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及历年试题

地震概论复习要点绪论一、地球科学概况1、地震学: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2、四大起源问题:行星(宇宙)、地球、生命、人类3、C.S.H: Composition(组成):同位素地球化学.Structure(构造):全球构造.History(历史):全球变化.4、地学发展:水火不相容(Werner水成论与Hutton火成论)——均变与灾变——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海洋与陆地永恒不变5、极地科学:全球变化;海平面变化;气候与生态演变二、宇宙演化1、哈勃发现非稳衡宇宙红移:相互背离,频率变小由此宇宙是由一个基点爆炸而得2、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2.7K的发现3、哥白尼原理:宇宙中各点是平权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没有中心三、太阳系1、行星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2、太阳系的轨道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3、行星运动三大规律:(1).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4、体积密度卫星表面类地行星小大少固体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体5、彗星结构:慧发、慧核、慧尾6、太阳系起源假说及发展:Kant-Laplace星云说(18世纪Kant, 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Laplace, 1796《宇宙体系论》)无法解释角动量分配异常灾变说和爆发说新星云说补充:Laplace星云说中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7、地球的早期演化:地球形成期(约46亿年前) ——放射熔融期——小天体碰撞期——熔流外溢期——.板块构造发育期8、金星温室效应严重,不适合开发9、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一致,导致月球仅有一面面向地球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全球7.0以上强震约13次,15%在大陆,2、中国西部地震较频发,中国每年4.7级以上地震平均50次3、地震频发性低于气象灾害,而由于其突发性和毁灭性使得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高居所有自然灾害之首。
地震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地震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那么纵波和横波在地震发生时的到达顺序是()。
A. 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B. 横波先到达,纵波后到达C. 纵波和横波同时到达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S波)快,因此在地震发生时,纵波会先到达观测点,随后横波到达。
2.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倍。
A. 10B. 30C. 100D. 1000答案:C解析: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31.6倍,接近100倍。
3. 地震的破坏力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因素有关。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地震造成的破坏力()。
A. 越大B. 越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震源深度越浅,地震波在地表的振幅越大,因此造成的破坏力也越大。
4. 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该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以下哪种避震措施是不正确的()。
A. 躲在坚固的桌子下面B. 远离玻璃窗和外墙C. 乘坐电梯快速下楼D. 迅速离开建筑物答案:C解析: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下楼是不安全的,因为电梯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停止工作,导致被困。
5.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向远离震中的地区提前发出预警。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行者()。
A. 日本B. 美国C. 中国D. 印度答案:A解析:日本是全球地震预警系统的先行者,拥有较为成熟的地震预警技术。
6. 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
震中距是指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
以下哪个因素与震中距无关()。
A. 地震震级B. 地震烈度C.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D. 地震的破坏力答案:A解析: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与震中距无关。
7.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的震动强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工程复习知识点

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一门介于地震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地震发生及其活动过程的物理基础、地质构造条件和动力过程,探索地震成因及其活动的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预防服务的一门科学。
砂土液化:饱和砂土(含粉土,泛指无粘性土和少粘性土)在动力荷载(循环震动)作用下表现出类似液体性状而完全失去承载力的现象。
地震活动的填空性:是指在一定的地震区、带内,强震发生在历史上两侧或周围地区发生过强震而中间未发生过强震的地区。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地震危险区划:是在综合分析各地震区、带未来百年内地震活动趋势,各级地震强度及次数的基础上,再根据区、带内各类强度地震发生的地质标志和判定的不同强度地震可能发生地段进行圈定的。
最大概率地震:是指某断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最有破坏性的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
诱发地震:在构造应力相对平衡或接近平衡的地区,由于某种人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继承性盆地:自中新生代以来继承性发育起来的盆地。
地震活动的迁移性:是指在区域应力场发展过程中,强震在一定的地震区、带内的不同地段(点)相继发生的现象。
宏观地震影响场:是指一定的发震地点、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下,地震宏观破坏现象和地面运动物理量的分布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地怎发生的影响及破坏的分布情况。
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粘滑:断层两盘互相粘住,使滑动受阻,当应力积累到等于和大于摩擦力时,断层两盘便发生突然相对滑动,这样的粘住和突然滑动的过程称为粘滑。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河流流出山区谷口地段,由于地形坡度突然减小,地形开阔,流速减慢,水流分散,从而使得河水搬运能力迅速降低,把从山区所携带的大量砾石和泥砂沉积下来,形成一种扇状堆积体。
这种地貌形态称为洪积扇。
地震宏观调查:在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进入地震现场考察由地震所产生的各种地表现象,称为地震宏观调查。
地震地质学考试总结 (1)

