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明、陈映真

合集下载

[整理]砀山名人榜

[整理]砀山名人榜

砀山,一个人才辈出的热土......------尉天池1936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砀山县。

曾任日本文部省特聘书法教授,执教于国立爱知教育大学。

曾作为中国著名书法家代表之一,出席中日书法讨论会暨兰亭书会。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尉教授六岁学习书法;24岁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一直在该校美术系执教书法。

丰富的生活磨练。

培养了他那为人刚直真诚、仗义重情的品格。

尤其提携后学、培养人才、选用人才的贤明之举、已被传为美谈。

他在致力于书法事业的道路上,艺术、理论、教育三者并举,历数十年的力学不辍、精心钻研、锐意开拓,业绩斐然,成为著名书法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

他的书法,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作。

在艰苦的治艺历程中。

他养成了高难而多样的技法表现能力,具有着对书法美学的深透认识,不断丰富学诚提高修养,加之自身机敏决断、潇洒豪放的气质,以情掣笔、直抒胸臆的创作心得等,成就了他各体兼擅而以行、草著称当世的书法作品。

简略地说,他的篆书深沉跌宕、隶书生辣朗健,草书豪放畅逸、小字楷书体雅韵清、大字楷书浑厚峭拔,行书苍莽雄劲。

即使同是一种书体的作品,亦风韵各异,由此可见其创造才华。

他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甚广。

诸如对古今书家及其作品、书法的本质及美学原理,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当代书法创作及思潮、书法教育及教法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多年来,他在担任大学书法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导师、大学书法教师进修班导师的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注重研究学生的艺术素质、艺术心理、艺术感受能力、艺术发展趋向、引导学生在继承书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走个性化的艺术道路。

从而培养出大批书法教师和许多颇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

------谢鸿光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安徽砀山人----------朱秀坤安徽砀山人。

1945年12月出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现代小说发展脉络概念的界定台湾现代小说的发展,以年代和特色来划分,约略可分为日据时期现实/现代主义小说,五○年代的反共、怀乡小说,六○年代移植西方当代文艺思潮的现代主义小说,七○年代时,出现“横的移植”的反动浪潮,并相应的产生乡土反思,“本土”小说也从长久的沉默中再度崛起。

八○年代后,由于政治解严,言论渐趋自由,小说题材与内容指涉的尺度大大地放宽,使得小说的类型也愈形多元繁复。

日据时期(1920至1945)台湾日据时期的小说在发声之初,本着新文学运动的精神,以反封建旧思想、反帝国主义的抵抗与批判现实的精神为基调,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进入三○年代之后,以留日学生为主,创作出的“新小说”,由于受到日本现代文学“新感觉派”的影响,大多有着注重感官的、心理与私密经验描写的特色,这亦使得“新小说”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

就语言方面来看,这时期小说使用的语言,以中国白话文和日文为主,以中国白话文写作的小说,在历经三○年代之初一场台湾话文论战之后,逐渐有将地方方言融入小说语言中的倾向,如赖和《雕古董》、《棋盘边》、《一个同志的批信》等篇,都可以看出作家欲将母语整合至文学创作中的苦心。

而整体来说,以日文写作的小说其艺术成就比较高,原因有二:其一,日本政府并不真正地鼓励汉文创作,尤其在进入皇民时期之后,汉文早到禁用的命运,使得台湾作家(尤其是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作家)大多习于使用日文写作。

其二,台湾作家用以吸收世界思潮与现代文学知识与典范的媒介语言几乎都是日语,自然在日文创作上较能驾轻就熟。

这是时代环境限制与影响之必然,并无关乎作者个人的国家与身份认同问题。

依叶石涛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分期来看,第一期为“摇篮期”(1920~1925年),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追风(谢春木)《她往何处去》、无知《神秘的自制岛》。

第二期为“成熟期”(1926~1937年),此时期台湾作家辈出,作品的水平与日提升,代表作家有赖和、杨云萍、杨守愚、杨逵、蔡秋烔、朱点人、王诗琅、林越峰、张庆堂、巫永福、张文环、翁闹、吴天赏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

中国近代文学史,自考复习

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答:一、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期。

二、1921年到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

三、1926到1927年沉寂。

2、《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答:一、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等的反动实质,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

3、《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答:一、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片”。

二、将古人写活。

作者主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情感上的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

三、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4、《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答:一、作品里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二、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三、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答:一、l928年,叶绍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

