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

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中国近代基本国情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有几个关键点:1840年鸦片战争和其后的《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
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随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快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进的历史进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2)在这一屈辱的历史过程之中,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野蛮的武力侵略和战争威胁,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国由一个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重大的解体作用,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它的主要社会特点是: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中 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环境所做出的明智决策。
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对于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中国的社会性质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内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城市被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所控制,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而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封建势力相对薄弱,农民受到的压迫更为深重,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和需求。
其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源泉。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只有发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在农村,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深受土地问题的困扰。
通过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他们成为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
再者,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强大,而革命力量相对弱小。
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往往容易遭到敌人的残酷镇压。
而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敌人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可以积蓄力量,逐步扩大革命影响,形成对城市的包围之势。
另外,中国农村的经济特点也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村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革命队伍提供粮食、物资等基本保障。
同时,农村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开展游击战,能够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有效地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在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向外扩展,可以切断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
而且,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可以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革命队伍,壮大革命力量。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斗争,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提起“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可能是“秋收起义”、“农民革命根据地”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但大家一开始想到的这些可能都只是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建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典例了:秦朝末年因为赵高执权柄,二世形同虚设,而陈胜和吴广所发动的农民造反势力,达到了历史上破天荒的势头,打开了以农民为力量集中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混乱局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五千年来这样的事件发生过许多许多,大者绵延到大半个中国,小者被地方镇压后很快成为过去,甚至都没有向上方汇报,而且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
但它们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不会有人把他们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直接联系起来。
所以现在当我们提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中国近代革命上至关重要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那我们就不禁要想中国革命在那几千年后为什么又必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下面是我们小组根据一些相关研究所做的讨论结果: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经过要讨论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

2
国共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3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中 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本质上是一质的。所以国民党 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共合作以后, 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1925年的五州运动, 1926年的北伐战争等等。在1925--1927年中国反 帝反封建运动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广泛,斗争 也更加宏伟。因此这段革命被称为“大革命”。 然而共产党在大革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革命最终失败
412政变
412政变时的国民党行刑队
国共合作最终失败
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从客观上,反动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从 主观上,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是使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当时的党还是幼年的党,一切都不够成熟。
经验与教训
1. 在民主革命中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必须建立广泛的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 2. 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无 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主革命没有农民的积极拥护与参加,要 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 3.无产阶级 只有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战胜反动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 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 至此,中国革命即将进入 另一个新的阶段。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国共产党给中国革命带 来了哪些新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为中国革命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 命运动,在中国形成了第一次工农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 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 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 阀统治。
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 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 想路线。
中国选择俄国革命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选择俄国革命道路的必然性
1.国民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的失败,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走俄国人的路。
2.国共对峙时期:俄国人中心城市革命道路的成功,让中国人走俄国人的路。
3.十年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初期的成功,让中国人走俄国人的路。
中国人走俄国人的路的时代价值是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的爆发并引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开始知道并开始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作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国之所以要选择“走俄国人的路”,是因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
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
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
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
中国之所以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
自己的行动指导,是因为中国人只有“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才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可以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争论和批判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
带领全党用这样的精神、态度、方法、境界去学习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才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找到了解决中国社会各种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和科学方法。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文档模板]标题: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I. 研究背景尽管中国革命已经在1949年胜利完成,但是对于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值得思量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II. 中国革命历程A. 中国革命的前进步伐B. 中国革命的蜿蜒历程III.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A. 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优势C. 对于其他革命道路的对照IV.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意义A. 革命战争实践的基础B. 革命政权的基石C. 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V. 结论本文旨在说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具有特殊优势,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同时,这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VI. 注释本文中浮现的术语和名词注释如下:1. 农村包围城市:指以农村为基础,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向城市进军。
2. 武装夺取政权:指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府或者国家权力,从而建立新政权。
3. 优势:指胜过其他方面的优越条件。
4. 革命战争实践:指以具体的战争行动和战争经验作为探索革命战争规律的实践活动。
VII. 法律名词及解释本文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革命:指以推翻现存政治、经济体制为目的的剧烈社会变革。
2. 根据地:指革命组织在国内设置的自己控制的行政区域,具有一定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
3. 地下党:指秘密组织的政治团体。
4. 暴力革命:指以使用暴力为手段的社会变革。
5. 新政权: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运转的权力机关。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发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2)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
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能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根本原因:(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隔离的半殖民的半封建大国。
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
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为无产阶级在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斗,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创造生存空间。
(2)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涉,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中国革命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高中历史: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高中历史: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史料一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史料三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史料三指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情。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提示]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了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提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第1 页共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德率领湘南起义。
8
革命武装斗争,永不退缩
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 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个问题。 9
二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案例: 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实践活 动,因为有无数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 就。
• 案例2问题:
• 1.以上案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什么基本原理?(第1、2章中最为相符的一个或以上原2理)
• 2.如何才能做到问题1所揭示的原理?请举例说明(越多越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
一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基本原理?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决 定了它的历史性,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实践。作为 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 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 但是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发展并取得全国胜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实践 上,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 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革命史。
10Βιβλιοθήκη 谢谢您的倾听汇报人:食安本171 梁海淇 28号
11
案例2 中国革命道路的选
择
汇报人:食安本171 梁 海淇 28号
1
案例2: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 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 开了“八七会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 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 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 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导人
革命
蒋介石
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 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不适合放在 一起,是敌我双方,我们革他们的命。切记修 改,直接删除,或者另外把反面人物作一张, 要慎重表述)
周恩来
八一南昌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刘伯承、谭平山领导。
•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 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 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对 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把建立红色区域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解决了 把农村作为党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地区先建立红色政权,待条件 成熟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尔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 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 化、完善化。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 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不愿妥协,避免伤亡的话,“那就必须 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 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 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其主要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武装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进行游击战争。毛 泽东又指出,把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城市,相反,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 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农村根据地也就处于孤立的地位,革命就会 失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正确 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它在毛泽东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5
路线图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 井冈山会师。
6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 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 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 的主观成分。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和 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7
毛泽东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
出发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主观要符合客观,这里的“实际”,非片面的 实际,而是许多事实的总和,是多方面的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农村 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灵魂的具体体 现,这是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得出的唯一可行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成功改变了我们中国的历 史,它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
4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 又是不确定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 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实践对真理的 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这就体现出了实践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去实践,才 能检验出真理,才能走到正确的道路上。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 出正确的检验。也就是说,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进行农村包围城市?这个问 题在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是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