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绪论

1.什么是比较教育?比较教育有哪些学科特点?

比较教育是要从世界大视野来审视教育问题,放眼世界是比较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情境。学科特点:

(1)日本学者冲原丰认为:

①用比较研究法来研究教育,这是比较教育学的最大特点

②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

③以现在为中心

④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

⑤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比较教育中

(2)王承绪等认为:

①跨国性或国际性

②跨学科性

③可比性

(3)商继宗认为:

①方法论方面,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和研究外国教育

②研究单位方面,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研究

③研究对象上,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

④时间和空间上,对近二三十年来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教育作横断面的比较

⑤学科性质上,偏重于应用科学方面

(4)冯增俊认为

①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广泛,涉及人类教育的各个领域

②方法上以比较为最大特点

③目的是借鉴和实践

④时间上以当代为核心

⑤研究单位除了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外,还包括地区比较、跨省比较和跨民族比较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的基本问题为重点);

(2)时间(以当代教育为中心);

(3)空间(世界各国教育,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

3.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一、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史前阶段(1817年以前)——“旅行者见闻”

●古希腊古罗马:色诺芬、西塞罗

●中世纪:日本遣唐使;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

●16世纪伊拉斯谟;18世纪孟德斯鸠

阶段特征:零星的不系统的研究、无科学的研究方法、游记见闻居多。

(二)学科倡导阶段(19世纪)——访问与借鉴

背景:工业革命对生产者的素质和数量提出新的要求,借鉴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更好的开展国民教育成为比较教育学诞生的社会需求基础。

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熟为其奠定了学科基础。

●法国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著作《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提出建议:

(1)建立国际教育机构(2)问卷法(3)建师范教育网(4)办刊物(5)研究教育规律

●法国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成为1833年《基佐法》(《初等教育法》)的根据,影

响了法英美的教育。1836年又考查荷兰教育。

●美国贺拉斯·曼1843年考察欧洲多国,以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次年发表《第七年报》。阶段特征:重在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缺乏科学研究方法,仅停留在描述水平上,未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学科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因素分析

背景: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普及中等教育、一战后重建、苏联成立——外在动力促使各国进一步改革教育;

检讨和反思过去比较教育学的不足成为内在力量,研究者开始关注外国教育经验的“原因”,而不只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或者“表象”。

代表人物:

●英萨德勒《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承上启下,开创因素分析法。

●美康德尔1933《比较教育》,认为比较教育是延续了教育史的研究,其目的有三

种:“报导—描述”、“历史—功能”、“借鉴—改善。

●英汉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依据》

运用历史因素分析法。

阶段特征:出现高水平专著,基本框架形成,以因素分析为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在高校开设课程,注重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的结合。

(四)学科蓬勃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综合研究

背景: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二战后重建、东西方阵营对峙——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迎接挑战。

新兴学科涌现、方法论丛林出现、国际性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促进了比较教育的大发展。代表人物:

美贝雷迪《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四步法:①描述“是什么”②解释“为什么”③并置(研究资料,分析异同,提出假说)④比较(验证假说);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观点:①强调研究

的应用性②主张研究目的和内容决定研究方法,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③重视比较教育研究的背景④提出比较研究的框架;

●阶段特征:此阶段比较教育的研究规模迅速扩大、方法与观点多样、研究成果大量

增加。

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史前阶段

●唐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教育,明朝时传教士利马窦、艾儒略(著书

《职方外记》《西学凡》,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第一人),汤若望(天文历法)

等来华传播西学。

(二)借鉴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比较教育研究刚起步,尚未形成学科体系。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三)形成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

是中国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阶段。

●1901年《教育世界》杂志创刊,1911年陆费逵《世界教育状况》发行,1929年庄

泽宣《各国教育比较论》出版

(四)发展阶段(1949年到现在)

是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

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果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

4.在本章提到的中外比较教育家中,您对那两位印象最深?为什么?

(1)法国朱利安他是“比较教育之父”,他在著作《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中提出建议:(1)建立国际教育机构(2)问卷法(3)建师范教育网(4)办刊物(5)研究教育规律

且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包括:

①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②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

③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化发展的方向。

(2)英萨德勒他的著作《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开创因素分析法。

他的贡献有:

①把比较教育的目的由单纯的借鉴移植拓展到理解预测

②首提民族性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

③主张研究学校外的事情,为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和思想基础

④促进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独立.

