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鹤海湾的演变特征及水沙模拟分析

合集下载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以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与宁波市三门湾为例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以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与宁波市三门湾为例
然而,由于 海 湾 开 发 过 程 中 对 科 学 认 知 的 欠 缺以及对社 会 经 济 效 益 的 单 方 面 追 求,往 往 导 致 人 类 活 动 对 海 湾 的 过 度 开 发 [56],造 成 海 湾 污 染 严 重、生境退 化、资 源 丰 度 锐 减,进 而 制 约 湾 区 经 济 发展.海湾开 发 利 用 强 度 评 估 可 反 映 海 湾 利 用 程
征[1].为接轨 世 界 经 济,我 国 高 度 重 视 湾 区 经 济 的 发展,于 20世纪末提出湾区建设,尤其是“十三五” 以后 出 台 了 若 干 文 件 提 出 要 “打 造 粤 港 澳 大 湾 区”[2]、“建设世界级城市群”[3],至此湾区打造和湾 区经济建设 已 上 升 为 国 家 战 略.浙 江 省 也 在 “十 三 五”规划中强调了发展湾区经济对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的战略意义,提出以点(港口)带面(湾区),推进 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瓯江口等 重点湾区保护和开发[4].
波市杭州湾、象山港和宁波市三门湾各时期的岸线及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此从海湾岸线开发和土地
利用两方面综合分析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宁波 3湾岸线
人工化程度不断加深,岸线人工化指数最高的海湾由象山港(0.16)转变为宁波市三门湾(0.61),
部分淤泥岸段(尤其是宁波市杭州湾岸段)滩涂围垦强度弱于泥沙淤积强度,削弱了岸线人工化程
第 37卷 第 4期 2018年 11月
应用海洋学学报
JournalofApplied Oceanography
Vol37,No4 Nov.,2018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分析 ———以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与宁波市三门湾为例
李加林1,2,姜忆湄1,冯佰香1,黄日鹏1,何改丽1, 王丽佳1,田 鹏1,刘瑞清1

新水沙条件下靖江边滩演变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新水沙条件下靖江边滩演变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人民长江2018年收稿日期:2017-09-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2107,2016YFC0402306);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2015004)作者简介:闻云呈,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河口海岸泥沙研究。

E-mail :wyc1003@126.com长江中下游边滩众多,碍航问题复杂,成为制约航运发展的“瓶颈”之一。

随着三峡水库的运行,长江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加之长江沿岸桥梁、码头以及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中下游边滩演变特性愈加复杂。

边滩在河道中主要起塑造河槽约束水流的作用,当边滩保持高大完整时,航道条件较好,当边滩滩低矮分散时,航道条件较差[1]。

冯卫兵与钟修成[2]研究发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后南汇边滩的淤涨将会受到影响,含沙量的减少将减缓上海地区的围垦速度。

张世钊等[3]认为江中大规模采砂引起北岸涨落潮动力减弱是靖江港区淤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付中敏等[4]通过物理试验得出边滩的存在对江心洲的演变产生较大影响,对江心洲造成严重的冲刷。

夏云峰等[5]分析了长江河口段水沙运动特性及演变规律。

近年来,长江下游重要的碍航浅段(如福姜沙、通州沙、白茆沙)的航道整治工程相继完成,河势变化基本得到控制[6]。

长江南京以下12.5m 深水航道2期工程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而在航道整治方案布置中对福姜沙水道的靖江边滩未采取工程措施[7-8]。

靖江边滩的淤长、切割与工程河段的水沙动力、泥沙特性、江阴水道心滩的冲淤变化、福姜沙左缘的冲淤变化以及工程河段内涉水建筑等息息相关,以往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对于靖江边滩周期性淤长、切割的原因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且对新水情、新工情下靖江边滩的治理措施也未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靖江边滩周期性变化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对靖江边滩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边滩概况靖江边滩位于福姜沙水道左汊进口左侧,处于微弯河段凸岸、分汊前放宽段。

