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

中国语⾔⽂学论⽂范⽂3篇中国语⾔⽂学本科毕业⽣语⾔类论⽂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些同学选择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的题⽬,但是,语⾔类论⽂和⽂学类论⽂具有明显的不同。

⽂学类论⽂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写作者本⼈的⽂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

说⽩了,⽂学类论⽂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

但是,语⾔类论⽂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语⾔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事实的结论。

说⽩了,语⾔类论⽂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分材料说⼏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

正是因为如此,语⾔类论⽂的写作对于中⽂系的学⽣来说,具有⼀定的难度,要克服这⼀困难,就要了解语⾔类论⽂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

本⽂试图就语⾔类论⽂的选题、语⾔研究的程序、语⾔类论⽂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个⼤致的介绍。

⼀、论⽂选题学术论⽂的写作和⼀般⽂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你要写⼀篇议论⽂或者⼀篇杂⽂,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

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些⼯具书。

语⾔类学术论⽂,⾸先是⼀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问题进⾏⼀定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类学术论⽂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研究,再写论⽂。

明⽩了这⼀点,就知道语⾔类学术论⽂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个写作的题⽬,⽽更主要的是选择⼀个研究的题⽬。

这样,就要求语⾔类论⽂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性。

这样就要求根据⾃⼰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

⽐如《某某县⽅⾔⾳系调查与研究》,题⽬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调查以及辩⾳、记⾳⽅⾯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是没有办法做的。

再⽐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个本科⽣的创新⽀持项⽬,⼏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个题⽬《⼤学⽣使⽤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论文

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论文

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论文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是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词类之一。

动词不仅能够表达动作、行为、状态等,还在句子的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动词的用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一、动词的分类动词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

从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是否能持续的角度,可以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

持续动词如“学习”“工作”“跑步”等,表示的动作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非持续动词如“到达”“出生”“死亡”等,动作往往瞬间完成。

根据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带有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如“吃”“看”“写”等,其后需要跟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如“走”“跑”“哭”等,其后一般不能直接跟宾语。

从语义特征来看,动词还可以分为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等。

动作动词如“打”“踢”“搬”等,直接表示具体的动作;心理动词如“想”“爱”“恨”等,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使令动词如“让”“叫”“使”等,具有使令、致使的意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表示动作的趋向。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其最主要的语法功能。

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如“他读书”“我写字”。

动词能够受副词的修饰,如“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

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尝试等意义,如“看看”“想想”“研究研究”。

动词还具有时态特征。

通过添加“着”“了”“过”等助词,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完成或经历。

三、动词的句法功能动词在句子中除了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充当主语时,往往表示动作行为本身,如“跑步有益健康”。

充当宾语时,多为动词性宾语,如“喜欢游泳”“打算出门”。

充当定语时,通常要加上“的”,如“奔跑的身影”“劳动的成果”。

四、动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十分常见,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的动词对与之搭配的名词在语义、范畴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_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_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_语法论文语法论文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词类范畴,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要素。

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构成句子的最根本的词是名词和动词;除特殊情况外,光有名词,没有动词不能成句,光有动词,没有名词,也不能成句。

”[1]应该说名词和动词都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主要致力于动词的研究,忽视了对名词的探讨。

名词一些重要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对汉语语法特点和规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名词的内部成员极不均匀,个体差异较大,有些词与其他相关词类存在功能交叉。

在句法结构中,它们在呈现名词词类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名词还呈现出相当强的个性。

如何确定名词的性质、范围,如何对名词进行次分类,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

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名词的性质和分类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名词的性质和范围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ittgenstEin,1953)第一个发现了经典范畴化理论的缺陷。

他举了“游戏”一词为例:下棋、玩纸牌、打球、奥运会等都被叫做“gae”。

它指称的活动有些具有竞争性,有些要论输赢,有些有娱乐的因素,有些靠技巧和运气,但这些特征中没有一条是所有的“gae”都共有的。

“gae”的所有成员在某些特征方面会重叠,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不重合,它们就像一个家庭成员在一幅照片里看起来都有些相似的地方,维特根斯坦把这种特性称之为家族相似性,这类范畴是无法用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进行范畴化的。