第二章

1. 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1. 18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国家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促进了各种学校的建立。其中包括:

(1)学前教育:

十八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发展。而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学前教育机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学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初等教育:

15世纪前的欧洲初等学校主要由教会兴办,招收贵族子女,未建立正规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等级性和非正规性。

15世纪开始,初等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大,出现了世俗初等学校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星期,欧洲各国初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

19世纪各国纷纷兴办公立小学

19世纪后半叶起,欧洲各主要国家推行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制度。

(3)中等教育

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建立了新型学校和教育体制。

1537年,斯图尔谟对斯特拉斯堡城市拉丁学校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所文科学校。19世纪,文科中学已成为欧洲国家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4)高等学校

产生于12世纪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中世纪大学有教会创办的也有市民自发成立的。

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本国高等教育的干预,高等学校逐渐转化为国家主办,基本清除了宗教的影响。

(5)职业技术教育

兴起于工业革命爆发的18世纪后期。

19世纪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各部门创办了各种专门学校,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先后创办了一下职业技术学校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国先后通过立法建立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职业技术学校有初、中、高三个层次。

(6)师范学校

18世纪60年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儿童入学率的提高,教育史需求量越来越大,欧洲各国都建立起师范学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来培养师资。

其中1794年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7)成人教育

产生于18世纪以后,是西方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

其中英国人是成人教育的先驱

二、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1.夏朝产生了学校的雏形

2.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喊出了学习西学的先声。

3.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创办了新式学堂。

4.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中国人开始构建自己的学制。包括郑观应在《省事危言》中的建议等。

5.1898年,康有为上《请开学校折》,同年光绪帝实习变法,下令各地改书院为学堂,建立各种专门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

6.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

7.1902年清政府公布“壬寅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建立的肇始。

8.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它的颁布,宣告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9.1912年1月9日教育部成立,9月公布了《壬子学制》.

10.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或壬戌学制。

2. 中国和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一)发展模式比较

突变——借鉴移植、教育改革的发展所需

渐变——本土文化、教育演进的自然结果

(二)发展历程比较

借用成果、仓促成形、用时较短

酝酿摸索、水到渠成、历时漫长

(三)发展的动力来源比较

外源发展型:动力源自外部压力,被迫急转

内源发展型:动力发自社会内部,从容自如

3. 各国现行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一、中国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普通中等教育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师范教育

7.成人教育

二、日本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师范教育

三、美国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四、法国

1.学前教育

2.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五、德国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教育

5.高等教育

6.继续教育

六、英国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继续教育

5.高等教育

七、俄罗斯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4. 当代世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有哪些趋势?

(一)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逐步扩展义务教育范围,不断延长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

1.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

2.各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一)根据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的权力分配关系来划分为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型和

混合型

(二)根据教育行政机关设置的形式来划分为独立型和从属型

(三)根据教育行政领导者的业务素质来划分为专家管理型、外行内行结合型两种

3.简述中国、法国、美国及日本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

(1)地方分权型

美国——绝对分权

德国——有限分权

(2)中央集权型

法国、中国

(3)混合型

英国——偏向于分权的混合型

日本——偏向于集权的混合型

4.简述各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

(1)教育行政体制的均权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法制化

(3)教育行政体制的民主化

(4)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化

第四章

1.各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妇女的就业谋职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原因

(2)早期教育理论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3)教育民主化运动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2.试述各主要国家的学前教育目标,分析其共同点。

一、各国教育目标

(1)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①保育幼儿身体健康,训练简单的卫生习惯。

②利用直接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并根据其成熟程度,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行动。

③发展语言模式与表达思想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简明的语法。

④制导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社会态度,使之养成适应儿童集体生活的良好习惯。

⑤绘制简易美术图形,以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

(2)俄罗斯的学前教育目标

①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儿童免受一切生理、心理的伤害,保证儿童身体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②向儿童介绍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创造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智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向儿童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培养儿童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教育儿童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帮助儿童养成愉快、乐观的心境,满足儿童情绪交往的需求,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④给儿童提供学习民族艺术作品、民间工艺品的机会,培养儿童的美感。

