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合集下载

纪录片制作教程总结

纪录片制作教程总结

纪录片制作教程总结第一章纪录片概述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一、什么是纪录片·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英国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片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纪录片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经典定义:定义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和现实基础)·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理性的管道去激发和加强人类的知识和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和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1.电视纪实作品:主要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

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

2.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

4.纪录片: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一部纪录片牵出肮脏的性丑闻

一部纪录片牵出肮脏的性丑闻

一部纪录片牵出肮脏的性丑闻前言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性方面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逐渐提高。

然而,这一领域依旧存在许多难以启齿的秘密。

本文将介绍一部曝光性丑闻的纪录片,揭露背后的真相。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这部纪录片名为《走过绿色小镇》,讲述的是一些年轻女性在一个名为“绿色小镇”的地方被迫卖淫的经历。

纪录片制作组经过多方探访和调查,终于揭开了这一事件的真相,并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章:背景介绍“绿色小镇”是一座中国边境小镇,紧邻一个国际贸易口岸。

在这个小镇上,有许多夜总会、酒吧、桑拿馆等娱乐场所,提供色情服务。

而这些服务背后则掩盖着一些年轻女性被强迫卖淫的真相。

这些女孩年龄大多在18岁至25岁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如学业不佳、家庭变故等),来到“绿色小镇”谋生。

然而,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自我保护意识,她们很容易沦为色情产业中的牺牲品。

第三章:事件经过纪录片中,一些女孩勇敢地向制作组坦露了自己的经历。

她们表示,自己曾经在“绿色小镇”上被迫卖淫,而且这种情况很普遍。

许多夜店老板和经理会安排客人前来购买她们的服务,而她们没有任何反驳的机会。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年轻女孩之所以乖乖听从老板和经理的安排,是因为她们担心若反驳,会被迫提供无保障的服务,并且遭受种种暴力威胁。

因此,她们只能顺从地接受客人的要求。

第四章:背后原因为什么这些女孩在被强迫卖淫的时候,没有任何反抗和保护行动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女孩来到“绿色小镇”谋生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生活挫折,心态已经非常脆弱。

其次,因为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她们很难获得帮助和支持。

此外,因为在这些场所工作的女孩数量众多,她们很难被看作特例,也就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

最后,背后还有着组织和系统化的性交易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夜店老板、经理、客人以及一些人贩子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一系统的存在,使得这些女孩极难获得自由,也让这一阴暗的产业链变得更加牢不可破。

第五章:带来的启示这部纪录片虽然充满了惨痛和令人悲伤的情节,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启示。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历史上光辉篇章的纪录片,共分为五章,每章都涵盖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

以下是对《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概括。

第一章《星红河山》第一章主要讲述了1921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

该章节首先介绍了中国革命的背景,包括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国民党的统治。

随后,纪录片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早期共产党员的艰苦斗争。

还展示了中国工人和农民的反抗活动,以及红军的创建和长征。

该章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革命时期的领导地位。

第二章《星红家国》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年至1945年。

该章节首先介绍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抵抗行动,包括中国军队和民间武装的抗击。

纪录片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该章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和冲突,以及两党在战争中各自的策略。

第三章《星红大地》第三章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7年的新中国的建设和内外环境。

该章节首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和历史的辩证法,以及对农业、工业和教育的改革措施。

该章还介绍了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和对外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第四章《星红世界》第四章主要讲述了1958年至1976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大革命。

该章节首先介绍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纪录片接着讲述了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过程,包括毛泽东的领导和红卫兵的运动。

该章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内部斗争和对外政策。

第五章《星红开放》第五章主要讲述了1978年至现在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该章节首先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史性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

纪录片接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以及对外开放和外资引进。

大国保险纪录片内容概括

大国保险纪录片内容概括

大国保险纪录片内容概括《大国保险》是一部以中国大国保险行业发展为主题的纪录片。

本片通过深入调查和对话,展现了中国大国保险行业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该纪录片以多个章节的形式进行,每个章节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大国保险行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节:行业基本概述在这一章节中,纪录片介绍了大国保险行业的基本概况,包括保险市场规模、保费收入、行业结构等。

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数据和图表,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增长和潜力。

第二章节:发展历程与背景本章节回顾了中国大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和背景。

从中国保险业的起步阶段、市场开放、外资进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纪录片还通过采访保险从业人员和业内专家,深入剖析了保险业的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

第三章节:保险产品与创新在这一章节中,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保险行业的产品创新和发展趋势。

从传统的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到新兴的健康保险、车险等,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保险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同时,纪录片还报道了一些成功的保险产品案例,如「航空综合险」和「个体经营者失业保险」。

