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读书笔记

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读书笔记
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 读书笔记

《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读书笔记

第六章心理分析:电影与电视(By 桑蒂·弗里特曼·路易斯)

·对于电影理论家来说,心理分析为我们讨论与电影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心理分析主要是根据电影与睡眠的产物——梦境——之间的相同持点而展开的;它追溯了电影本身与做梦之间的关系。所谓做梦即是那个无意识的转化过程,它能够使我们在睡眠时,用“形象”来对我们自己“讲述”故事。

·讨论的问题:心理分析的批评原则,这些原则由电影研究发展而来;电影与电视的主要不同之处;如果把这一理论用于电视,我们要做哪些调整。

·就心理分析而言.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是不能简单交换的。相反,心理分析方法所能够提供的,是对一种全新类型社会主体的界定和描述。

·作为文化理论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的基本原则:心理分析是关于人类心理的理论,它所描述的,是这个小小的肉体,如何在所谓硕大的文化框架内,发展出一种特别性格和性特征的。·心理分析的研究对象:人的无意识机制,比如抵制、压抑、性特征、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等。

·心理分析的目的:考察支配所有人类活动欲望的基本结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并且将其理论化。他认为,人的生命里有一种压抑的需要,通常会压抑我们寻求对于基本欲念和冲动(所谓“快乐原则”)的满足,而我们的生命被这种压抑的需要所主宰,并且让位于更加滞后出现和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满足方式(“现实原则”)。

·我们在婴儿期具有非常强烈的利比多(性欲),经过早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压抑,我们才成熟为大人。所谓“无意识”,也就是弗洛伊德定性为末果欲望所归聚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它也被指称为“另境”,那里正是“心理剧”发挥作用的地方。换句话说,在我们日常意识的社会交往深处,存在着一股能动活跃的欲望力量,而这股力量又是我们的理性和逻辑自我无法企及的。

·随着孩子长大,其性驱动力渐渐经历了整合,此时的性驱动力,虽然仍然集中于孩子的身体,但已经把性欲疏散到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目的上。性欲生命的第一个阶段与心灵对象的驱动力相关(口交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肛门变为性欲化的区间(肛交阶段);而到了第三阶段,孩子的利比多则集宁在生殖器上(生殖器阶段)。

·这个孩子还未曾有完整自我的经历,它也不能够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别开来。·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标志着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因为是俄狄浦斯情结规定了一个人成长为有性别意识的自我。在俄狄浦斯情结出现之前的阶段,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与母亲的关系都是双重、交互的关系。而随着俄狄浦斯情结时刻的到来,这种双边的关系改变为三角的关系,这个三角是由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组成的。

·在他眼中,他的父亲会用阉割惩罚他。这个孩子通过认同父亲(在象征意义上男孩变为了父亲)来应付来自父亲的威胁。他于是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扮演一个“男性”角色。对母亲怀有的欲念在被禁止后,就被驱赶到了无意识的地域。这个男孩将来成人之后,也就学会了接受母亲的替身,即渴望的对象的替身。

·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来说要复杂很多,因为她必须改换她的恋爱对象,由

恋母(母亲是男孩女孩共同的初恋对象)转到恋父。

·本文所关心的,是无意识的活动方式,是幻想的生成,是遍及我们所有活动(包括看电影和电视的话动)欲望中的性欲内容。

·所谓的阉割威胁和俄狄浦斯情结的情况,是否“实际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群“象征性符号”,表明某个特定义化将其规则和秩序强加于我们所有人的方式。正是经过这些过程,这个孩子才形成了一个完整感的自己(自我),并且在社会、性别和家庭关系的文化网络中,占据了某一特别的位置。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由这个过程产生的个人(或曰主体),不可避免地被分裂为两个层次上的生命存在——一个是自我有意识的生命,另一个是无意识被压抑的欲望。梦是“通向无意识的皇家大道”,是无意识愿望的象征性圆满。

·“梦期望”本身——无意识要有所参与,这也叫做“梦动”,它包括很多活动方式,比如“凝缩” (很多相关的线索可以由一个单一形象来代表)、“易位” (在此过程中,精神的能量将重要意义寄托于一件微小的物体)、“可被代表的条件” (视觉形象表现某种思想)和二次修正 (具有逻辑性的叙述的连贯性被强加于一套形象流之上)合在一起把梦里的原材料(身体的刺激源,白天所发生的事情,梦中的思想)转化为虚幻的“视觉故事”,这就是梦本身。

·由上一条得知,在语言与世界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一对一的关系。意义永远会“超越”表面,而且事物的意义永远不是其外表所能够“表达”的。我们永远不能断定说话主体所说的与他的意思是否完全一致,或者我们不能断定他的意思就是他所说的话。我们也永远不能得到我们行为的“完整”意义。