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苏教必修二语文课件《听听那冷雨》

苏教必修二语文课件《听听那冷雨》
《乡愁四韵》
余光中的另一篇著名散文,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 恋。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抒发 对自然的热爱。
《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 对未来的期许。
余光中其他作品简介
《白玉苦瓜》
01
余光中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多篇反映人性、情感、文化冲突的
作品。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 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 啼声。”
解读:作者通过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在一 起,形象地表达了听雨时的复杂感受。同时,“冷”字既写出了雨的清 凉,又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通过倡导回归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作品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04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 冷雨比作琴弦、银丝等, 形象地描绘出雨丝的细腻 和美感。
拟人
通过对雨的拟人化描写, 赋予冷雨以情感和生命, 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雨的凄 美动人。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 一系列与雨相关的意象并 列呈现,增强了语言的气 势和节奏感。
问题二
请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问题三
文章中的“冷雨”有何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有何关联?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一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学生二
文章中的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我对中文表达有了 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台港澳文学书目

台港澳文学书目

台港澳文学阅读书目台湾:赖和:《一杆秤仔》《惹事》吕赫若:《牛车》杨逵:《送报夫》《模范村》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钟理和:《笠山农场》《原乡人》钟肇政:《浊流三步曲》《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将军族》《夜行货车》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李乔:《寒夜三部曲》陈冠学:《田园之秋》田雅各:《拓拔斯、搭玛匹玛》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游园惊梦》《孽子》欧阳子:《花瓶》《魔女》王拓:《金水婶》王文兴:《家变》七等生:《我爱黑眼珠》《隐遁者》东方白:《浪》宋泽莱:《红楼旧事》《废园》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陈若曦:《尹县长》张系国:《棋王》马森:《夜游》丛甦:《盲猎》赵淑侠:《我们的歌》李敖:《北京法源寺》林海音:《城南旧事》孟瑶:《梨园子弟》郭良蕙:《四月的旋律》施叔青:《约伯的末裔》《摆荡的人》廖辉英:《油麻菜籽》《不归路》袁琼琼:《自己的天空》《今生缘》高阳:《慈禧全传》《胡雪岩》古龙:《绝代双骄》《楚留香》系列《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琼瑶:《窗外》《几度夕阳红》《彩云飞》黄凡:《财阀》张大春:《将军碑》《四喜忧园》李昂:《杀夫》《迷园》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苏伟贞:《离开同方》张我军:《乱都之恋》吴晟:《吾乡印象》白萩:《流浪者》莫那能:《美丽的稻穗》纪弦:《你的名字》余光中:《乡愁》《芝加哥之死》《我之固体化》《武陵少年》《当我死时》《双人床》洛夫:《风雨之夕》《石室之死亡》郑愁予:《天窗》《错误》覃子豪:《追求》《诗的播种者》罗门:《