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辅酶Q制剂对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辅酶Q制剂对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辅酶Q制剂对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引言:放射性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手段,它通过利用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然而,尽管放射性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其中肺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

肺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辅酶Q制剂在减轻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本文将探讨辅酶Q 制剂对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工作机制和有效性。

辅酶Q概述:辅酶Q,又称作辅酶Q10或者辅酶Q1,是一种存在于细胞线粒体中的脂溶性维生素样物质。

它在细胞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参与线粒体呼吸链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而产生ATP。

此外,辅酶Q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辅酶Q在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放射性治疗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膜的氧化损伤。

辅酶Q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以通过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和线粒体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炎作用:放射性治疗引起的肺损伤常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

辅酶Q具有抑制炎症因子产生的作用,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可以缓解肺损伤。

3. 促进细胞再生:辅酶Q能够促进线粒体功能的恢复,并增强细胞内ATP的合成。

这有助于受损的肺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从而减轻肺损伤。

辅酶Q与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的研究进展:1. 实验研究:许多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了辅酶Q的保护作用。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给予辅酶Q制剂的小鼠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后表现出更少的肺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外,辅酶Q还能够减轻放射性治疗对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2. 临床研究:虽然辅酶Q在实验室中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但临床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一些研究显示,辅酶Q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放射性治疗所致肺损伤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其他研究并未观察到类似的效果。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设计等因素所致。

抗血管生成治疗防治放射性肺炎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治疗防治放射性肺炎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直线加速器
剂量率 2.4Gy/min
SSD 100cm
射野 18cm×10cm
d
3cm
TD 12Gy
仰卧位,自制装置固定
铅挡保护头腹部
将肺泡炎分为4级
①无肺泡炎(0级) ②轻度肺泡炎(Ⅰ级):单核细胞浸润使肺泡隔增宽, 面积小于全肺的20%,肺泡结构正常 ③中度肺泡炎(Ⅱ级):受累面积占全肺的20%~50% ④重度肺泡炎(Ⅲ级):面积大于50%
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
放疗组 照射后4周,可见TGF‐β1表达阳性的细胞。
放疗+恩度组
照射后8w小鼠肺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SP法,×400)
研究结果
照射后24w小鼠肺组织TGF-β1免疫组化染色。 (SP法,×400)
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半定量积分 研究结果
结论
小鼠接受单次全肺照射后,肺组织TGF-β1的 mRNA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 单纯恩度对小鼠肺组织TGF-β1水平无显著影响。 照射+恩度组肺组织TGF-β1的mRNA水平和蛋白 质表达水平较单纯照射组低。
白粘痰、胸痛、放疗3个月后
气短、咯血
逐步进展的呼吸困 难, 呼吸衰竭
不可逆!
研究背景
背景
放射性肺炎
背景
放射性肺损伤 棘手
放疗
胸部肿瘤
放射性肺炎 无有效干预 放射性肺纤维化
亟待攻克!
Increase RT
Cytokines
IL-1α IL6 TNF-α TGF-β1
Radiation effects Physiological effects
但调控放射性肺损伤的细胞因子众多,恩度亦有可 能存在其他作用靶点。恩度与放疗联合的综合效应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乙酰半胱氨酸在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中的应用

乙酰半胱氨酸在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中的应用

·62·《人人健康》Every one is well 临床医学2015年21期放射性肺损伤又称为放射性肺病,是指胸部接受放射治疗后,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

放射治疗是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胸部恶性肿瘤的治疗都有着不可取代带重要地位[1] 。

而放疗可以使邻近肿瘤的肺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成为影响肿瘤靶区剂量乃至局控率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乙酰半胱氨酸(NAC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作为一种黏液溶解剂被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使用愈发广泛。

本篇文章旨在对乙酰半胱氨酸在放射性肺损伤防治中的探索性应用进行综述。

1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对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较被公认的是Coker 等提出的细胞因子学说。

下面就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进行介绍:1.1 细胞因子学说:该学说认为细胞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 (IL-1)、白介素-6 (IL-6)、高分子黏蛋白样抗原如KL-6[2] 、环加氧酶-2 (COX-2)、激活蛋白1(AP1)[3] 等[4] [5] 。

