,通胀形势仍较为严峻。 四、货币政策 由以上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下半年,至少是三季度,货币政策会继续从紧,有1-2次加息,1-2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五、银行体系流动性 上半年,除了3月份公开市场是净回笼资金外,其他月份均是净投放资金,共投放14420亿元,1-5月,外汇占款余额新增18112亿元,1-6月债券托管量新增4484亿元,1-5月贷款新增量为28490亿元,按货币乘数3.9计算,贷款新增实际消耗基础货币为7300亿左右,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估计回收资金22000亿元,再加上差别准备金部分,估计整个上半年银行体系共回收几千亿基础货币,从而造成了流动性的逐月趋紧,平均资金成本不断上移,特别是6月份央行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流动性异常紧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监会令XXXX年

中国银监会令 2014年第2号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中国银监会2013年第18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主席尚福林 2014年1月17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今年以来,央行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对满足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货币政策更注重把握总量调节与结构性支持的平衡,引导增量流动性重点投向政策支持领域 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公告称,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上措施将释放流动性约7000亿元,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在较高水平。当日,央行暂定了公开市场操作。 中长期流动性投放高于去年 定向降准落地后,金融机构流动性预期改善,市场利率大幅下行。 7月5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全线下行,显示流动性预期明显改善。其中,7天品种下行约6个基点至2.61%附近,14天和1月品种下行幅度较大,14天品种下行约20个基点,1月品种下行约16个基点。当日,交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指数(IBLI)显示为“正常”,表明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正常运行。 6月24日央行公布将实施定向降准后,中长期资金供应加量改善了市场主体流动性预期,大中型银行积极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平稳跨过半年末关键时点。 今年以来,央行投放中长期流动性高于去年。央行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金融机构中长期资金来源明显扩容,资产负债匹配程度提高,对满足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市场参考基准看,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运行中枢从1月份的2.85%左右下行至目前的2.7%左右;长端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9%大幅下行至目前的3.47%,降低43个基点,同期10年期国开债利率更是下行66个基点。业内专家认为,企业融资成本主要取决于中长期利率,市场利率下行有助于降低优质企业的发债融资成本。 在定向降准释放较多中长期流动性的同时,一些市场人士仍在宣称“资金紧”。业内专家认为,这些人所说的“资金紧”实际上是说银行存款流失或存款增长乏力,并非缺乏流动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会误导决策。 平衡总量调节与结构支持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影响中国2013年6月流动性危机的因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2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者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适当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多类型的风险,按照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这些风险中,流动性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因为其它各种风险都可能引发银行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因此,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动性管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使银行长期稳健的运营。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1 引言 2013年6月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拆放利率达到13.4440%的历史高位。这么高的同业拆放利率说明商业银行间短期资金需求量极大,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失。中国银行因为流动性风险而倒闭的情况及其少见,这其中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受到国家的信用担保。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业逐步的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国家将逐步允许经营部善规模较小的银行倒闭,银行倒闭的风险将逐渐加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与生俱来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使得流动性风险不可避免。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认真关注的重要内容,出色的流动性管理能够使银行的流动性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并为银行其他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创造充分的回旋余地与发展空间。而流动性管理不当造成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低则极有可能诱发流动性危机,从而威胁到银行的生存。 2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概述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应付资产的增加或履行 到期义务的风险。根据导致风险的因素,流动性风险可分为两类:一

严控流动性风险管理案例:以银行为例

严控流动性风险管理案例:以银行为例严控流动性风险管理案例:以银行为例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银行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区域城商行,抗风险方面有许多先天不足,必须时刻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近年来银行在监管政策指导下,始终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总体策略,把这一策略通过组织架构设计、监测分析报告流程、经营计划制订、资产负债组合、业绩考核、内外部定价、流动性应急等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中,并不断总结自身管理得失,加强向先进同业学习,着力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行之有效、贴合本行经营管理特点的流动性预防机制、管理流程和控制手段,顺利度过了重重流动性紧张和危机关口,保障了全行经营正常运行。 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 作为一家小型城商行,银行对流动性实行总行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配套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决策、报告链条短的管理优势,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更加高效。 首先,银行于2007年成立了资产负债委员会,对资产、负债和资本进行前瞻动态管理,是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领导机构,由经营管理层行级领导和总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资产负债委员会实行定期例会制度,每月召开。流动性是资产负债委员会研究的首要议题,分析判断流动性状况,确定相关经营政策和措施,决议形成后各部门组织实施,计财部作为资产负债委员会办公室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办。资产负债委员会制度保证了全行流动性管理的统一、协调运行。 其次,在资产负债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总行计财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前中后相互制约的防控机制,同时还建立了三部门每天沟通的协同机制,使流动性防控相关工作得以专业高效落实执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 引言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美国金融机构估计,这6家银行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体制的改革,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剥离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大大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日常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当,一系列的政策把金融危机对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所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挤兑和对金融市场不利的征兆,进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范本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2)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3)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5)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6) 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 (11) 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 (12)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12)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监测 (13)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15) 第四章附则 (18) 附件1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 附件2 关于流动性覆盖率的说明 附件3 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 附件4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9719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银行整体及在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各层机构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发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有权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被监管机构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几点思考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的资金或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获得充足的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简而说之,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要保证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在总量和期限上的相匹配。 【Abstract】Liquidity risk refers to the risk that although commercial bank has solvency,but they can not obtain sufficient fund in time,or they are unable to obtain adequate funds at a reasonable cost to deal with the risk of asset growth or pay off the due debts. In short,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e source and application of bank funds matche the total amount and the term. 标签: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1 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动性风险增大 1.1 从内部经营管理看,新兴业务使流动性风险成倍放大 传统的银行业务与新兴业务结构变化如下表: ①从传统角度看,存贷比是流动性管理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从2016年公开数据看,A股上市城商行平均的存贷比大多低于60%,个别银行存贷比只有40%,远低于75%的监管控制水平。大量资金通过资管计划、信托投资绕过贷款规模控制,形成新的资金运用渠道。资管计划、信托投资形式多样,打包、嵌套、转让等,现金流错综复杂,流动负债配置到非流动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②随着理财产品的推出,表外理财资金来源和运用需要单独匹配,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式从单一变成多项,表外理财的流动性也隐含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1.2 从外部环境变化看,客户行为不确定性增大流动性风险 ①大客户逐利增加负债来源不稳定性。很长时期以来,“二八定律”一直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争二弃八”的高端化集中趋势、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形成了金融机构客户服务战略。市场利率化使大客户资金流动性增强,资金容易大起大落,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 ②存款理财化和互联网金融颠覆性创新,使传统的客户行为分析失效。互联网金融颠覆性创新使得办理业务便捷,无需通过银行的传统渠道,资金流动瞬间从A端到B端,资债管理系统(ALM)基于历史的客户行为分析失效,流动性风险增大。 ③“市场失灵”初现,导致流动性风险骤增。国家坚定推进金融“去杠杆、防

