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伪警察史研究综述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1949)》

◎书评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 - 1949)》1840年的隆隆炮声迫使中国坠人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和宗教的全方位“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开 启了长途漫漫的“救亡”与“图存”之旅。
对拥有 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而言,这场持续 的、长时间的“冲击”,对普通底层民众来说是一场 无尽的苦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则是精神上的崩溃与 煎熬。
面对“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但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先进的中国 人又意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西方的技艺,而是西 方的制度。
一部分开明的官绅和知识分子开始倡 议学习西方的制度,采用西方的警察制度亦在其中。
纵观世界历史,警政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 组成部分。
由“警察国”走向“法治国”,这是人类社 会进步的表现。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和迈向法治社 会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警察制度的变迁。
警察制 度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社会意识、政权组 织、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紧密相连,是整个社会发展 的缩影。
中国维护社会治安的机构和官吏古已有之,但 警察称谓及其相关制度则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因此,中国警政史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必定始自鸦片 战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于警政史的研 究,中国大陆尚处真空状态,台湾地区仅有少量的 论著出现,如王家俭(1984) ;20世纪80年代《中国 警察制度简论》出版,此为建国后大陆第一部研究 警察的著作。
之后经过90年代的发展,及至2000 年以后,警政史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对中国近代 警察史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迈入发展快车道,然 而其缺陷和问题也极为明显。
首先是研究主题和 内容过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历史资料的整 理与出版。
需要指出的是,与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 近代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相比,近代警政史的研 究状况仍然十分薄弱。
由于缺乏对既有史观、研究 视角及方法论的独立反思与批判,造成目前的整体 研究水准依然不高,而包括学界在内把警察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这一传统观点依然存在,造成了 警政史研究陷于狭窄而重复的工作之中。
中国近代政治史综述总结

近三年来(2009—2011)中国近代政治史综述(1840—1919)
小结
我们把我们的研究根据重大政治事件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包含太平天国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清末立宪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年政治变革时期六个时期。
近三年来的研究:
鸦片战争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一些具体制度和官民关系上,并且研究方向上有向平民化和小人物发展的趋势。
其中我们认为是作为执政理念不同的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府的比较有待于研究。
洋务运动时期的研究主要有:晚清政治精英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的关系;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此外具体地方开展洋务的影响与洋务运动对民众的影响可以进一步研究。
戊戌变法时期的资料有:主要政治人物与戊戌变法的关系及其对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我们认为对其具体的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以供当代借鉴。
清末立宪时期的研究资料有:清末立宪失败的原因、影响研究。
而这一时期在清末立宪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方面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研究,在具体选材与角度上主要有:关键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以及其再其中所起的作用;再有就是辛亥革命后对中国政治现代化所带来的影响的研究;还有一些关于辛亥革命与社会底层的关系。
在政党上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民国初年政治变革时期主要是关于这一时期人物及其与重大事件的关系和当时的一些政策制度的研究。
关于这一时期,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基层政权和政党做一些研究。
总之,整个近代史阶段中国的政治是向着近代化方向前进的,但其中过程曲折复杂。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进行综述。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多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清朝的垮台、民国的建立、国共内战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政治家、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变革。
其次是经济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洋务运动、战争时期的经济调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演变和变革。
再次是文化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艺复兴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化人物、文化思潮、文化事件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革。
最后是社会史的研究。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妇女解放等。
研究者们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等的研究,揭示了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演变和
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
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
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XXX、XXX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XXX”,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
总局以外,分区置署。
大凡户数二万以上。
设一分署。
六十户巡以一人。
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
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
余考其职,盖兼XXX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
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
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辛亥反动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当局,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获得了发展,不仅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心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周密,而且逐步美满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
但百姓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
XXX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1937年初,XXX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
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
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XXX。
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市警察队,隶属市公安局。
从1938年至1947年,XXX与正规部队密切协作,共建钢铁长城,赢来了边区人民长达10年的幸福安宁,保证了边区军民整风研究及大生产运动的正常进行,并维护了工、农、商、贸各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英近代警察史研究综述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0 6 作者简介:刘锦涛 ( 1 9 7 6 一 ) ,男 ,湖南隆 回人 ,侗族 ,贵州警官职业 学院教授 , 贵 阳,5 5 0 0 0 5 。 ① 陈晋胜 :《 警察法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第 7页 。 ② 《 大公报》( 1 9 0 9年 1 0月 2 3日) ,引 自王先明:《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 ,南开大学出版 社 2 0 0 5年版 ,第 4 4 4页 。 ⑨ 毛 礼锐 :《 警察与教育》 ,《 中央警官学校季刊 ( 中央警官学校十一周年纪念特刊 ) 》1 9 4 7年秋季号 。
增 多 ,主 要代 表人 物有 许 家惺 、何 维道 、李 凌云 、徐淘 、赵 修 鼎 、阮光铭 、陈允 文 、李 士珍 、胡存 忠 、
余 秀豪 、邓 裕坤 等 ,二 是一 些警 察期 刊纷 纷 开办 ,如 《 警灯 月刊 》 、《 警 察 月刊》 、《 警 察杂 志》 、《 警 高
学刊》 、《 现 代警 察 》等 。这 些先 贤 的著作 及期 刊 的举办 ,无 疑 为警 学研 究做 了许 多开拓 性 的研 究和探
.
