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文档
29.川贝母

川贝母药物基原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康定贝母等的鳞茎。
处方用名原植物1.暗紫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cm。
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8mm。
茎直立,单一,无毛。
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
花单生于茎顶,深黄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轮,长2.5-2.7cm,内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1cm,外3片近长圆形,宽约6mm;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长0.5-1mm。
蒴果长圆形,长1-1.5cm,宽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宽约1mm。
花期6月,果期8月。
2.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
鳞茎卵圆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cm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轮生;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花单生茎顶,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有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狭长,宽2-4mm;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近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宽可达1.8cm;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多少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mm。
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3.棱砂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7-35cm。
鳞茎长卵圆形,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2cm。
叶互生,3-5枚(包括叶状苞片)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叶片狭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
单花顶生,宽钟状,略俯垂,浅黄色,具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被片长3.2-4.5cm,宽 1.2-1.5cm,内三片比外三片稍长而宽;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约1mm。
川贝母的栽培技术

03
价格走势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及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川贝母的市场价格
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
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变化趋势
种植面积
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人工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受制于种植条件和技 术的限制,其种植面积增长较为缓慢。
产量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川贝母的产量逐渐增加,但受气候和病 虫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其产量存在一定的波动。
选用抗病品种
01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农业防治
02
通过合理轮作、深耕细作、清除杂草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
减少病虫害发生。
生物防治
03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量。
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建议
建立生态种植模式
将川贝母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生态种植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工方法与技术要求
干燥
将采收的川贝母去掉须根和外皮,清洗干净后放在烤盘上,送入烤房进行干燥。干燥温度 控制在80℃左右,干燥时间为2-3小时,直到贝母完全干燥。
筛选与分级
干燥后的川贝母按照大小、重量进行筛选和分级。一般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分别用 于不同的药用配方。
包装与贮存
将筛选和分级后的川贝母用真空包装机或充氮包装机进行包装,然后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贮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晒、防虫。
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
技术研发
川贝母的栽培技术不断发展,涉及到选种、选地、田间管理 等多个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以 提高产量和品质。
产业升级
川贝母产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 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包括种子种苗、种植、加工、销售等 环节,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川贝母幻灯片-PPT精选文档

川贝母-松贝(药典品)
•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高0.3cm-0.8cm,直径0.30.9cmg,表面类白色。外 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 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 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 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 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 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 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 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 面白色,富粉性。气微, 味微苦。