流浪人》《车祸》痖弦:《上校》《红玉米》商禽:《长颈鹿》《逃亡的天空》李魁贤:《弦音》蓉子:《伞》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盼望》林耀德:《军火商韩鲍》向阳:《阿爹的饭包》钟鼎文:《留言》墨人:《烟水亭》钟雷:《夜雨》周梦蝶:《树》胡品清:《画云的女人》詹冰:《水牛图》羊令野:《红叶赋》叶维廉:《花开的声音》隐地:《爱情风筝》高准:《中国万岁交响曲》林亨泰:《风景》文晓村:《誓约》杨唤:《二十四岁》张默:《饮那绺苍发》辛郁:《豹》郭枫:《观莲蕊峰有得》非马:《鸟笼》朵思:《影子》林焕章:《受伤的蝴蝶》张香华:《午后的垂钓》张健:《选战之后》杨牧:《凄凉三犯》杜国清:《蜘蛛》王润华:《皮影戏》绿蒂:《风与城》张错:《茶的情诗》吴晟:《土》施喜继:《小耘周岁》简政珍:《政客》百灵:《风筝》陈义芝:《黄鹤楼下午》渡也:《眼疾与牙疼》詹澈:《日升月落》向阳:《阿爹的饭包》杨平:《忘言》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琦君:《圣诞夜》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给母亲梳头发》罗兰:《夏天组曲》张晓风:《愁乡石》梁实秋:《雅舍小品》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三毛:《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简媜:《四月裂帛》林清玄:《紫色菩提》《有情菩提》刘墉:《点一盏灯》《爱,就注定了一生的漂泊》言曦:《伴》张秀亚:《父与女》李敖:《老年人与棒子》林文月:《遥远》叶维廉:《母亲,你是中国最根深的力量》许达然:《瀑布与石头》蒋勋:《苔》吴鲁芹:《鸡尾酒会》子敏:《“纯真”好》王鼎钧:《那树》《最美与最丑》杨牧:《山谷记载》亮轩:《剑》林耀德:《树》李曼瑰:《楚汉风云》姚一苇:《红鼻子》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香港:黄谷柳:《虾球传》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巴黎两岸》海辛:《乞丐公主》西西:《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吴煦斌:《牛》钟晓阳:《停车暂借问》黄碧云:《盛世恋》董启章:《安卓珍妮》徐訏:《江湖行》《女子与事》《结局》李辉英:《人间》《名流》徐速:《星星·月亮·太阳》刘以鬯:《酒徒》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颜纯钩:《天谴》《红绿灯》王璞:《扇子事件》《幺舅传奇》刘绍铭:《二残游记》也斯:《剪纸》施叔青:《维多利亚俱乐部》《香港三部曲》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金庸:《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温瑞安:“四大神捕系列”亦舒:《喜宝》《香雪海》李碧华:《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梁凤仪:《千堆雪》《九重恩怨》林燕妮:《缘》卫斯理:《蓝血人》《回归》《老猫》白洛:《赛马日》张君默:《大预言》南宫博:《杨贵妃》董千里:《成吉思汗》马朗:《焚琴的浪子》《国殇祭》温健骝:《问》《山城别》羁魂:《蓝色兽》戴天:《命》犁青:《香港的夜》张诗剑:《乡愁》蓝海文:《圆明园》《桂林山水》徐訏:《时间的去处》何达:《我们》舒巷城:《咖啡店》王一桃:《挤》晓帆:《圆规》黄国彬:《怀秋》蓝衫:《飞越太平洋》黄维樑:《圣诞铃声》傅天虹:《夜香港》也斯:《边叶》胡燕青:《感谢你》秀实:《素色竹形小紫砂壶》陈德棉:《向日葵的独白》王良和:《剥柚》陶杰:《手帕一族的宣言》叶灵凤:《读书随笔》彥火:《当代中国作家风貌》思果:《香港之秋》《艺术家肖像》陈之藩:《剑河倒影》梁锡华:《漫语话蜗牛》金耀基:《剑桥语丝》小思:《许墓》《许墓重修》黄维樑:《至爱》张小娴:《三个A CUP的女人》《荷包里的单人床》黄国彬:《吐露港的老鹰》也斯:《沈从文的静》曾敏之:《谈“谏”》古剑:《悼笔》董桥:《说品位》曹聚仁:“北行”系列潘铭燊:《杀机》《观棋》澳门:林中英:《重生》梯亚:《第八天的早晨》鲁茂:《凌晨》梁淑琪:《等》周桐:《错爱》李丹:《裸胸装》林冷雨:《人物速写》凌钝:《办公室速写》高戈:《我望故乡山头月》陈达升:《冥盼》陶里:《过澳门历史档案馆》苇鸣:《铜马像下,传自金属的历史感》懿灵:《我们遗失了所有的脸》玉文:《竹湾》李观鼎:《小平》(外一首)胡晓风:《丹荔累累的时节》程祥徵:《路网》冯倾城:《我爱,爸爸!》玉文:《空怀》白思群:《春雨妩媚》李鹏翥:《濠江文谭》沈尚青:《十六的月亮》林中英:《眼色朦胧》徐敏:《澳门新八景随想》凌稜:《信是有缘》陶里:《春夜灯语》鲁茂:《傲然面对失败》【说明】这份书目只列举了中国台湾、澳门地区的现当代时段的作家、作品,不包括这三个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