1 21.
用 的形 式 、警 察责 任等 问题 予 以 了论述 。其 后在 1 9 0 6年和 1 9 0 7年 ,又有 两部 《 警 察学 》问世 , 但 此 类研 究 终究 屈指 可数 。至 民国 时期 ,警 察学 才发 展成 为专 门的学 问 。 ④ 其表 现 一是研 究警 察 的学 人逐渐
第 2 9卷第 2期 2 0 1 4 年 3月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J 0UR NAL 0F J I ANGS U P OLI CE I NS T I TUTE
V o 1 . 2 9 N o . 2 M ar .2 01 4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重点问题研究综述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期间的历史。
这一时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异族入侵、国内混乱和社会变革交织在一起,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点问题:1. 西方列强的侵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
这些列强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他们通过武力和不平等的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状态。
2. 政治改革和革命:近代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主义和改良思潮蓬勃发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一系列的政治革命和运动意识形态的变动,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 农民起义与土地改革:中国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痛点。
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困境导致了多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在近代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试图解决农村土地不均的问题。
4. 工商业与经济改革: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崛起和经济发展在整个民族振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逐渐开始发展工业,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商企业。
然而,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进展缓慢,也受到了军阀混战和内战的影响。
5. 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式教育体制、科技进步、妇女解放、新文化运动等破除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正面变化。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段历史中,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等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议题,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警察史 珍贵文物再现

珍贵文物再现中国近代警察史警察的历史源远流长。
警察(police)一词最早源出于古希腊,表示“秩序”、“社会和平”的意思。
在我国,警察行为的历史萌芽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就已有了类似现在治安管理的职能分工。
当时,国家设有司民(户籍)、司稽(捕盗)、司寇(刑狱与纠察事务)等相应的官职。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更为先进的封建统治制度,并在县乡两级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治安机构——亭,专司缉捕盗贼和维护治安之职。
曾担任过泗水亭长的汉高祖刘邦,也可算是警察出身了。
中国近代警察究竟诞生于何时?按照时间先后来讲,应首推湖南长沙创立的保卫局。
1897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向推行新政的巡抚陈宝箴提出,现行的保甲制度撑不起社会安定的局面,建议设立湖南保卫局。
此后,黄将草拟的《保卫局章程》刊登在《湘报》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得到维新派的大力赞扬,也得到开明官绅的赞同。
1898年7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湖南保卫局正式成立。
其机构完全仿照西方和日本警察机关,但由于是官绅合办,人员素质与西方警察差距很大。
由于戊戌维新失败,积极推行新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被革职。
刚刚诞生三个月的湖南保卫局也随着变法的失败,被迫裁撤更名为保甲局。
应该说,湖南保卫局是中国警察的前身,首开中国近代警察史的先河。
黄遵宪首创中国警政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黄遵宪抵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兼署湖南按察使。
是时,恰逢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试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改良中国的封建政体。
因此,黄遵宪的变法思想如逢和风春雨,他便劲头十足地帮助陈宝箴,辅佐陈宝箴推行新政。
他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的理论及种种改革措施。
他提倡“分官于民”,改革封建官制,建立地方议会制度;并且仿效日本和西方近代国家的警察局而建立起保卫局,以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
由黄遵宪亲自负责规划及主持的新政规定要务有十二项:一、保卫局;二、迁善所;三、整顿刑狱;四、课吏馆;五、时务学堂;六、武备学堂;七、南学会;八、湘报馆;九、团练;十、矿务;十一、内河小轮船;十二、湘粤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伪警察史研究综述作者:刘奕来源:《卷宗》2018年第17期摘要:自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便在各沦陷区设立伪警察机构,作为协助日军占领的暴力机关。
