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世纪桥2019·8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赵奕萱(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当前世界风云多变,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风起云涌,作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阿尔都塞,其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研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国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很有帮助。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8-0094-03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概念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一词的演变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反映了孕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渊源。
(一)特拉西阶段希腊语汇“理念”“逻各斯”构成了“意识形态”一词,由特拉西最早提出,其主要意义是界定了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及可靠程度,更多地是从肯定意义上提出这个词汇,其意为“观念学说”或“观念科学”,除此之外,有一定的能动的积极的意义,为全人类服务,且担负着拯救人类的社会使命。
(二)马克思、恩格斯阶段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着重在其否定意义的方面,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观念上层建筑”的表述。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这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代表统治阶级的,是虚假的意识。
统治阶级借助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作用,麻痹被统治者的精神、思想,达到长期地占有和统治的目的。
然而一定统治阶级的占有也不是绝对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1](P.59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不合理的意识形态被新的、更符合生产力要求的其实形态所替代。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同样具有相对独立性,当它符合经济基础的需要,便会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社会的政治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列宁阶段列宁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语,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否定的理解,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概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

概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1)阿尔都塞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理论与文学关联紧密的是对“意识形态”的阐说。
(2)意识形态理论背景: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旨在增进人类理性,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起初受到拿破仑的附和,但在军事失败后转而贬斥“意识形态”,认为它是为社会的不合理提供辩护的学说,由此意识形态一词产生了褒贬两种含义。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起初是在“虚假意识”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认为有关现成社会制度的自然的、非历史的、神秘的观点体系称之为“意识形态”,并指出无产阶级的理论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伪善性。
之后马克思又将一切思想以至上层建筑都称作“意识形态”。
③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意识形态有不同的阐发。
例如卢卡契就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3)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承认了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
(4)他认为,正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和每一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置,意识形态给人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幻景。
(5)阿尔都塞认为,即使意识形态是以一种深思熟虑的形式出现的,例如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它也是十分无意识的。
我们关于社会正义、公正和人的权利义务等信念,看起来是有法学、伦理学、宗J、哲学等理论提供支撑,但其实是为了满足人的想象需要而拟造的体系(意识形态)。
(6)评价: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阐释有着含混之处,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题,对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首先源于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人道主义思潮的批判。
阿尔都塞为了揭露人道主义的唯心本质和欺骗性,将其归入与“科学”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范围。
但是,阿尔都塞深知,用所谓“科学”观念简单地排斥、贬责和否定意识形态,决不可能深入理解意识形态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中,他在多处论及意识形态(包括人道主义)存在的社会必要性,但同时又竭力强调一个哲学前提:首先应该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或科学。
“马克思从不认为,意识形态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就可以被取消;因为对这项意识形态的认识既然是对它在特定社会中的可能性条件、结构、特殊逻辑和实践作用的认识,这种认识必定同时是对意识形态必要性条件的认识。
……有条件地承认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不单纯是为了思辨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对于各种意识形态的政策:宗教、伦理、艺术、哲学、法学,以及在其中占首位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政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政治立场——它可以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内对当代意识形态或者拒绝、或者批判、或者支持、或者发展、或者恢复为人道主义——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而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离开这个绝对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政策就讲不通。
”①二、阿尔都塞的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经历了震惊世界的法国“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所抛弃的形形式式的意识形态总体所作的评论,这个评论往往表现为对这些总问题的否定和批判”②,但关于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空白。
阿尔都塞试图建立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以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
(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阿尔都塞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通过对世界的想象性表述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人们的生存条件。
而阿尔都塞指出,人们在意识形态中的想象,并非真实的生存条件,而是人们与真实的生存条件的关系。
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想象功能与实践力量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石佳**石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批判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 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并列为人类社会的三 类实践。
在完成意识形态理论自足性的同时,用“询唤”概念阐释了 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是想象性与实践性的 勾连,而这样的纠缠互映存在鲜明的符号学意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 理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实践性立场,并对当下中国的理论 界充满启发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实践性想象性符号阿尔都塞对文学及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贡献便来自其意识形态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阿尔都塞是详细地研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 家,并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独创理论。