第四章节:保险销售与渠道本章节主要关注保险销售和渠道的发展。

纪录片探讨了传统销售模式与互联网销售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竞争关系。

同时,还介绍了一些新兴的渠道和销售策略,如线上保险和微信保险。

第五章节:风险管理与监管在这一章节中,纪录片关注了中国大国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探讨了保险公司如何评估和承担风险。

从监管政策的角度来看,纪录片介绍了中国保险监管机构的任务和措施,以保证保险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六章节:挑战与前景展望本章节探讨了中国大国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

纪录片报道了一些行业内的难题,如保险金融创新的挑战、互联网保险的发展、风险管理和投资回报等问题。

同时,纪录片也展望了中国大国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消费者保护的加强和保险科技的应用等。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教学大纲【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

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

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第一章纪录片概述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2、纪录片类型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2课时作业与思考: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授课时数:4课时作业与思考: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纪录片拍摄大纲

纪录片拍摄大纲

纪录片拍摄大纲标题:《探索自然奇观——亚马逊雨林之旅》大纲:引言:- 介绍亚马逊雨林的位置和规模,指出其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之一。

- 指出亚马逊雨林对全球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 阐述纪录片目的,即探索亚马逊雨林的奇观,呼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其资源。

第一章:亚马逊雨林的奇观——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简要介绍亚马逊雨林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种类之多样性。

- 追踪科学家所发现的新物种,突出亚马逊雨林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之一。

- 介绍当地居民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第二章:隐藏的秘境——亚马逊雨林的神秘生物- 探索亚马逊雨林中的独特生物,如千年树龙、天空之眼蛛等。

- 介绍各类奇异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适应机制。

- 了解亚马逊雨林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第三章:变幻的自然画廊——亚马逊河流与湿地- 游览亚马逊河流,介绍其庞大流域和水文特征。

- 揭示亚马逊河流的生态功能,并推动保护其中的鱼类和水生动植物。

- 深入湿地地带,展示亚马逊雨林中独特的湿地景观和所孕育的物种。

第四章:对亚马逊雨林的威胁与挑战- 分析亚马逊雨林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如森林砍伐、野火、生物掠夺等。

- 揭示这些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 讨论保护亚马逊雨林所带来的环保和经济利益,以及推动可持续利用的方案。

第五章:保护亚马逊雨林的努力- 介绍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保护亚马逊雨林方面的积极努力。

- 采访当地保护人士和居民,了解他们的奋斗和成就。

- 总结保护亚马逊雨林的重要性和未来挑战,呼吁全球合作。

结语:- 总结纪录片内容和主题,强调保护亚马逊雨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呼吁观众行动起来,参与到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

注:该纪录片大纲以探索亚马逊雨林为主题,突出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奇观,并呼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雨林。

纪录片可通过实地拍摄、采访当地居民和专家的方式,结合图像、音乐和文字,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亚马逊雨林的独特之处。

人民万岁纪录片观后感

人民万岁纪录片观后感

人民万岁纪录片观后感简介《人民万岁纪录片》是一部以人民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不同群体普通人民的故事,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坚强和乐观精神。

该纪录片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保卫祖国等方面的伟大奉献和无私奉献,使观众进一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人民万岁纪录片》是由知名导演XX执导,于X XX X年上映。

该纪录片以人民群众为核心,通过真实的纪实拍摄手法,展现了人民在各行各业中的默默付出和巨大贡献。

纪录片通过讲述普通人民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第二章:生活的奋斗2.1农村人民的辛勤耕耘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农村的普通农民,他们辛勤劳动,默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他们勤劳、朴实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坚持让人深受感动。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耕耘,用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

2.2城市人民的拼搏奋斗纪录片还展示了城市人民的奋斗精神。

不论是工人、农民工还是白领阶层,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第三章:人民的快乐3.1敢于追梦的人民纪录片中描述了一些普通人民的故事,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充满了勇气和决心。

无论是追寻自己的职业梦想,还是追求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他们都毫不退缩地朝着目标前进。

他们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3.2人民的精神世界《人民万岁纪录片》通过展示人民的精神世界,向观众展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坚强。

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他们抵御外部困难,坚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韧性。

第四章:人民永远是胜利者纪录片的最后一章,告诉观众人民永远是胜利者。

不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乡土中国第一章梗概概括

乡土中国第一章梗概概括

1. 《乡土中国》第一章像是打开乡村神秘大门的一把古老钥匙。

它里面的内容,就像大门后的庭院布局,错综复杂又别有洞天。

我和同学讨论时说:“这第一章像钥匙,咱得好好琢磨,不然咋能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呢?”2. 这第一章好似一幅乡村社会的素描画卷。

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乡村的基本轮廓,那些文字描绘的景象,像画卷上的山水人家,质朴又真实。

