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将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

将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
1、分类判断法:
分类判断法是一种把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其基本原
理是:把质量性状分解为一个个可区分的阶段,然后给这些阶段赋予
一个表示等级的分值,以最终确定质量性状的数量性状。
应用上,一
般由专家团队来判断品质性状对应的等级,然后赋值形成数量性状。
2、数值划分法:
数值划分法是把质量性状转化成数量性状的另外一常用方法,其基本
原理是把质量性状分成几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赋予一定的数值表示。
特别是当质量性状可以取值时,尤其有效,比如温度、体重等,可以
直接进行划分形成数值性状。
3、国际标准划分法:
国际标准法是把质量性状转换为数量性状的一种方法,其根据国际标
准对质量性状进行规范,并给出标准的分值,来测量和质量性状的数
量性状。
比如ISO国际标准给出了产品的性能要求与测量方法,给定
某项指标必须达到预先给定的标准,若达到则记一分,未达到则记零分。
4、行业标准划分法:
行业标准划分法也是一种把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其
根据行业相关的标准和实际情况,对质量性状进行规范,并给出标准的分值来测量和衡量质量性状的数量性状。
其优点在于可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更快以及更灵活地制定数量性状,甚至还可以根据行业标准修订,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5、参照值比较法:
参照值比较法是把质量性状转换为数值性状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根据参照值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质量性状进行赋值,转换成数量性状。
其优点在于可根据参照值快速、有效地制定数值性状,也可以依据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从而满足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的要求。
数量性状——精选推荐

数量性状⼀、定义1、基因型值:从表型值中,除去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后由基因型决定的数值。
2、表现型值: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值、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值的总和,是⽣物体在环境作⽤下所观察到的性状度量值。
3、反应规范:某⼀基因型在各种环境中所显⽰的整个表型变异范围。
4、选择:⼀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产⽣数量不等的后代,导致群体的基因频率发⽣变化,群体发⽣分化的现象。
5、⾃然选择:⽣物界适者⽣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
6、⼈⼯选择:以⼈为⼒量按需要取舍⽣物个体或类型的活动。
⼆、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杂种优势多基因假说认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
即是说,基因对某⼀性状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的总和。
由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就使杂种个体表现为中间遗传现象。
但是,进⼀步研究表明,基因除具有加性效应外,还有⾮加性效应。
基因的⾮加性效应是造成杂种优势的原因。
它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由等位基因间相互作⽤产⽣的效应叫做显性效应。
例如,有两对基因,A1,A2的效应各为15cm,a1、a2的效应各为8cm,理论上讲,杂合基因型A1A2a1a2按加性效应计算其总效应为46cm。
⽽实际效果则是,在杂合状态下(A1a1A2a2)同样为两个A和两个a,其总效应可能是56cm,这多产⽣的10cm效应是由于A1与a1,A2与a2间互作引起的,这就是显性效应。
由⾮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产⽣的效应,叫做上位效应或互作效应。
例如,A1A1的效应是30cm,A2A2的效应也是30cm,⽽A1A1A2A2的总效应则可能是70cm,这多产⽣的10cm效应是由这两对基因间相互作⽤所引起的,这叫上位效应。
⼀般认为,杂种优势与基因的⾮加性效应有关。
⽬前,对产⽣杂种优势的机制有两种学说,即显性说和超显性说。
显性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起互补作⽤,显性基因遮盖了不良(或低值)基因的作⽤的结果,⽽超显性说,则认为杂种优势并⾮显性基因间的互补,⽽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异质状态优于纯合状态,等位基因相互作⽤可超过任⼀杂交亲本,从⽽产⽣超显性效应。
《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

05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内容回顾
总结选择原理数量性状课件的主 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选择原理 的介绍、数量性状的特征、选择
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等。
重点解析
对课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 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案例分析
对课件中涉及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 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选择原理数 量性状的应用。
详细描述
