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检疫专业杂草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动植物检疫专业杂草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草种子的形成及特征, 掌握杂草种子的传播规律和休眠特
性, 把 课堂设 在 实验 室 和动 植 物 检疫 机 构 , 使 学 生 系 统学 习杂草 检验 和检疫 技 术 。其 次 , 通过 制 作 杂 草标 本 、 采集
直沿 用植 物保 护专 业 使 用 的 《 杂草学》 教材 , 其 内容 主
摘
要: 杂草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 必修课程 , 通过 对教 学过 程 中存在 问题 的 分析 , 提 出 了调 整教 学 内容 、 改进教 学
方法、 加 强实践教 学和改革考核管理等措施 , 达到 了预期的教 学效果 和 目的。 关键 词 : 动植物检 疫专业 ; 杂草 学; 教 学改革
中图分 类号 G 4 2 0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7 7 3 1 ( 2 0 1 3 ) 0 3— 1 6 1— 0 2
河 北 北 方学 院动 植 物检 疫 专业 成 立 于 2 0 0 4年 , 为 动 物 科技 学 院一 门特色专 业 , 主要 培养 动植 物检 验 检疫 方 面
少对 学生 知识 、 能力 与 素 质 的综 合 性 考 察 , 记 忆 性成 分 所 占比例过 高 , 影响 到人才 培养 的质量 。
2 . 3 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学生
学计划 , 《 杂草学》 课程 的总学 时数为 5 4学时 , 其中实验
学时只占 1 2学 时 。这 样 , 学生 应 该 掌握 的许 多检 验 检疫
们在 杂草 识别 和杂草 检疫 技术方 面较 为薄弱 , 所 以把杂 草
学课 程设 在 田间地 头和 实 验 室 , 进 行 现 场教 学 , 改变 以往
安徽农学通报 , A n h u i A . S c i . B u l 1 . 2 0 1 3 , 1 9 ( 0 3 )
杂草学实验分析报告

杂草种类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及意义:杂草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经验或农田化学除草实践来解释,结合该特点,杂草学理论课由原来的板书教学改为多媒体教学,将实践中拍摄的杂草照片、除草剂药害症状照片等融入到教学课件中,相对于板书教学仅通过语言描述杂草特征及除草剂药害症状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调查地点:花溪洛平村,贵大南区校园绿化带;三、调查时间:2014年4月11日——2014年4月24 日四、小组成员:李龙进、胡永星、陆春云、董红敏;五、调查内容:(一)空心莲子草拉丁学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Griseb.别名:革命草、水花生、喜旱莲子草等;科:苋科;属:莲子草属;分布区域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皆有分布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性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上升,管状,不明显4棱,长55-120厘米,具分枝,幼茎及叶腋有白色或锈色柔毛,茎老时无毛,仅在两侧纵沟内保留。
叶片矩圆形、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7-20 毫米,顶端急尖或圆钝,具短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或上面有贴生毛及缘毛,下面有颗粒状突起;叶柄长3-10毫米,无毛或微有柔毛。
花密生,成具总花梗的头状花序,单生在叶腋,球形,直径8-1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白色,顶端渐尖,具1脉;苞片卵形,长2-2.5毫米,小苞片披针形,长2毫米;花被片矩圆形,长5-6毫米,白色,光亮,无毛,顶端急尖,背部侧扁;雄蕊花丝长 2.5-3毫米,基部连合成杯状;退化雄蕊矩圆状条形,和雄蕊约等长,顶端裂成窄条;子房倒卵形,具短柄,背面侧扁,顶端圆形。
果实未见。
花期5-10月。
生物学特性:空心莲子草是一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的多年生宿根性杂草。
其草抗逆性强。
靠地下(水下)根茎越冬,利用营养体(根、茎)进行无性繁殖。
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韩小强,张国强,杨德松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2年第03期摘要:农药学及相关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专业实践性。
课程思政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
文章以农药学课程群为整体,针对新农科发展要求、农药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社会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需求,充分挖掘蕴藏在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农药学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显著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把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爱国爱疆的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感显著增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9-0189-04一、农药学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内专业技能知识之外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提升个人内涵及素质,塑造正确的“三观”。
课程思政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尤其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以来,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新农科建设的四大使命和四个面向,要求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认识和了解,要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关键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就要求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认识和了解,要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关键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1]。
因此,石河子大学农药学课程组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和新疆农林业生产实际,围绕培养服务绿洲农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以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为核心,辅以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农药分析与残留分析和农药使用技术等课程,组建了农药学课程群[2]。
农学专业四大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农学专业四大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农学专业是一个涵盖广泛,综合性强的专业,其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土壤学》等。