文集《列宁和哲学》收录 了阿尔都塞最富洞见和争议性的若干论文,其中,《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 家机器》最能体现其理论锋芒,也引起了理论界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广泛 讨论。
在这篇论文中,阿尔都塞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切入对意识形态厂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O^Az-u-------------------------------------------------------------------2019年第2轉总第31辑的结构功能的讨论。
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表述了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①,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幻觉或暗示,既虚伪地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实在界的境况,又深刻体现出实在界本身的异化;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意识形态由于总是存在于国家机器及其各种实践之中,意识形 态的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所以意识形态相应地就具备了物质实践性。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路径:想象性与实践性的符号学碰撞(一)一种对于生存现状的想象性关系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前面大部分文章中虽然已经大量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他却鲜有集中且系统的论证。
简述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述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法国人路易斯·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马克思的所谓“症候阅读”,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认识论决裂,即以1845年为界,由非科学的意识形态逐步走向科学主义的时期。
(2)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的主张,他认为社会形态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种要素构成。
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却从未对此作出足够令人信服的阐释。
(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四个核心内涵都是反人道主义的:
①意识形态具有构建主体的普遍功能。
②意识形态作为生活经验是对的。
③意识形态作为存在之真实条件的错误认知是错的。
④意识形态牵涉到社会构成及其权*力关系。
(4)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存在于一系列机构及其相关的实践之中,即存在于家庭、教育制度、教*会、大众媒体这些“国家机器”中。
(5)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文化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意识形态的辩论和思考,推向了文化研究的前台。
(6)巴克认为阿尔都塞的理论存在不足:
一是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描述,具有太多功能主义倾向。
二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地位相对独立,然后又最终为社会现实所决定的观点,被认为并不确切。
三是认为他的著作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即真理和知识的问题。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概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作者】陈炳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问题上,阿尔都塞最有影响的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
阿尔都塞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国家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国家学说。
他在早期著作中几乎没有谈到国家的问题,只是到后期才涉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1970年,他在法共机关刊物《思想》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文,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此也奠定了阿尔都塞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上的一席之地。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各自所处的时代相比较,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突出的变化,就是国家的意识形态职能大大地增强了,意识形态对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起了极大的作用。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旧保持着强大的镇压性国家机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事实上它们更多地借助各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同化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消除人们的积极反抗的意识,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安稳统治。
意识形态发挥了暴力镇压也无法起到的作用。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变化,不能不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国家问题的重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强调国家是暴力机器,强调国家的镇压职能,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则强调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职能,重视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中的作用,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共同点。
最早把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考察的视角转到意识形态方面来的,是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葛兰西。
葛兰西通过文化的领导权的理论,说明了统治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的领导权,同化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控制了市民社会,从而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暴力强制和文化控制相结合的重要特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就是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阐释。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在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以下通过对卢克·费雷特的《文化的政治:论意识形态的文章》一文的梳理,理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重要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这一核心观点。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一、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给“意识形态”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自己的逻辑与严密性的)表述体系(依赖于该体系的现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等),它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存在并且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某种作用……作为一种表述体系,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其中实践-社会职能比理论职能(认识的职能)更重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的结构的总和,而阿尔都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概念中增加了“科学”(首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这一第四层面。
因此,阿尔都塞在上述定义中将意识形态描述成一种偏向于“实践-社会职能”而非“理论职能”的表述体系,是为了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话语形式在起作用,即: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的真实认识的“科学”;以及,不为我们提供此种认识的“意识形态”。