浙贝母-大贝(药典品)
•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浙 贝母fnitllanaThubergiimiq, 除去心芽的干燥鳞茎。 • 本品略呈新月形,高 1-2 cm, 直径 2-3.5cm。 • 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 色,内表面白色或谈 棕色,有白色粉末, 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白色至黄白色, 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川贝母-甘肃贝母(药典品)
•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甘 肃贝母 frilillariapuze呈内圆锥形,心 脏形,高0.25-0.5cm, 直径0.2-0.4cm.外层鳞 叶两片,大小悬殊, 紧密抱合,无裂隙, 味微甜,
川贝母-棱砂贝母(药典品)
• 药材为百合科植物棱 砂贝fririllalia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 本品呈长锥形,高0.72.5 cm,直径0.5-2.5cm, 表面白色或棕黄色 (白色棱砂贝母和黄 色棱砂贝母)。外层 鳞叶2瓣,大小相近, 顶部开裂而略尖,基 部稍尖或较钝。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varwabuensis(s y tang ets c yue)z d liu s wangets c chen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贝母鉴别歌
川贝、平贝、伊贝、湖北贝、浙贝、东贝: 贝母大类分川浙,清热化痰功显赫,浙贝家种在宁波 , 川贝品种跨西北,大贝单瓣如元宝, 珠贝完整个椭圆, 还有东贝产东阳,形似板贝扁圆样,三种均属浙贝类, 色白粉性味微苦,松贝如珠质最佳,可见怀中抱新月, 青贝两瓣略相等,底部微斜顶开裂,炉贝尖长似马牙, 有黄有白少光泽,川贝还有栽培品,市场销售少不得, 药典川贝归4种, 松青炉贝加栽培。还有平板与生贝,误作川贝在调配,平贝产在东三省,扁平味淡厚鳞叶, 鉴别平贝特点是,大瓣顶端有一点,呈棕褐色是特点。 板贝黄色苦质坚,生在鄂西板桥边,生贝粗糙色深黄, 产地伊犁哈萨克,川贝润肺苦甘凉,浙贝苦寒能散结, 品种繁多性有别,贵在临床供选择。
川贝母

32
33
• (3)理化鉴别 • 1).试管反应:取粉末2g+2%的醋酸10ml→振摇,
过滤→取滤液5ml+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橙黄色 ↓;另取滤液5ml+20%硅钨酸试液→产生白色 絮状↓。(生物碱反应) • 2).薄层层析及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
34
(4)真伪鉴别
A正品川贝母原植物图左 高仿A川贝母植物图右
川贝母
3
川贝母原植物图
4
5
川贝母干燥鳞茎
6
川贝母
﹡一、【基源】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川贝
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 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 二、【植物形态】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 鳞茎卵圆形。植物高15-40cm,茎中具叶, 最下2叶对生,狭长矩圆性至宽条形,其他 3-5枚轮生或者对生,狭针条形,顶端卷曲。 单花顶生,俯垂,钟状。蒴果棱有窄翅。
川贝母
1
川贝母-目录
*一、基源 二、植物形态 三、产地及采制 *四、成分及药效 *五、生药鉴定: (1)性状鉴定 (2)显微鉴定 (3)理化鉴定 (4)真伪鉴定 六、附注
2
科学分类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百合亚纲 科:百合科 拉丁名:FritillacirrhosaD.Don 主要分布:四川、云南
49
伊贝母
50
51
课外探究:生长习性
•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
湿、喜荫蔽的特性。野生于海拔3500~4500米高 寒地区、土壤比较湿润的向阳山坡。气温达到 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 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完全无荫蔽条件下种 植,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会促使植株水分 蒸发和呼吸作用加强,易导致鳞茎干燥率低,贝 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或 “软子” 。松贝分两等,青贝分四等,炉贝分 两等 川贝母:又名京川贝、西贝母、西贝、新 疆贝、伊贝、伊贝母,松贝、青贝,炉贝、岷贝、 川贝、尖贝,平贝
川贝母栽培技术

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密度、轮作 制度以及种植时间等措施,提 高川贝母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
改善水肥管理
采用科学的水肥管理制度,合理 施肥、浇水,提高土壤肥力和水 分利用效率。
病虫害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种 植密度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和危害。
发展无公害栽培技术
产地环境要求
选择远离工业污染、生态环境 良好的地区进行川贝母种植, 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标准
农民要种植川贝母需要掌 握相关的栽培技术,包括 整地、播种、施肥、管理 等环节。
规模化生产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民 可以采取规模化生产,通 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种 植面积。
市场意识
农民需要关注市场动态, 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 ,以便合理安排生产和销 售。
05
川贝母栽培技术的提升与发展
栽培技术的优化
较大的需求。
经济效益评估
01
02
03
种植成本
川贝母种植需要较高的投 入,包括种子、肥料、农 药、人工等成本。
种植收益
由于川贝母市场价格较高 ,种植收益也相对较高, 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较 大。
风险评估
川贝母种植受气候、病虫 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 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制定 应急预案。
对农民的启示
