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
输血知识100问

输血知识100问一、输血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输血?输血是一种将血液或血液成分从一个健康人(献血者)转移到另一个需要的人(受血者)体内的医疗过程,以补充其血液量或改善血液成分的功能。
2、输血的目的是什么?输血的主要目的包括:增加血容量,改善贫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补充特定的血液成分以治疗相关疾病等。
3、全血和成分血有什么区别?全血包含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成分血则是将全血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血浆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输注。
成分血输注更有针对性,能减少不必要的成分输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二、输血的类型4、常见的输血类型有哪些?常见的输血类型有红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和全血输注。
5、红细胞输注适用于哪些情况?红细胞输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慢性失血、急性失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6、血小板输注用于什么病症?血小板输注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7、血浆输注的适应证是什么?血浆输注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肝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三、输血前的准备8、输血前为什么要进行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为了确保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避免发生溶血反应,这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9、交叉配血的作用是什么?交叉配血是进一步验证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是否相容,通过主侧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能更准确地预测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10、输血前需要告知患者哪些事项?医生需要告知患者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及替代治疗方案等,患者需要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四、输血的过程11、输血的速度如何控制?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开始输血时速度较慢,观察 15 20 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可适当加快速度。
近亲之间输血存在隐患

遗传性疾病的风险评估
在输血前,应对供血者的遗传 背景进行评估,以降低遗传性 疾病的风险。
免疫系统紊乱的风险
免疫系统紊乱的表现
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导致感染、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免疫系统紊乱的预防措施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系 统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免疫系统紊乱。
输血安全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包括 对供血者的筛选、血液的检测等。
02
近亲之间输血的风险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TA-GVHD的定义与机制
TA- GVHD是一种由于受血者免 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供血者淋巴 细胞而导致的严重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
01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系统,能够识别 和清除外来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02
免疫系统对输血的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会进入受血 者体内,如果受血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 并清除这些淋巴细胞,就会导致TA- GVHD的 发生。
遗传学在输血中的作用
01
误区纠正
常见的输血误区
公众中存在一些关于输血的误区,如认为近亲之间输血更安 全等。
误区纠正的方法
通过科学解释和案例分析,纠正公众关于输血的误区,提高 输血安全意识。
谢谢大家
TA-GVHD的临床表现
TA- GVHD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
近亲之间输血与TA-GVHD的关系
遗传背景对TA-GVHD的影响
直系亲属之间可以输血吗

生活家庭·医生-244 - Family life guide陈萍(泸州市人民医院)在临床上,常常会有患者亲属在输血科咨询能不能把他们的血直接输给患者,他们觉得自己的血液是最安全的血,也不会把带有传染病的血液输给患者,殊不知这种亲属之间的输血是违反医学常识的,亲属之间不能输血,严重者有可能会丧失生命。
直系亲属之间为什么不能输血?可能出现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并发症本质上,每次输血都是一次小型器官移植,同时会伴随很多的免疫反应,而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类并发症虽然只有0.1%的发病率,但是,其却有90%以上的死亡率,几乎不可能挽救生命。
由于输入的血液里有活性淋巴细胞,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淋巴细胞,如果直系亲属之间进行输血,双方就有更多相同的遗传基因,受血者对供血者的活性淋巴细胞无法识别并排斥,这些活性淋巴细胞可能在受者体内大量植活、增殖,就会将受血者的各个组织器官及造血系统当成异物排斥并攻击,引发受血者的组织器官受到严重的损害,从而导致受血者死亡。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临床上很难诊断。
一般在输血后2-30天内发生,由于受血者的组织器官受到供血者的淋巴细胞的攻击,受血者会产生不明原因的高热、红斑、贫血、恶心、腹泻、皮疹、肝脾大等症状表现,引发全血细胞减少,从而引发肝功能异常或者肝功能衰竭、骨髓功能障碍,这类疾病的发病比较突然,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发展很迅速,导致医生还没来得及做出诊断,患者就已经死亡了。
血缘越亲,输血越危险亲属之间输血并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几率要比非亲属之间高得多,由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其遗传学差异会比较小。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血缘关系越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率就会更高,特别是一级亲属关系,即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发病率要高15倍之多。
直系亲属之间是不能直接输血的

