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路由协议分析

合集下载

IPv6技术——路由协议

IPv6技术——路由协议

IPv6技术——路由协议IPv6 单播路由协议:IGP(In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IPv6 IGP主要有:1. RIPng是在RIP基础上开发的⽤于IPv6⽹络的路由协议,在⼯作机制上与RIP基本相同,是IPv6中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关路由协议。

但为了⽀持IPv6地址格式,RIPng对RIP做了⼀些改动。

RIPng⼀般作为中等或者偏⼩规模的⽹络⾃治系统中的内部⽹关路由协议RIPng技术实现:通过UDP报⽂进⾏路由信息交换,使⽤端⼝号521发送和接收数据报。

特别的查询信息可以不从源节点端⼝521发出,但是必须发送到⽬标节点的端⼝521每个路由器都有接⼝连接⼀个或者多个⽹络(直连⽹络)。

RIP协议的实现依赖这些⽹络的相关信息。

包括⽬的地址前缀、前缀长度以及度量等。

RIPng使⽤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metric)。

RIPng⽹络的度量是1~15之间的整数,⼤于或等于16的跳数定义为⽆穷⼤,即⽬的⽹络或主机不可达。

RIP的启动和运⾏过程:RIPng与RIP的不同点报⽂格式不同。

RIPng有两类RTE:⽬的前缀RTE和下⼀跳RTE。

⽬的前缀RTE指明可达⽬的⽹络,下⼀跳RTE 为RIPng提供了直接指定下⼀跳IPv6地址的能⼒。

下⼀跳RTE指明的IPv6地址适⽤于跟随其后的⽬的前缀RTE,直到RIPng报⽂结束或者出现另⼀个下⼀跳RTE为⽌报⽂长度不同发送⽅式不同端⼝号不同安全机制不同OSPFv3OSPFv3是在OSPFv2基础上开发的⽤于IPv6⽹络的路由协议。

作为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其实现机制没有本质改变OSPFv3运⾏在IPv6⽹络中,它同OSPFv2并不兼容,但处理流程基本保持⼀致,eg:泛洪过程,DR选举。

对区域的⽀持以及SPF计算流程,OSPFv3只是在v2基础上进⾏了⼀些改进,以⽀持报⽂格式的变化并处理IPv6中128bit的地址OSPFv3和OSPFv2的不同点:OSPFv3在OSPFv2基础上做出了⼀些必要的改造,这些改进包括以下⼏⽅⾯链路概念取代⽹络概念OSPFv2是基于⽹络运⾏的,两个路由器要形成邻居关系必须在同⼀⽹段:OSPFv3的实现是基于链路的,同⼀链路不同⼦⽹上的节点也可以直接通话报⽂去除地址语义对于OSPFv3来说,除了LS Update报⽂载荷中存在地址以外,协议报⽂中不再提供地址信息;Router-LSA和Network-LSA中也不再包含⽹络地址;OSPF Router ID,区域ID和Link State ID仍然保留IPv4中32bit的长度,因此不能使⽤IPv6地址来代表这些信息增加泛洪范围LSA的泛洪范围已经被明确地定义在LSA的LS Type字段,⽬前有以下3种LSA泛洪范围:本链路范围:⽤于Link LSA;区域范围:⽤于Router LSA、Network LSA、Inter Area Prefix LSA、 Inter Area Router LSA和Intra Area Prefix LSA;⾃治域范围:⽤于AS-external-LSA 链路⽀持多实例复⽤link-local地址的使⽤IS-ISv6IS-ISv6可以同时承载IPv4和IPv6的路由信息,完全可以独⽴⽤于IPv4⽹络和IPv6⽹络。

基于IPv6协议的网络安全分析的研究报告

基于IPv6协议的网络安全分析的研究报告

基于IPv6协议的网络安全分析的研究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v6协议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协议,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虽然IPv6协议在网络拓扑结构、IP 地址的分配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但是在网络安全上,IPv6协议也面临着各种安全问题。

