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陈军昌博士论文序与后记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论文模板

江西财经大学09-10第二学期期末课程论文试卷代码:19222 授课课时:32课程名称:文献检索与利用适用对象:选修本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试卷命题人姚冠荣试卷审核人黄和平学生姓名:学号:文献综述(3000字以上)按照以下格式编排:题名(小3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小4号宋体,居中)(江西财经大学**学院**专业)(5号宋体,居中)摘要:(小4号宋体加粗,顶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关键词:(小4号宋体加粗,顶头)**;**(3~5个词,小4号楷体,词与词用分号隔开)导言(4号楷体加粗,顶头)……(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1 ***(小标题,4号楷体加粗)……(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1.1**(二级小标题,小4号楷体加粗)……(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1.2**(二级小标题,小4号楷体加粗)……(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2 ***(小标题,4号楷体加粗)……(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2.1**(二级小标题,小4号楷体加粗)……(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2.2**(二级小标题,小4号楷体加粗)……(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结语(4号楷体加粗,顶头)……(小4号楷体,固定行距22pt)参考文献(4号楷体加粗,顶头)1.Meybeck M. Global chemical weathering of surficial rocks estimated from riverdissolved load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87, 287: 401-428.2.高全洲, 沈承德, 孙彦敏, 易惟熙, 刑长平, 陶贞. 珠江流域的化学侵蚀[J].地球化学,2001, 30(3): 223-230.3.珠江志编撰委员会. 珠江志[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 150p.4.袁道先, 朱德浩, 翁金桃, 朱学稳, 韩行瑞, 汪训一, 蔡桂鸿, 朱远峰, 崔光中, 邓自强. 中国岩溶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 207p.5.冉景丞, 何师意, 曹建华. 亚热带森林岩溶区土壤CO2 迁移动态初步研究[J].贵州地质, 2001, 18(4): 247-252.(不少于15篇,英文不少于2篇,中文小4号楷体,英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固定行距22pt)。
美国次贷危机的再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的再思考
胡援成
【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大背景.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认为美元为主导的浮动汇率制是导致资产泡沫产生的土壤,以债权衍生品为主导的扩张是系统性风险的直接传递者,而相应监管的缺失导致危机蔓延,其结果必然导致美元危机.依据危机所带来的必然趋势,相应提出了我国应对危机转变增长方式的策略思考.【总页数】5页(P5-9)
【作者】胡援成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1.59
【相关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与经济法学理论体系再证成研究 [J], 吴云峰
2.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再思考 [J], 张军果
3.金融创新工具缺陷与风险控制缺失——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再透视 [J], 李明伟
4.美国次贷危机十周年:金融伦理视阈下的再反思 [J], 程晓林;胡翰文
5.深度思考:十问2010年我国农药工业——对2010年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对2010年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一对2010年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对2010年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2010年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 [J], 韩永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的分析与设计院(系)别 __ 信息管理学院__年级、专业__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__学号 ___0021593_____学生姓名 ___陈瑞华_______指导教师 __沈波_______二OO六年六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系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文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
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1. 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2. 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3. 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4. 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研究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并针对目前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实现方式,阐述了基于Socket和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描述了IP多播技术在多媒体教室软件中教师端和学生端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教师端的消息发送、屏幕监视、黑屏肃静、教学演示、文件传送、远程控制和学生端的消息模块、文件接收及电子举手等功能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Socket,客户/服务器,多播Abstract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education of the state,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education,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research attentions. The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alizing ways of multi-media electronic classes,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electronic classroom software. The system’s realization process is based on C/S architecture by using Socket. The paper depicts the appliance of the IP multicast in the teacher part and the student part of the multi-media electronic classes.