⑤对缺陷儿童进行矫治、给予帮助,保证他们获得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受教育机会。(3)英国学前教育目标

①发展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育运动能力。

②培养儿童对数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儿童的感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语言和文字教育,激发幼儿对识字、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能辨认一些重要的社会标志物,如交通规则标志、运动会标志等。

④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使儿童能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控能力。

⑤通过为幼儿提供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小伙伴相互交往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⑥培养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愿望,促使儿童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幼儿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

⑦丰富幼儿历史和地理知识,培养幼儿社会、文化技能,帮助幼儿了解人类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信息技术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培养儿童的个性与能力,为她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4)法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①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

②培养儿童自我服务的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交往能力,使儿童学会合作,友爱别人。

③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儿童的思维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④培养儿童的乐感、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⑤增强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

(5)德国学前教育目标

①照顾好每个儿童的生活,向儿童介绍身体的基本知识,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

②激发儿童的好奇心,给儿童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熟悉周围生活。

③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④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支持儿童的发明创造。

(6)日本学前教育目标

①为了健康、安全和幸福的生活,要养成日常生活所需的习惯,谋求身体诸项机能的协调发展。

②通过园内的集体生活,培养幼儿愉快参加集体生活的态度以及协作、自主、自律精神的萌芽。

③培养正确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事物的态度。

④引导幼儿正确地使用语言,培养对童话、画册等的兴趣。

⑤通过音乐、游戏、绘画以及其他方法培养幼儿对创造性表现的兴趣。

(7)印度学前教育目标

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②帮助发展儿童的各种感官,如触觉、味觉、视觉、听觉;

③帮助儿童学习社会调节的行动以学会与其他儿童及成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④训练儿童照顾自己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习惯;

⑤发展儿童的智力并向他们提供探究周围环境的机会;

⑥培养儿童的纪律性和注意力并发展他们关于语言和数的基本概念;

⑦鼓励儿童运用周围的各种工具以锻炼手的灵活性。

(8)中国学前教育目标

①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

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②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动手能力;

③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字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④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各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

(1)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发展

(2)重视幼儿智力开发

(3)重视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4)重视幼儿入小学的准备工作

3.试述各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

(1)多样性

(2)活动性

(3)准备性

(4)不平衡性

4.试述各主要国家的学前教育内容,分析其差异。

(1)美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儿童身体的成长发面。

②儿童任职的发展发面。

③儿童情感的培养方面。

④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发面。

⑤儿童美感的形成发面。

(2)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身体方面。

②认知方面。

③情感方面。

④社会性方面。

⑤艺术方面

⑥劳动教育。

(3)英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生理方面。

②认知方面。

③操作方面。

④音乐方面。

⑤自然法面。

⑥社会方面。

⑦游戏方面。

(4)法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体育活动。

②科技入门。

③语言交流。

④艺术活动。

(5)德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游戏。

②生活教育。

③语言教育。

④动作教育。

⑤韵律和音乐教育。

⑥图像和劳作性教育。

⑦事实与环境教育。

⑧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

(6)日本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有关身心健康的领域。

②人际关系:有关人与人关系的领域。

③环境:有关身边国家的领域。

④言语。有关获得言语知识方面的领域

⑤表现:有关感性和表现方面的领域。

(7)中国学前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

②语言

③社会

④科学

⑤艺术

差异:

(1)制定学前教育大纲的方式不同。

(2)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

①“学习教育”思想。

②“自由教育”思想。

5.你对世界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何预测?

(1)学前教育机构更加灵活多样

(2)学前教育模式趋于融合

(3)重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

第五章

1.简述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

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从19世纪后半期起,西方国家相继通过法律推行初等义务教育制度。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欧美各国又相继通过立法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实施中等义务教育。

2.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教育立法

立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2)培养师资

培训足量的合格的教师是义务教育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发展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合格教师;不断提高在职教师水平;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

(3)免费教育

这是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

免费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只有在教育投入能保障的情况下才会很好的实现。

3.简述各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筹措及分担的异同

(1)经费来源

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以政府拨款为主,缴纳的学杂费、团体和个人的捐赠占少数。(2)经费筹措

①从属型

②独立型

③综合型

(3)经费分担

①中央政府投入为主

②高层地方政府投入为主

③基层地方政府投入为主

4.试析当前世界义务教育的改革趋势

(1)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

(2)注意均衡发展

①投入均衡分配

②扶持贫困儿童

(3)管理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

①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②有权择校与参与管理

③向社会开放

5.根据你的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有何问题,应如何改革?

