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服饰
四川凉山圣扎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

四川凉山圣扎彝族服饰研究与创新设计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凉山彝族人的服饰文化中,圣扎彝族服饰独具特色。
圣扎彝族服饰以其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是对彝族文化的深入探索。
通过对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宇宙之谜的思考。
通过对彝族服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彝族的文化遗产。
在圣扎彝族服饰的创新设计上,需要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传统的圣扎彝族服饰非常注重图案和颜色的搭配,同时还有丰富的刺绣和织锦技术。
在创新设计中,可以将传统的图案和颜色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时尚、个性化的圣扎彝族服饰。
此外,还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材料和工艺技术来创新设计圣扎彝族服饰。
传统的圣扎彝族服饰多采用棉布和丝绸作为材料,而现代的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如人造纤维、合成材料等。
在工艺技术上,可以尝试使用现代的印染技术、数码打印技术等,使圣扎彝族服饰更加精美细致。
此外,传统的圣扎彝族服饰通常是手工制作的,因此在创新设计中也可以考虑引入机械化制作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的一致性。
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圣扎彝族服饰,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总之,四川凉山圣扎彝族服饰的研究与创新设计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设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
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
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
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男子还在左耳戴耳珠,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是用黑以羊毛织成的。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
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
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是以一块银排花。
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
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彝族服饰色彩是五色为基调,其五色内涵非别为白或蓝代表天,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黑代地,青代表绿色森林。
这五种色彩构成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为黑色,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所用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用红、黄、蓝色彩。
除绿色以外,很少使用中间的过渡色彩,但经过精心安排后,色彩艳丽且和谐统一,兼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彝族传统服饰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名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
浅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凉山彝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民族服饰是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服饰的发展。
通过对民族服饰元素的分析,有助于大家了解民族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关联,对于了解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同时也和自身对服装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彝族是历史久远、厚重的文化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彝族分支很多,其服饰也非常的绚丽。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凉山型彝族服饰进行探讨。
标签:设计艺术学服饰心理学;民俗学引言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服饰这一大块代表了传统民族服饰到现代服饰设计元素的应用。
现在人们通常根据彝族六大方言与所居的地域而将彝族服饰分为六个类型展现出的意识形态,其中凉山型的彝族服饰是保存服饰文化体系较完整的类型之一。
一、设计艺术学和服装心里学当中与彝族服饰的关联民族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主宰,它记录着服饰的变化。
对民族服饰元素的剖析,让我们了解民族的道德和文化,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彝族支系很多,其服饰也非常的绚丽夺目。
现在人们通常依据的彝族六种方言和所居的地域而将彝族服饰分为楚雄型、凉山、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和滇西型六个类型。
其中凉山型的彝族服饰是保存服饰文化体系较完整的类型。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凉山型彝族服饰进行探索,主要从设计艺术学、符号学、服饰美学、服饰心理学、民俗学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性的、交叉性的理论。