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ssage transmission, screen surveillance, black screen, solemn silenc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file transmission and long-distance control in the teacher part and message module, file receiving and electronic raising hands in the student part.Keywords:Multi-media, Electronic class, Socket, Multicast, Client/Server目录1 引言 (1)2 多媒体电子教室相关技术 (1)2.1 多媒体技术概要 (2)2.2 多媒体网络技术基础 (2)3 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设计 (3)3.1 系统体系结构选择 (3)3.2 系统总体设计 (3)3.2.1 系统逻辑设计 (3)3.2.2 系统功能分析 (5)3.2.3 系统功能介绍 (5)3.2.4 系统开发流程 (6)3.3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7)3.3.1 文本聊天模块 (7)3.3.2 用于接收控制信息的socket模块 (7)3.3.3 屏幕传输模块 (7)3.3.4 文件传输模块 (8)3.3.5 其他控制模块 (8)3.3.6 学生管理模块 (8)4 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实现 (9)4.1 代码规范 (9)4.2 关键技术 (10)4.2.1 Windows Sockets 规范 (10)4.2.2 IP多播技术 (10)4.3 基于Socket的网络数据传输 (11)4.4 各个模块的实现 (14)4.4.1 远程控制模块的实现 (14)4.4.2 其他模块的实现 (16)5 结束语 (16)参考文献 (17)1 引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开展计算机教育。
_鞭挞现实,如魔似幻——从魔幻现实主义视角解读莫言的《蛙》

2014年第4期总第94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4,2014Serial NO.94———————————————收稿日期:2013-10-25作者简介: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教学法、商务英语研究,联系方式jidafang@hotmail.com。
一、引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其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像狂放、叙事磅礴,独具个人魅力。
读其所著《蛙》一书,痛快淋漓,感人肺腑,深悟颁奖委员会给其颁奖词乃是此书的最佳注脚之一: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NobelPrizeinLiterature2012wasawardedtoMoYan“whowithhallucinatoryrealismmergesfolktales,historyandthecontemporary”)。
[1]此书堪称是计划生育国策在中国乡村强力推出并严酷实施几十年来令人感到揪心而又十分无奈的一幅悲惨画卷,拥有着对生命和人性引起共鸣式的张力。
书中作者所刻画的人物,一个个传神备至,充满乡土气息,呼之欲出。
作者尤其善于将古今中外传奇典故糅合于其中,土到极致之处,却又闻东洋西洋洋风阵阵;神笔驰骋所及,展一幅人间蛙界跨界现实。
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也令人最拍案叫绝的,当属此书名《蛙》所领衔代表的动物群的象征与化身:蛙—娃—娲,三者似一条红线,串联起全书情节与人物,更以其所含“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Guerin等,2005)。
[2]之力,沉重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让人掩卷之后,心潮澎湃,叹惜不已。
该小说有着奇特的整体构造,五封给友人的长信外加一篇剧本的基本骨骼,巧妙地支撑起作品的全部框架。
以九幕话剧附于书信体的小说之后,既独立又有机地完成整篇故事的构建,这应该是莫言鞭挞现实,如魔似幻———从魔幻现实主义视角解读莫言的《蛙》季大方(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莫言的《蛙》是一部当代中国文学杰作,作者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围绕计划生育展开的中国乡村现实画卷。
基于体验营销理论的红色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瑞金为例

timely analysis of
take steps to curing the
consumer impression.
Red tourism experiential marketing strategy must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novate the red tourism marketing theory,resolve the current impasse of red tourism marketing in some areas.
a
studies.The
of the
summary.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red tourism should
grasp the
consumer
and
demand
experiential economic times,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marketing experience, through
摘要
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迅猛,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作为一种 新兴旅游形式,却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营销策略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红色 旅游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应用新的营销理念来重新设计红色旅游营销策略。 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而产生的全新营销模式,既迎合了体验经济时 代人们对体验的需求,同时又抓住了旅游的体验本质,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 所以,将体验营销应用于红色旅游营销是非常有必要的。