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在病房前,父母为子女输血,或者子女为父母输血的画面,简直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画面。
然而实际上,直系亲属间是不能够直接输血的,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这是因为亲属间输血容易引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极为凶险的TA-GVHD(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 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多发生于输注未辐照的新鲜血后2-30天。
如果患者接受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匹配的全血或白细胞,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供者淋巴细胞为外来物质,从而加以排斥。
但如果患者和供者的HLA匹配,患者免疫系统就不能识别供者为外来物质,那么供者的免疫活性细胞就在患者体内生存并增殖,它们将患者的组织器官和细胞作为非己成分进行攻击破坏,从而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这和组织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常见的GVHD类似。
主要症状为发热、肝功能障碍、皮疹、腹泻等。
TA-GVHD 常因骨髓衰竭而出现致命性感染和出血。
研究表明,TA-GVHD 发病率约为0.01%—0.1% ,死亡率约84%—100%。
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在一级亲属之间的发病率会增至10—20倍。
虽然发病率低,但目前未发现有效疗法,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90%以上。
为什么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呢?因为有血缘关系的人,特别是直系亲属,遗传学差异很小,他们之间的HLA匹配度高,发生TA-GVHD的风险也就相对高些。
就拿一对母女来说吧,女儿作为供血者,母亲作为受血者,女儿的血输给母亲,特别是当母亲的免疫系统出现缺陷或受到抑制时,母亲的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女儿血液里的淋巴细胞缺乏识别,当成友军,此时外来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母亲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母亲的免疫系统及器官组织,导致TA-GVHD。
因此,临床输血应尽量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与法律上有所不同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与法律上有所不同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与法律上有所不同所谓直系亲属, 是指和⾃⼰有直接⾎缘关系或婚姻系的⼈,如⽗母、夫妻、⼦⼥ 。
然⽽⽇常⽣活中不同范畴所指的直系亲属也有所区别,例如婚姻法、劳动法、以及临床治疗中都有所差异,下⾯赢了⽹法律咨询带你⼀起来总结⼀下吧。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民法通则》上的法定直系亲属按顺序依次为:配偶、⽗母、⼦⼥,即相互之间有⼀脉相承的⾎缘关系的上下各代亲属,这⼀般⽤于法定监护及遗产继承。
注意:对于亲兄弟姐妹则不属于直系亲属。
以本⼈为例,直系亲属有本⼈的配偶、⼦⼥、⽗母、祖⽗母、外祖⽗母、孙⼦⼥、外孙⼦⼥。
其中:⼦⼥,包括婚⽣⼦⼥、⾮婚⽣⼦⼥、养⼦⼥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其中,婚⽣⼦⼥、⾮婚⽣⼦⼥包括遗腹⼦⼥;⽗母,包括⽣⽗母、养⽗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母。
直系亲属包括哪些医学上直系亲属应避免输⾎,这⾥的直系亲属指的就是⽗母、⼦⼥和兄弟姐妹。
包括,现代医学证明,直系亲属间输⾎有时会发⽣⼀种严重的输⾎反应,称为输⾎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种输⾎反应尽管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却⾼达99.9%,⼀旦发⽣⼏乎⽆法挽救。
职场⽣活中,涉及到直系亲属丧假,这⾥的亲属主要包括配偶、⽗母(公婆、岳⽗母)、⼦⼥及其配偶、祖⽗母、外祖⽗母、孙⼦⼥(外孙⼦⼥)及其配偶、曾祖⽗母、曾外祖⽗母。
职⼯供养直系亲属范围包括哪些?职⼯的直系亲属,其主要⽣活来源,系依靠职⼯供给,符合于下列各款规定之⼀者,均得列为该职⼯的供养直系亲属,享受劳动保险待遇。
(1)祖⽗、⽗、夫年满6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者;(2)祖母、母、妻未从事有报酬的⼯作者;(3)⼦⼥(包括养⼦⼥、前妻或者前夫所⽣⼦⼥、⾮婚⽣⼦、弟妹(包括同⽗异母或同母异⽗弟妹)年未满16岁;以及虽满16岁,但完全丧失劳动能⼒或继续在中学学习者;(4)孙⼦、孙⼥年未满16岁,其⽗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母未从事有报酬的⼯作者。
直系亲属间不宜输血?等