通过对相关书面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整理,总结出凉山彝族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并且通过设计方案。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法、归纳对照法、系统分析法以及图文相互认证法等。
凉山彝族服饰是在人文历史中物质精神文化的整合,然后形成了凉山彝族服饰结构复杂,图案多,装饰工艺精益求精,色彩明艳的服饰。
民族传统服饰要继续发扬光大,不但需要对其进行庇护,还需要三个阶段分析:第一,本文首先从凉山彝族服饰概况出发,主要通过对凉山彝族地理,其服饰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阐述。
彝族

(1)凉山型流行于四川、云南的大小 凉山及毗邻的金沙江地区。男女上衣 均为右衽大襟衣,凉山地区彝族男子 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 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 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
(2)乌蒙山这种服饰流行 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镇雄、 彝良、威信等县以及贵州 毕节、六盘水、四川叙永、 广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区。 乌蒙山区是古代西南彝族 文化的发祥地,过去的彝 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大 体相同,明清以来服装款 式变化较大。
Music
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 调。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 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 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 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 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 曲调。
彝族歌曲欣赏
• /act/video.jsp?vide oId=VIDE1233628897122983
“彝族左脚舞”
History
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 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 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 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 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 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 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 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 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 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彝族服饰介绍》课件

感
谢
观
看
汇 报 人 :
关
彝族服饰的历史发展
发展:彝族服饰在历史长河中 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和特色
特点:彝族服饰以黑色为主, 辅以红色、黄色等色彩,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
起源:彝族服饰起源于古代 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承:彝族服饰在传承中不断 创新,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彝族服饰的传统与文化内 涵
起源:彝族服饰起 源于古代,具有悠 久的历史
原材料短缺:部分传统服饰原材料难以获取
文化保护意识不足:对彝族服饰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
彝族服饰的保护措施与政 策支持
建立彝族服饰博物馆,展示和保护彝族服饰
制定彝族服饰保护政策,加强保护力度
开展彝族服饰传承活动,提高公众认知度
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彝族服饰制作和传承
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的发 展方向
传统技艺的保护: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确保技艺的传承和延续。
创新设计:结合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对彝族服饰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 人的审美需求。
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牌,提高彝族服饰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传播:通过展览、表演、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 录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历的彝
第 二
史起族 章
源服
与饰
彝族服饰的起源
彝族服饰起源 于古代西南地 区的少数民族
彝族服饰的起 源与古代西南 地区的自然环 境、社会文化、 宗教信仰等因
素密切相关
彝族服饰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新石 器时代,当时的 人们已经开始使 用兽皮、羽毛等
彝族服饰特点介绍

彝族服饰特点介绍作为中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
彝族服饰在彝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彝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底蕴。