consumer
experience in three
a
stages:pre‘consumption,consumption,the
国家级新区设立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

级新区设立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效应及时空异质性ꎻ(3) 研究意义方面ꎬ本文的作用机制分
析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国家级新区发展方向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性ꎬ为
优化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经验证据ꎬ为推动国家级新区发展模式转型提供
发展实际进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新区发展规划ꎬ并通过行政等级的“ 尺度跳跃” 和优惠政策叠加
进一步加大机制改革与资源配置力度ꎬ从而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并拓展土地配置模式ꎮ 在创新政策
激励下ꎬ国家级新区通过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ꎬ加速原始创新资本积累ꎬ并通过创新创
业平台驱动企业进行创新生产ꎬ从而形成区域创新高地ꎮ 同时ꎬ由于创新要素的空间循环会产生知
应会存在时空异质性 [12]107 ꎮ 对国家级新区而言ꎬ在时间维度上ꎬ随着改革日益深入ꎬ各类区位导向
性政策的实施广度呈规模性扩大ꎬ国家级新区的示范效应在时间上不断耗散ꎬ相对于其他区域所享
有的政策红利不断下降ꎬ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与建设前期相比也逐渐减弱ꎻ与此
同时ꎬ国家级新区及所在区域土地承载量趋于饱和ꎬ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ꎬ政策对土地利用的边
了政策启示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土地是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物质载体ꎬ“ 从零开始” 的国家级新区建设在理论上会对区域土地利
用现状产生深刻影响ꎮ 一般而言ꎬ国家级新区在中央和地方“ 双重关照” 下畅通了人流、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ꎬ优化了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方式ꎬ进而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11]44 ꎮ 具
的前提ꎬ也是吸引其他要素集聚的基础ꎮ 一方面ꎬ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出让工业用地和不饱和供应
中国民间资本引导的法律规制初探

2012年第1期总第79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1,2012Serial NO.79———————————————收稿日期:2011-10-30基金项目:浙江省法学会2011年度法学研究课题(2011NC53)作者简介:李超,温州医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方桂荣,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
一、引言及文献述评当前中国民间资本闲置现象突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大量民间资本的存在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与经济发展的资本充足。
然而,缺乏引导的民间资本不仅没有充分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之中,反而起到了扰乱社会与经济发展秩序的作用。
基于此,关于民间资本引导的议题已慢慢进入当下学术界研究的视阈。
王元提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庞大的民间资本进入对实业的正常投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回归到高科技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实体经济领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1]77仇颖认为:“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政府与有关管理部门应坚持的方向是,在市场化前提下,政府合理引导民间资本从‘地下’走到‘阳光下’,使民间融资从分散化、非组织化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73蔡灵跃与钟士取则提出:“当前引导民间资本还存在制度上的不配套,尤其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的政策方面还缺乏较完善的实施细则和规定。
”[3]11-12上述研究成果在充分肯定了加强民间资本引导的意义的同时,也为后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提供了借鉴。
然而,学术界关于民间资本引导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缺憾,那就是,还没有出现从法学视角出发的研究成果。
客观而言,民间资本的产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其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其增值的愿望也是不能被否定的,关键是其增长是否具有合规性。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战略选择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战略选择姓名:彭武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吕江林2002.4.12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0,金融服务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国际金融混业的趋势将使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此情况下,如何选择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本文从考察国外的金融经营体制改革的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和金融经营体制的现状,试图找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经营体制目标模式。
第一章阐述了金融分业、混业的概念,对学术界关于金融分业、混业利弊争论的有关观点进行了分类归纳,对几类流行的观点作了客观的批判分析。
/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都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不超越其既定业务范围谓之分业,它们互相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谓之混业。