·雅克·拉康:无意识有着“语言学的结构”。拉康的功绩是在结构语言学的语境内重新解释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电影理论正是建立在拉康理论之上的。·拉康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个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个人与语言的关系,这些问题那是相互联系的。拉康勾画了自我的成长以及心理的形成,他所用的术语是心理分析的“记录符号”,大体上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在拉康所谓的“想象”阶段,孩子的自我的最初形态便产生了——“镜射阶段”,即通过与其自身的身体形象认同,自我产生了。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形象(比如,在镜子里,但这个形象也可以是母亲的形象,或者任何一个看起来完整的东西)时,都会把这个统一连贯的形态误认为是一个超我。于是这个

孩子认同了这个形象(作为对自身的反映,也作为对某一个“其他”的反映),而且会满意地发现,这个形象很统一,而自己的身体还不能体验这种统一。于是这个婴儿将这个形象“内化”为某个“理想的自我”,而这个过程就成了后来所有认同的基础,当然这里说的认同,大体上是想象的。

·拉康对于心理分析理论的贡献,在于他的语言理论重新思考了俄狄浦斯情结,即当我们进入象征性秩序的时候,我们也就进入到了语言/文化本身中。

·由于无意识是压抑物蛰居的处所,因此我们永远不能够完全控制我们的意义。·拉康的理论表明,语言、无意识、父母、象征秩序和文化关系之间,都存在一种联盟关系。是语言将我们的内在部分撕裂为两半(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但是语言又将我们的外部粘合起来(与他人粘合为文化)。拉康通过运用语言学的语汇来重新诠释弗格伊德,他强调了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分析可以被诠释为一种社会理论。

·心理分析和电影研究

·克里斯臣·麦茨《想象的能指》

——提出问题:无意识理论能够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看电影时所发生的情景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与电影结合,电影如何产生它的意义,我们从电影中获得何种快乐,看完电影后我们带走了什么?

——研究强调:(1)如果不考察无意识的活动过程,我们就无从讨论电影观众;

(2)心理分析带给电影研究的某些东西,正是其他类型研究工作所不屑一顾的。这是因为,心理分析对于电影的研究方法,将重点从电影本身——屏幕上孤立的、正式的实体——转移到了观众身上,转移到观众与文本的关系之上,而这种关系才是电影意义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元素。

·梅斯讨论“双重亲缘”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观众的内心生活,一方面是电影经济或工业机制。电影所启动的——其方式是让人快乐的——是人的心灵中深层次的,又普遍存在的结构性过程。

·经验主义和社会学派研究电影的方法,其模式注重大众观众(“真的”去看电影的人);形式主义研究电影的方法,其模式关注具有鉴赏意识的观众(人们看电影内容意识到其艺术思想);心理分析电影理论思考的是欲望的流通,它把观看状态与电影文本两者,统统视为某种调遣无意识幻想结构的方式。

·心理分析电影理论,在描述上强调“制造”的概念,它把观众看做怀有欲望的电影故事制造者。按照这个思路,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我们好似也在做这个梦。我们无意识的欲望与那些制作电影一梦的东西,都是协同一致的。·让—路易·鲍德利的“电影综合系统”:(1)技术的基础内容(出电影设备的不同组件生产的特种效果);(2)电影放映的条件(黑暗的剧院、固定座位的非移动性、眼前明亮的屏幕、观众脑后射过的一束光线);(3)电影本身作为“文本”(涉及重现视觉连续性的各种手段、对于逼真现实景观的创作);(4)观众“精神上的机器”(包括有意识知觉的,以及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过程),它将观众构造成有欲望的主体。电影综合系统的中心:观众。

·梅斯:对于电影的信任,涉及一个基本的拒绝和接受的过程。在每个不轻信别人的观众(这些人“知道”在屏幕上发生的事情都是虚构的)背后,却有一个轻信的观众(此人无论如何还是会把屏幕上的一切看做是真实的)。因此,观众必须放弃他已知的东西,从而保持对电影幻象的信任(相信电影显示的都是真的)。整个电影观看的效果,就是不断在这种知识和相信之间前后摇摆,呈现为观众意识中的分裂状态。

·电影理论在讨论观众的时候,观众作为一个“空间”,既是“有创造性的”(比如梦动产生),也是“空洞的”(任何人都可以填充)。在某种意义上,电影通过所谓的“虚构故事效应”而“构造”观众。在电影观看中,有些条件使得电影观看非常近似于做梦:活动力度降低,视觉感知被强化了。电影观众进入到了“信任的国度”(在这里任何事情都被接受为真实的)。电影的现实性印象由于这种梦境的条件而被强化了。

·在描述观众心理分析建构时考虑三种因素:(1)心理回归;(2)原初认同;(3)对于“阐释符号”的隐藏,而正是这些符号为电影打上了制作者的印记。

·鲍德利:看电影的状态是一种整体的子官式效应,代表了某种无意识欲望的激活,它要求回归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即自我形成之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自我和他人的区别,内部与外部的区别,都还没有出现。