选择原理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解释了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发生进化。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基因 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自然选择倾向于保留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这种选择 过程不断进行,最终导致生物的进化。
选择原理的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选择原理可以分为正向选择、负向选择和平衡选择三种类 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正向选择是指选择过程倾向于保留有益的基因变异,使具 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适应环境,从而在群体中占据更大的 比例。负向选择是指选择过程倾向于淘汰有害的基因变异 ,使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群体中的比例降低。平衡选择 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 平衡状态,各自在群体中保持一定的比例。
量性状的表型表现。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
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的变异现 象,而质量性状表现为非连续 的变异现象。
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而质 量性状受单一基因或少数基因 控制。
数量性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较大,而质量性状受到环境因 素的影响较小。
02
CATALOGUE
选择原理
选择原理的定义
总结词
选择原理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通过保留适应环境的基因型,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型,从而影响生 物进化的过程。
选择原理数量性状

9
8
7
6
5
4
3
2
1
0
2024/9/28
5
3.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对数量性状有较大影响旳基因座称为数量性 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 它是影响数量性状旳一种染色体片段,而不一
定是一种单基因座。(P350)
措施:
※效应大小或贡献率 ※主效基因
re( XY )
RX
AX r( XY ) AY
RY
eX
hX
hY
eY
PX
PY
2024/9/28
不同性状表型有关旳剖分
18
rXY r( XY )hX hY re( XY ) 1 hX2 1 hY2
2024/9/28
19
遗传有关旳主要作用
➢间接选择(indirect selection) 辅助性状(assistant trait)。
rA
2024/9/28
16
遗传有关(genetic correlation)
表型有关(phenotypic correlation)
就是同一种体旳两个数量性状度量值间旳有 关。
➢遗传有关 ➢环境有关
2024/9/28
17
在这两类遗传和环境有关原因旳共同作用下, 两个性状之间就呈现出一定旳表型有关。
由大量微小效应旳基因控制; 微效基因旳效应相类似而且能够相加; 服从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 微效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区别; 数量性状同步受到基因型和环境旳作用,而且数量 性状旳体现对环境影响相当敏感。
2024/9/28
4
假如一种数量性状有k个基因座控制,则多 种基因型频率分布是二项式(1/2A+1/2a)
选择原理质量性状ppt课件

❖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完成的选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向心力,回归 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
人类施加措施实现的选择过程 有的放矢 离心力 控制进化方向的是人的意愿。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一、对隐性基因的选择(recessive)
❖ 一对等位基因时:基因型为AA、Aa、aa ❖ 设原始群体基因频率为A=p,a=q,则相应基因型频
率为:D=P2,H=2Pq,R=q2。留种率为S,淘汰率 为1-S。则有:
P+q=1 D+H+R=1
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设有一对等位基因
A
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
p0
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 AA
Aa
基因型频率为 留种率 淘汰率
p02
2p0q0
S
S
1-S
1-S
选择后基因型频率
?
?
a q0
aa q02
1 0
?
原始基因型频率×留种率
选择后的基因型频率=
∑(原始基因型频率×留种率)
经过一代的选择后,隐性基因频率
=? q‘=1/2*H‘+R‘= Sq+(1-s)q2 S+(1-s)q2
0
❖ 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
(P+q=1)
❖
q1=
P0 q 0 P 2 0 2 P0q0
=
q0 1 q0
❖ q2=
q1
1 q1
=
q0 1 2q0
❖ 经过t代选择后:qt=
q0 ,
1 tq0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遗传性原理是指数量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拥有遗传变异。
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基因型型、基因频率和基因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选择性原理是指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该根据性状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程度,尽可能选择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较大贡献的个体。
适应性原理是指在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根据目标环境和生长条件来考虑。
选择的个体必须适应目标环境,能够在相应的生态位上充分发挥功能。