1. IPv6地址的可溯源性IPv6地址长度的增加,使得IPv6地址的可溯源性变得更加强大。

IPv6地址具有更长的地址长度,使得用户的信息更容易被追踪。

这就意味着攻击者可以通过跟踪用户的IPv6地址,进行网络攻击、恶意下载和非法窃取用户信息等。

2. IPv6地址分配的不当IPv6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对网络的安全非常关键。

IPv6地址的分配过程需要考虑到安全性问题。

但是实际上,在众多IPv6网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乏安全管理的问题,导致地址的分配不当。

3. IPv6协议的认证与加密问题IPv6协议的认证与加密问题,是影响IPv6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IPv6协议不仅需要获得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信的传输通道。

4. 网络侦听和嗅探攻击IPv6协议通信时采用了多种保护机制,但是还是会存在被窃听和嗅探的风险。

攻击者可以利用软件和工具来监听网络流量,窃取敏感信息。

5. DoS攻击在IPv6协议中, 攻击者可以利用路由器、中间人等众多漏洞进行数据包过载攻击, 导致响应时间慢, 严重时甚至导致网络中断。

综上所述,IPv6协议在网络安全上的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为保证IPv6网络的安全,需要有一个全面的安全机制,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问题。

同时,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技术应该不断的更新和升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的意识培养,有效确保IPv6协议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球IPv6地址分配总量达到5.5亿,IPv6协议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随着IPv6协议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下面是IPv6协议中一些关键数据的分析:1. IPv6地址的可溯源性IPv6地址长度的增加,使得IPv6地址的可溯源性变得更加强大。

IPv6路由协议分析

IPv6路由协议分析
的动态路 由。
超过 1 5台 。 因为 基 于距 离 矢 量 算 法 的路 由协 议 会 产 生 慢
收敛 和 无 限 计 数 问 题 , 了 避 免 形 成 环 路 路 由 , P g支 为 RI n 持水 平 分 割 、 性 逆 转 和 触 发 更 新 等 技术 。 毒 R P g报 文 包 括 头 和 路 由 表 项 ( ue T be nr , In Ro t a l E ty R ) TE 组成 ( 格 式 如 图 1所 示 ) RT 其 , E的 条数 取 决 于发 送 端
Ro t r D ue I
I A e I raD I e s l s n eD C c u I t cI l hk m na
图 3 F 跳 R E格 式 一 T

定义 的新 的版本 。R P g和 R P的 区别体 现在 以下 几个 In I
方 面 : R P g基 于 UD , 用 端 口 5 1发 送 和 接 受 路 由 ① In P使 2 信息 ;I R P使 用 端 口 5 0 ② R P g 用 F 0 : 9作 为 本 2 6路 由协 议概 述
Iv P 6路 由表 是 I v P 6路 由器 进 行 I v P 6报 文 转 发 的 基 础 , 由 器会 根 据 I v 路 P 6报 文 的 目的 地 址 在 路 由 表 中查 询
更 新 报 文 , 果 1 O秒 没 有 收 到 网 络 邻 居 的 路 由 更 新 报 如 8
地 RI n P g路 由器 组 播 地 址 ; RI n ③ P g基 于 I v , P 6 一 跳 地 F一
图 4 OS F 3报 文 格 式 P v
22 O P v . S F 3协 议
OS F 3 Op n S o ts P t i tv rin 3 开 放 最 P v ( e h re t ah Fr es , s o

IPv6协议的结构

IPv6协议的结构

IPv6协议的结构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用于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传输的协议,可以看作是IPv4的升级版本。

随着IPv4地址资源的逐渐耗尽,IPv6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本文将介绍IPv6协议的结构,包括IPv6地址、IPv6数据包结构以及IPv6的扩展头部。

一、IPv6地址结构IPv6地址是IPv6协议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主机和路由器。

相比于IPv4的32位地址,IPv6采用了128位的地址长度,极大地扩展了地址空间。

IPv6地址由8个4位的十六进制数(也可以用4位的十进制数表示)组成,以冒号分隔。

例如,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IPv6地址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2000::/3:表示的是地址的前三位,用于标识IPv6地址。

