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的药理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荔枝核

荔枝核

荔枝核(《本草衍义》)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树的种子。

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味甘、涩,性温。

归肝、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临床用名有荔枝核、盐荔枝核。

【本草汇言】《本草衍义》:治心痛及小肠气。

《本草纲目》: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睾丸,故其治颓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本草蒙筌》:煅存性酒调,治卒心痛疝痛。

《本草备要》:宣,散寒湿。

甘涩而温。

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

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

煅存性五钱,香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盐汤或米饮下,名蠲痛散。

单服醋汤下亦效。

其实双结,核似睾丸。

睾音皋,肾子也。

故治颓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

煅存性,酒调服,加茴香、青皮,各炒为末,酒服亦良。

《本草求真》:味甘气温,专入肝肾,散滞辟寒,双核形似睾丸,尤治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

治疝气如斗,用荔枝炒黑与茴香、青皮各炒为末,用酒送下。

痘疮不起,用壳[批]荔枝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

然要皆属性燥,用当酌症所宜,非若龙眼性主温和而资益甚多也。

出建产者良。

《得配本草》:甘、涩,温。

入足厥阴、少阴经。

散滞气,辟寒邪。

治颓疝,疗心痛。

得醋,治脾痛不止;配青皮、茴香,酒下治肾肿如斗;调香附,米饮,治血气攻痛。

和木香,治胃脘寒疼。

煅炭存性,研末服。

《本草分经》:甘、涩,温。

散滞气,辟寒湿,治胃脘痛,形肖睾丸,故亦治颓疝、卵肿。

煅用。

【现代药理研究】荔枝核干浸膏水溶液能显著降低血糖。

荔枝核所含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具有降低肝糖原的作用。

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时间:2021年3月30日学海无涯页码:第1页共6页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和台湾等地区[1]。

其味甘、涩,性温,归肝、肾经。

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胃皖痛、妇女气滞血瘀腹痛等症。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对荔枝核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各种成分的作用还未能准确阐明,可见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就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研究1.1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棕植]酸(Palmitic acid)12%?油酸(Oleic acid)27%,亚油酸(Linoleic acid)ll%,半合成环丙基脂肪酸(Semisynthetic cyclopropanoic fatty acids)42%z其中主要为二氢苹婆酸(Dinydrosterculic acid)37%> 顺式・7,8-亚甲基十六烷酸(cis-7,8-Methyleneh-exadecanolic acid)4%、顺式-5,6-亚甲基十四烷酸(cis-5,6-Methylenetetradecanoic acid) 0.4%、顺式-3,4-亚甲基十二烷酸(cis-3,4- Methylenedodecanolic acid)0.1%(2)o沈氏等⑵报道,荔枝核中含挥发性成分:3-疑基丁酮(3-acetoin)/f 二醇(2,3)(2,3-butanediol)?顺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 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草烯(humulene), 5 -毕澄茄烯(8 -cadinene), a -姜黄烯(a -curcumene),二氢口菖考烯(calamenene),喇叭茶醇(ledol),愈创木奠(guaiazulene),棕搁酸(palmatic acid)。

荔枝核提取物的制备及急性毒性实验

荔枝核提取物的制备及急性毒性实验
fri l i ae me iain 0 t ci c sf dc t .Me h d :T elc e u s xrce y w tra d ac h lrs e t ey a d te s n o to s h y h e n twa e t td b ae n lo o e p ci l n h a v a uetxct ftet oe t csw se au td o c yma i m o eg v g .Re ut: h xrcin rt y c t ii o w xr t a v lae nmieb xmu d s a a e o y h a s l T e e t t aeb s a o
mi a 7 /gcu edu erw a dteach l xrc w s1 2 /gc d rgi erw . o cu in c w s8 g ( d rgi t a ) n l oi e t t a 8 gk ( ed t a ) n l o : e k r nh h o c a u r u nh C s
t xc o i.
Ke y wor s y h e n te ta t ; c Ac t o i i d L c e u x r c s Mie; u e tx ct y
荔 枝 核 (yh eS e e e i h) 无 患 子 科 L c e ed S m nLt i c 是 植物 荔 枝 (i h hn ni S n . Lt i ie s o n 的干 燥 成 熟 种 子 , c C s )
水 提 法 荔枝 核 提 取 物 收得 率是 2 . 荔 枝 核 醇 提 物 经 口给 药 的最 大 给 药 量 是 12 /g 原 生 药 )水 提物 经 口给 药 的最 大 给 药 量 0 %; 6 8 gk ( , 是 8 gk ( 生 药 ) 结 论 : 提 法 和 水 提 法荔 枝 核 提 取物 收 得 率 均 较 好 ; 据 中药 急 性 毒 性 分 级 标 准 , 本 实 验 条 件 下 , 枝核 7 /g 原 。 醇 根 在 荔 醇 和 水 提取 物 属 无 毒性 提 取 物 。 关 键 词 荔 枝 核提 取 物 ; 鼠 ; 性 毒 性 小 急