·梅斯为电影的原初认同下了定义,认为是观众对自己视看行为的认同。他认为观众是“全方位感知的”,而且他说:其实正是这些男女观众才使得电影的发生成为可能,与屏幕人物和事件的次生认同才有了可能。这个过程既是感知的(观众看得见那个物体),又是无意识的(观众以幻想的,或者是想象的方式参与)。·鲍德利:“观众所认同的,并非完全是电影呈现的东西,并非是电影的奇观,更是使这个奇观得以放映的东西,它能够看到电影镜头所看到的东西。这也正是摄像镜头作为中继器的功能所在。

·梅斯说这种认同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观众已经有过发育期的心理过程,即所谓镜射阶段。(开始发现物体与他自身是不同的)

·视觉主体通过接纳镜中的形象而确立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是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最基本理念,也是该理论讨论原初认同的基础。这样看来,电影的魅力,部分是因为它一方面允许自我的暂时失去,而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自我的形成。·电影力图隐藏“真实”的作者,因此电影鼓励观众忘记他在观看别人的“梦”,不想让观众知道该故事是他人欲望的结果。

·镜头编织排序过程必须是隐蔽的,它的形成基于话语的区分,为的就是将它自己表现为某种非个人的“历史”(故事)。要想使观众获得他自己的故事正在被讲述这样一个印象,必须让屏幕上的故事显得没有任何出处。

·心理分析与电视

·心理分析电影理论不能够简单地用于电视。

·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的研究工作已经汗牛充栋,从心理分析思维角度进行的电视研究还凤毛麟角。

·电影和电视在组织文本和吸引观众方面,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特点将会导致迥然不同的心理分析结果和效应。

·电影与电视之间最明显的差异:

a.电影观看是在偌大、宁静、黑暗的影院里进行的,空间相对封闭。与这种卵袋式的封闭情形相反,电视收看则是断续的、分散的、形式多样的。黑暗被驱散了,匿名状况也被消除。

b.电影需要观众专心致志、日不斜视的“凝视”,它的故事连续不断地在银幕上展开。而电视只需要观众瞅上一眼就足够了。

c.技术的创新扩大了电影和电视收看条件之间的差距。

·电影和电视涉及不同的技术,而不同的技术又反过来产生不同的心理分析效应。电影是一列独立的静态图像,当它连续投射在屏幕上的时候,看上去是动态的。而另一方面,电视移动的画面,则是由一个电子光束枪不断在镜头前扫描而出现的。

·电影和电视之间技术的差别,也带来了观众和画面之间不同的空间关系。电影在空间上永远与我们保持距离,使得银幕上的形象显得遥远,无法触及。而电视机所占据的空间则近在咫尺,让人觉得唾手可得(电视机是一个可控制的用品)。它也给人想象,但方式不同。

·在时间上,电影永远与我们保持距离(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任何东西总是已经发生了,而且发生的时候我们并不在场),而电视则有能力在我们收看的同时录制和播放画面,给我们一种“实时”的感觉,它是“此时此地”的,与电影的“彼时彼地”全然不同。无论其形式如何,电视的“近距此时性”直观地给观众以现时的幻觉。

·因此,电视用实时性和直接性代替了电影梦幻状态,用近距性和此时性代替了心理的回归。电视还改写了原初认同,其方式更倾向于随意瞧看的形式。

·电视碎片式的收看状态,打破了电影单一的视觉方式,因此电视为观众提供了若干局部的身份认同,当然不是与人物的认同,而是与“观点”的认同。

·电视也许会有几种可能的“视线”(如电视新闻报道)。电视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和镜头定位,可以供观众产生认同。(电视的碎片化和多层次的视线)·电视系统迫使我们重新界定“作者”的概念,与此同时还要重新界定电视中的“阐释源”。(电视节目没有具体单一的“作者”)

·电影导演的阐释性系统——对跨越观众视野的视线系统所做的组织排序。相反,在电视中,视线则更为自主,更为分散。在许多电视形式中——比如游戏节目、脱口秀、电视新闻等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视点几乎从未限制于某个人物的观点。盘旋在电视文本之上的视线是缺乏实际载体的,而且是分散的,因此更加难以判断它究竟属于谁。

·希思和斯克罗:电视构成了它自己的视点,它远离任何特别的个人(这里指作者或人物)。电影阐释中的“谁说话”(或者“谁的欲望被表现了”),在电视中则变为观众的位置,观众就是视点。

·无意识作为生产源的概念,正是区分电影和电视的要素。

·即使在电视最具故事性的形式中——也就是那些我们最善于寻找电视与电影之间相似点的地方——电视系统在构建观众的做法上也是异乎寻常的,它依赖内容的扩张扩散,而不是内容的完整,它寻求永久的推延,而不是渴求完满的终结。

