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进针法
针灸手法操作题库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⑷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棉棒、污物碗。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为一次性使用器具,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消毒,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刮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 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或用食、中指抵住 针尾,以拇指指甲刮动针柄。
摇法
▪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 以行经气。
飞法
▪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 用拇食两指执针柄细 细捻搓数次,然后张 开两指,一捻一放,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 展翅。
震颤法
▪ 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 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发生轻轻震颤, 可以催气、增强针感。
出针法
▪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 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是以左手拇、 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 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 出针。
▪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 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 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 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 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 猛,选择适当体位,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能随意变动体位,主要保护
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 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 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 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 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 ▪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 人体大部分腧穴。
针刺的角度
▪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 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

⑦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芒针疗法 一般采用26号、28号,5寸、7寸、1尺长的长针,以夹持进针法进针,两手配合,将针缓缓刺入。头面、胸背部用横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针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针感为度,不可盲目过深,应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人胖瘦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反应,消除恐惧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针刺意外,老人、小儿、体弱、孕妇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针刺深、刺激量大等特点,临床可用于中风偏瘫、癫狂、痹证等。
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症,均可用毫针疗法治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①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②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毫针进针法实验报告

毫针进针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进行毫针进针法实验,学习掌握毫针进针技巧和方法,探究毫针进针对身体的治疗效果。
实验原理毫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手法,它采用微细的针头进行针刺,进针速度慢,旋转频率较高。
毫针进针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畅通,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实验器材- 毫针- 消毒液- 消毒棉球- 小针管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毫针、消毒液、消毒棉球等器材准备齐全,确保器材的清洁和消毒。
2. 实验前的注意事项:保持实验环境的安静和整洁,确保实验对象的舒适感。
3. 挑选针灸穴位:根据实验对象的病情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
4. 消毒处理:将消毒液倒入小针管中,将毫针浸泡在消毒液中,等待片刻进行消毒处理。
5. 进行针灸治疗:取出消毒后的毫针,用消毒棉球擦拭穴位,然后缓慢插入皮肤表面,进入穴位后稍作调整,保持穴位的稳定。
6. 调节针刺手法:毫针进针时要轻柔、平稳,进针速度缓慢,旋转频率适宜,以确保穴位的舒适感和效果。
7. 针刺时间控制:根据病情和个体耐受性,控制针刺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8. 实验结束:拔除针灸针,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穴位,使其出血,并将残留的消毒液清理干净。
实验结束后,给予实验对象充分的休息。
实验结果经过毫针进针治疗后,实验对象报告出现一定程度的穴位感觉,如酸胀、微痛等。
实验对象表示在针刺过程中感觉到一种舒适和放松,疲劳感有所缓解。
实验讨论毫针进针法作为一种特殊的针灸手法,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我愈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实验中,大部分实验对象表示在针刺过程中感觉到舒适和放松,这可能与针刺对穴位的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有关。
然而,实验中的实验对象数量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实验样本,加强研究,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结论毫针进针法是一种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在实验中,实验对象对毫针进针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能够缓解疲劳和提高身体的舒适感。
针灸的操作规程

针灸的操作规程一、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挟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挟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注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3.管针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
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
行针时,左手食中两指
可夹持针身,以免弯曲,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
对于皮肤松弛
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
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法:即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
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四)以进针器具分法
1.针管针进针法用金属、塑料、有机玻璃等制成长短不一的
细管,代替押手。
选用长短合适的平柄针或管柄针置于针管内,
针的尾端露于管的上口,针管下口置于穴位上,用手指拍打入或
弹压针尾将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然后将套管抽出。
2.进针器进针法用特制的圆珠笔式或玩具手枪式进针器,将
长短合适的平柄或管柄毫针,装入进针器内,下口置于腧穴皮肤
上,用手指拉扣弹簧,使针尖迅速弹入皮下,然后将进针器抽出。
以上各种进计法,在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
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
感为目的,灵活选用相应的进针法。
毫针进针法
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
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
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
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
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使用进
针器具分等。
现代常用的进针法举例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1.速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速刺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缓刺法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二)以刺入术式分法
1.插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
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
2.捻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将
针尖刺人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
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人,刺入皮下时五指放开作飞鸟
状的手法。
4.弹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并以中指
弹动针柄时瞬即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三)以刺押手势分法
1.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
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
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
即以左手拇指或
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的手法。
(2)夹持法: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
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