这些核心课程是农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理论
与实际脱节、实验项目单一、实验设备陈旧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
能力的培养。
对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一、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植物学是农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
知识。
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采取开展多样化的实验项目,如植物的种子萌
发观察实验、植物叶片解剖实验、植物生长素处理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能够帮助
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结合当地的农
业生产实际,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需要从实验项目内容的更新、实验手段的改进、实验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实验教学
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农学专业核心
专业课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培养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做出
贡献。
杂草实验课实习心得体会

杂草实验课实习心得体会篇一:杂草实验课实习心得体会杂草学实习总结报告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年级:2011级专业:植物保护组别:第三小组姓名:李申学号:2011313179指导老师:汤东生傅杨、郭怡卿组员:莫来雄、张亚文、李申、潘娜、樊琦、吕艺、曾从芳 2013年7月5日一、实习目的及意义:杂草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经验或农田化学除草实践来解释,结合该特点,杂草学理论课由原来的板书教学改为多媒体教学,将实践中拍摄的杂草照片、除草剂药害症状照片等融入到教学课件中,相对于板书教学仅通过语言描述杂草特征及除草剂药害症状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将所学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深化对农田、林地、荒地、湿地等不同生境里的杂草的认识。
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认识一般常见的杂草并掌握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实习地点:农大后山果园、幸福家园小区旁的荒地、田溪公园、黑龙潭公园。
三、实习时间:2013年7月1日——2013年7月4日四、实习内容:采集标本:(2)三叶草又名车轴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要有2种类型,即白花三叶草和红花三叶草。
拉丁名:trifoliurr ,科属:豆科,所属:三叶草属,分布及区域:小亚细亚南部和欧洲东南部、广泛分布于温带基亚热带高海拔地区。
(3)无茫稗:echinochloa crusgali (linn.)beauv. var. mitis (pursh) peterm.fl. 主要特征为秆高50一120厘米,直立,粗壮;叶片长20一30厘米,宽6—12毫米。
圆锥花序直立,长10一20厘米,分枝斜上举而开展,常再分校;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无芒或具极短芒,芒长常不超过0.5毫米,脉上被疣基硬毛。
( 4)荩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
)makino。
一年生草本。
秆细弱,无毛,基部倾斜,高30~45厘米,多节,常分枝,基部的节着土后易生根。
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论文(共2篇)

小动物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论文(共2篇)导读:小动物医学论文的写作可以说是现在很多人都会写作的,但是想要写作一篇优秀的论文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一些初次写作的论文作者来说,更是不清楚的,本论文分类为动物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小动物医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小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马勇江,易琳,杨利江,孙永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要]基于小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必要性的分析,文章总结了小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完善教学保障体系等内容。
改革实践表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今后,将从“临床兽医”的角度推进实践教学的内涵改革。
[关键词]小动物医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特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及技能训练,是提升和保障动物医学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共识[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动物(犬、猫等,或称宠物、伴侣动物)医疗行业逐渐走到公众面前,近几年更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对高素质小动物医师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满足行业对小动物医学人才的需求,近十几年来国内高等兽医院校纷纷在其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小动物疾病防治方向(小动物医学),专门培养面向宠物医疗行业的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宠物医师)。
但相较于具有悠久办学历史、较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传统动物医学(主要针对食品动物疾病防治)专业教育,国内小动物医学教育较不系统,尤其是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仍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小动物医学人才的需要。
因此,为加大培养学生小动物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力度,培养合格人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加大小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I707013120学时/学分:32/2一、课程性质与适用专业《动植物检验检疫法规》是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涉及动植物检疫学、法学等领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动物卫生行政法及动植物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意识。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动物卫生行政法、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救济,我国主要的动物卫生法律制度,包括动物防疫、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律制度,包括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国境卫生检疫法。