2. Global Routing Prefix:用于标识全球路由前缀,被ISP分配给互联网用户。

3. Subnet ID:用于标识子网,由网络管理员分配。

4. Interface ID:用于标识主机或路由器的接口,通常由MAC地址派生而来。

二、IPv6数据包结构IPv6数据包结构与IPv4相比有一些变化,以下是IPv6数据包的基本结构:1. 版本(Version):占4位,用于标识协议版本号,IPv6的版本号为6。

2. 流量标签(Traffic Class):占8位,用于标识数据包的优先级。

3. 流量标签(Flow Label):占20位,用于标识数据包的流。

4. 负载长度(Payload Length):占16位,用于标识数据包有效载荷的长度。

5. 下一个头部(Next Header):占8位,用于标识下一个头部的类型。

6. 跳数限制(Hop Limit):占8位,用于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跳数。

7. 源地址(Source Address):占128位,用于标识发送数据包的源地址。

IPv6网络中的路由协议优化设计

IPv6网络中的路由协议优化设计

IPv6网络中的路由协议优化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6网络也越来越普及。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当前互联网中的主要IP协议,与IPv4相比,IPv6提供了更多的可用地址,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性能。

然而,在IPv6网络中,网络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十分关键。

本文将探讨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问题。

一、IPv6网络中的路由协议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有很多种,如OSPFv3、BGP4+等。

其中,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具有相同IP地址前缀的网络中选择最佳路径。

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sion4+)则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OSPFv3重点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通过计算最短路径,实现网络的路径选择。

BGP4+则通过AS间的路由选择来实现最佳路径的选择和流量的分配。

这两种协议各有优劣点,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架构和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二、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的问题在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网络拓扑结构复杂,导致路由选择的时间较长,降低了网络性能。

其次是路由信息的管理和更新需要大量的计算和通信资源,给网络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此外,IPv6网络中还存在路由欺骗、路由黑洞等安全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加强。

三、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优化的设计为了解决IPv6网络中路由协议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化的设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设计方法:1、合理布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的合理布局可以减少路由的数量和复杂度,避免出现无用的路由信息和重复的计算。

同时,合理布局网络拓扑结构还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2、使用优化的路由算法路由算法是决定路由选择的关键因素,优化的路由算法可以提高路由选择的速度和准确性。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

IPv6网络协议实现与性能测试分析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Internet协议的第六个版本,是IPv4的后继版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突出,IPv6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本文将介绍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以及性能测试分析。

一、IPv6网络协议的实现原理IPv6网络协议是通过将IPv4网络协议进行改进和优化而来。

与IPv4相比,IPv6在地址格式、数据包头部和路由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1. 地址格式IPv6采用128位地址格式,相对于IPv4的32位地址格式,IPv6地址空间更加庞大,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设备提供足够的地址资源。

IPv6地址由8个16进制数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之间以冒号分隔。

2. 数据包头部IPv6的数据包头部相对于IPv4有所改进,其中新增了一些字段来提高协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IPv6数据包头部的长度为40字节,较IPv4的20字节头部长度增加了一倍。

3. 路由IPv6网络协议的路由机制使用了更为高效且灵活的路由协议。

IPv6采用了一种称为无状态自动配置的机制,即设备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自动配置IPv6地址,无需手动配置。

此外,IPv6还引入了多播地址和任播地址的概念,以支持更高效的组播和资源负载均衡。

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分析性能测试是评估和验证IPv6网络协议实现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进行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带宽和延迟测试带宽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它直接影响网络的传输速度。

延迟是指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时间,它反映了网络的响应速度。

在IPv6网络协议的性能测试中,需要对带宽和延迟进行测试,以评估协议在传输速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的表现。