我对老师说:“这素描像不像乡土中国的模样,我们是不是得仔细端详才能体会其中韵味?”3. 《乡土中国》第一章仿佛是乡村文化的基因密码。

每个字词都是密码的组成部分,解读它就像破解生物基因,能了解乡村文化传承的奥秘。

研究者们交流时说:“这密码若不解开,我们能明白乡土文化为啥能代代相传吗?”4. 它像一位乡村的老故事家。

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不紧不慢地讲述着乡村的起源与根基,那些故事像涓涓细流,淌进听者的心田。

我在图书馆翻阅时想:“这老故事家的话,我们不听,岂不是错过了好多乡村的秘密?”5. 《乡土中国》第一章好似一个装满乡村智慧的宝盒。

里面的观点和阐述就像宝盒里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蕴含着乡村生活的哲理。

我和朋友说:“这宝盒里的珍珠,我们不拿出来欣赏,是不是有点可惜呢?”6. 这第一章像乡村传统的导航地图。

指引着人们在乡村的习俗、关系网络里穿梭,不会迷失方向,就像地图带旅行者找到目的地。

我参加文化研讨时说:“这导航地图不用好,我们在乡土世界里会不会晕头转向?”7. 《乡土中国》第一章仿佛是乡村社会关系的编织蓝图。

文字如同丝线,编织出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紧密又独特的联系,像织工织出精美的锦缎。

我对长辈说:“这蓝图不研究,我们能懂乡村为啥人际关系那么特殊吗?”8. 它像乡村情感的温度记录仪。

记录着乡村人们之间的喜怒哀乐、亲疏远近,那些情感的起伏像记录仪上的曲线,有高有低。

我在写关于乡村的文章时说:“这温度记录仪的曲线,我们不分析,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乡村故事吗?”9. 《乡土中国》第一章好似乡村秩序的建筑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雅克 .贝汉天地人三部曲 1996年《微观世界》 1999年《喜马拉雅》 2002年《迁徙的鸟》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张洪峰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纪录片本身就是现代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 艺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才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 片、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等不同片种,汉语译 为纪录影片或纪录电影。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国内普通人题材纪录片则存在这样的缺陷:首 先,满足于记录个体的表层生活形态,恰恰回避了 普通人生活中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的问题,绕开普 通人遭遇的主流问题,如失业、教育、司法腐败、 政治不公正、社会保障、犯罪等;流于描述外在的 真实,而内在的、本质的真实被忽略或规避了,使 主题轻薄,并导致纪录片的边缘化趋势。 其次,纪录片缺少对复杂 性的挖掘、对模糊性 的展现、对多义性的探究、对联系的透析,使之厚 度不够。有些纪录片 甚至把玩、放大普通人生活中 某些细枝末节的旨趣,纪录片违背其宗旨变得轻巧 起来,休闲起来。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当时电视台的工作方针是:“……电视台应根 据自己的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 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 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的成就,宣 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介绍各种优秀剧目和艺术影片, 并为少年儿童准备一定数量的节目。”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纪录片创始人—罗伯特.弗拉哈迪 1916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国际 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电影眼睛”和“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苏联的“电影眼睛”和英国 的“纪录片运动”是最有影响的两大纪录电影学派。
吉加.维尔托夫 1896年生于俄国白斯托克
4、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 能、审美功能。
5、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 现伟大主题。 6、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巨匠的贡献
“电影眼睛”和“纪录电影运动”

格里尔逊学派和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四节
尤里斯.伊文斯 —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飞翔的荷兰人
1898年11月18日 出生于荷兰奈美根 1911年 13岁的伊文斯拍摄了《小茅屋》 1928年 拍摄纪录片《桥》 1929年 拍摄《雨》,《雨》和《桥》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 1931-1955年 分别在苏联、比利时、西班牙、美国、东欧、中国等国 拍摄了《工业交响曲》《英雄之歌》《博里纳奇》《新土地》《西班牙 的土地》《四万万人民》《电力和土地》《我们为何而战》《印度尼西 亚在呼唤》《初年》《流浪之歌》等 1955年 获的“世界和平奖” 1957年 拍摄《塞纳河畔》获嘎纳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及旧金山 电影节“金门”奖 1958-1976年 分别在中国、意大利、马里、古巴、智利、法国、荷 兰、越南、老挝、新疆拍摄了《早春》《意大利不是穷国》《明天在南 圭拉》《古巴纪行》《西北风》《胜利的列车》《17度纬线》《人民和 枪》《愚公移山》《新疆与维吾尔族》等 1978年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剧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 1989年 《风的故事》获嘎纳电影节纪录片“金棕榈奖” 1989年6月28日 在巴黎去世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另一道“硬伤”是缺乏自由 意志或个体意识的表达,总是约束在既有的主流意 识形态框架里,显得僵化有余而灵性不足。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活力的节目类型,必须介入 社会,介入主流,介入大话题,必须有历史感和厚 重感,必须到达足够的观众。这里,社会的言论尺 度、政治气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纪录片制作 者们自己必须摆正位置。即使在目前环境下,纪录 片也不是只能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事实 上,许多新闻性节目和社教节目比我们走得更远, 说明并不是没空间,而是没有用足现有的言论空间。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 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纪录片是一种发展中的现代艺术,是一种与社 会生活密切相关且被广泛关注的艺术。