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动物检疫方向)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到达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课程目标1:初步r解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法规意识。
课程目标2:深刻理解兽医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防疫、检疫和检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课程目标3:熟悉动物防疫、检疫、环境保护、动物产品进出口检疫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课程目标4:基本了解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那么,具备一定的国际动物卫生法知识。
课程目标5:增强用法律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6:掌握国家关于动物防疫检疫、产品进出口检疫及安全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需求,能够从事检务、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局部1.法学基础理论(支撑课程目标1、2、3)(1)了解我国古代卫生法的相关情况。
培养学生对动物卫生法学的兴趣,认识动物卫生法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
(2)掌握动物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动物卫生法律关系及动物卫生法律责任;熟悉法的本质、渊源和实施,了解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制裁。
提高《植物检疫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 理科研 究
提高《 植物桓疫学》 教学质量昀搽索与实践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毕亚玲 张轶辉
【 摘
何克勤 舒英杰 邵庆勤 杨安 中
要] 文围绕《 本 植物检疫 学》 课程建设 , 结合教 学过 程 中的经验 , 植物检 疫学》 从《 课程任务 、 理论教学方式及教 学手段 的应用、 实
一
时, 选取一些在检疫 过程 中比较重 要的虫害 , 对班 级同学进行分 组 , 每 组选取 一个重要 的病虫 害 , 采取课 下 自行查阅文献资料 , 熟悉 内容 , 按 照病虫 害发生 、 发展 、 为害症状 、 布及其 防治措施 等相关 内容进 行总 分 结, 制作 幻灯 , 采取小组 自荐的形式选 取一名 同学登 台讲解 , 在讲解 的 过程 中对于一些重要 内容 , 教师随时进行补充 。 这种教学模式得到 了学
生的普遍认可 , 可以极 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 于病 虫害的 对 相关知识印象极为深刻 , 教学效果较好 。 并且 采取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 处就是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 、 分析问题 、 综合归纳 、 组织管理 、 随机应
践教 学建设 、 课程成绩综合评定等方面阐述 了 如何优化 《 植物检疫 学》 学方 法, 教 以期进一步提 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 关键词 ] 学质量 植物检疫 学 理论教 学 实践教 学 教
随着我 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 ( O) WT 以来 , 我国与世界各 国的贸易 往来不断扩大 , 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 的传播频 率大大加快 , 植物检疫工 作 的任务 日 益繁重 ,对植物检疫应用 型人 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素质 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 。 《 物检疫学 》 植物保护专业 的一 门专业方 向课程 , 植 是 也是 该专业 学生必须掌握 的一 门重要课程 。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河北北方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G201220)。
作者简介:刘贵河(1968-),男,内蒙古太仆寺旗人,副教授,从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3-01-06
动植物检疫专业杂草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刘贵河
郭郁频
任永霞
曹春梅
(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杂草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
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改革考核管理等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关键词:动植物检疫专业;杂草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3-161-02
河北北方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成立于2004年,为动物科技学院一门特色专业,主要培养动植物检验检疫方面的应用型人才[1-2]。
其中《杂草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的基础课程
[3-4]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认识和了解杂草
的危害,并且能够识别杂草,尤其是杂草的繁殖体,通过各种检测检验手段,防止杂草的输入和输出
[5]。
通过理论和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识别杂草及其传播的方法和途径,掌握杂草检疫的基本技巧,同时要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6]。
有关《杂草学》的教学改革研
究在植物保护专业领域中较多[7]
,在动植物检疫专业中的
研究较少。
鉴于动植物检疫专业杂草学课程从教材、学时数安排到教学、实践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杂草检疫的基本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尝试,以便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1杂草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动植物检疫专业开设的《杂草学》课程在教与学
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材不适用,一直沿用植物保护专业使用的《杂草学》教材,其内容主要为杂草及其防除技术,而杂草检疫方面的内容较少;二是该课程秋冬学期开课,杂草多数已经枯萎,学生只能通过标本、图片认识杂草,看不到实物,不仅课程枯燥而且学生印象不深,影响教学效果;三是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植物学等基础课程较少,致使学生上课听不懂,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是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实验教学时数不足。
