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成语误用高考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高考语文成语误用例说

人教高考语文成语误用例说
辨析:例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中的“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贬义。③中的“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
三、不辨对象 成语因其词义有所侧重,这便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③: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例④: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例⑤: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此外如“鄙吝复萌”,并非专指“吝啬”;“碧落黄泉”更不是“命归黄泉”。 鄙吝复萌:鄙吝,这里指庸俗;萌,植物的芽,引申为发生。庸俗的念头又有所滋生。 碧落黄泉:碧落,指高空;黄泉,指地下。天空中和地底下。形容范围很广。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例⑥中“名正言顺”的意思是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例⑦中“大方”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⑧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⑨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 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⑩中“阳春白雪”,原指古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答案) 褒贬误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附答案) 褒贬误用

类型二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应使成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语境褒则褒,语境贬则贬,中性语境则使用中性词,否则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巧识成语的色彩误用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褒贬分明,因此在运用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下以例说明:一调研典范题型领悟解题方法请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例1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答案]判断:(错误)理由:“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多用于贬义,本句语境是褒义。

例2[2017·河南省调研]媒体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对世界35个国家首脑进行窃听活动,其手段无出其右....,招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声讨和批评。

[答案]判断:(错误)理由:“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

没有能超过他的。

多含褒义。

本句语境是贬义。

名师教你解题巧识成语的色彩误用之(1)(2)(3)(1)明确成语的褒贬色彩。

如[例1]中的“振振有词”是贬义词;[例2]中的“无出其右”是褒义词。

(2)明确陈述对象,辨析语境是褒是贬。

如[例1],句中“他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受学生欢迎”,体现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

而“振振有词”是贬义词,所以使用不恰当。

再如[例2],句中“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窃听活动”“招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声讨和批评”,体现的感情色彩是贬义的,而“无出其右”是褒义词,所以使用不恰当。

(3)但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能因语境的变化而存在差异。

如“标新立异”既可指独创新意,立论与别人不同,是中性词,也可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是贬义词。

再如“登峰造极”既可比喻造诣达到最高深的境地,是褒义词;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是贬义词。

例3柴静十多年来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

成语复习——褒贬误用

成语复习——褒贬误用

三.褒贬色彩
别出机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有头有脸:比喻有名誉,有威信。 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 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物逐渐发展、兴盛,形成 风气。褒义。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景象,多指文物 等。
6.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 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 心真是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多指坏事)。 7.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8.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 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 谓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9.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 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 ,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叹事物好到极点。
(20)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 别。 (21) 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 图。 (22) 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 表内心不一样。 (23)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4)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5)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6)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7)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8)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常见的贬义词: 八面玲珑 半斤八两 闭门造车 翻云覆雨 沽名钓誉 好高骛远 评头品足 趋之若鹜
抱残守缺 如丧考妣 睚眦必报 蠢蠢欲动 亦步亦趋 无所不为 始作俑者 弹冠相庆 满城风雨 长此以往 明哲保身 忘乎所以 高谈 阔论 巧言令色 好为人师 一团和气 衣冠楚楚 无独有偶 振振有词 咄咄逼人 别有用心 费尽 心机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

成语误用分类举例(5篇)第一篇: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误用分类举例成语的考查是近十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一道稳定的试题,纵观高考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是比较固定的。

考生如果明了高考成语题的设误类型,就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

下面介绍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一、不懂词义而误用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准确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关键语素,否则易望文生义导致用错。

例(1)这篇论文观点陈旧,论据不当,文字拖沓,堪称不刊之论。

分析:据文意可知作者把“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刊登的文字,这是今义释古义。

“刊”本意是削除,引申作修改,“不刊之论”是不容删改的言论,即正确的言论,例句显然不明词语的整体意义,以今律古造成误用。

例(2)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应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分析:“差强人意”是指还能使人满意。

“强”是“振奋”的意思,引申为符合。

很明显,“我”不熟悉那里的情况,却硬派我去,这是“强人所难”,怎么能说还使人满意呢?例(3)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分析:“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

而原句中如屏之苍山,似镜之洱海,均是自然的造化,并非人工所为,怎能用“巧夺天工”来言其奇妙呢例(5)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错误。

分析:在这个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

“文不加点”意为文章一气写成,不需要修改一个字。

例句中把“点”当作标点来使用,这也是以今律古,像这类成语较多,在考查中也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用。

例(6)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是目无全牛了。

分析:“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文中误用“没有整体把握”。

例(7)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分析:“长物”指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

高考成语误用——褒贬误用经典例题

高考成语误用——褒贬误用经典例题

复习备考★高考成语误用——褒贬误用★“褒贬误用”是高考考查成语误用类型中一种常见的情况。

成语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褒奖、赞扬色彩,用于正面、积极的人或物,如“危言危行”“凤毛麟角”等;第二类是具有贬抑、批评色彩,用于反面、消极的人或物,如“猫鼠同眠”“上下其手”等;第三类是没有明显褒扬、贬抑的中性词,使用范围较宽,如“举一反三”“承上启下”等。

命题经常考查的是褒贬色彩,即误用褒贬,因不明成语的感情色彩而误用,导致情感错位。

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褒义误用为贬义,如“目无全牛”“如火如荼”都是褒义,常被误用为贬义;二是贬义误用为褒义,如“阳春白雪”“天花乱坠”都含贬义,常被误用为褒义。