·通常,观众之所以能够在心里从碎片的形象中建构起连续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因为存在一种视线“缝合”(缝在一起)的能力,也就是眼光有规律地接替传承:(1)从电影导演/意义阐释者/镜头,到类似电影的事件(摄像机观察到的场景)的传承;(2)在故事的人物之间传承;(3)跨越由观众到场景的视觉地域——这种眼光扫射将场景合并在一起,并且将观众绑在电影上。在把镜头的视线、人物视线和观众视线绑扎在一起的过程中,一个关键手法就是使用反向镜头和视角转换镜头。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电影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视线”被铭刻在电影故事中,于是人物的经验得到观众的认同。

·因此,在电影中,反向镜头的结构能够使得观众成为视线转换之间的隐蔽调节者,成为电影虚幻过程中的虚拟参与者。

·在肥皂剧中,不断的对白是表现剧情的主要手段。但反向镜头的使用大大走样,原因正是碎片化和分散性。

·诺埃尔·布尔奇:电影“最伟大的秘诀”的东西——反向镜头的黏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破碎的空间通过剪辑而重新粘合起来,从而保存下某种幻觉上虚构的连续性.但在电视中,这样的伪装是没有必要的。

·事实上,电视的兴盛所依赖的恰恰是相反的东西.它使视线永远处于循环状态,使得虚幻永远地滞后且不能发生。

·在肥皂剧中,问题的关键永远不是“创造”一个连续的空间,永远不是为了掩盖文本之外的某种结构原则的活动,因为观众永远不会被推动着穿越空间。

·“另”一类快乐

·电视在生产“另”一类快乐的时候,是基于电视特有的“主体效应”的,在这个主体效应生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原初认同,还是次级认同,都被重新梳理了,

被多元化了,而且还被强化了。

·例子:肥皂剧《我的所有的孩子》(1990)

——“纳塔丽面部的戏剧变化”,她的最小化的对白,最大化的面部表情。(特写近镜头在肥皂剧风格中的中心地位)

这段戏代表了肥皂剧的电视风格,关系到原初认同(后来也关系到次级认同)的崩溃和离散,这些过程既保证了观众无意识的参与,同时也表明电视文本的不同。肥皂剧镜头设计和叙述分段上的令人炫目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我们的视觉被分散了,被破碎化了,被放大了。

·电视节目的空间,会不停地出现“碎裂”。比如,在这个没有很多动作的片段中,镜头背景的/图面的内容总在变化,而摄像机则随着人物的移动而变化,或者轻微地调整镜头之间的特写近照。由于这样不断的移动,一种依赖碎片化的视觉节奏建立起来。在一条单一的镜头片段中,永远不存在任何“持久的”镜头拍摄。

·肥皂剧的场景是“实时”拍摄的,演员面对三架摄像机同时录像进行表演。剪辑的工作就是随着场景的展开变换这三台摄像机的镜头。因此,一方面电影必须将电影胶片的碎片构造成一部时空连续的场景,而另一方面,肥皂剧一“开始”便具有了“完整”的空间和“实时”的时间,然后再打碎那个完整的空间,重新组合它。

·肥皂剧并不使用“隐蔽式”剪辑的标准成规来掩饰镜头的转变,也不需要观众建构一个整体的想象空间。电视并不需要不断的移动来拼凑空间。压抑差别,使节日收看总体化,相反,肥皂剧观众所看到的,恰恰是一个不断流动变换的场景。·在电影中,传统的视点镜头,是身份认同的主要资源,而同样的视点镜头在肥皂剧中几乎难以看到。视点镜头的使用,是促使观众从心理上进入电影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将观众的视线与某个人物的视线合并为一,保证了电影的身份认同。

·肥皂剧的电视结构工作方式,使得肥皂剧没有任何可能将观众认同固定于人物的主观视线中,电视镜头的手法还表明,它提供的永远是碎片化的主观视线,而且被分散到若干的视点中。

·电视重新组合并因而重新构建次级认同,我们从这个过程中,最能够看到电视多项化和分散形态带来的不同快乐。与电影故事片不同,电影里的世界是相对自我封闭的,人物也屈指可数。而肥皂剧的特点,则是表现大型杜区,人物也都频繁出现,故事的进展定向并非围绕故事或情节,而是围绕人物的关系。

·正是由于人物的众多特点,肥皂剧中的次级认同既是断裂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一个电影演员在准备一个角色的时候,已经知道了电影将会如何结束,因此也就知道他/她所扮演的人物的命运如何结束。但在肥皂剧中,却没有终结点,电影中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时刻,演员能够把握他的表演分寸,观众也能够把握与那个人物的关系。肥皂剧则更倾向于鼓励对人物的多种身份认同,因为肥皂剧的人物永远是开放型的、可变型的。

