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合集下载

D-二聚体测定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风险的临床价值

D-二聚体测定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风险的临床价值
3 1 4
检验医学 2 0 1 5年 4月第 3 0卷第 4期
L a b o r a t o r y Me d i c i n e , A p r i l 2 0 1 5, V o l 3 0 .N o 4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6 4 0 ( 2 0 1 5 ) 0 4 - 0 3 1 4 - 0 4
逐渐增高 , 各组 间差 异均 有统计 学意义( P< 0 . 0 1 ) , 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 P< 0 . 0 1 ) 。C H F组中发生血栓 的患者 D - 二 聚体水平 明显高于 未发生血栓 的患者 ( P<0 . 0 1 ) 。当血浆 D 一 二 聚体 的临界值 为 2 0 9 1 n g / m L时 , 诊断 C H F 患者 血栓 风险的敏感性为 1 0 0 . 0 %、 特异性为 6 9 . 0 %。C H F患者血浆 D 一 二 聚体水平 与年龄 、 左主干病变 、 心肌梗 死病史有关联性 ( P< 0 . 0 1 ) 。血浆 D 一 二聚体 > 2 0 9 1 n g / m L的 C H F患者 在 9 0 d内发生血栓 的累积概率 明显 增 高( L o g — r a n k = 5 9 . 8 2 1 , P= 0 . 0 0 0 ) 。结论 血浆 D 一 二 聚体水平 与 C H F多种临床病理 因素相关 , 可反映 患者病
v a l u e b y d e t e c t i n g t h e p l a s ma D— d i me r . Me t h o d s 1 1 7 C HF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c l a s s i i f e d i n t o g r a d e I( 4 1 c a s e s ),Ⅱ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以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方案对CHF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

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84例CHF患者及35名健康对照组血浆BNP及D-二聚体水平。

结果 CHF患者的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CHF患者NYHA心功能I 级到Ⅳ级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NYHA I级、Ⅱ级、Ⅲ级、Ⅳ级之间各自的BNP、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分级与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BNP,r=0.797,P<0.05;与D-二聚体,r=0.539,P<0.05)。

结论 CHF患者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评价心功能,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CHF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 B型钠尿肽 D-二聚体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032-02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引发血液动力学以及神经体液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利钠肽系统的一种肽类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

研究表明,BNP水平可反映CHF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同时也是判断CHF病人预后和进行危险评估的有效指标[1-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的改变及意义初探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的改变及意义初探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的改变及意义初探张爱华;董建增;朱正炎;郑建平;张红卫;刘晓娟【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2(19)3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所有入选对象的生化、D-二聚体浓度等指标.结果 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发生率为36.7%,在心功能Ⅰ、Ⅱ、Ⅲ、Ⅳ级患者中其发生率分别为0(0/10)、28.4%(71/250)、35.7%(50/140)、65.6%(59/90),P < 0.05;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患者D-二聚体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46.0、239.0、314.5、670.0 mg/L,P < 0.05;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的非房颤及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46、232、356、650 mg/L,进行多重比较,P < 0.05.结论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D-二聚体浓度逐渐增加.【总页数】2页(P27-28)【作者】张爱华;董建增;朱正炎;郑建平;张红卫;刘晓娟【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市顺义医院心内科,北京,1013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市顺义医院心内科,北京,101300;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市顺义医院心内科,北京,101300;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市顺义医院心内科,北京,101300;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市顺义医院心内科,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相关文献】1.血浆B型利钠肽联合D-二聚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J], 赵明英;单华;李朝晖2.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改变及意义 [J], 侯静波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临床意义 [J], 周助权;张民军;周仁芳;黄益民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J], 保婧;张巍;曹丽娟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J], 史桂霞;张育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系统的参数,是指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系统激活后,被凝血酶裂解产生的产物。

它反映了体内纤溶过程的活性和程度,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机体炎症、血栓形成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意义。