掌握技术
市场前景
药用需求
川贝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配方和成 药生产中。随着中医中药的日 益受到重视,川贝母的市场需
求也在不断增长。
保健品市场
川贝母因其具有润肺、止咳、 化痰等功效而受到消费者的青 睐,成为保健品市场上的热销 产品。例如川贝枇杷膏、复方
贝母片等。
国际市场
中药学_川贝母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性状鉴别:
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 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 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 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 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 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
川贝母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名称:川贝母 别名:贝母Biblioteka 川贝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引自:《中国药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药材基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 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注意事项: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中药材:川贝母药用价值详解>>>
谢谢!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药材基源:
avayi Franch. 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 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 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 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 低温干燥。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川贝母
性状鉴别: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 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 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 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 偶有残存须
川贝母栽培技术

主要有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 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防治。
03
川贝母的采收与加工
采收时间与方式
采收时间
川贝母的采收时间通常在每年的8月至10 月,具体时间根据当年的气候和生长情况 而定。在果实成熟期,果皮呈黄色或黄褐 色,果肉变软,此时为最佳采收时间。
VS
采收方式
川贝母的采收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 直接在野外生长的野生川贝母,可以通过 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收时 机,用刀割下整个植株,然后进行收集。 另一种是人工栽培的川贝母,可以通过收 获果实来获得种子,然后进行繁殖和栽培 。
《川贝母栽培技术》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川贝母概述 • 川贝母的栽培技术 • 川贝母的采收与加工 • 川贝母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 • 川贝母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建议
01
川贝母概述
川贝母的基本信息
川贝母是百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青海、甘肃等 地。
川贝母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两种,人工栽培的品种主要有松贝 、青贝、炉贝等。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01
出台优惠政策
制定并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降低农民和企
业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发展。
02
加强政策宣传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和企业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积
极参与到川贝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来。
03
建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从种植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服务,解
季节性波动
川贝母的价格会随着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有所波动,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掌握川贝母栽培技术,农民和企业可以提供满足市场需 求的高品质药材,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川贝母

川贝母一、对症用药:川贝用于热咳!,如果是寒咳请不要服用!不然吃了不但无效反而加重了。
简易判断热咳的方法:痰多而浓,舌红苔黄,有时伴有口苦则为热证;如果痰稀,舌苔白则为寒证。
二、提醒买家:由于川贝比较容易生虫,所以很多经销商都用硫磺烟熏过,这样比较容易保存,颜色也很白,但硫磺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建议大家尽量少吃超白含硫磺的川贝。
本店的川贝都是没经过硫磺烟熏的,保留川贝的天然本色——淡淡的黄色。
另外没吃完的川贝最好保存在冰箱里面以防虫蛀。
三、本商品100起订【川贝简介】川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
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名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心经。
【功用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
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