·肥皂剧中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有多层含义,而且永久地受到颠覆的威胁.每次问题解决后又都播下了颠覆的种子,暗示出未来的结合和新组合,并且使得各种认同的可能性更加纷繁杂乱。

·倒叙故事的易位和转化,表达出肥皂剧永远变化、永不终结的故事结构,从而确定了那种永远变化无常的时间性境况,使我们不断地改变我们与人物的认同。

我们的注意力既是强烈的,也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参与的是多元和变换的故事,而每个故事又都有其主人公。

·除了这些随着时间而发生的转化,肥皂剧还不断有很多次级认同,从而增强了观众的想象活动,并使虚构滑向真实,目的是为了巩固人物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之间的联系。

·“认同”:一种特殊想象的过程、具有无意识性质;“同情”(移情):认知选择的条件。

·肥皂剧使我们能够以绝对短暂的方式想象出认同的强度。我们能够从容地接受不同的故事,而这正是梦的过程的特点。视线的分散性是主导日间电视节目的视觉风格,其叙述模式的碎片化,使得肥皂剧移动性认同产生了某种特殊的形式和强度。正是在与人物和人物世界相联系的意义上——信仰的扩增——才产生了肥皂剧收看的“另类”快乐和魅力。

·总结:观看电影的行为,表面上很天真无邪,但却涉及无意识的元素,对此我们也许一无所知。电视系统同样让人神往,然而电视系统提供的却是非常不同的诱饵。电视混淆虚构故事和非虚构故事两种类别,把娱乐套嵌在它的中心,把视觉打碎,使其成为多元的视线。它破坏了原初认同,却又扩大了次级认同,不知不觉间为观众灌输了不断消费的欲望。

·在电视中存在一个复杂的运作网,包括收视率检测、产品消货、经济交换等因素,它要求强大的心理机制。电视复制幻想的结构,以弥补它对分散和断裂主体性的召唤力量。在收看电视的过程中,我们的幻想性参与的本质和功能本身,必须要重新界定。

《精益创业》读后感

《精益创业》读后感 最近把《精益创业》看完了,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对创业的看法。感触很大。 以前我认为,创业就是,有一个好的创意,花较长的时间去订一个周全的长期开发计划,然后严格实施。而如果按照《精益创业》方式去做的,是这样的:有一个好的创意,花最小的精力和金钱去做一个最小化产品,不要在许多细枝末节上耗费过多精力。当极简功能的产品得到用户认可后,创业者需要把控局势,在不断的反馈和循环中测试产品,快速作出调整和改变,迭代优化产品,挖掘用户需求,达到爆发式增长。简而言之,精益创业提倡是遵循一个循环:开发—测量—认知。 其实最适合我的创业模式是这样的:既能满足了工资要求,又可以满足创新的需求环境,两种模式相结合。 精益创业分析,新创公司为什么往往会失败,原因主要有: 1. 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计划,可靠的战略和深入的市场分析。这对一些长期的稳定的环境还ok,但新企业的的运营中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企业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客户,自己的产品应该是什么。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制定的所谓的完善的计划,是不靠谱的。 2. 当目睹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摆脱困境后,一些创始人干脆进入了想做就做,跟着感觉走的状态。但这是也解决不了问题。 从《精益创业》中,我学到了如下知识 ?在收集数据时,要走出办公大楼,多去认识和了解潜在客户,然后做过市场

调研和客户交流后,进行适当的分析。如果分析太少,不能知道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分析太多,有可能进入分析瘫患者的受害者,进入无休止的调整计划。

?第一个产品是不完美的。因为早期的产品是用来验证一些假设。 ?做最小化产品的可行产品的方式可以通过录一段视频 ?衡量效果时,要设定一些能体现增长的基准线:如注册率,转化率之类。通过调整产品,来使结果向理想基准线靠。 ?“五个为什么”的智慧。在发现一些问题时,通过连续的问五个为什么,来知道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五个为什么”是天然的速度调节器。团队走的太快是一种危险,为了争取时间而牺牲产品质量,会造成疏漏。“五个为什么”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也不会造成过度投资和过度开发。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美国传播学者E.M.罗杰斯说:“任何涉入一条新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1 今天传播学理论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条崭新的河流,而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则如一叶扁舟,带我领略河流上游的奥秘。 《传播学史》此著作也不似寻常地叙述历史般冗长而乏味。著作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史,给予了众多如我一般“传播学理论新学者”新奇而意味深长的旅途。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传播学的形成也非凭借着几人的一日之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就有了传播学的身影。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而正规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但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三大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派。 查尔斯??达尔文对传播研究的直接影响始于1873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感》。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他的进化论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成为库利和帕克等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引路人。 与达尔文相同,对马克思传播研究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至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成功后才将《共产党宣言》推举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2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范围内,特别是在个体的儿童经历之中寻求对于行为的解释。3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间接地了拉斯韦尔的精神分析研究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1页。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创业书籍的读书笔记