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的水动力及泥沙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的水动力及泥沙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的水动力及泥沙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的水动力及泥沙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背景:伶仃洋是中国沿海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其中水动力和泥沙特性是影响该区域海岸线变迁和海岸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该区域的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耗费大量实践与实验成本,因此数值模拟成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研究手段,为保护伶仃洋的海岸线及环境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本文针对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两个不同时间段的伶仃洋海域,根据其场地实际情况和基础数据条件,建立伶仃洋的水动力模型和泥沙模型,模拟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水势和泥沙特性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个时期伶仃洋海岸线演变形态的差别以及其对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研究方法:(1) 收集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伶仃洋海洋水文、泥沙等基础数据资料;(2) 根据资料建立伶仃洋的水动力模型和泥沙模型;(3) 进行水动力及泥沙模型的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解释;(4) 通过对比分析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模拟结果,了解伶仃洋水动力和泥沙特性变化过程,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针对不同时间段的伶仃洋海域,模拟了水动力和泥沙的变化,得出两个时期伶仃洋海岸线演变形态的差别以及其对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研究结果对于保护伶仃洋的海岸线及环境、指导伶仃洋相应的海洋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预期成果:通过该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伶仃洋海域水动力和泥沙特性变化的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两个时期伶仃洋海岸线演变形态的差别以及其对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同时,预计将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成熟的数值模拟方法,为之后的相关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分析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分析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分析
程义吉;张建怀;杨晓阳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1(033)010
【摘要】受来水来沙、河口流路变化、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时空演变迅速而复杂.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处理1987-2003年的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提取海岸线时空演变信息,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对河口面积和水沙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水沙量的减少,河口逐渐由淤积转为侵蚀,并且程度趋于严重;②沙水比与河口变化面积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程义吉;张建怀;杨晓阳
【作者单位】黄河河口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91;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济南250011;黄河河口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5
【相关文献】
1.基于DSAS和FA的1959-2002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刘鹏;王庆;战超;王昕;杜国云;李雪艳
2.近代黄河三角洲段渤海海岸线缓冲带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J], 郭笃发
3.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河道、海岸线演变对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J], 李丹;王秋贤;王庆;徐洋;战超;刘现彬;王龙升;崔步礼;于祥;孙晓
4.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及淤进和蚀退临界水沙值研究 [J], 唐国中;封德宏;王富强;侯新丽
5.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及淤进和蚀退临界水沙值研究 [J], 唐国中;封德宏;王富强;侯新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横沙浅滩演变及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长江口横沙浅滩演变及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长江口横沙浅滩演变及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孙鹏;白一冰;刘星璐;丁佩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23(54)2
【摘要】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上游来沙的锐减,长江口滩涂面临着侵蚀的风险。

为探讨河口滩涂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冲淤演变规律及水沙变化特征,以横
沙浅滩为例,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实测资料分
析表明:1998~2010年,横沙浅滩淤积较为明显,2010~2019年,浅滩呈微冲趋势,其中-5 m以浅沙体体积在2010年达到最大,-2 m以浅沙体体积在2015年达到最大,说明近年来横沙浅滩出现了侵蚀现象。

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浅滩内水动力和含
沙量均呈持续减小趋势。

鉴于长江口来沙持续减小,横沙浅滩可能进一步发生侵蚀,
未来需加强对流域来沙变化引起河口滩涂资源变化的关注,并考虑相应的补偿措施。

【总页数】8页(P77-84)
【作者】孙鹏;白一冰;刘星璐;丁佩
【作者单位】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流海
岸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
【相关文献】
1.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海域含沙量与沉积物特征分析
2.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海域水动力特征分析
3.新形势下长江口横沙浅滩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
4.长江口横沙通道冲淤变化与地形特征演变
5.长江口航道疏浚土利用至横沙浅滩数值模拟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型海湾风暴潮增水特征与机理研究

