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叙杰《巍巍中山陵》原文全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同步阅读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同步阅读苏教版第三单元十一巍巍中山陵[课堂阅读]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
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以一座三室三层的石拱门为标志。
明朝屋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写的“博爱”匾额。
什邡以北有一条通往陵门的长坡道,汽车可以直接从这里驶向陵门的前方。
墓道北端有一个斜台,东侧和西侧各有一间三室的硬山滚棚屋,是过去陵墓守卫的住所。
陵门建在正面,高15米,宽24米,深8米。
山顶上有蓝色的琉璃单檐。
房屋主体由花岗岩制成,无梁大厅风格,中央拱门的门楣上刻着孙中山先生写的几个金字:“世界就是公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B.基于行踪的空间顺序C.从总到分的逻辑顺序D.从近到远的空间顺序3。
把孙中山的笔迹做成一块横匾,刻在门楣上,因为(a)中山陵纪念孙中山,当然,他的笔迹应该用B.这是孙中山的遗愿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你是一名评论员,你会如何介绍岭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改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① 202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南北轴线交汇的核心地带,东边有云。
巍巍中山陵 阅读理解

巍巍中山陵阅读理解①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0步不等,共290级。
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
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②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700米,垂直高差为73米,其间有392个踏级。
祭堂是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的重檐歇山建筑。
它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其正面明间的双檐连接处刻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
三个圆券门上方,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室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左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请用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①工笔长卷:___②泼墨山水:___(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选文第一段写大平台视野辽阔、气象万千的景象,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作用?(4)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课文标题中“巍巍”一词的含义。
答案:(1)工笔长卷: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1分)泼墨山水: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1分)(2)列数字.(1分)具体地说明了祭堂的高大,给读者留下明晰具体的印象.(2分)(共3分)(3)描写(1分).描写与说明紧密结合,生动地说明了祭堂前平台的视野开阔,突出了陵园的雄伟,使读者对“巍巍中山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2分).(共3分)(4)巍巍,形容高大.选文写中山陵“地势高峻”、“祭堂”高大,写出了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选文还写了“刻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地正气’”,“镌刻着‘民族’‘民权’‘民生’六字”,“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暗指孙中山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文章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了中山陵的主题建筑祭殿的建筑特点.。
巍巍中山陵课文内容

巍巍中山陵课文内容巍巍中山陵课文内容《巍巍中山陵》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巍巍中山陵课文内容吧!主要内容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园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
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七公里,南北宽度仅三公里,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
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将其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
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
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
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
陵园用地面积46000亩,先后施工六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四百余万元。
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一公里(其间有道路相连)。
550-巍 巍 中 山 陵

构成人物的笔画与汉字“京”十分相象,用 优美的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字体完成,它代表主 办城市——中国的首都北京。
极具动感的线条也可以诠释为一名“舞者”, 表现了13亿中国人民办好奥运的心愿和欢迎世界 各地来宾的一片热忱。
祭堂是一座宽30米,深24.7米,高28. 7米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堂内立有12根 黑色花岗石圆柱, 护壁则采用黑色大 理石,石上刻着中 山先生的《告诫党 员演说词》全文。 堂中央偏北处,置 有这位伟大革命家 的白大理石像一尊, 雕像端坐平视,神 态安详,栩栩如生。
堂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 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
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 心中的崇高地位。
2、能指出中山陵的建筑名称,理出说明 顺序。
3、能体会文中材料之间的关系和准确、 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能抓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 明事物。
请你来做一回 小导游!
友情提示: 1、结合课文与图片 2、注意你的语言表达
研读探究
4、第九段除了说明外,还有描写, 哪些句子是描写?有何作用?
5、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 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的博大襟 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以建 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 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归纳总结
主体部分的结构(介绍中山陵)(5—11)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陈绍华:申奥标志是由奥运五环的蓝、
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五个环组 成,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 又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 互环扣在一起,这就代表了华夏传统 的‘中国结’形象,相互环扣象征着 吉祥如意。整体图形又好似一个打太 极拳的人形,乃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 化的精神体现。
巍巍中山陵