创业书籍的读书笔记 年这段时间放假在家,就翻翻移动硬盘上面的一些电子书了,不习惯看书本了就看看电子书了,这里感谢陈琛一直以来的督促,谢谢兄弟! 创业阶段,对于一个25岁的创业者来说,需要学习的很多很多,需要不断的补充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知道这个道理开始实践起来却很难。 对于目前的创业小组,大多数都是微团队操作,应该人都是得身兼数职,这样的情况下,项目发起人,怎么样管理好项目,实现最终的目标,这个过程充满危险,不知道能够过几道坎,所以更要武装自己,现在不单是技术方面,更在做人,管理,财务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 入题 读它,一是因为最近需要这个方面的知识,二是有时间,三是因为书很短,很薄,虽然感觉作者翻译的有点问题,语句方面不过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献上读书笔记及个人的理解,还要脑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分钟经理读书笔记1. 一分钟经理标记: 几个基本点1.1 办事靠人1.2 心情愉快工作才会有效率标记: 微笑1.3 办事的质与量的把握标记: 以时间为基准,需要积累1.4 人有思维不愿意被人支配2. 一分钟目标2.1 一个目标/绩效标准,写在不超过250个字的纸上2.2 经理、执行人员各保留一份2.3 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标记:

这个时间上按照不同性质的事情来定2.4 当执行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2.4.1 ??他,你喜欢这个事情该发生什么样的结果,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标记: 让办事的人先自己预测下这样的结果,然后在进行引导2.5 总结2.5.1 大家同意的目标2.5.2 有效的实施 2.5.3 一个目标写在一张纸张上,不超过250个字2.5.4 一分钟可以读完2.5.5 在执行的时候每天读一遍标记: 无聊, 贵在坚持,要努力培养人员的这个习惯2.5.6 看看现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目标 3. 一分钟表扬标记: 优先级 33.1 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你会对他们的工作做出反馈标记: 不定期的过去看看执行的情况3.2 及时表扬标记: 做的好的话,就及时表扬,当面的3.3 告诉他们,他们做对了什么--要具体标记: 自己要对问题足够了解3.4 告诉他们,你为他们做对事情感到高兴,并且告诉他们,他们的成就对公司和其他人有帮助标记: 这个及下面的具体该怎么做呢?3.5 停顿下,让他们感到,你在为他们高兴3.6 鼓励他们再接再厉3.7 跟他们握手,或者拍拍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支持他们的成就 4. 一分钟批评标记: 优先级 24.1 事先告诉他们--以好不含糊的字眼--他们应该怎么做标记: 他们做事情做错了,这个时候你得换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待4.2 及时批评4.3 告诉他们犯了什么错误--要具体标记: 对事情深入了解,并且说话要有分寸4.4 告诉他们你自己对此事的感受--以好不含糊的字眼4.5 停顿数秒钟,造成不愉快的沉默,让他们了解你的感受4.6 跟他们握手,或拍拍身体,态度友善,使他们感到你和他们站在一起的4.7 提醒他们,你对他们非常器重4.8 对他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2011040173 陈倩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9)。 除了上、中、下三篇,作者还为这本书写下了一章“开篇的话”。这一章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他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作者认为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需的。 之后的上、中、下三篇中,开头都有一章综述。在综述里,作者把一整个篇章的大概背景都概括了起来。再在后面详细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情况。 上篇的综述标题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章节分成了三部分: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中篇的综述标题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章节分为了三部分: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下篇的综述标题是“辉煌的历史征程”。章节同样是分为了三部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看完了这三篇综述,还没开始仔细看其他章节,我就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一定的感触。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我们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在那段时岁月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着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当时在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等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 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 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 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 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 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2.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