故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社会职能,但这种职能并不产生对社会历史真实状况的认识。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大量运用的“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语言。
他认为,不同于“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表层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极端无意识的现象。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探讨了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其中意识形态扮演关键角色。
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国家机器成为意识形态的执行者,而国家机器在当代社会也经历了演变,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增加。
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显现,同时国家机器理论也带来了一些当代启示,如政治权力的分散管理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揭示政治实践中的权力运作机制,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现实相辅相成。
对未来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平衡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当代启示、政治现实、未来发展、影响、演变、重要性。
1. 引言1.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是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路易·阿尔都塞提出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国家机器不仅是政治权力的组织方式,更是对社会的强制性组织和管理。
意识形态则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播,国家机器能够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机构,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政府、媒体、教育机构等各种组织。
这些机构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宣传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机器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其控制和监督能力日益增强。
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深远和广泛。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引导民众的思想,塑造符合其统治需要的意识形态。
这种控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涉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机器的存在和影响,审视其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操纵。
只有深入理解和抵制国家机器的控制,才能实现个体思想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2. 正文2.1 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权力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
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
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
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
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
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
在理清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存在之后,阿尔都塞的任务是要弄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使得人们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状况之间的这种想像性关系,从而达到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目的的。
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阿尔都塞不仅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第二大功能,也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对主体的“询唤”(interpellation)。
事实上,阿尔都塞明晰地展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构件,这便是意识形态将个人询唤为主体。
由于意识形态总是以神话、概念、观念和形象的再现来表达自身,而人们又是通过这些意识形态实践来建立起自身与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
因此,意识形态便是以一个能够用来询唤或召唤个人为主体的体系登场的。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文化传统、习俗或宗教仪式来识别自身作为自由主体的身份,他们受“召唤”或“询唤”行为所引导,这些行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召唤),迫使他们去创造意义(解释),使之参与到实践当中。
在此,意识形态扮演了一种神秘媒介的角色,它在个体与其自身真实生存条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而它自己则隐而不露。
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的效果之一就是利用意识形态在实践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特性:意识形态决不说‘我是意识形态的’。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询唤个体使之成为主体,二是(同时是)使个体(即主体)屈从于(subject一词皆具“主体”和“屈从”两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实践。
我们可以用广告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询唤功能。
消费的意识形态
——不可否认,它是所有实践中最具物质性的——利用广告把个体转化为主体(消费者)。
它运用广告对个体进行询唤。
广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迫使人们把意义引入其中,并最终去消费。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广告中常用到的“像你这样的人(都买这个或者做那个)”。
广告的读者或观众既作为个体(“你”),也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像……的人”)而被询唤,占据了广告中“你”一词留出的空白(想像的)空间。
这样“你”便同其他许多阅读或观看同样广告的人一样,被转化成了消费活动的主体,同时也就屈从于消费实践。
结语
阿尔都塞在其著作中,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在其后期著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的回应,那就是:是什么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持续再生产。
阿尔都塞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使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涉及意识形态的性质时,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相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永恒的;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总是在场,因而是无历史或者超历史的。
相较于无意识要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梦,意识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是由特定的社会和经济语境所决定的。
又相较于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表达,意识形态表现了人与其真实生存条件之间的想像性关系。
根据阿尔都塞的观点,把个体询唤成主体是意识形态的突出作用,因为意识形态对个人的询唤保证了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这种询唤主要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实施的。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隐藏了意识形态的强制性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实际运作中否认其意识形态性。
这样,阿尔都塞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卡夫卡式的社会图景,让我们看到意识形态如何以其无形之手把个体嵌入资本主义文化的“常识性观念”之中,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延续还恰恰依赖于个体对其真实生存条件的“误认”。
在我们赞赏阿尔都塞卓越的分析眼光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感到一丝悲凉: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意识形态面前,我们作为个体能做什么?
阿尔都塞在揭露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无孔不入渗透的同时,也使得个人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并失去了在社会历史中的能动的存在。
这种带有宿命论的思想值得我们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