分业、混业各有利弊,学术界对此争论颇多,尤其在效率和风险方面争论更为激烈,多数认为混业效率更高、风险更大。
但笔者认为不能如此一言概之,分业、混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在效率和风险方面的优劣是不同的。
一国采取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应与该国当州各方面的条件相适应。
我国要采取混业经营目前还受到诸多条件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化程度、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乎、股市监管水平、法治环境、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以及人才的储备等因素。
y,第二章重点考察了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体制变革路径。
事实上世界主要国家在金融分业、混业的选择上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变革。
荚崮1933年以前采取混业制度,1933年随着GS法案的实施转向分业制度,而1999年又重新回到混业制度。
日本同样也经历了混业一分业一再混业的过程。
这些国家金融经营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能够给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美日等国金融经营体制变迁的历史考察,归纳出如下几点重要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作为学术论文,序本来不必须。
但是,我还是有许多原因,觉得要有个序作为全文的引子。
同时,表示歉意的是作为一篇博士论文,本文的篇幅过于庞大!本文对此的一个解释是:这篇论文的工作量相当于重构了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或一个理论大厦。
论文是从大厦地下的基石开始修建,然后构建大厦的主体框架,然后是构建面向实用的各个功能部分。
确实规模大了些!相对于永恒的宇宙,可能所有的智慧生命都是过客;相对于45亿年的地球寿命,可能人类也是过客;相对于漫长的人类社会,每个具体的个人仍旧是过客。
假如没有来世和灵魂,那么过客的愈义何在?每个人是不同的,这导致多样化的幸福感觉,也导致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最终导致社会发展。
“不同”可能既是社会的动力也是目标。
在无数差异化的人的类型中,也许有些基因偏好知识及真理本身的热爱,所以才有无数学者前赴后继地探索客观世界、解释客观世界。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并不缺少探求世间至理的人,这样的人很多很多。
500年前,一个叫王守仁(阳明)的人为求“理”为何物?历经苦难19年,一朝顿悟;500年后,杨小凯(杨曦光,1948一2004)19岁因为写《中国向何处去?》一文坐了十年牢(建新劳改农场)。
在狱中(1968一1978),出于数学化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分工理论的目的,他一直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
在封闭的环境中,他独立推导出“戈森第二定律”、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等等理论(这些理论的很多创立者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出狱后,继续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发现只有分工的数学形式化是自己的创新并将其推演出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被称为:新兴古典学派)。
这套理论体系结合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控制论、博弈论等工具,试图涵盖当今经济学理论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微观及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组织、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制度与合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组织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货币理论,保险理论,网络和可靠性理论等多门学科。
·这些学科基本都被纳入杨小凯开创的新兴古典框架予以解释。
他在理论上的贡献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布坎南),并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出自中国的经济学家(茅于轼);七年多前,本文作者抱着探求经济学的理想进入江财攻读博士,历经孤寂与磨砺,枯坐一陋室从事研究,终于坚持到完成论文。
与先贤相比,几年的工作虽显微末,亦为心血之作。
与杨小凯有同感的是,学术创新是件很难的事,在漫长的经济理论研究史中,无数学者研究着经济问题,往往一个看似新的想法,早已经被研究过了。
所以大量的阅读文献非常重要。
阅读文献花费了我几年时间,记录了32本读书笔记。
想要得出一个真正的超越前人的“新”进展的过程往往是极其痛苦的!而且往往不到最后一刻,并不知晓研究是否能够得到结果。
这就是学术研究!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显赫之创新都是历经苦难的成果,苦难才有深刻!尤其社会学。
这篇论文的初衷之一是修补杨小凯创立的新兴古典理论体系,论文研究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创立一个独立的全新体系。
本文将分工结构中的专业化链条看作社会基因的DNA(RNA)链条。
杨小凯创立理论试图解释所有经济问题,而本文企图以此链条解释所有社会问题。
这个企图过于庞大而看似虚幻,所以本文仅图的起点。
我的论文受启发于杨小凯开创的分工形式化的研究,我也做分工形式化研究,并以此分析产业(或行业)的变化。
以我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创新的:第一,比较静态分析中,虽然沿袭了杨小凯的新兴古典学派的分工形式化分析范式,但是,引入了政务的专业化,从政务的角度解释交易效率参数的内生问题。
这个包含政务分工的形式化的工作迄今没有看到类似的研究;第二,动态方面,放弃了新兴古典的均衡思想,采用了演化经济学常采用的非均衡设定,试图使分析框架更加接近现实。
这项研究对于分工的形式化是重大补充;第三,采用了“现实模拟”的方式进行分工视角的现实行业(产业)分析,计算机模拟也放弃了均衡思想①;②第四,因为对于非均衡思想的采用和现实分析的目的,分工的度量指标放弃了新兴古典原有的指标设计,重新设计了一套新的指标并进行了现实数据的样本分析。
这套指标笔者认为比杨小凯的指标更加实用。
我与杨小凯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整个理论体系都在求最优的分工结构是什么?而我却是在求最现实或合理的结构是什么?因为敬佩杨小凯,所以试图超越他,这就是本论文。
当然,超越太难了!本文也可以视作从分工视角的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这个重构是承袭新兴古典希望从分工的角度重构现今所有经济学派的宏大的志愿(杨小凯有生之年出版了《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两部重构的作品。