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彝族服饰的特点,从服饰的制作材料、颜色搭配和纹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彝族服饰制作材料以手工编织为主,多采用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如蚕丝、羊毛、棉花和藤条等。
其中,彝族服饰中最常使用的材料是蚕丝,这是因为蚕丝具有柔软光滑、光泽度好的特点,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华丽的彝族服饰。
此外,彝族服饰还以羊毛为辅助材料,用以增加服饰的保暖性能。
彝族人民对于服饰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他们注重选择质量好、手感细腻的材料,这为彝族服饰增添了一份高贵和典雅的气息。
彝族服饰在颜色搭配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来装点他们的服饰,代表着生机勃勃和美好的意义。
红色、黄色和绿色是彝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几种颜色。
例如,彝族妇女的上装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代表着热情和幸福。
而黄色则象征着太阳和土地的丰收,因此在彝族服饰中也经常出现。
此外,绿色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它代表着自然和环保,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通过合理的颜色搭配,彝族服饰绽放出绚丽多彩的魅力。
彝族服饰的另一个独特特点是纹饰的运用。
彝族人民善于利用纹饰来装饰他们的服饰,因此彝族服饰上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纹饰有的是代表着动植物的形象,有的是象征着吉祥的符号,还有的是表达对大自然敬畏之情的图案。
这些纹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饰品上有时会绣上各种彩线,增加纹饰的层次感,使服饰更加立体和生动。
通过纹饰的运用,彝族服饰显得充满诗意和情感。
综上所述,彝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彝族服饰以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为主要材料,制作工艺精湛。
在颜色搭配方面,彝族人民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活力和喜悦的感觉。
而丰富多彩的纹饰则令彝族服饰更加独特和具有艺术性。
彝族

建水式 该地区服饰相应受到汉族影响,所以特点减弱。女装主要为大襟衣, 套坎肩或系围腰
建水式 该地区服饰相应受到汉族影响,所以特点减弱。女装主要为大襟衣, 套坎肩或系围腰
石屏式 女装以红色调为主,点缀有鲜明对比的绿蓝等色,整体色彩艳丽异 常,其衣裤常用两种以上的颜色拼接而成,使之产生鲜明的对比特 点。上衣多为大襟,窄袖,外穿对襟坎肩,头部装饰有大量银饰石 屏式服装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托肩,袖口,后背,衽襟下摆和裤口处 都是装饰的重点,尤其是腰部,所以又被称之为“花腰彝”
彝族服饰
主要分布在川,黔,滇,桂四省。四川凉山彝族 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只要分布在大凉山, 小凉山和安宁河流域。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在常年的发展中形 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威宁式彝族服饰图案纹样)
(一)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其服饰古朴、独特,较 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男子发式即一缕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 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 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 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 大凉山彝族服饰可分为美姑式,喜德式,和布拖式。
元阳式 女装多用色彩艳丽的大红,桃红,湖蓝,翠绿等色布为面料,并佩 戴银饰,该地区女子一般穿两件衣,内衣为花饰长袖,也有高叉的 大襟衣,外套半臂。下着长裤,系大腰带,腰带头有银饰,着装时 吧长衫后摆系在腰上,以显示腰带花头,她们称之为“尾巴”
彝族民族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四川凉山和贵州西部一带,男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多褶宽脚长裤;也有的地区穿小脚长裤: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子帖(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
左耳戴黄、红大耳珠,珠下缀红线。
女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缘镶多层色布。
姑娘头覆绣花瓦式方帽,压以发辫,遮住前额,尤如帽沿。
戴耳环。
领口有银排花。
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
冬天以领部有裥褶的羊毛披毡套在擦尔瓦内。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分支最为复杂、居住分布最广,因而彝族服饰之多姿多彩多种类,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调查,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可区别出上百种不同样式。
但是,毕竟是一个有着共同渊源关系的民族,各地彝族的服饰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
在色彩应用上,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
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
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
特别是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考究。
彝族历史上曾有过“六祖分支”的事件。
