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经验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经验
特定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经验

百会穴

百会穴 文章目录*一、百会穴的概述*二、百会穴的取穴方法*三、百会穴的解剖位置*四、百会穴的疗法*五、百会穴的配伍*六、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 百会穴的概述 1、定义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别名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3、出处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

4、主治疾病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等; 治疗眩晕、血管性头痛、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 5、穴位解析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巅上。属督脉。百会是督脉、足太 阳膀胱经的交会穴。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百会穴的取穴方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 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可 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

八脉交会穴总讲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田从豁老中医百会穴临床应用经验总结_张维(精)

· DOI?10. 13192/j.issn.1000-1719.2014.12.017 田从豁老中医百会穴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张维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 , 北京 100053 摘 要 :田从豁老中医为国家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 , 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六十余年 , 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 对于百会穴的应用尤有心得。文章介绍了田老针刺、艾灸百会穴治疗脑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具体方法 , 包括取穴、针刺 方向、补泻手法等 , 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田从豁 ; 名老中医 ; 百会穴 ; 针刺 ; 艾灸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0-1719(2014 12-2554-02收稿日期 :2014-06-20 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 2014新增项目 (CM20141007 作者简介 :张维 (1971- , 男 , 北京人 , 副主任医师 , 博士后 , 研究方向 : 针灸临床与循证医学。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 , 位于督脉之上 , 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位于头部的交会穴 , 为百脉之所会 , 具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 , 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田从豁老中医为国家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 , 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六十余年 , 其选穴及手法独具一格 , 培养了大批针灸 专业人才 [1-3] 。田老临证时百会穴的取用非常频繁 , 针刺方法亦高度个体化 , 经过临床病例总结并与田老 沟通访谈 , 我们将田老应用百会穴治疗不同系统疾患的经验加以总结 , 希望对针灸医师应用此穴有所帮助。 1取穴方法 田老认为 , 针灸经穴在《甲乙经》中称“ 孔穴” , 为 气血深聚于体表之处 , 故经穴所在部位多数会有凹陷、孔洞、缝隙等标志 , 如泉水流出地表 , 必定会在岩石裂隙之处。百会穴为人身之大穴 , 气血充盛 , 其定位应该辅以相应的体表标志。经过长期的观察 , 田老认为百会穴定位应在头部前后正中线上 , 与两耳尖连线交点附近 , 以拇指揣穴 , 当凹陷处是穴。跟师当中观察田老针刺百会穴数百人次 , 均以该法取穴。该种取穴方法的优点在于使得百会穴的定位更加客观 , 得气快捷。《难经 ·七十八难》云:“ 知为针者信其左 ,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田老取穴进针均强调双手配合 , 以达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 2 理论基础 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 , 位于头顶 , 而头部为髓海所居。《灵枢 ·海论》 云:“ 脑为髓之海…… 髓海有余 , 则轻劲有力 , 自过其度 , 髓海不足 , 则脑转耳鸣 , 腰酸眩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行业文书)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

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

奇经八脉交会穴

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讲了八个穴,每个穴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这八大穴古人是有严格的开穴时间的,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的穴位就不能使用,这样在临床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书中所讲的灵龟八法,采用了丹道医家的经验,随时随地可以应用,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这样,灵龟八法就成了简便易行的养命八招。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征.

特定穴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

特定穴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 在考试中,针灸学部分的十二经脉起止穴及特定穴常是重要的考点,可以说在每年的考试中都是必考的。下面就把特定穴的相关记忆歌诀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分享给 大家,希望通过去记忆这些歌诀能帮助大家很好的在考试中去回答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十二经脉起止穴记忆技巧:(每条经脉后边对应的标紫色的句子就是其记忆的歌诀)。 (手太阴肺经) ---肺起中府止少商(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商阳至迎香(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足阳明胃经) --- 胃起承泣终厉兑(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历兑。 (足太阴脾经) --- 脾起隐白大包乡(21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手少阴心经) ---心起极泉少冲行(9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少泽至听宫(19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睛明至阴止(67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 (足少阴肾经) ---肾起涌泉兪府停(27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天池至中冲(9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关冲丝竹空(23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 --- 胆瞳子髎足窍阴(44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 --- 肝起大敦止期门(14穴)起于大墩,止于期门。 特定穴穴歌: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百会穴临床应用研究概要