其中③:《经济学》是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年作品的课本化。
)。
但是,因为新兴古典局限在均衡视角研究分工,而我的研究没有这个局限,所以我重构的产业经济理论不是新兴古典。
本文将来也可以扩展为一本专著:《产业经济学一一从分工、专业化的眼光》。
文中,对很多理论进行了评述。
对于一些学者的研究的评述可能比较尖锐。
不过,本文的批评对事不对人,反而认为批评的多的研究一般是比较重要。
在此,对于文中所提及的所有前人的研究工作表示敬意!文中的创新点比较多,很有可能因为笔者的见识短浅或无知者无畏导致许多创新之处早已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所以若是有相关研究者对于文中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敬请不吝赐教!笔者在此深表感谢!!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们传承着一种精神:为国为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要有所为,就须明理,懂得世界的真实规律。
这篇论文是我对于真理追求。
若要我在学位和做好论文之间选择,我选择后者!因为追求真理本身对我的效用更大。
千万年来,人类探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深入了解更深层、更基本,更全面的世界的规则的过程。
本文是其中的微薄的一份努力,希望能够对后来者有所帮助!那么,本文的精髓是什么?作者以为,本文尽力追求的是一种方法的极致:究微末变化,演天下大势!完成本论文仅仅意味着对这种极致的体会的开始!做学问并不是越快越好,任何学问做到极致都可能是一种体悟:对人生、对宇宙、对天道的体悟。
也是对本心的磨砺:磨砺出不同的内心境界和体悟世界的能力。
内心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演变。
这本论文像是一块磨刀石:磨砺的不仅是学问,而且是人性。
借用瓦尔拉的一段话结束我的序:“要是一个人想很快得到收获,那他就种胡萝卜和莴笋,;要是一个人怀有种橡树的雄心,那他就要用这样的心情宽慰自己: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过客的意义何在?每个个体的答案都是不同的!20083于江财后记这篇论文我已经尽力了!虽然最后还是有许多未尽圆满的地方,疏漏恐怕是难免的。
看来光凭一个人的努力想要独自完成建立一门学科的所有工作是痴心幻想,即使是一门学科的基础工作也很难。
还好,我预期的大部分框架已经搭建完成。
假如这篇论文将来能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理论领域的话,还需要许多研究者的长期工作才行。
在这七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内心的境界。
当然,收获的还有观察世界的眼光。
事实上,关注一个国家或巨大的经济系统的现在和未来走向,有时需要跳出这个系统才能看清,因为至少可以避免利益关联对于判断地影响。
在江财的七年类似于“小隐于野”,使得我可以平静地思考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所有的经济学理论研究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的世界。
“认真对待博士阶段的研究和学习经历”是一份承诺,是当初进入江财攻读博士学位时我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尽力去做好,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信守了。
也许,对于大多数的非天才的普通人来说,“坚持”是不失去人生目标的必须的品格(假如这个目标不是过于简单)。
这也是我的一部分人生。
人生是经历,不同的经历构成了不同的人生。
每个人的终点其实都一样,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同的人的幸福标准是不同的,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也许和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时即使困苦也会带给人幸福,只要你觉得值得。
显然,每个人衡量人生选择“值得”的标准不同,这是主观的感觉。
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是差异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
我的这段人生中几乎没有物质的收益,生活的标准也不高(六年多时间住在一间陋室(研究生宿舍B2一403房)中,维持温饱的生活水准),但是我觉得充实,我有幸福感!我骨子里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激情,欣赏“格物、致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希望有一番事业。
在艰难的时候,有时想到中国的传统文人,例如:王守仁,对于追求人生目标中痛苦的感受,我们是相同的。
大约在500多年前,王守仁(别号阳明)被贬至穷山恶水的贵州龙场骚站做骤垂,他很痛苦,不仅仅是因为一无所有,关键是37岁的他所追求了20多年的天地间规律“理”仍旧没有着落,在最无助艰难的时候,他顿悟了,完成了20多年来的梦想,超越了程朱理学,创建了中国一门新的哲学,成为了与孔子、孟子、朱子齐名的圣人。
王守仁的痛苦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所有思考世间致理的人都会经历的。
这些思考者到达学术顶点的毕竟是极少数,重要的是无数学者探求世界的精神。
1993年底,正值中国开始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前后,经学校批准,我在华东交通大学创立了市场经济研讨会这个学生的学术研究组织。
当初和一批上百号同学开展市场经济的研究工作,大家凭的是一种精神:忧国忧民、探求真理。
可以说,从本科毕业到读硕士研究生、到三年的工作、到读博士研究生,这种精神我都没有放弃。
也许,这是几千年根植在大多数中国文人骨子里的精神。
我尽力了,亦可!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性始终是自己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心底里都根植有高尚道德标准(真诚,善良,忠信,仁爱,美析一。
内含“政务专业化”的分工形式化研究视角好,利他…)的本源,这是所有人通过分工(也是一种间接利他形式)网络构成社会的基础。
极少数人一丝不苟地严格约束自己去遵循高尚道德标准。
大多数普通人会因为各种原因(生活的压力,名利的诱惑…)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
就好像放松论文的难度以期早日拿到学位。
所以社会普通水准的道德标准可能是个介于高尚和低俗之间的平均水平(这个观点未经证明,呵呵!)。
我这几年将自己的物质需要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生活对心理的压力有所疏缓,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一个社会,假如大多时候(除了特殊紧急情况)大多数人都将高尚道德标准去要求他(她)人,那么大多数人的效用的压抑将使得这种社会发展失去意义?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性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夫德,律己者也;法,律人者也;德之不为法者,予人自由也;法之不为德者,予人约束也;修德者,以之为己心之境界;修法者,以之为家国之安定;古之大德者,多律己甚于律人,谓之:圣人也;古之大法者,律人甚于律己,谓之:贤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