第二讲 乡土文学

第二讲 乡土文学

三、50年代的乡土文学 钟理和(1915—1960)
•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 早期创作:小说集《夹竹 桃》,以辛辣的笔调讽刺 了旧中国市民阶层的落后 和自私。
• 后期创作:自传性小说, 《原乡人》《同姓之婚》 《贫贱夫妻》,长篇《笠 山农场》。
• 《原乡人》:原乡——祖国。
•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 鲁迅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奠基人。他在《中国 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提出,凡忆 述故乡的事情和抒写自己的乡愁的,皆可称 为“乡土文学”。 • 其他作家有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废名、 台静农、许杰、彭家煌等。 • 建国后乡土文学传统中断,70年代末由刘 绍棠、汪曾祺、林斤澜等续接上。
• 台湾乡土文学:1.以描写台湾本土的生活为 主;2.有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反帝、反侵略、 反对外来文化入侵的思想;3.以现实主义为 主要创作方法。 • 20年代:赖和、杨云萍的乡土文学创作构成 台湾新文学的源头。 • 30年代:“乡土文学”口号提出,强调民族 意识和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杨逵、吴浊流。 • 50年代:边缘化的失语状态。主要作家:钟 理和、钟肇政。 • 70年代:乡土文学重新崛起,取得文坛主流 地位。主要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等。
叶石涛?如果没有一位像懒云氏那样既有创作上的天才而且又对新文学事业的推展抱着热情和决心的人来担当领导这个时期并担任这一艘台湾新文学的大船的舵手则相信台湾的新文学是无由达到若今日的状态和成就而且一定还要走多少迂回曲折的发展道路吧
一、“乡土文学”的概念
• “乡土文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之后 的美国,20世纪成为遍及全世界的一种文学 思潮。 • 拉丁美洲乡土文学最为突出:马尔克斯,略 萨,博尔赫斯,聂鲁达等。 • 我国乡土文学出现于1920年代初,文研会和 语丝社、未名社共同倡导。 • 周作人提出做“地之子”,作品要有“土气 息”,“泥滋味”,表现“从土里滋长出来 的个性”。 • 茅盾提出乡土特色必须同时涉及自然背景和 社会背景两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映真在1977年与陈丽娜结婚,1990年后经常进出 中国大陆并久居北京;2006年9月26日在北京第一次 中风入住朝阳医院,病情曾改善转至普通病房,至 10月16日再度中风陷入重度昏迷,现被安排于该医 院"重症监护室" 1959年在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读二年级时发表第一 篇小说《面摊》,从而跻身文坛.其后发表了《我的 弟弟康雄》,《故乡》等小说.1961年毕业后编辑 《文学季刊》,数年间又发表了《第一件差事》,《 将军族》,《六月里的玫瑰花》等小说.1968年, 陈映真应美国爱荷华大学邀请参加国际写作计划,行 前被当局逮捕,1975年获释.在狱中坚持创作,出 狱后发表了《夜行货车》和《华盛顿大楼》系列作品 ,中篇小说《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 》等,高扬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
黄春明的小说分期
( 一 ) 黄春明的早期作品 , 即从 1960 年代初期至 1960年代中期 约是1960年到1966 年代中期( 1960年到1966) 1960年代中期(约是1960年到1966),其创作内容大多 是根据生活经验而作, 是根据生活经验而作,所以在思想艺术上并不是相当 成熟. 成熟. 作品有:《城仔落车》,《两万年历史》, 玩火》 北门街》 借个火》 《玩火》,《北门街》,《借个火》,《把瓶子升上 胖姑娘》 男人与小刀》 去》,《胖姑娘》,《男人与小刀》共八篇小说 黄春明也对自己早期的作品不大满意, 黄春明也对自己早期的作品不大满意 , 他对自己早 期作品的评价是: 有多苍白就有多苍白, 期作品的评价是:「有多苍白就有多苍白,有多孤绝 就有多孤绝. 这种对自己的省思及要求, 就有多孤绝.」这种对自己的省思及要求,正是他往 后在文学上前进的动力. 后在文学上前进的动力.

