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基本功的科学训练方法 -

【标题】浅谈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基本功的科学训练方法

【作者】冉红梁

【关键词】舞蹈技巧美舞蹈重心规格性呼吸放松

【指导老师】谈相东

【专业】舞蹈学

【正文】

引言

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身心是相互完善的。为了更好的达到最好的训练成果,在训练中不受到伤害,更好的保护自己,科学系统的舞蹈训练方法显的尤其重要。怎样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首先要认识到它的好处,在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往的经验和不断的学习中总结出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剖析舞蹈动作的骨、关节系统的变化,肯定正确的训练方法,纠正不符合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舞蹈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一、科学的训练方法的好处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人的形体带来美的改变。人体的形体与机能在不定期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由遗传决定。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体态,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还有助于身体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龄的少年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均称,经过舞蹈训练,关节的活动幅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使人的动作舒展优美而协调,从而体态优美动人。科学的舞蹈训练还可以使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韧带等得到拉伸,变得乡长纤长而有弹性。主要运动肌肉的力量得到提高,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脂肪,使其均称而有线条,从而增加了美感。舞蹈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还会使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各种感觉功能的得高。促进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经过舞蹈训练、力量、柔韧性、控制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耐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能够灵活自如地把握与运用身体,准确无误地完成通常行动或特殊形式的身体运动,做出各种动作,敏捷地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以避免身体伤害。舞蹈训练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使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生命机能得到了总动员。因此,能够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肉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

二、怎样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一)注重舞蹈技巧中的美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美为物质载体,所以对舞蹈中的舞姿、旋转、神情、手势以及各种技巧动作都要以美的感觉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没有美,则不能称其为艺术。而只有美的艺术,才能对人们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舞蹈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离不开它的载体即人体本身,因此身体线条、肌肉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舞蹈的技巧动作概括凝练地表现了人们的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是舞蹈揭示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无论技巧动作多么美,也要与舞蹈表现的内容与情节相吻合,融为一体,才能使观众赏心悦目,产生美感的共鸣,使一个舞蹈作品美上加美。一项技巧动作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从美与不美的角度去要求。譬如一项技巧动作的难度很大,但唤不起观众的美感,这就要从动作的起法到空中动作,直至它的落地动作去一招一式地要求。如果整个动作都是美的,只有一个环节和一个局部的动作不美,也会影响整个技巧动作的美,所以在技巧的训练过程中要一招一式地去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局部动作。只有在一举一动,一止一静都是美的情况下所组成的整个技巧动作,看上去才是美的。技巧动作的美,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态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千变万化的不同要求,才显出其技巧的繁难复杂,眼花缭乱的美感。每项技巧都有不同姿态的要求,而姿态的美不美,恰恰决定了整个技巧动作美与不美的关键所在。所以对每项技巧动作都要从初学开始,不放松对每个局部姿态的要求,才能使我们所学的各项技巧,做出来都是很美的舞姿动作,从而达到舞蹈技巧训练始终处在美的境界中进行。我在给中学生上舞蹈技巧课中在进入了单一技巧开法的阶段时,有翻身的规定动作。比如立圆,我自己想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左肩过l5度右肩留15度”这个方法在8个以上能够保持立圆的美和圆,点翻看上去也伸展多了。

(二)重心意识的培养是科学训练的保障

舞蹈离不开正确的重心,正确的重心又是舞蹈中各种技巧的重要保障。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重心,所以重心训练得不好,会导致他的整个力量和舞蹈的不协调,长此以往会产生形体的不完美现象。在中小学舞蹈训练中,因为他们年纪还小,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为了使他们从小培养舞蹈的重心意识训练就要从入学就开始,如“站”,要求人体必须保持垂直的一条线,必须将头、颈、背、腰、臀和髋关节的直视为人体直立的整体加以衡量。忽视了哪个环节都是错误的。再比如我在给学生开串翻身中,体会到重心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只可以做一个或两个,并且姿态也不美,看上去就像脱缰的野马,这就是没有掌握到身体重心所造成的,后来我让学生利用身体的重心流动转,脚的位置在半脚掌上,做流动倒身转,先做单一的再两个三个逐步增加,在熟练掌握到身体重心要领后再加速。当然每个方法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拟定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在开法后的提高阶段中,要求数量、速度、质量。需要熟练地运用所掌握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身体的艺术表现力。