问题:

(1)教育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2)城乡义务教育差异巨大。

(3)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1952—1994年出台的重点校政策,持续了50多年“马太效应”的资金分配办法。

改革:一实现教育公平。二是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校长和优秀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像教育经费一样平均分配,并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三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高中入学率提高到60%,从根本上消除了家长的择校心理。同时在招生制度上实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众公开,将教育公平置于社会的刚性监督之下。

第六章

1.国际社会在教育目的上形成的共识是什么?各国中小学教育目标有何共同点?

(1)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完善的人。

(2)强调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主张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发展

奠定基础。

2.各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1)初等教育结构改革特点:结构单一;小学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基本相同。

(2)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特点:中等教育综合化;中等教育多样化。

3.简述各国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目前,各国中小学课程管理体制呈现出均权化的发展趋势,中小学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宽广性和平衡性的特点,中小学课程内容则围绕着基础性和现代性原则进行设计。

4 简述各国中小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

调整课程结构是当前各国课程改革的焦点。各国都致力于实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以建立起理想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平衡性集中体现在要协调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如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5. 各国中小学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重视基础学力;强调现代化;突出创造力的培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6. 简述各国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1)问题教学法:即师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其实施分为四个阶段: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解决问题。

特点:整个理论体系是以问题情景为中心的,设置问题情景的难度大、要求高、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宜把整个教学都组织成问题教学。(2)暗示教学法:利用暗示手段(包括音乐、节拍、声调、权威、情景、游戏等),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教学效率比较高,但对条件的要求很高,必须有优美的环境、精良的设备和训练有素的教师,因此使这种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受到了限制。

(3)探究——研讨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实物材料,发挥集体智慧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优点在于它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技能;缺点是各种实物材料不容易准备,教学时间花费较多。

(4)发现教学法: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是给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理论。

特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但适用性有限,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或所有学生;而

且费时较多,教学效率不太高。

(5)掌握学习教学法: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特点:优点是能够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不足是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并不经济,影响教学计划完成;以牺牲优生的学习速度为代价来换取差生的进步,这是消极的。

(6)范例教学法: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且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

特点:范例教学的实践主要以历史、物理、地理等学科为中心进行。

(7)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讲授内容的图表,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组成。

特点:简明扼要、直观性强、知识系统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使他们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8)程序教学法: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学生的反应和将学生反映的正误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是学生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

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夸大了学生与教学机器之间的对话关系,削弱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品德和感情的交融。

(9)情境教学法:认为获得知识、建构意义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对话主动学习。

特点: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7. 各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开放教学;小队教学。(2)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化:强调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结合和综合使用。

8. 结合实际分析当代世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普及与提高各有侧重

(2)全方位改革正在逐步深化

(3)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

第七章

1.试以具体国家为例来分析各国教师职前培养制度的类型及变革趋势。

(1)封闭型的教师培养制度,也称为定向型培养制度,即以专门师范院校为主体来培养师资,如中国就采取这种制度。中国的师资培养制度正在由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师范教育过渡,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发展成为师范专科学校或并入其他高校,部分师范专科学校发展成为地方性综合学院,本科师范院校得到进一步加强。

(2)开放型的教师培养制度,也称为非定向型的培养制度,即以普通高等学校为培养师资

的主体,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法国的教师培养目前由各学区的大学师范学院负责实施。

(3)混合型的教师培养制度,主要指对师资的培养采取封闭型和开放型并存的综合结构,如俄罗斯、英国。英国对未来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院等机构负责实施。

纵观世界现代教师培养体制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他经历了从师范学校时期到师范学院时期,再到综合性大学时期的演变过程。可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教师培养制度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说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师资培养逐渐高层次化。关键在于以开放型为主,吸收封闭型的长处,结合两者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渗透。