百会穴临床应用研究概要 百会穴是临床常用腧穴,位于前发际直上5寸。穴居巅顶之上,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会穴属督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督脉交会所在,故又称三阳五会。百会穴统督诸阳、为阳脉之海,与任脉相通,阴阳贯通,故又能治诸阴经之疾。近年来出现大量对百会穴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的报道,现作一论述,以促进临床工作者对百会穴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标签:百会穴;临床;针灸 1临床应用研究 1.1头痛鲁翔鹏[1]研究针灸治疗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取百会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88例头痛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头痛患者,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1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较,观察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为43.2%、25%、20.5%、11.4%以及88.6%,对照组分别为44%、32%、18%、6%以及94%。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为对照组26%,观察组17%,从数据上看,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良好,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于观察组,但从远期目标来看,观察组的疗效较为满意,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失眠祝春燕[2]在梅花针叩刺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研究中,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梅花针叩刺配合艾炷直接灸百会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中医辨证给药治疗,4 w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6例,总有效率94.4%,痊愈率44.4%;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3.3%,痊愈率30%。梅花针叩刺结合艾炷直接灸百会穴治疗顽固性失眠症临床疗效显著。杨丽霞[3]悬灸百会穴治疗失眠症40例,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口服安眠药的对照组。李滋平[4]选百会、神庭穴为主针刺治疗失眠110例,总有效率91.81%。 1.3中风后遗症余蓝[5]在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研究中,将70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 例采用头针(百会等穴)联合体针、舌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7 例采用体针、舌针治疗,观察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半身不遂、头痛、头晕目眩、面色晄白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确切疗效。潘永清[6]取人中、印堂、百会等八脉穴治疗中风后抑郁。梅氏等[7]取偏瘫对侧的头部百会等穴位配合局部穴位治疗中风恢复期56例,總有效率为98.12%。舌针多用于治疗中风后言语不利。夏晨[8]等针刺舌体金津、玉液及督脉百合、水沟、哑门治疗中风失语症34例。结果:针刺后汉语失语症检查法中口语表达、听理解的积分值均显著增高(P<0.01);P200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针刺总有效率为5310%。提示:针刺可改善中风失语症的言语障碍,并能加快恢复脑功能。

八脉交会穴妙用

内关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许多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尤其是女性朋友。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黄帝内经》里说,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

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我给她开了一个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秘诀,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 内关穴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合谷穴

合谷穴百科名片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目录简介定位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主治症状临床应用举例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按合谷穴能护齿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合谷穴治黑眼圈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312经络锻炼法简介 合谷穴 合谷经穴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定位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合谷穴 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解剖位置】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简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八脉交会穴理论源流及临床辨证应用 范光熙 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俞穴,分别是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後溪、申脉、列缺、照海。该八穴是沟通人体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枢纽,在其交会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掌握了八脉交会穴,就抓住了十四经穴之纲要,就能在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执简驭繁的作用。古人云“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即显其重要性。本文拟将八脉交会穴的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加以整理研究,探讨其辨证取穴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一·源流简溯 八脉交会穴一名,首见于明代针灸医家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一书。然而将该八穴作为几组固定的配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金元时期即已出现。当时称之为“交经八穴”。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中云:“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也,近代往往用之弥验。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从该序中可以看出,交经八穴的配合应用,自窦汉卿以前即已流行并已有专著。窦氏从宋子华等人处得到该书,又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起危笃患”,随手而应的疗效。然此书早已亡佚,仅凭窦氏所著的《针经指南》将其方法保存下来,故有人将该八穴称为“窦氏八穴”。 自窦汉卿以後,历代医家对交经八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均有所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的《针方六集》,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以及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子午流注针法》等。如《针灸大全》一书,除确定了八脉交会穴的名称外,还阐明了奇经八脉与八穴的联系及八穴间的交通会合关系,并记载了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将八穴与八卦相配,扩大了八穴的主治证候。又如《针方六集》一书,对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源流等均作了解释,并对八穴的治疗范围及配合方法等,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创见性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此外,还强调了上下二穴的相互配合问题,对后人颇有影响。 二·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及理论基础 (一)治疗范围: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13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共能治234症。此外,以每穴所治的病症来看,至少涉及八条正经之主病,多达十一经。从现代的临床实践,八穴的应用亦非常广泛。以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一书为例:在该书记载的临床各科100种疾病的治疗中,用八穴的达 76种,范围涉及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急救等方面。而实际在临床治疗中用该八穴的还远远不只这些病种,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明代医家吴昆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概乎十二经,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颇为精当。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讲义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穴的数量:清代《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二、经外奇穴 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奇穴的分布: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如胆囊阑尾) 有的奇穴是多穴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有些名为奇穴,但实即经穴,如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经穴数目是 A.361 B.362 C.360 D.365 E.3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注:清《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运动服品牌),2006年把本为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归到 督脉,这样十四经穴位总数为362。 有关奇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经验效穴 B.分布都不在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 C.对特定病证有特殊疗效 D. 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E.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阑尾穴在足三里下二寸,胆囊穴在阳陵泉下二寸,都分布在其经络上。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百会穴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1.生理特点 穴居颠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2.证治范围 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3.现代研究 针刺百会透曲鬓、前神聪、悬厘等穴,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刺激百会、前顶、四神聪等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 劳宫穴 【定位】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解剖】 在第2、3掌骨之间,下有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第1掌间骨间肌和第2骨间背侧肌;布有手掌侧静脉网、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的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支。 【主治】 ①心痛,心悸。