下面就主要因子进行介绍:1.1.1 TGF-β1:TGF-β1是一种多效能的生长因子, 广泛地存在于多种动物组织和细胞内, 肺脏是富含TGF-β1的器官之一。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 TGF-β1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和形成关系最为密切[6],是公认的放射性肺损伤的重要发生机制之一,被称作“开关”性分子[7] 。

M adani I 等发现在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血浆中TGF-β1含量在放疗结束时持续升高,因此提出TGF-β1可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预测因子。

PDTC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PDTC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PDTC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史殿魁;魏明【摘要】目的探讨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PDTC组,每组20只.模型组、PDTC组采用6 MV X射线照射双肺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PDTC组照射前3天开始皮下注射PDTC 10 mg/kg,持续至照射后30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期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照射开始后8、24周处死后取肺组织,部分右肺组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取右肺中上叶,检测羟脯氨酸表达;取左肺组织,称湿重,计算肺系数;取右肺下叶,检测肺组织ICAM-1、NF-κB 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右肺组织均未见明显异常.照射开始后8周,模型组肺组织病变以渗出为主,并出现少许胶原纤维沉积;照射开始后24周,肺泡壁增厚,肺泡腔明显变小,肺间质内各种细胞成分增多,可见明显的局部灶性纤维化区域.PDTC组照射开始后8、24周肺组织病变较模型组同期明显减轻,纤维化增厚主要集中在支气管及血管外膜,肺泡区域几乎未见明显纤维化.模型组照射开始后8、24周肺组织羟脯氨酸表达、肺系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PDTC组各时间点肺组织羟脯氨酸表达、肺系数较模型组同时间点明显降低(P均<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P均<0.05).模型组照射开始后8、24周肺组织ICAM-1、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P均<0.05),PDTC组各时间点肺组织ICAM-1、NF-κB mRNA 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同时间点降低(P均<0.05),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 PDTC能减轻放射性肺损伤大鼠的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调控ICAM-1表达有关.【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32【总页数】4页(P42-44,前插1)【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氢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作者】史殿魁;魏明【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沈阳 11000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5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
(如做饭、购物、使用电话、理财等) ❖ 3级:有严重症状;个人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如洗澡、
穿脱衣、吃饭、洗漱、服药、并未卧床不起);需要吸 氧 ❖ 4级:有危及生命的呼吸症状;需要紧急处理(气管切 开或气管插管) ❖ 5级:死亡
CTCAE 4.0放射性肺纤维化分级
❖ 1级:轻度乏氧;影像学肺纤维化改变不超过全肺体积 25%
放射性肺损伤—辅助检查
X线表现 早期表现为照射野内肺纹理增粗、模糊,肺纹理间
伴有散在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 中期表现为与照射野形态一致的大片密度增高影。 晚期表现为照射野内索条状、网格状、大片状密度
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界清楚,伴有胸膜肥厚、纵隔向 患侧移位。
放射性肺损伤—辅助检查
CT表现 早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散在的小片状磨玻璃样影,密
影像学表现
条 索 影
斑 片 影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放射性肺损伤的分级
❖ 根据放射性肺损伤严重程度的不同,多个国际放疗协作 组织将放射性肺损伤进行了分级,一般I级为轻微损伤, IV级为严重损伤,V级为导致死亡的放射性肺损伤。
❖ 目前临床应用的RILT分级标准包括CTCAE、RTOG、 SWOG、Michigan标准等,各标准间略有差异且各 自应用都有一定局限性。
放射性肺炎CT
早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散在的小片状磨玻璃样影,密度淡薄,边缘模糊。
放射性肺炎CT
放射性肺炎CT
放射性肺炎CT
放射性肺炎CT
中期表现为不按肺叶、肺段分布的肺实变,其内可见有支气管充气征, 肺泡囊、小叶间隔增厚,部分边缘整齐,部分边缘呈星状,可超出放疗照射野