道氏理论图解

道氏理论图解 『道氏理论』做为一切技术分析的基石,从诞生到今天,已经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洗礼,其精髓至今仍然得以延续下来并为金融市场所验证。无论是基于基本分析抑或技术分析的股友,做为买卖股票的最后一道『流程』--图表分析,都应该对道氏理论在图表中的应用有一些了解,如果感兴趣的话对『道氏理论』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今后金融市场的分析工作是深有裨益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证券图表探索者对经典『道氏理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学习,让这门理论得以发扬光大。最近几年的专门著作中,比较精彩的是由维克多?斯波郎迪写的〖专业投机原理〗这本书前面几个章节,对经典道氏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有兴趣的豆友不妨到书店找找这本书来看看。 以下为道氏理论的基本原理,援自网络,其中(黑体字部分是做的一些通俗解释,让初学者比较容易理解): 道氏理论的基本法则 一、平均指数包含一切; 〖注:可以这样认为--股票的走势包涵了一切因素『政治、经济政策,庄家动作,大众心理等等……』〗 二、市场有三种趋势; 1、主要趋势(一年甚至几年); 〖注:牛市中“主要趋势”也就是上升趋势,熊市中“主要趋势”指的就是下跌趋势了〗 2、次要趋势(三个星期到三个月,调整位通常为先前趋势运动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最常见的为百分之五十); 〖注:上涨趋势中的“回调”,下跌趋势中的“反弹”。一言以蔽之--和主要趋势相反的小波动〗 3、小趋势(不到三个星期,细微波动)。 三、主要趋势分为三个阶段; 1、收集阶段(经过一轮大的下跌,市场“利空”消息不断,价格开始企稳,机敏的投资者开始买入);〖主力搜集筹码(股票)阶段〗 2、公众参与阶段(价格加速上扬,消息开始转好,大多数技术型趋势追随者开始参与); 3、派发阶段(所有报刊开始刊登看涨故事时,所有人投身市场时,机敏的投资者开始卖出)。〖也就是主力卖出阶段〗 四、各种平均指数必须相互验证;〖注: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趋势附和道氏理论,那么整个市场的各种指数都必须相互间都印证、符合道氏理论的基本法则,只要有一个指数走势不印证道氏理论的基本法则,那么主要趋势已经改变的判断不成立〗。比如现在国内如果有10个指数,那么这10个指数(深成指数、上证指数、300指

《创业史》读后感800字

《创业史》读后感800字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创业史》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创业史》读后感800字篇一可能是自己出生于农村的缘故,年少时我就非常喜爱读农村题材的小说。记得上初中一年级时,我读柳青的《创业史》都入了迷,感觉其中的人物是那么真实,特别被主人公梁生宝扎根黄土地、在艰难中不断思索创造的精神深深震撼。 转眼间我已进入不惑之年,饱尝人间艰辛,求职屡屡受挫更让我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一天,闲来无事,我翻出《创业史》重新阅读,印象中的梁生宝又复活了。梁生宝,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可动荡的社会使梁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梁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

山——一干就是20年。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想想自己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长嘘短叹,失去与因难作斗争的勇气,失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禁汗颜。艰难的生活击不倒人,击倒人的是悲观失望。 梁生宝给了我信心和力量,使我重新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信。 自此,我不再彷徨观望,不再悲叹感伤,而是根据特长,自己“造岗”闯市场。我去工商部门登记办了个“美食小吃店”,并认真钻研了当地以及外地一些特色小吃的制作工艺,推出了“鱼汤面”、“小笼包”、“酥儿饼”、“梅花糕”、“养生粥”等风味小吃。虽然很辛苦,却消除了那种无聊、空虚、昏昏沉沉的感觉,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经过我的努力,现在,我的“美食小吃店”又推出了晚间特色餐饮系列,生意红红火火,,人也精神了许多。 感谢《创业史》,使我看到了一位面对困难不懈奋斗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英雄形象,让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重新开创了自己的一片蓝天,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塑起一个崭新的自我。 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也是滋味繁杂的,酸甜苦辣常在其中。没有月缺离别时的伤心,又怎会有月圆重逢时的喜悦?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一: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炮火下的觉醒” ——荣维木 [键入作者姓名] 学号: 读史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大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羞辱史,当我们不怕谈起,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选择的书是抗日战争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炮火下的觉醒》,最主要讲的是卢沟桥事变。这段抗日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的羞耻,还有反思! 品史 全文有八章:一、是谁打破了华北的宁静 二、乱局的产物——冀察政务委员会 三、中国抗日教亡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前夜 五、卢沟桥事变爆发 六、日本的阴谋和宋哲元的抉择 七、平津血战 八、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全书的高潮是第五章,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 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 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 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 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 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解释的是书名中的“炮火下”,觉醒则是第八章的内容。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 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 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 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 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 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 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 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 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电视剧批评与欣赏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1.( 2.5分)标志着外国影视剧开始出现在中国的节目里的故事片是: ?A、《桥》 ?B、《女奴》 ?C、《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D、《望乡》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巧入敌后》是我国第一部译制电视剧,该剧是()国的作品。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南斯拉夫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80年代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在观众心中产生了极大共鸣,并直接和伤痕文学想呼应,这部电视剧为: ?A、《西游记》 ?B、《蹉跎岁月》 ?C、《假如没有爱》 ?D、《出航》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第一部被引进到内地来的港台电视剧是: ?A、《万水千山总是情》 ?B、《射雕英雄传》 ?C、《霍元甲》

?D、《敌营十八年》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的主演是: ?A、宋丹丹 ?B、唐国强 ?C、刘晓庆 ?D、丛珊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1988年的电视剧()开创了出国拍摄的先例 ?A、《西游记》 ?B、《射雕英雄传》 ?C、《红楼梦》 ?D、《新星》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是:(),该作品标志着通俗剧进入电视剧创作的主流。 ?A、《渴望》 ?B、《我爱我家》 ?C、《北京人在纽约》 ?D、《红楼梦》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内地第一部真正的偶像剧是: ?A、《将爱情进行到底》 ?B、《玉观音》 ?C、《永失我爱》