例如:1、书记、市长严令当地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倾巢出动....,设卡排查,当夜就抓获小偷,钱包如数追回。

【分析】“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用于贬义。

此处为感情色彩不当。

2、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分析】“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是褒义词,不作贬义用。

3、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分析】句子的意思是说辛弃疾笔下的功夫很深,而且富有豪情。

而“翻云覆雨”是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这里显然是误用。

4、现实中,有许多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

【分析】“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

“胸无城府”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

是褒义词,不用作贬义。

5、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分析】“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把它用在“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件事上,犯了“褒词贬用”的毛病。

6、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误用类型例题解析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有时用其引申义或比喻意义,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就按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并且运用于说话或文章里,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错误类型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高考常考的)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句中只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显然不当。

2.不刊之论例: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刊:削。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简的言论。

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大错。

3.文不加点例:古人写文章不加标点,所以有文不加点之说。

点:涂改。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

可是句中却将“点”理解为“标点”,这就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4.差强人意例: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5.空穴来风例: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捕风捉影,竟然说我们老厂长行贿收贿,这不是空穴来风吗?空穴来风,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将这个意思理解反了。

6.不足为训例: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是不足为训的。

训:准则。

不足为训,是指不能当作典范或准则。

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是没有理解“训”的意思。

7.始作俑者例: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始作俑者,贬义词,是指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及举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及举例(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类型及举例一、望文生义(错误原因: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暴,空手搏斗。

冯,同“凭”,从水中走过去。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能理解为“连续不断”。

【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刊,古代指削除错字。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

也说一文不名。

【不瘟不火】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多用于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然,是的,对的。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也指一言不发。

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准则。

【惨淡经营】惨淡,形容苦费心力。

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

原指下笔前极力构思。

后也形容在困境中艰难地从事某种事业。

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经营状况不好。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

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因无力抵抗而跟敌人订的盟约。

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多误解为签订合同。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大方,专家学者,内行人。

【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仁,仁义,道义。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

形容恳切地教导。

【罚不当罪】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

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也不计较。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

(含贬义)【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成语“误用褒贬”解析及训练

成语“误用褒贬”解析及训练

以各 地 的高 考 模拟 试 题 中 “ 用 褒 贬 ” 误 的题 干 作 为例 子 进行 分 析 , 以帮 助 同学们 学 会 判
断 成语 褒 贬混 淆 的现 象 。 为 了不 让 下一 代榆 在 起跑 线 上 , 轻 的 父母 纷纷 送 孩 子去 练 钢琴 , 围棋 , 英 语 年 学 上 兴趣班, 真是 费尽 心 思 , 无所 不 为。
作 “ 自觉 者 ” 不 的定语 . 然 是误 用 。 显
值 得 一 提 的是 , 些 成 语 的感 情 色 彩 是 “ 面 ” 有 双 的— — 既 可 以表 褒 义 , 可表 贬 义 。对 也
于这 些 成语 , 同学 们 要 特 别 注意 。 ̄ 2 0 年 安 徽 卷 考 的一 个 成 语 “ 墨登 场 ” 是 这样 的 I 07 1 粉 就
所 谓 “ 国威胁 论 ” 甚 嚣 尘 上 。 中 却
B 让 许 多美 国民 众感 到难 以 接受 的是 , 国一直 强 调 风 险 自负 的投 资 原 则 , 现 在危 . 美 但
机 的始作 俑 者— — 华 尔 街投 机 者 却 需要 纳 税 人来 为他 们 的过 错 埋单 。
C 土 耳 其 举 重选 手穆 特 鲁 身 高 只 有 15 米 , 多 次 参 加 世界 男 子 举 重5 公 斤级 比赛 , . .O 他 6
还 真 不 少 。 “ 膊 上 阵 ” 即 可 比喻不 顾 一 切 , 敢 战斗 ; 可 比喻 公然 跳 出 来 干坏 事 。 如 赤 , 勇 也 再 如 “ 红 酒 绿 ‘ 入 非非 ‘ 灯 想 瞻前 顾 后 ” 左 右逢 源 ” 旁 若 无 人 ” 如 虎添 翼 ” 按 部 就班 ” 等 “ “ “ “ ,
拿4 金 牌 如探 囊 取 物 , 送 绰号 “ 重神 童 ” 块 人 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褒贬误用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分享:褒贬成语误用高考案例,希望大家能突破成语难关,顺利迎接2014年高考。

例5: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浙江卷)
【分析】: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多指坏事)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这里的老师鼓励学生应该是件好事,用推波助澜褒贬失当。

例6:.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全国1卷)
【分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份子策划破坏活动,含贬义。

这里用于学生跟潮流选专业明显褒贬不当。

例7: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江西卷)
【分析】: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

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

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公而忘私的行为是好行为,怎能说不堪设想呢?
例8: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江苏卷)
【分析】:小张推动生态自助游不是见坏事,而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多指坏事)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因此成语运用不当。

例9: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分析】: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而句中用来修饰不自觉者怎么说是珍贵呢?
褒贬成语误用高考案例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