1983年后创作政治小说,《铃铛花》,《山路》等 均是有影响之作.陈映真还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 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 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鉴于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中国社会科 学院于1997年授予他名誉高级研究员称号.他的作 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 车》,《陈映真小说选》,《山路》,以及《华盛顿 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偏见》,《孤 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陈映真自陈入狱期间"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了认真 的反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由一个 市镇小知识分子走向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的知识分 子". 1975年陈映真因蒋介石去世的特赦而提早三年出狱 .出狱后仍然从事写作,转趋现实主义,并且在台湾 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文 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乡土文学的盲点》反击余 光中等人对乡土文学视为工农兵文学的攻击;1979 年乡土文学运动方殷时再度被捕,但36小时后奇迹 般获释.1980年代陈映真继续参与"文季","夏 潮论坛"等杂志的编务,并且在"中国结"与"台湾 结"论战中再度与本土派交锋.1985年11月,陈映 真创办以关怀被遗忘的弱势者为主题的人间杂志, 1989年7月成立人间出版社并担任出版发行人.
坚定反台独的陈映真
陈映真(1937年10月6日— )为台湾作家,原名陈 永善,笔名许南村,台北县莺歌镇人.. 陈映真生于苗栗县竹南镇中港,笔名"陈映真"原是 陈映真早逝的孪生小哥的名字.陈于1957年成功高 中毕业后考取淡江英专(即今淡江大学)英语系,1961 年毕业.在1959年陈映真便以第一篇小说《面摊》 出道.之后陈映真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后进入辉瑞大 药厂工作. 1968年7月政府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 1968 7 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逮捕包括陈映真 ,李作成,吴耀忠,丘延亮,陈述礼等"民主台湾联 盟"成员共36人,民盟成员各被判十年刑期不等, 陈映真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移送绿岛.陈映真被捕 时亦为《文季季刊》的编辑委员,季刊相关文人黄春 明,尉天聪也遭到牵连,因而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文 季事件".
黄春明的小说分期
他的小说在1970 1970年代乡土文学运动时被标举 ( 三 ) 他的小说在 1970 年代乡土文学运动时被标举 乡土文学」的典范. 为「乡土文学」的典范.黄春明写作的风格有了大转 乡土题材」转向了对「民族题材」的关注, 变,从「乡土题材」转向了对「民族题材」的关注, 黄春明的创作由描述乡间风土人情的「乡土小说」 黄春明的创作由描述乡间风土人情的「乡土小说」转 向以都市生活为主的「城市小说」 向以都市生活为主的「城市小说」,藉由批评讽刺崇 洋媚外的人来展现他对民族的关怀. 洋媚外的人来展现他对民族的关怀. 作品有: 莎呦娜啦 再见》 苹果的滋味》 作品有 : 《 莎呦娜啦 再见 》 , 《 苹果的滋味 》 , 我爱 鲜红 虾 小琪 的那 《 我 爱 玛 莉 》 , 《 鲜红虾 》 , 《 小 琪的 那 一 顶帽 小寡妇》等篇. 子》,《小寡妇》等篇.
陈映真的统一意识型态也颇强烈,与中共官方关系良 好.1988年,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首届主 席.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陈映真荣誉高级研 究员;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授与陈映真客座教授 称号.陈映真也参与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国五十周年大典". 2000年,陈映真在《联合文学》杂志九月号发表《 关于"台湾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一文透露:余 光中当时将陈映真文章中的引述马克思之处一一标出 ,加上批注,寄给了当时国防部总作战部主任王升将 军,告密陈映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戒严 的台湾岛上是"必死之罪",陈映真侥幸躲过这场灾 祸.
黄春明的小说分期
1960年代后期 约是1967年到1973 年代后期( 1967年到1973, (二)从1960年代后期(约是1967年到1973,民国五十六至六 十二年)开始,黄春明的创作方向转变了, 十二年)开始,黄春明的创作方向转变了,由原本较狭隘的写 作体材转移到正视广大社会人生. 作体材转移到正视广大社会人生.作品大多是以描写农村乡土 出发的创作. 出发的创作. 这个时期的黄春明, 这个时期的黄春明,开始以刻画台湾现实社会里低层人物的遭 性格与心声的情节为作品主轴, 遇,性格与心声的情节为作品主轴,这些人物的知识水准虽然 都很低,也都受到命运的无情播弄而面对困境, 都很低,也都受到命运的无情播弄而面对困境,然而他们依旧 能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活下去. 能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活下去. 作品有: 青番公的故事》 溺死一只老猫》 作品有:《青番公的故事》,《鱼》,《溺死一只老猫》, 看海的日子》 儿子的大玩偶》 《看海的日子》,《锣》,《儿子的大玩偶》,《两个油漆 甘庚伯的黄昏》 匠》,《甘庚伯的黄昏》等 这段时间正是黄春明创作力最强的时期, 这段时间正是黄春明创作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黄春明小说的成 熟期. 熟期.
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
黄春明的小说分期
黄春明可称为是台湾第一乡土小说家,正是他开创 了台湾乡土文学的新纪元.虽然黄春明不是一个多产 作家,但几乎他每一出击,就会引起广大读者及文评 家的注目.由於黄春明的文学作品随著外在环境的变 化而有所转变,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三期: (一)早期作品,从196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期 (二)中期作品,从1960年代后期 (三)后期作品,1970年代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