?D、《永不瞑目》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苍天在上》属于: ?A、现实政治剧 ?B、历史战争剧 ?C、情景喜剧 ?D、偶像剧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成功,改变了人们对电视剧()的印象。 ?A、只能拍摄现实题材 ?B、只能拍摄小场景、近距离 ?C、只能拍摄少量人物 ?D、只能拍小人物的生活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就目前现实来看,以下那种演剧艺术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 ?A、话剧 ?B、歌剧 ?C、舞剧 ?D、电视剧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好汉歌》被传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是()的片头歌。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好汉不回头》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以

创业书籍读后感

关于创业类书籍的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我都感觉创业对我来说非常遥远,但是在初步了解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毕业的现状后,我便推翻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有句话说得好,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然而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各大高校的扩招政策更是是每年毕业生大幅度增加。于是,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考验。 诚然,我们也许大多情况下不必考虑创业的问题,但谁能预料到我们毕业后会是怎样的呢?说不定,我们会被各个医院、研究所拒绝呢?说不定,我们仅靠自己的所学甚至不能养活自己呢?说不定,我们会被迫转向自己陌生的行业呢?俗话说得好,技多不压身。无论你觉得自己与创业多么遥远,树立创业意识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是相当重要的。 创业,严肃来讲,就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在读过《边打工边创业》一书后,我也明白了,创业,是新颖的、创新的、灵活的、有活力的、有创造性的,以及能承担风险的,发现并把握机遇只是创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创业是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价值的一种过程,这种价值的创造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付出一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金融、心理和社会风险,并能在金钱上和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到回报。因此创业的范围其实很广,它包括创办一个公司或工厂,但也包括经营一家小店甚至是摆地摊,亦或是业余创作等等。因为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从创业的定义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现”二字对创业起着何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创办自己的事业,最不可少的便是商机。商机作为创业的关键,我们就需要练就一双发现商机的“火眼金睛”,在很多情况下对待商机的问题上大都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有人说:商机=运气+等待。尽管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商业触角、明察秋毫的选择及分析信息的本领是很难发现商机的端倪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头脑的人,创业者需要一颗市场意识的头脑。处处留心商机,是创业者应仔细考虑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其中不同的作品都给我不大相同的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狂人日记》里的“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吃人的社会,让鲁迅发出震耳聩聋的呐喊:救救孩子! 《潘先生在难中》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主旨。作品意蕴丰富,讽刺意味明显。它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一.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在租界地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诗。二. 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辞而别,若是上司追究起来,就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考虑到这些,他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抢头功”,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后来,学没开成,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三. 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对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作细致具体的描摹,使人物灵魂真实地暴露出来,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还有一段血泪交加的的哽咽:“这干燥的生活.......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写爱国主义,不如说是写一个性躁动的年代,只是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罢

电视剧批评与欣赏(一)

第1题就目前现实来看,以下那种演剧艺术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电视剧理论知识点 第2题以下那种戏剧形式为我国戏剧的雏形: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戏剧相关知识点 第3题我国系统电视剧理论研究开始于: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电视剧理论知识点 第4题电视剧在根本上属于: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电视剧理论知识点 第5题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6题我国第一座电视台诞生于: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7题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叫做: 您的答案:A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8题《一口菜饼子》是一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9题()北京电视台宣布彩色电视正式播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10题标志着外国影视剧开始出现在中国的节目里的故事片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11题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巧入敌后》是我国第一部译制电视剧,该剧是()国的作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12题 80年代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在观众心中产生了极大共鸣,并直接和伤痕文学想呼应,这部电视剧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我国电视剧发展状况 第13题第一部被引进到内地来的港台电视剧是: 您的答案:C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遵循起承转合的路数。 《创业史》描述了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保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个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这是农民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房,给梁三娶了媳妇。父亲把创业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经几番创业未成。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

把创业的希望寄托给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不断的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坐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命运。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世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年——1949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主流和本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1.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外国列强工业的发展,使得外国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侵略,让旧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采取一系列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从这些斗争和探索中,使中华民族燃烧起新的希望,中华民族进一步醒觉。 认识: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造成了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与思想观念,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发抗侵略与探索中国的解放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艰巨的。 2. 对国家早期出路的探索

包括太平天国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兴办、维新运动的兴起,但是,又是以全部失败告终。 意义与认识: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洋务运动让传统的“重农”思想受到冲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醒觉,冲击了封建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从上述的例子中,让我们认识到,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民主的制度才能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3. 辛亥革命 在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相继失败下,1911年,武昌首先起义,接着各地响应,一举将封建帝制消灭,建立起中华民国,但最终因袁世凯窃国而使革命失败。 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