正经穴位记忆及八脉交会穴

十二正经穴位记忆及八脉交会穴手太阴肺经:尺泽 屈肘筋外边, 列缺交叉食指尽, 太渊寸口动脉寻, 少商拇指甲角内,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食指绕侧部, 合谷虎口上边在, 肘下二寸手三里, 曲池曲骨纹头尽, 迎香穴在鼻翼外, 足阳明胃经:地仓平口四分旁, 颊车咬肌下颌角, 天枢脐开旁两寸, 三里犊鼻下三寸, 丰隆外踝尖八寸,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趾甲内旁, 太白跖骨小头缘, 公孙大跖前下方, 内踝上三三阴交, 脾为湿困伴黄疸, 屈膝内上取血海, 手少阴心经:通里腕纹上一寸, 神门横腕尺侧端, 泻肺清热利喉咽。后溪会穴通督脉,耳聋目赤项背舒。 偏正头疼喘咳安。尺骨茎突陷养老,肩背肘痛目能明。 理气疗咳散风寒。听宫耳屏下颌骨,近治耳病利齿龈。 肺热昏迷及癫痫。足太阳膀胱经:《此经功效最简单,我 少泽甲角旁一分,明目泄热小肠火。 齿痛咽热急昏迷。风门肺俞厥俞心俞督俞... 旁开寸半,既 解表通络面口功。为取穴点》 齿颊痛泻与近治。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取攒竹。 近治痫狂双调节。天柱顶後发髻中,头项肩背腰痹同。 口眼歪斜鼻塞通。大风肺厥心督膈,肝胆脾胃焦肾气。 大肠关兀小肠盲,中膂白环醪会阴。 齿痛颊肿舒面瘫。委中腘纹正中点,承山腓肠肌腹端。 牙关不利口眼斜。昆仑外踝跟腱间,申脉外踝下凹陷。 疼吐胀闭及痢疾。至阴小趾甲一分,能转胎位疗滞产。 理气调胃噎膈通。足少阴肾经: 咳嗽痰饮肺家伤。足掌心中是涌泉,热厥惊风狂癫痫。 太溪踝後跟骨上,益肾固精充髓海。 善疗诸血治癫狂。照海踝下四寸安,能调经带治失眠。 健脾醒脾除湿痰。手厥阴心包经: 唯除逆气理胃肠。曲泽屈肘陷中央,清胃散胸定惊悸。 阴虚诸症月经调。内关去腕止二寸,心胃疾患双调节。 内侧髁下阴陵泉。手少阳三焦经: 血虚血热闭崩痊。中渚液下去一寸,头目耳喉伸肩手。 外关腕後方二寸,五官热疾肢痿痹。 心悸怔忡语出难。 支沟腕纹上三寸,耳鸣耳聋肝肾调。 镇心养心神志安。肩髃穴后寸肩醪,肩臂疼痛痿痹消。 们只须记穴位的部位,比如:大风肺厥心督膈…… 沿脊柱椎体往下数,大杼(骨会穴)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原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的临床应用 黄玉建 (南宁市中医院,广西南宁 530012) 关键词:原穴;诊断;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5)0120036202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名“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1]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故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因此,据原穴的反应变化,不但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而且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也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原穴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111 定性及定位 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12 判断病人的性格 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进而影响人格。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通天》[1]都论述这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2 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 211 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如:肺脏有疾,取太渊针刺;肝脏病变,取太冲治之,每获良效。 212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与络 穴,它们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是由络脉别生部位,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临床上,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有4种方法:第一,本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第二,本经的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配;第三,嫩经的原穴与同名经络穴相配;第四,取本经的原穴与对应两经相配。如:肺经有病,按第一种方法,取太渊与列缺相配;按第二种方法,取太渊与偏历相配;按第三种方法,取太渊与公孙相配;按第四种方法,取太渊与飞扬相配。临床上如能灵活运用,效若桴鼓。 213 按时辰取原穴 根据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规律来选穴位施治,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按时辰取原穴有3种方法:第一,按一日中各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辰取其原穴,治疗本脏腑经脉病症。如:上午卯(5—7)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此时取合谷穴治之,余仿此。第二,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即在原穴开穴时间,配以相表里的络穴,效果也很好。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的丘墟,配以表里经肝经之络穴蠡沟,丙日已丑时,取肝经的太冲,配以表里经络穴光明,余仿此。第三,子午相化开穴法。它是根据子午相冲化合六气的规律,对人体脏器纳支配合相生关系,开其相冲而相生的经络穴位,即子午相冲胆生心,丑未相冲肝生小肠,寅申相冲肺生膀胱,卯酉相冲大肠生肾,辰戌相冲心包生胃,巳亥相冲三焦生脾,如:子时用胆经的丘墟穴,可同时针刺心经的神门。 3 原穴在预后转归的运用 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呢?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有许多理化检查结果来帮助判断。但是,临床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来判断,而这种方法在传统中医是常用的,即对原穴的诊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论述:其一,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它能诊察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推断脏腑功能的强弱,故《难经?六十六难》[2]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其二,原穴的部位,大都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原穴多有动脉,通过对原穴的脉诊,不但能指导诊断、治疗,而且也能为疾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1]说“凡将用针者,必先诊脉”。如: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若太 ? 6 3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05,Vol181No11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八脉交会穴的应用规律 (二)八脉交会 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交指交通;会指会合。它具 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错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相通为八脉。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 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冲脉,胆经临泣通于带脉,肾经照海通于阴跷,膀胱经申脉通于阳跷,心包经内关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 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心、胃、胸;后溪与申脉相通,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临泣与外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 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如内关配公孙治胸、心、胃部之疾……。 《标幽赋》:“阴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公孙配内关 (1)公孙 ①冲脉病候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冲脉……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素问?痿论》:“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难经?二十九难》:“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脉经?平奇经八脉病》:“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 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脉来中央坚实,经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逆气,指升降之失常,气应上升而反下行,气应下降而反上升,则喘逆。气机升降 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种心疼、脐腹疼痛等病。 ②公孙主治肝气横逆与肝气下迫