直接选择法是指通过直接测量或观察数量性状的表现形式,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测量简单、易于获取的情况。
例如,对于作物的产量性状,可以根据每株或每单位面积的产量进行测量,直接确定高产个体。
间接选择法是通过选择与数量性状有关的可测指标进行间接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无法直接测量或操作困难的情况。
例如,通过选取植株高度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高产作物。
间接选择法可以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背景、遗传相关性和选择效应等指标进行选择。
在数量性状的选择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遗传统计学方法,如相关分析、配合力分析、遗传进展分析等,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选择优良个体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数量性状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性状选择。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育种潜力,提高选种效果。
综上所述,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是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它可以帮助农作物育种者选出更具经济效益和适应性的个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和种质资源。
同时,通过与遗传统计学方法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量性状的深入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作物中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与质量性状不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连续变异,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十分困难。
长期以来,只能借助于数理统计的手段,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平均值和方差来反映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无法了解单个基因的位置和效应。
这种状况制约了人们在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即定位()。
借助与连锁的分子标记,就能够在育种中对有关的的遗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提高育种中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因此,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年,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连锁图在番茄中定位的论文。
之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物种中分子连锁图谱的相继建成,全世界出现了研究的热潮,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图),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
目前,定位研究已在许多重要作物中展开,并且进展迅速。
本章主要介绍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图年期间国际上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的数量. 数据从英国信息系统检索得到第一节数量性状基因的初级定位定位就是检测分子标记(下面将简称为标记)与间的连锁关系,同时还可估计的效应。
定位研究常用的群体有、、和。
这些群体可称为初级群体()。
用初级群体进行的定位的精度通常不会很高,因此只是初级定位。
由于数量性状是连续变异的,无法明确分组,因此定位不能完全套用孟德尔遗传学的连锁分析方法,而必须发展特殊的统计分析方法。
年代末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已经发展了不少定位方法。
一、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育种记录原理—数量性状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1
育种目的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2
育种概念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
育种的内容
测定
选种
育种
评估
选配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4
种猪育种的方向
• 一、培育 创造出一个新的品种 耗时耗力,路远又艰辛。
• 二、选育 对现有品种一代一代的选优,使其各项形状不断的稳定遗传并一步步提
猪肉俗称白肌肉,或“水煮样”肉。常发生于肥猪,常见于猪腰部及 腿部肌肉。这种肉用眼观察呈淡白色,同周围肌肉有着明显区别;其 表面很湿,呈多汁状;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也称“热霉肉”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26
PSE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27
• DFD肉:与正常肉相比外观、口感、品质下降。 • DFD肉是宰后肌肉PH值高达6.5以上,外观呈现出一种略带紫色的暗红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3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4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5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0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31