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提要在我国,银行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无论资产规模还是业务交易总量都占有绝对的比重。研究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找出流动性变动规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支付系统 近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突飞猛进,电子支付方式极大减少了现金、支票等纸基支付方式的时间和成本,非现金支付工具蓬勃发展。支付体系变革已经渗透到“流动性”的每个角落,这种渗透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单位,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支付体系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 1、支付系统全额清算模式使银行流动性持有增加。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作为当前我国跨行清算的主渠道,其最具创新性的特征,就是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GS系统)被引入大额支付系统,替代了此前占主导地位的轧差净额清算系统(DNS系统),系统收到每一单笔支付指令后即按要求即时完成转账处理。而DNS系统在一定的时点对支付指令进行轧差,只对轧差后的应收应付净额进行最终结算。可见,RTGS系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比DNS系统更高。其全额清算资金的模式决定了直接参与银行必须持有充足的资金以便保障日间资金流动性畅通,增加了系统参与者的资金持有成本。由于大额支付系统清算资金是跨行支付的主要部分,在支付体系内引入RTGS系统后,存款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增势明显。随着资金清算量的增大,商业银行为完成支付交易,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超额准备金余额必然进一步增加。但是,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其有动力减少超额准备金,导致清算账户头寸不足,延迟清算。同时,如果支付体系内多个参与者账户资金头寸都不足以支付应付款项,则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僵局。因此,将实时全额清算模式引入支付体系使得其流动性管理问题更为突出,管理和监督银行清算账户头寸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2、支付系统清算账户筹措资金渠道不畅。从业务操作上看,大额支付系统实行实时清算,禁止隔夜透支,资金调度机制不灵活,头寸调剂能力不强,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银行机构出现清算账户头寸不足的情况,按《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规定的途径筹措资金,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一是各银行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在头寸匡算、资金调度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迫于这种压力,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试行 征求意见稿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附件一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 附件二关于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说明 附件三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 附件四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专门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及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流动性 风险管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筹措资金的成本必须小于运用其所获得的收益,只有做到这一点,管理策略才是可行的。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 1、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建立一个良好、稳健的市场环境 减少各级政府对于银行的不适当的干预,使银行能够市场化的运营。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有效的经营的前提。 2、强化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国有银行对流动性认识不足,公众都认为银行是属于国家的,国家会对银行发生的问题给予处理,因此不会发生破产危机。此外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也是一重要原因,我国消费小于投资,绝大多数居民都将资金存入银行,使得银行有很大的资金流。随着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我们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3、强化中央银行、银监会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力度 确立流动性监管的一系列措施。监管部门应该定期对银行内部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判断银行在面对流动性紧张时是否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干预,同时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4、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并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流动性预警检测体系,以便在日常的管理中及时发现风险。其次要实行经常性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并依此建立流动性风险的处置方案,如

设立高效可行的应急融资计划,提高避险能力。 5、发展完善稳健的资本市场 流动性的内涵要求银行把握资金的需求和供给。这不仅要求银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且要求银行有一个高效的获取外部资金的能力,如通过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央行再贷款、金融市场融资等方式获得资金。完善的资本市场有利于银行拓宽外部融资渠道。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自上而下全面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是首当其冲的。“上”指管理层,“下”指执行部门。 1.按照银监部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要求结合本行经营发展战略,从强化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两会一层”的监督与控制着手,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2.高级管理层组织计划财务部、金融市场部、票据中心等部门设立“资产负责管理委员会”,真正做到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评价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和人员应与从事资金交易的部门相分离;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相对独立性。 3.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中相关部门职责。计划财务部在授权范围内负责人民币流动性风险的日常管理工作;金融市场部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市场操作部门,履行投、融资职能;运营管理部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后台支持部门; 信息技术部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支持部门;审计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

中国银监会令-2015年第9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银监会令 2015年第9号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四号),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相应修改。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中国银监会2015年第18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席:尚福林 2015年9月2日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