直系亲属间不宜输血?等作者:暂无来源:《科技传播》 2017年第9期直系亲属间不宜输血?流言: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父母和孩子为了挽救彼此的生命建议医生抽自己的血输给对方的情节,可这样感人的桥段最近被认为是错误的。
有网友称:直系亲属间输血会引起输血并发症,一旦发生几乎无法挽救。
真相:直系亲属间血液传输确实会引发一种名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输血并发症,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但是直系亲属间输血并非完全行不通,特别是采用成分输血的方式。
直系亲属血液并不是首选,直系亲属血液相较于其他血液多一项致亡率很高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能不去选择直系亲属血液的情况下就不要选择直系亲属献血。
如果只能输直系亲属血液的话可以选择成分输血的方式,被输血者血小板低了输血小板,红细胞低了输红细胞,成分输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小副作用,一样能达到改善病人血样功能的目的。
樱桃核有毒?流言:最近微信上热传一段“樱桃核有毒”的小视频,“嚼5 颗就毒晕一个成年人”,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真相:的确有一些水果的种子种含有氰苷,比如,白果、北杏仁和亚麻籽就含有氰苷物质,含量还比较高;其他水果,如苹果、沙果、杏、梨、李子、枇杷、樱桃等的种子里也含有氰苷,不过含量略低一些。
氰苷本身是无毒的,但是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苷生成有毒的氢氰酸,就可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
但事实上,每克樱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微克,而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剂量,约为每公斤体重摄取2000 微克左右。
假设每克樱桃核仁能“产生”50 微克氢氰酸,一个体重60 千克的成人吃下2.4 千克的樱桃核仁,才会出现中毒症状,网传小视频中说“嚼5颗就毒晕一个成年人”的说法,显然有些夸大。
偶尔误吞一两个不用过于纠结,但坚决不推荐生吃樱桃核。
锻炼太多也是一种病?流言: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奖——2017“菠萝科学”奖已经揭晓,今年,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的获奖成果与锻炼有关。
直系亲属之间到底能不能输血

直系亲属之间到底能不能输血很多人认为,直系亲属之间彼此了解,不会存在传染病,血液相对更安全,只要血型相同,可以直接输血。
但现代医学证明,直系亲属间输血有时会发生一种严重的输血反应,称为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这种输血反应尽管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却高达99.9%,一旦发生几乎无法挽救。
所以,在临床上通常要尽量避免亲属之间进行输血。
一、输血是怎么回事输血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静脉向需要的患者输注血液。
狭义上来说,输血就是指输注全血,而广义上的输血指的是包括了全血在内由血液制备的各种成分的输注,例如造血干细胞、骨髓或外周血等,也属于输血的范畴。
输血中的全血,主要是由静脉采集血液,混合一定量保养液的血液,主要成分是血浆和红细胞,能够维持渗透压、改善携氧能力,不过其中凝血因子、粒细胞、血小板等含量都较少。
成分血制剂主要包括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单采血小板等。
全血分离血液成分,包括浓缩血小板、血浆、悬浮红细胞等。
其中各类红细胞制剂,包括悬浮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去白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等。
而血小板制剂主要包括全血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辐照血小板等。
血浆制剂,包括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普通血浆等。
血浆蛋白制剂,包括人白蛋白溶液、浓缩凝血因子Ⅷ制品、浓缩Ⅸ因子制品、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纤维蛋白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二、输血常见的误区绝大多数人关于输血的认识理解并不透彻,因此存在一些关于输血的误区。
其中有部分人就认为,可以用直系亲属的血液输血,这样知根知底,输血更安全。
其实不然,直系亲属间输血比非亲属间输血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机率要高出好几倍。
其原因是,直系亲属之间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型基因几乎完全相同,当受血者接受供血者的血液后,其自身的T淋巴细胞不能识别供者的淋巴细胞,会误认为是自身细胞而不予排斥,但供者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将受者不同HLA抗原认作异体,对受血者组织细胞进行攻击破坏,导致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输血反应知多少