• 肌肉大理石纹:指一块肌肉内可见的肌内脂肪 • 评定方法是: • 取最后胸椎与第一腰椎结合处的背最长肌横断面 • 置于4℃的冰箱中存放24H后 • 对照大理石纹评分标准图,按5级分制评定 • 1分为肌内脂肪呈极微量分布 • 2分为肌内脂肪呈微量分布 • 3分为肌内脂肪呈适量分布 • 4分为肌内脂肪呈较多量分布 • 5分为肌内脂肪呈过量分布 • 两级之间只允许评0.5分 • 以3分为理想分布,2分和4分为较理想分布,1分20和21年5分6月为30日非星理期想三 分布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动物育种中所重视的大多数重要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例如产奶量、乳脂率、产蛋数、蛋重、瘦肉率、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等。
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作用微小,效应各异,可以累加和倍加,只有通过群体对其进行研究,选择是在一个群体中通过外界的作用,将其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以便在世代的更替中,使群体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目标,优良性状只有通过不断的选择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因此选择就成为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阈性状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性状,与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一致的,对它的选择方法有所不同。
第一节选择差与选择反应家畜的繁殖率一般都是很高的,特别是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以后,不需要将育种群中同一世代出生的所有家畜全部留作种用,而是将各方面优秀的个体选留下来,用于繁衍下一代,因此选种是改进群体遗传的重要手段。
选择差和选择反应是进行数量性状选择的基础。
一选择差选择差(S)是由被选择个体组成的留种群数量性状的平均数(P)与群体均数(P)之差:SP-P(公式 12-1) S=S选择差表示的是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选择差的大小,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畜群的留种率(P),留种率是指留种个体数占原始畜群总数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群体的留种率愈小,所选留个体的平均质量愈好,选择差也就越大。
在实际的育种工作中,在一个每年都要扩大的畜群里,需要选留的种母畜多,留种率加大,选择差减小。
在一个母畜头数年年保持不变的群体中,种母畜的留种率较小,选择差会增大。
多胎家畜的选择差要比单胎家畜大,因为可能供选择的后代数目较多。
断乳成活率较高的畜群,要比成活率较低的选择差大。
公畜的选择差通常都大于母畜,这是因为公畜的留种比例小。
对于限性性状的公畜,在选择时,留种的少数公畜,如果选择不那么准确,其实际选择差就会比预期的减小。
二是性状的表型标准差,即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
同样留种率,标准差大的性状,选择差也大。
由于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群体的标准差的大小基本稳定,因此留种率的大小就决定了选择强度的高低。
度量不准确会影响选择差。
即使记录准确,但未加利用也会造成选择差减小。
如要选用肉用牛的增重速度,有的牛增重率大但外形中等;有的牛增重率中等但外形优异,如选后者,就会造成增重率的选择差减小。
有时也会因育种措施不当而人为地加大留种率。
例如,有的羊场在羔羊断奶前后,选择一批当时看来较好的羔羊组成特培群,给予特殊的饲养管理条件,到选种时,由于培育群的条件比其他群优越,以致种羊全部选自特培群。
这样就加大了留种率。
影响了选择效果。
由于不同性状的度量单位不同,选择差的单位也不同,它们之间的选择差不能进行相互比较,为了便于分析规律,通常将选择差标准化,变成标准化的选择差,即选择强度,选择强度通常用小写字母“i”表示,即:PSi σ=(公式 12-2)一般大群体的选择强度可以通过留种率查出,如表12-1所示。
表12-1 大群体选择的留种率(P )和选择强度(i )二 选择反应选择反应是指通过选择,畜群一个世代的改进量。
表示通过人工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数量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的改进量。
代表了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用R 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R=S h 2(公式 12-3)在遗传力相同的情况下,性状的选择差愈大,选择反应也越大,选择差越小,选择反应也就愈小。
选择差的大小能够直接影响选择反应的大小。
由于遗传力实际上是估计育种值与真实育种值的相关系数,因此,上式也可表示为APA r i R ⋅⋅σ=上式说明选择反应的大小直接与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即加性遗传标准差)、选择强度和育种值估计的准确度三个因素成正比。
为了获得较大的选择反应,在制定育种措施和育种方案时,尽可能使这三个因素处于最优组合。
选择反应的前提在于群体中存在可遗传的差异,遗传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选择成效就越大。
为了能获得理想的遗传进展,使群体经常保持足够的可利用的遗传变异。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育种初始群体应具有足够的遗传变异; (2)育种群应保持一定规模; (3)定期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 (4)加大群体的遗传变异及引种。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进行长期地闭锁选择,开始若干世代有选择进展,用同样的方法长期选择下去,直至选择对提高生产性能不再起作用,选择反应近于零。
这种现象称作达到“选择极限”。
是否存在选择极限,有不同的看法。
在有限群体中,经长期选择,如经过20~30世代的选择,有可能出现选择极限。
但是,可以改变选择方法或通过引种来打破原有极限。
因此,在当前正常的育种工作中,不必为选择极限而担忧。
三 世代间隔选择反应,也称遗传进展,是指某个性状经过一个世代的遗传改进量,在制订畜禽育种计划时往往是以年为单位,此时就需要根据选择反应和世代间隔求出年改进量。