纪录片的意义就是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它是纪 录片的特性所在、本质所在,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 的理论问题,而是对纪录片的制播实践起着十分具 体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明确规定了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服务的文艺方向,提出了在“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 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基础上,“以政治标 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批评标 准。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一、纪录片意义: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

纪录片的传播效应依赖特定的社会环境,越是 非常时期,纪录片越有市场,而在社会发展比较平 稳的阶段,纪录片便自然萎缩。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二、纪录片整体轻松与意义失落

当今我国纪录片最明显的不足正是缺乏多样性 和大主题。于是,作为一种最讲究自由度和主体性 的类型,纪录片却呈现出与其本性不协调的同质化 和模式化,造成纪录片 的“硬伤”——整体轻松。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当前国内纪录片创作技巧误区,主要有以下倾向: 1)一种是过份追求技巧。

2)另一种是拘泥于技巧。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三、纪录片技巧误区与意义认知

列宁1921年对新闻影片所说的一句话, “广泛 报道消息的新闻片是形象化的政论”,被当作纪录 片的定义。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 ——电视的EPS(电子演播 室制作)方式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 ——电视ENG(电子新闻 采集)
乔治· 梅里爱 ——电影蒙太奇


第一节
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1936年,在英国诞生了世界第一座电视台,最初使用的 设备是被称作“电视之父”的约翰· 洛吉· 贝尔德发明的。 1939年5月17日,用转播车拍摄并传送了哥伦比亚大学 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垒球赛。 1941年7月1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批准了商业电视台 (NBC、CBS的纽约台)。 70年代后,科技的进步使摄像录像编辑成为可能,摄像 机体积和重量大大缩小,电视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
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艺术观点: 1、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2、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 3、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拍摄中进行艺术加工。 4、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
5、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四节
莱妮.里芬施塔尔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1938年 《奥林匹亚》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组队赶赴前线 报道 1944年 德国战败,连续五次被捕 1945-1947年 被美军释放又被法军逮捕,在 狱中险些失去生命,后被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所 谓电击治疗 1949-1954年 财产一直被法国政府充公,无 固定职业 1956年 写下遗嘱前往非洲拍摄纪录片,发生 严重车祸 1956年后 出版四册非洲苏丹努巴部落摄影集 1986年 开始潜海摄影 2002年 百岁生日
第二节
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一、纪录片意义: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 从本源上看,纪录片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用来探讨社会的武器,它不以观赏和消闲为目的, 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

纪录片意义包含这些因素: 1.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2.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3.它强烈地体现作者的自由意志。
帕尔.洛伦茨 — 美国纪录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05年12月11日 出生于弗吉尼亚南部大学城的匹克大街 1936年 拍摄《开垦平原的犁》 1938年 拍摄《大河》 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1940年 拍摄《为生命而战》 1978年 获西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荣誉博士 1980年 获伯明翰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奖 1985年 获国际纪录片联合会第一年事业成就奖 1990年 获西弗吉尼亚文化历史部终身成就奖 1992年 圣诞节前夕在伦敦逝世
《纪录片创作》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纪录片《迁徙的鸟》 2002年度法国学院最佳纪录 片奖提名
荣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 片提名 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 最佳音乐等


第一章
纪录片围城
1941年7月,雅克· 贝汉 出生在法国,同为喜剧演员 的父母似乎赋予了雅克· 贝汉 天生的电影天赋。1960年加 入电影后,开始了他在电影 领域的丰富经历。1966年, 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获 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 员金狮奖。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莱妮.里芬施塔尔 — 纪录电影百年见证人
充满悲剧色彩的天才女性
第四节
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
莱妮.里芬施塔尔
1902年8月22日 出生于德国伯林维丁区 1925年 参加拍摄电影《神圣山》获得巨大成功 1932年 自编、自导、自演《蓝光》在伯林首映 成功 1932年 去北极拍摄《SOS冰山》后拒绝为希特 勒拍摄 1933年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拍摄纪录片《信仰的 胜利》 1934年 拍摄《意志的胜利》获德国国家电影奖 1936年 拍摄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奥林匹亚》 1937年 《意志的胜利》获巴黎影展三块金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