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预测进展

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预测进展
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的RII。I评分。考虑较多的 参数有:有无症状,所需要的治疗,肺的胸片变化。 不同的体系不同的标准使得RILI评价比较困难。 许多评分系统根据临床所需的治疗来打分。如美国 西北癌症小组认为,2级RP需用类固醇激素治疗, 三级RP需要氧气。而根据美国癌症放疗小组评 分【1],3级RP需要氧气与类固醇激素共用。可见不 同的评分体系限制了RILl评估的准确性,也影响了 RII。I的风险预测。
万方数据
匡堂!堕鏖煎壅;!!!生!!旦 整!!堂箜!!塑』竺!!!垦!!!型!!:!!!!!塑!!!:塑!!
性肺损伤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超过肺放射性耐受量( 阈值)的肺体积大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全肺照 射时,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阈值很低,约为6~8 Gy,但部分肺组织受到照射时,放射性肺损伤的阈 值一般为20~30 Gy。美国放射肺癌学协作组 (RTOG)在一个前瞻性的研究中发现V20的大小不 仅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高低相关,而且与放射性 肺炎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V20<20%时,无放射 性肺炎发生,22%~31%时。8%的患者发生2级 放射性肺炎,32%时,才出现3级以上的放射性肺 炎【引。Claude等[73分析了90例接受3一DCRT的 NSCLC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 Vdose平均值为V20=18%,V30=13%,V40= 1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Vdose与放射性 肺炎发生率相关。Hernando等回顾性分析201例 未手术接受放疗的NSCLC病例,39例(19%)发 生1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组的平均 V20、V30、V40值分别为34.7%、29.9%、24.4%(" =39);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平均V20、V30、V40 值分别为28.7%、23.8%、20.2%(咒一162)。因而 V20、30、V40是放射性肺炎的有效预测因子。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孔祥鸣吴稚冰张爱琴赵亚珍【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在肺癌、食管癌和乳腺癌等胸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部分肺组织因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

表现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约为5%~10%。

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发病率限制了肿瘤的放疗总剂量,从而使放射治疗肿瘤的疗效下降,部分重度放射性肺损伤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1 发病机制研究表明,电离辐射所致的肺组织损伤不仅仅是单一靶细胞损伤的结果,而且是一个有多种细胞参与、有多种细胞因子调控的复杂过程。

目前认为,电离辐射可引起肺内效应细胞即肺泡巨噬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启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裂,导致胶原蛋白的大量合成,最终形成肺间质的胶原沉积,血管壁增厚闭合进而发生肺组织的纤维化[1]。

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被公认是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介导因子。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血浆TGFβ的基础浓度有关,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血浆TGFβ含量在放疗结束时持续升高[2]。

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热毒邪”,而肺为娇脏,放疗之邪毒侵袭,热灼肺津与痰浊相搏,阻塞肺络,肺络损伤,痰热内蕴,日久余热留恋,耗伤正气,气阴两虚,气虚无以鼓动血脉,血行不畅,瘀血内生,致瘀血内阻。

故放射性肺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阴伤、气虚、血瘀、热毒是病机要点[3]。

2 西医治疗由于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放射治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因素,且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故处置放射性肺损伤的关键在于预防。

一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放射性肺炎是由于放射性物质引起的肺部炎症。

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放射治疗和辐射事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尽管放射性肺炎的防治一直是放射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目前对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方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进展及防治方法。

一、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放射性肺炎的主要特点是肺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

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纤维化等过程。

放射性损伤导致肺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引发炎症细胞聚集和炎症介质释放,如IL-1、IL-6、TNF-α等。

炎症介质的释放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加速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结构重建,最终导致肺部纤维化和功能障碍。

二、放射性肺炎的研究进展1. 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放射性肺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得到了深入研究。

研究者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平台,揭示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炎症介质和信号通路参与了放射性肺炎的病理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为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途径。

2. 靶向治疗的突破放射性肺炎的传统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激素治疗、抗氧化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疗效有限。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手段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如针对放射性肺炎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关键分子进行干预,如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和促进组织修复等。

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为放射性肺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放射性肺炎的防治方法1. 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放射治疗中,应尽量减少肺部受照射剂量,采取适当的分剂量分次治疗,避免过度放射损伤。