2.各国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哪几部分,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1)一般包括三类课程:

①普通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②学科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学有所长,即使学生掌握所任教学科目的专业知识,能胜任所交专业的教学工作。

③教育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教育技能。

(2)普遍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普遍教育课程,重视文理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强化专业课程;提高教育课程的课程质量。努力实现这三类课程间的结合和平衡。

3.简述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

(1)高校本位模式,即以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培训模式。

特点:①学历提高进修和专项技能提高进修比较普遍。如英国的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实施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进修就是以提高学历为目的的;实施的电子计算机证书课程、教育方法证书课程、评价教师质量证书课程等,则是属于专项技能进修。

②高校本位进修大多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具有学术性、研究性强的特点。

(2)专门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即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来实施教师培训。

特点:①时间短、规模小;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③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联系比较密切。

(3)学校本位教师培训模式,它是指由教师所任职的中小学自主地或邀请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目标、内容,并组织实施的教师培训。

特点:针对性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联系密切。

(4)远距离教师培训模式,即运用远距离通讯手段进行教师培训。

4.当前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1)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各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共同要求包括中小学教师至少应取得学士学位,应具有专业知识,应具有专业能力,应具有专业品质。

(2)建立以教师资格证书为主的教师任用制度。各国对中小学教师的任用均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不同等级的教师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学力和学位是不同的。

(3)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专业环境。各国一方面扩大了教师在学校民主决策过程中的权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

5.你认为中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1)进一步追求中国师资培养体制开放化,努力实现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

(2)在教师教育课程方面:普通教育课程应加强文理渗透,丰富学科门类和内容,使学生掌握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学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

(4)严格规范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5)努力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专业环境,一方面扩大教师在学校民主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期通过这种内外并举的整体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

第八章

1.简述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

高等教育古已有之,产生于12世纪的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中世纪大学既有教会创办的,也有市民自发成立的。中世纪大学与古代大学相比,已有了很大区别,基本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内涵。

二、形成发展阶段(17世纪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逐渐拜托了教会的控制,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培养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管理国家和现代生产的人才。

三、大发展大改革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各国政府无不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这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无论在发展速度上、结构上、任务上、内容上以至教学方法上都有重大的变化。

2.试举例说明美国高等教育的机构组成。

全美共有数千所高等学校,包括学生人数多于2万的大型学校到人数少于1000的小型学校,具备各科研究所的四年制大学到普遍设立于社区、规模较小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另外还包括专业学院和技术学院。

综合性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一般分本科和研究生院两部分。本科学制4年,学生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院主要从事深入的学术研究,颁授高级学位,如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文理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可获得学士学位。社区学院由当地政府、工商业及社区团体合作,在各地区就近提供高等教育。技术学院多以公立为主,也有私立的。高等专科学院,学生必须接受3-5年的专业训练,才具备领受医学博士、法学博士等学位的资格。

3.各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类型有哪些?

(一)层次结构

1.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2.研究生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向上延伸

3.高等专科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向下延伸

(二)科类结构

1.宏观科类结构

2.微观科类结构:单一制,多科制,综合制

(三)形式结构

4.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5.各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有哪些?

一、课程设置基础化。基础科学在全部知识中是最稳定持久,不易老化的部分。

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

三、课程设置的实践化。

四、课程设置的选修化。目前,各国大学的各院系均在积极压缩必修课程的比重,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6.你怎么看待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这一关系的处理如何?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特有的问题。现代高等学校承担着既出高等专门人才,又出科技成果的双重任务。

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不仅对人才培养,而且对师资水平提高和学校声誉提升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事实只是一个方面,两者也有互相冲突和矛盾的另一面,并非总是良好地结合在一起的,轻教学、重科研的问题在各国很多大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总之,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具有多种维度、多种含义,这就决定了两者关系的错综复杂,并非凭常事判定的那种简单。

7.简述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形态特点。

高校入学考试和高中毕业考试密切关联。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宗旨的偏差,各国高中毕业与高校入学考试也形态各异。

1.考试的功能:多功能型、单一功能型

2.考试的类型:校外统一考试、校内考试、混合考试制度

3.考试内容:专业知识型、基础知识型

4.考试方法:笔试型、笔试加口试型

5.