iG R=世代间隔选择反应年改进量=(公式 12-4)世代间隔是指子女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
世代间隔也指畜禽繁殖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
世代间隔的长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世代间隔的长短,因家畜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并随着产生新一代种畜所采用的育种和管理方法的不同而异。
如果从小母猪与同龄公猪所生的第一窝进行选择,猪的世代间隔可缩短到1年 (公、母猪在7~8月龄配种,产仔时平均年龄为1岁)。
假使母猪和公猪在用来产生种畜以前要进行后裔测定,世代间隔就可能是2年,或者更长。
牛的世代间隔最短约为两年半,但如果要作后裔测定,或根据母牛性能的记录以决定是否留其后代作为种用,则世代间隔就要延长。
畜群的年龄组成也能影响世代间隔。
畜群的平均年龄大,世代间隔也长。
加快畜群周转,减少老龄家畜的比例,这样就能缩短世代间隔,加快改进速度。
从公式12-4可以看到,年改进量的大小与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成正比关系,而与世代间隔成反比关系。
在家畜育种工作中,为了提高年改进量,必须从加大选择反应和缩短世代间隔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但在实践中采用加大选择反应的方法比较困难,而采用缩短世代间隔的办法则是可行的。
比如,采用适当的早配种早留种,加快畜群的周转速度,减少畜群中老龄家畜的比例等措施,就可以缩短世代间隔,从而加快了性状的改良速度。
在计算世代间隔时,不能把畜群中所有初生幼畜的父母的年龄全部计算在内,因为其中有些幼畜未成年已死亡,它们对后代质量不发生影响。
所以只应计算那些成活留种的家畜的父母平均年龄。
设ai=父母的平均年龄,Ni=父母均龄相同的子女数,n =组数 (父母平均年龄相同的为一组),于是世代间隔为:窝别 母亲月龄 父亲月龄 留种数 1 24 12 3 2 19 12 2 3 21 12 3 4 13 13 1 536132则:86.171149135.493154112)3612(22)1313(2)1221(32)1219(22)1224(311=++++=+++++++++==∑∑==ni ini iii NaN G另一种算法是,设Pi 是父亲年龄相同的子女数,ai 是父亲的年龄,Mi 是母亲年龄相同的子女数,bi 是母亲的年龄, n 为同父龄组数 , m 为同母龄组数,N 为留种的子女总数。
则86.171149135.4931541136213213192243133128(21)(21111=++++=⨯⨯⨯⨯⨯⨯=+=∑∑∑===)++++++ni ini mi i i i i i Nb M a P G四 选择反应预测中的实际问题公畜和母畜的留种比例是大不相同的,公畜的留种率比母畜少的多,因而公畜的选择强度一定比母畜大。
公牛选种时获得的选择反应是母牛的三倍多。
在实际估计选择强度和选择反应时,公母畜必须分别计算,再合起来计算总的选择反应。
在预测来自公畜的选择反应时,公畜的留种比例比较低,如根据留种比例来估计选择强度往往误差较大,直接利用其本身度量的表型值来计算选择差,再乘以遗传力,这样估计得到的选择反应更精确。
每头公畜配种的母畜数不同,因而对选择反应的贡献各不相同,因此各头公畜的选择差应按每头公畜与所配母畜数进行加权,然后乘以遗传力来估计选择反应。
对于公畜本身不能表现的性状(公式 12-5)(如产奶量,繁殖力),因为不可能直接度量,只能从其亲属表型值估计公畜的育种值,然后再按其预定的与配母畜数进行加权平均,减去群体均数,就可得到来自公畜的选择反应,以畜群均差表示的育种值就等于选择反应,不必再乘以遗传力。
一般母畜的留种比例比较大,选择强度可以根据公式或图表由留种比例来估计。
即用R =iσh 2这个公式估计母畜的选择反应,最后分别将公母畜的选择反应加在一起,除以2,即是要预测的选择反应。
例如,某一个群体的平均产奶量为5000kg ,标准差为700kg ,产奶量的遗传力h 2为0.3,预计选留的母畜为20%,用三头公畜配种(A ,B ,C ),A 公畜的育种值估计为7000kg ,预定配种60%;B 公畜的育种值估计为6000kg ,预定配种25%; C 公畜的育种值估计为5500kg ,预定配种15%。
于是来自公畜的选择反应R =7000×0.6+6000×0.25+5500×0.15-5000=1525(Kg ) 来自母畜的选择反应R =iσh 2=1.4×700×0.3=294(kg )(母畜的留种率为20%,则选择强度i =1.4))(5.90922941525Kg R =+=即下一代全群的平均产奶量可达5000+909.5=5909.5(kg )。
第二节 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上一节中所讲的方法,都是直接作用于所希望改进的性状,称为直接选择,在动物育种实践中,有些重要的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很低,进行直接选择效果较差;有些性状不能在活体上测量;有些性状只能在一种性别中度量等;这些不容易直接进行选择的性状,可以进行间接选择,提高选择效果。
一 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直接选择是对所希望改进的目标性状直接进行选择,间接选择是指选择一个与期望改进的目标性状有相关的辅助性状,通过对这一辅助性状的选择以期达到改进目标性状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当选择性状的遗传力高、观察周期短、直接选择的效果好时,可用直接选择的方法,反之,可考虑用间接选择的方法。
对于不能直接选择的性状,或者直接选择效果比较差的性状,要进行间接的选择,在进行间接选择的时候,一般可选择一个遗传力高、与主要性状遗传相关高、或者是一个早期可以观察到的性状作为辅助选择性状。
设X 性状随Y 性状的提高而提高,则X 性状的间接选择反应:CR X =b A (xy )R y (公式 12-6)而X 性状对Y 性状的遗传回归系数:yy x x xy A y A x A xy A xy A h h r r b σσσσ⋅=⋅=)()()()()( (公式 12-7) 由于Y 性状的直接选择反应:2yy y y h i R σ= 则, x xy A Y X y y y y yy x x xy A y xy A x r h h i h i h h r R b CR σσσσ)(222)()(=⋅⋅== 那么,间接选择反应 (CR X )与直接选择反应的比值为x x y y xy A xx x yx xy A x y X x h i h i r h i h h r i R CR )(2)(==σσ (公式 12-8) 由公式12-8可以看到,如果间接选择的选择强度i y 大大超过直接选择的选择强度i x ,可以采用间接选择的方法,一般来说,目标性状只能在一种性别中度量,而辅助性状可在两种性别都能度量,选择强度就可以得到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