【应用】:用于阴虚燥咳及虚痨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养阴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咳,及年老体弱、孕妇、儿童等患者。
凡症见咽干口燥,舌红苔少,咳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者,常配以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止咳。
【用法与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1~2g;也可用5g,加冰糖、梨头炖服或蒸服。
1.雪梨炖贝母的做法材料:雪梨1个,川贝母粉3克。
制法:雪梨洗净,挖空中心,入川贝母粉,隔水炖熟即可。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用法:食梨,每日1次,连食3-5天。
应用:适用肺阴虚有热,咳嗽痰黏稠者。
2、川贝雪犁炖猪肺材料:川贝母15克,雪犁2个,猪肺40克,冰糖少许。
制法:(1)川贝母洗净,雪犁去皮,切成小方块。
(2)猪肺洗净,挤去泡沫,切成长2厘米,宽1厘米的块。
(3)将川贝母、犁块、猪肺共置锅内,加入冰糖、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炖3小时即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贝母产【抗癌药理】对部分肿瘤及癌症有一定的作用。
但抗癌机理不明,待实验研究。
地:川贝母: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来源]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植物形态: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
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
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
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
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
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
果棱上的翅很狭。
花期6月,果期8月。
[ 别名] 黄虻、贝母、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贝[主要化学成分] 川贝母中有川贝母素,甘肃贝母中有岷贝碱及岷贝酚碱,青贝中含青贝碱。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
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
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川贝母的研究进展川贝母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 L多种植物的干燥鳞茎,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咯痰带血、痰多胸闷等症。
历版《中国药典》收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 Hsiao c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川贝母生长于海拔3 000—4 000 m的山坡草丛或阴湿的小灌木丛中,主产于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及与青海、甘肃、西藏交界的地区。
近几年有关川贝母的研究进展迅速,在生药学、质量评价、加21232艺、药理作用、方剂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1 生药学研究中国贝母属植物已超过50种(变种),其药典收载川贝母植物来源为4种,主要生药特征为“怀中抱月”,主产于四川西部。
传统上将川贝按鳞茎大小和植物来源分为松贝、青贝、炉贝。
松贝和青贝主要来源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炉贝主要来源于棱砂贝母。
但据调查,今用作川贝来源的植物种,四川产约14种4变种。
1)显微鉴定法11):有以淀粉粒为主的显微鉴别特征、以鳞叶上(内)表皮显微鉴别特征两种。
2)微量元素法,有微量元素特征图谱法、微量元素灰关联度分析法两种。
3)光谱法:有红外分光光度法、示波极谱鉴别法、一阶导数光谱法、X 一射线图谱法等。
顾雪中等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和比较了新疆贝母与其他4种贝母样品无水乙醇提取物的紫外光谱,结果新疆贝母与其他4种贝母有明显而稳定的差异。
程存归等13)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植物中药材的红外光谱,发现川贝母、浙贝母和东贝母的红外光谱差别较大。
4)色谱法:有SDS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裂解气相色谱法。
陈杰等采用性状特征、显微鉴别、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川贝母及其混淆品东贝母的真伪鉴别。
王曙等”’用薄层色谱法区别川贝母与其他贝母,发现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4种植物来源的川贝母均含有特征性薄层色谱斑点。
5)分子生物学方法:蔡朝晖等首次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了不同种属贝母的5S—rRNA间隔区基因序列,并用于鉴定。
蔡佩欣等开发了鉴别贝母基因型及不同种类的DNA芯片技术,首先提取来自多种贝母根茎的基因组DNA,对26S rDNA基因D2与D3区的多态性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将不同种属多态性片段的特异性寡核苷探针点置于经多聚赖氨酸处理包被的芯片,用来自不同种贝母的荧光素标记的PCR产物与DNA芯片进行杂交,可在芯片特定位置检测到不同种贝母的荧光信号。
此研究显示,DNA芯片技术可为植物种属的验证与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工具。
2 化学研究2.P 成分1)生物碱:川贝母的主要成分为异甾体类生物碱和生物碱。
川贝生物碱成分有川贝碱(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
青贝中有青贝碱(chinpeimine),白炉贝中有白炉贝素,黄炉贝中有炉贝碱(fritiminine),白松贝中有松贝碱(sonpeimine),甘肃贝母中有岷贝碱(minpeimine),棱砂贝母中有新贝甲素(singpeinine A)、代拉文(delavine)、西贝素、贝母辛(peimissine)、琼贝酮(chuanbeinone)、代拉文酮(delafrinone)、代拉夫林(delafrine),暗紫贝母中有松贝辛(songbeisine),瓦布贝母中有西贝素、贝母辛、鄂贝乙素(ebcinone)、异浙贝甲素(isoverticine)、西贝素一p氮氧化物(Imperialine—p—N—oxide),华西贝母中有华贝辛(fritillaria siechuanica S.C.CHEN)和华贝亭(siechuansine)11I。