2. 抗拒绝服务(DoS)攻击测试DoS攻击是一种网络攻击方式,攻击者通过向目标设备发送大量的请求,使得目标设备无法正常处理其他合法请求。

IPv6路由协议

IPv6路由协议

与IPv4路由相同,IPv6路由可以通过3种方式生成,分别是通过链路层协议直接发现生成的直连路由,通过手工配置生成的静态路由和通过路由协议计算生成的动态路由。

IPv6路由协议共有4种,分别为RIPng,OSPFv3,IPv6-IS-IS和BGP4+。

IPv6路由协议根据作用的范围,可分为以下两种:
(1)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运行的内部网关协议,包括RIPng,OSPFv3和IPv6—IS-IS。

(2)运行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外部网关协议,包括BGP4+。

IPv6路由协议根据使用的算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1)距离矢量协议:包括RIPng和BGP4+。

(2)链路状态协议:包括OSPFv3和IPv6—IS-IS。

RIPng协议(R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RIP协议)
(1)UDP端口号:使用UDP的521端口发送和接收路由信息。

(2)组播地址:使用FF02::9作为链路本地范围内的RIPng路由器组播地址。

(3)前缀长度。

目的地址使用128前缀长度。

(4)下一跳地址:使用128比特的IPv6地址。

(5)源地址。

使用链路本地地址FE80::/10作为源地址发送RIPng路由信息更新报文。

OSPFv3协议
OSPFv3在以下方面有所修改:
(1)运行机制变化。

(2)功能有所扩展。

(3)报文格式变化。

(4)LSA格式变化。

基于IPv6的路由选择协议研究

基于IPv6的路由选择协议研究

总之 , PFv 与 过 去 的 协 议 的 不 同 之 OS 3
处 在 于 它 通 过 提 供 非 本 身 固 有 的 安 全 性 来 题 。 简化 消 息 的 结 构 。 过 利 用 I v 报 文 中 的 通 P 6 总之 , P g 中 小规 模的 AS 自治 系 RI n 在 (
到 相 邻 的 路 由 更 新 报 文 , 将 其 标 识 为 则
I— s S I 是一 种 链 路 状 态 协 议 , 用 最短 路 径 使
优先( ho ts Pa h is, P 算法 进行 S re t t F rt S F)
路由计算 。 I- S S I 协议 通 过 与 自治 系统 ( S 内其 它 A )
由协 议 都 是 目前 较 为 常 见 的 域 内路 由选 择 协 议 。 文 将 对 这 几 种 协 议 进 行 分 析 和 比 本
较。
2 I6 p 下的RPg v In协议
协议 的 基 础 进 行 的 修 改 , 针 对I 6定 义 是 Pv
R P gR P n x e ea o ) I n ( I e t g n r t n是在RI一 d ae S se r u ig r t c lI —I路 由 i P 2 it y tm o t p o oo ,S S n 协议 ) 初 是 国 际标 准 化组 织 I O为它 的 无 最 S L P C n et n e s N t i 的 新 版 本 。 P适 用 于 小 型 同 类 网 络 , RI 是 连 接 网络协议 C N ( o n c o L s ew
路 由 器 交 互 路 由 信 息 , 习 到 整 个 自治 系 学 统 的 网 络 拓 扑 结 构 ; 通 过 自治 系 统 边 界 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v6路由协议分析摘要:介绍了IPv6常见的几种路由协议,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当前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

关键词:IPv6;路由协议1IPv6路由协议概述IPv6路由表是IPv6路由器进行IPv6报文转发的基础,路由器会根据IPv6报文的目的地址在路由表中查询下一跳的相关信息。

IPv6路由表的每一条路由都应该包括以下的一些信息:①目的地址;②前缀长度;③下一跳地址;④本地接口;⑤优先级;⑥开销;⑦协议。

IPv6路由的生成方法有三种:①通过链路层协议直接发现从而生出的直连路由;②手动配置的静态路由;③通过路由协议生成的动态路由。

根据路由协议作用的范围,IPv6路由协议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域内路由协议,又称为内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单个自治系统内部,目前常见的IPv6域内路由协议有RIPng、OSPFv3和IPv6-IS-IS;第二类为域间路由协议,又称为外部网关协议,适用于多个自治系统之间,目前IPv6最常见的IPv6域间路由协议为BGP4+。