8.结合实际分析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宗旨的终身化、

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能否使在职人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型社会生产者,已成为各国迎接跨世纪挑战的关键所在。为此,很多国家均把终身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宗旨。

二、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级技术人才。

三、高等教育办学的个性化

高等教育必须走个性化的办学道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高等教育合作的国际化

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面向世界为前提,使本国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以促进学术、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和协作。

第九章

1.简述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兴起阶段(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1)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后,新的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心要求,要求他们掌握及其生产的科学原理。

(2)现代工艺学的创立,则为广泛进行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前提。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又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制度确立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20世纪40年代,犹豫经济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国先后建立了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三、发展阶段(29世纪中叶以来)

(1)进入90年代,人力资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要求工人和技术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提高它的水平。(2)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促进作业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各国对发展这也技术教育有着强烈的要求。

2.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哪些?

一、学校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企业内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3.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1)两个教育体——企业和职业学校

(2)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和学徒

(3)两种法律依据——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

(4)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

(5)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

4.试述各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特点。

(1)专业设置、

①美国:把职业分为7类:手工业与工业,办公室工作或商业,产品销售,农业,家政,卫生,技术。

②德国:分为13类:经济与管理,五金技术,电子技术,建筑,木材和加工,纺织和成衣,化学,物理和生物,印刷,色彩和室内装饰,保健卫生和美容,食物和家政,农业。

③日本:职业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分为工业、商业、农业、水产、看护和家政等六科。(2)课程结构的特点:

①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

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各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特点有哪些?(1)课程设置的基础性:

a.加强普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

b.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基础性。

(2)学科结构的适应性

6.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是什么?

(1)应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2)要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

(3)要重视职业指导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第一章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各国比较教育学家的概念: 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 美国比较教育教育学家康德尔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 日本比较教育学家冲原丰 苏联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 (一)研究目的 主要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对象 1.领域: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本体; 2.时间:当代教育,由借鉴的目的所决定,与纵向研究的教育史的区别在于, 比较教育是其横向研究; 3.空间:世界各国,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现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民教育制度的 研究。 以特定时空范围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得比较教育学有别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以上为研究的广度,该学科还存在研究的深度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教育经验,还要研究教育规律和本质,以体现其理论价值。 (三)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比较法(详见第二节) (四)学科的基本性质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中间科学之争)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总结教育经验,解释教育规律,探索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改进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 概念: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 理论科学(理论):寻找教育发展的规律; 应用科学(实践):为教育改革做借鉴。 (五)比较教育学科领域的分化 根据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报告,比较教育学科已分化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四个领域。 比较研究分为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比较教育学指各国教学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教育内部和文化内部分析,如比较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地区甚至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最新《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DOC)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2.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联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本体性原则。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_描述__、解释、_并列__、比较四个阶段。 5. 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_调查法_、_分析法__、比较法、_文献法__。 6.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 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 7. 1974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律,这是规范日本战后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大法。 8. 法国的“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9. 法国的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两年,授予_大学普通学习文凭__文凭;第二阶段是专门化,两 年,第一年授予_学士_学位,第二年即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称_硕士_。 10.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与三类机构实施,分别是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11. 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方向指导阶段;观察阶段。 12._职业技术教育__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 13. 在德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前都经过入学成熟检查,这是一种体格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检查,经检查被认为明显不合格者将被录取入学校附设幼儿园。 14. 在实施《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 15. 目前,承担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分别是综合大学教育系、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 16. _《1944年教育法》或《巴特勒法案》__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 17. 英国私立性质的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18. 英国大学由古典大学、近代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这几种类型的学校组成。 19.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 20. 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它又包括_基层学区__和_中间学区两种。 二、单项选择: 1.贝雷迪认为,真正的比较研究开始于( C ) A.描述 B.解释 C.并列 D.比较 2.属于“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代表人物是( C )

教师资格证备考练习题一:教育学概述

2016教师资格证备考练习题一: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教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科学化问题 B.实践化问题 C.规范化问题 D.艺术化问题 2.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3. 在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的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4. 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 ) A.《论语》 B.《孟子》 C.《中庸》 D.《学记》 5. 西方最早的教育着作是(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爱弥尔》 D.《大教学论》 6. 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是( ) A.培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7. 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是( ) A.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B.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