根据河北北方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计划,《杂草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实验学时只占12学时。
这样,学生应该掌握的许多检验检疫技术不能逐一实践,再加上校外的实习场所不足,学生掌握的一点技术得不到应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发挥。
五是考核模式单一,长期以来,课程考核模式主要采取闭卷的方式,以书本知识为核心进行考核,缺
少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性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例过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8]。
2
杂草学课程教学改革
2.1
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对《杂草学》课程原培养计划
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新的培养计划学时数增加到了72学时,其中实验教学增加到24学时,补充了植物学基础知识。
教学大纲中删除了除草剂的应用部分,增加了杂草检验检疫技术章节。
其次,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使之能与杂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把《杂草学》课程分两个学期
上,春季学期48学时,重点学习杂草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危害,掌握杂草物候期的变化以及杂草繁殖和传播方式,把教学课堂设在农田里和实验室里,通过了解杂草的萌发、发生规律,使学生对杂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秋季学期24学时,重点学习各类杂草种子的形成及特征,掌握杂草种子的传播规律和休眠特性,把课堂设在实验室和动植物检疫机构,使学生系统学习杂草检验和检疫技术。
其次,通过制作杂草标本、采集杂草种子、杂草检验与检疫技术实践等措施,使学生全面掌握杂草特性与检验检疫技术,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充分适应将来的工作
[1]。
再次,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辅
助方法授课,即采用板书教学与结合学科特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历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学生
们在杂草识别和杂草检疫技术方面较为薄弱,所以把杂草学课程设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看”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对杂草进行识别和分类,并动手制作杂草标本、采集杂草种子并进行鉴定,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彼此间的比较和学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方法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例如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张家口市动植物检疫局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杂草检验检疫新动态。
并到张家口市动植物检疫局观摩实习,掌握杂草检验和检疫技术,从而为快速适应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2.4改革考核管理以往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由于杂草学课程实践性较强,笔者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与实践成绩、论文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各项考核内容的分数来综合评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
加大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和实践成绩,减小期末闭卷成绩的比例,鼓励和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左右,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相结合等评定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理论课课堂提问、讨论等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实验与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左右,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标本制作质量、杂草及其种子识别、实验报告撰写、实践动手能力等,改变学生以往对待实践环节的松散态度,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论文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左右,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总体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课程领域研究前沿的分析能力,结合理论和实践,在课程结束后撰写一篇课程论文。
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左右,建立试题库,专业知识覆盖面达90%以上,分A、B两套试卷,考试结束后对试卷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价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学习进行总体评价。
3小结
通过两年来的教学改革尝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有了很大的上升,相关教师在学生教学评价中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并且学校予以教改项目支持,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改革体系,但教学改革效果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周迎芳,刘璐.如何加强独立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0):324.
[2]向妙莲,王建国,李小珍,等.《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19240-19244
[3]强胜.杂草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0.
[4]廖晓兰,袁钧,张亚.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教学的调查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1(4):24-26,39.
[5]赵长山,何付丽,闫春秀.杂草学教学实践感悟[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74-76.
[6]崔建新,吕文彦,任向辉,等.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40-13241,13243.
[7]何付丽,赵长山,闫春秀.杂草学课程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12-14.
[8]金永玲,孔祥清,郭永霞.杂草防除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7):123-125.(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