典型海湾风暴潮增水特征与机理研究
s u r g e d a t a a n d p o we r s p e c t r u m wa s c a l c u l a t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o d e 1 .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s t o r m s u r g e 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h i g h a n d t h e mo s t p o we r f u l p a t h i s n o r t h w e s t l a n d i n g t y p h o o n . T h r o u g h E MD d e c o mp o s i t i o n , s t o m r s u r g e c o n t a i n s 6 h o u r s . 1 2 h o u r s . 2 0 h o u r s p e io r d o f o s c i l l a t i o n . T h e p e i r o d o f 6 h o u r s d u e t o r e s o n a n c e r e s p o n s e i n s e mi — e n c l o s e d b a y i s h i g h l y d e p e n d e n t o n t h e b a y l e n g t h a n d a v e r a g e wa t e r d e p t h . T h e p e r i o d o f 1 2 h o u r s o s c i l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f r o m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t h e a s t r o n o mi c a l t i d e a n d s t o m r s u r g e . T h e p e r i o d o f 2 0 h o u r s i s c a u s e d b y i n c o mi n g wa v e d u e t o

试析江河水沙变化与治理的新探索

试析江河水沙变化与治理的新探索

试析江河水沙变化与治理的新探索摘要: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江河水沙的变化尤为显著。

江河水沙变化影响着我国水利的建设,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江河水沙的现状,必须调整治理方式,采取新的有效措施才能维持江河水沙的平衡,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水沙变化;江河治理;水沙平衡;调整治理方式近几年,我国的各大河流的输沙量和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整体有下降的趋势。

不同的地区江河水沙的变化程度不一样,产生的原因也不相同,这种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这种形式,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先制定合理的计划,从特殊到一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应对这种变化。

本文针对江河水沙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探究,在如何有效治理江河方面进行总结创新。

一、我国江河水沙现状及变化趋势全球的江河水沙治理存在着严重问题,而我国的问题尤为明显。

选取我国主要的几条河流统计其多年的水沙特征值,如表1。

由表1可知,我国径流量最大的江河是长江,以大通站为例,年径流量大约在9000亿立方米,其次为珠江,年径流量大约在2800亿立方米。

我国输沙量最大的江河是黄河,以潼关站为例,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大约为10亿吨,而排在第二的长江大通站年平均输沙量只有4亿吨左右。

上世纪中期,我国的河流总径流量和总的输沙量基本稳定在一定数值上,并且围绕着稳定数值上下波动,没有表现出明显变化,但是20世纪末期,总净流量和总输沙量都开始呈下降趋势,且输沙量的降幅大于径流量的降幅[1]。

针对这种变化,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控水沙平衡,减少降幅。

二、江河水沙产生变化的原因江河水沙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地区产生变化的原因不同,变化的程度也不一样。

总体来说,江河水沙产生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自然因素每条流域内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对江河水沙的变化具有很大影响。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1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共38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1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共38张ppt)