据彝文文献记载:大约春秋末期,一场洪水过后,彝族人曾分成六个部落,由始祖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带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开去。
有学者根据六祖分支的线索和现实的情况,进行概括,将各地彝族服饰粗略地划分为楚雄型、凉山型、乌蒙山型、滇西型、红河型、滇池及滇东南型等六大类型,以便从千差万别的现象中了解其概貌。
彝族服饰之多种多采,正如其支系自称的繁多一样,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
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饰,可区别至近百种。
但除小凉山和少数地区外,男子的服饰多与附近汉族相似,唯妇女的服饰保留的特点为多。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料珠的鸡冠式花帽,已婚妇女包头帕,衣服的领边、袖口、衣襟边缘多有精美鲜艳的刺绣花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服饰凉山彝族服饰蒋志聪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
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
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圣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
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境内彝族曾有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皮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
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料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就这样穿。
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擦尔瓦的,有用棉线织布做衣服的。
七十年代,虽有用卡机、充贡、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装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八十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一、服饰源流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
”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
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
”《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
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
”《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
”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以“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挽大髻,以竹簪独刺挽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
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
“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
女著花衣长裙,披发跣足,带金银耳环如帐钩样”“男子椎髻,裹青布帕,短褐毡衫……妇人以青布作大帽覆髻,垂幅向后,束红帛于额间,长衫短裙,皆跣足”(《皇清贡职图》卷六)小凉山一带“男椎髻、裹青布帕,短衣,披毡衫……妇挽髻,以青布作平顶帽,交缠蓝布长带,饰以珠石,项挂素珠,衣裙俱缘边,跣足不履”(《皇清贡职图》卷六)……从远古的“衣其羽皮”等为主的以避害、御寒、遮羞为主要功用的原始服饰,到后来的以御寒、遮羞和审美、信仰、习俗等多种功用并重的服饰,彝族服饰历经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简单、古朴、典雅的风格逐步向华丽多样的风格转变,其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现今,着汉装的彝族民众日益增多,着彝族服饰的彝民越来越少。
彝族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彝族服饰在衣服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最常用的工艺习俗有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以及刺绣、滚绣等。
二、服饰文化由彝族服饰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婚育等差异,还能看出节庆、婚礼、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
彝族女孩长到一定年龄时要举行换裙仪式,表示女孩已成人。
彝族老年人丧服面料禁忌使用色彩鲜艳的红、黄二色,多用黑白二色。
并在灵堂下方及两侧挂礼服以示祭奠;婚礼新娘装,头缠黑、青布帕,饰以金花银泡,上盖一块头巾,颈饰银领牌,耳坠银饰品,上身着以绣花宽袖长衣,下着百褶裙,手饰金银手镯及金银戒指,外披蓝色双层加史等华丽盛装。
彝族服饰随着不同地域、生态和方言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义诺服饰:青年男子,喜缠绕头帕,并扎椎结指向天,左耳饰以密腊或珊瑚或玛瑙或银耳环;上衣肩、胸部和袖上多绣以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圆领,窄袖;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三四十尺青布或蓝布做成;小脚部缠以布条绑腿,腰挂匕首,外披袈什、瓦拉,并在瓦拉下边镶加一层宽约三十公分的黑布为饰。
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求胸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着红、黄、绿相拼接的百褶裙,腰挂三角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等;头戴由蓝色或青布叠成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帽。