荔枝核降血糖

荔枝核降血糖

荔枝核降血糖引言血糖水平是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尤为重要。

荔枝核作为一种中药材,据说有着降低血糖的功效,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荔枝核降血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解析。

荔枝核的成分荔枝核是荔枝果实的种子部分,其主要成分包括植物纤维、多糖、蛋白质、脂肪及一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等。

其中,多糖是荔枝核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荔枝核降血糖的研究成果动物实验研究许多动物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荔枝核对降低血糖的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给予荔枝核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并且能够改善胰岛功能。

另外,还有一项研究观察到,荔枝核多糖能够提高小鼠胰岛素分泌,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临床观察除了动物实验,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了荔枝核降血糖的效果。

有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服用荔枝核多糖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

可能的作用机制目前,荔枝核降血糖作用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

一种可能是荔枝核中的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的释放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荔枝核中的植物纤维也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减少血糖的波动。

注意事项尽管荔枝核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替代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尝试使用荔枝核或其提取物之前,应当咨询医生的意见,合理控制血糖,避免不良影响。

此外,由于荔枝核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对荔枝核过敏的人应避免接触或食用。

结论荔枝核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荔枝核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胰岛功能。

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使用荔枝核或其提取物之前,应咨询医生意见,并注意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荔枝和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

荔枝和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

荔枝和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郭洁文;潘竞锵【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年(卷),期】2006(15)8【摘要】主要综述了近年荔枝及荔枝核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目前,已从荔枝和荔枝核中分离出多糖、总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研究证明,荔枝和荔枝核及其活性成分除具有阻断亚硝胺合成及清除亚硝酸根离子、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以及抑制HBsAg,HBeAg和HBV-DNA等的生物活性外,还有抗炎、止痛、退热和抑制小鼠移植性肿瘤、对抗免疫性和急性肝损伤、降血糖、调血脂、抗氧化和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等药理作用.提出应加强对其主要活性成分、有效部位的确定;继续深入开展有效成分对代谢综合征和胰岛素抵抗-炎症作用的药理研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药物对转染乙肝病毒2.2.15细胞株病毒表达作用以及动物体内实验等研究.【总页数】4页(P585-588)【作者】郭洁文;潘竞锵【作者单位】广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广州,510130;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药理研究室,广州,510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R285【相关文献】1.荔枝核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于培良;赵立春;廖夏云;王雪;钟余特2.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概况 [J], 陈衍斌;武可泗;顾宜;陈建宗3.荔枝核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菊艳;张萃4.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张雅馨;冯茵怡;梁健钦;林忆龙;罗伟生;奉建芳5.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张雅馨;冯茵怡;梁健钦;林忆龙;罗伟生;奉建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荔枝核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荔枝核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荔枝核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黄景珠李福建黄雪莲何志钧张国来源:《右江医学》2023年第09期[专家介绍]张国,中共黨员,教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广西优秀专家。

现任广西医学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现为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广西预防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门静脉高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任职,是《中国临床新医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J Hepatology》(中文版)区域编委,《BMC cancer》等杂志审稿人。

主要从事慢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荣获广西第十六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广西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139”计划学科带头人(消化内科),荣获“科摩罗绿新月骑士勋章”,全区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健康卫士、广西卫生应急工作贡献突出个人、全区卫生计生系统记个人二等功。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3项(排名第一)、二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1项(排名第一);参编肝病专著2部。

