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涓生和吕维甫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

摘要:浅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形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鲁迅又为什么会写这些人,同时还将他们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来写。
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出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劣国民性的。
将他们所属的类型一一划清楚,同时还将这些所谓“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具体的剖析,进而观察在这些人身上是怎样来体现当时社会。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笔者从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和作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鲁迅作品封建制度封建思想讽刺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巨匠,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鲁迅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
若要了解鲁迅,就得研究他的小说——特别是他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小说集《呐喊》、《彷徨》代表着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两部著作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的深刻、丰富,既尖锐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又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还广泛而深刻地概括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问题、知识分子、妇女问题问题以及民主革命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等社会现实,并热情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新的革命的到来,流露出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知识分子寂寞、苦闷、彷徨和探索的心情,解剖了知识分子灵魂。
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作者以其纯熟的艺术技巧着重塑造了大批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
其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动描写占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重的大部分。
要对鲁迅小说的思想意蕴得以深刻领会,就不得不对这批最具说服力的艺术典型的精神所在进行认真探索和分析。
一、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封建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式的封建等级制度给每一个‘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白光》中的陈士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这二人都是想通过科举来实现人上人的梦想,但是在没落封建社会这只能是幻想。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
鲁迅身为中国的“但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研究这篇小说,发现孔乙己的手有如下作用:写字、喝酒、偷东西、甚至“走”路。
鲁迅写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狂人与小人物。
总之,在这些人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人的劣国民性。
鲁迅在描写旧知识分子时,批判了科举制和旧知识分子的愚昧。
鲁迅同情旧知识分子,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进行了了鞭笞。
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小说形象知识分子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有14篇写知识分子题材的说。
在这14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1)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绐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可悲之处: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旧知识分子们,又有多少孔乙己这样的呢!《白光》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
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新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新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金玉喆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小说的创作是通过塑造个性鲜明地人物形象,通过故事情节的构造铺成一步步得到实现的。
鲁迅先生的小说在这点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本文主要从鲁迅先生的小说入手,还有鲁迅先生笔下新旧知识分子的各自形象以及鲁迅先生本人对他们各自的看法入手,主要研究鲁迅小说中的新知识分子形象来窥视鲁迅先生的人物创作手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新知识分子;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008-02一、绪论(一)鲁迅小说概述中国古代小说,它的文字都是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文言句式。
这样的小说,迎合了读书人的口味,却是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当时的人民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今天,很多人都是目不识丁,这种文言句式的小说远离他们的生活。
而这些用文言句式写成的小说,其人物形象体系不外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子佳人等等。
这些人的生活经历,远离了普通民众的平实生活。
而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开始。
《狂人日记》第一次用白话文代替了传统的文言文写作,从这一点来看,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随之而来的,越来越的人开始转用白话文来写作。
而这些现代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围绕着帝王贵族、才子佳人。
在这些小说里面,平民形象小老百姓的生活登上了中国小说舞台,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等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主人公。
在观察和并加以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鲁迅先生更是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思路与写作视角,在他的小说中主要表现在“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精神“病苦”。
鲁迅先生着重通过平民形象来展现这些平民在激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洪流中的精神状态,例如在《故乡》中童年单纯善良的少年闰土,在而后的困苦生活中逐渐被“打磨”成张口闭口“老爷”的麻木人,这也深深带给我们读者以心灵的冲击。
鲁迅先生更是把农民和知识分子引入到中国现代小说形象体系之中的第一人,并以独特的题材和眼光最先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
谈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知识分子,历来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阶层。
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形象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79-0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命运多桀,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弱点、缺点。
在这里,我暂且把他们归为四个类型,并做简单分析。
其一、科举制度的殉葬者。
这类人物深受“八股取士”的毒害,至死以“捞不到半个秀才”为心中永远的痛。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就属于这一类型。
孔乙己,一个具有诚恳善良品质的读书人。
却死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律条,在咸亨酒店里,他便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贫穷又颓唐、衰老又迂腐。
“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这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
最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悄然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在他心目中,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平步青云,功名唾手可得,但他竟会屡试不中,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
他的锦绣前程,被一次次的考场失意砸碎。
绝望中,陈士成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幻海。
其二、歧路与穷途中的妥协者。
这类知识分子以《端午节》中的方玄绰,《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为代表。
方玄绰有过和罪恶社会斗争的勇气,对北洋军阀统制下的黑暗现状抱有不满情绪。
但是,他把自己紧紧的拘囿在平庸的个人生活圈子里,沉溺在口头上的不平和感慨中,找出种种借口逃避斗争,在妥协退让中,发明了一种“差不多”说,用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懈怠。
高尔础老夫子,曾“留心新学问,新艺术”,曾仰慕过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曾抱着“振兴女学”的豪壮思想跨人“贤良女学校”任教。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
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
他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热情的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到来。
「关键词」小说知识分子封建思想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文人人渣,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的反叛者。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大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和殉葬者。
科举制度产生了极少数的权势者,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像孔乙己、陈士成这样,一生白首穷径,百无一能,穷愁潦倒、沦落下层。
而更可悲的是,他们一生受其害而不觉悟。
他们从来也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而却对其做盲目维护,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
孔乙己在最潦倒时还摆着读书人的臭架子,满口之乎着也!更令人可笑的是他很热情地去考酒店的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并富有耐心地讲解茴字的四种写法。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
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
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
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
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基于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就当然给予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了,对于当时变革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命运,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但是没有读过太多关于鲁迅的文章,所以就只能从《在酒楼上》和《伤逝》来做个简单的分析。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20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
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
女主人公子君原本是一个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而蔑视一切世俗观念的人,但与涓生同居后,她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不是忙着操持家务,就是为小油鸡而“和小官太太暗斗”。
生活使他变得日渐空虚、庸俗。
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能够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并且把纯真热烈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
但是,在与子君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后,他不再满足现有的爱情生活。
他意识到,他与子君的爱情应“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
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计后,.他刚开始还反抗然而后来却失败了,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
涓生和子君这对曾经相爱,并不顾世俗走到一起的青年,最后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爱情。
而《在酒楼上》的吕维甫曾经是接受过新教育,到城隍庙里去拨神像的胡子,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虽然激进然而进步而可爱的知识青年。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逐渐向旧的势力妥协了,变成了一个迂缓的教“子日诗云”之类误人子弟、无意中成为封建旧势力帮凶的落荒者。
到了中年,已经堕落到为母亲的一个梦回老家去迁坟的什么事也无所谓的麻木的人。
这些知识分子他们本身都拥有先进的思想精神,但是社会的时代的黑暗压迫着他们,于是他们开始妥协,开始逃避,开始向麻木发展。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来批判当时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软弱、妥协、不坚定,同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迷茫无助,及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分子的同情,又对他们的缺点做出了批判,但这更是对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批判和不妥协。
参考文献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主编:唐弢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