疏松;海蚀作用较弱
岸坡平缓,浅滩宽广。
利用:(建设海滨浴场、开 利用:滩涂养殖、晒盐
发旅游业)
海岸地貌的分类
按成因分类
• 海蚀地貌: 海岸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
景观类型/地貌名称: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 海 积 地 貌 :被波浪侵蚀的碎屑物质再由波浪堆积到岸边,出现堆积地貌。
合作活探动究二:(2)水1.下读沙图坝2是-大42致,与完海成岸相线关平任行的务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
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 果?(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
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 毁损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
海水运动携带泥沙沿平行于海岸的方向流动, 在没有达到海岸线前,就当遇到阻挡,流速 减慢,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在水下形成沙 坝,露出水面形成离岸堤。
海积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变过程
潟湖
潟湖
2.根据位置、物质组成及形态,推测沙坝和离 岸堤形成过程。
岸线由平直变成弯曲,形成海湾,海湾口两旁泥 沙堆积形成沙嘴,泥沙继续堆积,沙嘴封住湾口, 形成沙坝(离岸堤),海湾渐渐的与海洋失去联 系,而形成潟湖
向海倾斜,坡度很缓;海 滩上沉积物颗粒很细, 以泥质为主
思考:三种海滩物质颗粒的粗细差异与动力的强弱有何联系?
颗粒越细,反映海水 (海浪)动力越弱
海积地貌景观有哪些特征?
海水搬运积聚
河流
海滩 沙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东部沿海核心区,距宁波市 76 km,距石浦港约 10 km。 长期以 来,新鹤海湾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出现了滩面泥化和岸滩侵蚀,严重威胁其自然景观和海 岸安全。 为此,需要准确掌握研究海域的演变特征和水沙条件以便为海岸修复提供参考。
海湾是沙滩发育最为完善的海岸形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往往呈现不同的变化[1] 。 在时间尺 度上,人们已经从长时间序列的研究中意识到了短期风暴潮作用对海岸演变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2-4] ,Lee
摘 要:为准确把握新鹤海湾的演变特征和水动力条件,采用现场观测和 GIS 技术对其地形变化、冲淤分布和冲淤量进行探 讨,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波浪、潮流和泥沙共同作用对海湾演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海湾演变对连续台风的响应不同,表现为 先冲后淤,其中苏拉作用下的冲刷量为台风过境后全年的 2 倍左右;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春夏冲淤幅度较大,海湾冲淤分布为 南冲北淤,波高分布不均与涨潮流入湾时的向北偏转是其主要原因;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底床切应力约为潮流单独作用时的 10 倍,波浪是导致海湾冲刷的主要因素,常浪下底床切应力小于临界冲刷应力,泥沙不易起动,因此海湾冲刷主要是由极端天气 时的大浪所导致的。 关键词:演变特征;水沙模拟;波浪;潮流;底床切应力;新鹤海湾 中图分类号:TV148 文献标志码:A DOI:10. 16483 / j. issn. 1005-9865. 2019. 01. 008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low-sediment simulation of the Xinhe Bay
SUN Zhilin, GONG Yumeng, XU Dan, XIANG Wengang, LUO Juyuan, HU Yufa
( Institute of Port,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Base on field observation and GIS,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isobaths,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volume of erosion-deposition we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of the Xinhe Bay were simulated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ponse of the bay evolution to the continuous typhoon shows deposition after erosion, and the volume of erosion under the action of Sula is around twice as high as the whole year after the typhoon. Affected by the southeast monsoon,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spring and summer are relatively large, the erosion occur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y and the deposition occurs in the north mainly due to the wave height distribution and the northward deflection when the tide enters the bay. The shear stress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waves and currents is approximately 10 times of the individual tide current, so waves are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the erosion. Under the action of common waves, the bed shear stress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erosion stress, and the sediment motion is not easy to start, therefore, the erosion of the Xinhe Bay is mainly caused by large waves during extreme weather. Keyword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flow-sediment simulation; wave; tide; bed shear stress; Xinhe Bay
第 37 卷第 1 期 2019 年 1 月
海洋工程 THE OCEAN ENGINEERING
文章编号:1005-9865(2019)01-0064-11
Vol. 37 No. 1 Jan. 2019
新鹤海湾的演变特征及水沙模拟分析
孙志林,龚玉萌,许 丹,向文罡,罗居元,胡余发
( 浙江大学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收稿日期:2018-06-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230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1647209) 作者简介:孙志林(1956-) ,男,浙江慈溪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沙运动力学及海岸数值模拟研究。 E-mail: oceansun@ zju. edu. cn 通信作者:许 丹(1981-) ,女,浙江慈溪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动力水环境研究。 E-mail: darrenxu@ zju. edu. 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