2常见域内路由协议2.1RIPng协议RIPng(R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RIP)是在RIP-2协议的基础之上修改和增强而来,是针对IPv6的特性定义的新的版本。

RIPng和RIP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RIPng基于UDP,使用端口521发送和接受路由信息;RIP使用端口520;②RIPng使用FF02∷9作为本地RIPng路由器组播地址;③RIPng基于IPv6,下一跳地址是128位,子网掩码的概念在RIPng中没有,其目的地址使用128位前缀;RIP基于IPv4,地址是32位;④RIPng使用本地地址FE80∷/10发送路由信息更新报文;⑤RIPng不支持非IP的网络,RIP支持;⑥RIPng的下一跳作为单独RTE存在;⑦RIPng使用IPv6内嵌的IPsec 协议进行身份验证,其本身不支持身份验证。

RIPng基于距离矢量算法,每隔30秒发送一次路由更新报文,如果180秒没有收到网络邻居的路由更新报文,则将其标识为不可达;如果再过120秒没有收到网络邻居的路由更新报文,则将其从路由表中删除。

RIPng规定目标网络的跳数如果大于或等于16则为不可达到,所以运行RIPng的网络中到达目的地址所通过路由器不能超过15台。

因为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路由协议会产生慢收敛和无限计数问题,为了避免形成环路路由,RIPng支持水平分割、毒性逆转和触发更新等技术。

RIPng报文包括头和路由表项(Route Table Entry,RTE)组成(其格式如图1所示),RTE的条数取决于发送端口的MTU值。

在RIPng 中有两类RTE,它们是IPv6前缀RTE和下一跳RTE(其格式如图2、3所示)。

IPv6前缀RTE描述路由表项中的目的地址、路由标志、前缀长度、度量值等属性。

下一跳RTE中为下一跳IPv6的地址信息,位于一组具有同样下一跳的IPv6前缀RTE的前面。

图1RIPng报文格式图2IPv6前缀RTE格式图3下一跳RTE格式图4OSPFv3报文格式2.2OSPFv3协议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第3版)为IETF在1999年制定的,其在OSPFv2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修改,使其能够支持IPv6。

OSPFv3基本上延续了OSPFv2的框架,但也针对IPv6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其不同之处表现在:(1)用链路代替了网段、子网等概念。

OSPFv2运行基于子网,路由器之间形成邻居关系其IP地址必须位于同一个网段。

OSPFv3基于链路,同一链路即使不在同一个子网中,也能够建立邻居关系。

(2)OSPFv3中,Router LSA、Network LSA中不包含地址信息,仅用来描述网络拓扑结构。

Router ID、Area ID、Link State ID中不包含地址信息。

地址信息仅仅包含在新增加的Intra Area Prefix LSA中。

Intra Area Prefix LSA在区域范围内泛洪。

此外增加了Link LSA,用于向链路中其他路由器通告自己的链路本地地址以及IPv6地址前缀信息。

Link LSA在本地链路范围内泛洪。

原OSPFv2中的Type 3 LSA更名为Inter Area Prefix LSA,Type 4 LSA更名为Inter Area Router LSA。

(3) OSPFv3中支持同一链路上运行多个OSPF实例,使用Instance ID字段标识不同的实例。

OSPFv2中只允许一条链路运行一个实例。

(4) OSPFv3中使用链路本地地址作为报文源地址(不包括虚连接),所有路由器学习本链路中其他路由器的链路本地地址,作为下一跳的IP地址,因此网络中只负责报文转发的路由器不需要配置全局的IPv6地址,从而节约大量的IPv6全局地址资源。

OSPFv2中每个运行OSPF的接口都需要配置一个全局的IPv4地址。

(5) OSPFv3可以支持对未知类型的LSA的处理,而在OSPFv2中仅仅作简单的丢弃。

(6) OSPFv3报文使用IPv6内嵌的IPsec协议进行身份验证,取消了OSPFv2中的验证字段(报文格式如图4),简化了OSPF协议的处理过程。

2.3IPv6IS IS协议IS 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intra domain rout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tocol,中间系统对中间系统域内路由信息交换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