1.血栓疾病的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炎症反应的监测:炎症反应的激活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炎症疾病的病情进展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此外,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还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D二聚体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病理过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监测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整理).pptx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整理).pptx
学海无涯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 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 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 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 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4
学海无 涯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
较低的危险因素
中度危险因素
高危险因素
卧 床 >3 日
膝关节手术
骨折(髋或腿)
长时间的处于静止状态 中央静脉狭窄
髋或膝复位
(如乘车或乘长途飞机)
年龄增大
恶性肿瘤、化疗
大手术
腹腔镜外科
充血性心衰、呼衰
大创伤
减肥
荷尔蒙代替物口服避孕药 脊髓损伤
怀孕/产后
偏瘫性中风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 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 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 物中,唯有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 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1
学海无涯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 P 试验:FDP 碎片X 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FM 复合物的 定性试验。
2
学海无涯
告,其值正好相差一半。所以在评价 D-二聚体结果时应注意上述 问题。
3
学海无涯
三、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
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 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 塞 、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 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 D-二聚体升高,但是 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 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血浆B型利钠肽联合D-二聚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浆B型利钠肽联合D-二聚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赵 明英 , 单
摘要 : 目的 方法
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李朝 晖
( 航 天 中心 医 院检 验 科 , 北京 1 0 0 0 4 9 )
研 究血浆 B型利钠肽( b r a i n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d e , B N P ) 联合 D 一 二聚体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 中的诊 断价值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c o m b i n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p l a s m a B — t y p e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d e w i t h
ZHAO Mi n g — y i n g, S HAN Hu a, LI Ch a o — h u i
(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h e S p a c e C e n t e r H 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9 , C h i n a )
5 0 6
L a b e l e d I m mu n o a s s a v s& C l i n Me d , J u n . 2 0 1 5, V o 1 . 2 2 , N o . 6
血 浆 B型 利 钠 肽 联 合 D- 二 聚 体 在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中 的 检 测 及 临 床 意 义
D- di me r i n p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 Me t ho ds 6 0 p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pa t i e n t s , 2 0 c a s e s o f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wi t h n o r ma l c a r d i a c f u n c t i o n a n d 3 0 h e a l t h y c o n t r o l s we r e i n v o l v e d i n t hi s s t u d y. The p l a s ma B— t y p e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d e a n d D- d i me r i n p a t i e n t s a n d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s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a n d t he i r c o r r e l a t i o n wi t h c h r o n i c h e a t r f a i l u r e wa s a n a l y z e d. Re s u l t s T he c o mb i n e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p l a s ma B— t y pe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t i d e wi t h D— d i me r c o u l d o b v i o u s l y r e le f c t t h e de g r e e o f c h r o n i c h e a t r f a i l u r e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h e a t r d i s e a s e s . Co nc l us i on T he p l a s ma B・ - t y p e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d e a nd D- — d i me r h a v e hi g h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a n d c o u l d b e u s e d a s a ux i l i a r y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当机体发生凝血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从a链到β链依次脱去多肽,形成纤维蛋白I和纤维蛋白II,纤维蛋白在因子XII的作用下,交联在血管壁上,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并使活化的纤溶酶裂解而产生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括r链相联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检测方法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建立于1983年,采用免疫学的原理,检测抗原的含量。

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有很多: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抗原定量检测法)。

以上几种均有不同的特点,胶乳凝集法快速简便,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也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免疫ELISA法测定较准确,定量,并且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对血栓性疾病起到较大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并且比较费时,不能满足急诊的要求;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抗原定量检测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且快速,只需全血血清或血浆,这种试剂适合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适用于多种生化分析仪如日立、奥林巴斯、贝克曼、东芝等仪器,敏感性为97%,易在大多数医院推广应用,有很好的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之一。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可以作为无创伤性的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同时由于非交联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降解作用下所产生的降解产物为非交联的碎片E、D、X、Y,而不形成交联的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的检测又可分为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

D—二聚体的测定也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病人、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的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中山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姓名:史桂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内科学
指导教师:夏小明
20060518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检测致l强来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3)仪器校正和建立标准曲线:
建拣漆盘浆彝试裁镦登一二聚髂溅定,著以{艾器塞动黠镄精器(3~6耱臻释度)的方法建立标准黯线。

图2—1,D一二聚体的标准曲线
交褥准强线哥凳,D一二聚孳摹定量蕊笺注藏潮为0,001~2。

5mg/L。

(5)质量控制:
在枪验样品前用标准品作质量控制,其测定值必须在所袋求的范围内。

(6)操作过程:
定标:扫描试剂批号,确认定标数值、定标魏线。

测试:测试前冻干血浆在37℃恒温箱内解冻15分钟。

手工录入标本ID信息。

在Thrombolyzer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上任意位置放入样本架,在位置被确谈焉,选辑要遗行的D一二豢薅定量裣灏试验,试验鸯劾遴行。

蟊巢疆l试结果超过试验设置值2,Omg/1,仪器自动调整稀释比例并重新运行试验。

5.应用HDI一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2.5M}{z,检测心袭牌者心驻彩怒,测定左心整魅蛊分数(LVEF)=餐张寒左心室寥量一收练寒左心塞容量/舒张末左心室容量,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高凝状态的关系,为慢性心力衰竭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组(n=60)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内径;并对心衰患者组按有无房颤、基础病因、病程、心腔内径等不同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亚组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心衰合并房颤组较心衰并窦性心律组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3)不同心衰病程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同左心室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24,P=0.346);(5)不同左心房内径患者组间比较,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90,P=0.141)。