孙中山
•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 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 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 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 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 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 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 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 3月12日于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 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 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 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 而珍贵的遗产。
中山陵简介
• 中山陵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 孙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东 邻灵谷寺、西毗明孝陵。孙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 后,中国国民党遵照他的遗愿,在南京为他修建陵墓。 由吕彦直设计,1926年1月开始兴建,1929年春建成祭 堂等主要建筑,当年6月1日孙中山入葬,陵墓全部工程 至1931年才告完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 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 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 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1961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 游景区。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巍巍中山陵》再谒中山陵阅读训练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再谒中山陵阅读训练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再谒中山陵阅读训练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再谒中山陵阅读训练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再谒中山陵嘎尔迪第一次去南京,是1984年10月。
那时,我应邀赴苏州参加一个政治理论研讨会,在会前两天于途中在南京下车,当时想参谒的,就是中山陵。
时光荏苒,如今我已年近花甲。
今年5月,我有幸再赴南京。
这是我第二次去南京,我首先想到的,依旧是紫金山上的中山陵。
陵门前有一个很.大的平台。
平台的左右两边,是修葺整齐的绿色草坪,两边草坪上相互对称地分布着十个近两米高的球形大叶黄杨。
其间,还有六棵其状如伞名贵的千头松.在这些造型特别的树木和碧绿色草坪的衬托下,让人感受到的是平台周围异常优美的娴雅景观。
陵门坐北朝南,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
陵门南面正中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匾,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金字.陵门之后,是一座用花岗石建造的方形碑亭。
碑亭内竖立着高大的石碑,上书三行镏金的文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石碑的顶端,正反两面各有一枚中国国民党党徽。
环亭四顾,亭的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但只有北侧的拱门下装有石栏,不能通行。
游人到此可以凭栏眺望中山陵祭堂的雄姿。
再往前就是孙中山的祭堂。
祭堂正面开着三个拱门,中门大,两侧门略小,都装有镂空花格紫铜门。
巍巍中山陵

巍巍中山陵佚名【期刊名称】《初中生世界(九年级中考版)》【年(卷),期】2011(000)002【摘要】1929年6月1日上午,我国在南京中山陵举行了庄严、隆重的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大典。
从那时起,由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的中山陵纪念建筑即作为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新民族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喜爱。
在此,本期特选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刘叙杰教授于1981年撰写的"巍巍中山陵",以示建筑界双重的敬仰之情。
此文初刊不久即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
无论中外,入选中小学教材都是一个人莫大的荣誉。
刘先生的这篇文章,有学者的严谨,更有诗人般真挚、充沛的情感,荣膺殊荣,顺理成章。
同时,这个荣誉也是属于吕彦直先生和所有为民族建筑的发展而努力过的人的。
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吕彦直先生那样的建筑设计大师,也希望有更多的学人像刘叙杰先生那样担负起文化启蒙的重任。
近期,建筑文化考察组已完成了大型专集《中山纪念建筑》的编撰工作,将在五月下旬面世。
这是一部近现代建筑学及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专著,也同时是文化启蒙工作的延续,我们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80周年。
【总页数】1页(P封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跳出传统说明文教学的窠臼——以《巍巍中山陵》为例2.结构:建筑类说明文写作的一把钥匙--《巍巍中山陵》教学中的师生思维碰撞3.琢琢磨磨磨出好课——《巍巍中山陵》教学有感4.说明文教学要挖掘文化价值——以教学《巍巍中山陵》与《苏州园林》为例5.求味求深求活——以《巍巍中山陵》为例谈说明文教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2课《巍巍中山陵》

中山陵全景图
钟山南麓
中山陵博爱坊,这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石牌坊。
中间横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两个镏金大字。牌坊 风格别致,融会了中外建筑的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杰作。
陵门
这是一座平面方形的亭式建筑。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
正中立高达9米的丰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 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学习目标
1、把握中山陵的特征,感 受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 地位 。
2、学习文章是如何按空间 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 的。
自学提纲(10分钟左右)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中山陵的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 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征的?
3、阅读课文5-11小节,把课后练习2的 中山陵钟形布局图填完整。思考:作者 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
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 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
堂中央偏北处,置有孙中山的白大理石像一 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孙中山的遗 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
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
4、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 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 平面布局?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 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 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是读者对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小结
中山陵的特征 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
巍巍
(含义) 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从三个方面体现其特征:(1)用钟山的 雄伟气势衬托;(2)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其高 大;(3)从孙中山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 地位来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叙杰《巍巍中山陵》原文全文阅读
作者:刘叙杰文章来源:会员提供点击数:44 更新时间:2009/4/18 15:32:42
-
中山陵景区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
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
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钟山风景区是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有: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灵谷寺景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北极阁气象台、鸡鸣寺等,还包括玄武湖、环湖的富贵山、九华山、小红山和城墙、城堡,这里集中了28处市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
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基本完成。
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前后施工六年,使用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童年6月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有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
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
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
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
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
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
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
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
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
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
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
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
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
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