加强肺部保护措施,如通过呼吸运动控制和肺通气功能评估等,保护肺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2. 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旦发现放射性肺炎的症状,如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等,应及时进行肺部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生理评估,明确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有关的生长因子主要有TGF—B、 FGF、PDGF等¨。o,主要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 产生,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①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TGFs)TC,- Fs包括TGF—a和TGF一13。TGF—d和TGF一13是在分子 组成、受体结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的两种不 同蛋白质家族。TGF—a的氨基酸序列有(33—44)%与表皮 细胞生长因子同源,可与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放与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作用相同。TGF一13是一个含有30种以 上蛋白成分的庞大家族—TGF一13超家族,在TGF一13超家 族的亚家族中,目前报道的有6种TGF一13分子,分别为TGF 一13,一。,在哺乳动物中表达并克隆的有TGF一13。【101。TGF 一¥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和分泌细胞外基 质的重要生长因子之一,其水平升高已被视为放射性肺损伤 的标志之一¨“。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是一个由多种细胞 因子启动和维持的胶原蛋白代谢调控失调的结果。其中 TGF—B。功能及其广泛,它对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外基质基 因表达、基质降解、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节作用。TGF—B还 通过对其它细胞因子的影响,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 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维持胶原在细胞外基质中的比例。在 众多的促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中TGF一8被认为是与放射性 肺纤维化发生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介导因子¨11。Madani I 等1121测定了肺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随访 期的血浆TGF一母含量的变化,发现在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 患者中血浆TGF—p含量在放疗结束时持续升高,因此提出 可用TGF—B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预测因子。
②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Hale Waihona Puke 万方数据·577·
PDGF)包括PDGF一从,PDGF—BB和PDGF—AB三型,是
结缔组织的促分裂剂,能够趋化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促 进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诱导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尤其 当成纤维细胞处于细胞外基质中时,PDGF—BB能够极大提 高成纤维细胞的迁移速度,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及纤维化 的形成。
内发挥多种生物效应。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与放射性肺损 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促进成纤维细 胞增殖分化、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转化生长因子一13(TGF —B)、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介导炎性反应为主的 肿瘤坏死因子(TNF—Ot)、白介素一1(IL一1)、白介素一6(IL 一6)。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 广泛深入的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明了,但对细胞因子对放 射性肺损伤的重要性、关键性有深刻阐明,从而为临床对放 射性肺损伤的预测、监控、预防及治疗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2.1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多 肽类细胞因子,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在 肉芽组织中旱强阳性表达。而IL一1B对不同来源、不同部 位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不同作用。成纤维细胞对IL一1B的不 同反应可能与不同来源、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 学特性有关。IL一6能与成纤维细胞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外 基质的合成和分泌。Kenneth等体外实验证实,IL—lO基因 敲除胎鼠皮瓣移植创面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异常的胶原 沉积,而正常皮肤移植创面炎症反应轻微,呈正常愈合。说 明IL一10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的负调因子。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多为病理形态学观察,80年代集中于“关键靶细胞”的 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学说:①肺泡上皮细胞损伤;②肺血 管内皮细胞损伤;③肺泡巨噬细胞;④细胞生长因子;⑤免疫 反应;⑥淋巴管受累;⑦巨细胞病毒参与口】。随着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靶细胞或靶组织受损的 观念已无法解释放疗后肺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 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放射性肺损伤不仅仅是单一 靶细胞损伤的结果,而是一个有多种细胞参与,多种细胞因 子调控的复杂过程。现在公认的细胞因子学说提出:细胞因 子媒介的多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贯穿放射性肺损伤的全过 程p。o。肺组织照射后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表现出一个潜 伏期,但是在分子生物水平上,放射损伤并不存在潜伏期,所 谓的潜伏期即肺内多种效应细胞完成细胞间质损伤信息传 递,启动多种细胞因子瀑布效应时期¨。J。因此,正常肺组 织对放射损伤的反应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2细胞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传统观点认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是同 一个病理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两个阶段,两者是一个线性的 连续发展过程。