中、老年装以素色为主,耳饰为圆形玉耳佩。
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白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圣乍服饰:俗称中裤脚。
不论男女,披白色、黑色、蓝色带须的瓦拉,衣饰选料以黑、蓝色为主。
青年男子上衣以紧身、窄袖为美,环肩、襟、摆均用有色布镶饰细牙条布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一般较为宽大,既不饰边也不绣花于上。
青年女子上衣身长超过膝,袖窄,坎肩多饰花纹,袖口及衣摆镶雪白的兔毛为饰,头顶帕为瓦盖型,多为几层或单层,较义诺土语女子头帕轻而薄,上绣精美纹样,耳饰一般选用黄色的大块密腊珠,流须,裙子与其它服饰地区差异不大。
所地服饰,因男性裤子较其它地方小而称“小裤脚”。
男装多用黑布料,其特点是腰大,裆宽、而裤脚小,喜在裆中心饰—太阳纹案。
上衣以紧而短,穿之露脐和半露臀部为美,镶排银扣立领,裳边以黄色或红色条边为饰。
青年女子衣身饰涡纹或波纹传统纹样,以贴花为主,头饰以花锁边的青布巾,折叠后立于额顶,外披黑、白羊毛擀制而成的毡制坎肩或瓦拉,从头到身喜佩银饰,尽显高贵华丽。
彝族人有独特的服饰制作和穿着的习惯及禁忌,一般在属猴、属虎的日子禁忌设计、测量、裁缝或穿着男性新服饰;而在属猪、蛇、兔的日子禁忌测量、裁缝、穿着女性新服饰。
在彝文典籍《时日禁忌》里记载:“虎日不裁衣,裁衣不穿衣;猴日不穿衣,穿衣不长命;猪日不着服,着服不长命”等。
凉山彝族服饰禁忌中主要有:羞体禁忌、色彩禁忌、面料禁忌、丧服禁忌、穿着禁忌、色彩禁忌、制作时日禁忌等。
在凉山彝族服饰禁忌中,不难发现彝族传统道德行为的规范、彝族服饰文化的底蕴、人生修养的愿望、古朴素净的审美追求等文化事象。
在彝族服饰禁忌文化中依据服饰禁忌内涵和寓意,可分为宗教信仰禁忌、道德行为禁忌、污秽禁忌、审美禁忌、伦理禁忌等。
其中,彝族服饰禁忌文化是彝族禁忌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彝族服饰禁忌是彝族服饰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包蕴了宗教信仰和人类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传统审美观念。
在彝族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绿、黄、白、紫等原色被姑娘们大量使用,其中以红色为主。
妇女们深谙色彩规律,她们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创作意图,着意白对黑、红配绿、橙与蓝、黄与紫,使两种色相间明亮度、纯度极强的暖色同纯度虽强而明度却暗的冷色汇合,另以中性色相间杂,起过渡或提升亮度的作用,使装饰纹样变得新鲜、醒目、生动、跳跃、丰盛,整体服饰显得绚丽多彩、绮丽无比,充分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与淳厚、奔放的民族性格。
三、服饰分类彝族服饰,形制丰富多样。
依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划分法。
按年龄和性别,可分为婴儿装、儿童装、青年装、老年装、男女装;按照质地材料分,有皮毛、毛织、棉布、麻、丝绸、皮革,首饰中有金、银、铜、马瑙、珍珠、珊瑚珠等;按历史分,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服饰;按季节分,有冬装、春夏装、秋装;按职业分,有民众装、毕摩装、苏尼装等;按礼仪场所或用途划分,有节日装、婚嫁装、丧葬装、战服等。
彝族服饰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挽髻、裹青帕”的古代遗风。
典型的青年男子装束为缠青色头帕,扎一彝称“柱体”的英雄结高指蓝天,尽显英武之气,左耳挂三颗串成一线的密腊珠,小饰黑须,胸前喜挂麝香包;上衣多绣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无领;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30—40尺青或蓝布做成;脚缠绑腿,腰挂匕首,喜披擦尔瓦与毛毡,并在无须的擦尔瓦下边镶加一层宽约30公分左右的黑布边以为饰。
男子头顶的“天菩萨”,为男子古老的装束,被视为护佑神之居所,神圣不可侵犯。
年轻女子上衣以紧身、艳丽为美,多讲究胸饰、肩饰、袖饰,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身着红、黄、绿相配的百褶裙,裙右上角挂一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外绣精美的圆形或半圆形、牛眼形、火镰形、蕨形等图案,并饰以五彩流须;胸前喜佩饰纹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针盒,内装铜制、竹制口弦或针;头顶由黑布叠成多层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状帽。
中、老年装衣、裙以素色为主,耳饰改戴圆形玉耳佩。
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百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1、仁窝英丁(男装上衣)八十年代以来,一般都用深蓝色毛呢制作。
男上衣常用的主体饰纹有循环形方窗纹、盘花、直线纹和波浪纹,附加齿纹、南瓜籽纹等。
用浅蓝、草绿等细纹平布剪成长形窄条和小方块,围绕衣肩、衣襟、衣袖、衣摆有序排列,一针一线地缝绣成前面所述各种图案纹样,彝族妇女做成一件男上衣花费时间较长。
2、仁窝诺拉(男下装)俗称“大裤脚”,用浅蓝或蔚蓝色平布缝制,如今做一件大裤脚需要8至10米布,裤脚下端外沿加一层约宽40公分青布,饰纹线条一般缝绣两细一宽直线纹,年青人穿的可再加三条并列波浪纹。
3、仁窝俄梯(男头帕)有深蓝色棉布和青色绸缎两种。
宽约一尺,长五丈左右。
头帕是厂家专制品,不需要加饰纹。
年轻人和老年人缠头帕饰英雄结(彝称字贴)有区别,年轻人的“字贴”,用头帕的一角裹成前端尖后边略粗的锥形。
老年人和达谷的“字贴” 前后一样约有拇指粗,戴在头上可朝左或朝右,“达谷”的“字贴”一般都端正地朝着正前方上空。
4、色里英丁体莫(女子长袖衣和褂褂)女子长袖衣外套褂褂两件配套穿。
现在做褂褂一般都用深蓝色毛呢,其饰纹与男上衣大致相似,衣摆不加饰纹,有的在褂褂袖口和衣摆边沿加一道白兔皮或白羊羔皮剪窄镶边作装饰。
做中年妇女长袖衣服用浅蓝、浅灰、蔚蓝等布料,青少年女子上衣用浅蓝、草绿、粉红、金黄、紫红等色彩鲜艳的布制做。
无论青年妇女或青少年女子衣服饰纹都在露于褂褂外的衣肩和衣摆上一般缝绣直线纹间波浪纹或盘花,袖臂上缝绣直线纹间方窗纹或盘花、波浪纹,还缝贴二元连续对称花草回形波浪状等纹样。
5、波(裙子,也称百褶裙)百褶裙一般用3—5种不同颜色的布连接,过去用棉布做成的百褶裙遇到雨水浸湿或洗涤都不易晒干,穿着有些笨重,现在做裙子用棉纤混纺或纤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