地震地质学基本知识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震成因、地震活动规律的学科。
地震地质学的研究的对象:地震构造地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震构造、活动断层、地震区划、诱发地震地震地质监测手段:地磁观测、地形变观测、地震观测、地下流体观测、重力异常观测等。
德国科学家霍尔尼斯把地震成因分成三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塌陷地震、陨石地震、人工地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实验室根据实验结果把地震归纳为三种类型:主要由岩石破裂引起的失稳,称之为破裂型地震;由断层不稳定滑动而形成的地震,称之为粘滑型地震;由不连续断层贯通后粘滑失稳而形成的地震,称之为混合型地震地震震级的强度划分:——3——4.5——6——7——8——M<3 小地震(微震、弱震) 6≦M<7 强烈地震3≦M<4.5 有感地震 7≦M<8 大地震4.5≦M<6 中强地震 M≥8 巨大地震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m,地震成因假说:弹性回跳说、岩浆冲击说、相变说【弹性回跳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发生了断裂错动;因为组成地壳的岩石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原来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岩石回跳到未变形前的状态,释放出大量的能,造成了地震。
【岩浆冲击说】认为由于岩浆向地壳中的薄弱部位冲击,使地壳破裂和发生运动,产生了地震。
【相变说】认为由于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了体积和密度的快速变化,对周围的岩石产生了快速的压力或张力,因而产生了地震。
相关术语:1、地震断层:地下岩石的突然错动并引伸到地表的破裂,形成地表的地震破裂带,称为地震断层。
2、活断层:是指第四纪以来至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也称为潜在活断层。
3、发震断层:是指现代活动强烈、能释放弹性能、能产生地震的断层。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地震层序分析不整合面的分类: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1.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
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
包括:a.河谷下切不整合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
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
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围分类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大部分地区发育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局部发育不整一界面(5种):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地震相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4 .2.1 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地震地层学 重点思考题

地震地层学牟中海一.绪论1.地震地层学概念: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
2.地震地层学特点:综合性,科学性,预测性。
3.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地震层序划分,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相的岩性解释,储层预测,生储盖条件的评价,隐蔽圈闭的预测。
二.地震层序划分⒈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
但是,地震发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答:①并非所有的地质界面都是波阻抗界面,只有波阻抗差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成反射界面②地质界面是波阻抗界面,但当相邻地质界面间距离或地层厚度小于1/4波长时,由于相邻界面的反射波互相干涉迭加而在地震剖面上无对应反射界面,实际上此时的反射界面则代表的是若干地质界面地震响应的总和③实际上不存在反射界面,可能由于其它波阻抗界面的多相位延续子波而造成假的反射界面④噪声和异常波,如多次反射、回转波、陡斜角反射、绕射以及侧反射等。
它们不是原始的反射或偏离了其本来的位臵,在剖面上可形成假的反射面,必须加以识别。
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对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⑤地震子波频率不同,同向轴的数目也不同。
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⒊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
答: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对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⒋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答: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当然还有流体界面及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⒌地震层序的概念。
答: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它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结的整合面。
地震地质学考试试题

地震地质学考试试题1. 请简要描述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地震是地球表面或地下突然释放的能量,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
当板块在地球内部发生相对运动时,地质应变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就会破裂,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2. 什么是地震波?它们会如何传播?地震波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产生的波动。
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地震波分为P波、S波和地震表面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而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表面波是震中附近从地表面开始传播的波。
3. 什么是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它们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地震的震级是一个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使用里氏震级、芮氏震级等来表示,数值越大代表震级越大。
震源深度是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震级和震源深度会影响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和传播范围。
4. 地震预警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对减少地震灾害有何作用?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提前监测地震的系统。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震监测站时,系统可以根据波的速度和传播路径来估计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从而提前发出预警信息,让人们有更多时间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5. 请简要介绍地震的影响和灾害应对措施。
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火灾、洪水等多种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应采取防护措施如加固建筑物、建造抗震设施、提高应对能力等,同时加强地震救援队伍的建设,以应对突发地震事件。
通过以上试题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地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问题,加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和应对减灾工作的进步。
希望考生们认真准备,做好地震地质学考试的准备,加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预防工作,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地震地层学考试复习题