近年来,伪警察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步入较快发展时期,且在警政史整体研究及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关键词:伪警察史;近代中国;研究综述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JSPI17GKZR40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公安学》资助(PAPD),“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公共管理资助,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SJB0466),江苏警官学院科研项目(2016SJYSQ02),江苏警官学院品牌专业“公安政工专业方向”建设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中国近代伪警察史研究推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笔者对主要依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其中关于近代伪警察史研究的论著进行了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统计是不完全的。
1 关于东北地区伪警察史研究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最早沦陷的区域,关于这一地区的伪警察史研究最为丰富。
伪满警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
日本法西斯侵略东北的14年中,日伪不断扩大、加强警察势力,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与镇压,充分暴露其侵略野心与残暴本性。
胡庆祝在《“日满时期”东北地区的警察统治研究》认为,东北沦陷时期,伪满警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进行法西斯统治的重要工具。
伪满的警察分为日系和满系两个系列,不管是日本殖民机构中的警察,还是伪满政权警察机构都是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工具,都是日本侵略者残暴统治的魔爪。
在东北沦陷的14年中,东北人民深受其残酷的法西斯统治。
被日本侵略者鼓吹为“建设满洲国的先驱”、“民族协和的核心”的伪满警察其罪恶罄竹难书。
周敏则在《东北沦陷时期的伪满警察》中对东北沦陷时期的伪满警察作了专题研究,她指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为有效维护和巩固其殖民统治,在东北设立了伪满警察这个组织机构,由日本人掌握实权,还具备名目繁多、职责明确、机构庞大、人员较多等特点。
伪满警察要进行学习与训练,以便更好地效忠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
另外,伪满警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对东北社会的控制,以武装力量进行大“讨伐”、不断制造惨案,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监控思想动态、搜取情报,它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
李慧慧和刘雄的《东北沦陷时期日本警察机构探析》对东北沦陷时期日本警察机构进行了梳理。
他们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警察势力侵入我国东北由来已久,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旅大租界地、满铁附属地等地区设立了警察机构。
在日租界地设置关东都督府、领事馆并派驻关东军、成立“满铁”会社等,还在东北的旅大租界地、满铁附属地等地区设立警察机构。
据统计到九一八事变前共有30个日本警察署,4000余警察人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警察势力大增,遍布于东北城乡各地,对东北各地的人民实行殖民镇压。
随着“治外法权的撤销”,日本在沦陷区的警察机构设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沦陷区日本警察的权利大大高于中国警察却是不变的。
在我国东北的日本警察势力又有不断增加,对东北人民的殖民统治与压迫也不断加强。
高承龙、高乐才的论文——《伪满洲国经济警察探论》对伪满洲国的经济警察进行了研究。
他们认为,日本在掌控伪满洲国经济时曾利用殖民地经济警察这一特殊的统治工具,对东北各族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
而这一统治工具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特定时期、为应付当时其特殊情况而设立的。
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警察这一国家机器,统治伪满洲国所谓的“计划经济”,同时借助“国家垄断”的名义下用经济警察来为维持和扩张侵略战争所需。
特别是“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日本为了确保东北这一战略物资基地和进一步侵略中国领土的前沿阵地,专门设立了经济警察机构,统治伪满经济。
翁彪则在论文《伪满时期日伪宪警的“思想对策”研究》中对日伪宪警推行的“思想对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是伪满“治安肃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残酷性的重要表现。
硕士论文从五个部分进行了探讨,包括(1)日伪推行“思想对策”的背景;(2)日伪“思想对策”的组织建设;(3)“思想对策”是如何推行的;(4)“思想对策”的危害及评价。
最后他得出结论:伪满时期以日伪宪警为主体所推行的“思想对策”根本体现不出思想方面的内容,其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赤裸裸的镇压,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思想对策”是日伪进行的法西斯恐怖统治。
由此可见,有关东北沦陷区伪警察史的研究成果较多,也较为系统、成熟,既包括了对伪警察机构、制度以及警政的研究,还包括伪经济警察等行业警察的研究,以及宪警思想对策方面的研究,在伪警察史区域研究中处于领先。
2 其他沦陷区伪警察史研究在东北地区沦陷之后,日军加紧对我国华北地区的侵占,因此关于华北地区的伪警察史研究也有部分成果。
李秉奎、付春端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警团武装述评》从伪冀东政府对警团武装的拼凑、伪警团武装制度及其与日伪势力的矛盾等角度,对伪冀东政府的警团武装进行了探析。
他们认为,1935年,伪冀东政府成立,宣布冀东22个县脱离中国政府的管辖。
为了保证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东的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并使日军从冀东抽出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其它地区,伪冀东政府在日军的授意和操纵下,建立了保安队、警察、保卫团等警团武装。