明确人体重心是通过正确的支撑力体现出来的,要体现好的重心意识,必须有正确的支撑力。正确的支撑力是在支撑身体重量的脚掌半脚尖向地面用力作用于地面,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由下至上明显的经过踝、膝、髋穿过骨盆,直径穿过脊椎到头顶,在人体中产生一条流通的穿透性的、无形的力的垂直轴线,使身体有一种无限向上伸展的感觉。这个始于足下贯通头上的作用力,能支撑身体的重量,能掌握身体的平衡。随着体内两股“力流”上下走动,身体关节也随着最

大限度地上下伸展。身体关节的伸展以及身体关节骨骼的准确位置,使得贴附在骨骼关节上的肌肉和韧带都处于积极伸展和运动状态,肌肉的伸展和运动又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也能保障体形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重心位置,才会有正确的重心支撑力。

(三)科学的用力方法

基本功训练是要有规格性的,它是科学训练的检验标准。没有规格性的训练,就不可能呈现正确规格性的动作,更不会产生完美的人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动作的规格。这规格,不能只看动作的结尾和造型,还要通过动作的起始、运行过程,过渡到动作的结束。而这还只是动作的表面,还不是动作规格的质。能体现动作规格的质的,是在动作运行时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表现在动作上的抒、韧、刚、柔以及在动作运行中的方位、角度、线路、形状、感觉。以此检验人体肌肉在动作运行中的收缩与松驰方面对力的浓缩程度和人体素质与肌肉力量所表现出来的规格。以此作为规格的多角度衡量标准。要使规格达到完美境界,还必须有科学的用力方法,因为用力方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动作的规格能否准确。人体运动的本质是人体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收缩发力是运动的基础。从而认定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对舞蹈动作进行各环节的技术分析,即解剖分析与力学分析。前者分析人体各部分环节之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分析整个人体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规律。前者使我们懂得人体运动解剖原理,骨、关节肌肉的运动规律。后者使我们明白力学的原理和特征,进而使我们确切的掌握训练中各环节的科学性把握,认清完成某个动作时是哪些肌群在收缩发力以及收缩的时间、长短、强度等。还要认清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在不同的动作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肌肉使一个关节屈和伸,内收或外展,旋内或旋外,是由这块肌肉的拉力线对该关节轴的关系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讲,舞蹈是整个人体肌肉、关节协同动作的艺术。必须有强大的肌肉力量来掌握身体的惯性,以关节为功能活动的中心,以骨骼为支架,以骨为杠杆来完成各种动作的连带关系。如:“擦地动作”是训练舞蹈学生的基础动作,它能训练躯干的中心,腿部肌肉,脚部关节等。如做这个动作的用力方法不对,就会产生腿粗、臀松、扣胯等毛病,导致形体不美。所以我认为规格性与正确的用力方法,是解决这个弊端的好方法。

(四)科学的呼吸方法

舞蹈训练与呼吸息息相关,气息运用得当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中国功夫”中唱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说明气在舞蹈中的动作中,必须把握好力与气的连带不可分的关系。气顺力就达,气息力就止。教师要在每个动作中分清气的力度,注意呼吸的节律,呼吸若表浅节律就快,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动作没力,时间也不持久。呼吸得深,节律较慢动作有力,若会含气、偷气则会使力量更持久,动作稳定。而憋气就会造成动作和肌肉僵硬,姿态也不流畅。教师要使学生懂得掌握正确的呼吸,把握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使呼吸的节奏与动作特点协调,适应动作、技能的需要,是保证动作质量不可缺少的素养。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它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作品,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用呼吸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为完美的做出各种舞姿,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蹈中的呼吸既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呼吸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我们可以在共通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吸收。如书法、声乐等方面的呼吸是自由的流畅的,不间断的,呼吸的频率是平均的,不需要任何控制的自由