严忠红等”’对百合科(1iliaceae)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的干燥鳞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结果鉴定出(22R,25S)一solanidane一3一醇(I)、胸苷(Ⅱ)和腺苷(Ⅲ)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I为首次从贝母属植物中分得,腺苷具有抑制由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
曾令杰等”’从伊贝母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生物碱,其结构被鉴定为N一(1‘,4‘一二羟基一1..2‘,3.,4.一四氢化萘基)一丙基一N一二苯基甲基一N一3,3一二甲基丁胺,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它与已知的贝母生物碱在骨架结构上截然不同。
2)微量元素:主要有Ca,Mg,K,Fc,Co,Ni,Mn,Ba,Ti,Al,Zn,Cr,Srttl。
3)不同部位化学成分比较L1l:川贝母各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果皮、鳞茎、鳞心、花、茎杆,总皂苷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鳞茎、果皮、鳞心、花、茎杆;微量元素绝大多数是果皮部位含量高,茎杆次之,植株中人体必需元素的分布趋势为地上部分高于地下部分。
2.2 含量测定1)总生物碱:马利琼等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了药典收载的四基源种17个不同产地的川贝母生物碱的含量,结果川贝母为0.08%,暗紫贝母为0.04%,棱砂贝母为0.07%,甘肃贝母为0.05%。
杜建红等…以两相滴定法测定瓦布贝母的野生松贝及家种松贝、家种青贝的总生物碱百分含量(分别为0.103%,O.148%,O.120%)。
王曙等通过测定和比较川贝母与其他贝母类药材在总生物碱和总皂苷的含量上的区别,探讨建立合理的川贝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标准的途径,认为主要成分含量的差异给解释川贝母的独特药理活性和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萍等(13以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的定量结果为依据,比较了贝母总生物碱的3种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对于总生物碱的定量分析,特别是当总生物碱中含有生物碱苷时,两相滴定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定量结果均偏低,只有非水滴定法的定量结果与实际值接近,因此以非水滴定法为宜。
2)单一生物碱:李松林等测定了异甾体生物碱(鄂贝啶碱、去氢鄂贝啶碱、浙贝甲素、异浙贝甲素、浙贝乙素和西贝素)在贝母属16种植物鳞茎中的含量,并探讨贝母所含生物碱与中医临床应用的关系,结果不同种贝母所含的生物碱种类与量有差异,该结果为中医临床区别应用各种贝母(如浙贝母、川贝母)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们还报道了伊犁贝母中无紫外吸收的活性异甾体生物碱西贝素和西贝素苷的HPLC—ELSD测定方法,该法快速、简便、灵敏且分离度好,适用于伊贝母中活性生物碱的测定。
朱丹妮等利用HPLC法测定了贝母类药材中生物碱成分,采用Silica色谱柱(250 mm x4.6 mm,5 μm),流动相A为环己烷一乙酸乙酯一二乙胺(6:4:1),流动相B为环己烷一乙酸乙酯一二乙胺(6:4:0.12).流速为1.o mL/min,结果贝母甲素回收率为97.21%(n:5),RSD为1.58%,5种不同贝母药材的HPLC图谱有明显差异。
杜建红等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瓦布贝母的野生松贝及家种松贝、家种青贝所含的西贝碱含量(分别为o.010 3%,O.037 5%,0.015 3%).西贝碱含量家种品高于野生品。
2.3 薄层鉴别关于川贝母的薄层鉴别,研究文献较少。
谢玲等对川贝止咳剂中川贝母的薄层色谱鉴别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3 采收及加工工艺邝翠仪等提取3种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川贝母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并测定其含量,测得传统加工法、水洗法、打硫法处理后川贝母的总皂苷含量分别为o.887%,o.949%,o.486%,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82%,o.098%,o.09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水洗加工方法为优。
蓝日盛等也考察了不同釆收期及加工方法的川贝母有效成分含量。
肖丹等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川贝粉和川贝微粉在不同时间内总生物碱的溶出量,结果川贝微粉在各时间点的溶出量均大于川贝粉。
陈萍等采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以浸膏得率和西贝碱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川贝母渗漉提取工艺中影响效果的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浸润时间三因素及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渗漉提取工艺条件为川贝母用14倍量65%乙醇渗漉7 h。
蔡治刚等认为以7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为川贝母的最佳乙醇回流提取条件。
4 药理及临床研究4.1 药理研究贝母目前主要应用所涉及的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镇静、镇痛、心血管活性、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
徐惠波等”对伊犁贝母总生物碱(FPA)、棱砂贝母总生物碱(FDA)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比较:伊犁贝母和棱砂贝母的总生物碱分别以400,200 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药,具有明显的抗炎、镇咳、祛痰作用,伊犁贝母的作用效果在某些方面略强于棱砂贝母;伊犁贝母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棱砂贝母则较弱。
马云淑等发现川贝生物碱可透过小鼠皮肤。
周颖等研究了贝母的有效成分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西贝素、西贝素苷和蒲贝酮碱5种甾体生物碱的平喘机制(对气管M受体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5种贝母生物碱均可使卡巴胆碱引起气管条收缩的量效曲线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