输血反应知多少输血,指一个人因疾病或外界因素影响自身血液容量无法满足机体日常运作,如车祸、手术大出血等,按照病人血液特征,寻找匹配血液,静脉输注一些血液,以改善病人血液循环,稳定身体各项机能,维持生命体征的治疗方式。
输血治疗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但输血过程也存在很大风险,可能引发病人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对输血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最大限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危害。
1输血分类输血一般分为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两类。
自体输血,指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来源于病人自身,经过存储或者处理后,再回输给病人的输血方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输血方法,优势也十分明显,能有效避免异体输血导致的黄疸、贫血、肾衰等溶血反应,引发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高烧、恶心呕吐、寒战等发热反应,急性肺损伤等,保障身体健康;血液也十分安全,不存在艾滋病、肝毒、梅毒等传染风险,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回输自体血液时血液细胞强大携氧功能还具有强大凝血功能,加速病人康复速度;还有缓解血液资源紧张情况。
异体输血,是输入别人血液的治疗方式,存在较多风险,可能引发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还会抑制免疫功能,使受血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发生概率。
2输血常见问题(1)亲属间输血安全吗?很多人都认为亲属之间输血是安全可靠的,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当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血液HLA血液单倍型相同,当受血者免疫能力下降时,受血者自身血液淋巴系统无法分辨外来淋巴细胞,输入体内的血液中含有免疫力的活性淋巴细胞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攻击病人骨髓,损伤病人组织器官,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
且临床上多为急性起病,死亡率高,因此在输血时要尽量避免亲属间输血。
(2)输血要尽可能保证血液新鲜吗?NO!输血时要尽量避免输入新鲜血液。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原因为:新鲜血液内存在大量活性淋巴细胞,给受血者输送时,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新鲜血液内存在较强抗原性,直接输送给受血者,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在4℃存储温度中,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存活时间为3d,如果在3d内输血,会增加受血者梅毒感染率;新鲜血液内血小板数量不够,纯度不足,如果只是为了补充病人血小板而进行输血,输入新鲜血液将无法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植物抗宿主病为什么更易发生在亲属输血间
因很多检验专业人士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太了解,这里我简单给大家概述一下:
亲属之间,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与子女)间的输血,发生该病的危险几率远比非亲属大,这主要与供血者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单倍基因有关。
首先,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人体的一种组织)输给接受输血的病人,实际上是一种组织(器官)移植。
人的免疫系统担负着人体的防卫功能。
当外来的入侵者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将行动起来与之战斗,将其消灭,以维护人体健康。
同时,对来自其他人的细胞、组织、器官,由于其不同的个体特性(主要是免疫特性,并按一定规律遗传),免疫系统可识别其为外来者,而将其排斥、消灭。
但是,当接受输血的病人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或者外来的其他人的血液细胞的个体特性有一部分和接受输血者相同或接近时,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接受输血者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输入的血液细胞为外来者。
当输入血液中的成分,特别是淋巴细胞(此为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被误认为自身的淋巴细胞时,接受输血者的免疫系统不会对其产生排斥反应。
这样,输入的淋巴细胞,不仅在接受输血者体内扎根、生存、繁殖,而且反过来将接受输血者的组织器官看成为异体细胞组织,产生排斥反应,造成破坏。
输入的血液淋巴细胞是移植物,接受输血者为宿主,因此这种“反客为主”的反应(破坏)被称为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当亲人的血液输给病人时,由于献血者和受血者的亲缘关系,存在两者个体特性(免疫特性)部分相同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大小取决于亲缘关系的远近。
亲缘关系越密切,则个体特性部分相似的可能性和相似程度越大,从而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可能性越大。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第10至14日,早者可发生在输血后的第二天,晚者30天。
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时,受到影响的主要组织器官包括皮肤(产生皮疹、大疱)、消化道黏膜(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肝脏(严重肝功能损伤)和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
虽然,这种副作用发生率低,为0.1%~1%,但后果相当严重,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达90%。
因此,我们应该严格禁止相对较容易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近亲输血。
同时,当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输血时,血液应作特殊处理(γ射线照射),使淋巴细胞失去免疫活性,以防止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