【摘要】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

荔枝核(lychee seed)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是我国历版药典收载的中药,其因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肝纤维化、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荔枝核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在抗肝癌作用方面尤为突出,有望成为对抗肝癌的辅助用药之一。

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荔枝核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促凋亡、抗增殖和抗转移过程介导,在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中均表现出抗肿瘤活性。

该文在荔枝核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荔枝核的抗肝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荔枝核的功效与作用

荔枝核的功效与作用

荔枝核的功效与作用荔枝是一种世界上广泛种植和食用的水果。

它的外皮呈鲜艳的红色或黄色,内部果肉鲜美多汁。

文献记载显示,荔枝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中国南方。

荔枝核是指荔枝果实的种子,虽然它通常被人们丢弃,但它却具有许多功效和作用。

荔枝核具有抗氧化作用,其中包含丰富的抗氧化剂,如多酚、黄酮类和维生素C。

这些物质有助于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

根据研究,荔枝核的抗氧化能力比果肉更强,对于预防氧化损伤和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荔枝核也具有降血糖作用。

研究表明,荔枝核中含有一种叫做荔枝皮苷的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

这对于控制血糖水平和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此外,荔枝核还含有一种叫做荔枝叶酸的物质,它被认为能够抑制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合成。

此外,荔枝核还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研究发现,荔枝核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胆固醇水平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这些效应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荔枝核中的维生素C也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它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降低血管损伤的风险。

此外,荔枝核还具有抗菌作用。

荔枝核中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以对抗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感染。

这些抗菌物质对于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荔枝核还被用于美容和护肤。

荔枝核中的多酚化合物具有抗衰老、抗炎和保湿的作用。

它们可以减少皮肤中的氧化应激,延缓皮肤老化的过程。

此外,荔枝核中的维生素C和荔枝叶酸也有助于皮肤的保健和修复。

一些荔枝核提取物还被用于护发产品,可以改善头发的质地和光泽。

需要注意的是,荔枝核具有一定毒性,不应过量食用。

它含有一种叫做荔枝酰二萜的化合物,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因此,在食用荔枝核时应适量为宜。

此外,由于荔枝核的纤维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消化不适,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脆弱或肠道疾病患者来说。

综上所述,荔枝核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心血管保健、抗菌、美容护肤等功效和作用。

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荔枝核的化学成分及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44.
[2]沈文耀,顾彩芳,杨薇,等 . 荔枝核对大鼠四氧嘧啶糖尿病 的影响[J]. 浙江药学,1986,3(4):8-9.
[3]郑琳颖,韩超,潘竞锵 . 荔枝核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概 况[J]. 中医药报,1998,26(5):51-53.
在荔枝核总黄酮含量测定方面,常用的方法有 硝 酸 铝 - 亚 硝 酸 钠 比 色 法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法 和 正 丁 醇-盐酸铁盐催化比色法[11]。蒋琼凤等[12]以微波超声波协同萃取法连续提取荔枝核中的总黄酮,经 测定含量达 8.20%。陆志科等[13]对荔枝核的活性成 分进行分析,发现妃子笑、灵山香荔和三月红三个品 种荔枝核总黄酮含量在 5.78%~6.80% 之间。 1.2 甾体类 甾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天 然化学成分,包括植物甾醇、胆汁酸、甾体皂苷、甾体 生 物 碱 等 。 屠 鹏 飞 等[10]采 用 柱 色 谱 法 和 薄 层 色 谱 法可从 70% 乙醇荔枝核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 β-谷 甾 醇 、豆 甾 醇 、(24R)- 5α - 豆 甾 烷 - 3,6 - 二 酮 、豆 甾
荔 枝 核 为 无 患 子 科 植 物 荔 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 种 子 ,别 名 荔 仁 、荔 核 、大 荔 核 。 荔 枝 核 是 一 种 常 见 中 药 材 ,收 载 于《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 典》 2015 年版,其性温,味微甘、苦、涩,无毒,归肝、肾经, 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1],可用于寒病腹痛、睾 丸肿痛、胃脘痛、妇女气滞血瘀腹痛等症[2-4]。近年 来,诸多研究机构对荔枝核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 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就荔枝核化 学成分和治疗肝病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核的药理实验研究
中国新药杂志 2000年第1期第9卷综述作者:潘竞锵郭洁文韩超刘惠纯摘要:综述了荔枝核的药理实验研究,其药效学作用有:降血糖、调血脂、抗氧化、抑制乙肝病毒和护肝等。