地震地层学复习题1 绪论1、地震地层学概念:2、地震地层学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3、地震地层学的特点是什么?4、构造解释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分别采用了地震资料上的那些信息?分别主要解决那些问题?2 地震层序划分1、地震反射界面代表那种地层单位间的界面?为什么?2、一般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就代表了地质界面--层面和不整合面。
但是,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3、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关系:4、地震反射界面为什么具有年代地层意义?5、地震层序的概念6、沉积层序的界线与地震层序的界线有何不同?7、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8、削蚀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9、顶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0、顶超和削蚀在地震剖面上有何区别?11、上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上超的类型?12、下超的概念是什么?13、划分地震层序时应注意那些问题?14、如何制作年代地层剖面图?15、垂直分辨力的概念、极限,影响垂直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16、水平分辨力的概念、影响水平分辨力的因素是什么?17、何谓层位标定?18、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为什么要采用时变褶积算法?3 海(湖)平面相对变化分析1、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概念?2、海岸相沉积的含意?3、海岸加积量、海岸进侵量的含意?4、陆棚边角的含意?5、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定义、识别标志及成因是什么?6、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陆源碎屑供应速度为低速、高速、平衡供应时其相应的沉积旋回、海进与海退有何特征?7、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旋回特征及海岸线运动方向是什么?8、海平面相对下降的定义、识别标志、成因是什么?9、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的编制步骤是什么?10、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准周期、周期、超周期的概念?与层序有何关系?为什么?11、把某一地区的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与全球性海平面升降曲线进行对比,如果周期相似:说明是___________海平面相对变化造成的;如果周期异常:说明发生过___________________构造事件或其它地质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背景,岩相等)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10.最大洪泛面(MFS)也叫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最大海泛面常对应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
11.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logy):是基于高精度地震资料、现代沉积环境和露头古沉积环境模式的联合反馈来识别沉积单元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沉积过程的一门学科。
12.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地层学中研究沉积盆地充填,形成以不整合或相对应的整合为界的成因地层单元的分支学科。
”The subdivision of sedimentary basin fills into genetic packages bounded by unconform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13.基准面(Base level):也曾叫作平衡面(equilibrium profile),它是由无数个平衡点组成的面,在这个面上,沉积作用等于剥蚀作用,也就是说,在该面上既无沉积作用,也无剥蚀作用。
14.可容纳空间(Accommodation space):是一种潜在的、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15.体系域(systems tract):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6.沉积体系(Depositional System):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代的)或者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障壁岛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17.密集段(Condensed Section):以沉积速度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相地层层段18.全球海平面变化(Eustasy,global or absolute sea level change):海平面相对于固定参考面(如地心)的变化19.相对海平面变化(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海平面相对于活动的参考面(如地表、海底或盆地基底面等)的变化二、专业词汇英汉翻译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年代地层格架Borehole钻孔、钻井Outcrops野外露头Calibration data校准数据、校验数据Lateral Prediction横向预测Sedimentary basin沉积盆地Reservoir/seal pairs储盖组TWT—双程旅行时Hydrocarbon plays油气成藏组合、油气勘探区带CBM—煤层气(甲烷)Structural/stratigraphic traps构造/地层圈闭Seismic attributes地震属性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油藏表征、油藏描述Trap—圈闭subtle hydrocarbon traps隐伏圈闭、隐蔽油气藏catastrophism灾变说uniformitarianism均变说、均变论者NMO—正常时差校正PSDM—叠前深度偏移Reservoir—储层Petroleum system—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 Source Rocks—烃源岩Gas hydrate—天然气水合物Unconformity—不整合Parasequences—准层序Disconformity—假整合Nonconformity—非整合Erosion—侵蚀、剥蚀、腐蚀Subsidence—沉降Tectonic–(大地)构造的Eocene—始新世、统Oligocene—渐新世、统Miocene—中新世、统Granite—花岗岩Dike—岩脉、岩墙Metamorphism—变质(作用)Pluton—深成岩体Stream—溪流Transgression海侵Regression海退Lowstand systems tract低位体系域TST-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海侵体系域HST-Highstand systems tract,高位体系域Condensed Section密集段Direct Hydrocarbon Indicators(DHIs)油气直接检测因子三、简答题1.地震资料如何来的?答案要点:地震资料是经过野外采集、室内处理而得到的。
其中室内处理主要包括预处理和特殊处理。
2.地震资料有何特点?答案要点:(1)优点:空间上是连续的三维,能够识别大的三维地质体;(2)内在的三维(即使是二维测网)Inherently3-D(even if a2-D grid)(3)能够对圈闭规模的构造进行成像Able to image trap-scale structures(4)能够对地层成像,识别储层,盖层以及用作构造标记,如约束断层偏移Able to image stratigraphy,to identify reservoir,seal,and for use as structural markers,e.g.to constrain fault offsets(5)为了解其它资料提供三维背景Provides a3-D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other data地表地质surface geology井数据well data位场数据potential field data缺点:(2)有限的分辨率:不能分辨“小”地质特征Limited resolution:can’t resolve“small”features(2)很难对陡倾进行成像Steep dips can be difficult to image(3)采集困难,例如,在地形多变,地表地质多变或“硬”水底的地区Acquisition can be difficult,e.g.in areas of:variable topography,variable surface geology,or“hard”water bottom(4)纵轴是(偏移的)时间,而不是深度Vertical axis is typically(migrated)time,not depth—速度变化造成几何变形Velocity variations distort geometries(5)显示比例通常是1:1,这造成了几何形状的变形Display scales are commonly not V:H=1:1,which results in distortions of geometries(6)通常,我们“看不到”油气Typically we can’t“see”hydrocarbon3.不整合有几种类型?假整合、非整合、角度不整合4.如何识别地震层序边界?主要是在地震剖面上根据地震反射波的终止方式来识别层序的边界。
其中,层序顶部边界的识别标志是存在顶超(toplap)或削截(Erotional truncation)5.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哪种地层单位界面?为什么?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界面。
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以及流体界面和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6.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7.地震层序顶、底界反射终端模式: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削蚀:是指地层对着层序的顶界横向消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对着层序的顶界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
①构造削截:是指由构造断裂引起的地层在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②侵蚀:是指由侵蚀作用而引起的地层对着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2)顶超:是指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于消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倾角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这种反射终端模式是在水平面相对静止的情况下沉积物不能加积、发生过路向前推进而形成的,同时可能存在小的侵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