交换的;而舞蹈中的呼吸则需要根据所做的动作来对呼吸进行控制,它的频率不是平均的自由的,而是需要跟随动作的幅度、大小和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变化和调节。正确的调节呼吸为跟随动作的变化来变化呼吸,可以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舞蹈的魅力。

在中小学舞蹈训练时,应当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呼吸是很重要的修养之一。因为心与形的高度统一必须需要呼吸的配合,而且动作幅度的大小、发力的大小以及对身体的控制都离不开呼吸。我们最爱讲究动作的“延伸”性,那么“延伸”是什么。它并不是说伸直手臂就是延伸,而是要由体内发出的气不断地向外扩张、外延,用经过训练过的呼吸去延续、伸长。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注意把呼吸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平时我们总说“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又在什么地方呢?若从呼吸出入与丹田开合的运动中去体验“丹田的部分就是腹部膨胀后回缩入时,四周的力向内压缩的集中点,即呼吸点”。“气沉丹田”则指把吸进的气直接沉入腹部,气管好像延长了,它向下伸延,直贯丹口;气息从口鼻直出直入丹田,中间并无阻隔,似乎肺已不再舒缩,不再活动,它的工作已完全由丹田接替。这种“丹田呼吸法”与声乐的呼吸法近似,我们可以从声乐中去借鉴。学会了丹田呼吸可帮助我们在大量运动过后,不至于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人的呼吸量有大有小,这要从胸廓扩展的大小而定,胸廓扩展幅度大,那么吸进的氧就多,相对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多。呼吸量的大小也说明了人体呼吸系统健康及功能的强弱程度。俗话说“内练一口气”这就说明了呼吸是需要训练才能真正的掌握它,只要我们合理的运用了呼吸,领会到了“气沉丹田”这一道理,掌握了动作与呼吸协调配合的关系,我相信,我们在遇到激烈运动或大型舞剧时不会出现气喘不停、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不堪的样子。

在舞蹈中呼吸有它特有的重要性。民间舞蹈不仅朝鲜舞才有呼吸,其它任何民间舞蹈都离不开与呼吸配合。在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一般都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这四种形式组合。呼气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嘎然的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注意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及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朝鲜舞才有呼吸,古典舞中才有呼吸,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朝鲜舞中的呼吸比其它民间舞种的呼吸要丰富,但并不就代表其它民间舞种不需要呼吸。一些老师在教授除朝鲜舞以外的民间舞蹈时并不注意用呼吸,更不会在动作中在节奏中找呼吸的换气点,这样学生只会模仿外形动作,而不能把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统一起来。这样根本谈不上什么身情并貌,照此发展,舞蹈就成了四肢运动,动作的堆积,失去了舞蹈的魅力。掌握好呼吸,可以运用它来贯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贯满音乐,找到动作的“延伸”,可以用内在的气去感受身体的内空间与外空间的关系,去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仔细地分析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吸气时动作多为起、上;呼气时动作多为落、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易经”中不难找到答案。在“易经”中气被分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于后背,呼气为阴,行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与“易经”中的阴阳相附和。阳是上、是强、是刚之意,因而舞蹈中的吸气多是向上、提、起;而阴与之相反,是下、是弱、是柔之意,因而舞蹈中呼气多为向下、落、沉。如花鼓灯讲究“溜得起、刹得住”,“溜”就是要小、要快、要碎,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呼气;而“刹”就是要停、是聚,在做这类动作时一般都是吸气。如碎步圆场加亮相;8字拐弯等。如藏舞弦子部份的“三步一撩”就是很明显的,走三步时一定是呼气,而撩步时一定是吸气。又如蒙族舞中的平步加转身,做这一动作

时平步一定是呼气,转身时一定是吸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呼吸于舞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与动作紧密相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和情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具张力。掌握好呼吸方法,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去体会,在身体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去探索,找到呼吸的支点;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从无意识升华为意识,使我们的舞蹈更具感染力,让舞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上的融合。由此可以说:呼吸是舞蹈的命脉。