支持IPv6的IS IS协议称为IPv6IS IS动态路由协议,主要是增加了支持IPv6的两个TLV(Type Length Value,类型-长度-值)和一个NLPID(Network Layer Protocol Identifier,网络层协议标识符)值。

IS-IS报文封装在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之中,称为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PDU由通用报头、专用报头和变长字段组成,其中变长字段由多个TLV组成。

IPv6IS IS新添加的TLV有两个,它们是:(1)IPv6 Reachability对应于IS IS中的普通可达性TLV和扩展可达性TLV,用来表达网络的可到达性;(2)IPv6 Interface Address对应原来的IP Interface Address,只不过原32位IPv4地址改为128位IPv6地址。

IPv6IS IS定义了一个新的NLPID值142(0x8E),表明当前路由器支持IPv6,在路由器交换链路信息和建立邻居关系时必须在协议报文中带有此信息。

IS IS使用Hello报文来发现同一条链路上的邻居路由器并建立邻居关系,当邻居关系建立完毕后,将继续周期性的发送Hello报文来维持邻居关系。

3常见域间路由协议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sion 4,边界网关协议第4版)只能支持IPv4。

BGP4+是对BGP4的扩展,提供了对IPv6、IPX 和MPLS VPN的支持。

为了适应多协议支持的新需求,BGP4+添加了两个新属性:(1)MP REACH NLRI多协议可达NLRI(Network Layer Reachable Information,网络层可达信息),(2)MP UNREACH NLRI多协议不可达NLRI。

MP REACH NLR描述了到达目的地的信息。

该属性包含的信息有:①地址属于哪个网络层协议;②次级地址族标识符,表明本属性中的NLRI用于单播转发还是组播转发还是同时用于单播转发和组播转发;③到达目的前缀网络的下一跳地址;④下一跳地址的长度;⑤NLRI信息,NLRI以length/prefix形式表示,其中length是前缀的长度,prefix是可达性IPv6地址前缀。

MP UNREACH NLRI用于撤销不可达的路由,该属性包含的信息有:①地址属于哪个网络层协议;②次级地址族标识符;③被撤销路由的信息。

BGP属于一种自治系统间的动态路由发现协议,一般在两个自治系统的边界路由器之间建立对等关系。

BGP既不是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纯粹的距离矢量算法。

它能够与其他自治系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

各个自治系统可以运行不同的域内路由协议。

4当前情况下路由协议的选择当前正处于IPv4向IPv6过渡的重要时期,网络路由协议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这种过渡的需要。

在域内路由协议的选择问题上,应根据网络的特点和RIPng、OSPFv3和IPv6IS IS 3种协议本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

如果网络的规模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那么RIPng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RIPng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其配置和维护简单。

如果网络的规模比较大,使用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OSPFv3和IPv6IS IS都可,但是两种协议也各有其特点。

OSPFv3相对成熟普及、容易使用、便于维护,其通用性较好,并且可扩展。

OSPFv3是完全独立的路由协议进程,IPv6的LSA的拓扑计算和IPv4的LSA 拓扑计算无关;好处是得到完全独立的一份IPv4路由表和一份IPv6路由表,部署非常灵活;缺点是OSPFv2和OSPFv3各占一个路由协议进程,资源消耗多,对路由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IS IS在一台路由器只需运行一个进程,就可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拓扑计算,资源占用少,缺点是其中任何一个协议的崩溃都会导致另一个协议的崩溃,不够灵活。

域间路由协议目前BGP4+是最好的选择,能够满足域间交互路由信息的需要。

而且BGP是当前因特网的标准,其过渡应该是比较平滑的。

参考文献:[1]廖明华.浅谈IPv4到IPv6的路由协议及其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唐拥政,周大为.基于IPv6的路由协议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