但是最近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和数据对这 一观点提出质疑。有试验Ⅲo对425例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 的乳腺癌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发现并不是所有发生放射 性肺炎的患者最后都会形成纤维化,但最后发生放射性纤维 化的患者都发生过放射性肺炎。同时,用抗炎的方法可以减 轻放射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其对放射 性肺纤维化的发生有任何预防保护作用∞]。以上这些事实 说明,线性的发展过程并不能用来解释放射性肺损伤的过 程。现在普遍认为,放射性肺损伤过程是一个网状交织的过 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取决于肺接受 射线剂量,存在一个生物阈值,射线剂量在阈值范围内,不会 发生病理变化,超过阈值启动细胞因子瀑布效应,一旦发生 不可逆转,因为其不同于平常炎症,是一种无菌性炎症。肺 照射后射线引起多种靶细胞的损伤,细胞损伤后立即引起各 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并且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 (现在的证据多为CD4+T细胞),这些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 会引起照射区同侧或对侧非照射区发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在 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早期,损伤的靶细胞(如纤维母细胞等)就 在一些相应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开始分泌Ⅲ型原胶原多肽, 照射区肺组织的肺纤维化的进程也开始进行。肺纤维化过 程是和炎性过程同时进行的,而并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在放 射性肺炎之后放射性肺纤维化才开始发生。放射性肺炎和
·576·
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凤玉,刘秀芳,张建宇
【指示性摘要】放射治疗是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中,正常肺组织不可避免
地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根据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的评价标准,将放射 性肺损伤分为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放射性肺炎经系统治疗可以逆转,一旦发生肺纤维化,则对
患者的生活、治疗及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预防显得尤
为重要。本文就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放射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730.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一(2009)03—0576—03
放射性治疗是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胸部肿瘤患者的 主要治疗手段。肺是辐射中度敏感器官,放射治疗可使肿瘤 附近的肺组织因受到的放射剂量超过其生物效应的阈值而 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 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常有两种表现形式,早期急性放射性 肺炎和后期放射性纤维化。放射性肺损伤严格意义上来讲 是无菌性炎症,其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比治疗 更莺要¨1。放射性肺损伤限制了肿瘤的放疗剂量,也使放疗 效果大大降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预测指 标,成为胸部肿瘤得到有效治疗的难题。 1靶细胞学说
化的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和基质 金属蛋白酶一9具有降解基底膜IV型胶原的作用,而Yang K等旧。研究发现,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时,基质金属蛋白酶一 9的活性减弱,使细胞外基质沉积,造成肺纤维化的形成。 4损伤和机体免疫机制
以前很少将放射性肺损伤与机体的免疫机制相联系起 来研究,但随着对放射性肺损伤机制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 渐渐发现免疫机制也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BeuthienBB等旧u在研究放射性肺纤维化时发现,在照射后 第4周肺内有明显的CIM+淋巴细胞聚集,并且同时有大量 的IL-4mRNA表达,将这种CD4+淋巴细胞与纤维母细胞一 同培养促进胶原产生,而且用CD4+淋巴细胞相对应的特殊 抗体来阻断其发挥作用,将会大大降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 生。CD40为TNF—d受体超家族成员,首先发现于B细胞 表面,近年来研究表明,机体多种细胞,包括造血系统来源和 非造血系统来源的细胞都有CD40表达,CD40一CD40配体 交联所介导的免疫炎性细胞之间和免疫炎性细胞与组织间 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基 础m1。通过单克隆抗体MRl干扰CIMO—CIMO配体的交 联,发现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发生的概率大大下降旧J。 5血管紧张素受体及转化酶
肺内细胞因子可由肺泡巨噬细胞、肺间质细胞(成纤维 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受到激活而产生分泌,在肺
【收稿日期】2008-03—24 【基金项目l全军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十一五计划课题(06MB084)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51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作者简介】李风玉(1978一),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医师,主要 从事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及肿瘤化疗工作。
在放射性肺炎期间,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inter—ceUu- laradhesionmolecule,ICAM一1)持续性下降¨81,当到达放射 性肺纤维化时期时,肺泡上皮细胞完全不表达ICAM一1了。 剔除ICAM一1基因小鼠在受照后发生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 的概率低于野生型同类小鼠¨…。现在推论ICAM一1可能在 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早期大量表达,引导炎性细胞的黏附,参 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和发展,然后被耗尽,但其引起肺纤维
③1一干扰素(1一interferon,.y—IFN)是目前比较明确 的负性调控因子,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成纤维 细胞的凋亡【171,下调I、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一o,并且促进 胶原酶基因的产生。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 另外,它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表型的转化。 3细胞间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