C.德国康德的《教育学》 D.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 8. 中国人自己编着的第一本《教育学》的作者是( ) A.杨贤江 B.罗振玉 C.王国维 D.孟宪承 9.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乌托邦》 D.《巨人传》 10.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这一论断出自( ) A.康德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 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着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爱弥儿》 12.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始于(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洛克 D.夸美纽斯 13. 最早对教育学科学化或者说对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科是( ) A.哲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政治学 14.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15.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中心”,正确的是( )

盘点教育学概念-定义

盘点教育学概念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4.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6.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1.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2.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14.学科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小学教育学整理版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四)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教育的概念: (一)广: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二)狭:学校教育。 (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①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 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③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四、教育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夏代”就有学校教育形态,“西周”以后比较完备,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文武”两方面,称“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 御、书、数”。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潮: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潮:

1、孔子的《论语》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2、墨家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3、道家的核心是“无为”,主张回归自然; 4、《礼记》中的《学记》主张教学相长和循序渐进地开导学生,是罕见的遗产。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潮: 1、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问答—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 2、柏拉图—《理想国》—主张灵魂是人的本质,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 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学,全面发展教育。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卢梭的《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原则; 3、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主张国家、民主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教育学成为规范学科始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的《教育学讲 授纲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 基础,他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有很大影响。 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对20世纪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凯洛夫的《教育学》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951引入中国。 要点:1、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述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1878年张焕纶的上海正蒙书院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3、1897年盛宣怀的南洋公学的外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作者:石中英 摘要:概念分析在教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从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构建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质量的需要。日常用法分析、定义分析、词源分析、隐喻分析、跨文化分析和条件分析是教育概念分析中主要的六种类型,每一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基础和路径。要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也可以作为一项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第二,教育学研究中六种概念分析的类型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第三,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既不可过于简单,也不可过于繁琐;第四,教育学研究中概念分析的目的既是认识论的,也是实践论的,它们涉及到人们对待概念分析的态度、方式和目的。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概念分析;分析教育哲学 概念,既是思想的工具,又是思想的材料,还是思想的结果。说它是思想的工具,是因为人类的思想根本上离不开概念。不单是抽象的思维离不开概念,就是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抑或是直觉的思维,离开了概念恐怕也会成为一种漫无边际的意识之施,根本辨不清主题、分不清方向。说它是思想的材料,是因为概念是命题的意义单元,命题是理论的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研究领域中,概念本身经常成为理解、思考或拷问的对象,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不同研究范式都要着力定义、分析或讨论的对象。说它是思想的结果,是因为概念的提出、概念内涵的解释与重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思想活动的结晶,体现着思想者的智慧,反映着思想者对某一问题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倾向性。因此,概念分析,既是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人类思想过程的一部分,并对建立在概念之上的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概念分析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之一。有关概念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因此构成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方法论领域。本文主要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来讨论概念分析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于推进我国的教育学研究有所裨益,也希望对于加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概念分析的研究有所启发。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浅析国外经验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刘林林 【摘要】:一、找出中国与国外学生的学习制度基本区别。二、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老师与家长对待学生成绩的态度的区别。三、日本学校有多方面的课外活动,而中国却只是遵从“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四、中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难度。 五、中国考试与课题的死板,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六、如何改变当前教育方法与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认知结构教学 经过反复商讨,我确定了《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这一课题。课题确定后,到学校阅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不知如何着手,面对桌上的书本,是每本阅览还是怎样,真有点儿手足无措。幸亏有指导老师的指导,我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为什么世界的诺贝尔奖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拿的,而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一个呢?难道我国人民的智商就比外国人差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引起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怀疑。我们就以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决定研究中国与外国教育方法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绕着这个问题找出: 老师不一样。美国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就行了。 学习目的不一样。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死记硬背;而在美国的学生就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也有体