据此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加强系统性研究,逐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核是无患子科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其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肾经,具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

主治寒疝腹痛、睾丸肿痛[1],近年临床
上常用之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每获良效[2~4]。

作者就其治疗糖尿病(DM)及其对血脂作用的药理学研究作一概述,另外还根据抗氧化、抑制乙肝病毒和护肝等实验结果,提出用荔枝核防治肝损伤和乙型肝炎的可行性。

1、降血糖作用
据报道[2]在正常饥饿小鼠皮下注射从荔枝核提取的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能明显降低其血糖和肝糖原含量;Minakata也证实该药有相似的降糖作用[1]。

沈文耀等[5]的结果表明,ig荔枝核干浸膏?1.3~2.6mg/kg,qd,用20d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ALX)-糖尿病(DM)大鼠血糖,用30d降糖作用进一步加强。

Liu[6]在ALX-DM小鼠模型证明,由荔枝核皂苷、苦瓜皂苷和齐墩果酸组成的混合物能降低病鼠血糖;该混合物在体外也能增强胰岛素与正常大鼠脂肪细胞胰岛素受体的结合。

已有研究表明,苦瓜皂苷和齐墩果酸能降低DM动物的血糖水平[7~9],其中荔枝核皂苷能否起协同作用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尚待证明。

吴清和等[10]在ALX-DM 大鼠模型上比较了荔枝核水提物、洋葱汁、洋葱醇提物(30g/kg)和格列本脲(5mg/kg)的降糖作用,ig,qd,用2周,病鼠血糖浓度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停药1周后,各中药组大鼠血糖含量仍基本维持于原来的低水平,而格列本脲组大鼠血糖则反跳至接近模型组。

由此提示,以上3药降糖和维持血糖的作用机制与格列本脲不同。

另外,各药均能遏止病鼠的体重减轻,但荔枝核水提取物和格列本脲对病鼠的饮水量和尿量却未见明显影响。

潘竞锵等?[11]研究发现,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能拮抗肾上腺素、葡萄糖和ALX所致的高血糖,降低DM-高脂小鼠血糖,但不降低正常大鼠和高血脂小鼠的血糖;因此认为,荔枝核是以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产生降糖效应。

邝丽霞等[12]的实验结果表明,ig荔枝核水提物5g/kg,qd,用10d,既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又能降低ALX-DM小鼠的血糖,其降糖效应分别与格列本脲50mg/kg和苯乙双胍100mg/kg几乎等效。

该结论与我们的实验稍有差异,在我们的实验中,所用的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的剂量较大,但无论是在血糖“正常”的动物,还是DM动物,其血糖下降幅度均较以上报道小。

笔者认为,原因是与药材的来源、质量和动物对药物的反应性有关。

单用荔枝核(30~60g生药/d)或加用D860、格列本脲等磺脲类降糖药治疗NIDDM患者,能降低患者血糖,但不影响其血浆胰岛素水平。

提示其降糖机制不是增强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而是提高了机体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2,3]。

2、调血脂和抗氧化作用
宁永祥等[13]用荔枝仁油(含50.3%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分别占29.10%和?19.08%),30.85%奇数碳n-9环丙烷基长链脂肪酸和18.85%直链饱和脂肪酸(SFA))3 ml/k g与高脂饲料混饲,能预防大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升高,防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HDL-C/TC比值的下降;在高脂血症模型,用该油6ml/kg与高脂饲料混饲,则可降低病鼠的高TC和LDL-C含量,并提高其低下的HDL-C 含量和HDL-C/TC比值;认为其调脂机制是与荔枝仁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而SF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较低有关。

PUFA在体内易发生脂质过氧化,亚油酸在降低TC的
同时HDL-C也下降。

Naito等[14]指出富含亚油酸酯的食物提高了血浆LDL中亚油酸组分的含量,也就增加了氧化作用的可能性;相反,富含油酸和低亚油酸酯的食物,则利于形成较强抗氧化作用的LDL颗粒。