结论(1)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并窦性心律患者,高凝状态更为严重;(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高凝状态均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D-二聚体;高凝状态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11-0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心衰预后极差,5年病死率高达60%,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可高达50%[1]。

有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心功能在III-IV的心力衰竭患者,静脉血栓发病率高[2]。

国内此方面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心衰高凝状态是否因合并房颤、基础病程长短、心腔大小、病因组成等不同而不同,从而明确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慢性心力衰竭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心衰致残率及死亡率,减轻这一疾病带来的沉重的社会、经济压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心衰组。

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Ⅱ级~Ⅳ级。

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6
2.57±14.43)岁。

冠心病20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心肌病14例。

房颤21例,窦性心律39例。

病程4年18例。

剔除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均除外合并妊娠、急性感染、肿瘤、近3个月
内较严重的创伤或手术、静脉炎、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激素替代治疗、近3个月内有急性缺血事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脑血管意外)。

所有研究对象近2周内未服用氯吡格雷或应用其他抗凝药物。

1.2 检测方法所有受检者均于采血前12h禁食,于晨起空腹准确采集肘正中静脉血
2.7mL,注入含有0.109moL/L
枸橼酸钠(1:9)0.3mL的抗凝管中,轻轻颠倒混匀,60min 内送检,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收集血浆0.5mL,-20℃保存,1个月内待测血浆D-D。

采用德国BE公司Thrombolyzer 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

试剂由BE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可直接应用,由标记了鼠抗人D-D单克隆抗体(DD5)的乳胶试剂、加速液、洗涤液、样本稀释液组成,批号:N24435。

质控血浆由BE公司提供。

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探头2.5MHz,测定心衰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之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不同病因及是否合并房颤等的D-D测定值比较。

见表1。

不同病程、不同左心室内径、不同左心房内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两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内径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明显正相关,r=0.124,P=0.34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内径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明显正相关,r=0.190,P=0.141。

3 讨论
高凝状态是指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血小板、凝血、纤溶系统等功能失调,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

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相比较,D-D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3]。

Virchow早在1856年就已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凝固性增高。

而心衰患者具备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故心衰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4]。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较心衰并窦性心律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表明血液凝固性升高。

可能原因为心衰合并房颤者,心房舒缩障碍,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产生涡流,血流粘滞性进一步增高,更易促进血栓形成。

在SA VE研究中心,也表明房颤患者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房颤患者(7.4%:4.3%)。

本实验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

可能因基础病因不同
对心腔内径影响不同,也可能因左心室及左心房仅为单一时相心腔内径的大小,不能很好反映心脏收缩或舒张的功能状态,故不能很好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

另外,LVEF为彩色多普勒测定结果,受人为选择心腔内径的角度、测量的时相等因素影响,有一定程度变异,但也可能因本实验样本量有限所致。

在本研究中,不同病程、病因心衰患者血浆D-二聚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原因可能为病程表示起病时间的长短,在本实验中受患者既往治疗是否及时有效以及疾病进展等因素影响,因此与心功能状态不完全相关,故而不能很好反映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严重程度。

相关研究[4]也发现,症状的进展与心功能进展并非密切相关。

病因反映的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受疾病进展速度、病情严重程度等影响,在本实验中与心功能亦不完全相关,同样不能单独作为衡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指标,但也可能因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相关因素控制受限等所致。

由于缺乏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的益处,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抗凝治疗尚无一致意见。

各心血管病协会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抗凝治疗建议,也仅限于心房颤动、以往有栓塞史、射血分数极低或有心内血栓者。

有研究表明D-D是心衰患者心源性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D-D>0.25mg/L,心源性死亡率的危险性增加4倍,D-D可以用于心衰患者危险度分层。

对心衰患
者开展D-D定量检测,有望指导心衰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Gregory Y. H. Lip1,Piotr Ponikowski2,Felicita Andreotti,et al. Thromboembolism and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in sinus rhythm. Thromb Haemost,2012,108(6):1009-1022.
[3]Cardin T,Marinelli A.Pulmonary Embolism.Crit Care Nurs Q,2004,27 (4):310-322.
[4]吕先光,吴伯祥,朱茜等。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和心功能的研究。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4):393-396.
[5]陈强,黄党生,沈东等.脑钠肽和D二聚体对老年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3):6496-64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