后来,Berlin≈Kay(1969)对语言颜色词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家Rsh等对于自然范畴结构的研究和语言学家Labv对英语“杯子”所指范畴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

这些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结论:(1)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加以范畴化的。

这些属性并非是经典理论中的那种二分的理论结构,经常是连续的标度,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其边缘成员常常混入对方的类别。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研究一、引言现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规范和变异问题一直备受语言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选题参考。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背景和意义1. 现代汉语规范的历史发展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2.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1)促进交流与理解:规范的语言能够降低交流中的误解和歧义。

(2)维护语言的纯正性:规范的语言能够维护语言的纯正性和完整性。

(3)体现文化身份:规范的语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三、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现状与挑战1. 规范化机构与规范标准(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任务与职责(2)《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与修订(3)现代汉语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广2. 规范化对汉语变异的影响(1)地域差异和方言影响(2)外语借词和新词发展(3)网络语言的兴起与规范化问题3. 规范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平衡规范与变异的关系(2)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3)提高规范标准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四、语言变异研究的方法与案例分析1. 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2)语料库和大数据分析(3)实验研究和认知实证2. 案例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差异的研究(1)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差异比较(2)城市与农村地区方言的差异分析(3)不同年龄群体方言差异的研究五、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的互动关系1. 规范化对语言变异的影响(1)规范化过程中的变异(2)规范化的限制与规范(3)规范化的反作用和创新2. 语言变异对规范化的挑战与启示(1)语言变异的多样性与规范化的复杂性(2)变异现象对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3)变异对规范教育的引导与怀疑六、结论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规范化与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意义、现状、挑战和互动关系。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现代汉语作为汉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国内流行的使用语言。

它是在简化汉字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

现代汉语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现代汉语进行概述,并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首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明了。

它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具有时间、方式、动作等多种补充成分。

在句子构成中,通过词语的排列和词序的变换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性和发展性。

其次,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丰富多样。

以汉字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中文词汇和外来词汇。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法则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的词汇还受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含义。

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传统。

再次,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独具一格。

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语音体系。

现代汉语的声音清晰、抑扬顿挫,具有明显的语音特点。

同时,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受到方言和口音的影响,呈现出多样且富有变化的特色。

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演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语言形式。

在其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现代汉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传统特点,同时吸收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简单明了、词汇丰富多样、语音特征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在中国国内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和推广渠道。

它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现代汉语语法毕业论文范文

现代汉语语法毕业论文范文

现代汉语语法毕业论文范文引言本文旨在研究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全面了解。

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语法规则和特点在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研究后,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 词序灵活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可以通过改变词序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2. 量词的使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与名词的搭配非常重要,不同的数量词可以表示不同的量度和程度。

3.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现代汉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独特,通过使用不同的助词和语法结构来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

4. 语义重心的特点:现代汉语中,倾向于通过动词和谓语来表达句子的重点和核心意思,一般将动词放在句首或句末。

实际应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和研究中,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翻译和研究领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论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是理解和表达准确意思的关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细节和特点,为语言研究和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张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言学杂志, 2010.- 李四, "现代汉语词法与句法分析", 汉语学报, 2015.。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综述摘要:近两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出现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发的赞同,逐渐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经验,概括地论述了现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在教育界的不断普及,并且白话文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八十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语法学者们仍然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的语法理论和依据,来推动语言研究的进程。

从而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视野广阔,研究理论新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样式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成分来安排顺序(主语、谓语、宾语),并且规定名词后面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在状语后面,补语则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言中,定语的标志是“的”,而状语的标志是“地”,补语的标志是“得”,他们三个都在定、状、补得后面,在口语上三个字的发音没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与其他语言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起到核心表述的作用。

这一表现形式被语言学者归纳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从而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语法范畴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要确立语法范畴就必须对“词类”进行不断的探究。

在五十年代时,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们对词类的区分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但最终以“结构关系”作为主流的认识。

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 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使随后所产生的“分布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

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

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

“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

而“大”是形容词,意
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

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

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

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

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

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

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

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

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

实际上,三个介
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

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何陋之有”。

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

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

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

“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

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

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

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

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

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

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

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

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

“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

“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

“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

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

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

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
用法,可理解为“使……鸣”。

“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

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

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

“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

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

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

“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
意思。

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

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

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