(五)“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也是不可缺少的。中小学的学生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过度疲劳的训练,会让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了。如果不及时的放松可能造成身体的不良发育。所以“放松”在舞蹈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小学的舞蹈训练中。“放松”是一种在思想和运动之间开放的需求,是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及时反馈。这种反映过程是任何生命活动的证明,在舞蹈中也是一中反映,是创造和完善形象的过程。所有的放松始于静止,我们用舞蹈训练把身体唤醒,静止是放松的技术桥梁。放松可以使在训练中“肌肉能力”过度使用进行调节,也是得身体各部位在放松是可以从血液中得到充分供给,做到缓解疲劳,防止损伤和提高机能。

合理的放松可以从具体的训练点出发(骨骼.关节.肌肉和软度训练等)

在紧张的舞蹈训练中,如果骨骼内部组织调整不过来,承受不起大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感到“迎面骨”痛(医学上称为“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说明这段时间小跳.大跳等跳跃动作重复次数过多,需要调整教学训练方案。作为教师有必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感受,这样可以有准确的信息提醒自己训练安排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身体能否接受所给予的运动量,否则不顾学生的身体感受,不考虑学生身体真正接受能力的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也会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这种伤害只有舞者自己能够感受身体的疼痛——其强度、深度以及牵连的广度,并承受所有身体的痛苦,甚至是一辈子的伤痛。从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提示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舞蹈训练的计划安排以及实际操作,要关注学生群体自身的感受,科学的使用才能够延长舞蹈演员,学生的艺术寿命。

认识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舞蹈时身体的运动空间,让教师及学生透视身体自如运用身体,关节是骨骼与骨骼相连接构成,因其中间有空隙,所以可以有运动,就产生了动作。关节的灵活度决定了学生的集体活动幅度,但是教师或是学生是否了解我们身体频繁使用的关节的结构及功能,这是舞蹈训练是否科学的关键

肌肉是舞蹈的动力器官,所有动作的产生离不开肌肉收缩,肌肉很重要的一个突然正就是伸展性、弹性、肌肉的兴奋表现是收缩,当它非常兴奋的时候就会出现痉挛—强直收缩,就是俗话说的“抽筋”。最常见、最频繁的动作就是绷脚、立半脚尖、这是小腿后群肌肉的作用,长时间片反、持续收缩,收缩后又没有即使伸拉放松,日久天长,小腿后群肌肉疲劳过度,就积聚成块,易出现抽筋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保护我们的关节,训练课后一定要拉伸肌肉,放松全身,想办法消除疲劳,不要将今天的疲劳带到明天的训练中去,这应作为训练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看似花费时间,实际功效日后呈现,及时的放松可以让学生有饱满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训练中去,不仅仅避免舞蹈损伤,它还提升并加强了舞者的肌肉能力以及全身机能,这才是我们多追求的舞蹈科学训练。

软度训练时忍痛坚持对身体施加力量,必然会给身体组织增大负担,加大了负担,

身体组织会不堪重负,损伤也难以恢复,即使组织复原痛苦经历会对拉升动作造成恐惧,直接反应就是拉升部位的身体对抗,不会放松这也是软度训练的大忌,直接影响到软度训练的质量效果,所以说身体的训练是精细工程,教师、学生都要细心设计,认真体会动作,要遵从身体组织结构功能,不可违背,不科学的使用身体,只会带来伤害。

由此可见,“放松”在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性。

结语

研究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指导人们科学的进行舞蹈训练或科学地组织舞蹈教材,是舞蹈学科中的一门应用科学。舞蹈要求人的肢体的各部位,按一定节奏和规律,形成和谐的动作。各种静止的造型、运动的舞姿及跳、转等技术技巧,都是以人体的骨骼为杠杆、关节为转动轴、肌肉为动力而体现出来的。在科学的舞蹈训练中,了解并熟悉人的生理构造,有助于改善自然的身体条件,以适应舞蹈艺术的需要。如在舞蹈基本训练中肯定正确的训练方法,纠正不符合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舞蹈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是舞蹈工作者一项必修的基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