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饮食中脂肪摄入标准:脂肪供能在总热能中应<30%,其中SFA<10%,PUFA<10%,MUFA<10%~15%。

该标准适用于血脂和体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15]。

潘竞锵等[11]在ALX致高血糖、DM和高脂动物模型上,证实了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能降低动物血清甘油三酯(TG)及TC,提高HDL-C含量和HDL-C/TC比值,说明其能改善内、外源性脂质代谢紊乱;还能对抗ALX所致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抗氧化酶SOD 活性,加速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DA)清除;此作用可减弱自由基损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产生协同降糖、调脂效应;对正常动物的血脂及SOD活性、MDA含量未见明显影响,则可能与机体的自身平衡调节作用以及药物剂量等有关。

3、对HBsAg和HBV-DNA的抑制作用
郑民实等[16,17]先后在体外用反向间接血凝法(RPHI)和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研究发现,荔枝核水提取物是HBsAg的高效抑制剂。

李文[18]进一步应用HBV-DNA斑点杂交法,证明荔枝核水提取物(100mg/ml)能完全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故也是乙肝病毒复制的高效抑制剂。

4、护肝作用
Liu[6]研究表明,ip荔枝核皂苷混合物能增强CCl4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蛋白质和RNA 的合成。

5、毒性
沈文耀等[5]用小鼠ig荔枝核干浸膏20g/kg,qd,用3d,未见动物死亡。

临床上,N iDDM 患者用该干浸膏的量为3.6g/d或5.4g/d[4],按体表面积换算剂量为133g/m2和200g/m2,而20g/kg的小鼠剂量按体表面积换算得60g/m2,可见人的治疗量是小鼠毒性剂量的2.2和3.3倍,故该小鼠的毒性剂量并不能反映在人体用药的安全性;但该小鼠的毒性剂量相当于大鼠药效学实验7000余倍日用等效剂量,20g/kg用3d相当于700倍总剂量。

Liu[6]所用的荔枝核皂苷混合物,其小鼠ip后LD50=?1469mg/kg,该剂量相当于降糖药效用量的近15倍。

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分别ig荔枝核水和醇提取物150g/kg,qd,用7d,小鼠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可见小鼠的单次最大耐受量>150g/kg,7d累计剂量>?1.05 kg/kg。

在DM-高脂模型小鼠,分别ig上述提取物90?g/kg,则明显加速了动物死亡,5d死亡率均为?22.2%,而苯乙双胍0.14g/kg的死亡率为38.9%;结果提示,正常和糖尿病状态动物对药物的耐受量不同。

在糖尿病状态,产生毒性的机制可能与双胍类降糖药相似,即由无氧酵解过程中产生的乳酸积蓄,并引起了动物的死亡。

建议在重症糖尿病和伴急性并发症患者,不宜采用大剂量的荔枝核治疗[11]。

6、讨论
综上所述,现已证明荔枝核具有降血糖、调血脂、抗氧化、抑制乙肝病毒和护肝等药理作用。

作者认为应对荔枝核的作用进行系统性研究。

现已证明了荔枝核能降低类似1型DM动物血糖;临床上也利用其降血糖作用用于治疗2型DM,但未提出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

按DM新的分型方法,2型DM是IR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以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并伴IR[19]。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胰岛素增敏剂和具有胰岛素增敏剂活性的甲福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和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均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却能改善2型DM患者的IR,并使其血糖、血脂下降[20~22]。

治疗2型DM患者,改善其 iR,对控制患者血糖显得尤为重要。

荔枝核治疗2型DM作用机制是否部分与其胰岛素增敏作用有关,尚待阐明。

多种检测方法在体外证明荔枝核是乙肝病毒的高效抑制剂,对此,宜介入“血清药理学”和转染乙肝病毒的2.2.15细胞株培养方法,以此论证经体内过程后药物的作用[23~25]。


于其护肝、抗氧化和调血脂作用,可用其防治某些肝损伤和脂肪肝,另外还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

荔枝核的某些成分是与其上述药理作用有关[1,2,6,13],探讨这些成分与相应药理、毒理学的作用,也是开发新药的途径。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