伪冀东政府的警团武装可分为两个系统:保安队自成体系,是维持“治安”和镇压“内乱、暴动”的主要武装力量,其战斗力要强于其他“治安”武装;警察和保卫团组成另外一个体系,其中警察是伪冀东政府“以警率团,以团辅警”警团武装体系的核心,而保卫团作为“辅警”武装,是警察的补充。
警团武装是伪冀东政府直辖的暴力工具,但他们与日伪政权之间也普遍存在着矛盾。
这些矛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警团武装的战斗力。
伪冀东政府的警团武装,是在对旧有保安队、警察、保卫团改编的基础上建立的。
尽管改编过程中,日伪方面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奴化教育和监视,但是警团武装与日伪之间普遍存在着的矛盾不能根本解决,这些矛盾给后来伪冀东政府的警团武装卷入抗日洪流埋下了火种。
张永的硕士论文《日伪时期保定县级伪警察机构研究——以定县、安国、博野、涿县为主要参考》则从县一级基层组织的伪警察机构入手进行研究。
他认为,保定沦陷之后,日伪当局开始在各县相继建立伪政权。
作为伪政权基层组织的县级伪警察机构,其组织系统构建相当严密,并且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不断加强;其各项职能在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得到强化,甚至异化成为兼有情报功能的特务机构。
日本侵略者通过安插顾问、定期调查、严格伪警委用等形式,来控制伪警察机构;又加强对伪警察的训练和思想灌输,使得各县级警察机构成为其推行“以战养战,以华制华”政策的得力工具。
华北保定地区的各县级伪警察机构,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傀儡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建立之后更多的仿照日本警政,又由日本侵略者直接操控,带有典型的殖民机构色彩,其功能又具有某些特殊性。
首先,伪警察机构直接镇压人民。
其次,伪警察机构也有一定的军事功能,更为特殊的是又具有情报功能。
再次,伪警察机构配合日本侵略奴役中国人民。
伪警察的活动遍及粮谷出荷、搜刮物资和抓劳工等一切领域,为奴役人民而宣传奴化思想,控制人民思想,协助新民会搞奴化教育。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重镇,其沦陷史也是学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上海沦陷期间的伪警察史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美国学者魏斐德的著作《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中。
虽然该书不再以警察为研究线索,而是以年日本势力进入上海到年月完全占领上海时的孤岛为背景,以各方势力对孤岛控制权的争夺为主线,揭示了这一时期英美法租界当局、日本占领军、重庆国民党、汪伪汉奸和其他汉奸,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抗日组织之间的极为复杂的关系。
其中大量笔墨用于冲突与对抗,邪恶与暴力,以及几种势力间的纠结与“暧昧合作”。
因此,各方势力控制的警察力量依然在该书中占据重要地位。
例如,在魏斐德笔下赌博业是上海夕土的一个标志。
歹土不正当行业的地下经营者们承认两个权力机构。
就籍歹徒而言,是日军的特务机关;就华人来说,则是极司非尔路76号。
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内的西方居民认为,在沪西歹土狂极一时是因为罪犯们得到了伪维新政府的正规警察和极司非尔路76号秘密警察的庇护。
对于工部局警务处而言,这些新的伪警察无异于强盗,故而歹土的局势几乎失控。
“76号”不仅是当地黑社会的政治中心,还是租界警方缉捕的其他在各类歹徒、逃犯的避风港。
而当时上海的英美法租界当局还与日本占领军之间就警权问题进行斗争,其根本目的,还是以警权来争夺主权。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沦陷区的警察教育立法做了相关研究。
柳卫民的《中国近代警察教育立法之倒退——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的警察教育立法》认为,日本侵华时期为了使中国警察教育彻底殖民地化,扶植伪政权在沦陷区制定了殖民警察教育方针政策,成立了伪警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伪警察学校教育体系,并以所谓的警察教育法规来统辖沦陷区的警察教育。
日伪在中国沦陷区警察教育立法的实质是维护其赤裸裸的奴化警察教育,是近代中国警察教育法制建设的倒退。
日伪政权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具有浓重的殖民色彩,是中国近代警察教育立法的倒退。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警察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沦陷区的警察教育是中国警察教育史上黑暗的一页。
3 中国近代伪警政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展望综上所述,作为中国近代政治与社会史学术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伪警察史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纵观中国近代伪警察学术史,我们发现学界已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以地区为案例的研究逐渐增多。
由于档案资料挖掘的力度逐渐增大,研究个案也由最早的东北伪警察拓宽到了华北伪警察、上海伪警察等。
二是研究内容更加精细化。
以往研究的领域主要是警察行政、警察法规及警察制度,如今内容从警察群体到各警种,再到警察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三是研究方法多样化。
除历史学方法外,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方法也引入对警察史的研究,跨学科趋势明显加强。
需要指出的是,与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近代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相比,近代伪警察史的研究状况仍然十分薄弱。
近代伪警察史可考虑从以下领域继续拓展和深化。
一是加强对其他沦陷区伪警察史的研究力度。
除东北沦陷区伪警察史成果较多外,华北、上海等沦陷区成果寥寥,其他沦陷区研究甚至呈空白状态。
二是进一步推动研究领域的深化。
现有成果多以研究伪警察机构以及警政为主,虽然有以经济警察为主的警种研究以及警察教育、警察思想等成果出现,但相比伪警政史的研究成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着很大的深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