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针灸的方法,根据临床具体病征施治的一种方法。 下面我介绍针灸治疗几种常见病的方法 一.针灸治疗牙痛: (一)概念: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症状之一。见于西医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牙周脓肿和牙本质过敏等。 (二)取穴:上牙痛:下关、合谷、内庭、牙痛穴 下牙痛:颊车、合谷、三间、牙痛穴 (三)定位:下关: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弓,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 点处 内庭:足背第2、3趾间的缝纹端 颊车:在下颌角前上弓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 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处。 三间: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牙痛穴:(奇穴)掌面第3、4掌骨距掌横纹1寸处(四)操作:下关穴可深刺1.5-2.0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合谷穴直刺0.5-1.0寸,内庭穴直刺0.5-1.0寸,颊 车穴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三间穴直刺0.3-0.5寸,

牙痛穴直刺0.5寸,强刺做捻转泻法,出现针感后,留针2.-30 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捻转行针1次,每次3分钟左右,每天1-2次 二、针灸治疗落枕 (一)概念: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经过多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是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二)原因:(1)肌肉扭伤,如夜间睡姿不正确,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发生静力性损伤,是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 (2)感受风寒:如盛夏贪凉,睡眠时颈背部受封着凉,使颈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临床诊断容易 (三)治疗 1.急性期(当天)不要按摩,针刺方法为宜。 取穴:昆仑、后溪、风池、阿是穴 定位:昆仑:处踝后方与跟腱之间 后溪:轻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内缘,掌横纹尖处 风池: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凹陷处 (四)操作方法:先针刺远端穴,昆仑、后溪直刺0.5-1.0寸持续

【精品】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五输穴 (一)概述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5穴,共60穴。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但尚未指出具体的穴名和位置。《灵枢·本输》指出了除心经以外的11条经脉五输穴的位置.《难经·六十二难》、《难经·六十九难》进一步详细说明了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指出了五输穴的主治病症,记载了补母泻子、刺井泻荥等针法。至《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心经的五输穴才至完备。以后历代医家对五输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均有发展,近世对五输穴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五输穴的作用方面。 (二)内容及分布规律 五输穴的内容主要见于《灵枢·本输》篇,记载了手太阴肺经等11条经脉的五输穴,

如肺经五输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人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对于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则未予记述,而代之以心包经的五输穴.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统计五输穴为:“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共得61穴(包括阳经的6个原穴).至《针灸甲乙经》分别以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填补了手少阴心经五输穴的空白. 一般认为,五输穴的分布和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灵枢·根结》篇指出“四肢为阴阳之本",十二经脉原气皆以四肢末端为本为根,向上结聚于头、胸、腹部为标为结。古人根据十二经脉这种标本、根结关系,把经脉原气的运行情况比喻为流水之象,用水流的大小、动向说明经气的运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之不同,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因此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所出为井":指水之初流,形容经脉之气血开始流注时的状态,脉气初发浅而小,为经脉原气所出的根本。“所溜为荥”:指水出于井泉之后,形成微流之状,形容经脉之气血流注开始,脉气稍大。“所注为腧(输)”;指小水流逐渐成为较大的水流,形如灌入之状,又似转输、运送,形容经脉之气流注渐盛的状态,脉气较大。“所行为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