会。他说:“我想中国的留学生比起美国的留学生或者别的国家的留学生,普通讲起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较小。这与中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推荐中国学生应向广泛的兴趣方向发展,而美国一般的同学普遍有相反的特点,就是兴趣广泛,太广泛就没一个方面深入。”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大体上应该认为是成功的。 重视程度不同。日本已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本身也正在把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他们认为,教育面向21世纪,就要适应社会变化所必须的素质、能力。具体说,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表达、行动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许多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日本十分重视校外管理和教育活动,这是日本学校对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每周学习5天休息2天的制度后,许多学校都设课外活动课程,成立课外活动指导室,落实学生课外教育。据我们上网知道,在日本国立的机构就有23个单位形成全国实施每周5个工作日后,社会进一步承担学生校外教育的责任。 当然,中国也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了,列出了种种的方案。但始终效果不大。原因在于: 施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社会工程,它运行基础的背景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二是社会对“转轨”的强烈要求和教育工作者的初步探索。应试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种种反差,使素质教育的运行陷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困境。 首先当前教育改革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

比较教育学论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与杜威“从做中学”的理念比较【摘要】众所周知,杜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19年至1921年,杜威在中国进行了为期2年多的讲学。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也有他独特的见解,是对杜威的从“从做中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两种理念,有必要对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加以比较。以下我从理念的提出背景、内涵、提出目的、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比较。 【关键词】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继承与发展比较 一、提出背景比较 1861至1865年,美国爆发南美战争,当时美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物质财富巨大增长,可是,工业革命的催化下,人与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的精神文化衰落,教育现状是:脱离儿童,脱离社会。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从事教职的工作。 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他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做出的科学总结。(《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01期作者:周纪焕) 二、内涵比较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的“做”可以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

动和科学探究三方面。包括了木工、铁工、烹调、缝纫以及各种服务性活动,如经营管理物品、修理门窗、粉刷墙壁、安装水管等,并且在学校设置各种实验室、商店、菜园、邮局、法庭,同时充分利用化装、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景与内容。 “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三、产生影响比较 杜威的从做中学: 一、建设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活动课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抓起,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育学复习重点概述

教育学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狭义概念:学校教育。它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 “教育”定义中的三大问题及其回答: (1)W: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活动对象是什么? A:教育活动是以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2)W:它与其他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的差别何在? A:只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一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 (3)W:它所产生的影响与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A: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有明确意识的,而其他社会活动即使有意识也不会是这些社会活动的首要目标。教育所产生的其他社会效果或效应,就教育本身的目标而言,只能作为间接或派生的目标。 3.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5.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一书。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新年并作了深入论证。 (2)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教育上的哥白尼”)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提出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08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构建了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该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一种教育思想,只要其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能用以知道教育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它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Ⅰ、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1)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两边倒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比较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 2、租赁学校:是一种将学校的经营管理委托给非营利性的民间教育团体、个人或企业,教育当局根据合同进行管理、检查的一种体系。 3、文化联邦主义:是把教育制度有关的立法权和管理权都交给了各州,这种在文化教育领域各州拥有极大权力的现象,叫做文化联邦主义。 4、儿童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又称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小队教学:一般是指3-7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小队,在小队范围内,协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6、发现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和思考,自己发现并掌握与此事实或问题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教学方法。 1.萨德勒: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工作。 2.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3.各种学校:所谓”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 4.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59—1962年拨款8亿多美元资助教育改革。内容: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5.比较四步法: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分为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1.双轨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是说体制的运行有多套制度或方法。 2.公学:公学是新型的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是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目标以“公职”人员为主,得名公学,设备条件优越,师资水平高,学费昂贵。 3.朱利安:法国人,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人,于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以下建议:组建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教育改革建议;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建议。朱利安的其他教育著作:《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1808)、《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1812)。 贡献:提出比较教育;确实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提出了问卷的编制。 4.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 5.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分为三大类: 1.商业类,2.技术类,3.服务类, 6.因素分析法: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

小学教育学概念

小学教育学概念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干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实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准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轻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殊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假如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称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概念)【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的。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④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把握教育质的规定性的意义 ①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助于人们透过教育的种种表面现象,更加深刻而科学地理解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 ②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人的潜力,培养更多的能够自我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③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从根本上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与其他动物本能的区别在何处等,这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②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将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受教育者学习的状况会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③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可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而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异同? 答: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其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